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四章阐释学和接受理论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重点要点整理

管窥蠡测——现代西方文论略览1、背景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文明和理性遭到破坏和怀疑②战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加剧人的异化的精神危机↓导致对常识、理性和客观真理本身的怀疑在荒诞的形式中表现出来↓决定现代文学的特点2、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总趋势①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②传统作品中的英雄越来越具有讽刺性③强调批评的独立性3、批评的时代“文评”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从社会各学科吸取观点和方法4、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5、形式主义文评注重作品的语言文学【本义&肌质】传统文评注重传记和历史【背景&身世】6、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忽略了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
7、语言&言语:二者是抽象规则和具体行动的关系——【瑞士】索绪尔↓影响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8、结构主义文评的特点①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研究文学的规律(“语法”)②作品的组织结构完全遵循文学语法的规则③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删繁就简)9、决定文字符号的意义的超然结构→文字符号本身↓影响追求文学“语法”的枯燥抽象的趋势有所改变10、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特点①注重形式:把分析作品本文当做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②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在某些方面的玄虚和反理性主义倾向,都与其哲学基础有关第二节谁能告诉我:我是谁一、精神分析的产生1、人类认识自己的历史,是由外及内,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外界→认识自己→认识身体肌肤→认识思想心灵2、浪漫主义时代的探索:对个人心理的探索→对个人无意识的探索二、佛洛依德的基本理论1、许多精神病的产生都与医院和情绪受到过度压抑,得不到正常发泄有关↓“疏导疗法”把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意愿和情绪带到意识领域,使之得到发泄2、“疏导疗法”:人的精神活动如同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3、人格结构:①本我:处于最底层,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本我里包裹着里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②自我:在本我要求和现实环境之间起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帮助本我实现要求,既防止多度压抑造成危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③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4、性本能佛洛依德认为性本能对人格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开始于儿童时期的俄狄浦斯情节(每个儿童暗中恋爱异性父母而嫉妒同性父母的倾向)5、自我的保护性措施:压抑&升华①压抑:把这类危险中途和念头排除于意识之外,不让它们导致危险行动②升华:把性欲冲动引向社会许可的某种文化活动的渠道,使之转变成似乎与性欲无关而且十分高尚的行为↓把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都看成里比多的升华,看成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6、梦在《梦的解释》一书中,佛洛依德认为,才能再现实中得到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到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7、反面影响:泛性欲主义加快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三、精神分析派文评1、“精神分析法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的范围,而且可以扩大到解决艺术、宗教和哲学问题”——《大学里的精神分析教学》①默里对麦尔维尔名著《白鲸》的分析②玛丽·波拿巴论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2、精神分析派批评:作者的无意识通过作品得到象征性表现,获得意愿的满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居作用,同样得到想象的满足佛洛依德透过意识活动表面寻找无意识机动的理论,对结构主义者追寻深层结构的努力很有影响。
第4章 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形象学的目的
