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德性义务的道德哲学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3 8 8 ” 纯粹性 。 这表明义务概念的初始根据问题
义务的规定只 是德性论存 在 的 基 石 。 康 德 认 为 , 德性义务也只可能是 能由纯粹理性先 天 地 提 供 , 理性授意 , 是从意 志 的 形 式 即 法 则 出 发 来 规 定 义 务 。 如果义务是从 纯 感 性 的 “ 哪怕是道德的情感 ( 主观实践的情感 而 不 是 客 观 的 情 感 ) 开 始, 也就 而不是从意志 是说从意志的质 料 亦 即 目 的 开 始 , 的形式亦即法则开始 , 为的是由此出发规定义务 , 那么 , 当然就没有德性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 …… 德性 论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也 就 在 其 根 源 上 堕 落
[ 1] ” 苏格拉底的 这 种 责 难 态 度 , 事实上反映出 性。
关键在于康德赋 予 德 性 品 质 一 种 新 的 独 特 内 涵 , 这不仅扭转了古希腊传统德性伦理学以行为者为 中心的思维路径 , 更开启了现代从行为本身来思 再次反观康德 考道德德性 的 伦 理 新 视 野 。 因 此 , 的德性论思想 , 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德性存在的价 值和意义以及完整地看待当代德性伦理学新近涌 现的各种德性伦理思潮不无启发 。
[ 3] 4 5 8 ; 上) 却有大量具有异质性状的德性” 于 是,
一、 对传统德性观的批驳
康德在重新确 定 德 性 概 念 之 前 , 对长期以来 流行的德性观进 行 了 批 判 , 他认为传统德性观至 少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错误认知 。 第一 , 认为 只 有 一 种 德 性, 并且只有一种恶 习 。 从纷繁多样 的 现 象 中 提 取 统 一 的 普 遍 本 质 , 是古希腊哲学传 统 的 典 型 特 征 , 这决定了人们对 德性问题的思考也不会停留在对德性多样现象的
康德的德性论思想在西方伦理学史的地位十 他是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家批 分独特 。 一方面 , 判和责难的对象 ; 另一方面 , 他又可以被视为当代 西方规 范 美 德 伦 理 学 发 展 的 源 头 。 究 其 原 因 ,

探讨上 。 当苏格拉 底 询 问 “ 什么是德性” 时, 他对 “ 本来只寻一个德 于曼诺的回答立刻提出了质疑 : 性, 结果却从那里 发 现 潜 藏 着 的 蝴 蝶 般 的 一 群 德
第1 6 卷第 4 期 2 0 1 4年8月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 J . o f Wu h a n U n i . o f S c i . &T e c h.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 1 6, N o . 4 A u . 2 0 1 4 g

康德德性义务的道德哲学解读
赵 素 锦
( ) 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1 3 摘要 : 康德通过对传统德性品质观的批驳 , 确立了德性范畴的新内涵 , 将德性视为遵循义务法则时意志的道德 德性力量的本质基于主体自我内在的 自 由 原 则 , 其全部的职责在于与违背道德法则的恶做 力量 。 在他看来 , 从而获得德性赞誉 。 德性行动的普遍规范意蕴虽 来 自 于 义 务 法 则 , 但由此形成的德性义务却不同于德 斗争 , 性本身 , 主要表现在自我和他人两大义务目的上 。 康德提出的关于德性 -义务范畴的新理念 , 开辟了西方德性 论发展的新视野 , 对于我们全面理解 德 性 存 在 的 价 值 意 义 及 探 究 德 性 论 道 德 哲 学 形 态 的 转 换 有 着 重 要 的 启 示。 关键词 : 康德 ; 德性 ; 义务 ; 道德力量 ; 道德哲学 ( ) 中图分类号 : B 5 1 6. 3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6 9 9 2 0 1 4 0 4 0 4 0 2 0 6 - - -
