大型基础设施的社会影响评价

大型基础设施的社会影响评价
大型基础设施的社会影响评价

大型基础设施的社会影响评价

论文摘要:大型基础设施的社会影响评价-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

作为公有公用项目,大型基础设施与区域社会受众的关系密切,涉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其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不仅要实现基本功能,更要发挥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增加社会综合效益。

一、充分认识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的社会影响

通常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两者并不总是协调发展,甚至相互制约。我国基础设施总量上有较大的增长,但往往只注重数量不重视质量,忽视其应与人口、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一)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复杂,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利益攸关方众多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对所在城市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均产生重要影响,带来了生产、生活、社会关系、组织方式,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及信仰等方面的诸多变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居民就业、生活水平、收入状况、弱势群体感受、文教卫生和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目前,基础设施多注重单一功能的满

足,忽略其他影响;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经济效益,从而衍生出社会负面影响。社会影响的一部分是显性的,另一部分是隐性的,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反映偏差,某些后果和影响当时无法衡量,或者当时考虑的社会正面影响对未来可能不利。随着时间的发展,受众感受度会出现差别和变异,隐性的社会影响将逐渐显露甚至涌现。社会经济系统复杂性日益增强,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而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已经不合时宜,需要慎重地、科学地、系统地预测、评价和决策。

(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趋于超大型化,社会影响波及广,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前,我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中投入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日益呈现规模超大型化的特征,其社会影响的范围广泛,涉及的方面众多。因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大量拆迁,引发了社会矛盾和社会不稳定。专家分析,仅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就有库区移民500万,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移民。以长江为例,凡沿长江的城市,都要建设一座甚至多座长江大桥,大型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明显,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源紧缺,而且滋生巨大浪费。

(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以工程移民问题为例。据专家估计,过去50年,我国因工程建设而产生的移民数量高达4000万人,其中,水利工程移民1220万人,交通工程移民940万人,城市建设移民2350万人。因工程移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例如,产生大量长期的贫困人口,水利工程移民中,50%以上受社会遗留问题困扰未达温饱;对当地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损害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公信度和政府形象。

(四)国际上已广泛开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

社会影响评价是评价和估算影响的过程,一般是在政策和开发项目实施之前预评估将产生的社会后果和变化。社会影响评价关注人类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确保决策过程得到利益相关方确认,节省时间和成本,为整合当地知识、文化和价值观提供新机制;保证全部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都能得到解决,或通过补偿居民和社会的损失,增加社会福利,避免社会冲突;有助于决策者选择实施规划或项目的程序,实现当地、区域和国家利益最大化。国际上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3年澳洲政府把土著土地租给公司开矿而引起争议。人类学家调查受影响土著社区,政府和议会开始关注开发对土著的影响。

1973年美国在阿拉斯加修建输油管道影响到土著因纽特人权利,国际非政府组织(NGO)野生协会、地球之友及环境保卫基金就此提起

上诉。美国政府开始关注开发对土著的影响,首次使用“社会影响评价”一词,以指称因输油管项目给土著因纽特文化带来的改变。

1974年加拿大输气管道项目引起争议,加拿大政府开始关注社会影响和“第一民族”(土著)权利。(伯杰质询BergerInquiry) 1978年加拿大首次在社会影响评价(SIA)学术大会上确定受影响群体参与SIA的原则,提出了受影响土著的观点重要性应视同专家观点。

1981年国际影响评价协会成立。

1982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市召开了首届国际社会影响评价大会。

1985年欧洲共同体(EC)制定了公共与私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令,向其成员国推介了环境影响陈述,1989年该推介成为必须要求。

1986年世界银行公开承诺将环境评价纳入到项目评估当中。

20世纪90年代,世行、亚行、日本国际合作银行(JBIC)的大型投资贷款项目要求做社会影响评估。

1994年美国多部门合作制定了“社会影响评估指南和原则”。2003年修订该《原则》,重新命名为《社会影响评价的原则与指南》,并扩大到战略层次,为工程项目、规划和政策提供指导。

近10年来,世行、亚行、英国国际发展署、乐施会等积极促进社会影响评价和有关能力建设。国际影响评价协会出版了《国际社会影响评价的原则与指南》。

(五)我国开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大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国企改革、三农问题、食品安全等方面均采取了专家参与决策,但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世界银行选择我国50多项重大投资项目作了一次专门研究,比较这些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预设的经济收益率和运行5年后实际经济收益率,结论是,在做过社会影响评价的项目中,基本接近或超过预设经济收益率的比例约85%,而未做社会影响评价的项目的这一比例要低得多。

