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
2020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一课一练:第13课辛亥革命(含答案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1.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文中的“斯役”是指( )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2.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中国共产党3.为纪念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有诗赞曰:“武昌礼炮震清宫,志士仁人浩气雄。
热血终浇民主树,丹心已铸自由钟。
”该作者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4.中国历来都重视历法和年号,其中“改正朔,用阳历”开始于( )A.光绪登基时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明确了人民的权利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6.有学者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B.确立了西方的民主制度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赢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7.孙中山在南北议和的谈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孙中山没有坚持把满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
这说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A.意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和发展C.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D.是资产阶级妥协性的表现8.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9.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训练卷-文档资料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儿至近百。
”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
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答案】C2.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
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
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A.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B.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D.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答案】D3.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相关历史史料。
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史料有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国民大革命运动③中共诞生④维新变法运动⑤五四运动⑥辛亥革命A.①②④B.①④⑥C.①③D.②③④【答案】B4.下图是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
该图表明A.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现B.改良道路被国人所抛弃C.清朝专制统治土崩瓦解D.资产阶级掌控全国政权【答案】C5.外交学院吴建民教授讲的“弱国当是没有外交的……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不是很强的时候外交官就不能发挥作用.你看顾维钧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条约》”。
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A.五卅运动爆发 B.新文化运动开始C.五四运动爆发 D.中国共产党成立【答案】C6.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
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D.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答案】D7.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报道称:“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
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2)

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首先要解决的社会矛盾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B.积极发动人民参加革命C.与保皇派展开了激烈论战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3.《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在当时最实际的意义是A.确立民主共和政体B.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C.限制袁世凯的权利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4.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革命主要领导人中,有的准备功成身退,有的转移实业,有的醉心于议会政治。
这说明他们①革命性已经丧失②对中国革命缺乏全面和完整的认识③未看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④未认清中外反动派的本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天朝田亩制度》与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的相同之处是A.平分土地给农民 B.反对封建制度C.提出土地国有D.保护小农经济6.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在中国A.君主专制政体结束B.专制统治结束C.封建统治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7.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历史命运,那时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没有能保障广大人民的权利,最终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
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有①西方式的政治体制脱离中国国情②中国国民的素质与共和制的要求相差太远③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破坏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存在的明显弱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一位对孙中山怀有无比敬仰之情的外国人想到孙中山曾经工作、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旅游。
假如你是位导游,你可以给他推荐的地方有①广州②中山市③西安④南京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③④9.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

(本目内容在学生用中以活形式分册装!) 一、1.中国同盟会政治的内容( )① 除②恢复中③ 立民国④平均地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中山提出的十六字革命政治,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
答案: B2.辛亥革命的爆是各种因素合作用的果。
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爆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②清政府已日益成帝国主侵略的工具革命思想的播④ 革命政党和体的成立A.①②③B.②③④③ 民主案C.①②④解析:①②是辛亥革命爆的必要性因素,D。
D.①②③④③④是辛亥革命爆的可能性因素,故答答案: D3. 1911 年 4 月 21 日,中国海巡洋“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典,并出美国、古巴。
13 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升起的国旗是() A.大清王朝的旗B.中民国的五色旗C.中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旗解析:13 个月后是1912 年 5 月,上海属于中民国南京政府的治区,故升中民国五色旗。
答案: B4.有人:“从力来,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却被文的几个口号叫了,何哉?主使然也。
中山把主摸了,几炸一,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 反映出()①同盟会政治基本符合当中国社会展的② 力是否大,史程的展无关要③清政府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在于能否将个人事同代的要求相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本合性,既考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的不同,也合性地考了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巨的多方面原因。
辛亥革命是的民主革命,它了代的潮流,推翻了清朝及君主制制度。
另一方面,中山本人面中民族的危机,能投身于革命事,行不屈不的斗争,也反映了他不愧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答案: D5.中山布的《中民国法》定,中民国的主属于( )A.B.参院C.理D.国民全体解析:本考了学生教材重要知的再再能力,而且考了《法》内容和的。
《法》是一部民主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当属国民全体。
2015年高一历史课后作业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一)

