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普世主义

合集下载

“普世价值观”辩析

“普世价值观”辩析

“普世价值观”辩析边蜀原自2008年引起“普世价值观”争论以来,09年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普世价值观”是存在的,另一种认为“普世价值观”是伪科学、是伪命题,从来就没有什么“普世”一说,根本就不存在“普世价值观”,更没有争论的必要,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观更是无稽之谈……。

那么到底“普世”一词存不存在?成不成立?“普世价值观”的叫法是否合理?还有就是关于西方普世价值观当中“民主、自由、人权”的定论是否准确?是否能够代表人类的价值观?“普世价值观”是否就是西方独有的专利?有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弄个明白。

首先关于“普世价值观”里面涉及到的5个词汇即普世、价值、价值观、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观。

我们现在先对价值、价值观做一个初步地认识,价值:价就是价格、价位,值就是值得、有益的、有意义的。

价值就是衡量一个事物有用没用、用处大小的一个词汇,对人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能产生需求作用的东西是价值的本质。

价值观是对价值本身定义,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价值的一种观点、看法。

价值、价值观至今在理论界门派很多,没用一个统一的认识。

但“价值”本身最基本、基础的含义应该是人们的“需求”,在精神方面、物质方面都应该如此。

你需求它、需要它,它就有价值;你不需求、不需要它,它就失去了价值。

比如说,你需要一件衣服或你需要一盒化妆品,它就有价值。

你把化妆品用完后,它就没有价值了,你可以把它的外壳扔掉,回收站认为它仍然有价值就把它捡走,卖给加工厂再进行利用→再销售→再回收→直到被消毁、被掩埋,最后是因为它已毫无价值。

所以说价值是一种需求,价值的大小与需求的程度成正比。

现在人们对“价值”与“价值观”的认识基本还是认可的,认为它是存在的,没有多大争议,所以不需要再辩论,应舍弃不辩。

对于“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两个词来说,如果普世价值存在,普世价值观就必然存在,所以只要对“普世价值”的存在是否科学、合理做出结论即可。

辨析普世主义

辨析普世主义

辨析普世主义 --李北方普世主义是当下国际政治领域和思想讨论空间内无可回避的一种思潮和修辞手法,它将某些价值理念定义为“普世的”,相应地,另一些价值理念是落后的、应该被普世价值替代的。

参与政治性辩论的人,要准备好应对这样一个诘问:难道你不认同普世价值吗?这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终结讨论、为对手定性的一个策略。

普世价值是一组能动的概念,指向一个被规定了的方向,其作用不是阐释世界,而是改造这个世界。

关于普世主义的讨论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安排紧密相关,在这个“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问题仍存在巨大商榷空间的时代,对普世主义进行一番辨析是必要的。

普世主义与普世价值普世主义(Univesalism)是指那些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都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事物的概念或准则,其内涵依具体情境而有所不同。

普世主义是一个松散的筐,可以容纳任何符合此类倾向的思想。

最初,普世主义是指具有普世适用性的宗教、哲学理念,比如基督教,它相信每个人都是上帝的造物,且将可以或者将通过耶稣获得救赎,无论它所面对的个体是否是基督教的信徒。

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s)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至少可以区分其两重含义:第一,根据以赛亚?柏林的理解,普世价值是“绝大多数人在绝大部分地方或情境下,在几乎所有的时候,都共享的那些价值观,无论是有意识地赞同还是表现在其行为中”。

在这重含义中,普世价值是所有人都认为有价值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全球范围内的实践。

世界上有这种普世的价值吗?在19世纪,人类学家们就带着这个任务去寻找,结果发现,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在原始部落,最显著的可以被共享的价值观是“乱伦禁忌”。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实证层面开展过调查,发现在不同社会中,普遍接受程度较高的价值观包括权力、成就、享乐等等。

第二,普世价值是指人们有理由相信其有价值的价值观。

阿玛蒂亚?森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普世价值,他认为,即便现在有很多人不认同甘地的非暴力理念,但人们有理由认同它。

