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季风到全球季风

从东亚季风到全球季风
从东亚季风到全球季风

从东亚季风到全球季风

摘要:区域季风和全球季风的分布依赖于季风的定义。本文基于“季风是热带大气水汽中心随越赤道气流向赤道外季节扩展”的定义总结并讨论了东亚季风的区域特征、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全球季风的分布、季风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季风与海温异常的关系、季风边缘活动带等方面。

关键词:东亚季风全球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

1 引言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季节“Season”,现在英语称 “Monsoon”。早期人们用季风来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而另半年吹东北风。

随着人们对季风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季风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从单纯表示风向的季节性变化反转,扩展到表示几乎与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热带、副热带大陆,以及毗邻的海洋地区所有的天气年循环相关的现象。南亚是著名的季风区,季风的各种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最明显。季风具有区域特征,东亚季风对我国天气和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季风专家近年来对东亚季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早在1930年代竺可桢(1934)就对夏季风进退及其与我国汛期降水关系做过研究。涂长望和黄士松(1944),陶诗言(1948)以及高由禧等(1962)研究了东亚季风的进退对中国气候年内变化的影响。之后,陈隆勋等(1991)和丁一汇(1994)对东亚季风的结构和性质有系统的总结研究。最近,黄荣辉等(2003)对东亚季风的变率及其成因做了很好的综述。

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在这一概述性短文中只就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而不引用过多的文献,目的是对区域和全球季风分布有所了解。这些问题是基于作者对季风的理解,大致包括:季风的定义、表示季风特征的物理量、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季风与海洋异常的关系、季风边缘活动带等方面。

2 季风的定义

Ramage (1971)考虑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给出了全球季风环流区分布图(图1)。季风区的范围主要在赤道以北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包括赤道北非、印度、中国和日本,南半球还包括澳大利亚北部。从陆地上来看,主要季风区在亚洲-澳大利亚以及非洲。

图1 Ramage (1971)总结给出的季风环流区

考虑风场的季节性强度变化,Li and Zeng(2002)提出了一个动态标准化的季风季节变率指数。由此指数给出了全球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和中高纬度季风的地理分布。在环印度洋地区,上述两个工作所描述的热带季风区是基本一致的。

1980年代,Webster(1987)又给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季风定义:冬、夏风向的季节性反转和干、湿期的季节性交替出现。

我国气象学家,如李崇银等(Li and Qu,1999)还强调越赤道气流对季风的影响。

综合上述季风的风向季节转变、干湿季节转换和季风与越赤道气流的联系,钱维宏等(Qian 2000; Qian et al.,2002a )提出了“季风是热带大气水汽中心随越赤道气流向赤道外季节扩展”的定义。基于这一定义,全球季风的区域分布如图2所示。在赤道上有三个大的水汽中心,最大的水汽中心区在赤道东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另外两个中心分别在美洲赤道上和非洲赤道上。这三个中心随越赤道气流向赤道外季节扩展就形成了亚洲季风区、澳大利亚季风区、南北非洲季风区和南北美洲季风区。在赤道上有些地区只满足风向的季节变化但不满足干湿转换。在副热带地区很多地方既满足风向变化又满足干湿转换和受越赤道气流的影响。

图2 深阴影区为多年平均的热带水汽中心范围,赤道外粗线区内为干湿转换区,斜线区为受越赤道气流影响的季风区(Qian et al., 2002a)。

3 表示季风特征的物理量

在南亚大陆地区风向的变化与干湿转换是一致的,但在副热带地区和中高纬度地区风向的变化并不完全与干湿转换一致。季风往往是指夏季来自热带气团的降水,因此需要考虑与越赤道气流有联系。在北半球的一些地区,从西风带来的西南气流与降水会在一个地方发生,如华南的3-4月份,但这时的降水是非热带性质的。因此,简单地用风场和降水来判断季风还不够。不过,风和降水是季风分析的两个基本要素。

由于风和降水的直接观测仅仅在有人的陆地上,广大海洋上和高山地区缺少资料大大影响了对季风的全面认识。近20年来卫星观测资料的积累弥补了上述不足。卫星观测的水汽亮温(TB)、黑体辐射温度(Tbb)以及向外长波辐射(OLR)在季风研究中有了应用。但是,卫星资料,特别是Tbb和OLR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热带(20度纬带)内的对流活动,在高原地区和副热带地区反映的就不完全是对流特征了(朱亚芬等,2001)。

4 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

在北半球,从初夏到盛夏位于赤道东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的水汽中心是随越赤道气流向亚洲大陆扩展的。考虑水汽和越赤道气流的推进,Qian and Lee(2000)给出了亚洲季风推进的季节进程图(图3)。亚洲位于这个水汽中心的下风方,24-27候湿的水汽区扩展到中印半岛,28候季风突然在南海爆发。图4和图5是南海季风突然爆发时的降水和850百帕风场分布。这时的东亚降水通过越赤道气流成为了热带性质的降水。一条雨带从赤道印度洋经过孟加拉湾、南海到达西北太平洋。与这条雨带相联系的一条西南季风气流反映了亚洲

季风的内在联系。但由于受到不同地方海陆热力对比和高原热力对比的影响,亚洲季风又反映出地方特点,如南亚(印度)季风、东南亚(南海)季风、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高原季风等。在亚洲大陆上,28-41候季风在南亚(印度)由南向北扩展,28-32候季风沿高原的东部由南向北扩展,28-36候季风扩展到华东和日本,37-39候季风扩展到华北和朝鲜半岛。

图3 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Qian and Lee 2000)

