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一级预防指南(全文)

合集下载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新标准和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新标准和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新标准和指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脑萎缩和神经元丧失。

该疾病以认知和行为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D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AD,国际上不断更新AD诊断标准和指南。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AD诊断标准和指南。

一、AD的临床表现AD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认知和行为障碍。

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言语障碍、空间定向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等。

行为障碍表现为情感不稳定、易激惹、抑郁、失眠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程度和顺序不同,但都会逐渐加重,最终导致患者失去自理能力。

二、AD的病理特征AD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

Aβ沉积是AD的早期病理特征,它会形成斑块,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神经原纤维缠结是AD的晚期病理特征,它会影响神经元的生存和功能。

三、AD的诊断标准和指南1. 诊断标准目前,AD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症状:必须有认知和行为障碍的临床表现。

(2)病程:病程应该是渐进性的,且符合AD的病理特征。

(3)排除其他病因:排除其他导致认知和行为障碍的疾病,如脑血管病、头部外伤、药物中毒等。

(4)影像学检查:通过脑部MRI或CT检查,发现大脑萎缩或斑块等病理改变。

(5)生物标志物检测:通过血液或脑脊液中Aβ、tau蛋白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辅助AD的诊断。

2. 指南根据不同的诊断阶段,AD的指南也有所不同。

(1)早期AD的指南早期AD的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评估患者的认知和行为障碍症状,评估其生活质量。

- 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

- 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辅助AD的诊断。

-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训练、心理支持等。

(2)中期AD的指南中期AD的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评估患者的认知和行为障碍症状,评估其生活质量。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全文)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全文)

中国痴杲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全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诊断近三十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在诊断方面,新的标准不断推出,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但治疗仍以改善症状、阻止痴呆的进一步发展、维持残存的脑功能、减少并发症为主要原则。

一、AD诊断标准第一个国际公认的AD诊断标准是1984年发表于Neurology的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和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Alzheimer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ssociation , NINCDS-ADRDA)标准[1]。

2000年更新的DSM-IV-R标准也广为使用。

这两个标准都包括3个方面:(1)首先符合痴呆的标准;(2)痴呆的发生和发展符合AD的特征: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恶化;(3)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

2007 年国际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 IWG) 在Lancet Neurology发表了NINCDS-ADRDA诊断标准的修订版[2], 即IWG-1诊断标准。

新标准打破了既往AD排除性诊断模式,首次将生物标志物纳入AD诊断,并提出AD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强调情景记忆损害是AD的核心特征。

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硏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 , NIA-AA)发布了AD诊断标准指南,即NIA-AA诊断标准。

NIA-AA诊断标准进一步强调了AD疾病过程的连续性病理生理进程在AD出现临床症状前15-20年就已经开始,并将AD分为3个阶段,即AD临床前阶段[3]、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4]和AD痴呆阶段⑸。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全文版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全文版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全文版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全文版一、检查推荐一)临床评估1.认知评估1.1综合认知评估推荐意见1:MMSE是检出痴呆的性能较高的方法,对MCI也有可接受的准确性,并已建立最佳阈值和教育调整值。

(2B)推荐意见2:MoCA对检出痴呆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对MCI的性能中等,目前尚未取得最佳阈值和教育调整值共识。

(2B)推荐意见3:ACE-R对检出痴呆和MCI的性能较高,但尚未取得最佳阈值和教育调整值共识。

(2B)1.2单领域认知评估推荐意见4:DSR是检出情景记忆障碍的性能较高的方法。

(2B)推荐意见5:BNT-30是检出语言障碍的性能中等的方法。

(2B)推荐意见6:CDT-CG是检出视空间结构障碍的性能较高的方法。

(2B)推荐意见7:TMT-B是检出执行功能障碍的性能较高的方法。

(2B)2.行为评估:推荐意见8:NPI或NPI-Q是检出精神行为障碍的性能中等的方法。

(2B)3.功能评估:推荐意见9:ADL或IADL是检出生活功能障碍的性能较高的方法。

(2B)二)脑影像检查1.结构影像学推荐意见10:MTA-MRI是定义AD痴呆的性能中等的方法,对区分AD痴呆与MCI有可接受的准确性,但对鉴别早发型AD与FTD的性能不佳。