借达 助成 形象学的功能
考察“异国形象”在民族文化中 产生的原因、机制及其复杂表现
审视和辨析“形象”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例
利科诠释 “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功能
能够意识到想象物 与现实的差别
二者之间的区别最大, 想象成为批判现实的工具 产生的“异国想象”是“乌托邦”
20世纪九十年代 初,代表学者: 莫哈、巴柔 形象学成为比较 文学学科的一种 专门研究类型。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学术背景 19世界末20世纪初
比较文学研 究取向趋异
受进化论影响 重视归纳与综合
强调文献实证, 排斥理论综合和
美学评价
难以操作 “影响研究”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取决于 研究对象
异国形象
异国描述
“自我”的确立,始终是与“他者”相伴。
(二)形象学的性质与定义
形象学的性质
最根本的特性 一、“形象”所蕴含的是不同民族间“想象的相互诠释” 二、 “形象”的认知功能处于“再现”与“想象”之间
三、 “形象”兼具“自我”与“他者”的双重蕴含
四、 “形象”兼具“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价值功能 五、 “形象”具有语言的一切特征,具有严格意义上的
2.它虽然着眼于接受者的“接受”,但重心却落在放送者在 他国获得的“机运”和“成功”之上,故流传学实为放送 者在异国的“声望”之学;
3.他国的种种“接受”是对于放送者的单向反应,接受者往 往是被动的。
(一)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接受学的早期形态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 接受美学愈益成为欧美学者的关注热点 。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1. 哲学背景: 1)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
现象学哲学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所谓“回到 事物本身”,并不是指回到我们经验中的客观事物本身, 相反,胡塞尔恰恰认为,经验事实是不可靠的。 回到事物自身,首先必须排除对客体的自然态度,将超 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事物放进“括号”里,以便使外部世 界变成我们自身意识的内容,在纯意识中把握“纯粹现 象”,把握“意向性客体”。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尧斯与伊塞尔: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接 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20世纪60年 代在联邦德国展开对文学割裂社会历史的批评, 形成了这一理论。60年代的文学挑战了已有的 文学形式,提高了读者的介入力度。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故事的叙述由受述者决定: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ee: It is hard to find the narratee while reading, sometimes from minor characters, or from some unimportant “signals”. In this case, the telling of the story is somewhat decided by the narratee ( like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 叙述活动本身生成读者:The narratives produce their own “readers”, “listeners”, who may or may not coincide with actual readers.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四章 结构主义

三、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 巴特把文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读的文本”,
法国思想家拉康和福柯也是影响结构主义理论 发展的重要人物,比起列维—斯特劳斯和罗 兰·巴特,拉康和福柯更多地处于结构主义理论 援手的位置。
拉康
福柯
第二节 列维-斯特劳斯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法国著名 人类学家、社会学、哲学 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结构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首先把人的 言语活动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
其次,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 号系统,就如同那些聋哑人的文字、象征仪式 以及军用信号等。只不过语言是这些系统中最 重要的而已。
第三,索绪尔指出,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 除了具有任意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社会性的 特征。
