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细胞瘤CT诊断
各级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

各级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各级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项目I级(图1)Ⅱ级(图2)Ⅲ级和Ⅳ级(图3)病理类型纤维型及原浆型星形细胞瘤星形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良恶性良性偏良性恶性好发部位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白质有时可侵犯大脑深部易穿越中线到对侧边界界限不清界限不清界限较清出血、坏死、囊变少见可有小囊变、坏死,出血少见可有大片出血、坏死及囊变信号特征T1WI多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均勻T1WI多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如合并囊变,病灶内可见长T1长T2信号混杂信号,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内可见曲线状或圆点状低信号血管影灶周水肿大多无大多无明显占位效应轻度轻至中度中至重度强化特点大多无强化,少数囊壁轻度强化环形強化,少数瘤壁结节状强化,甚至花环样强化不规则环形强化或花环样强化备注——水肿程度与肿瘤恶性程度无关1 I级星形细胞瘤(纤维型)MRI表现(A)轴位FLAIR(B)轴位T2WI(C)轴位T1WI增强扫描右侧颞叶、枕叶及丘脑可见斑片状长T2信号灶(→),边界模糊,FLAIR病灶显示清晰;增强扫描未见强化2 Ⅱ级星形细胞瘤MRI表现(A)轴位T1WI(B)轴位T2WI(C)轴位T1WI增强扫描左颞叶及部分岛叶可见弥漫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边界模糊。
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
左侧侧脑室略受压,中线结构略向右侧偏移3 Ⅲ级星形细胞瘤MRI表现(A)轴位T1WI(B)轴位T2WI(C)轴位T1WI增强扫描左侧颞叶可见囊实性占位,囊壁厚薄不均,灶周可见大片状水肿带围绕,增强扫描呈花环样强化,内壁不光整(→)。
右侧基底节区亦可见结节灶(→),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提示脑内种植转移。
论螺旋CT对脑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脑星形细胞瘤的螺旋CT平扫、增强及增强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分级诊断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的CT平扫、增强及增强时间-密度曲线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28例中,脑星形细胞瘤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8例,Ⅳ级7例。
平扫Ⅰ~Ⅱ级呈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位置较表浅;增强后Ⅰ级多无强化,水肿多轻或无;Ⅱ级呈断续或连续环结节形强化或片团状强化,水肿程度不一,增强时间-密度曲线Ⅰ~Ⅱ级与正常脑白质相似。
Ⅲ~Ⅵ级多呈低等高混杂密度,位置较深在,水肿明显。
多呈环结节型片团状伴囊变或厚壁花环状强化。
Ⅲ~Ⅳ级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与正常脑白质明显不同。
结论CT平扫、增强扫描及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各种征象对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分级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脑星型细胞瘤;螺旋CT脑星形细胞瘤是脑内常见肿瘤,WHO根据病理将其分为Ⅰ~Ⅳ级。
为了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准确分级是非常必要。
本文对2001年6月~2007年11月收治的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对脑星形细胞瘤的CT 诊断及分级诊断能力,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4岁,平均36岁。
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喷射性)及感觉运动障碍。
1.2 检查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PRIT螺旋CT机。
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非离子型的碘海醇(欧苏,国产),采用Bolus法,肘静脉团注。
取常规仰卧位,OM线为基线扫描,120 kV,250 mA,1s平扫,层厚5~10 mm,发现病变后先注入碘海醇20 mL,取肿瘤实质部位为感兴趣区做增强时间-密度曲线。
然后行增强扫描。