[ 3] 4 1 8 , 的、 富有的 , 是一个国王 ” 这种道德力量就是
[ ] 3 3 8 9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了” 康德所言的德性 , 不再

第三 , 把德性 视 为 经 验 上 的 习 惯 。 亚 里 士 多 伦理德性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 , 德曾明确指出 , 把习惯一词的拼 写 方 法 略 加 改 动 就 有 了 伦 理 , 这 种词源上的渊源注定了伦理德性与社会习俗之间 的内在关联 , 也表 明 了 一 个 民 族 或 国 家 的 社 会 风 气与传统习俗是德性生长发育的直接性源泉 。 然 而, 康德非常反对 这 种 从 经 验 习 俗 和 习 惯 中 阐 释 认为 “ 德性也不能仅仅被解释和评价 德性的做法 , 为技能和长期的 、 通过练习获得的道德上良好的 行动的习 惯 ”
[ 3] 3 9 6
而是有了一种普遍意义 是人自身具有的一种品质 , 上的规范意蕴 , 这种普遍规范的权威源自于义务 。 第二 , 义务概念自身包含一种强制 , 即通过道 德法则所展示出 来 的 绝 对 命 令 来 强 制 自 由 任 性 。 康德指出 , 人作为自然的理性存在者 , 虽然承认道 德法则的高尚权 威 ,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更多地表 现出服从偏好而不是服从法则的倾向 。 因为道德 法则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与自然偏好相抵触的不 愉快感 , 这种 不 愉 快 正 是 义 务 的 强 制 性 表 现 。 他 认为 , 由于义务是 由 主 体 自 我 的 立 法 理 性 所 发 出 的一种道德强制 , 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绝对命令 , 这就使得主体自我道德性的获得和维持需要一种 力量 , 即一种能够 克 服 感 性 自 我 存 在 与 偏 好 障 碍 “ 的力量 ; 恶习 , 作为违背法则的意向的产物 , 是人 现在 必 须 与 之 战 斗 的 怪 物 ; 所 以, 这 种 道 德 力 量, 作为 勇 气 , 也 构 成 了 人 最 大 的、 惟 一 的、 真实的战 …… 只 有 拥 有 了 它 , 斗荣誉 , 人 才 是 自 由 的、 健康
[ 3] 4 1 6
界定上可以看出 , 他所理解的德性有两大典型特 征: 一是德性与义务不可分割 ; 二是德性是一种道 它有 德力量 。 义务是 康 德 道 德 哲 学 的 核 心 概 念 , 两个最重要的内涵 : 第一 , 义务直接与法则相关 , 法则使应当发生 的行动成为义务 , 同时使其成为动机 , 而出于法则 的义务理念同行 为 动 机 之 间 的 一 致 或 不 一 致 , 成 了行为道德性的评判准则 。 道德的最高命令是按 照一个同时可以 被 视 为 普 遍 法 则 的 准 则 行 动 , 任 何不具备这一原则的行动都是不道德的 。 康德首 “ 先声明 : 任何一个人作为哲学家都毕竟必须去寻 找这个义务概念的最初根据 , 因为若不然 , 对于德 就根本既不能指望可靠性 , 也不能指望 性论来说 ,
) ;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 ( 编号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 编号 : 1 0&Z D 0 7 2 1 2 Y J C 7 2 0 0 5 9 . 基金项目 : , 赵素锦 ( 女, 河南西华人 ,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 哲学博士 , 主要从事道德哲学 、 美德伦理学研究 . 1 9 7 8 作者简介 : -) 主要是指研究从美德中推出 道 德 行 为 的 规 范 依 据 和 行 动 原 则 的 美 德 伦 理 ① 规范美德伦理学是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的新生学术点 , , 它比较依赖于效果主义 、 义务论或其他伦理学理论 , 在理论上没 有 自 己 的 独 立 性 ( 参 见: 陈真《 当 代 西 方 规 范 美 德 伦 理 学 研 究 近 况》 学, 。 