辨析普世主义

辨析普世主义

辨析普世主义作者:本刊记者李北方来源:南风窗日期:2012-04-18 浏览:1590显示全文普世主义是当下国际政治领域和思想讨论空间内无可回避的一种思潮和修辞手法,它将某些价值理念定义为“普世的”,相应地,另一些价值理念是落后的、应该被普世价值替代的。

参与政治性辩论的人,要准备好应对这样一个诘问:难道你不认同普世价值吗?这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终结讨论、为对手定性的一个策略。

普世价值是一组能动的概念,指向一个被规定了的方向,其作用不是阐释世界,而是改造这个世界。

关于普世主义的讨论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安排紧密相关,在这个“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问题仍存在巨大商榷空间的时代,对普世主义进行一番辨析是必要的。

普世主义与普世价值普世主义(Univesalism)是指那些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都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事物的概念或准则,其内涵依具体情境而有所不同。

普世主义是一个松散的筐,可以容纳任何符合此类倾向的思想。

最初,普世主义是指具有普世适用性的宗教、哲学理念,比如基督教,它相信每个人都是上帝的造物,且将可以或者将通过耶稣获得救赎,无论它所面对的个体是否基督教信徒。

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s)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至少可以区分其两重含义。

第一,根据以赛亚•柏林的理解,普世价值是“绝大多数人在绝大部分地方或情境下,在几乎所有的时候,都共享的那些价值观,无论是有意识地赞同还是表现在其行为中”。

在这重含义中,普世价值是所有人都认为有价值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全球范围内的实践。

世界上有这种普世的价值吗?在19世纪,人类学家们就带着这个任务去寻找,结果发现,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在原始部落,最显著的可以被共享的价值观是“乱伦禁忌”。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实证层面开展过调查,发现在不同社会中,普遍接受程度较高的价值观包括权力、成就、享乐等等。

第二,普世价值是指人们有理由相信其有价值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并不普适——认清“普世价值论”的本质

“普世价值”并不普适——认清“普世价值论”的本质

“普世价值”并不普适学习辛湘理所谓“普世价值”,意指超越阶级、超越国家、超越历史,对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适用通行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资产阶级价值观念。

近年来,经过批驳辨析,“普世价值论”这种错误思潮在我国的泛滥虽然已呈减弱之势,但仍阴魂不散、暗流涌动,时而改头换面、伺机冒头,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普世价值论”就是这种战略图谋中的一个“撒手锏”,它穿上“隐身衣”、披上“黄马甲”、躲进“青纱帐”,虽乔装打扮,却仍然面目狰狞,险恶至极,不得不防。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也就是说,是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因此,每个时代、不同社会,都有由其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的产物,本身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既然如此,何来“普世”?超越阶级、超越时空的所谓“普世价值”,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罢了。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创新中一路前行,人类历史并未终结于资本主义时代,用一个阶段性的概念来定义动态性的发展、来框定各国的未来,其荒谬和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普世价值论”既虚伪也虚无。

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可否认,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价值观曾经发挥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启蒙了思想,促进了觉醒,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一旦这些资产阶级价值观被西方政客“政治化”“普世化”“工具化”,变成维护其阶级统治进而干预、剥削、压榨、欺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手段和工具时,其虚伪性和残酷性就暴露无遗了。

比如,以“自由民主之邦”自诩的美国,嘴上说的是自由、民主、平等,干的却是“美国优先”“美国例外”“美国特权”,只要不合其意,就动辄退群毁约、挥舞大棒,奉行典型的双重标准——“普世价值”只用来评判别的国家,美国及其盟国却“不在此列”。

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

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

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标题:辨析普世价值观:反对与反思导语:普世价值观作为一个广泛流传的理念,被用来评估社会、文化和政治现象。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普世价值观的盲目追从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价值观碰撞以及歧视。

本文在回顾普世价值观概念的将从多个角度阐述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并呼吁对其进行反思。

一、文化多样性与相对主义1. 普世价值观常常过度强调了一种主流文化的优越性,对其他文化形态的否定和边缘化。

事实上,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历史、价值体系和传统,不应被单一的普世标准所界定。

