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教案
第4课《海燕》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海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那里呢?为什么?生:在家里,因为天气太恶劣了,我们害怕。
师: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
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生:海燕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1、作者。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文学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
高尔基这篇文章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高尔基当时,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
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3、教师归结,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
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
(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齐声朗读。
(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1、课间讨论课文以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为背景,先后描绘了哪几幅画面?2、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划分层次结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024年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

2024年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海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海燕的形象,抒发对理想、自由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海燕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勇敢、自由的海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仿写一段描绘海燕的文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海燕》2. 课文结构:总分总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4. 海燕形象:勇敢、自由、不畏艰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海燕》为例,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一种动物的文字。
示例答案:雄鹰展翅翱翔于蓝天,如同一位勇敢的战士,俯视着大地。
它那锐利的目光,如同两把利剑,刺破长空,探寻着前进的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关于海燕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这种勇敢、自由的海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和动物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海燕》。
文章详细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飞翔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驱的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海燕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高尔基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生词、短语,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海燕勇敢、顽强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驱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感受海燕形象,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激昂氛围,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背景,掌握生词、短语,思考课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海燕》2. 结构:总——分——总3. 修辞手法:象征、拟人、排比、对仗等4. 海燕形象:勇敢、顽强、无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语言通顺,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重点的把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高尔基的其他作品,了解苏联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2024版年度九下语文教案第4课《海燕》

九下语文教案第4课《海燕》•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与情感分析•主题思想与价值观探讨目•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课堂互动与思考题录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变革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文学流派作者高尔基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作者生平与创作特点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他出生于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便开始独立谋生。
创作特点高尔基的作品以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为主,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海燕》创作背景及意义创作背景《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创作的著名散文诗,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正如暴风雨前的海燕一样,而俄国则是这场革命风暴的中心。
高尔基运用象征手法,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意义《海燕》在俄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篇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革命宣言。
它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社会而奋斗。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全文结构及写作特点结构清晰01全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
象征手法02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表达了作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描写细腻03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燕的飞翔、叫喊、大笑等动作和神态,展现了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坚定。
关键段落解读与赏析第一段描绘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的飞翔,通过“黑色的闪电”等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和勇敢。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海燕》。
教学内容包括全文阅读与解析,着重分析课文的文学特色、语言表达和作者情感。
具体章节为:第一节至第五节,详细内容为:海燕的形象描绘、背景环境的渲染、海燕与暴风雨的对抗、海燕的英勇形象以及作者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分析课文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教学重点:海燕形象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暴风雨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其感受,引入课文。
2. 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海燕》2. 板书内容:a. 高尔基生平简介b. 课文文学特色:象征、拟人c. 海燕形象:英勇、坚韧d. 作者情感:感慨、崇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海燕的形象特点。
b. 分析课文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象征意义。
c. 仿写一段描写,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a. 海燕形象特点:英勇、坚韧、无畏。
b. 象征意义:海燕象征着革命者,在困境中顽强拼搏,追求光明。
c. 仿写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高尔基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
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充满激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海燕的形象。
2、理解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领会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目标1、2、3都是重点,领会文中的象征手法是难点。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的散文诗《海燕》,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
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感受经典,从经典中获得生活的启迪。
(幻灯片展示1)(板书:《海燕》高尔基).高尔基简介:请一位同学读幻灯片。
(幻灯片展示2)二、展示学习活动(幻灯片展示3)1、体会形象2、评说作用3、探究含义三、学习活动一:体会形象(幻灯片展示4)1、这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海燕形象?请给"海燕"加修饰语,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
(读:教师引导学生重读有关词语,读出海燕的精神。
)教师小结:从课文对海燕的叫声和飞行姿态的描写中,我们可以说矫健的海燕、勇敢的海燕("黑色的闪电"、"箭一般":比喻,表现海燕的勇敢矫健,锐不可当。
)自信的海燕、乐观的海燕("高傲":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和自豪。
"叫喊""大笑""号叫":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豪放)无畏的海燕("碰"、"冲""穿过""掠起":动作描写,表现海燕的勇敢无畏。
)智慧的海燕、有敏锐洞察力的海燕("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了困乏":拟人,表现海燕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第4课《海燕》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学生:描写这些自然景物,点明环境的恶劣,渲染气氛,而活动在这种环境中的海燕战斗情绪越来越高,从而烘托出海燕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突出海燕这一形象。
教师追问:从中可以看出海燕所处的环境如何?