(2B)推荐意见11:MRI头颅平扫和矢状位显影的结构性病理变化有助于鉴别AD与非AD病因。

(3C)2.功能影像学:推荐意见12:Aβ-PET负荷增加是定义AD痴呆的性能较高的方法,但对MCI的特异度很低。

(2B)推荐意见13:FDG-PET代谢降低是定义AD痴呆的性能较高的方法,对分辨AD与DLB的性能较高。

(2B)推荐意见14:Tau-PET负荷增加是定义AD痴呆的性能较高的方法,但对MCI的敏感度较低。

(2B)三)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检查推荐意见15:脑脊液Aβ42浓度降低是定义AD痴呆和鉴别AD与非AD痴呆的性能较高的方法。

健康指南:保护大脑健康远离痴呆

健康指南:保护大脑健康远离痴呆

健康指南:保护大脑健康远离痴呆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由德国神经科及精神科医师阿尔茨海默于1906年11月4日首次描述,后来这个疾病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当前我国老年性痴呆的现状是三高三低: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负担重;就诊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

大众对老年痴呆的知晓度还很低。

而且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认为“老糊涂不是病”,“得了病没法治”等。

这样就丧失了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机会。

一、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

认知损害可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等功能,其智能损害的程度足以干扰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职业功能。

与过去相比功能水平下降,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通常具有慢性或进行性的特点。

1.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阿尔茨海默病一般65岁以后发病,起病时往往是不知不觉的,家人往往说不出具体的发病日期。

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智能退化。

比如说定向力、判断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计算力、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都下降。

从语言功能上来说,听、说、读、写都感到困难;视空间的能力也减退,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等。

由于大脑功能的下降,患者的工作能力下降,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也都随之下降;患者的脾气性格也会发生变化,而且会出现精神症状和有异常的行为。

最后,病人的智能、语言功能完全丧失,表现为不会说话、缄默不语、卧床不起、屈曲性截瘫、大小便失禁等等。

2.阿尔茨海默病的三个症候群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每个病人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大致可分为三个症状群:记忆与认知功能损害、精神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能力丧失症状群。

按照病情的发展,老年痴呆的病情可大致分为早期(一般是指在诊断前1~3年时间)、中期(诊断治疗后的1~3年时间)、晚期(诊断治疗后3~9年的时间)三个阶段。

在老年性痴呆的不同时期,患者各方面的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并会逐渐加重。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信息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信息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信息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9.17•【文号】国卫办老龄函〔2019〕738号•【施行日期】2019.09.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慢性病防控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信息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函〔2019〕7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增强全社会的老年期痴呆预防意识,推动预防关口前移,提高预防知识水平,降低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我委组织编写了《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信息》。

现印发给你们,供参考使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19年9月17日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信息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痴呆最主要的类型,表现为记忆减退、词不达意、思维混乱、判断力下降等脑功能异常和性格行为改变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大。

积极的预防和干预能够有效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一、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培养运动习惯和兴趣爱好,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多学习,多用脑,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与社会隔离。

二、降低患病风险。

中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卒中、抑郁症、听力损失、有痴呆症家族史者,更应当控制体重,矫正听力,保持健康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

三、知晓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迹象。

包括:很快忘掉刚刚发生的事情;完成原本熟悉的事务变得困难;对所处的时间、地点判断混乱;说话、书写困难;变得不爱社交,对原来的爱好失去兴趣;性格或行为出现变化,等等。

四、及时就医。

老年人若出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迹象,家人应当及时陪同到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记忆门诊或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就诊。

五、积极治疗。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照护人员负担。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治疗策略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治疗策略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治疗策略1.老年痴呆症怎么治疗2.阿尔茨海默症怎么预防3.如何防治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怎么样预防与治疗4.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5.老年痴呆怎么治疗?老年痴呆症怎么治疗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心理疾病。

是指那种由于老年性脑萎缩所致的进行性脑器质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原因一般说60岁以上的人机体逐渐进入衰老,脑组织也开始萎缩,因此,生理功能也自然地减退。

如果这中间还伴有其他引起脑组织衰老和萎缩的诱发因素,则更促使脑组织衰变的功能减退。

脑组织的器质性病变,若在其他因素刺激下,就有可能出现精神障碍。

由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老年性痴呆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增高。

引起老年性痴呆的根本原因,是机体的衰老。

脑组织的衰老、萎缩、变性是老年性痴呆发生的基础,这也许就是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的道理。

