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养生

合集下载

道家文化实践心得体会

道家文化实践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道家文化便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修炼方法,吸引了无数追求心灵净化和生命升华的志士仁人。

近年来,我有幸接触到道家文化,并投身于其修炼实践之中。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体验,我对道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道家哲学的智慧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顺应自然: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道,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与之抗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不强求结果。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减少烦恼,以达到内心的平静。

3. 淡泊名利:道家认为,名利是人生的累赘,应当尽量减少对名利的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当下,关注内心的需求,而不是被物质所束缚。

4. 修身养性:道家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人的身心和谐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心态。

二、道家修炼的方法道家修炼方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丹修炼:内丹修炼是道家修炼的核心,旨在通过调和人体内的阴阳五行,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在修炼过程中,我学会了呼吸吐纳、冥想静坐等方法,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调节。

2. 外丹修炼:外丹修炼是指通过炼制丹药来修炼身体,增强体质。

虽然现代社会中炼制丹药已经很少,但我通过学习外丹知识,对中药养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武术修炼:道家武术以柔克刚,强调内外兼修。

在修炼过程中,我学会了太极拳、形意拳等武术,不仅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情操。

4. 食疗养生:道家认为,食物具有五行属性,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调整饮食结构,以保持身体健康。

三、道家文化的启示通过道家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1. 增强自我认知:道家文化使我更加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养生之道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

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

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一、强调守中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

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二、静以养生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

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内容摘要: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关键字:天人合一道中医阴阳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养生特点:1、崇尚自然,顺乎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如此,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自化,自然而然。

无为不是不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人们顺应社会、自然之规律行动,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之意。

提倡“道法自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主观臆断、为所欲为。

另外,道家特别重视“知常”,老子曰: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要求人们“知常”即掌握自然法则,这恰恰也是科学的态度,照这种态度去办事,必能推进科技的兴旺发达,激励人们由“无为”走向“无不为”,走向不妄作、不强为、不乱为。

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得出其中规律,作为行为的箴言,以使自己清净无为达到致虚境界。

2、动静结合,形神统一道家主张静以养神,如《老子》第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即是说人们要让自己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才能“涤除杂念,体尽天道”,“静为躁君”这种静以养神的观点并非独指以不运动、守静养神的方法长寿延年,道家养生术中导引、吐纳等都是运动,在运动形体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这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养生观,它实际上强调了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即以形体修炼为基础进行精神修炼,主张形神共养。

道家文化与养生范文

道家文化与养生范文

道家文化与养生范文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与推崇。

与养生这一概念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健康,更能够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达到身心和谐的目标。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探讨道家文化与养生的关系。

首先,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顺应自然的规律。

养生在道家理念中,首先是追求身心和谐的养生法则。

在道家文化中,养生的方法包括修养心性、提升修养、调理五脏六腑等。

道家认为,人体的正常运转与宇宙的自然运行方式紧密相联,通过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与自然相融合,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其次,道家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调节身体机能。

道家文化中认为,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因此,通过修炼身心,调节阴阳,维持身体的平衡,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内容。

道家主张通过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宁静,以达到身体和谐的目的。

而且,道家注重饮食与情绪的调理,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正确的情绪管理,保持阴阳平衡。

例如,夏季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冬季多吃温补的食物,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

在情绪调理上,道家强调良好的心态,注重减轻压力与负面情绪,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再次,道家尊重自然,注重身心合一、道家文化中的养生重点在于修身养性、修炼自身及心境的塑造,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通过修身养性,道家认为能够使人的能量与宇宙能量达到一种共振,从而收到增强个体能量的作用。

通过修炼自身,使人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独立,能随时调节自身的情绪与行为,达到心境与身体的统一最后,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养生的自然法则。

道家文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生长、衰老和死亡都符合着自然规律,而人们应顺其自然而活,不要过于追求过多的外在事物与所谓的追求。