2.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不同文化之间不存在客观的评判标准,每个文化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普世价值观的存在可能加剧文化上的不平等和偏见,进一步削弱文化多样性。

二、权力和政治阶级1. 普世价值观的制定者一般是来自政治权力阶级的精英,他们的观点常常只代表了少数特定人群的利益和观点,忽视了底层人民的权益和声音。

2. 普世价值观的推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强制和干涉,使得本应基于自愿和自主选择的价值观传播变得强制化和僵化。

这种强制化往往排除了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的声音。

三、历史和文化遗产1. 普世价值观的盲目追从可能导致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消失。

当指导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被普世价值观所主导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可能被不加思考地抛弃或遗忘。

2. 历史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群的记忆和身份认同,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应受到保护和尊重。

普世价值观的过度推崇可能对此构成威胁。

四、自由和个体权利1. 普世价值观极力主张自由和个体权利,忽视了个体在集体文化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某些文化中,个体的权利与集体的利益息息相关。

2. 普世价值观对自由和个体权利的绝对追求,可能会导致个体主义和社会疏离的问题,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和对立。

总结与回顾:在支持或反对普世价值观时,我们应该保持思辨和批判的态度。

反对普世价值观并不意味着我们支持违背人权和公正的行为,而是呼吁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个体和社会群体的权益和差异性。

普世价值辨析

普世价值辨析

普世价值辨析什么是“普世价值”?这大概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

概括起来说,“普世价值”的主张大致如下:一是存在“超阶级、超国家的,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认同的价值观念;二是这些价值观念的内容,是西方主张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三是“普世价值”覆盖广泛,不仅“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是学习普世价值的结果”,甚至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不断认识和实践“普世价值”的过程,如此等等。

对此,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眼光,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看待所谓“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的政治本质其实,作为社会思潮的“普世价值”,并非是要去讨论是否存在具有终极意义的“普世价值”这样的学术问题。

他们真正关注的是政治制度的问题。

有人写过这样的话:“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民主、共和、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

抽离了这些普世价值和基本政制架构的‘现代化’,是剥夺人的权利、腐蚀人性、摧毁人的尊严的灾难过程。

”也有人相对通俗地说:“印度经济一度落后于中国,不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别,而在于是否融入普世价值之别。

”可见,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就是现在西方通行的市场经济、宪政民主等。

而且,在他们眼里,主要的问题还不在于市场经济,而是在于政治体制方面,就是要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照搬所谓“西式民主”那一套东西。

这才是“普世价值”的庐山真面目。

“普世价值”的哲学辨析在哲学层面,是否存在“普世价值”也不是不可以讨论的。

但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承认世界上存在着什么“普世价值”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人们头脑中存在的东西,包括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设计,都反映的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东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辨析

“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辨析

2014年2月第27卷 第1期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ofXi′anPoliticsInstitute Feb.,2014Vol.27No.1收稿日期:2014-01-15作者简介:李建德,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大课题研究———重大是非问题辨析】“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辨析李建德(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陕西西安710068)摘要:“普世价值”把西方资产阶级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扮装成一种适用于一切人的普世价值,具有很强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它根本就不是普世价值,只不过是西方资产阶级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和意义而已。

将“普世价值”称之为普世价值,其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用心,其目的在于混淆西方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最终用西方价值观念取代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中国进行西化改造。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鉴别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15(2014)01-0023-04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人把西方资产阶级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扮装成一种适用于一切人的所谓“普世价值”,大力推崇,使“普世价值”成了一个时髦用语,在人们的思想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制造了不少混乱。

那么,“普世价值”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是不是普世价值?应怎样对待“普世价值”?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

一、“普世价值”是什么一些信奉“普世价值”的人对我们党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肆意歪曲,称“中共接受了普世价值,是普世价值的胜利”;宣扬“西方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主流”,说“中国只有接受西方的普世价值才有前途”,“改革开放就是逐步接受普世价值的过程”,等等。