2002年,原国家计委出台《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建议在重大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中引入社会影响评价。但是由于未作硬性规定,本建议执行不力,未发挥效用。

2003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但该法没有“社会影响评价”的内容。

2006年3月18日起施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因圆明园事件而关注度骤增的环评听证会和公众参与,成为《办法》中阐述的主要内容。

国民要求重大项目决策透明化的意志增强,公众要求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提供了公众影响决策的方法和途径。

三、我国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影响评价文化、制度和氛围的缺失

国际上已有比较成熟的评价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可供我国对城市大型基础设施进行社会影响评价。但我国评价文化、制度和氛围缺失,社会影响评价只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1)尚无完善的评价制度。专家认为,政府作为职能部门责无旁贷,理应承担社会影响评价的实施、反馈和监管责任。(2)尚无科学的预测和对策体系。政府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决策阶段,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试图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农民安置工作,但往往适得其反,催生了大批的“城市农民”。

2002年4月16日至7月30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与壳牌中国公司合作,进行了中国西气东输工程输气管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调查组走访了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和安徽等7个省份,对长达3583公里的输气管给7万沿线居民和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进行了评估。这是我国第一次对特大基础设施工程进行社会影响评价(SocialImpactAssessmentSurveyoftheChinaWest-EastGasPipeline Project)。

(二)社会影响评价缺乏实际操作措施

(1)利益相关者的确定目前尚无标准。社会影响评价是对人的评价,评价方法不同于经济评价和环境评价可采用的具有普适性的定量测算。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利益相关法(Stakeholder)。但不同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不同的利益关系网络结构,有些利益群体还可能是隐性的。因此,在确定利益相关者时,有时难以避免错、漏现象,由于主观因素导致评价结果失真。

(2)社会影响评价的责任主体尚未明确。评价机构可以是政府、社会组织和第三方企业等,但在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社会影响评价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的问题。政府机构是进行大型基础设施规划、投资和建设的主要主体,也应该成为进行社会影响评价的责任主体。

(3)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制度不完善。作为社会影响评价最易施行的措施之一,公众参与制度的正确实施能够提高其有效性。但民主有时候也会“办坏事”,由于利益相关者的时代局限性、利益群体间的转换和渗透等原因,导致公众参与也可能会有失误,使公众参与制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四、实行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以国家战略为本,立足国家利益,兼顾区域利益

进入十二五规划实施期,我国各个区域拟在建大型项目众多,项目涉及区域范围广,因此,在机场、港口等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都要做到与周边区域的统筹协调。以实现区域和国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论证项目对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效益,更要客观评价项目对周边区域可能造成的社会正、负面影响。

(二)率先开展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

我国对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已有相当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缺乏科学的凝练。因此,迫切需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团队,系统科学地分析设计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的相关内容。

(1)评价指标。系统设计包括环境保护评价指标、文化传统评价指标、社会心理评价指标、生活指数评价指标、公共安全评价指标、国家安全评价指标等的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机构。一是在国家层面,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门成立关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估机构,起统筹、示范、引导的作用。二是建立区域性和行业性的评价机构,联合组建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研究机构和团队。三是引进国外相关的资质较高的评价机构。四是支持发展独立的民间评价机构。

(3)评价方式。可采取专家咨询、区域联系会议、听证会、网上征集意见、国家和地方人大表决等方式。在全球范围遴选大型基础设施决策咨询专家,特别是利益相关地区专家不可或缺;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体系。

(4)制度保障。环境影响评价不能替代社会影响评价,专家建议起草、出台地方性法规;积极探究党委负责制度;在全国创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事后评价制度和相关责任追究制度”。