养生也是如此,道家认为养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顺应自然。

即使是在面对疾病时,道家文化也强调适时求医,但不要过度干预,要保持心态的平静,相信自身的自愈能力。

这种自然法则包括合理的生活习惯、适量的运动、良好的饮食等,通过这些自然法则,人们可以在养生中达到健康与和谐的目标。

自然为本 道家独特“四大养生法”

自然为本 道家独特“四大养生法”

自然为本道家独特“四大养生法”*导读:道教以自然天道观为本,着眼于人,追求生命长久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并形成了道教独特的道教以自然天道观为本,着眼于人,追求生命长久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并形成了道教独特的四大养生法。

一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自然为本道教独特四大养生法返朴归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二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三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

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1.老子的精气之说老子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

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

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

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2.老子的经络之说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辨证观。

提倡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形神兼具,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1、养生顺自然这是中医“天人合一”养生观的体现,中医将天地看作一个大宇宙,将人体看作一个小宇宙,天人相应,人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天地的影响。

《黄帝内经》载:“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在养生的过程中,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正如《黄帝内经》所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上知天文,即明确日月星辰的变化与风湿寒暑的关系;下知地理,即熟悉地域方位、高下、寒温燥湿与物候变化的关系;中知人事,即了解社会地位、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掌握天、地、人三方面的知识,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养生效果。

养生要顺应自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身体上要顺应自然规律。

二是指精神上要返璞归真,抱元守一。

把大自然中的人与动植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清、摆正,达到和谐。

人生于天地之间,要顺应自然界的环境变化、四季更替,接受并不断调整以适应外界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同时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不妄想、不强求、不逆行,知足常乐。

这样既可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和谐人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还可和谐社会。

2、养生要审因中医养生讲究“三因制宜”“审因施养”,即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现代社会生活模式逐渐转变,从“因时”着眼,人们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应该更好地协调工作、休息与睡眠的时间;从“因地”着眼,人们也不再居住在村庄,而是居住在闭塞的楼房里,冬有暖气,夏有冷气,所以应该多进行一些室外健身运动,既可提高机体对寒暑变化的敏感性,又可消除孤独感;从“因人”着眼,人们亦不再以体力劳动为主,而是转向从事脑力劳动,所以应该通过跳舞、拳术、慢跑等方式增加机体运动的机会。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和修身养性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和修身养性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和修身养性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个人修身养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内心的净化和修炼,通过追求道的境界,达到身心合一、自我完善的目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和修身养性,探索其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

在道家看来,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和真谛,是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和道路。

道家追求的是身心的和谐统一,追求与宇宙道相合。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原则。

无为并不是真正的不做事,而是在做事时顺应自然,不逆反自然的原则,从而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通过放弃私欲和执着,顺应自然的规律,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与满足。

二、道家修身的方法道家修身养性注重个体内心的净化和修炼。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修身方法:1. 冥想和静坐:道家修身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通过冥想和静坐,人们可以进一步理清思绪,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2. 养生和调理:道家强调“养生”思想,主张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起居习惯等。

通过养生,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调理内外平衡。

3. 格物致知:道家倡导通过实践和体验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智慧。

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和运行规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和自身的存在。

4. 温良恭俭让: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鼓励人们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待人接物。

通过修炼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三、道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影响道家思想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核心理念和修身养性方法成为了许多民众追求内心平和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工具。

道家的影响在政治、文化、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在政治方面,道家思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主张——“无为而治”。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养生: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养生
一、什么是养生?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吗?还是吃饱、吃好养形态?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也就是说,真正的养生,不单单养身,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荣养我们的心智,是要涵养我们的生命,性命双修,身心健康。

二、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养生
当下的社会紧张忙碌,压力很大,无暇顾及自己的情志与健康。

往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

那么,如何滋养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让自己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呢?这就需要让人们认识一下我们最古老的传统文化--道。

