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胎儿颅内各种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胎儿颅内各种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李一冰;王佳【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各种囊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18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将产前超声检查结果与引产尸检结果或随访产后新生儿头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产前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80例经产前超声准确诊断为单纯脑室轻度扩张60例,单侧脑积水13例,脉络丛囊肿33例,单纯后窝池增宽17例,Dandy-Walker综合征4例,脑穿通囊肿1例,室管膜下囊肿19例,蛛网膜囊肿16例,透明隔囊肿9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5.6%.结论: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囊性病变的准确率较高,但对大脑中线部位的囊性病变有一定受限.【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4)010【总页数】3页(P1508-1510)【关键词】产前超声;胎儿;颅内囊性病变【作者】李一冰;王佳【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郑州450000;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5胎儿颅内囊性病变包括颅内各部位的特发性囊肿及各腔室系统的扩张,不同部位、性质的囊性病变预后不同[1],产前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助于对胎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干预。
目前超声是检查胎儿颅内囊性病变的首选方法,但胎儿颅内解剖结构复杂,致使产前超声在诊断鉴别病灶的来源和性质上有一定困难。
本文回顾性分析180例经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孕妇的临床资料,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囊性病变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1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孕妇年龄20~37岁,平均(27.4±5.1)岁,孕周15~40周,平均(27.4±4.2)周。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鞍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鞍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目的分析鞍区囊性占位的CT和MR表现,提高对囊性垂体瘤、囊性颅咽管瘤、Rathke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鞍区囊性病变的影像及临床手术病例资料。
结果囊实性垂体瘤16例、颅咽管瘤11例、Rathke囊肿2例、表皮样囊肿3例。
结论CT着重显示鞍区肿瘤的钙化和骨质改变,MRI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形态及与邻近组织关系,是鞍区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标签:鞍区;囊性病变;诊断;鉴别诊断鞍区(包括鞍上、鞍内、鞍旁)是颅内病变最好发之一,收集2012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鞍区囊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影响资料,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鞍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2例鞍区占位病变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71岁,平均年龄36岁。
囊实性垂体瘤16例、颅咽管瘤11例、Rathke囊肿2例、表皮样囊肿3例。
1.2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或)增强检查,其中11例行CT平扫检查。
CT 使用GE-HD750宝石能谱二代64排螺旋CT和工作站。
MR使用GE1.5T超导MR扫描仪,头颈线圈。
2结果囊实性垂体瘤16例,瘤体均位于鞍内,向鞍上生长,均表现垂体窝扩大,未见正常垂体信号。
14例病变鞍上部分与鞍内部分有狭窄处,最窄处位于鞍隔,在冠、矢状位呈8字形。
CT平扫呈囊实性肿块,MRI瘤体实性部分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肿瘤卒中2例,均为高信号。