(三)率先实行大型基础设施的社会影响评价

可在行政权责范围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率先对在建和拟建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社会影响评价,并在立法基础上,建立并实施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合法性审查制度,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相结合。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社会稳定风险,广义上是指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是一类基础性、深层次、结构性的潜在危害因素,对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会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社会风险就会转变成公共危机。广义的社会风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涵盖了生态环境领域、政治领域、经**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各种风险因素。在狭义上,社会风险是指由于所得分配不均、发生天灾、政府施政对抗、结社群斗、失业人口增加造成社会不安、宗教纠纷、社会各阶级对立、社会发生内争等社会因素引起的风险,仅指社会领域的风险。 该项目房屋征收补偿工作有可能引发矛盾纠纷,所以必须对其潜在风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先期化解,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基础之上,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基于上述情况,房屋征收补偿办公室作为该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及时组建了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入户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同时向有关法律单位和个人咨询,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对**文化园道桥及园区房屋征收补偿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认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形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二、房屋征收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内涵及其成因 房屋征收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即政府在执行房屋征收决策、实施房屋征收的过程中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财产等与其切实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

房屋征收对征收范围的人群影响是多方面的:失去收益性物业、失去宅基地及住宅、原有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改变、产生失落感、剥夺感等。另外,不同时间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征收性质之间的不同补偿标准和方式,有可能导致群众对比甚至盲目攀比,造成误解,产生不公平感等。因城市房屋征收需要而迁出原居住地的被征收人,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失去原有的生存空间,去适应一个新的未知环境。引发房屋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原因,分析如下: 1、房屋征收的强制性 在我国现阶段,房屋征收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由政府发布公告,组织与实施,政府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样做利于保证工程建设进度要求。房屋征收在对被征收人进行公平合理补偿的前提下进行,不以被征收人自愿为条件。其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2、被征收人对补偿的期望值过高 房屋的价值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的区位房屋价值相差显著。随着城市化的演进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边界房屋升值明显,人民对房屋升值的预期加强,要价和附带条件越来越高。目前的房屋征收补偿标准,虽然实行的是市场价,但和被征收人不断增加的要求和欲望相比,补偿常常不能满足被征收人的要求。 3.房屋征收带来的破坏性 当人们房屋征收被征收、被迫迁移时,其原有的生活模式会受到影响,大量有收益的生产资料将会丧失,收入来源减少;教育和医疗保健等福利设施及服务短期内将有可能变化;社会关系网解体。这种破坏性将影响被征收人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4、补偿不公平等其它原因 不同时间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征收方式之间的不同补偿标准和方式,有可能导致群众相互对比甚至盲目攀比,造成误解,产生不公平感。另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 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 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 的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 i=m i/c i 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 境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 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 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3、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 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的分配,最 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24、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域值。 25、环境敏感区: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 发活动导致负面的环境效益。 26、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或希望达到)的境地(结果)或 标准。 27、生态环境:是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 2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许多生物和生态概念和方法,预测和估计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 果和功能所造成的影响,这些概念和方法也适用于人工改造过的系统,如农 田和城市。

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

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 社会评价研究内容包括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等三个方面。 1.社会影响分析 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在内容上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国家、地区、社区三个层面展开,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1)项目对所在地居民收入的影响; (2)对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对居民就业的影响; (4)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5)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影响; (6)对文化、教育、卫生的影响; (7)对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和城市化进程等的影响; (8)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的影响 通过上面八方面的分析,需对项目的社会影响做出评价。编制项目社会影响分析表,见教材359页表12-1,主要包括影响的范围、程度;可能出现的后果和措施建议三方面。 2.互适性分析 互适性分析主要是分析预测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以及当地政府、居民支持项目的程度,考察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1)分析预测与项目直接相关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态度及参与程度,选择可以促使项目成功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方式,对可能阻碍项目存在与发展的因素提出防范措施。 (2)分析预测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组织对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态度; 首先分析当地政府对项目的态度及协作支持的力度。其次分析当地群众对项目的态度以及群众参与的程度。 (3)分析预测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环境、文化状况能否适应项目建设和发展需要。 通过项目与所在地的互适性分析,评价当地社会对项目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编制社会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分析表,教材360页表12-2.主要包括适应程度、可能出现的问题、措施建议三方面。 3.社会风险分析 项目的社会风险分析是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表

