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神经病学配套课件 16.5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ppt课件

ppt课件
19
护理
3.功能锻炼
CSD患者肢体肌力减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主动锻 炼、被动锻炼及家庭锻炼的阶段性康复计划。前两 周以被动锻炼为主,早期采取被动训练方式,给予 针灸、按摩及仰卧起坐等训练。两周后练习蹲起、 抬腿、侧压腿训练,指导患者经常进行双腿屈伸和 外展运动。对共济失调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睁 眼和闭目下从坐姿变为站姿,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 从坐到站途中转身,在训练中要保证患者安全。
ppt课件 9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脊髓压迫症:有神经痛和感觉障碍平面。脑
脊液动力学实验呈部分梗阻或者完全梗阻, 脑脊液蛋白升高,椎管造影及MRI检查可做鉴 别
ppt课件 10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多发性硬化:起病急,有明显的缓解复发交
替的病史,一般不伴有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 首发症状多为视力减退,可有眼球震颤、小 脑体征、锥体束征等,MRI及脑干诱发电位有
ppt课件 20
护理
4.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部分SCD患者有双下肢无力、痉挛性截痪,导致长 期卧床,应做好泌尿系统、呼吸道、皮肤、肢体痉 挛的护理,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和安全护理。
ppt课件
21
预后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关键
未经治疗,症状持续发展,2-3年可致死亡 发病后3个月内积极治疗可完全康复
♧维生素B12副作用:食欲缺乏、恶心、腹泻、皮疹
t课件
15
治疗
贫血患者服用铁剂。
硫酸亚铁0.3-0.6g,po ,Tid 或者10%枸橼酸铁剂溶液10ml,po,Tid
♧补充铁剂时应注意消化道溃疡、溃疡性 结肠炎,严重肝病患者禁用
ppt课件 16
神经病课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02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治 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维生素B12
是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 性的主要药物,可以缓解 神经痛和改善神经功能。
其他神经营养药物
如维生素B6、叶酸等,有 助于补充神经细胞所需的 营养物质,促进神经修复 。
抗炎药物
对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引起的炎症反应,可适当 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康复训练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治疗,如按摩、理疗等 ,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僵硬等症
状,改善肢体功能。
康复训练
针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 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 练计划,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 练、力量训练等,以促进患者恢
复自主生活能力。
康复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康复训练的方 法、技巧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
营养治疗
饮食调整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增 加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 摄入,如肉类、蛋类、乳 制品等。
特殊营养补充
对于无法通过饮食获取足 量维生素B12的患者,可 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制剂 。
禁酒
酒精会加速维生素B12的 吸收障碍,加重脊髓亚急 性联合变性的病情,应避 免饮酒。
其他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其他辅助治疗
神经病课件)脊髓亚急 性联合变性
xx年xx月xx日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概述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治疗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预防和康
复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研究进展
目录
01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概 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维生 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 围神经。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PPT课件

小结
中年后缓慢起病 临床出现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体征 血清中维生素B12 缺乏、常有恶性贫血 病变常累及上胸段脊髓或下颈段脊髓后索、侧索 病变部位呈条形点片状病灶,T1低信号,T2高信号 横切位T2表现为对称性斑点状高信号 增强扫描病灶一般不强化
病因&发病机制
胃大部切除术后 大量酗酒伴萎缩性胃炎 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 叶酸缺乏 小肠原发性吸收不良 回肠切除 血液运钴胺蛋白缺乏
脊髓后 索\侧 索病变
参与血 红蛋白 合成
恶性贫血
维生素B12
日需求量仅1~2µg 与胃底腺壁细胞分 泌的内因子结合成 稳定复合物, 方可在 回肠远端吸收
核蛋白 合成及 髓鞘形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内部结构 概念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 MRI表现 鉴别诊断 小结
脊髓内部结构
灰质 脊髓前角 脊髓后角 脊髓侧角