图4 气候平均第28候降水,单位:mm/d(Qian et al.,2002b)

图5 气候平均第28候850百帕流场分布,单位:m/s (Qian et al.,2002b)5 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由于大气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季风环流和季风降水也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954年、1991年、1998年和200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就反映了东亚季风(梅雨)的年际变化。图6是一幅亚洲夏季850百帕气流图。我国大陆中部(沿110E)存在一条辐散带,辐散带的东部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即为东亚季风区。东亚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受到东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受北方西风带的影响,受西部高原的影响,在其上游受南海季风、南亚季风和越赤道气流的影响。图7给出了东亚季风雨带与热带雨带的关系。从中国东部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雨带是随季节向北移动的。这条雨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就受到周边环流系统的影响。

图6 亚洲夏季(6-8月)850百帕气流(Qian et al.,2002c)

图7 东亚季风雨带与热带雨带的关系,34-39候降水,单位:mm/d(Qian et al., 2002c)

这里给出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即年际变化对梅雨影响的一个研究。图8给出的是南海季风爆发早与晚年水汽向长江中下游的输送特征。孟加拉湾南部地区也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和南海地区重要的水汽源地。从此源地出发的水汽输送有两条主要的轴线,一是向东进入南海,

另一条是向东北经中印半岛进入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年,水汽向长江中下游输送的路径和过程是不同的。在南海季风爆发早的年份水汽输送呈顺时针方向,路径经中印半岛到达长江中下游,最后返回到南海,对应长江流域多雨(涝)。在南海季风爆发晚的年份水汽输送呈逆时针方向,路径最初从南海出发到达华南地区,对应长江流域少雨(旱)。

图8南海季风爆发早与晚与长江下游旱涝的水汽输送特征示意图

双虚线表示气候平均最大水汽轴,单、双箭头分别表示长江中下游涝、旱年和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的水汽输送之不同(谢安等,2001)

近20年来东亚地区的季风环流相对1950-60年代的季风环流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图9给出的是前后两个20年的亚洲区域850百帕气流。前20年的夏季西南气流可以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而长江下游到韩国受副高脊影响。后20年西南气流直接影响长江下游到韩国一线。前者对应我国东部北方多雨,长江少雨。后者为我国北方少雨,长江-韩国多雨。

图9 亚洲区域850百帕夏季(JJA)气流1954-1976年(a)和1977-1999年的平均(m/s)

6 季风与海洋异常的关系

Webster and Yang(1992)首次提出了季风和ENSO选择性相互作用的概念。依据卫星观测的水汽亮温资料,钱维宏等(1998)计算了局地水汽亮温与全球水汽亮温的年际变化关系,提出了季风涛动的概念。如图10所示,当赤道东太平洋水汽增多时环赤道东太平洋的赤道西太平洋、副热带太平洋和赤道美洲水汽减少,而在其外围的东亚、北美等地区水汽增多。这种以赤道东太平洋为中心类似环状分布的水汽年际变化是与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年际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图10 热带西太平洋(75-60W,0-7.5S)TB序列与全球格点TB序列的相关(%)分布(钱维宏等,1998)

7 结束语

本文就季风的定义、表示季风特征的物理量、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季风与海洋异常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作了描述。这些方面的研究无论在季风的定义上,还是在用不同的资料认识季风的推进过程上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季风年际变化与海洋异常的关系会随着年代际的变化而发生中断的现象就很值得研究。以往的工作人们多注重热带季风的研究。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与开发,不同区域季风的研究和区域季风与海洋异常关系的研究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季风研究中这样一种关系:“热-(生)-风-(生)-雨”会得到充分体现。这里的热是指各种尺度的热力对比,热力对比必然形成不同尺度的季风环流,即风。风的辐合、辐散会形成季风天气气候,即雨。因此,海洋热力变化和高纬度热力变化将作为强迫源被引入季风的研究中来。

在亚洲地区,南亚季风、东南亚季风、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高原季风的个别研究将与不同区域季风相互影响研究相联系。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即A-A季风是目前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此外,亚洲季风与非洲季风的联系,亚洲季风与北美季风的联系,南北美洲季风的联系和南北非洲季风的联系研究都会进一步加强。这些研究的深入会加深人们对全球季风的理解。

从图2看出,季风边缘的活动研究需要加强。季风边缘地区受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影响大,分析的方法和资料时间-空间分辨率会与热带地区有所不同。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就处于季风边缘活动区中,这里的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巨大(徐袁和钱维宏,2003)。由于其同时具有的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东亚季风边缘研究有利于加深认识季风以及生

态系统在过渡带上的特性。青藏高原等地形以及海陆热力差异是对东亚季风边缘影响的重要因子,ENSO和全球变暖等因子对季风边缘活动也有影响。

参考文献

竺可桢,东亚季风与中国之雨量〔J〕,地理学报,1934,1:1-27。

涂长望,黄士松,中国夏季风之进退〔J〕,气象学报,1944,18:1-20。

陶诗言,中国近地面层大气之运行,气象研究所集刊〔M〕,1948, 15(4)。

高由禧,徐淑英,郭其蕴,章名立,中国的季风区域和区域气候,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M〕,科学出版社,1962,155~169

陈隆勋,朱乾根,罗会邦等,东亚季风〔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362pp

Ding Yihui, Monsoon over China [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 550pp.

Huang RH, Zhou LT & Chen W, The Progresses of recent studies on the variabi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ir causes. Adv. Atmos. Sci.[J], 2003, 20,:55~69

Ramage CS, Monsoon Meteorology. New York and London, Academic[M], 1971, pp4-6. Webster P J, The elementary monsoon, Monsoons,John Wiley & Sons, Inc.[M], 1987,3-32.