二、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 罗兰·巴特在1966年发表于《交流》杂志的《叙
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是他的结构主义文论中 的重要文献。 在他看来,叙事存在于传说、寓言、诗歌、戏 剧、小说、电影等当中,并且叙事手段多种多 样,叙事不分高尚低劣,它超越国界超越文化, 犹如生命一样永存。
巴特关于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主要从五个方面 展开,分别为叙事作品的语言、功能、行为、 叙述、叙事作品的系统。在这五个方面中,巴 特认为,功能、行为、叙述是最主要的因素。
显然,在罗兰·巴特那里,“可写的文本”高于 “可读的文本”。在他看来,文学的价值不在 于反映或表现已经存在的世界,而是要向人们 所理解的和阐释世界的方式、方法,即编码发 起挑战,从而延宕于语言之中。
江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笔记

一战使文论呈现出三种状态:革命化、精神分裂、形式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以五月风暴为标志,进入后现代时期。
后现代文论的重心是意识形态批判。
20世纪西方文坛,号称是“文学理论批评的时代〞,主要由哲学文论、文学理论批评、创作经验谈三大部分组成。
哲学文论、创作谈属于西方文论史的传统项目。
20世纪文论突出的特点是:文学理论批评在独立、自律、自成系统方面取得成功。
20世纪西方文论理论经历了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论机器在苏联、东欧和波兰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女性主义的文化诗学是西方文论史上最为独特的景观。
20世纪下半叶的文化诗学,以意识形态为轴心。
20世纪文论的四大系统:作者作品读者世界系统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分析哲学运动、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形成语言学文论的三大来源,标志着20世纪文论的三次重大转折。
20世纪西方文论在其自身展开的四个方面—总体形态、评论家、评论文本、影响—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20世纪西方文论:1属于一种思想领域2具有明显的文化创造性3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20世纪西方文论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集中体现在三大转折上:1.从文学言论向文学理论的转折,使文学学或文艺学从哲学和创作言论中走了出来,自立门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话语体系和科学形态;2.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有了自己的结构规模、名牌作品、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效应;3.实现了从一般专门知识话语向边缘的学科诉诸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转折,取得相应发言权和地位。
作者系统表现主义诗学来自于欧洲浪漫主义克罗齐是浪漫主义诗学的集大成者。
克罗齐的直觉—表现学说,是他整个心灵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最具个体的文学论。
直觉是起点,属于较低的层次,可以不依赖概念而生存,是艺术的生长点。
克罗齐把艺术分为四个阶段:诸印象、表现、快感的陪伴、由审美事实到物理现象的翻译。
克罗齐的评论方法:剥离方法批判方法历史方法语言学境界象征主义〔保尔*瓦雷里〕:20世纪西方文论最重要四国:法美德苏俄象征—首先是指完整的主体意识。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

珈达 默尔 的哲 学阐 释学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是最为基 本而了然的交往理解活动,因 而对艺术的思考就成了哲学理 解的主要任务之一。首先,将 艺术活动看作非认识性的历史 性理解活动,将作品看作是向 未来的理解无限开发的历史过 程;其次,艺术活动的目的不 是获得客观知识而是确立阐释 学的真理。因此,文本的阅读 与阐释活动成为阐释学艺术理 论关注的焦点,阐释的历史性 成为这一理论的基本原则。
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本体论中提出 主体先行结构:“先有”“先 见”“先行掌握”。 先有:主体在
阐释之前已先有的理解。先见:主 体可以见到的,主体对于不在“先 见”范围内的内容不做反应。先行 掌握:主体阐释前已经具有的将在 阐释活动中使用的概念、范畴。理 解是一种在时间中发生的历史性的 行为,不存在由客观阐释学所设想 的那种超越时间和历史的纯客观理 解。一旦强调先行结构对理解的控 制,就无法说明人是如何突破“阐 释循环”而获得本真理解或新知的。
卡勒研究的重点是读者的潜在能力。 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需要和能力 出发来探讨文学作品的特征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结构、意义、特性只是 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只有读者按文 学原则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去阅 读时,这种可能性才转化为现实性。 他又提出“文学能力”概念,认为 使读者按文学原则去阅读的前提条 件是他具有一定的“先入之见”即 “文学能力”,也即一种带有群体 性的文学接受习惯系统,文学作品 “只存在与一种被读者接受的习惯 系统发生关系以后,才会有意义”。 用普遍性的方法去阅读文本,会不 会忽略文本自身文学特性呢?这恐 怕又是一个问题。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