(完整版)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含答案共10页)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 和方法,推测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 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 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 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 计算式p i=m i/C i 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 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 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 建筑物。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环保工作的积极成果。其创新点在于将发展规划纳入到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视野,为我国建立健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利于防止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制定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可能存在潜在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法规、规划和计划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程序、审批、法律责任进行制度化、法律化,是我国用以防止作用重大、范围广泛而影响深远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潜在的环境危险的一种预防性环境管理措施,也是保护人和自然环境免遭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不良影响的一种保护性环境管理措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缺陷的弥补,更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根本保障。基于我国当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完善、政策和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失等问题,提出我国未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从以下方面改进。首先,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其次,顺应趋势、立足国情将政策和法规纳入战略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范围,建立健全政策和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后,健全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体系。全面科学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政策环评;立法环评 ABSTRACT ABSTRACT:The promulgation of the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1st` September is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he past, we usually just make a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about construction projects. But now the policy is inclined to make the evaluation of all development programs. It appears to construct a system which will make a strategic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an overall situation. The enactment and execu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helps the government to prevent harmful effects on development programs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ability of making decision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the paper will make an exhaustive study about the legal system i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 (项目名称) 第一章、项目概况 第二章、重大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项目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等要求。 第三章、重大建设项目的合理性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项目选址在,规划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项目建设不会造成不利影响,项目建设范围内无文物、水库、河流和军事设施,不会影响城市防洪、排涝,不会影响通航和军事设施。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项目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合理,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土地征、拍均按国家相关规定履行完善手续和资金补偿。 三、征地拆迁安臵方案

****项目除一居民户未签订协议外,均已依法征用。补偿的原则范围、方式符合保障拆迁移民合法权益,满足拆迁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的主要污染为建造地下室爆破及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项目建设对水土流失不会造成影响。因此,该项目对生态环境不会有大的影响,对流域或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不造成影响,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 第四章、重大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项目建设已经过科学的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各种相关制约因素。项目建设设计内容基本完成,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会引发大的不稳定因素。 二、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从社会资源优化配臵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或费用效果分析,****项目投资与经济收益是合理的,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项目虽投资规模较大,对国民经济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宏观经济不会有大的影响。 第五章、重大建设项目的安全性分析

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摘要战略环境评价对优化政策、决策和规划的制定起到重要作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手段。论述SEA的由来、优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极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优点;效益;技术方法 针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在战略制定层面的诸多局限,Thérivel R,Wilson E等人于1992年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EA)的概念。战略环境评价可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手段,它的提出在学术界、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成员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许多学者也对SEA 的理论、方法及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 EIA在本质上(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发展项目环境影响的一种反应性评估,而不是前瞻性预测,它在发展项目的选择及优化布局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往往只能针对项目的污染状况提出一些控制和治理污染的措施。对于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往往是在高层次的战略决策之后,因此,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许多决策已经在更早的规划阶段确定。环评对项目所提供的可选方案和治理污染措施的选择是较为有限的。 战略环境评价是对政府部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系统的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它为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环境影响评价上的技术支持。 1战略环境评价的优点 战略环境评价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保决策制定过程中协调好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为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战略环境评价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如下优点: 1)促进环境与发展决策的结合(即提高决策的可持续能力)。 2)促进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3)能够考虑比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更多的替代方案。 4)适当的时候考虑累积影响(尤其是部门和区域层次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全球变化。