Li, JP and QC Zeng, A new monsoon index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global monsoon.

Adv. Atm. Sci.[J], 2003, 20(2):199-302.

Qian WH, Dry/wet alternation and global monsoon, Geophys. Research Letters[J], 2000, 27(22):3679-3682.

Qian WH and D-K. Lee, Seasonal march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er. J. Climatology[J], 2000,20:1371-1386

Qian WH, Y Deng, Y Zhu, WJ Dong, Demarcating the worldwide monso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J], 2002a, 71:1-16.

Qian WH and YF Zhu,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ummer monsoon components over 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J. Geosciences of China [J], 2002b, 4(3-4): 17-32.

Qian WH, HS Kang & D-K Le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asonal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J], 2002c, 73: 151-168.

谢安、宋焱云、毛江玉、叶谦,南海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气候与环境研究[J],2001, 6(4): 425-433.

Qian WH, Q.Hu, YF. Zhu, DK. Lee, Centennial-scale dry-wet variations in East Asia. Climate Dynamics[J], 2003, 21:77-89

Webster, P. J. and S. Yang, Monsoon and ENSO: Selectively interactive system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J], 1992, 118(507): 877-926.

钱维宏、叶谦、朱亚芬, 上层对流层大气水汽通道亮温揭示的季风涛动, 科学通报[J],1998, 43(13):1428-1432.

徐袁、钱维宏,东亚季风边缘活动带研究综述,地理学报[J],2003,环境特刊58(增刊):21-30

From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o the Global Monsoon

Abstract: The domains of regional monsoon and global monsoon depend on various definitions of the summer monsoon. A definition was propos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at the summer monsoon in the subtropics could be defined as the expansions of tropical wet centers accompanying cross-equatorial monsoon flows. Based on this definition the regional feature of East Asian monsoon, the seasonal march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global monsoon distribution, monsoon interannual-interdecadal variations,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monsoon anomalies, and the last boundary of summer monsoon a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East Asian monsoon global monsoon interannual-interdecadal variations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文章摘要:季风是广大地区范围内近地面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明显改变的风。它在东亚及南亚地区最为盛行.并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这两种季风各具特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不妨加以对比一下,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共1页) 文章关键词:季风气候风向东亚形成南亚对比地区中学地理教学学生理解 文章快照:、西伯制亚 低压,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产生了太平洋向亚欧大陆运莉的气流,在摩擦、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夏季风。2、南亚季且的形成既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又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南亚地区1O月到坎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与东亚季风成目相同,印由亚欧太陆与太平洋之间热,性质差异形成的。6月至9月的西南季风则是由气压带风带移动所致,6到9月正是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地球上的气压带与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凤带越过寿道,在地转偏向作用下向右俯转,形成了南亚地区的西南风,即西南季风。二、特点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特点上有相似之赴.即东亚的r 土季风和南亚的东北季风都来自干亚醢_陆.既干又斗。东亚的夏季及南亚的西南季风又都来自海洋,所毗既温暖又湿润.不同的是前者来自干太平洋.而后者来源印度洋。三、分布比较东亚季风分布范围鞍广,包括中国、俄罗斯东都、蒙古、日本半岛及朝鲜半岛。南亚季风分布地区略小,包括南亚半岛、中南半岛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四、对天气影响比较亚洲东部天气的变化与季风密切相关.井形成了一些寅害性的天气.如:冬季的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的洪涝灾害。南亚季风中的东北季风盛行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一般出现非常干旱的天气.致使河流中断,生活用水困难。西南季风的强弱、到来的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也台使南亚出现旱涝灾害.如95年夏季孟加拉国遭受洪水灾害,造成众多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就是由于强动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潮湿空气降雨所致。五、比较后取得的教学效果1、避免学生产生同是季风成固相同的错误认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过这样相似的问题。2、当讲授南亚气候时.对东亚季风扣南亚季风进行全面的比较。一方面把新教材联系起来进一步系统化,有利于南亚季风这一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复习了旧知识东亚季风.起到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的作用。(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师范学校邮政编码:277300)种是类发晨切靳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悻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熹型、鼻型、胜型、血型、骨骷等。早在类发晨的韧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巳形成.这种差尉是由于人粪吝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J 罱离地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固此.地球上的类可分为三个主要种:自种、黄种、黑种三个人种。那幺,印度人属哪一种呢?关于这一问题.学生经常提出质疑。下面就从人类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共同体质特点加以认识。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凡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锟多认为印度是黑种人。拣而划分种的外表特征睬肤色、头发形状、面部荨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髂。骨骼不同,种不同。以头颅骨为列.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彤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迫近似方形的为黑种。而印-18·●毛恒禄度的头颅骨罔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舟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自种。其次.从印度原居地看.印度原是居住在里海和黑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夸4O00多年前迁往夸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一30~之闻,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类迁秽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争日印度太部分是白种.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证及原居地。不菲我们将告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是黑种人。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自种。■{作者单位:甘肃省甘答一中74l加