事实Biblioteka Baidu , 国外社会科学 , 规范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出现 打 破 了 学 术 界 对 美 德 伦 理 学 “ 一 边 倒” 的片面认识, 即认为美德伦 2 0 0 6 年第四期 ) ” 理学仅仅只关注于 “ 好的 ” 或“ 坏的 ” 品 行, 而 不 关 心 何 为 正 确 的 或 错 误 的 行 为; 只考虑“ 我 应 该 成 为 怎 样 的 人? 而不在乎“ 我应该做什 ” 一些当代西方哲学家为了纠正这种错误 , 开始了新的辩护和探 索 。 然 而 , 关于美德的规范性质和指导原则问题研究早在康德这里 么? 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探讨 , 这对于今天规范美德伦理学研究 的 兴 起 无 疑 是 一 种 先 声 和 启 迪 。 同 时 , 规范美德伦理学的发展也使德 性在指导行为规范和行动原则方面的本质得以凸显 , 从而更为全面地指明了德性在人类道德生活中所发挥的真正作用 。
2 0 1 4 年第 4 期
[ 4] 。 净化 ”
赵素锦 : 康德德性义务的道德哲学解读
4 0 3
意味着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 。…… 德性是一个人
[ 3] 4 1 7 。从概念 在遵从其 义 务 时 意 志 的 道 德 力 量 ”
第二 , 把 德 性 设 定 为 两 种 恶 习 之 间 的 中 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 , 德性作为灵魂的品质状态 , 它与 人的行为情 感 有 关 。 有 德 性 的 人 , 就是那些能在 处理得十分恰当 情感或行为方面 保 持 适 度 品 质 、 的人 , 就是知道在适当的时间与地点 、 以适当的方 式与态度来面对 或 处 理 适 当 的 对 象 和 情 况 的 人 。 因此 , 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 , 存在于相对于我们 的适度之中 , 而确 定 行 为 情 感 以 及 欲 望 的 中 间 状 态和适度原则 , 正是由人自身的逻各斯来决定的 。 可以说 , 中道原则 是 亚 里 士 多 德 为 人 们 指 出 的 一 条正确区分 伦 理 美 德 和 恶 德 的 重 要 原 则 。 但 是 , 这一原则却 遭 到 康 德 的 极 力 批 判 。 康 德 认 为 , 把 德性视为过度和 不 及 之 间 的 中 道 , 这一命题完全 只是一种同义反复 ; 而且由于 是索然无味的智慧 , 中道原则的判断和应用也完全是由自我的判断力 这就有可 能 使 某 种 实 用 原 则 而 非 道 德 原 来决定 , 德性和恶习 则成为判断 力 的 依 据 。 由 此 他 认 为 , 的区别 , 并不在于是否符合中道 , 而在于它们乃是 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准则 。 就恶习准则的特殊性 和非道德性而言 , 它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可能通过 “ 因 此, 德性与恶 量和程度上的改 变 而 成 为 德 性 , 习的区别 绝 不 能 在 遵 循 某 些 准 则 的 程 度 中 去 寻 找, 而是必须仅仅在这些准则特殊的质 ( 与法则的 中去寻找 ” 关系 )
2 0 1 4 0 2 1 9 收稿日期 : - -
“ 在纯粹 实 践 理 性 的 基 础 上 , 康德把德性的形式 ( 绝对命令 ) 和德 性 的 质 料 ( 意志目的) 结 合 起 来, 解决了德性的一和多的问题 : 德性的形式是一 , 这 种一和其质料的结合形成一的多 。 德性一和多的 实质体现的是纯粹实践理性对自由任意的斗争和
古希腊哲人对德性统一性问题的探求和追问 。 而 使德性的统一最终 后来功能性德性 概 念 的 提 出 , 成为可 能 。 多 元 多 样 的 甚 至 相 互 冲 突 的 不 同 德 在这一概念之下逐渐统一到知识 、 正义和幸福 性,
2] 。然 而, 的终极目的 之 上 [ 对于这种从“ 多” 中求
“ 一” 的 做 法, 康 德 虽 然 没 有 否 认 但 是 也 不 赞 同。 他认 为 , 德 性 既 不 是 理 性 知 识, 也 不 是 幸 福 追 求, 而是理性意志的 道 德 力 量 , 是遵循道德法则的义 “ 务强制 。 因此 , 在理念上 ( 在客观上 ) 只有一种德 , 作为 准 则 的 道 德 力 量 ) 但在事实上( 在主观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