纳撒尼尔_利奇菲尔德及其社会影响规划评价理论

79 【摘要】介绍利奇菲尔德的背景和他的规划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论,并对其运用于我国城市规划成效评价的可能性和适宜性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探讨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性而科学的城市规划评价理论和实践方法提供赋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城市规划;评价;社会成本;收益;影响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 Lichfield and the fundamental idea and methodology of CIE. It also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adaptability of this theory in China’s planning practices. It is intended by the author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or enlightenme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nning theoretical system on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practice in China. KEYWORDS: Town Plannning; Evaluation; Social Costs; Benefits;Impact 1 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N a t h a n i e l Lichfield )教授简介 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1919-2009) 是英国城市和环境规划方面知名的教授,也是英国规划学术和执业方面最出色的人物之一。他率先将社会经济学引入了城市规划,走在时代的前列。他是著名的“规划(成本收益)平衡表”和“社会影响评价”规划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创始人,也是英国1960年代新城运动的重要学术带头人。2004年被英国皇家城镇规划学会授予终身贡献奖。 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下文简称为利奇菲尔德)出生在一个温暖而勤奋刻苦工作的犹太家庭,自幼为了逃离波兰的大屠杀随家庭移民到英国, 在伦敦东部长大。后来,他到当地的学校就读, 在一间地产公司工作,并通过上夜校接受了进一步的教育,获得了英国皇家注册测量师协会的高等教育奖学金。 他的想法贯穿于他的博士论文《规划发展的经济学》(1956)中。这实际上是针对规划而进行经济学评价。这项研究形成了他关于社会成本和收益分析的基础。这种突破性的研究具体表现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将成本和收益分析方法首次运用于交通规划的评估,同时,它也成为当时规划评估领域最著名的先锋人物。 他的开创性博士论文在美国引起很大影响, 1959-1960年他得到了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奖学金。 在博士后期间,他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博士论文的一些思想,并形成了“规划(成本收益)平衡表分析方法”,后来发展成为“社会影响分析”和“社会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原则就是,城市发展产生利益分配不均和负面影响,规划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并根据具体情况,发挥再分配的作用。再分配原则也反映了利奇菲尔德在土地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他首先认识到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价值的升值要归因于在社会物质和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付出的成本,以及社会特定群体的额外成本. 他认为将亨利乔治的现实“规划增益”理论以及对于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的分析加以结合,将开辟出一条更公平和更有效利用资源的城市发展途径:土地价值的增值应当可以偿还城市增长的社会成本。 1962年他获得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华顿金融学院的聘请。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理查德?卢维?戴维斯(Richard Llewelyn-Davies)创建的巴特利特建筑和设计学校担任教授。同年,他成立了咨询合作协会,又称为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协会(Nathaniel Lichfield Associates) (现在叫做 NLP - www.nlpplanning.com),其主要目的就 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及其社会影响规划评价理论* 周国艳 【作者简介】 周国艳(1963-),女,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英国),注册规划师。 【修改日期】2010-03-26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0)08-0079-05【中图分类号】TU984;F290【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08074).(2008-2010)“中国城市规划实施有效性的评价模型建构及评价体系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NATHANIEL LICHFIELD AND HIS COMMUNITY IMPACT EVALUATION THEORY ZHOU Guoyan

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样本2 门头沟区建设项目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北京市日盛达建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门头沟项目部) 2013年3月2日

1.前言 1.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目的 为贯彻区政府〈门头沟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建设工程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我项目部按程序对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 1.2评估过程和方法 按照《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要求,2013年2月,建设工程指挥部邀请区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共同组成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小组。 评估小组首先调阅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工程建设方案、征地拆迁方案等工程资料;并向工程技术人员、项目前期筹备人员咨询了项目的进展和准备情况,对项目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多次探入一线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研,组织征迁户进行座谈,评估小组还咨询了有关部门,对我区近来总体信访工作、其他在建项目社会稳定情况进行了了解。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根据《办法》要求,评估小组编制完成了《门头沟区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1.3评估内容 根据《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暂行办法》的要求,本项目信访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论证、征地拆迁、项目施工等可能出现的信访突出问题和应对措施。 A、项目前期涉及土地征收中可能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包括征地补偿价格,征地政策,征地程序和补偿款发放等。 B、项目前期涉及房屋拆迁可能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包括拆迁政策、违章建筑拆除、拆迁安置、对弱势群体的影响等。 C、项目建设中可能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包括环境影响、交通影响、安全文明施工、周边居民和商户影响、劳资纠纷等。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社会经济环 境分析 经济环境分析 1 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③经济起飞阶段; ④迈向经济成熟阶段;大量消费阶段。迈向经济成熟阶段;⑤大量消费阶段。通常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300 美元上升到1000 美元是处于经济起飞的准备阶段;超过1000 美元则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起飞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是指已克服了种种经济发展障碍,创造了使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力量的阶段。在起飞阶段,市场交换成为企业的根在

起飞阶段,在起飞阶段本性活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企业投资机会大增,信息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信息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信息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所以,一个国家所在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也会不同,企业因而采取的策略也会不同。 2.地区与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 2.地区与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 2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存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所造成的环境差异,对企业的投资方向、目标市场以及营销战略的制定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并存,且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底的总体区域趋势;行业和部门的

发展也存在差异。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强化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也会不同,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应从中把握市场机会,迅速行动。 3.消费者收入水平 3.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和消费者支出模式,从而决定购买力水平。消费者支出模式,从而决定购买力水平。 在分析消费者收入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 3 面来具体剖析。从宏观层面看,主要分析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两大指标,它们大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微观从微观层面看,主要弄清个人收入、层面看,主要弄清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三个概念。入以及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三个概念。其中个人可支配收