东亚季风研究的进展_陈隆勋

东亚季风研究的进展 陈隆勋张博张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摘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也回顾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提出及其后续的有关东亚和印度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引发中国大陆暴雨生成的水汽输送,表达中国大陆季风活动的季风指数设计等研究结果。综述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梅雨开始、中国雨季开始及传播等有关研究成果;东亚季风系统中副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纬向和经向传播特征及与赤道地区不同之处,东亚低频振荡对El N i no形成及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低频振荡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有关成果;亚洲地区大气热源的计算及其分布,青藏高原夏季热源对东亚夏季风及降水的可能影响,青藏高原冬季冷源对El N i no生成的可能影响等有关成果;东亚季风及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准4年年际振荡的分析及与ENSO形成间的相互作用,极地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及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等成果。综述东亚季风系统形成的可能机制,特别是亚洲大陆)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及非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澳大利亚陆地与周围海洋对冬夏季风形成、印度和东亚季风系统形成、南海夏季风形成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低频振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亚季风形成和变化机制 引言 中国现代的季风研究由竺可桢、涂长望和黄士松开始,他们先后研究了中国大陆夏季风分类以及夏季风在中国大陆上北进过程。建国后,在20世纪50)60年代,叶笃正和陶诗言领导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研究组对亚洲大气环流和季风的结构、季节突变以及青藏高原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1-4],得到了许多成果。在同一时期,高由禧和徐淑英在季风气候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了中国大陆上季风主要为副热带季风。随着中国气象局建立了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联合天气预报中心,顾震潮、陶诗言和刘匡南带领中国气象局气象研究所开展了季风研究,在青藏高原和南亚高压对东亚季风和降水的影响以及中国梅雨活动、冬季季风活动进行了许多研究。此外,南京大学的黄士松等在东亚大气环流领域也进行了许多研究。作为这一时期的总结,1987年叶笃正、陶诗言、朱抱真和陈隆勋4人因/东亚大气环流研究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气象学家又重新恢复了中国季风的研究。首先于1972年开始,在国家气象局资助和广东省气象局主持下,由李真光负责开展了中国热带天气研究计划,其中有中国季风研究课题。这个课题于1978年成立了以陶诗言为顾问,樊平为负责人,陈隆勋为技术组长的全国季风研究组,连续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两次学术文集[5-6]。在这个时期,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学术成果,例如提出了与印度季风相独立的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亚洲大气热源分布、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季风和大陆副热带季风以及季风在中国大陆推进的过程和特征、东亚季风系统中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相互作用的特征等。1983年,在中美政府间研究合作/季风研究0项目,国家气象局将全国季风研究组由云南省气象局转移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由陶诗言作顾问,张家诚为中美季风合作中方首席科学家(1986年后改由陈隆勋担任中方首席科学家),一直到1995年合作结束。作为这一时期全国季风研究的成果,出版了5东亚季 第17卷6期2006年12月 应用气象学报 JOU RNA L OF APPL IED M ET EOR OLO GICA L SCIENCE Vol.17,N o.6 December2006 X2006-11-13收到,2006-11-27收到修改稿。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电子教案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难点11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 —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 2题。 Ft 甲地 图11 —1 ★★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 ★★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 ★★★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 ★★★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 —2),回答下列 问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一、典题示例 2019年3~4月,印度高温持续,其南部地区遭遇150年来最严重旱灾,只能靠西南季风带来降水缓解旱情,而西南季风的形成与气压中心密切相关。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2)北半球冬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3)北半球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4)东亚和南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盛行风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图中补全东亚与南亚的盛行风及其风向。 答案: (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2)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这就使副极地低

(4) 二、归纳总结 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C.秋季D.冬季 2.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A.①B.② C.③D.④ 3.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B.西南风 C.东南风D.西北风 解析:图示亚洲被①亚洲低压控制,应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答案:1.B 2.A 3.C [2019·郑州高一检测]下图为“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和风向图”,图中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3~4题。 3.与我国冬季风的形成有关的气压中心是() A.甲B.乙 C.丙D.丁 4.图中⑤地的风向及其成因是() A.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东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C.西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第3题,我国冬季受亚洲高压的影响,盛行西北风。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⑤地的风向为西南风,主要是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导致的。 答案:3.A 4.D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为某月份三个不同大气活动中心,且乙活动中心达到一年中势力最强盛值。读图回答5~7题。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一、季风的简介 1、季风的形成原因 地球由于冷热不均和自转,使得全球形成三圈环流,并产生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的公转,所有气压带和风带也会随着季节的移动而发生移动。假设地球表面上是均匀的话,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成带状分布。 但是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是海陆相间分布的。因此根据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了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30度附近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被称为印度低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但是由于印度低压的存在将这个高压带切断了,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凡是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东南风。冬季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60度附近形成一个高压中心,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极地低气压控制的,由于蒙古高压的存在,使得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此时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西北风。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吹不同方向的风,称为季风。季风在全球都有分布,但是在东亚地区最为典型。因为东亚地区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所以冬夏季之间海陆热力性质相差很大。 2、东亚季风的特点 夏季吹东南风,风由海洋吹来,比较凉爽,比较能带来大量的降水我国位于东亚地区,是季风最典型的地区。冬季时吹西北风,风由大陆吹来,比较寒冷而且很干燥。 二、季风的影响 1、大尺度的影响——回归线上的绿洲 我国位于东亚地区,特别是我国重要的粮仓(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位于季风区。这块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在其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比较干燥,全球同纬度地区,大多形成沙漠,例如全球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但是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却是形成粮仓,就是在季风的影响下,夏季吹东