阐释学、接受美学影响下的翻译观•I. 阐释学,又称解释学,或诠释学(hermene utics)•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
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H.-G.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宗教解释学者R.K.B.鲍尔特曼(1884~1976)和意大利"解释学理论"的研究者E.贝蒂••1. 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由―先有‖(Vorhabe)、―先见‖(Vorsich t) 、―先识‖(有的译为―先设‖,Vorgrif f)三部分构成。
•―先有‖是指预先已有的文化习惯,包括理解主体所处的风俗、传统等。
对于译者:指译者特有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这些会对译者理解原文产生影响。
•―先见‖指的是预先已有的概念系统,大体包括理解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先识‖指的是对理解对象预先的假设、构想。
•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前见”:被特定的历史、文化、语言所浸染, 根本无法自由选择或摆脱历史文化通过语言对自身的预先占有。
(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一致)•通俗地讲,就是理解者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融有个人在此之前所形成的知识、观点、情趣等要素,每个理解者自身所具有的前见不同, 造成他们理解对象时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暗示了文本意义多元化理解的可能。
••2)“合法偏见”:他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观念出发,认为―我的前见出自我的偏颇‖,没有―偏颇‖,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是不可能发生的。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第一、现象学现象学批评企图把现象学方法应用于文学作品、由于胡塞尔“排除”真正的客体,所以文学作品真实的历史背景、它的作者、产地的条件和读者都不受重视;现象学批评重视的是一种完全“于意识之内”的对原文的理解,丝毫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影响:原文本身被缩减成一种纯作者意识的体现:它的风格和语义的所有方面部被理解为—个复杂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统一于这个整体的本质便是作者的精神。
要了解这种精神,我们决不可求助丁我们对作者的任何实际了解——传记批评是不允许的——而只能依赖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关的作者意识。
此外,我们还关心这种精神的“深层结构”,这可以在反复出现的题材和意象形式里发现;而在抓住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就会抓住作者经历他的世界的方式,抓住作为主体的作者和作为客体的世界之间的现象学关系。
一部文学作品的“世界“并非一种客观的现实.而是德文里所说的“生活世界“,即一个个人主体实际组织和经验的现实。
现象学批评将特别集中注意一个作者对时间和空间的经验方式、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他对物质对象的观察。
换句话说。
胡塞尔哲学中的方法论的关心,经常成为现象学批评的文学“内容”。
为了抓住这些先验的结构,洞察到作者意识的最深处,现象学批评力图达到完全的客观和不偏不倚的公正。
它必须消除自己的偏好.全神贯注地投入作品的“世界”,尽可能精确地、毫无偏见地再现它从中发现的东西。
如果它论述一首宗教诗,它不会考虑对这种持定的世界观作价值判断,而是要表明它对作者“经历”这首诗的感受。
换言之,这完全是一种非批评的、非评价性的分析方式。
批评不是被看作一种结构,一种对必将引起批评家兴趣和偏见的作品的积极的解释;它是一种对原文完全被动的接受,纯粹是原文的精神实质的翻版。
—部文学作品被认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实际上也是—个作家的全部作品也是如此。
因此,在年代次序毫无关联、主题大不相同的原文之间,现象学批评能够以其对统—性的坚定追求,沉着自信地进行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阐释学和接受理论概念解释、代表人物阐释学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text)意义的理论。
这里所说的“文本”,可以一般地解释为一切以书面文字和口头语言表达的人类语义交往的形式。
而‘意义”是一个抽象而难以明确统一定义的概念,它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入与自我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历史关系和实践关系。
对“文本”意义解释的范围大致包括:对文本作者、文本的结构和意义、读者接受文本等的理解和说明。