20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继续教育试卷答卷92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2009年8月()在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A.《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B.《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C.《环境保护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 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用户答案:[D] 得分:8.00 2.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包括: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 A.不同类型规划方案综合论证重点 B.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C.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D.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3.《环评法》规定,对于(),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的篇章或者说明。 A.指导性规划 B.综合性规划 C.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 D.规划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4.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包括()、影响最小化及对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修复补救等三方面的内容。

A.影响最大化 B.影响忽视 C.影响预防 D.影响加大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5.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要求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一些比较重要、实施后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规划,用“()”的形式。 A.篇章 B.说明 C.篇章或者说明 D.报告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战略环评的核心目标是将环境影响量化,识别规划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预测其影响的()和(),并且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A.范围 B.规模 C.大小 D.强度 E.面积 用户答案:[AD] 得分:8.00 2.战略环评必须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具体是指:战略决策通过指导、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其所涉及的复杂系统;和()。

社会评价

一、社会评价概念 社会评价是分析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当地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社会评价是把社会分析和公众参与融入发展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的一种行动工具和行为手段。 二、社会评价主要规范 ?《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发改投资〔2017〕684号)第八部分“社会影响分析”提出了明确要求 ?《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2008年6月 ?《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的若干要求》2008年6月?《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社会评价导则》2011年10月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2012年8月 ?《标准化社会效益评价》2017年 三、社会评价主要内容 (1)社会影响分析: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旨在分析预测项目可能产生的.正面影响(通常称为社会效益)和负面影响。 (2)互适性分析:主要是分析预测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以及当地政府、居民支持项目存在于发展的程度,考察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合关系。 (3)社会风险分析: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四、河北宣化钢厂年产100万吨钢投资案例分析 (一)项目简介 河北宣化钢铁公司是国家大型钢铁企业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铁生产基地。从建国到1996年底累计生产生铁2 229.4万吨,铁矿石4 953.2万吨,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宣钢却因钢材生产得晚、规模小、不配套,使企业铁、钢、材的生产能力极度不平衡,产品单一,经济效益差。又由于是有80年历史的老厂,历史包袱重,社会负担大,企业极为困难。为了尽快调整宣钢不合理的产品结构,增钢上材,提高效益,迫切需要对宣钢的炼铁、炼钢、轧钢和公用设施进行统筹考虑,1993 年河北省计委向冶金部、国家计委上报《宣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研究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研究 [摘要] 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只将部分规划纳入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这使得我国目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象过于狭窄,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环评对象大都包括政策、立法甚至条约。我国应当在未来立法中完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扩大规划评价范围的基础上,将政策、地方性法规、规章纳入评价范围,并对可能给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法律、行政法规进行评价。 [关键词] 战略环评;环评对象;政策;法规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世界上很多国家十分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国也已经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规定为一种必须遵守的制度。但是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需要,战略环境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权威的环境法学学者的观点,战略环境评价,也叫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等) 之前,事先对该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① 概括地讲,战略环评的对象就是战略,即为实现系统的长远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分配方案的总纲。战略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有三种:政策、规划和计划(法规)。一般而言,政策是指政府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的行动的一般路线或总的方向,它可以指导正在进行的决策;规划是指有目的的、前瞻性的战略或设计,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相互协调的优先领域、选择和措施,以阐释和执行政策;计划是指关于承诺、建议、手段或活动的连贯有序的议程或时间表,以阐释和执行政策或规划。②虽然,普遍认为战略环评的对象有政策、规划和计划三个层次,但究竟哪些该纳入战略环评,各国立法规定不尽相同,学者们的争论也很大。 一、战略环境评价的特点 相对于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言,战略环境评价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评价对象的宏观性。战略环境评价的对象主要是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甚至还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及其草案。其实施要么在全国范围由产生效力,如国务院及部委的政策、规章等,要么在一定的地区内产生效力,如各省级政府及其厅局发布的政策、规章等。相对于具体的开发建设项目而言,它们都是战略层面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社会经济的 ①韩德培、陈汉光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96 页。 ②王社坤,《我国战略环评立法的问题与出路———基于中美比较的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第45-46页。