白质 皮质脊髓束 脊髓丘脑束 薄束&楔束
概念
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转运或 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 围神经系统变性
成
缺
乏
髓鞘合
成障碍
精神症状
MRI表现
病变常累及上胸段脊髓和下颈段脊髓 病变主要在脊髓的后索和锥体束 病变部位呈条形点片状病灶,T1低信号,T2高信号 横切位T2表现为对称性斑点状高信号 增强扫描病灶一般不强化
脊髓后索T2高信号Βιβλιοθήκη 横切位:T2表现为对称性斑点状高信号
鉴别诊断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ppt课件

16
17
18
19
20
倒“V”征
21 Disease of the Spinal Cord
诊断
中年以后,亚急性起病; 脊髓后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受损症状体征; VitB12 缺乏(除外肾功能不全、VitB6及叶酸缺
乏),有恶性贫血者可确诊; 血HCY和MMA升高,如给予VitB12后二者降至正常,
6
临床亚表急现性脊髓联合变性
1. 多在中年以上起病, 男女无明显差异.慢性或亚急 性起病, 缓慢进展 。
2. 巨幼细胞性贫血:多数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前多有 苍白、倦怠、腹泻和舌炎等。
7 Disease of the Spinal Cord
临床亚表急现性脊髓联合变性
3.神经系统表现(深感觉共济失调+锥体束损害+周围神经损害):
24
鉴别诊断
与累及脊髓病鉴别: 非恶性贫血性联合系统变性:是一种累及脊髓后索几
侧索的内生性脊髓疾病,与恶性贫血无关,整个病程 中皮质脊髓束的损害较后索损害早且明显,缓慢进展, 目前对之知之甚少。
25
鉴别诊断
与累及脊髓病鉴别: 脊髓痨:表现后索几后根受损症状,深感觉障碍,感
觉性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明显降低, 闪电样痛,但无锥体束征,CSF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 90%病人CSF-IgG增高及梅毒血清学阳性。
26
鉴别诊断
与周围神经病鉴别: 周围神经病:可类似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周围神
经损害,但无病理征,亦无后索及侧索的损害表现, 无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的证据。
27
治疗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28
治疗
病因治疗: 戒酒; 纠正营养不良、改善膳食结构; 治疗相关胃肠道疾病。
神经病课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神经病课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神经病课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Neurosyphilis Tabes Dorsalis)是一种梅毒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本文将介绍该疾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定义神经病课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脊髓后索和脊髓背侧根所引起的一种亚急性脊髓病变。
本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导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表现。
病因神经病课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因主要是梅毒螺旋体感染。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梅毒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直接侵犯:螺旋体通过侵入神经系统血管壁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 继发性感染:梅毒螺旋体侵犯其他器官,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 - 先天性感染:婴儿通过母体感染获得梅毒。
临床表现神经病课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表现通常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症状:•阵发性剧烈背痛:主要出现在躺下、夜间或受凉等因素刺激下,疼痛常从腰、臀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至下肢;•平衡障碍:患者行走不稳,容易出现摇晃、踉跄、摔跤等症状;•视力下降:由于脱失的聚焦功能,患者容易出现近距离模糊、眼前黑翳等视力问题;•运动障碍:出现无力、肌肉萎缩、肌腱反射迟钝或消失等症状。
晚期症状:•膝反射消失:膝反射减弱或消失,患者起立时膝关节会松弛,出现“拙劣性膝”现象;•运动失调:患者行走不稳,往往需要外界支持,严重时甚至无法行走;•感觉异常:可出现疼痛、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特别是夜间病情加重;•排尿困难:由于脊髓背根损害,尿潴留常见,患者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
诊断神经病课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根据早期和晚期的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性行为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如贴片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脑脊液检查:检查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蛋白质含量增加等。
老年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科普知识PPT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症状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症状 运动障碍
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无力、行走不稳和肌肉萎缩 等运动障碍。
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日常生活。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症状 感觉障碍
