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

第13课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8·安徽宿州一模·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这些留给后世的借鉴意义是()

A.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B.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

C.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

D.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

2.(2018·北京西城高三上学期期末测验题·18)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含义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款中,体现“政治是人民所共管”的是()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C.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D.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3.(2018·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1)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

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该学者()

A.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 B.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C.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 D.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4.(2018·广东揭阳高三学业水平考试题·29)有一对联概括孙中山先生一生功业,“行二百年独创名言,视孔仲尼、马克思、卢梭皆如无物;后廿四史别开生面,合朱元璋、华盛顿、列宁而为一人。”下面对这一联解读错误的是()

A.主张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堪比列宁

B.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堪比朱元璋

C.创立共和政体,功成身退,堪比华盛顿

D.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堪比华盛顿

5.(2018·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月考六·26)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政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B.新政标志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

C.新政推动西学传播,为戊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

D.新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抵制侵略

6.(2018·河南洛阳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题·14)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时代,但只是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

此等革命,不能算是成功。”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反映了他()

A.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惋惜 B.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

C.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 D.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优

7.(2018·河北邢台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题·40)《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辛亥革命》写道“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垦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8.(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联评·10)老舍写的《我这一辈子》中讲道: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处申冤。这主要表明民国初期()

A.社会习俗发生变革 B.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根除

C.民众思想比较保守 D.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

9.(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联评·9)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材料意在表明()

A.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B.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处境

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 D.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10.(2018·河南林州一中高三12月调研考试题·27)徐中约说:“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 B.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D.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

二、材料阅读

11.(2018·山西晋中高三1月高考适应性调研测试题(A)·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照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

主要内容,并简要评述“双重分权”机制。(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

建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造成中国与美国实施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1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说的是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国人中的影响力及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没有涉及军阀割据,故A项错误;也没有涉及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纯说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得出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材料“国家是人民所共有”的体现,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是材料“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的体现,故B项错误;参议院是代议制的体现,参议院选举的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体现了代表人民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体现了政治是人民所共管,故C项正确;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是中华民国的政体,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而不是强调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故A项错误;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可知,学者并不认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性质,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该学者未正确客观评价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据材料“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可知未完全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故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中主张平均地权,逐步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这一主张比列宁《土地法案》内容与意义类似,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主导进行的辛亥革命实现了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与朱元璋灭元建明,光复汉人天下有类似之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创立共和政体后,把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功成身退,与华盛顿在任两届总统后拒绝连任有类似之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清末新政中有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此举有利于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而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清末新政中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所以没有使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而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清末新政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孙中山对太平天国教训的吸取,故A项错误;材料“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是对政治革命不彻底的警惕,与辞职的无奈无关,故B 项错误;材料“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是对政治革命不彻底的警惕,是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故C项错误;民主政治已经确立,材料反映出对巩固民主政治的担忧,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说明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其重要表现之一是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并没有能够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故B项错误;

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民国初期“强行剪辫”“挨了一砖头”,可知此时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但并不能说明社会习俗发生了变革,故A项错误;民国初期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故B项错误;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说明民众的思想还非常保守,故C项正确;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并不是突出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革命给农民的是一无所有”“开始淡薄起来”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想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来解决民生问题,故B项错误;1912年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一些革命纲领基本实现,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初期曾赢得一定的支持,但在1912年后,由于革命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变化,所以人民对革命的热情淡薄下来,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特别是后来脱离了群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民主共和政体并未真正确立,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了诸多措施,如颁布《临时约法》,但并未成功限制袁世凯个人独裁,故B项错误;题

干材料提及“有一点是确定的,帝制不可复辟”,证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民国初年和辛亥革命均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工农并非革命的主体,故D项错误。

11.【答案】(1)内容:《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4分)

评述:确保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主权及最高国家权力,有效地防止政治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政治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7分)

(2)说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该法强调主权在民;该法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6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众的民主宪政意识的淡薄;

