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韦伯的价值中立思想

合集下载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社会学的价值思想,特别是他关于价值关联(value-relevance)与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的观点。

韦伯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与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韦伯的学术背景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贡献,然后详细介绍他对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思想对当代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在概述韦伯的学术背景时,我们将关注他的教育经历、主要著作及其对社会学的独特贡献。

作为一位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学术圈中崭露头角,他的著作如《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为后来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韦伯关于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观点。

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者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研究问题的选择、理论构建以及解释和分析等方面。

但韦伯也强调,为了保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研究者应当尽量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研究对象相分离,实现价值中立。

这种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平衡,对于确保社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韦伯的价值思想进行评价,分析其对当代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韦伯的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学研究过程中价值观念作用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方法。

这一思想也提醒我们,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应当关注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并努力实现价值中立,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价值关联:韦伯社会学中的价值取向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作为社会学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体系中深刻地体现了价值关联的特点。

韦伯明确主张,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判断。

他坚信,任何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都会受到研究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韦伯的“价值中立”思想再认识——兼议我国学术从业人员的一种道德准则

韦伯的“价值中立”思想再认识——兼议我国学术从业人员的一种道德准则
的深 入理 解 , 也在 很 大程 度上 促 进 了 中 国学 术 的方
或许 还 对 十多年 前 李金 和 郑 杭 生两 位 学 者在 《 会 社 科 学研 究》 的那场 辩 论 记忆 犹 新 。在 这 场论 战期 上
间和 随后 , 已有 不少 学 者 专 门撰 文 从 不 同层 面或 不
同视角 对韦伯 的“ 价值 中立 ” 思想 予 以 阐释和解 读 。
出“ 值 中立 ”的真 实 用 意 了 。韦伯 提 出 “ 值 中 价 价
立 ” 则主 要 针 对 的 是研 究 者 , 求 研 究 者 避 免将 原 要
自己的个人情 感和 主 观价 值 观渗 人 到研 究 中, 而 从 保证研 究 的 客 观 性 和科 学 性 。 因此 , 伯 讲 的 “ 韦 价
第3 0卷
第 2期
广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a g o gE u ain Isi t o ra f Gu n d n d ct n tue o t
Vo . 0 No. 13 2 Ap . 01 r2 0
21 0 0年 4月
韦 伯 的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立 " 想 再 认 识 价 中 思
文 开启 了 国内学界 对 “ 价值 中立 ” 早 的 发难 , 最 随
很普 遍 。本 文 拟 立 足 于 原 著 对 韦 伯 的 “ 值 中 立 ” 价
思想 予 以重新 认识 , 正是 本文 的立 意和 任务 。 这
收 稿 日期 : O 0 —5 2 1 3 1
作 者 简介 : 萍 , , 南 沅 江 人 , 南 沅 江 琼 湖 书 院 政 治 教 研 组 教 师 。 陈 女 湖 湖

种 道德 准 则 , 正 时下 阻碍 我 国社科 发展 的 泛道德 化 和 不合理 的功 利诉 求这 两 个主要 障碍 。 纠

价值中立问题的探讨

价值中立问题的探讨

价值中立问题1.什么是价值中立?社工能做到完全价值中立吗?(操作性)答:什么是价值中立:①价值中立最早是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经验科学和价值判断之间应划分明确界线,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既存知识”,它是关于“实然”的知识,另一类是规范知识,即关于“应然”的知识。

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他人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他们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希望去做什么。

他认为社会科学是一门关于具体现实的经验科学,它只能以研究“实然”为任务,而不应涉入“应然”领域。

一般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观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它要求社会科学家一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相反地,应当根据资料的指引,从事实资料中概括出结论,而不管研究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

第二,强调“事实”’和“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存在”与“应然”应该区分,“认识”与评价应该区分。

科学只能认识“存在”,不能评价“应然”。

虽然社会科学有时能帮助人们搞清自己能够或希望做什么,但是决不能劝导任何人应该做什么。

与社会工作更加相关的“价值中立”概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1938 年在其“来访者中心疗法”中首先倡导的咨询原则。