侵犯海绵窦2例,包裹或部分包裹颈内动脉;鞍背骨质破坏吸收2例。
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较明显强化,但低于正常垂体和海绵窦。
颅咽管瘤11例,瘤体位于鞍上8例,同时累及鞍上及鞍内3例,完全囊性7例,囊实性4例,CT平扫为实性成分为等、高密度,囊变为低密度,并可见边缘钙化。
实性成分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明显低于脑脊液信号;囊性成分T1WI为高信号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Rathke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Rathke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目的:分析Rathke囊肿的MRI表现,提高Rathke囊肿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搜集经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例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1例同时进行MRI增强扫描,分析囊肿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和MRI表现。
结果:12例Rathke囊肿最大径均小于10 mm,位于鞍内10例,位于鞍上2例。
囊肿边缘光滑锐利,11例形态规则,1例呈分叶状。
MRI平扫上T1WI和T2WI呈多种不同信号组合,其中6例T1WI呈低信号和T2WI呈高信号,11例增强扫描后呈环形强化1例,未见强化10例。
12例均未见囊内结节或囊底沉淀物征象。
结论:鞍内Rathke 囊肿的MRI表现较具有诊断特征,鞍上型Rathke囊肿较少见且常需要与鞍区其他囊性病变鉴别。
Rathke囊肿是一种发生于鞍区的良性上皮性囊肿,又称垂体囊肿、上皮样囊肿和垂体胶样囊肿等,在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上有时与鞍区蛛网膜囊肿、垂体瘤卒中、囊性颅咽管瘤和空蝶鞍等其他囊性病变相似而出现误诊,常需要进行鉴别诊断[1-5]。
目前国内不同文献报道中Rathke囊肿MRI表现的病例样本大小不一,其MRI信号也表现多样。
本文搜集12例Rathke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加以分析,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Rathke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经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例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9~80岁,平均(37.9±6.1)岁。
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包括闭经1例,性腺功能低下1例,头痛2例(其中1例伴有颅骨多发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另外2例和6例分别因头部外伤和颈部不适而偶然发现。
4例手术(1例经颅病灶切除,3例经蝶病灶切除),术中发现2例囊内容物为淡黄色黏稠物,2例囊内容物为白色黏液物,送检组织病理显示囊壁为纤维组织和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
颅内多发环形强化囊性占位病变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转移瘤

病史:患者,男,58,因“间断咳嗽1年,加重3个月”入院。
如图1-10(1为T2WI轴位,2为FLAIR轴位,3为T1WI轴位,4为T1WI矢状位,5为T1WI冠状位,6为T1WI增强轴位,7为T1WI 增强矢状位,8为T1WI增强冠状位,9为DWI,10为ADC)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基础解剖影像: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1-15为正常人颅脑主要层面T2WI轴位图片图11为中脑层面,主要包括中脑(黄色箭头),前方为桥前池(棕色箭头),后方为第四脑室(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半球(白色箭头)。
图12为中脑大脑脚层面,主要包括双侧大脑脚(黄色箭头),前方为鞍上池及脚间池(棕色箭头),后方为四叠体池(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上蚓部(白色箭头)。
图13为基底节层面,主要包括尾状核(黄色箭头),豆状核(包含壳核、苍白球,苍白球呈低信号,提示含铁或钙质成分,棕色箭头),丘脑(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右侧脑室后角(白色箭头)。
图14为侧脑室体部层面,主要包括侧脑室体部(黄色箭头),尾状核头(棕色箭头),胼胝体压部(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5为半卵圆中心层面,主要包括半卵圆中心(黄色箭头),大脑纵裂(棕色箭头),上矢状窦(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影像描述:右侧颞枕叶、左侧丘脑可见多个结节样异常信号影,大小为3x4x5cm,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见少许长T1长T2带状信号影。