刘伟东,等:螺旋CT对脑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年8月,29(4)2 结果2.1 发病部位额叶16例,颞叶6例,枕叶3例,第四脑室1例,跨叶者2例。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根据WHO分类标准,星形细胞瘤可分为四个级别:I级~IV 级。
其中,III级和IV级是属于高级别的星形细胞瘤,通常具有较差的预后。
影像学是星形细胞瘤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介绍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和常见表现。
1. CT影像CT影像是显示星形细胞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
对于III~IV级星形细胞瘤,CT影像可以显示以下特点:1. 肿瘤边界不清: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肿瘤边界往往模糊不清,边界呈不规则或分叶状。
2. 强化程度高:经造影CT扫描后,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肿瘤组织强化程度较高,呈现较为均匀的强化。
3. 周围水肿:星形细胞瘤的周围组织往往会出现水肿表现,表现为低密度区域,且可呈现半月形分布。
4. 前后矢状窦扩张:由于星形细胞瘤在压迫邻近结构时,常常引起前后矢状窦的扩张。
2. MRI影像MRI影像在显示星形细胞瘤中具有优势,包括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序列成像。
对于III~IV级星形细胞瘤,MRI影像可以显示以下特点:1. T1加权像上,III~IV级星形细胞瘤呈等低信号。
2. T2加权像上,III~IV级星形细胞瘤呈高信号,且肿瘤边界不清。
3. 强化效果明显:经造影MRI扫描后,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肿瘤组织强化效果明显,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4. 囊变表现:少数III~IV级星形细胞瘤可出现囊变表现,呈低信号。
3. PET-CT影像PET-CT影像在评估星形细胞瘤的代谢活性和疾病分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对于III~IV级星形细胞瘤,PET-CT影像可以显示以下特点:1. 代谢活跃:III~IV级星形细胞瘤在PET成像上常表现出高代谢活性,呈现明显的摄取阳性。
2. 强化程度高:PET-CT影像上,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摄取值常较高,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摄取值相比较明显增加。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谢谢
Ü 切开小脑蚓部中段右侧,肿瘤 囊实性,囊液淡黄色,实质部 分呈胶冻样改变,灰红色,质 软,边界不清,向前压迫四脑 室顶部,完全切除肿瘤,肿瘤 大小3.5×3.0×3.0cm。
Ü (小脑)符合毛细胞型星形细 胞瘤(WHOⅠ级)。
类型不同 囊性
囊实性Leabharlann 实性发生部位不同 大脑半球(颞叶)
鞍区
v 临床表现依赖于肿瘤的发生部位,小脑肿瘤由于继发 第四脑室梗阻导致的脑积水可表现出头痛、恶心、呕 吐、共济失调等;视觉通路的毛细细胞型星型细胞瘤 可导致视觉损害和下丘脑功能障碍。
Ü CT 毛细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小脑和下丘脑,较少发生在大 脑半球(以颞叶最多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囊变(90%为囊 或囊实性),有或无壁结节,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壁结节、囊 壁及分隔明显强化,轻度瘤周水肿,第四脑室常受。
Ü MRI肿瘤边界清楚,常为囊实性,囊内可有分隔,囊壁和实性部 分,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囊壁、分隔和实性成 分多有明显强化;DWI上肿瘤实性部分呈稍高信号。
Ü囊变,由于肿瘤内常有黏液变性而形成大的囊 腔,在小脑通常为单发大囊。囊内液体含有较多 蛋白,故CT平扫时呈高于脑脊液之低密度, TIWI上囊液信号高于脑脊液,T2WI上信号与脑 脊液相似或稍低。
的一个有力证据。
Ü PA与转移瘤鉴别:“小结节,大水肿”+原发病灶。 Ü 垂体瘤与PA鉴别点:垂体大腺瘤看不到垂体,PA可看
到垂体结构。 Ü 颅咽管瘤与PA的鉴别点鞍区PA钙化少见,颅咽管瘤却
以钙化为其特征。
Ü 手术切除; Ü 少数发生间变,即恶变者称之为间变性(恶性)毛细
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由于这些间变肿瘤中大多数都发 生于放疗之后,故认为放射线照射是致恶变的因素。
鞍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l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20岁以下多见。
l好发于小脑,其次为鞍区。
l发生于视神经、视交叉或下丘脑的PA突向鞍上池或脑室内,难以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统称为鞍区PA。
l视交叉的PA呈前后方向生长,即肿块长轴与视觉通路一致,肿瘤沿视觉通路生长。
l临床症状以头痛、呕吐、视力障碍为主。
l预后好,生长缓慢。