普世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的区别 例子

普世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的区别 例子

普世价值观是指适用于全人类的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这些价值观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和不同宗教背景下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尊重。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 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在普世价值观中,自由和秩序是相辅相成的。

个人的自由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而我国传统价值观中,注重的是社会和谐和秩序,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受到更多的限制,以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2. 家庭观念和个人观念的差异在普世价值观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

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方向,家庭并不会对个人的决策产生过多的影响。

而在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家庭观念被视为至高无上,个人的选择往往要受到家庭的影响和约束。

尊重长辈、孝顺父母是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对待权威的态度在普世价值观中,个人对待权威的态度更加倾向于平等和尊重。

权力和权威应当受到约束,个人有权利对不公正的现象进行抗争。

而在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对待权威的态度更多的是尊重和顺从,尊长者、尊师长和尊权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4. 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在普世价值观中,个人隐私受到严格的保护,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享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不受他人干涉和监视。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私人空间和隐私权较少受到保护,家庭和社会对个人的生活细节和行为有更多的干涉和管束。

5. 对待文化和传统的态度在普世价值观中,尊重不同文化和传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包容,不应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强加于他人。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更加强烈,对外来文化和传统往往持保留和排斥的态度。

普世价值观与我国传统价值观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既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

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继承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接受并尊重其他文化和价值观念,实现文化多元共存、互相尊重、平等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普世主义 --李北方普世主义是当下国际政治领域和思想讨论空间内无可回避的一种思潮和修辞手法,它将某些价值理念定义为“普世的”,相应地,另一些价值理念是落后的、应该被普世价值替代的。

参与政治性辩论的人,要准备好应对这样一个诘问:难道你不认同普世价值吗?这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终结讨论、为对手定性的一个策略。

普世价值是一组能动的概念,指向一个被规定了的方向,其作用不是阐释世界,而是改造这个世界。

关于普世主义的讨论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安排紧密相关,在这个“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问题仍存在巨大商榷空间的时代,对普世主义进行一番辨析是必要的。

普世主义与普世价值普世主义(Univesalism)是指那些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都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事物的概念或准则,其内涵依具体情境而有所不同。

普世主义是一个松散的筐,可以容纳任何符合此类倾向的思想。

最初,普世主义是指具有普世适用性的宗教、哲学理念,比如基督教,它相信每个人都是上帝的造物,且将可以或者将通过耶稣获得救赎,无论它所面对的个体是否是基督教的信徒。

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s)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至少可以区分其两重含义:第一,根据以赛亚?柏林的理解,普世价值是“绝大多数人在绝大部分地方或情境下,在几乎所有的时候,都共享的那些价值观,无论是有意识地赞同还是表现在其行为中”。

在这重含义中,普世价值是所有人都认为有价值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全球范围内的实践。

世界上有这种普世的价值吗?在19世纪,人类学家们就带着这个任务去寻找,结果发现,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在原始部落,最显著的可以被共享的价值观是“乱伦禁忌”。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实证层面开展过调查,发现在不同社会中,普遍接受程度较高的价值观包括权力、成就、享乐等等。

第二,普世价值是指人们有理由相信其有价值的价值观。

阿玛蒂亚?森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普世价值,他认为,即便现在有很多人不认同甘地的非暴力理念,但人们有理由认同它。

在这里,普世价值就不限于其字面的含义,而是指那些值得被普世推广的价值理念。

在当下的语境中,普世价值这个词是在第二层含义上被使用的,普世主义者推崇的是包含民主、自由、人权、自由市场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理念,他们认为这些价值观终将在文明的冲突中胜出,一个美好的人类社会的实现依托于这些价值观念普遍被接受和被贯彻。

什么样的价值才能普世?既然普世价值不是以其普世存在的事实而被认可,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而不是另一些价值观被视为普世价值?决定一种价值观成为普世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普世主义的哲学基础文明等级论,纯粹的文化相对主义者不可能接受世界上有所谓的普世价值。

那么,文明是否有高下之分?如果一个人的判断没有完全被意识形态所支配的话,就会对此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