另外,外界因素的作用,如感染、中毒、遗传、精神刺激等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功能减退导致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的进入老年不患老年性痴呆,而有的人却患了老年性痴呆的原因。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有9100多万,老年性痴呆大约有600万,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老年性痴呆临床表现老年性痴呆发病于60岁以上,女多于男(1.5∶1),早期多表现为敏感多疑,狭隘自私,主观固执,不顾他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草率马虎,墨守成规,难于熟悉新的工作。

有时性格暴躁,情绪不稳,也有的行为幼稚,好似顽童。

渐渐生活懒散,不爱整洁,不修边幅,食欲减退或饮食无度,白天睡眠,晚上失眠,呈睡眠倒错。

由于患者年迈,常不引人注意,以后逐步出现明显的智能减退,记忆障碍,其中最明显的为近事遗忘,后对远事亦遗忘,严重时忘记了自己的姓名、住址,不认自己的子女,常有虚构。

逐渐定向力、理解力、判断力均发生障碍。

情绪迟钝或易激惹,缺乏羞耻感,或出现幼稚性欣快。

少数患者出现兴奋,或有片断荒谬的妄想与幻觉。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一级预防措施指南解读引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因复杂,以老年性记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措施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解读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一级预防措施指南,详细介绍了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多基因参与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遗传因素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与致病基因APOEε4等有关。

此外,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毒性等因素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二、一级预防方案1. 饮食与营养良好的饮食与营养对防止阿尔茨海默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指南中推荐的饮食原则包括:适量而均衡的摄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合理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或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2.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密切相关。

指南中强调了积极应对压力、良好的睡眠质量、适量的运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避免长期存在的环境压力和抑郁情绪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也具有积极意义。

3. 教育和认知训练教育和认知训练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指南中建议在幼儿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通过启发学习、培养兴趣等方式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

认知训练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智力拼图等方式进行,刺激大脑的神经连接和功能,并预防因认知退化而导致的疾病。

4. 社交与活动社交交往和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明显。

指南中建议人们多与家人、朋友互动,保持良好的社交网络,参与志愿者活动、户外运动等,有助于提高心理状态、减轻压力、增加认知刺激和促进身体健康。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记忆丧失诊疗指南(2023年)全文版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记忆丧失诊疗指南(2023年)全文版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记忆丧失诊疗指南(2023年)全文版目录1. 引言2. 阿尔茨海默病简介3. 早期诊断与筛查4. 综合治疗方法5. 药物治疗6. 非药物治疗7. 护理与支持8. 社会支持与照顾9. 结论10. 参考文献1. 引言本指南旨在提供中国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患者及其家属全面且最新的诊疗指导。

该指南将涵盖早期诊断与筛查、综合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护理与支持以及社会支持与照顾等方面的内容。

2. 阿尔茨海默病简介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退行性脑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记忆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变化。

本节将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进行简要介绍。

3. 早期诊断与筛查早期诊断能够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应对疾病,延缓病情进展。

本节将介绍早期诊断与筛查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病史采集、认知评估工具和影像学检查等。

4. 综合治疗方法综合治疗方法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多方面需求,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本节将综述可用于改善认知和生活品质的综合治疗方法。

5.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将详细介绍目前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等。

6. 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管理的重要方面。

本节将探讨对症治疗、认知训练、物理治疗和音乐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7. 护理与支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要全面的护理与支持,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节将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日常护理需求,包括营养支持、安全管理和日常活动指导等。

8. 社会支持与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需要社会支持和照顾网络来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本节将探讨社会支持和照顾的相关资源和服务,包括支持小组、居家照护和日间托养中心等。

9.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全面且最新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记忆丧失诊疗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管理和应对该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版: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一级预防指南(全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以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变性为特征,是导致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原因[1]。

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AD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其中年龄、性别、家族史和携带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 APOE)ε4等位基因是A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除这些不可控危险因素之外,尚有多种可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

此外,还有多种与AD发生发展相关的保护性因素,包括青少年期文化教育、成年期工作复杂程度以及中晚年业余时间参加社交、认知或智力刺激活动以及体力锻炼活动等[2]。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阻止AD发生或延缓其进展的治疗药物,因此AD 的早期预防尤为关键。