第八章季风 1 季风的定义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

1 季风的定义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季节“Season”,现在英语称“Monsoon”。早期人们用季风来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而另半年吹东北风。 2 海陆风热力环流 白天,陆面气温高气压低,水面相反,气压梯度方向由水面指向陆面。观测者感觉到的是向岸风。高层风向相反。陆面一侧形成上升气流,水面一侧形成下沉气流。陆面与水面温差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区域环流。如空气中水汽较多,可在陆面一侧形成对流云 夜晚的情况正好相反 3 扩展的季风 ?随着人们对季风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季风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从单纯表示风向的季节性反转,扩展到表示几乎与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热带、副热带大陆,以及毗邻的海洋地区所有的天气年循环相关的现象。南亚是著名的季风区,季风的各种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最明显。季风对我国天气和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季风是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Ramage 总结了前人的工作,给季风作了一个具体的定义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有120o ;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 ?至少在1月和7月中有一个月的平均合成风超过3m/s; ?在5 o经纬度矩形内,这两个月份中每个月气旋与反气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次。 ?1980年代,Webster(1987)又给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季风定义:冬、夏风向的季节性反转和干、湿期的季节性交替出现。自1980年代以来,季风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反映季风强度与爆发时间的各种指数,对季风的区域特征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季风形成的原因有了很多的认识。总的看法是,季风是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反映,是不同地区热力对比的结果,即相对海陆风是更大尺度的“热生风” 和“风生雨”的现象。这种热力对比包括半球间的热力对比、海陆热力对比和高原与其周围同高度大气间的热力对比。其风向的变化或季风气流的路径不但要考虑高低压系统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两个半球间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这里可以描述印度洋上从南半球出发的一个质点,相对北半球亚洲大陆的加热,如何在南半球成为东南风,如何越赤道成为西南气流,如何在南海转变为东南气流的。 4 季风成员 就风系而言,亚洲冬季风与夏季风的风向近于相反,但冬、夏季风环流系统并不是这种简单的反向关系。季风环流系统有若干个成员组成。在亚-澳和非洲地区,北半球夏季风环流系统比冬季风环流系统复杂得多。

专题复习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十一)

专题复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十一)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2题。 图11—1 1.★★★★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2.★★★★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4.★★★★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2),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雨季每年一般起于月,止于月。 (2)B地区每年一般会出现“”天气。 (3)图中C、D两地区,较易出现春旱的是地区;另一地区不易发生春旱的原因是。

难点11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难点11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2题。 1.★★★★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2.★★★★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4.★★★★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2),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雨季每年一般起于月,止于月。 (2)B地区每年一般会出现“”天气。 (3)图中C、D两地区,较易出现春旱的是地区;另一地区不易发生春旱的原因是。 (4)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我国往往会造成(灾害);而夏季风势力较弱的年份则又会造成(灾害)。 ●案例探究 [案例1]若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北移速度偏快,可能造成 A.黄河流域的汛期提前 B.东北地区雨季滞后 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消失 D.南部沿海严重干旱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气候类型特征的理解及分析能力,特别是对我国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的理解。

浅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几点不同_张国

2010年第1~2期 教材新析 38 浅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几点不同 ●张国/山东省章丘市圣井中心学校(250220) 季 风气候是亚洲气候的显著特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形成的东亚季风,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形成的南亚季风,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大气环流系统,控制着这两个地区的气候。东南亚位于这二者之间,两种季风对它都有影响。不过这两种季风的性质不同,从气候特点来比较,两者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一、季风强度不同 南亚北部有一系列山地,如阿富汗山地、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等使之与中亚及我国青藏高原分开,亚洲大陆的冬季风很难进入印度境内,在10月~次年3月这里没有类似东亚寒潮这样的强冷空气入侵,所以印度凉季的月平均气温要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暖和得多,如印度的新德里和迪布鲁加尔1月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沙和福州分别高出几度到十几度。正是由于印度北面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被称为“世界 屋脊” 的青藏高原作为屏障,所以南亚的冬季风并不显著。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气候寒冷干燥,是由于从西伯利亚冷高压发散出来的冬季风是强劲的,在它的影响之下,我国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最冷的国家。1月平均气温我国东北比同纬度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 长江以南偏低8℃, 华南沿海偏低5℃左右,所以我国深受冬季风的控制。在东亚季风区,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得多。冬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东南亚一带时势力已大大减弱,在中南半岛冬、夏季风强度几乎相当。到了南亚,则是夏季风要强于冬季风。 二、季风进退速度不同 南亚夏季风的到来非常迅速,气候学上称之为“季风爆 发”。当旱季末期气温尚在不断增高、印度平原上几乎是酷热难耐的时候,6月中旬前后夏季风突然爆发。南亚夏季风的建 立具有3个明显特点:①低空盛行风转为西南风;②大范围降 水量显著增加; ③季风建立迅速,带有爆发性。在5月中旬以前,夏季风在马来半岛和孟加拉湾南部建立后,迅速向西北方向推进,5月下旬到达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6月在印度全境爆发,7月推进到巴基斯坦。夏季风的撤退开始于9月,首先在巴 基斯坦西部终止,随后南撤, 10月中旬退到印度中部,德干高原中部至缅甸南部一线迟至11月初,半岛南部到12月初终止。可见南亚夏季风前进非常迅速,而后退缓慢。 相比之下,东亚夏季风到来很慢。4~5月东南季风已抵达广东沿海,6月北跃到江淮地区,直到7月才推进到华北和东北地区,8月下旬夏季风开始南撤,10月中旬全部退出大陆。所以东亚夏季风是进缓退急。与夏季风迅速南撤相伴随的是来得很快的冬季风,势力强大的冬季风只需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即能从东亚北部扩展到我国华南地区。 三、雨季降水成因不同 南亚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风最强的季节,这一方面与我国华北地区降水的情况类似。但和我国南方却不一样,我国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期不是在夏季风最盛期,而是在最盛期之前,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区域降水的主要原因不同而造成的。 印度的北部、半岛的东西两岸和内地多山脉,潮湿的气流沿山坡上升而形成降雨,故降水一般出现在夏季风区内部,多属于地形雨。在背风坡或内陆地区,雨量很快减少。而我国东部季风区,山脉不高,降水主要靠北方来的冷空气和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致使暖空气抬升而形成,多锋面雨 的性质。 因此,我国东部的降水并不是出现在夏季风内部,而是在冬、夏季风交界的地区出现的。苏东坡的“船棹风”一诗就准确地描写了这一现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 !!!!!!!!!!!!!!!!!!!!!!!!!!!!!!!!!!!!!!!!!!!!!!!!! 重难点解析之四: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材简述】 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发生发展的的基础。任何一个区域人 们的生产和生活特点都与自然环境特点息息相关。 教材中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都是本节中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温度带、降水、地形、土壤等)分析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在地理位置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印证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生搜集整理亚洲文化(主要是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资料,与同学合作交流,开展“我是服装设计师”、“我是小小建筑师”等活动,展示作品并说出设计的理由,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解析之五:经济发展的差异 【教材简述】 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大,即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差 异也较显著。本节教材的难点有:一是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二是关于三类产业的划分,学生很陌生也很难理解;三是怎样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教学策略】 对比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生产图片,让学生对区 域差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利用图6.18,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认识了解中国在亚洲各国中的位次—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例举当地的产业部门,对三类产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读图6.19,介绍三轴坐标系的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完成活动题2—简要分析产业构成差异及原因。 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应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因为这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