常见的感觉障碍包括麻木、刺痛或失去平衡感, 尤其在下肢更为明显。
这些感觉问题可能导致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维生素B12水平,磁共振成像 (MRI)可用于观察脊髓的变化。
这些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如何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神经电生理检查
如神经传导速度测试,有助于评估神经损伤的严 重程度。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和 改善神经功能。
药物治疗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如何预防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
如何预防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均衡饮食
老年人应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包括维生素B12 和其他必需营养素。
多吃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肉类、鱼类和乳 制品。
如何预防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检测维生素水平和神 经功能。
及时发现并处理营养不良问题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
如何预防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增强锻炼
适量的身体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整体健康 状况。
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神经健康。
谢谢观看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治疗 维生素补充
对于因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患者,补充维生素 B12是治疗的核心。
补充维生素B12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方式进行。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治疗 物理治疗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与治疗PPT

单击添加项标题
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单击添加项标题
询问患者是否有职业暴露史
单击添加项标题
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可能的病因或诱因
单击添加项标题
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或症状
单击添加项标题
了解患者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单击添加项标题
了解患者是否有外伤史或手术史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行走姿势,是否有步态异常
预后评估与影响因素
预后评估:根据 患者的症状、体 征、实验室检查 等综合评估
影响因素:年龄、 性别、病程、治 疗方案、并发症 等
预后良好:早期 诊断、及时治疗 、无并发症
预后不良:晚期 诊断、治疗不及 时、并发症严重
注意事项与建议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可分为脊髓型、周围神经型和混合型 脊髓型: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 周围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混合型:同时具有脊髓型和周围神经型的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病史:患者有脊髓症状,如麻 木、无力、感觉异常等
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化学品、辐射等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课件

小结
解剖学基础---白质纤维束 病因、发病机制---维生素B12缺乏 临床表现---乏力、肢体远端的感觉异常,闭目难立 病理学基础---髓鞘的肿胀、断裂,轴索变性和脱失
MRI诊断---“倒V字征”或“反兔耳征”
第31页,幻灯片共32页
第32页,幻灯片共32页
•经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好转呈正相关,可有 力支持诊断
第14页,幻灯片共32页
病例一:女,54岁,双手无力1月余,体重减轻约 20斤,无贫
血貌。
T2WI
T1WI
C3-6节段颈髓 后部带状稍 长T1、长T2信
号
第15页,幻灯片共32页
T2WI
后索 “倒V字征” “反兔耳征”
第16页,幻灯片共32页
第3页,幻灯片共32页
SCD
发生于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的缓慢进展的退行性变 呈现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深感觉障碍及周 围神经损害
常伴贫血
第4页,幻灯片共32页
SCD解剖基础
脊髓 灰质 白质
前索 侧索 后索
第5页,幻灯片共32页
白质 前索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侧索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丘脑侧束
TRA-T2WI
第22页,幻灯片共32页
鉴别诊断:多发性硬化
病变位置:
颅脑和脊髓多发,脊髓病变呈多节段性分布
临床症状:
有明显的缓解复发交替病史
第23页,幻灯片共32页
• 患者,女,57岁,多发硬化2年,遗留左侧肢体麻木不适。
2013年3月
T2WFLAIR
2014年1月,胼胝体压部病变消失
DWI
• 后索变性时:下肢共济失调,肢体动作笨拙,步态不稳,容易跌倒,闭 目难立 • 晚期:有括约肌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七)治疗
1. 病因治疗 纠正或治疗导致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发病因和疾病,如纠正营养不良,改善膳 食结构,给予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粗食、蔬菜和动物肝脏,并应戒酒;治疗肠炎、胃炎 等导致吸收障碍的疾病。 2. 药物治疗 (1) 一旦确诊或拟诊本病应立即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否则会发生不可逆性神经损伤 ,常用剂量为500~1000μg/d,肌内注射,连续2~4周;然后相同剂量,每周2~3次;连续 2~3个月后改为500μg口服,2次/日,总疗程6个月。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者需终生用药,合 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等效果更佳;无需加大维生素B12剂量,因并不能加快神经恢复。