增强呈环形中等强化,内壁毛糙,外壁光滑。
DWI病灶呈低信号,ADC呈高信号。
影像诊断:双侧脑内多发囊性占位病变,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可能。
颅内环形强化:环形强化是一类以增强后呈现环形高信号为主要表现的异常病变,其形态包括花环状(图16)、圆环状(图17),子母环(图18),开环(图19)。
花环状强化壁薄厚不均,无张力,内壁不光滑、外壁光滑多见。
脑脓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呈花环样强化,也可不强化。
• MRS中Cho、Cr、NAA含量降低和NAA/Cho、 NAA/Cr比值降低。
鉴别诊断脑梗死
• 临床症状相对特异性,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稍多于女 性。
• 病变发展不同时期信号或密度不同,病情变化较大; • 病变区域与供血范围较一致。 • 大致呈长T1长T2信号,急性期弥散受限,ADC减低
,但ADC值高于脓腔。 • 增强扫描治愈的病变,幕上多见。 • 病理分为3期:急性脑炎期、化脓期、包膜形成期。 • 急性脑炎期表现为边界不清低密度。 • 化脓期及包膜形成期脓肿壁呈等密度或等信号,壁厚薄均
匀,增强环形强化,脓腔不强化。 • DWI上脓腔明显受限,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关键作用。
脑脓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诊断
颅内化脓性感染
• 化脓性细菌进入颅内引起炎性改变。 • 可形成化脓性脑炎、脑脓肿,二者是发生发展
连续过程。 • 亦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 • 临床症状:急性感染症状、颅高压症状、脑局
灶性症状。
脑脓肿
• 幕上多见,颞叶居多,占幕上脓肿40%。 • 小脑脓肿少见,偶见于垂体。 • 致病菌: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
女,56岁,头晕嗜睡伴四肢乏力1月。
化脓性脑炎和脑脓肿的并发症
• 卫星或子脓肿形成。 • 脑室炎。 • 脉络膜炎。 • 化脓性脑膜炎。 • 硬膜外脓肿。 • 硬膜下脓肿。
卫星或子脓肿形成
脑室炎
• 脑室炎常继发于分流术、脑室内手术、脑室内修补物 留置、管内化疗或脑膜炎。
• 50%脑脓肿脑室一侧的脓壁比形成良好的脑皮质一侧 有脓壁为薄,脑脓肿可向脑白质内扩展,并有可能溃 破邻近的室管膜而引起化脓性脑室炎。
颅内环形强化鉴别诊断

• 下图为:脑结核瘤
• CT增强扫描示左侧基 底节区病灶成环形强 化,环内密度类似于 脑灰质,周围水肿明 显。
6、脑真菌性感染
• 脑内隐球菌感染、念珠菌感染、烟曲霉菌 感染、放线菌感染均可在脑内形成脓肿。 CT和MRI增强扫描时呈环形强化,此种环 形强化与脑脓肿表现相似,常难以区别, 不过念珠菌性脓肿,CT增高强扫描时脓肿 内密度较高,常等于或低于周围脑实质, 有助于与细菌性脑脓肿鉴别。烟曲霉菌性 脑脓肿,环形强化之环壁常较厚且不规则。
• CT平扫(A)示右侧 额叶大片低密度区, 病灶内可疑有环形等 密度病灶存在,CT增 强扫描(可见病变区内 有环形强化,环内可 见点状高密度,为囊 虫头。
• 脑囊虫病 :MR增强扫 描脑实质内弥漫性多 发性小环形强化病变。
9、脑出血吸收期
• • 脑实质内出血一周后,血肿周围出现肉芽
组织增生,肉芽组织内含有大量新生毛细 血管,这些新生毛细血管的血脑屏障尚不 完全,增强扫描时可出现环形强化,环壁 薄,强化程度较轻,环无张力,形态不规 则或环不完整,环中心在CT扫描时仍为稍 高密度或高密度,在MR T1WI上均为高信 号。
• 颅内环形强化比较常见。 • MRI增强扫描明显优于CT增强扫描。
1、恶性胶质瘤
• 恶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脑内原发肿瘤, 肿瘤内常见坏死、囊变。CT和MRI增强时表现为环形强化或类环形强 化。典型者环形强化的环壁常很不规则或不完整,壁厚薄不均,无张 力,环内或环周常同时有结节状或不规则强化存在。少数恶性星形细 胞瘤也可出现环壁较规则的环状强化。
• 母子脑脓肿形成时,增强 扫描可表现为大小环状强 化互相连接
• 下图为:母子脓肿
• CT增强扫描示右侧大脑半 球巨大脑脓肿成环形强化, 环壁薄而厚度均匀,张力 高,其前方有小脓肿与其 相连,脓肿内密度稍高于 脑脊液。
颅内感染性疾病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HSE的影像学表现
部位: 累及单侧或双侧颞叶、岛叶,额叶底面,豆状核不受侵,病变与豆状核之间常有非常清楚的界线,凸面向外,如刀切样,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早期: DWI最敏感,呈高信号,ADC图上呈低信号
*
40h 9d 19d
*
脑囊虫病-脑实质型
囊皱缩, 囊液消失 钙化结节 一般无水肿、强化 症状复发时可有水肿、强化
*
(七)朊蛋白病(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朊蛋白在神经元内沉积引起的变性性疾病;迅速进行性痴呆;变异型常累及丘脑
影像学表现: 大脑皮质、基底节病灶,呈等T1稍长T2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 皮质型脑萎缩