道。

是宇宙的根本。

而道家养生,最关键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

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这个大规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也就是真正开始接近了天地万物。

才能够做到天人合一。

现在的大众养生,还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础上:认为吃的健康一点,运动合理一点,就能够健康一点。

生活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一点。

但还没有人提出活的长久一点,活的自在一点的观念。

而道家的很多东西,都揭示了长寿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

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

那么,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黄帝内经》认为是一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礼记》称百岁为“期颐”。

《尚书》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

大哲学家王充提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

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

”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

据上所述,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20岁左右。

但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达不到自然寿命的。

为什么不能享尽“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

做不到顺应自然。

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生命!
生命最珍贵的是什么?——健康!
健康最可贵的是什么?——养生!
养生最关键的是什么?——自然!
要想顺应自然,我们首先要认识自然。

其实自然就再我们的周围。

方方面面。

我们看动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动物会冬眠,有的会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

春天地时候,大地回暖,动物开始觅食。

夏季是所有生灵最活跃的季节。

秋季是忙碌储存食物的时候。

动物比人更懂得顺应自然的生活。

它们是天生的养生家。

所以科学研究表明,它们的实际寿命往往比它们的“天年”要长久。

所以,我们应该像动物学习。

古人其实也是一直在和动物学习养生的。

比如《五禽戏》《八锦缎》以及一些武术,都是模仿动物的基础上创立的。

而现在的人们,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竞争,家庭、社会、等等诸多的繁杂琐事,影响着人们的心神。

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诸东流了。

其实顺应自然的养生很简单。

你每日看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起床。

你每天看到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就休息。

不要再出去工作、喝酒。

应酬少一点儿,健康也就多一点儿,生命也会长久一点儿。

简单的说,就是“跟着太阳走”。

因为万物都是顺乎太阳的。

太阳是热的,发光的,明亮的,温暖的,运动的。

就好比中医里讲的人体的阳气。

太阳就是万物的阳气。

只有我们顺从太阳的时间,人体的阳气才能充盈。

人体的阳气充盈了。

也就自然健康长寿了。

道家的修炼,不也是要做到纯阳吗?对于普通人,不要求纯阳,只要阳气充盈,尽享天年就是没有问题的。

而如何让自身的阳气充盈,则来源于大宇宙中的这个大火球--太阳。

顺则昌,逆则亡。

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顺。

你每日夜里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

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时间和规律上,做到与自然完美的结合。

这其实做起来并不难。

请晚上少一点儿应酬,多一点儿休息。

少一点兴奋,多一点安静。

这样,慢慢的,心神就会安宁,身体自然与天地同步。

真正的养生也就开始了。

药王孙思邈曾说“人过四十讲养生”40岁,是人体走下坡路的时候了。

就好象一部汽车跑了40万公里了,就要大修,否则再跑下去就难以正常。

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养生呢?不是的。

我们知道,人性都是有弱点的。

最致命的
一条就是“当失去了之后才会觉得宝贵”。

40岁,恰恰是健康已经失去了的时候,所以这时的人们才开始着急,才开始养生,才开始惜命。

其实“物壮则老”,“物极必反”。

人在最年轻,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走向衰老的时候,这时就应该养生了。

就应该认识到天人合一的观点,并积极的配合实施了。

只是现在的年轻人,整日吃喝玩乐,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衰老而已。

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道家养生的观念。

做到防微杜渐。

做到“壮则知养,老则久长。

”上边我们说了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第一步。

三、我命在我不由天,身心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道家说“我命在我不由天”。

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强调了个人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

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这也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

应当看到,道家养生学作为一门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科学,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

事实上,道家养生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便达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不信命,信自己。

就算说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续命”。

通过自身主观的努力和修行,达到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

虔诚的渴望大家都认识养生,学习养生,积极主动为实现健康长寿,无病无灾,快乐幸福的美好愿望,努力奋斗,付出辛勤的劳动。

大家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顺天时,享天福,人类万众生命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