所谓的价值中立,就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充分尊重、无条件认同和接纳来访者的价值观,对其思想和行为不做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不给来访者提供问题的答案,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来访者,而由来访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进而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概括地说,价值中立原则就是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不评价、不指导、不干涉。

我认为,社会工作中对于价值中立的定义与心理学中的定义在含义上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工作吸收了心理学中的这一定义。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介绍马克斯·韦伯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其学说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韦伯的学术生涯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他对于社会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对权威、官僚制、理性化以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入研究。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两部主要作品《经济与社会》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他提出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和“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两个概念,不仅在社会学领域,而且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工具理性强调行动的效率与手段,而价值理性则关注行动本身所承载的价值。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失范。

韦伯对于权威类型的划分也极具启发性。

他区分了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这一分类框架至今仍是理解和分析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工具。

韦伯对官僚制的研究也颇具洞见,他认为官僚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固有的弊端,如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

在宗教与社会关系方面,韦伯提出了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命题,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观点对理解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深刻而广泛,他的理论框架和观点为后世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无论是在理论构建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韦伯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2、阐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其在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的地位韦伯,作为德国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社会学思想深受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影响。

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有关“价值”问题的浅析

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有关“价值”问题的浅析

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有关“价值”问题的浅析价值在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讨论中处于如下的地位,价值的关联是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价值的无涉(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

标签:韦伯;价值联系;价值中立韦伯所提及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价值中立”是一个颇具争议和误解的方面。

许多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攻击是粗糙的,他们在讨论时,常把价值关联、文化意义和社会中主体赋予行动的意义等等论题予以丢弃。

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旨在丢弃一切价值因素,把社会科学确立于缩小价值影响的地位上。

甚至把韦伯的价值中立与实证主义完全抛弃价值因素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科学立场相混淆。

针对这一引起误解的问题,本文试图探析韦伯在讨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时把价值问题置于怎样的地位。

一、价值关联——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就像施特劳斯对实证主义的批评,“不形成价值判断而去研究社会现象,即一切重大的社会现象,是不可能的。

”①价值因素是无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完全剔除的。

韦伯提及的价值中立与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具有云泥之别。

由孔德掀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把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等同,致力于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全面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来。

追求对社会研究的精确性和连续性,把价值因素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这是韦伯所不赞成的。

韦伯这种反实证主义倾向显然受到新康德主义的反实证主义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在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基础上提出了价值关联的思想。

新康德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世界,有独立的生成变化过程,自然的事件的特征是在某种程度的可重复性,通过归纳综合而获得一般的客观规律,以此来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个别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一般概念或一般规律的个例,所以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综合思维”的形式,采用“规范化”的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可重复的历史现象,每一社会历史现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历史意义,而个别的丰富意义是无法包含在同一的抽象的“规范化”和形式化的概念或普遍规律中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个别成为其个别特征的意义而不是从大量的个别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规范化处理,抽象综合共性。

价值中立问题的探讨

价值中立问题的探讨

价值中立问题1.什么是价值中立?社工能做到完全价值中立吗?(操作性)答:什么是价值中立:①价值中立最早是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经验科学和价值判断之间应划分明确界线,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既存知识”,它是关于“实然”的知识,另一类是规范知识,即关于“应然”的知识。

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他人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他们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希望去做什么。

他认为社会科学是一门关于具体现实的经验科学,它只能以研究“实然”为任务,而不应涉入“应然”领域。

一般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观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它要求社会科学家一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相反地,应当根据资料的指引,从事实资料中概括出结论,而不管研究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

第二,强调“事实”’和“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存在”与“应然”应该区分,“认识”与评价应该区分。

科学只能认识“存在”,不能评价“应然”。

虽然社会科学有时能帮助人们搞清自己能够或希望做什么,但是决不能劝导任何人应该做什么。

与社会工作更加相关的“价值中立”概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1938 年在其“来访者中心疗法”中首先倡导的咨询原则。

所谓的价值中立,就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充分尊重、无条件认同和接纳来访者的价值观,对其思想和行为不做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不给来访者提供问题的答案,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来访者,而由来访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进而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概括地说,价值中立原则就是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不评价、不指导、不干涉。

我认为,社会工作中对于价值中立的定义与心理学中的定义在含义上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工作吸收了心理学中的这一定义。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价值思想探析“Value-relation”and..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价值思想探析“Value-relation”and..