从针对尚未出现AD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的中老年人群识别和管理可控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到基于临床前阶段或已经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人群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二级预防,以提高对AD早期预防的重视,从而避免或延缓AD相关的病理改变,降低AD发病风险(Ⅰ级证据)。

我们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AD的一级预防指南,供人群预防和临床实践参考。

【推荐】应加强AD相关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A级推荐)。

AD的概述一、我国AD的流行病学和社会经济负担(一)流行病学近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主要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因素流行趋势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AD的患病率和患者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AD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193万增加到2010年的569万[3],而且老年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3,4]。

2013年一项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5.6%[5],结合多项调查表明AD约占痴呆的60%[3,6],因此估计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AD患病率约在3%到4%之间。

据预测,2020年我国AD患者约有900万,2050年将达到2 100万[7]。

2009年国内调查显示在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AD患者仅有约30%接受抗痴呆治疗[8]。

2017年AD及其他痴呆患病人群的特异性死亡率为0.35‰,全国平均减寿年数为374年/10万人[9]。

近年来民众对于AD的知晓率有所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AD及其他类型痴呆有所忽视,并且对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持消极态度[10]。

因此宣传普及AD的预防和治疗等知识非常必要。

(二)卫生经济学由于AD患者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他们需要长期全天候家庭照顾(护)和社会保健服务,因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照护负担。

在经济负担方面,2015年在全国进行的AD患者经济负担调查表明,我国AD患者年人均年花费高达2万美元,其中直接医疗负担(包括药物以及诊疗费用等)占约32.5%,间接费用(主要是照护费用)占约51.9%[11]。

据此估计全国AD患者的年经济支出约1 67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1.47%,预计到2030年约5 000亿美元,而到2050年将达到1.89万亿美元[11]。

在照护负担方面,2009年对国内三甲医院就诊痴呆患者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痴呆患者均由家人照护,但仍有约8.3%的痴呆患者独自生活[8]。

国内另一项调查显示照护者中约57%为全天陪同,将近2/3的照护者表示感到轻度及以上的负担,并且对疾病的了解有限[12]。

AD患者的增多以及照护负担的不断加重,对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照护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需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以期预防AD的发生,减轻AD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13]。

【推荐】应加强普及宣传AD的相关公共卫生知识(A级推荐)。

二、AD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过去20多年来,国内外数百项药物临床试验均以失败告终,目前尚未开发出任何一种能改变AD病程的临床药物。

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AD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其发病的危险性是由遗传和终生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因此针对AD发病的可控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已成为目前预防痴呆的研究热点。

我们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列出以下与AD发病相关的可控危险因素。

(一)血管危险因素1.高血压病:高血压病被认为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一项纳入了16 488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队列研究发现中年期高血压病可使老年期AD发病风险增加近1倍[14](Ⅲ级证据)。

但确切机制尚不明确,多数认为高血压病能够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影响脑内病理变化,如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增多,进而与AD的发生有关。

然而也有研究认为,老年期舒张压低[<70 mmHg(1 mmHg=0.133 kPa)]与AD风险增加有关[15](Ⅲ级证据),对于老年期血压波动与AD的关系尚缺乏一致性结论。

2.糖尿病:糖尿病也是AD的危险因素之一,一项纳入13 351例48~67岁受试者的队列研究显示,中年期糖尿病患者20年后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增加19%。

糖尿病控制不佳患者及糖尿病病程较长者均与更大幅度的认知功能下降有关[16](Ⅲ级证据)。

Hisayama队列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AD发病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17](Ⅲ级证据)。

糖尿病还可增加MCI的患病风险,且可使MCI转化为痴呆的风险增加1.5~3倍(Ⅱ级证据),糖尿病前期状态也会增加AD的发病风险[18]。

此外,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会增加患痴呆的风险[19,20](Ⅲ级证据)。

3.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中年期高胆固醇水平是痴呆的独立风险因素。

中年期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6.5 mmol/L)的AD发病风险是总胆固醇水平<6.5 mmol/L者的2.8倍[21](Ⅲ级证据)。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中年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中每一项因素均会使痴呆患病风险增加20%~40%[22]。

同时血脂异常与脑内神经炎性斑块的形成等神经退行性病理变化以及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有关,这些都是导致AD发生的可能机制[23,24]。

