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大学教案摸鱼儿

课程类型:文学鉴赏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摸鱼儿》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领悟《摸鱼儿》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摸鱼儿》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摸鱼儿》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摸鱼儿》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摸鱼儿》中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摸鱼儿》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摸鱼儿》的作者辛弃疾及其生平。
2. 简述《摸鱼儿》的创作背景。
二、阅读与分析1. 学生自由朗读《摸鱼儿》,初步感知诗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摸鱼儿》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感受诗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如“摸鱼儿”象征人生短暂,追求美好。
三、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摸鱼儿》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摸鱼儿》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摸鱼儿》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复习《摸鱼儿》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二、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摸鱼儿》中的象征意义。
2. 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作者辛弃疾的创作意图。
三、赏析与比较1.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赏析《摸鱼儿》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将《摸鱼儿》与其他诗词作品进行比较,探讨辛弃疾在诗词创作上的特点。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摸鱼儿》的鉴赏要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鉴赏古典诗词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摸鱼儿》。
2. 学生能够分析《摸鱼儿》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
高中语文《摸鱼儿》 教案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别样辛弃疾《摸鱼儿》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诗是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外的婉约风格的作品,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以诵读为线索,引导学生一读诗意,初步感知;二读诗境,知人论世;三读人品,品味诗风。
最终把握本诗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词人的爱国情感。
在二三环节上进行扩展,联系文学史上有相似情感表达的诗人作品进行赏析,试图对一类诗歌进行归纳。
另外,对本诗比兴手法的分析来窥探诗人拳拳爱国心,最后归纳“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别样辛弃疾。
教学目标:1、了解稼轩体雄浑豪放之外的摧刚为柔的独特语言风格。
2、知人论世,透过本词比兴的手法,加深对词人爱国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比兴手法和诗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感受豪放师生齐诵已学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感知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
我们熟悉的辛弃疾是一个奋勇杀敌的爱国将领、意气风发的豪迈词人。
(学生填空,教师总结)二、一读诗意,初步感知1、请学生自由朗读,相互交流,用自己的语言陈述一下词的内容。
明确:内容上写一位女子伤春之感。
2、找出词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眼。
情感线索:伤春--惜春--留春--怨春。
3、提问:整首词哀怨伤感,这是一首闺怨诗吗?三、二读诗境,知人论世个别学生再读全词,结合投影知人论世。
投影: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提问:历史上失意的英雄们常常用诗词直抒胸臆表达爱国情感(举例),而本词呢?(组织学生讨论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师归纳总结、扩展)明确:这首词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抒写词人满腔抱负与苦楚。
辛弃疾摸鱼儿讲解

辛弃疾摸鱼儿要求:1背诵 2领会作品的主旨 3 理解作品的象征手法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历城(今山东济南),22岁时曾组织过一支起义的队伍抗击金统治者,后投归南宋政权,但不被信任,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投归南宋政权之后,在权奸排挤、压迫下的悲愤伤感的心情。
和对国事微弱的哀愁与忧虑。
上片用暮春风雨、落红飞絮,象征南宋局势的危迫,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和行将半老的悲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深沉而感伤的艺术境界:春已迟暮,再也经受不起多少风雨的摧残了。
晚春残景,象征着作者个人功业不就,流年匆匆消失的难堪处境,同时也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政权的形象写照。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爱惜春花却又常常担忧园林中的百花开得太早,何况眼前已是落红遍地,春残花谢!这种深厚的惜春感情,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难言的忧虑和苦闷,象征着作者心中抗金复国希望的破灭,也流露出对南宋政权的失望。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听说天尽头也长满了芳草,春将没有归路(希望春天找不到归路而长住人间),这里也含有劝谏南宋君王回心转意,停止投降卖国政策,切莫执迷不悟之意。
怨春不语,怨恨春天不理睬我,仍然匆匆地走掉了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看来只有屋檐下的蜘蛛网在徒劳的粘惹飞絮,在挽留春光了!影射南宋残败的政局,只有几处蛛网,粘惹飞絮,表示春意未尽,尚有一息生气,但终究是经不起几番风雨吹打的晚春时节,苟安江左的局面,不会维持多久了。
词人对南宋君臣表示了曲折婉转的怨恨和对国家的危亡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紧紧抓住春光的去留,不予放手,逐层深入,描写了怜春、惜春、留春、怨春,托物寄兴,语言蕴藉。
下片通过典故,隐喻作者被压抑的苦闷,和对朝廷执政者的不满和警告。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被废居长门宫,愁闷悲思,用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作赋解闷消愁;司马相如的文章使汉武帝感悟,于是陈皇后重新得宠。
辛弃疾《摸鱼儿》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辛弃疾简介 • 《摸鱼儿》创作背景 • 《摸鱼儿》主题思想 • 《摸鱼儿》的艺术手法 • 《摸鱼儿》的影响与评价 • 相关名篇介绍
01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生于南宋时期,是著名的爱国词人。 他曾参加抗金义军,后归顺南宋朝廷,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 由于受到朝廷内部主和派的排挤,他多次被贬谪,最终在郁郁不得志中离世。
《摸鱼儿》对后世的影响
情感表达
该词对后世的情感表达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们 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情的 悲凉和无奈。
艺术手法
该词的艺术手法对后世文 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 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文学价值
《摸鱼儿》具有很高的文 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 视为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06
相关名篇介绍
山鬼谣·问何年此山来此
总结词
此篇为辛弃疾仿楚辞体的长调,通过 描绘山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 和隐逸情怀。
详细描述
这首词以“问何年此山来此”为开篇 ,通过描绘山中的奇花异草、珍禽异 兽,展现了山中的神秘与美丽。词中 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 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总结词
此篇为辛弃疾写给叶衡的词,通过观潮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详细描述
这首词以观潮为背景,通过描绘潮水的汹涌澎湃,暗喻国家的动荡不安。同时,词中表达了作者对叶 衡的敬仰和对其能够重振国家的期望。整首词情感激昂,展现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要点一
总结词
词牌在《摸鱼儿》中的运用
辛弃疾通过这一词牌,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忧虑,以及对个人 遭遇的感慨。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充分展示了词牌的艺术魅力。
摸 鱼 儿