学生:海燕所处的环境是恶劣、充满暴风雨的。
板
书
设
计
4、海燕
高尔基 俄国
场景一: 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学共理念,活动导向”课堂改革教学案
课题
4 海燕
周次
第一周
课时
2-1
课标要求
1.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2.朗读诗歌,加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体会,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
学习重点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难点
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预设:散文诗
特点一: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特点二:内容具有跳跃性,以凝练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
特点三: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散文诗中的象征手法,往往是通篇的运用。
(学生听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场景一: 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3)文体知识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重要文体散文诗相关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第4课《海燕》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海燕的形象。
2. 体会环境描写、象征、对比手法和多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 学习海燕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二、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
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901年11月7日那天,俄国百姓很早就挤满了火车站,他们是来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的,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地没有审讯就急匆匆地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这一切,就是因为高尔基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
2. 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
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面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兩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兩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兩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兩的到来。
3. 深入研读•教师提问:文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海燕》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以下几个主要意象,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海燕:象征着英勇无畏、乐观坚定的革命先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新课
导入:学生看画面,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描述一下这个小动物。今天,我们学习郑振铎笔下的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著有《郑振铎文集》。本文写于1927年作者远行欧洲时。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外形
活动背景
飞翔
憩息
故乡的
小燕子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
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隽妙无比的春景
斜飞
隽逸的横掠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海上的
小燕子
乌黑的
小水禽
绝美的海天
隽逸从容
地斜掠
展开双翅
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学生讨论,每组统一答案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整体感知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以朗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四)课文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优美。同学们找出来,仔细品味。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讨论,每组得出统一答案,派代表回答。
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一)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柯蓝的《燕子》进行比较阅读,从燕子的描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事物描写下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相同点:1.都对燕子进行了细致生动地描写。
2.都以它们为载体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借物抒情。
不同点:《海燕》作者寄托的是乡愁。
《燕子》作者赞扬它是勤劳的使者。
(二)作者引用“燕子归来寻旧垒”来表达思乡之情。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燕子(柯蓝)
一对黑色的燕子,撞在我的玻璃窗上。我连忙把窗子打开,这一对小客人,却又忽然不见了。窗外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我在窗口等着,等待这春天的使者,这幸福的使者。我的心也在发芽,也像迎着春风的嫩叶,在枝头上无穷地眺望。
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只白色的小房子。一会儿,它们又出去了,又回来了,并且吱吱地叫着,仿佛它们在这新地方发现了工场,找到了工作,在向我报告它们的快乐……
三、合作探究
(一)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二)作者为什么反复问“这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吗?”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寄托乡思,抚慰心灵。
(三)本文并不仅仅写海燕,还写了故乡的小燕子,为什么以“海燕”为题?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海燕是咏物抒情的缘起,作者看到海燕,想到家乡的小燕子,想到故乡,想到祖国。请不自已,就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海燕上。所以本文以“海燕”为题。
字词正音:轻飔(sī) 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 憩(qì)息 融融泄(yì)泄 忧戚(qī)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表,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找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接着,它们又出去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衔来了一条又肥又绿的虫子,它们就饱饱地吃了一顿……
吃完了,它们在窗外唱了一会儿歌,又到它们的工场去了。这中间也回来过Βιβλιοθήκη 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燕子,燕子,我知道你是在劳动中,才变得如此矫捷的!也知道你是在劳动中,吸取了太阳的光亮,才使你黑色的羽毛变得如此闪亮的。甚至你那火红的嘴唇,也是涂上了太阳的颜色,才变得如此艳丽的!啊,你是春天的使者,劳动的使者!
教学时数:一课时
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课件、幻灯片、MP3、鸿合白板
学情分析: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学生背诵古诗,教师播放《乡愁》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