MRI: 鞍上池、桥前池、外侧裂池脑膜增厚,呈结节状,呈等T1等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有干酪坏死时有环状强化
男, 22岁, 头痛, 发热半月, 有肺结核史。
化脓性脑膜炎: 脑沟内条状均匀脑膜增厚,强化,广泛
结核性脑膜炎: 脑池内片状、结节状脑膜增厚,强化,局限
*
脑结核(结核球)Βιβλιοθήκη 诊断要点环形强化 T2WI低信号 Lip增高
鉴别诊断
肿瘤性病变: 环形强化,中心液化为T2高信号,壁为肿瘤组织T2高信号
转移性肿瘤
脑结核
*
1.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一种,常发病于儿童和青年 病理基础: 正常时病毒潜伏在嗅球、三叉神经节,经三叉神经或其他神经轴突入脑,主要在额叶底面、颞叶内侧、边缘系统分布。早期引起脑组织出血、坏死、水肿;后期导致脑软化、胶质增生、脑萎缩等 临床确诊方法----CSF-PCR
最常见脑部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囊尾蚴(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脑内所致 病理: 囊壁(炎性肉芽组织、炎细胞)+囊液+壁结节(囊尾蚴头节) 临床: 复杂多样,癫痫、头痛、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等,无特异性 分期: 囊泡期、胶样囊泡期、结节期、钙化期(脑实质型) 分型: 最常见脑实质型、脑室型、 蛛网膜下腔型、混合型 影像: 依据分期、分型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果体区
四脑室
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囊肿内成分复杂MR与CT影像表现呈各种变化
弥散加权呈高信号—鉴别诊断重要依据
少数囊肿壁显著钙化呈环形或壳形
增强扫描不强化
皮样囊肿
好发于中线多位于蚓部及鞍区
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界清无周围水肿
囊壁可见不完整的钙化环
MRT1表现为高信号——特征性表现
增强扫描不强化
囊肿可破裂囊液破入脑室系统
脑脓肿:CT平扫脓腔表现为均质低密度,脓壁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环,界清,可有水肿。
MRT1脓腔及周围水肿呈低信号MRT2呈高信号。
脓壁信号在不同时期可稍有不同
早期T1稍高信号T2低信号
急性期T1稍高信号T2稍高信号
慢性期T1高信号T2低信号
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内缘光整壁薄而均匀
脑脓肿与脑内囊肿区别要点
(1)囊肿之囊液CT密度和MR信号均与脑脊液相同,脓肿之脓液CT密度和MR信号常与脑脊液不同
脑室内囊性病变
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
三脑室胶样囊肿
脑室内皮样囊肿脑室内表皮样囊肿脑源自内脑囊虫病四脑室蛛网膜囊肿
脑包虫病(脑包虫囊肿)
原发性脑包虫囊肿
继发性脑包虫囊肿
原发性脑包虫囊肿
常单发常累及顶叶和额叶
表现巨大脑实质内囊肿呈类圆形界清
囊壁外侧往往接近脑表面占位效应显著
CT密度及MR信号与脑脊液相似
囊壁常有钙化呈完整或不完整的壳状或结节状
增强扫描囊壁一般不强化一般无周围水肿
大囊内含有多个小囊是诊断特征
继发性脑包虫囊肿
常为多发
囊肿可大可小呈圆形卵圆形
可有周围水肿
囊壁可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可强化
脑包虫囊肿鉴别诊断
囊壁有钙化—与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区别
表皮样囊肿
常见于桥小脑角处
CT平扫可低于脑脊液密度MRT1呈高信号
皮样囊肿
好发于中线小脑蚓部或鞍区多见
CT密度更低呈负值MRT1呈高信号
脑包虫囊肿鉴别诊断
若囊壁无钙化应与神经上皮囊肿区别
2.小脑单纯性囊肿
少见,位于小脑半球,CT平扫呈脑脊液样低密度,MR各序列为脑脊液样信号,无钙化,囊肿周围一般无水肿。增强扫描无强化。
小脑单纯性囊肿鉴别诊断:
囊性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两者均可见到附壁结节,增强扫描附壁结节强化。
3.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囊肿
罕见,主要位于大脑半球脑实质,囊肿壁由神经胶质组织构成。CT平扫呈脑脊液样均匀低密度,MRT1可稍高于脑脊液信号,MRT2呈很高信号,质子加权或FLAIR序列呈薄的高信号带,增强扫描囊壁不强化。
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辽宁中医药大学影像中心
康鹏
一、脑实质内囊肿
1.神经上皮囊肿
2.小脑单纯性囊肿
3.良性非肿瘤性囊肿
1.神经上皮囊肿
室管膜囊肿、脉络膜丛囊肿、脉络膜上皮囊肿、蛛网膜下室管膜囊肿、胶样囊肿
神经上皮囊肿,位于脑实质少见,大脑半球脑实质内囊性病变,边缘锐利,境界清楚。
CT平扫呈脑脊液样低密度,MR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弥散加权相呈脑脊液样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及囊内液体不强化。
MRT1囊肿呈圆形低信号界清头节呈一点状中等信号影
附于囊壁上或位于囊肿中心
MRT2囊肿信号增高周围水肿呈高信号斑片
增强扫描囊壁不强化或环形强化
肿瘤性囊性病变
囊性脑转移