阐释学的核心是“理解”问题,它通过作者、文本和读者的意义关系的研究,考察解释过程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弄清历史传统对理解的影响,区分说与听以及写与读这两种对话模式,探讨作者心态对原文意义的涉入,阐明理解原文意义以及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
阐释学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古典阐释学;(2)狄尔泰的方法论阐释学;(3)海德格尔的本体论阐释学;(4)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5)哈贝马斯的批判的阐释学;(6)利科尔的现象学阐释学等。
一阐释学的起源和发展阐释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阐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姆斯神之名。
传说他是宙斯之子,天性聪慧。
宙斯委任他予神圣的信使之神,给诸神和人间传达宙斯的旨意。
他不仅传达神渝而且还担任了一个解释者的角色,对神渝加以解释而使其变得明晰和有意义。
因此,阐释学一词最初的含义是“解释”,即一方面确定词、句、篇的确切含义,另一方面使隐藏的意义显出来,使不清楚的东西变得明晰。
到了中世纪后期,出于对(圣经>经文、法典内容的考证和意义阐发的需要,逐步形成有关<圣经>的法律条文的“释学:(exegesis)和考证古典资料的‘‘文献学”(phil0108y)。
使古典阐释学有了自己初步的专门学科性研究领域。
然而,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的阐释学乃限于对不同类别的古典文献作一些技术性的诠释工作。
二狄尔泰的方法论阐释学作为精神科学方法论的阐释学,主要研究人对一切历史文本的“理解”,而全部历史文献都是生命经验这一精神世界的显现,理解即生命的自我认识。
人的生命体验和诗意表达不能借助逻辑思维,而只能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之中,使生命之流融合在一起。
在狄尔泰看来,一切与人的生命相关的科学现象(社会文化)和艺术现象,都是用符号、语言固定下来的生命的表现。
因此,理解这些符号的传达也就是理解生命,为了获得这种深层解释,只有通过符号和语言中介而达到其所表现的生命本体。
三海德格尔的本体论阐释学从方法论阐释学向本体论阐释学的转向是阐释学的重大革命。
这一革命的先驱人物是海德格尔,而集大成者是伽达默尔。
对海德格尔来说,理解的本质是作为“此在”(Dasein)的人对存在的理解,理解不再被看作一种认识的方法,而是看作“此在”的存在方式本身。
“理解的循环,并非一个由随意的认识方式活动于其中的圆圈,这个词表达的是‘此在’本身的生存论的先行结构。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不可能是客观的,不可能具有客观有效性,理解不仅是主观的,理解本身还受制于决定它的所谓的“前理解”。
一切解释都必须产生于一种在先的理解,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新的理解,这种新的理解可作为进一步解释的基础,也就是说,理解的结构以理解的“前结构”为前提。
海德格尔将理解看成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因而,理解就不是去把握一个事实,而是去理解一种存在的潜在性和可能性。
是在这个意义上,伽达默尔认为,<存在与时间>中的真正问题,“不是存在以怎样的方式才能被理解,而是理解是在什么方式下存在的。
”伽达默尔强调:“说到底,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
”在海德格尔那里,理解即在自我解蔽中敞开此在之在的最深的潜能,理解文本不再是找出文本中的内在意义,而是在超越中返回的去蔽运动,并敞开和揭示出文本所表征的存在的可能性。
尽管海德格尔一再强调:“决定性的东西不是摆脱解释的循环,而是以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一循环。
”海德格尔的转向仅仅是开始,他后期逐渐转向语言问题,而强调“言谈具有一种特殊的世界存在方式”,已预示着海德格尔向后期哲学的过渡。
后期海德格尔不再注重此在的分析,而直接从语言的表现力入手,集中探讨两大问题:其一,追寻希腊语源和希腊式思维的原始魅力,确立整个哲学思想和世界的本源,重新解释西方哲学史;其二,找出“抵达存在之真理”的路途,转向存在与思的诗化。
而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方法是语言分析。
然而,正如伽达默尔所指出的那样,海德格尔后期哲学已显示出阐释学的危机,即阐释学所要解释的恰恰是难以解释甚至是不可解释的。
海德格尔对狄尔泰“解释的循环”困境似乎并未完全解决,相反,利科尔认为:“这个难题没有被解决,而仅仅是被转移到别处,甚至因而变得倍加难解。
”可以认为,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诗化,对生存之“畏”转向“诗意的栖居”,不过是“无”的不可理解的理解罢了。
后期海德格尔抛弃了阐释学的概念,抛弃了此在的释义结构中的理解的循环。
因为,在他看来,理解循环中“前理解”是此在难以摆脱的先验图式,它体现为既与的语言构成我们理解的边界,成为我们存在的有限性。
甚至可以说,语言只要对存在意义加以解释,就必得滞留于时间维度中,既摆不掉“前理解”这一先验自明性,又摆不掉“解释的循环”这一内在性。
因此,将语言的诗化本质同存在的“缺席”联系起来,是海德格尔在语言的诗化中寻求的解决之法。
海德格尔深谙语言的幽妙之处就在于它显示出语言自身的深不可测的无意识原生域。
诗不是“在”本身,而是在的“缺席”,同时也是在的“召唤”。
总体上说,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和理解的历史性,注重人们理解的普遍性。
他不是在旧阐释学的意义上将“解释的循环”看作整体和部分的循环,而是从本体论角度认为这个循环揭示了存在和认识的根本条件,是此在的本体论特征之一。