⑶“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词人对投降派的怒斥与诅咒。
⑷“闲愁最苦!‛ 词人内心真情的剖白和对投降派的控诉。 ⑸‚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景语作结,含蓄不尽:①刻画出暮春景色的 特点,与上片呼应。②暮色苍茫的景象, 象征南宋朝廷日薄西山的趋势。
比兴寄托是此词最显著的特色:明写“惜春”、 “闺怨”,实写“忧己”“忧国”, ‚整首词内 容是热烈的,外表是婉约的,二者和谐统一于词中,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夏承焘)。 三、练习: 1、课外再次欣赏这首词。 2、借助工具了解辛派词人的其他作品。
(3)‚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词人怨春,触景伤情;另一角度反映词人对 自己、国家美好时光的深度留恋。
2、下片抒情,以美女失宠的典故喻作者屡遭毁 谤、报国无门的不平(即典抒情)。 ⑴‚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借陈皇后事诉说自己的生世不平。
⑵“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 情谁诉?‛ 自己的忠心得不到朝廷理会的寂寞和怨愤。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回肠荡气,至于 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上片写景,借春景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 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 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词人惜春是在惋惜自己、国家的好时光正在 逝去,而功业未成、年华虚度。
⑵“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留春,移情于物,词人对自己、国家美好时 光的深度留恋。
二、《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 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 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 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 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 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教案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词的创作特点和成就;理解本词婉约含蓄外表下蕴含的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和对国事的担忧;理解词的主旨及曲折的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价值观及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辛弃疾词作品的基本特色;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蕴含的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和曲折的表达方式。
理解词中蕴含的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请问大家,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出自谁的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词作《摸鱼儿》二、初步感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生平:起义南归,漫游吴楚,筹措恢复,带湖闲居,起用罢归,晚岁北……评价:青年英雄,谋国高手,末路豪杰,词坛将帅,词人,军人,军事政治家,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二)、辛词艺术创造1、内容扩大,题材拓宽。
2、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
3、以文为词,用经。
4、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兼收并蓄。
5、体裁和手法多样化。
三、深入学习(一)、写作背景辛弃疾四十岁时,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
自1162年渡淮水南归以来,17年中,他的抗击进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这一次,又把他从荆湖北路转运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转运使转运,亦称漕司,主要掌管一路财赋,对于辛弃疾来说,不能尽情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他更加失望了他意识到:这是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现当同僚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摸鱼儿辛弃疾教案

摸鱼儿辛弃疾教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摸鱼儿辛弃疾教案摸鱼儿辛弃疾教案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⑴消:经受⑵落红:落花⑶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再了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
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耽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
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
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
那是因为陈皇后的美貌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你们不要高兴得蹦跳了,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鉴赏】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
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
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
《摸鱼儿》经典教案

辛弃疾词:《摸鱼儿》(更能消)P426一、作者简介1、生平与思想参见注解①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宋室南渡已十三年。
【南渡】公元1127年4月,金人攻陷北宋首都开封,俘虏了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和他的父亲宋徽宗(自称太上皇),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或称“靖康之辱”、“徽钦之辱”)。
同年5月赵桓之弟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这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
为维持小朝廷苟且偷安的局面,他向金国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国土割让给金国,并且每年向金人进贡。
然而,金人并未满足,而是步步进逼,不断入侵。
高宗无奈,朝廷被迫南迁,由扬州到镇江、到杭州,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县)。
辛弃疾22岁率众起义,23岁率部归南宋。
被朝廷正式委以官职。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官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思想。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整顿乾坤”,统一中原。
坚持不渝的爱国精神,是其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备战,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与爱国思想密切相连的,是他的关切民生,重视民力的思想。
他认为,抗战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
同害怕人民抗金力量的主降派不同,他积极主张联合忠义民兵,共同御敌。
他曾推出“号召民兵,教以战守”,建议依靠民力,战胜敌人。
这些主张建议说明,作为上层的抗战派,辛弃疾的抗战思想可以说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就为他抒写爱国词章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然而,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反而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即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主战派韩仛(托音)胄当政,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
2、辛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辛弃疾一生具有宏大的胸襟和抱负,加上他超凡的才气,严谨的创作态度,发为词章,自能动人心魄,蜚声词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摸鱼儿辛弃疾教案]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辛弃疾教案。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⑴消
:经受
⑵落红:落花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
那是因为陈皇后的美貌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你们不要高兴得蹦跳了,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
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
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
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
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
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
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
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
《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
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
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
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
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简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教案《摸鱼儿辛弃疾教案》。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
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
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
这是词中的重点。
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
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quot;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
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
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
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
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