缺乏。 3. 脑脊液检查 多正常,少数可有轻度蛋白增高。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MRI表现 脊髓后索T2高信号
4. MRI 可示脊髓病变部位,呈条形、点片状病灶,T1低信号 ,T2高信号(右图)。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 根据缓慢隐匿起病,出现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血清中 维生素B12缺乏,有恶性贫血者则不难诊断。 如诊断不明确,可行试验性治疗来辅助诊断:血清维生素B12缺乏伴血清中甲基丙二酸异常 增加的患者,如给予维生素B12治疗后血清中甲基丙二酸降至正常,则支持诊断。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五)辅助检查
1. 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检查 提示巨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网
织红 细胞数减少,维生素B12含量减低(正常值 220~940pg/ml),注射维生素B12 1000μg/d,10日后网织 红细胞增多有助于诊断。血清维生素B12含量正常者应做 Schilling试验(口服放射性核素57钴标记维生素B12,测定其 在尿、便中的排泄量),可发现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2. 胃液分析 注射组织胺后作胃液分析,可发现抗组胺性胃酸
病变主要在脊髓的后索和锥体束,严重时大脑白质、视神经和周围神经可不同程度受累 。大脑可见轻度萎缩,常见周围神经病变,可为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脊髓切面显示白质脱 髓鞘样改变。镜下可见髓鞘肿胀,空泡形成及轴突变性。起初病变散在分布,以后融合成海 绵状坏死灶伴有不同程度胶质细胞增生。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四)临床表现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七)治疗
2. 药物治疗 (2)贫血患者用铁剂,如硫酸亚铁0.3~0.6g口服,3次/日;或10%枸橼酸铁胺溶液10ml 口服,3次/日;有恶性贫血者,建议叶酸每次5~10mg与维生素B12共同使用,3次/日。不 宜单独应用叶酸,否则会导致神经精神症状加重。 (3)胃液中缺乏游离胃酸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或饭前服稀盐酸合剂 10ml,3次/日。 3. 康复治疗 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辅以针灸、理疗等。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神经病学》(第8版) 配套课件
主编 贾建平/陈生弟
《神经病学》(第8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维生素B12缺乏则导致核蛋白的合成不足,从而影响中枢神 经系统的甲基化,造成髓鞘脱失、轴突变性而致病。正常人维生素B12日需求量仅为1~2μg 。由于叶酸代谢与维生素的代谢相关,叶酸缺乏也可产生相应症状及体征。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三)病理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2. 鉴别诊断 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 非恶性贫血型联合系统变性(combined system disease of non-pernicious anemia type):是一种累及脊髓后索和侧索的内生性脊髓疾病,与恶性贫血无关。本综 合征与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区别在于整个病程中皮质脊髓束的损害较后索损害出现早且明显 ,进展缓慢,有关其病理和病因所知甚少。 (2) 脊髓压迫症:脊髓压迫症多有神经根痛和感觉障碍平面。脑脊液动力学试验呈部分 梗阻或完全梗阻,脑脊液蛋白升高,椎管造影及MRI检查可作鉴别。 (3) 多发性硬化:亚急性起病,可有明显的缓解复发交替的病史,一般不伴有对称性周 围神经损害。首发症状多为视力减退,可有眼球震颤、小脑体征、锥体束征等,MRI、脑 干诱发电位有助于鉴别。 (4) 周围神经病:可类似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周围神经损害,但无病理征,亦无后 索或侧索的损害表现,无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的证据。
--孙思邈
第16章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授课人:XX XX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一)定义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 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临床表现为双 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常伴有贫血的临床征 象。
1. 多在中年以后起病,男女无明显差别,隐匿起病,缓慢进展。 2. 早期多有贫血、倦怠、腹泻和舌炎等病史,伴血清维生素B12减低,常先于神经系统症 状出现。神经症状为双下肢无力、发硬和双手动作笨拙、步态不稳、踩棉花感,可见步态蹒 跚、步基增宽,Romberg征阳性等。随后出现手指、足趾末端对称性持续刺痛、麻木和烧 灼感等。检查双下肢振动觉、位置觉障碍,以远端明显;肢端感觉客观检查多正常,少数患 者有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有些患者屈颈时出现由脊背向下放射的触电感(Lhermitte征 )。 3. 双下肢可呈不完全性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如周 围神经病变较重时,则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但病理征常为阳性。少数患者可见 视神经萎缩及中心暗点,提示大脑白质与视神经广泛受累,很少波及其他脑神经。括约肌功 能障碍出现较晚。 4. 可见精神异常如易激惹、抑郁、幻觉、精神错乱、类偏执狂倾向,认知功能减退甚至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