课时作业(十三)一、选择题1.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解析: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A、D两项表述错误,C项发生在同盟会成立前,也不正确。
答案:B2.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中的武昌起义部分(如上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壮阔的历史画面,这次起义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解析:教材虽然没有明确点出这一问题,但却已将此结论体现在其叙述之中。
答案:C3.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②③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封建制度,排除①,答案为D。
答案:D4.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
实质考查辛亥革命失败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说辛亥革命不结果实,主要是指辛亥革命的任务未完成,故C项正确。
答案:C5.党的十五大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称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以下民国时代的语录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B.“如无真正之公众教育,真正之民国即不能存在”C.“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D.“吾国由专制为共和,实出五族人民之公意”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21: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题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
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遗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
该现象的出现( )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B.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C.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D.说明“为匪耻学”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3.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这一存续了1300多年的制度的被废除,给晚清政局带来的直接政治影响是( )A.使中国精英阶层的思想得到解放B.使中国精英阶层向现代文明靠拢C.使清政府完全失去了对精英阶层的控制D.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的开展。
4.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
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
”这一记载反映了(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B.武昌起义的爆发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D.南昌起义的成功5.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
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
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省份政体模式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6.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高一上册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册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试题及答案对于历史的学习,除了背之外,还要多做练习!那么,对于高一的历史究竟要怎样有效的去做题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店铺一起来做份高一上册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高一上册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试题【基础达标】1.“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与保皇派论战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2.(2010年广东深圳模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
这说明华民国( )A.实行议会共和制B.权力过于分散C.注重权力的制衡D.实现了全国普选3.(2010年辽宁锦州模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②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④从此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4.(2010年浙江嘉兴模拟)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的事例。
材料二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精练2(人教必修Ⅰ)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11年4月湘西质检35题)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
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
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2.(2011年3月衡阳市一模26题)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正投资200多亿元人民币筹备相关庆典。
辛亥革命100周年受到高度重视,是因为辛亥革命()A.在世界上最早实践三权分立学说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C.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D.开启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新纪元3.(2011年5月郑州考前测试(二)31题)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清王朝B.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未达到农村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4.(2011年1月东莞市高三期末调研16题)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
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A.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D.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5.(2011年5月宁德市质检16题)下列所示两幅形势图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变化趋势是A.从侧重反帝到侧重反封建B.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C.从农民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D.从局部抵抗到全民族抗争6.(2011年4月衡州市质检18题)191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18·安徽宿州一模·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
这些留给后世的借鉴意义是()A.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B.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C.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D.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2.(2018·北京西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测验题·18)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含义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款中,体现“政治是人民所共管”的是()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C.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D.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3.(2018·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1)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该学者()A.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 B.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C.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 D.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4.(2018·广东揭阳高三学业水平考试题·29)有一对联概括孙中山先生一生功业,“行二百年独创名言,视孔仲尼、马克思、卢梭皆如无物;后廿四史别开生面,合朱元璋、华盛顿、列宁而为一人。
”下面对这一联解读错误的是()A.主张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堪比列宁B.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堪比朱元璋C.创立共和政体,功成身退,堪比华盛顿D.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堪比华盛顿5.(2018·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月考六·26)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新政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B.新政标志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C.新政推动西学传播,为戊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D.新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抵制侵略6.(2018·河南洛阳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题·14)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时代,但只是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
此等革命,不能算是成功。
”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反映了他()A.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惋惜 B.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C.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 D.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优7.(2018·河北邢台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题·40)《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辛亥革命》写道“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垦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
”这是因为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C.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8.(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联评·10)老舍写的《我这一辈子》中讲道: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处申冤。
这主要表明民国初期()A.社会习俗发生变革 B.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根除C.民众思想比较保守 D.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9.(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联评·9)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
……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
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
”材料意在表明()A.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B.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处境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 D.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10.(2018·河南林州一中高三12月调研考试题·27)徐中约说:“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
”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 B.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D.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二、材料阅读11.(2018·山西晋中高三1月高考适应性调研测试题(A)·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
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照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评述“双重分权”机制。
(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造成中国与美国实施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
(14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 【解析】材料说的是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国人中的影响力及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没有涉及军阀割据,故A项错误;也没有涉及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纯说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得出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材料“国家是人民所共有”的体现,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是材料“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的体现,故B项错误;参议院是代议制的体现,参议院选举的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体现了代表人民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体现了政治是人民所共管,故C项正确;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是中华民国的政体,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而不是强调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故A项错误;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可知,学者并不认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性质,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该学者未正确客观评价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据材料“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可知未完全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中主张平均地权,逐步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这一主张比列宁《土地法案》内容与意义类似,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主导进行的辛亥革命实现了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与朱元璋灭元建明,光复汉人天下有类似之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创立共和政体后,把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功成身退,与华盛顿在任两届总统后拒绝连任有类似之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清末新政中有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此举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而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清末新政中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所以没有使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而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清末新政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孙中山对太平天国教训的吸取,故A项错误;材料“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是对政治革命不彻底的警惕,与辞职的无奈无关,故B 项错误;材料“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是对政治革命不彻底的警惕,是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故C项错误;民主政治已经确立,材料反映出对巩固民主政治的担忧,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说明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其重要表现之一是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并没有能够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民国初期“强行剪辫”“挨了一砖头”,可知此时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但并不能说明社会习俗发生了变革,故A项错误;民国初期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故B项错误;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说明民众的思想还非常保守,故C项正确;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并不是突出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革命给农民的是一无所有”“开始淡薄起来”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想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来解决民生问题,故B项错误;1912年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一些革命纲领基本实现,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初期曾赢得一定的支持,但在1912年后,由于革命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变化,所以人民对革命的热情淡薄下来,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特别是后来脱离了群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