资产阶级革命者“因人立法”,自身存在较大的缺陷;袁世凯等当权者的不断破坏;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破坏。(8分,答出4点即可得8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1787年宪法》规定,可以得出联邦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第二小问评述,可以根据“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得出确保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主权及最高国家权力,有效地防止政治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

根据“联邦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得出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政治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2)第一小问说明,可以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得出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法强调主权在民,该法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众的民主宪政意识的淡薄,资产阶级革命者“因人立法”,自身存在较大的缺陷,袁世凯等当权者的不断破坏,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破坏的角度

回答。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2016年考试说明】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梳理】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 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剧。《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可能性(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革命派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此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②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立《民报》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实践准备: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 3、偶然性(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二、辛亥革命的概况 1、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 月10 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动起义,辛亥革命爆发。起义军攻占了武汉三镇。 (2)结果: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清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3课辛亥革命

1.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后),任凭甚么人,……若再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说明辛亥革命() A.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 B.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 2.蔡济民在《书愤》中说:“风云变幻感沧桑,拒虎谁知又进狼,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上述诗句最有可能是对() A.八国联军侵华造成灾难的批判 B.辛亥革命后全国局势痛切写照 C.巴黎会议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 D.日军侵华制造滔天罪行的揭露 3.“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4.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5.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6.《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施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这一认识() A.是没有基于史实的错误分析 B.是在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作辩护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试题

第13课辛亥革命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广西桂林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 A.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 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7·天津滨海期末)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A.继续进行革命 B.加强政治统一 C.各省放弃独立 D.实行民族自治 解析:B 材料强调独立于清廷的各省份应当行动统一,听命于中央,而非继续革命,故A项错误,B项正确;孙中山肯定各省独立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孙中山认为蒙古、西藏等地也应当跟其他省份一样统一行动,故D项错误。 3.(2017·四川宜宾期末)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立法目的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 C.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立法原则 解析: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此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和削弱总统权力,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 4.(2017·辽宁锦州期末)陈旭麓认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里“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第15课 辛亥革命[岳麓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 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 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 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 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 ③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 此,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思考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知识拓展】 1.如何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 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政治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应当推翻清政府。 2.经济基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5.组织基础:兴中会等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 【问题导思1】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创造了什么条件? 提示:条件:清末新政奖励实业,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成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创造了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以及军事条件。 二、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2)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机关刊物:《民报》。 (4)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意义:革命有了统一组织领导,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月10日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2)影响:10多个省响应并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元旦)。 (1)概况:定都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4.清帝退位(1912年3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912年3月)。 (1)主要内容。 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内各民族人民一律平等。 ③国民享有基本自由和权利。 ④规定三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针对袁世凯)。 (2)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6.革命失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温馨提示: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问题导思2】武昌起义后,革命潜伏着哪些危机? 提示:危机:各省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帝国主义表面宣布中立,事实上积极扶持袁世凯作为在中国的新的代理人。 【预习检测1】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B)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作业

第13课辛亥革命 基础巩固 1“建立民国……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材料应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C、D三项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不是政党,均排除。依据“建立民国”等信息,可知此时民国还未成立,故应该是中国同盟会的纲领,选B项。 2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 3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 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黄花岗起义

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取代清朝的国旗——龙旗。其主要意图是( ) A.象征“五族共和” B.反对封建迷信 C.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D.实行分权制衡 ,象征“五族共和”,A项正确。 5“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题眼是“前人所不曾做的事”。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A项正确。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就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早在辛亥革命前,维新变法就已经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 A.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材料题:第13课辛亥革命 含答案