社会影响评价试题

【试卷总题量: 38,总分: 100.00 字体:大中小 | 打印 | 关闭 | 分】用户得分:86.0分,用时2217秒,通过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社会评价有利于减少项目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防止可能产生的(),促 进社会稳定。() A.风险效应 B.负面效应 C.木桶效应 D.近因效应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通过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社会状况指标与当地居民对拟建项目的预期进行 对比,分析项目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及其满足预期的程度。() A.“有无”对比分析 B.对照组比较 C.现状预期对照比较 D.情景模拟分析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3.参与式分析方式强调分析的过程及结论应该属于被分析的对象,而不是分析者。在进行发展援助时,()应该成为分析的主体及所有者。() A.援助者 B.援助的对象 C.利益相关者 D.项目所有者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4.在()阶段,要为项目方案设计和实施提供各种社会信息,进行详细社会评价。()

A.项目识别 B.项目准备 C.项目实施 D.项目后评价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5.在利益相关者分析中,针对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较低重要性的利益相关者,应该 ()。() A.确保其全过程积极参与项目 B.经常保持联系,避免冲突 C.采取特别措施满足其要求 D.无需直接征询其意见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6.()问题不需要在项目准备阶段的少数民族问题分析时予以重点关注。() A.少数民族语言 B.调查样本的选取 C.项目监测与评价 D.社会性别分工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7.社会评价中的项目后评价,应分析评价()产生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预测项目寿命期内的效果及其变化状况。() A.项目实施过程中 B.项目工程建成后 C.项目试运营阶段 D.项目实施若干年后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8.()机制要求采用低于市场的工资标准,以便自动地将那些容易找到较高报酬工作

建设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XXXXXXXXXXXX工程风险评估报告 施工单位:XXXXXXX (XXXXXX目部) 2017年10月24日

1.前言 1.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目的 为贯彻区政府〈风险评估化解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建设工程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我项目部按程序对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 1.2评估过程和方法 按照《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要求,2017年9月,建设工程指挥部邀请区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共同组成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小组。 评估小组首先调阅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工程建设方案、征地拆迁方案等工程资料;并向工程技术人员、项目前期筹备人员咨询了项目的进展和准备情况,对项目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多次探入一线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研,组织征迁户进行座谈,评估小组还咨询了有关部门,对我区近来总体信访工作、其他在建项目社会稳定情况进行了了解。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根据《办法》要求,评估小组编制完成了《门头沟区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1.3评估内容 根据《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暂行办法》的要求,本项目信访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论证、征地拆迁、项目施工等可能出现的信访突出问题和应对措施。 A、项目前期涉及土地征收中可能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包括征地补偿价格,

征地政策,征地程序和补偿款发放等。 B、项目前期涉及房屋拆迁可能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包括拆迁政策、违章建筑拆除、拆迁安置、对弱势群体的影响等。 C、项目建设中可能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包括环境影响、交通影响、安全文明施工、周边居民和商户影响、劳资纠纷等。 D、项目其他涉及群众利益可能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 1.4评估依据 A、《国务院信访条例》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2015年棚改社会影响评价

2015年棚改社会影响评价 一、项目背景 2015年莲花县棚户区改造分为三大片区即:大山里、南门外资路边、306车队。共有居民730户,需拆迁房屋总面积98636.18㎡。三大片区房屋多为集中连片,平房密度大、建设使用年限久、结构简易、人均居住水平低、居住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齐全、道路狭窄,治安和消防隐患较大。雨污未分疏,肆意排放,生活垃圾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理,造成污染。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县实际。经县政府批准,同意对三大片区进行改造。拟投资21250万元,总用地面积61.3亩,异地实物安置房面积为5302.93 ㎡其余用地货币安置补偿,共计88套。 二、社会影响评价 项目施工期主要包括拆迁期、建设期两个方面。拆迁期产生的拆迁垃圾中,有用废木料全部回收外卖利用,其余运往政府指定的废弃垃圾堆存点。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垃圾日产日清,交于当地环保部门运至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 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绿化率,保证绿地质量,减少或避免营运期间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现象。 社会影响分析