热带季风气候的描述

热带季风气候的描述 1、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 气候特点 1、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冬半年。 2、旱雨季明显,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降水量大。 3、季风显著 旱季时陆地高压散发出来的东北季风汇入海洋上的赤道辐合带。 4、盛行热带气旋。与“夏季风”同步,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热带气旋盛行季节。 全世界仅亚洲有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代表城市为:

新德里(印度)、孟买(印度)、加尔各答(印度)、乞拉朋齐(印度)、达卡(孟加拉国)、拉合尔(巴基斯坦)、科伦坡(斯里兰卡)、仰光(缅甸)、曼谷(泰国)、 万象(老挝)、金边(柬埔寨)、河内(越南)、胡志明市(越南)、马尼拉(菲律宾)、海口(中国)、三亚(中国)、景洪(中国)、高雄(中国)、西双版纳(中国)、三沙(中国)、湛江(中国) 2、描述热带季风气候(以曼谷为例)的气候特征! 曼谷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地处热带,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温差不大,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全年可以明显分为3季:5月中旬—10月为雨季,11月—翌年2月中旬为凉季,2月中旬—5月中旬为热季。曼谷附近年均气温在25~30℃之间,年均降水量约有1550毫米。 泰国位于热带,气候受亚洲西南季风、东北季风的影响,主要分以下三个季节: 1.雨季 8月至9月为降雨高峰期,雨量充沛,雨季会一直延续到10月份。 2.凉季 10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多为东北季风,雨量与西南季风时期相比大为减少,在亚运会将要举行的12月份(12月6日—20日),通常是最干燥的月份。 3.热季 这一季节是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过渡的阶段,4月份通常为最热的季节。 总的来说曼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3、关于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整理)东亚季风大气环流.

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特征综述 Edehane 摘要 通过分析东亚季风区的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得出波槽的位置变化的基本特征,然后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进一步分析大气环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的状况,最后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说明 关键词: 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东亚季风 引言: 东亚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东南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这种海陆分布和高原地形造成特征显著的东亚大气环流并对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发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关东亚大气环流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气象界重视的向题。东亚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季风影响区域,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甚为显著【1】。 一、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的基本特征 对平均气压场进行分解。其中振幅A 。表示槽脊的深浅, 为了与相对振幅区分, 称为绝对振幅。初位相表示波的槽脊位置。相对振幅表示各种波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亦可看作对总体方差的贡献。因此, 以下讨论各谐波的基本特征, 实际是对比分析这些特征量的大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图1,是北半球各纬圈1 , 2 波,波槽位置的年变化,槽的位置是随季节和纬度而异的。4 0 °N可作为一个分界线, 以北和以南的特点是不同的。首先,在40°N 以南, 冬季波槽在太平洋的中部或西部, 随后逐渐西移到亚非大陆中部。夏季各月基本上都稳定在亚非大陆上, 10 月以后又移回冬季的位置。冬夏位移的幅度, 以30°N 最大。40°N 以北, 冬季各月波槽基本上稳定于北美大陆上, 4 月以后快速西移, 至7 月移至欧亚大陆中部, 但并不久留, 很快又向回移。9 月以后, 又恢复到冬季的位置。冬夏位移的距离,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50 °N位移了15 0经度左右, 60°N 则增加到2 0 0经度。 图一 二、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 东亚地区春季最早始于中高纬地区的平流层和副热带的对流层中下层; 夏季最早始于中高纬的平流层和副热带、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中上层; 秋、冬季开始最早的地区集中在东亚地区东部和东北部的对流层中低层,以及中高纬的平流层.【2】之后,各个季节环流场从中高纬度的平流层及对流层分别向上向下发展,最终导致整体环流形势的建立,季节也随之推进.