举例来说,印度教有一项称为“萨提”(Sati)的习俗,男人去世之后,其遗孀要在火葬的时候跳入火堆殉葬,1829年,英国殖民政府下令禁止了这一习俗;在包括苏丹在内的一些非洲地区,有给女子施行“阴蒂切除术”的传统,1946年也是英国殖民政府将其废止。

这些传统是野蛮的、不人道的,从客观的立场出发,即便激烈的反殖民主义者,也无法孤立地反对殖民政府对此采取的强制措施。

那么先进的、高尚的价值观是否在现实中始终能取得优势地位,压倒落后的、敝俗的价值观念呢?答案是否定的,让我们用对劳动的不同看法作为例证来说明。

劳动在西方的观念中,一向是被鄙视的,是用来忍受而不是享受的。

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民不能是体力劳动者,公民必须有闲暇来发展其美德和从事与公民身份相符合的活动,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拥有奴隶。

在基督教传统中,劳动的伦理价值是负面的,劳动本身不是好东西,只是减轻罪恶的手段。

这种对劳动的态度在其他地方也是普遍存在的。

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徐炳松因贪污被查处后,就说过希望能给他十几亩地,他愿意当农民,种田赎罪。

对劳动的鄙夷借由经济学理论获得了神圣化的地位。

经济学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是“经济人”假设,将人视为理性的、自利的、逃避劳动的经济主体,倾向于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经过斯图亚特?密尔、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大家的理论塑造,人的属性被定义了。

但是,英国人类学家奥利弗?哈里斯向我们揭示了另外一种对劳动的认识。

哈里斯于1970年代在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脉进行了田野调查,在当地的农民身上看到了与“经济人”截然相反的人性。

那里的农民视劳动为美德,在他们的文化里,劳动并非被赋予了价值,相反,劳动就是价值本身。

劳动于他们是节庆般的活动,人们穿上最好的衣服,一起下到田间劳作。

基于对劳动的热爱,他们发育出了完全利他性的人格,不时有城里人前来与他们进行交换,用很少的代价换取他们的大量的产品,但他们并不感觉到吃亏,而是以怜悯的眼光看待这些可怜的不会劳动的人。

显然,“经济人”是对人性的歪曲抽象,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批评,证明人的本性并非如此狭隘,但都不能阻挡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的一整套自由市场制度设计按照其面目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和世界观。

这种扭曲的“普世的”人性观还随着市场的扩张侵入到非经济的领域,结果是自利的行为得到奖赏,利他的行为受到惩罚。

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显然,安第斯山区的农民对劳动看法是更高尚、文明程度更高。

问题是,为何这种价值观不能成为普世价值,雷锋精神不能成为普世价值,反而是鄙夷劳动、好逸恶劳的“经济人”理念大行其道?道理不言自明,价值有高下之分,但决定哪种价值观成为“普世价值”的因素,不是价值本身的高度,而是其他因素。

“经济人”假设脱胎和发展的历史,正是资本主义狂飙猛进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需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本对世界的创造就包括符合资本扩张需求的人性。

有了这层视角,便容易理解普世价值以及那些与普世价值紧密相联的政治话语的实质。

沃勒斯坦一针见血地指出,普世主义乃是权力的说辞。

西方国家领导人、主流媒体和知识分子将普世主义作为推行其全球政策的依据,他们将世界视为善的力量与恶的力量争夺的场域,西方是善的化身,其主张和行动(哪怕是明显错误的)反映的是不证自明的普世真理。

问题是,人权、民主、西方文明的高高在上、自由市场的无可避免等理念都不是自明的,需要认真审慎的分析,抽离出其中有害的因素。

这并非是说“普世价值”都是错误的、不好的东西,而是要了解权势者所高扬的普世主义在本质上是片面的,我们需要警惕普世主义说辞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普世主义的演进沃勒斯坦归纳了当今国际政治生态中西方国家诉诸普世主义的三种表现形式:泛欧洲地区领道人追求的政策目标是保障人权,进一步说,是为了保障民主;文明冲突的话语,假定西方文明优于其他文明;对市场作为科学真理的确认,各国政府除了接受和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之外“别无选择”。