2014第7期·总第491期·□孙晶晶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综观西方哲学史,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历代哲学家致力于思考的问题。

韦伯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绕不开事实与价值之一永恒的哲学难题。

韦伯把休谟的“从‘是’陈述不能直接推出‘应该’陈述”的观点发展成为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并将它应用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

价值问题,即科学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价值立场与研究结果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韦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不知所措、也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韦伯方法论范畴的核心,这一问题贯穿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始终。

而“价值关联”与“价值自由”,作为韦伯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方法论原则,是其社会科学方法论集中探讨的问题。

一、价值关联———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何谓“价值关联”(Wertbeziehung)?韦伯的“价值关联”一词的用法直接取自老友李凯尔特。

李凯尔特认为,“价值关联”就是将价值附着于对象之上,使对象成为有价值的事物。

他在其名著《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提到,“我们通常希望而且能够撰写的仅仅是关于人的历史,这个情况已经表明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是受价值指导的,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任何历史科学。

”〔1〕用通俗的话讲,他认为在文化科学中,研究者必然运用自己的价值立场去考察被研究的社会历史现实,进而揭示其本质特征和它存在的真正意义。

李凯尔特所说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依据一定的价值与一定的实在发生联系的方式,便是“价值关联”。

它强调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对科学研究者的制约作用和科学与社会价值体系的某种统一性。

韦伯直接承继了李凯尔特的“价值关联”思想,认为科学方法虽然重要,但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文化现象,而历史文化现象的意义及其根据,并非由一个分析法则或系统的规律体系所能推演和了解的。

“经验实在对我们来说是‘文化’,因为并且只要我们把它置于与价值观念的关系之中,它便包括而且只包括那些通过这种关系才对我们有意义的实在的成分。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之断想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之断想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之断想——价值中立原则与理想类型方法陆绯云对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在他整个学说中的地位,历来的评说是很不一致的。

H. S. Hughes 在他的《意识与社会》一书中指出:韦伯之所以对现代人能产生伟大的影响,他有关方法论的一系列论文比他其它著作的贡献都大。

而T.Huff则遗憾地认为:由于韦伯部分方法论作品直到晚近才被翻译成英语,这使得用英语阅读的读者,不能完全了解韦伯的方法论思想,以至于认为韦伯在方法论上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

其结果也使评论者认为“韦伯方法论的写作决定了它是‘片断’、‘不完整的’,因而在韦伯的整个学说中是次要的”,但使Huff感到困惑的是,即使是那些以德文为母语的韦伯的追随者,如R. Bendix也疏于对韦伯方法论的注意,或低估它的价值。

德国社会学家Tenbruck指出,忽略或低估韦伯方法论研究的原因,是因为“从总体上来看,韦伯的方法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实质上重要的东西。

”相同的评价来自Hekman,他说,韦伯的方法论观点与他广博精深的理论相比是显得不全面的。

但在这段时间里帕森斯始终是韦伯方法论的诠释者,他主要受到德国学者V. Shelting的影响,而V. Shelting博士被公认为是韦伯方法论研究的权威。

学者们的评价可以是众说纷纭的,但有一个事实是肯定的,即韦伯并不象他的德国前辈黑格尔与马克思那样精于对方法论的推敲,他也没有象另一位社会学大师涂尔干一样写出一本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专著。

这主要是因为韦伯认为:“只有当实际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时,才会有科学的建立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而纯粹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思考,并不会对这种发展带来任何重要的贡献。

”在此意义上,Oakes有关方法论的角色是相对有限的观点就不无道理了。

但是,韦伯对方法论的看法,并不表明韦伯不重视对科学方法论的思考。

当实际问题提出需要时,韦伯便常常为方法论问题的思考所困扰。

“在韦伯经过四年的精神崩溃,开始基本康复后,他首先关心的,就是如何去解决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问题——即社会科学本身之哲学与方法论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