该项目拟拆迁730户,拆迁房屋面积98636.18㎡,建设单位已根据拆迁安置协议与居民签订了拆迁安置协议书。项目建设不仅改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改变了城市面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此外,棚改区存在废水直接排放,生活垃圾乱扔无人清运的问题,该项目建成后,居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当地的COD、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对污染水体水质的影响。生活垃圾集中归集,交由环卫工人统一处理,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因此该项目建成后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正效应。 莲花县房产管理局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试题(卷)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 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 过程。 3、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

程度的现象。 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 法与制度。 分)2 分,共20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天津塘沽区适合发展成为港口和码头,这体现了环境资源的(B) 、物质性A、非物质性B 、价值性C D、变动性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D ) 、经济性A、价值性B 、社会和谐性C D、可持续发展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规定,持有乙级评价证书的单 3. 位,其评价证书有效期为(A )年。 C、4 年A、2 年B、3 年年5 D、 4.正常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声压级是(C ) C、0-120dB D、0-100dBA、20-120dBB、 20-100dB

5.生态评价等级,如选择的生态影响因子多于1 个,依据其工作等级(D)确 定。 A低B中C较高D高 6.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较大的,应当编制(A)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D、环境影响登记表C、环境影响分析表 7.对于二级生态影响评价过程中,评价范围需要扩展的距离是(C) A、10-12km B、8-10km C、2-8km D、5-8km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比较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比较 发表时间:2019-12-31T09:12:53.12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6期作者:汪丽凤[导读] 本文将结合个人所学以及国内外的一些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比较的研究文献来展开相对全面的比较摘要: 本文将结合个人所学以及国内外的一些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比较的研究文献来展开相对全面的比较,然后指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存在的一些缺点以及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所展现出来的优点。本文将从发展历史、联系以及区别这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比较,以便得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同时使其能够更好的弥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所存在 的不足,并且为促进我国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评价;比较分析 在过去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而盲目的开发,这便对我们人类所生存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不可逆的破坏和污染。但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人们便更加注重了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而以往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远远不能满足如今的高要求的。因此为了能够制定更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促进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提出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这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EIA)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对这两者进行全面的剖析比较,可更全面的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如此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和相互完善。 1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1969年,美国以法律手段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引入了环境影响评价。此后因环境影响评价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而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推广,并且成为了诸多国家管理环境的工具。以下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1970-1975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论的出现和发展阶段,其侧重预测、识别以及缓解生物物理影响。 1975-1980年,环境影响评价多尺度阶段,号召人们积极参与、替代方案,进行风险评价和开展社会影响评价。 1980-1985年,程序调整阶段,侧重解决审计、监测、环境纠纷以及工艺评估等。 1985-1990年,引入可持续发展原则阶段,不断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展开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合作。 1990年至今,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阶段,不断地展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1.2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 由于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早已达不到如今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高要求。 1.2.1 介入时机晚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因为其通常是在政策或者计划实施之后,再针对某些具体的项目而开展的。因此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往往受限于已制定的决策,只能对已有的环境影响而作出有限的缓解措施,而没有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 1.2.2 没能考虑间接影响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只是直接针对某个项目本身,但是其无法考虑到此项目所诱发的新项目的环境影响,而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这些所无法考虑到的间接影响,造成更多无法挽回的环境损失。 1.2.3 没能客观进行评价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是由一些单位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存在两者联手破坏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1.2.4 评价范围狭窄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无法实现在时空上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资源等,因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仅仅只能针对某个具体的项目,而无法结合整个区域范围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因此其时空范围便显得非常的狭窄。 2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提出 在20世纪90年代,N.Lee等英国人提出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在1994年我国的《中国21世纪议程》以及1996年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等相关文件中,我国明确的提出了法规的环境影响评价。 2.1 较早介入战略决策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由始至终都介入于发展战略决策的制定全过程中,如此便能够更好的提前预测以及防止许多后续工程项目中会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其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从而真正的做到从源头上遏制环境问题的发生,进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2.2 考虑间接影响 由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自始至终都贯穿于发展战略政策之中,所以其能够比较充分的考虑到此项目所附带的环境影响问题。 2.3 确保评价的客观性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由一些相关政府部门组织进行,其由人民群众、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这便能够有效地对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2.4 拓宽评价范围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能够从区域环境范围对整个项目进行全程的评价,而且还能够充分的考虑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 3 SEA与项目EIA的联系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都是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则是环境影响评价在发展战略政策中的应用,这体现出了两者有层次上的联系。 3.1 层次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