材料题:第13课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

(本目内容在学生用中以活形式分册装!) 一、 1.中国同盟会政治的内容( ) ① 除②恢复中③ 立民国④平均地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中山提出的十六字革命政治,其内容包括 ①②③④。 答案: B 2.辛亥革命的爆是各种因素合作用的果。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爆原因的表述, 正确的是 () 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②清政府已日益成帝国主侵略的工具 革命思想的播④ 革命政党和体的成立 A.①②③B.②③④ ③ 民主 案C.①②④ 解析:①②是辛亥革命爆的必要性因素, D。 D.①②③④ ③④是辛亥革命爆的可能性因素,故答 答案: D 3. 1911 年 4 月 21 日,中国海巡洋“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治五世国 王的加冕典,并出美国、古巴。13 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升起的国旗是() A.大清王朝的旗B.中民国的五色旗 C.中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旗 解析:13 个月后是1912 年 5 月,上海属于中民国南京政府的治区,故 升中民国五色旗。 答案: B 4.有人:“从力来,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 清帝国不亡于洪、,却被文的几个口号叫了,何哉?主使然也。中山把主摸 了,几炸一,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反映出() ①同盟会政治基本符合当中国社会展的② 力是否大,史程 的展无关要③清政府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在于能否将个人事 同代的要求相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本合性,既考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的不同,也合性地考了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巨的多方面原因。辛亥革命是的民主革命,它 了代的潮流,推翻了清朝及君主制制度。另一方面,中山本人面中民族的危机,能投身于革命事,行不屈不的斗争,也反映了他不愧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答案: D 5.中山布的《中民国法》定,中民国的主属于( ) A.B.参院 C.理D.国民全体 解析:本考了学生教材重要知的再再能力,而且考了《法》 内容和的。《法》是一部民主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当 属国民全体。 答案: D 6.( 2011·北京宣武高一期中)1912 年 3 月 2 日,南京政府以大中 山的名公布了《令内部通知革除前清官称呼文》。文中指出:“ 前清官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等名称,受之者,增;施之者,失体,无取焉??嗣后各官人, 相称咸以官。”本文旨在倡() A.自由的念B.平等的念

第15课 辛亥革命分析

第15课辛亥革命 【概念阐释】 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革命。它发生的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包括封建制度或殖民主义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北美的独立战争,它反抗的对象就不是封建专制统治,而是英国的殖民统治。理解这一概念,应牢牢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革命的原因是由一对矛盾构成,即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革命目的具有明确性,即确立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封建残余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例如俄国的1905年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就是因为沙皇专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种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本国的封建势力把持着国家大权,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它发展资本主义面临两大障碍,革命的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例如中国的近代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这150年间中国革命的性质始终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1919年为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这一概念,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区分类型,看这个国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二是注意革命对象:资本主义国家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残余势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革命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三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既可以是资产阶级,又可以是无产阶级。 辛亥革命:广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狭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高潮到来开始,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阶段。 【学习指导】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又开启了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复习时,要注意从宏观上思考:(1)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2)有人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思想与阶级层面进行分析论证。 【网络构建】(提示:通过课前预习,用文字概述、表格或结构的形式构建本课内容体系)【高考链接】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911年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使学生明确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潮阶段的最顶峰,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分析: 1.武昌起义的背景 一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 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发动,充分体现出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2.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国在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之后,终于迎来了“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辛亥革命的伟大的历史功绩的掌握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作为重点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难点分析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的难点主要在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后来无论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还是张勋复辟,都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没有逃出失

新教材历史人教必修1习题: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对应学生用书P51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两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因素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①民族危机的深重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③清政府腐败无能④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从图中看不出④,排除带④的选项。故选C项。 2.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答案 B 解析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B项正确。A、D两项表述错误,C项在同盟会成立前就已存在,排除。 3.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它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图中的①、②应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 D.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兴中会成立之后、黄花岗