4.超重或肥胖:一项纳入了1 013例40~45岁受试者队列研究经过平均36年的随访表明,与正常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者相比,中年期超重(BMI≥25且<30 kg/m2)使AD发病风险升高了1.1倍,肥胖(BMI≥30 kg/m2)使AD的发病风险升高了2.1倍[25](Ⅲ级证据),这可能与脂肪组织产生大量细胞因子激活炎症反应以及胰岛素抵抗有关[26]。

然而老年期肥胖与AD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多项研究认为老年期体重减轻与痴呆的发病风险升高有关[27,28],而且与正常人群相比,AD 患者中体重减轻的发生率更高[29],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确(Ⅲ级证据)。

5.吸烟与有害饮酒:一项大样本队列研究证实吸烟能够使AD的发病风险升高56%,且多项临床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0,31](Ⅲ级证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吸烟使自由基的产生增多、激活脑内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脑内的病理改变[31]。

有害饮酒也与AD发病有关,有研究表明中年期频繁饮酒的老年人患MCI的风险是不常饮酒者的2.6倍,中年期频繁饮酒的APOE ε4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痴呆的风险是不饮酒的非携带者的3.6倍[32](Ⅲ级证据)。

6.多种血管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事实上,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或肥胖等血管危险因素常同时存在[33]。

一项纳入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和目前吸烟4项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发现,存在3种或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的AD发病风险是无危险因素的人的3.4倍[34](Ⅲ级证据)。

另一项研究表明,7项AD的可控危险因素(糖尿病、中年期高血压、中年期肥胖、缺少体力活动、抑郁、吸烟、低教育程度)的综合人群归因危险度为49.4%[35](Ⅲ级证据)。

研究还发现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评分高风险者(同时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较于低风险的人群,从MCI到AD的转化率更高[36,37](Ⅲ级证据)。

7.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是AD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

卒中能够增加AD的发病风险,队列研究表明,有卒中史的老年人AD发病风险是无卒中史者的2倍[38](Ⅲ级证据)。

心血管疾病也与AD发病密切有关,其中老年期伴有房颤病史患者的AD发病风险是无房颤病史者的2.5倍[39,40](Ⅲ级证据)。

Framingham研究表明,较低的心脏指数与AD发病风险升高近3倍相关[41](Ⅲ级证据),而且心衰患者的AD发病风险是无心衰者的1.8倍[42](Ⅲ级证据),这可能也与心衰导致低灌注,进而导致神经细胞缺氧损伤有关[43]。

(二)社会心理因素1.低教育程度:目前大量纵向研究证实,教育水平与各种类型痴呆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44,45,46,47,48,49](Ⅲ级证据)。

低教育水平增加了痴呆的风险[50,51,52,53,54,55,56,57,58]且与更高的AD患病率相关[59](Ⅲ级证据),而这也可能是我国农村地区AD患病率要高于城市地区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末一项队列研究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5.3年的低教育水平的人群的痴呆发病风险是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13年的高教育水平人群的2倍[44](Ⅲ级证据)。

2008年一项全国多中心的调查显示,城市中教育程度分别为文盲、小学、初中及初中以上的老年人群AD患病率分别为7.29%、2.14%、1.02%和0.82%[6],这可能与教育程度高的人有着更高的认知储备有关[60,61]。

2.抑郁状态:AD患者中有抑郁症的比例较正常人群高,有研究表明有早发抑郁症病史的患者AD发病风险是无抑郁症者的3.8倍,迟发性抑郁症者为2.3倍[62](Ⅲ级证据)。

瑞典一项大型随访队列研究发现,抑郁患者AD发病风险是非抑郁患者的1.79倍[63](Ⅲ级证据)。

这可能是由于抑郁状态过度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长时间暴露在糖皮质激素中导致海马体积的减小,进而促使AD的发生[64,65]。

3.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与AD的发生可能存在双向关联[66]。

失眠是AD的危险因素之一,失眠患者的AD发病风险是无失眠者的1.5倍[67](Ⅱ级证据)。

睡眠呼吸障碍者MCI或AD的患病年龄提前,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加快[68],AD的发病风险是无睡眠呼吸障碍者的1.58倍[69](Ⅲ级证据)。

一项纳入737例无痴呆症的社区老年人的队列研究经过平均3.3年的随访发现,睡眠碎片化程度高的人(大于第90百分位数)AD的患病风险是睡眠碎片化程度低的人(小于第10百分位数)的1.5倍[70](Ⅲ级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