从此,解释学走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不仅是文本(text),而且整个世界和人生,以及存在和世界的一般关系,都成为阐释学的对象。
海德格尔已为阐释学朝存在本体论转向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原则,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系统地建立了作为存在本体论的哲学阐释学。
四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一)是当代阐释学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他于20年代初在德国马堡大学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语言学,并师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有很深的研究,后来长期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是一位国际哲学界思想界相当活跃的著名学者。
1960年伽达默尔发表大部头代表作<真理和方法>,其后又出版了论文集<哲学阐释学>。
伽达默尔系统地发展了海德格尔晚年的思想。
他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所显露出的阐释学的危机看作一个“谜”,他回避了海氏哲学归宿的形而上学问题,然后沿着海德格尔反心理学和反方法论的哲学方向,进一步推进了本体论阐释学,并建立起自己的哲学阐释学体系。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明确指出:“我们的研究目的并不是要提供一种关于解释的一般理论和对解释方法的独特说明,而是要揭示所有理解方式所共有的东西,并进而说明,理解从来不是对于某种给定‘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对于对象的效果历史的主体行为,换言之,理解属于被理解物的存在。
”④伽达默尔强调,阐释学并非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它并不追求“一般阐释学”所标榜的那种科学方法的“客观性”,相反,哲学阐释学的中心在于关注人的存在和人与世界的最基本的状态,关注入类理解活动这一人存在的最基本模式,去发现一切理解模式中共同的东西。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理论体系十分庞大,其范畴和概念也相当复杂。
这里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以从几个主要方面弄清其基本观点。
第一,强调哲学阐释学的普遍性和“解释的循环”的本体性。
伽达默尔要求哲学阐释学的普遍性。
在他看来,理解的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限定,人正是凭借彼此的理解才能生活在一起。
这种限定首先在言语和对话中的共同性中得以实现。
也就是说,人们的说、写和交往,甚至潜意识活动和内心独白,都是在寻求理解或自我理解。
因为,渗透于对话中的语言和理解,总是超越对话中的任何一方理解而扩展着已表达的和未表达的无限可能的关联域。
伽达默尔在<阐释学的挑战)中认为,解释的普遍性从一般意义的某种特殊性经验开始,就审美经验而言,“我们处在历史的变化之中,不知目前发生些什么,只是事后才把握发生了些什么,这就是历史永远要被每一个新的现在重写的缘故。
”然而,理解毕竟不是对语言的理解,而是通过语言对存在所进行的理解。
伽达默尔注意到事情的另一方面,即言语的理解基础也构成一种不可克服的疑难,正是德国浪漫主义第一个揭示了其形而上学的限度,这个限度可以用“个体性不可言喻”的语言加以表达。
这意味着语言永远达不到个人的最高奥秘,因而也无法解除这奥秘。
所谓阐释学循环,其实是转向世界上的存在自身的结构,即转向主客体分裂的扬弃,而主客体分裂则是海德格尔提出的有关存在的先验分析的基础。
然而,伽达默尔在(阐释学的挑战>中写道:“海德格尔随后又完全抛弃了阐释学的概念,因为他看到这个概念不能使他走出先验思辨限定的范围。
这样,他的哲学本来试图通过他所谓的转向来回避先验的概念,却越来越陷于表达方面的困难之中,以致众多读者认为他的哲学中诗意多于哲理。
在伽达默尔看来,在“理解的循环”这一难题面前,海德格尔靠语言的唤神的诗意本质和多义的原始生动性向在本身趋近。
然而,在的不可描述性造成了生存和理解的两难处境,海德格尔终于没能走出困境。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阐释学面临着自身的冲突或断裂呢?伽达默尔在面临阐释学的危机之时,陷入了痛苦的反思。
他不愿追随海德格尔从时间性转向空间性,而是坚持沿着历史性(时间)的道路去建立自己的哲学阐释学,从而达到了哲学阐释学的顶点。
伽达默尔在<阐释学的挑战>中说:“我完全理解,对于后期的海德格尔来说,我确实没有抛弃胡塞尔用众所周知的力量保持的现象学的内在范域,这个范域并且也是我早期带有新康德主义色彩的哲学研究的基础。
我同样理解,人们以为我在对阐释学循环的依恋中可以识别这种‘内在’,而事实上,要打破这个循环在我看来是一项无法实现的要求,我甚至可以说这在我看来完全是违背意义本身。
因为这种内在只不过是对理解是何物的一种描述。
”然而,稍稍深究一下,即可看出伽达默尔确乎存在想打破这种“内在”的想法和努力,尽管他标举“游戏原则”和“对话逻辑”,希翼通过对话的无穷回答显示出永恒变化,并试图阐明言语的对话特征,把一切锚定在主体的主观性上,但似乎未见令人满意的结果。
第二,强调人的理解的历史性。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出发点是反对一般阐释学和以贝蒂为代表的现代“阐释学理论”学派所坚持的客观主义立场。
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人总是历史地存在着,因而有其无法消除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