l具有双向性组织学特点,致密区与疏松区相间。
l致密区含Rosenthal纤维(软木塞起子状嗜酸伊红透明团块)和梭形细胞。
l疏松区可见多极细胞伴微囊和颗粒小体。
致密区(黑箭)疏松区可见多极细胞伴微囊(黑箭头)•鞍区PA以实性为主。
•实质型:完全实性或实质部分占整个肿瘤50%以上。
•囊实型:实质肿瘤中央出现不规则坏死或囊变,且囊性部分占整个肿瘤 50%以上。
l肿瘤较大,呈不规则分叶状。
l瘤周无或轻度水肿。
l钙化、出血少见。
l CT呈低、等密度。
l MRI实性成分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l DWI未见明显受限。
l实性部分、部分囊壁明显强化,部分囊壁及囊腔不强化,可见裂隙样无强化囊变区(周边强化影多不规则毛糙),无强化“间隔样”结构。
女性,34岁,头痛发热1年余。
l发病两个高峰:5-10岁及40~60岁左右。
l80%的肿瘤有囊变,80%有钙化,80%的病变有强化(实体部分结节状、包膜环形强化)。
l MR表现为混杂信号:实性成分T1WI为等信号;T2WI表现高信号,囊内成分信号多样。
l病变较少累及海绵窦,压迫垂体。
l好发于中老年妇女。
l起源于鞍隔、鞍结节或鞍背,病灶以钝角与硬膜相交。
l密度/信号均匀,CT平时呈稍高密度,MRI平扫呈等T1等T2,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l硬脑膜尾征。
l邻近骨质增生硬化。
l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肿瘤,发生于成人。
l10%有出血,钙化少见。
l肿瘤较大时蝶鞍扩大,鞍底变薄,可出现束腰征,视交叉常受压变扁和上移。
l CT密度及TIWI、T2WI信号与灰质相似。
胶质瘤的CT、MRI表现

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少突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学表现」CT:(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部分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患者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略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
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
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
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热文:各种脑肿瘤在PET-CT中显像脑胶质瘤在PET-CT与MRI图像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 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
弥漫星型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弥漫星型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C O N T E N T S 概述01020304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小结l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起源于分化良好的星形胶质细胞肿瘤,肿瘤细胞分化良好,具有浸润性,生长缓慢。
l 20-45岁的年轻人,两个高峰,一个高峰在童年(6-12岁),另l WHO II级,肿瘤恶变时通常为间变性星形细胞。
一个高峰在成年早期(26-46岁)。
l 男:女=3:2。
l多位于额颞叶。
l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癫痫(40%),尤其是成年人;头痛,脑l 治疗取决于临床表现,以及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处理方式如下积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人格改变。
:✓可行的情况下手术切除。
✓在肿瘤复发或进展时进行放疗。
l病理学检查肿瘤境界不清楚,无包膜,肿瘤界限不清,局部脑组织肿胀,偶见囊变、钙化及出血。
l镜下显示瘤细胞轻-中度异型,结构疏松,常见微囊变及细小纤维背景。
免疫组化染色胶质酸性蛋白(GFAP)、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及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2)染色(+)。
l 一般表现ü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形成局灶性或弥漫性脑白质肿物。
ü肿瘤大小不一,位于额叶的肿瘤引起症状时可能体积已经很大。
ü2/3的肿瘤位于幕上,以额叶最常见;1/3肿瘤位于幕下,以脑干最常见,累及小脑者罕见。
ü可伴有囊变,10-20%的肿瘤可见钙化ü大多数不强化,强化程度增高则提示肿瘤呈恶性进展。
l CTüü均匀低密度,边界不清,有占位效应,少有瘤周水肿。
通常没有强化。
ü钙化少见(10-20%)。
ü囊变可见。
l MRI:üT1WI:与白质相比呈等或低信号,早期病灶局限于白质,并导致相邻皮质的扩大增厚;晚期皮质也可受累。
ü弥散通常不受限üT2WI:T2-FLAIR不匹配征。
l MRI:ü增强通常无强化,可呈轻度斑片状强化。