血管母细胞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瘤
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
肺癌囊性脑转移-CT平扫
右侧额叶巨大囊性病变囊壁很薄呈等密度囊内液体密度类似脑脊液密度均匀周围水肿显著呈大片状低密度
其它囊性病变
脑穿通畸形囊肿
积水型无脑畸形
囊性脑软化
慢性扩展性脑内水肿
积水型无脑畸形
是一种先天性脑组织破坏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的额颞顶叶皮质和白质广泛性破坏液化形成巨大的囊性结构
囊壁为残存的脑灰质和脑白质
积水型无脑畸形
CT和MR为大脑半球脑实质几乎完全缺失
颅腔内充满脑脊液仅剩余少量脑实质呈薄环状
大脑镰存在
周围无水肿
积水型无脑畸形鉴别诊断
无脑叶型前脑无裂畸形
——无大脑镰
严重脑积水
——侧脑室周围有间质性脑水肿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
-慢性包膜性脑内血肿
CT平扫表现为脑实质内囊性病变圆形张力高呈均质低密度
囊壁包膜呈等或稍高密度环厚薄均匀
周围可有轻度水肿存在
增强扫描囊壁包膜呈均匀环形强化囊液无强化
MRT1 MRT2均呈高信号
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囊肿鉴别诊断:
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囊肿:无环形强化
肿瘤囊变:环形强化
感染性囊肿:环形强化
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囊肿鉴别诊断
囊性软化灶——由梗死和脑实质出血引起,病史和病变周围脑组织萎缩。
脑实质内神经上皮囊肿,囊肿周围无胶样变,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囊肿,囊肿周围有胶样变
感染性囊性病变:脑脓肿、脑包虫病、脑囊虫病
(4)年龄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囊性星形细胞瘤主要见于儿童
血管母细胞瘤常见于成人
(5)囊性星形细胞瘤钙化较血管母细胞瘤多见
(6)确定诊断需血管造影检查
囊性星形细胞瘤附壁结节通常无异常血管显示
血管母细胞瘤附壁结节为大量异常血管团构成
血管母细胞瘤与小脑囊性转移瘤鉴别要点
增强扫描囊性转移瘤的囊壁强化血管母细胞瘤囊壁通常不强化
转移瘤的发病年龄通常比血管母细胞瘤大
转移瘤有原发恶性肿瘤或幕上同时有转移瘤存在
囊性星形细胞瘤
CT平扫呈单发大囊性病变伴附壁结节
囊性部分呈稍高于脑脊液低密度,附壁结节呈稍低密度
MRT1囊性部分呈稍高于脑脊液低信号
MRT2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附壁结节强化囊壁环形强化
室管膜瘤
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最常见于顶叶
肿瘤大部分由囊性构成实质部分位于肿瘤一侧多位于脑表面
脑包虫囊肿较大张力高靠近脑表面
结合流行病史一般易区别
脑包虫囊肿鉴别诊断
与脑脓肿和囊性脑肿瘤的区别要点
单发脑包虫囊肿壁不强化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最常见的脑寄生虫病
脑炎型
脑实质型囊泡性最常见
多发结节和环形强化型
多发钙化型
脑膜型
脑室型
小囊型脑囊虫病
病灶常多发
CT平扫脑实质内多发散在小囊性低密度区界清
典型者囊性低密度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小结节影
CT平扫时常高于脑脊液密度,MRT1加权图高于脑脊液信号。
(2)增强扫描时囊肿之囊壁不出现强化,脓肿之脓壁环形强化。
(3)囊肿周围一般无水肿,脓肿周围可有水肿。
脑脓肿与囊性脑肿瘤区别要点
脑脓肿与囊性脑肿瘤鉴别:主要根据临床病史及增强情况。增强扫描脑脓肿壁呈环形强化内缘光整,环壁薄且较均匀。囊性脑肿瘤环形强化之环壁欠光整,厚薄欠均匀。
血管母细胞瘤
大囊小结节型(最常见)
单纯囊型
实质肿块型
血管母细胞瘤与囊性毛细胞形星形细胞瘤鉴别要点
(1)囊性星形细胞瘤实质部分或附壁结节通常较大,血管母细胞瘤附壁结节较小
(2)囊性星形细胞瘤实质部分或附壁结节内血供不丰富增强扫描时强化远不如血管母细胞瘤显著
(3)囊性星形细胞瘤囊内液体的密度和MRT1加权图时的信号强度常较血管母细胞瘤囊性部分高
实质部分常见钙化呈条状点状或不规则样
CT平扫实质部分常呈等或稍高密度囊变部分呈低密度
MRT1肿瘤实质稍低于脑白质或呈等信号
囊变部位呈低信号
MRT2实质部份呈不均质中等高信号
肿瘤周围常无水肿
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和囊壁常呈环形强化
囊性型室管膜瘤与有囊变的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
良性囊性星形细胞瘤主要见于小脑半球
幕上脑实质囊变坏死明显的恶性星形细胞
瘤与部分囊性型室管膜瘤鉴别困难
囊性型室管膜瘤与有囊变的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要点
室管膜瘤肿瘤实质部分条状或点状钙化
部分囊性型室管膜瘤周围一般无水肿或水肿较轻微而恶性星形细胞瘤常见较明显水肿
恶性星形细胞瘤临床发病年龄较大常见于40-50岁而部分囊性型室管膜瘤多见于青少年
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好发部位
桥小脑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