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

前言 季风是气候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我国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正位于世界著名的季风区域内。如果要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特征得到较深刻的认识,就不能不研究我国的季风问题。要想对国民经济有密切关系的旱涝的长期预报有更好的了解,也必须研究季风的反常问题。因此季风问题一直是为我国气象学者所重视的。在过去已经有不少有关我国季风问题的研究,但由于资料的限制,不能对我国的季风特征得出较为完善的结论。 解放后,由于观测资料大大的增加,特别是高空观测资料的积累,使我们有条件对东亚的季风问题作比较深入的研究。地球物理研究所从1955年夏季开始对季风问题进行了研究,前后继续了两年。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对东亚季风的三维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季风气候的特征以及季风气压场的多年变化进行了讨论。同时研究了季风进退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的关系,此外还探讨了西藏高原上的季风现象,并对东亚各地区的季风现象(印度、中印半岛、日本等)进行了比较。在本书中我们只选了其中的七篇报告,内容共包括三方面:1.综合评选了以往各国气象工作者对季风问题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我们对季风问题的看法;2.探讨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季风气候的特征,同时对我国的季风气候做了区划;3.研究了东亚冬夏季风的进退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我国的季节和雨季起迄时期之间的关系。这些工作由于时间不长,所用资料年限亦较短,所以研究所得的也只是一些初步的结论,缺乏更深入的分

析和讨论,希望读者批评和指正。 季风问题 高由禧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了季风现象,中古时代阿拉伯商人就利用风向季节变化的特点决定船舶的航行。把季风现象作为科学问题来讨论,那还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最早的是哈莱(Halley【1】,1686),他首先把季风理解为海陆的热力直接环流。后来许多气象和气候的教科书上就采用这一经典的看法,来说明季风的形成,并用以描述一些地区的气候现象及其季节变化。苏联气象学家沃耶科夫【2】最早给季风下了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季风是海陆热力直接变化所引起的现象,并把它和云雨的季节变化联系起来。对季风比较多的研究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但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季风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脱离哈莱和沃耶科夫的范畴。 由于季风与东亚降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很多人想从相关事实中,来预告季风的来去日期和强度,进而预报不同季风时期的降水量。布兰福德(Blanford)【3】最早注意到喜马拉雅山上冬春季积雪多少与印度夏季干旱的关系。伊利奥特(Eliot)【4】进而研究了印度季风雨与澳洲、非洲等地气象要素时间分布上的关系。瓦尔克耳(Walker)【5】用相关方法更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的季风雨与世界上各不

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都有哪些有什么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都有哪些有什么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植被叫做热带季雨林带,植被类型主要有丘陵低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等。 热带季雨林是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森林类型,也称季雨林或雨绿林。热带季雨林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呈不连续分布,以东南亚最为发达。中国的季雨林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南地区,包括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西藏的部分地区,是中国热带季风气候地带的代表性植被类型。 这些地区年降水量800-130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匀,有干湿季节交替,旱季月降水量少于100毫米持续3-5个月,降水量少、温差大,与热带雨林相比季相变化明显。落叶乔木占有一定比例,附生植物以草本为主,板状根不发达,芽有鳞片保护与树皮增厚等抗旱适应。它的主要树种在旱季落叶,雨季复出新叶,大部分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继开花。因为开花期比较集中和某些植物具有大型花朵,季雨林的外貌较雨林华丽,群落结构比雨林简单,种类组成亦较贫乏。通常乔木分为2-3层,高度平均在25米左右。 下层常有一些常绿树种,但具有旱生特征。林内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少,尤其缺乏木本附生植物,季雨林的季节变化影响动物的生存,半常绿季雨林中的动物种类与热带雨林中的动物种类相差不多,落叶季雨林的动物已渐向热带稀树草原过渡。我国的季雨林根据外貌结构、种类组成和生境条件可分为落叶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石灰岩季雨林三类。全球总计有750万平方千米的季雨林,储存的生物量达132亿吨,仅次于热带雨林。因为它的开发历史较热带雨林更久,破坏已很严重,与热带雨林同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的东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带控制。注意这是较特殊一种气候,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而形成的:在大陆东岸才有季风气候;信风带一般是干燥的,但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天刮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干燥,夏天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为西南风,来自海洋的西南风降水丰富。所以有明南北回归线显的干湿季节。 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从东亚季风到全球季风

从东亚季风到全球季风 摘要:区域季风和全球季风的分布依赖于季风的定义。本文基于“季风是热带大气水汽中心随越赤道气流向赤道外季节扩展”的定义总结并讨论了东亚季风的区域特征、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全球季风的分布、季风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季风与海温异常的关系、季风边缘活动带等方面。 关键词:东亚季风全球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 1 引言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季节“Season”,现在英语称 “Monsoon”。早期人们用季风来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而另半年吹东北风。 随着人们对季风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季风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从单纯表示风向的季节性变化反转,扩展到表示几乎与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热带、副热带大陆,以及毗邻的海洋地区所有的天气年循环相关的现象。南亚是著名的季风区,季风的各种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最明显。季风具有区域特征,东亚季风对我国天气和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季风专家近年来对东亚季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早在1930年代竺可桢(1934)就对夏季风进退及其与我国汛期降水关系做过研究。涂长望和黄士松(1944),陶诗言(1948)以及高由禧等(1962)研究了东亚季风的进退对中国气候年内变化的影响。之后,陈隆勋等(1991)和丁一汇(1994)对东亚季风的结构和性质有系统的总结研究。最近,黄荣辉等(2003)对东亚季风的变率及其成因做了很好的综述。 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在这一概述性短文中只就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而不引用过多的文献,目的是对区域和全球季风分布有所了解。这些问题是基于作者对季风的理解,大致包括:季风的定义、表示季风特征的物理量、亚洲季风的季节进程、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季风与海洋异常的关系、季风边缘活动带等方面。 2 季风的定义 Ramage (1971)考虑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给出了全球季风环流区分布图(图1)。季风区的范围主要在赤道以北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包括赤道北非、印度、中国和日本,南半球还包括澳大利亚北部。从陆地上来看,主要季风区在亚洲-澳大利亚以及非洲。 图1 Ramage (1971)总结给出的季风环流区 考虑风场的季节性强度变化,Li and Zeng(2002)提出了一个动态标准化的季风季节变率指数。由此指数给出了全球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和中高纬度季风的地理分布。在环印度洋地区,上述两个工作所描述的热带季风区是基本一致的。