脑肿瘤的CT诊断精品PPT课件

33
(一)、病理:
脑转移瘤常为多发大小不等的球性病灶,以幕上多 见,绝大多数位于皮质或皮质下区,转移瘤也可单 发。虽然转移瘤无包膜,但它与脑实质有较清楚的 分界。肿瘤血供多数较丰富,肿瘤中心常发生坏死 、囊变和出血,肿瘤周围常有明显脑水肿。
2
Ⅰ级星形细胞瘤分化良好,无包膜,呈浸润生长。肿 瘤多较表浅,位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白质,与正常脑 实质分界较清,其周围脑组织很少发生脑水肿带。
Ⅱ级星形细胞瘤常可发生囊性变,并有壁结节。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其发生部位较深在,无包膜、 浸润生长,与正常脑实质分界不清,有时沿白质纤维 或胼胝体纤维向邻近脑叶或对侧半球侵犯瘤体易发生 囊变坏死、出血,肿瘤血管形成不良,血脑屏障破坏 明显,肿瘤周围水肿显著。
36
37
38
39
40
41
42
多发脑转移瘤
43
多发脑转移瘤
44
多发脑转移瘤
45
46
四、 垂体腺瘤的 C T 诊断 垂体腺瘤是较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 肿瘤的10%左右,成人多见,由于垂体组织 具有不同分泌细胞,可形成不同激素的垂体 瘤。泌乳素腺瘤最多见。
47
(一)、病理: 垂体腺瘤为良性脑外肿瘤,生
35
(三)、CT表现 1.平扫: 转移灶一般为多发大小不等的圆形呈等密度、低密度
,也可为略高密度影显示,其中转移瘤密度的不同与 肿瘤的组织来源及其结构有关。 转移灶多位于大脑半球的皮质或皮质下区。 单发的转移灶体积可较大,常有囊变。 转移灶周围常有严重的脑水肿,水肿呈手指状。 有占位效应,邻近脑室受压、变形,甚至闭塞,中线 结构可移位。 有时转移灶周围可无脑水肿表现,或仅有轻度水种, 但此表现为少见。 2.增强检查 转移灶多呈均匀一致较明显强化,如肿瘤中心有坏死 囊者,则呈环状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约 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
• • • •
星形细胞瘤 少支胶质细胞瘤 室管膜瘤 髓母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 • • • • • • • • • 发病率: 占颅内肿瘤18%,占胶质瘤60%-80% 发生部位: 成人多发大脑半球,小儿多发小脑 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 临床表现: 全脑症状 成人:局限性癫痫发作(大脑Biblioteka 球) 小儿: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小脑)
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
柯氏分类 • Ⅰ级:良性星形细胞瘤 • Ⅱ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但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呈
囊性或实质性或囊实性,囊内可为瘤内有囊,或囊内有结 节。瘤内可有钙化。血管形成良好。
• Ⅲ、Ⅳ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 弥漫浸润性生长,无包膜,边界不清楚,密度不均匀, 实质性常有囊变坏死,血管形成不良,容易出血。
右侧额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
菜花状、其内不规则坏死区、环状不均匀明显强化、可见璧结节 .
星形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
诊
• • • • • •
断
基本涵盖颅内肿瘤的所有征象: 发病率:高, 发生部位:大脑半球,小脑 发病年龄:任何年龄 临床表现:全脑症状,局部脑症状 CT表现: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可有囊变、钙化、 坏死、瘤组织、占位效应、水肿、强化(轻,中, 重,环状)
星形细胞瘤CT表现
CT表现
部位 形态 边界 密度 占位效应 水肿
强化
Ⅰ级 Ⅱ级偏良 表浅 相对规则 相对清楚 低或低等密度 轻,中度 无或轻度 无或轻度
Ⅱ级偏恶 Ⅲ级Ⅳ级 深在 不规则 不清楚 低等密度 重 中度或重度 不均匀,环状强化
答疑
关于强化的提问
• • • • • • 肿瘤的强化程度和什么有关? 血供 颅内肿瘤的强化程度和什么有关? 血脑屏障 如何根据强化程度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强化程度的高低(不完全是)
鉴别诊断
密度 胶质瘤 混杂 囊肿 低 软化灶 低 胶质增生 等低 肉等肿 等低 边缘 不清 清 清 不清 清 占位效应 有 有 无 无 无 水肿 明显 无 无 轻 轻 强化 有或无 无 无 轻度 环状
后课集中处理
病理分级与CT直接表现
密度 CT直接 形态 边界 征象 病理 生长 正常组 实性 囊变 方式 织分界 组织 坏死
Ⅰ级Ⅱ 级
浸润性 边界清楚 无包膜
钙化
出血
有
有
有
无
Ⅲ级Ⅳ 级
弥漫浸 边界不清 润性 楚 无包膜
有
有
少
有
颅脑病变的基本CT征象
• 直接征象:指病灶本身的征象。 • 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强化表现 • 大小,数目 • 间接征象:指病灶引起的病变。 • 水肿,占位效应, • 相邻组织侵犯,骨骼变化,脑积水,脑 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