在达至此阶段之前,西方普世主义思潮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形态演进相契合,普世主义作为一种殖民主义的知识,承担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德克士概括道:“在一些地区和人民被殖民之前,他们需要被标记为…异质的‟、…他者‟、…可以殖民的‟。

”普世主义从两个方面服务于这一目标:一方面,它被用于整合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力量,为对外扩张提供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用于麻痹殖民地国家的精英群体,制造一种“长期而言对被压迫者有利,哪怕短期内要承受代价”的幻象,以制造认同。

沃勒斯坦将普世主义的演进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三种形态,当今的普世主义话语正是这三种形态的综合体。

第一、文明对野蛮的干预。

在15、16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在面对征服对象时,优越感首先来源于宗教。

在没有形成自己的文明、没有文字、奉行偶像崇拜和活人祭祀等陋习的美洲大陆原住民面前,自命为上帝选民的西班牙人觉得高人一等,并以改造美洲原住民的野蛮作为其野蛮入侵和杀戮的充分理由。

但殖民主义的残暴也在西班牙国内引发了反思和讨论,在讨论中最终占据了上风的是支持殖民扩张的观点,理由是印第安人是低等人种,即便他们不愿意也必须接受西班牙人的统治,唯如此才能阻止印第安人的暴行,为天主教牧师传播福音提供便利等。

沃勒斯坦认为,这场发生在16世纪的最初的关于普世主义的讨论为后来所谓文明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干预确立了四条最基本的理由:他人的野蛮;终止伤害普世价值的行为;保护无辜者;使传播普世价值成为可能。

这可以见于英国驻印度总督柯曾勋爵1905年的一个辩白:“帝国的目的是为正确而战,摒弃不完美、不公正和鄙陋……记住上帝将你的手放在他的犁上……将犁铧在你的时代向前推进一点,感觉到你在千百万人之中留下了一丝正义、幸福或繁荣,留下了一丝人道或道德尊严,一丝爱国主义情操,一丝启蒙的曙光或责任。

这些都是此前并不存在的。

这就够了。

这就是英国人在印度的正当理由。

”这也见于2003年5月1日美国前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宣布伊拉克战争胜利时的讲话:“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为自由和世界和平而战。

我们的国家和盟友为此成就而骄傲,是你们,美国军人们,实现了这一目标……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传递着希望的讯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讯息……”这一套说辞的生命力仍旧强大,在利比亚、叙利亚、伊朗问题上,西方国家重复的还是这一套被重复了几百年的老调。

第二、东方主义。

当殖民主义在扩张的途中遭遇到东方的古老文明,如中国、波斯、印度等,原本那一套粗浅的普世主义理念就不够用了。

因为这些古老文明有悠久的历史和典籍、成型的官僚体系、也创造了可观的财富,简单地把他们归为“野蛮人”的类别是行不通的,西方需要一种新的认知方式来定位和这些“高等文明”的关系。

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中,是不会给文化上的平等留有余地的。

西方需要一种将所谓东方“高等文明”纳入以西方文明为金字塔塔尖的等级体制之中的解释体系,于是逐步发展出了一种被通称为东方主义的思潮。

这种观念将东方塑造为西方的他者,东方文明虽有了不起的成就,但在发展的道路上遭遇了阻碍,像欧洲启蒙文明那样找到通往现代性的道路,东方的现代化使命只有在西方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这一对立建立起了西方对东方进行殖民统治的意识形态基础。

对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地区而言(印度是最典型的代表),精英群体起初大都被普世主义的承诺所折服,在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引诱下接受了事实上的西方化进程。

但历史的发展并未给殖民地带来真正的平等,同时,西方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思潮也为殖民地的觉醒创造了条件。

终于,在二战后的民族独立大潮中,传统的殖民主义土崩瓦解,东方主义的普世主义历史也告一段落。

第三、科学普世主义。

沃勒斯坦将其称为最精致的一种为强势者辩护的意识形态,因为它为自身涂抹上了价值中立的色彩,从而使自己看起来与文化无关,也与政治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