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及动力机制研究重大项目指引

“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及动力机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季风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季风包含东亚和南亚季风两个子系统,影响着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生存环境。东亚季风在轨道(万-十万年)尺度的变化机制是广受关注但仍存诸多争议的重大科学问题。它不仅是季风气候动力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直接限制了对构造–气候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的关系、生态系统突变、生物和人类演化及自然–人为因素对环境的作用等领域其它一批重大科学问题的理解,因而是全球变化研究乃至地球科学领域的“主干”问题之一。 迄今有关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化机制的争议,在证据层面上主要集中于季风的变率特征及时空差异,机制层面上则聚焦于低纬或/和高纬气候过程在多大程度、通过哪些关键过程控制东亚季风。已有解释也缺失部分重要环节,包括青藏高原对轨道尺度季风变率的作用。该问题需要组织重大研究项目来统一科学目标、统筹研究方案,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一、科学目标 在东亚季风区及青藏高原关键区域获取新的高质量地质-生物记录,通过记录-模拟研究结合,系统揭示东亚季风轨道尺度的变率特征及时空差异,剖析高/低纬气候过程对轨道尺度季风变率的影响,研究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和下垫面变化、两极冰盖的发展过程对轨道尺度季风变率的调制作用,力争在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化机制方面提出具原创性的理论认识。 二、研究内容 (一)第四纪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及纬度效应。 在东亚季风区获取一批新的高质量地质-生物记录,开展高精度定年和高分辨率替代指标分析,构建南北向环境大断面,实现不同类型和不同纬度的记录在轨道尺度上的精细气候对比,系统获取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及纬度效应证据。 (二)轨道尺度青藏高原下垫面变化及其与东亚季风变率的关系。 在青藏高原植被变化敏感区获取高质量第四纪沉积序列,通过各类高分辨率环境替代指标分析及已有资料的集成,构建高原下垫面轨道尺度变化的时间序列,重建末次冰盛期以来特征时期高原地表环境的宏观格局,为研究高原下垫面与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的关系提供依据。 (三)两极冰盖和青藏高原生长对轨道尺度季风变率的影响。 通过对古近纪和新近纪高质量地质-生物记录的研究,系统获取新生代全球变冷过程和青藏高原生长的不同阶段东亚季风区气候在轨道尺度上的变率证据,分析上述重大地质-环境事件对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的调制作用。 (四)季风变率和机制的地质记录与数值模拟对比研究。 针对地质记录揭示的季风变率特征,结合已有资料的集成,开展东亚季风的长期瞬变模拟和敏感性试验,从数值模拟角度研究地质记录揭示的轨道尺度季风变率及纬度效应,分析辐射强迫、青藏高原隆升和下垫面变化、两极冰盖发展等对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的作用。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及动力机制研究”(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每天一看5: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异同点

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有何异同? 一、不同点; 1、从分布上看: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度至南北20度之间,南北两个半球都有分布,大陆东岸、西岸、中部都有分布。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10度至25度之间的大陆东岸,只分布在北半球大陆东岸,即东南亚和南亚。 具体来讲,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呈半环状分布)、墨西哥高原等地;而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的北部、我国海南岛等地区。 2、从成因来看,热带草原气候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的:夏半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冬半年受低纬信风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的冬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夏季风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形成了西南季风。 3、从气候特点来看,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为干、湿两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湿季(5-10月)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夏半年为湿季,冬半年为干季。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雨、旱两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6-9月)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夏半年为雨季,冬半年为旱季。 4、从典型植被来看,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布着热带草原,而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着热带季雨林。 5、从盛行风向来看:热带草原气候夏半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水平方向无盛行风;冬半年盛行低纬信风——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为西南风,冬季风为西北风。 二、相同点: 1、从分布上看,都分布在热带,终年高温。 2、从成因上看,都受到了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 3、从气候特点来看,最多降水都出现在夏半年,气温与降水变化基本一致。

广东省各气候类型特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有广州、肇庆、梅州、河源、清远、东莞、中山、云浮、潮州 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的有:茂名、佛山、揭阳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有:深圳、江门、惠州、珠海、汕头、汕尾、阳江 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的有:韶关 以上四项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热带季风气候:湛江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中的气候区分布图可以看出,广东省绝大部分位于南亚热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类型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 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而从广东省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的广州、东莞、肇庆等市来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广州属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霜日少、日照多、风速小、雷 暴频繁,年平均气温22度,年平均降雨量1982.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800小时以上,平均相对湿度为68%,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全年中,4至6 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珠海气候宜人,冬夏季风交替明显,终年气温较高,属南亚热带与热带过渡型海洋性气候。宁静、休闲是人们对珠海的第一印象。珠海海岸线长604公里,有大小岛屿146个,故有“百岛之市”的美誉。在珠江口辽阔的水域上,岛屿星罗棋布,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海域的万山群岛。珠海市太阳能丰富,年均日照时数为1991.8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6兆焦/平米。这里气温比邻近珠江三角洲各县市都高,年平均气温为22.4℃,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冻,是中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