起义之前;1911年武昌起义,在黄花岗起义之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前。故C项正确。湖北军政府成立于武昌起义之后,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发生于黄花岗起义之后,故D项错误。 4.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的集中报道可能() A.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B.出现在1895年 C.与八国联军侵华有关D.与辛亥革命有关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点燃革命之火”“武汉”指的是辛亥革命开始于武汉,“排满兴汉”是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表现。所以,这些报道可能与辛亥革命有关,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广西桂平,并非武汉,A项错误;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不是1895年,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主要是在华北地区,未波及武汉,C项错误。 5.下面的文物之所以作为一座丰碑被后人缅怀,主要是由于() A.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一

第13课辛亥革命(限时练一) 一、单项选择题 1.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民主革命开始有了( ) ①革命舆论战斗的阵地②全国性统一的革命政党 ③较为明确的反帝要求④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2.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清朝封建统治 3.20世纪初,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这表明( ) A.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B.革命派具有独立的武装力量 C.革命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中国民主革命深入发展 4.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其中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最实际的意义是( ) A.确立民主共和的原则 B.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 C.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5.推翻清王朝后,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中,有的准备功成身退,有的转移实业,有的醉心于议会政治。这说明他们( ) ①革命性已经丧失②对中国革命缺乏全面和完整的认识③未看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④未认清中外反动派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了一副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问题是( ) A.清朝皇帝仍然在位,深受农民拥护 B.清末的“新政”使百姓受益,农民很怀念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旧存在 D.农民深受皇恩,不敢遗忘 7.(2011年广东湛江二模文综)N·佩弗《远东》一书认为:“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对“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没有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 C.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挽救中国的道路 8.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同盟会 B.日知会 C.强学会 D.兴中会 9.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机关刊物是 A.《浙江潮》 B.《革命军》 C.《民报》 D.《国闻报》 10.“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对联写的是A.浙江起义 B..安徽起义 C..惠州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11.20世纪初,同盟会发动的多次武装反清起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一建立条件: 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难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这为资产阶级革命

提供了阶级基础。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讲授新课: 教师: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这时,中国的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那么,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千米那学习的内容,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能够发生的历史背景使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练习(1)(wd无答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练习(1)(wd无答案) 一、单选题 (★★) 1 .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官吏把自己居留殖民地的时期看作他们一生永远不会再有的幸福时代。如果在这些年代不置下财产,就会成为笑柄。”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拉美地区物产丰饶B.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经营有方 C.拉美人民深受殖民者的残酷剥削D.殖民官吏贪污受贿 (★) 2 .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圣马丁无私、善良的手,轻轻揩干美洲母亲的泪水,给母亲带来自由与民主、独立与欢乐,消除了母亲三百余年的痛苦与伤悲!”这是因为圣马丁( ) A.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B.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C.领导了墨西哥独立起义D.指挥军队彻底击溃了西班牙殖民军 (★) 3 .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A.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B.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 4 . 如果以“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你会发现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特点之一表现为( ) A.南北联合,协同作战B.由封建王公领导 C.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D.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 5 . 19世纪以来,随着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亚非拉人民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和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下列史实发生在亚洲的是( ) A.《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B.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C.提拉克领导的反英斗争D.埃塞俄比亚赢得独立

(人教版)第13课 辛亥革命:2012-2019年全国卷真题整理及解析

MKY整理2012-2019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试题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 ——全国新课标卷(含海南卷)真题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1.(2017·海南高考·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 C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信息“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这反映出此次改革仍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为正确项,由此可以排除D项。英国式君主立宪制是统而不治,君主无权,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不正确。相比于以前至高无上、无所不统的专制皇权而言,此次改革对皇权有所削弱,而不是加强,故B项不正确。2.(2015·海南高考·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民国初年政治变化的辨析能力。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代表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的政府体制。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参议院即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治体制上,从《临时大纲》规定的总统制变为《临时约法》的内阁负责制,即希望通过扩大总理职权、缩小总统权力的办法来防止袁世凯擅权。这一变化即体现了民国成立之初民主体制不完善情况下立法服从于政治需要的状况。题干内容并没有涉及司法,也未体现出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因此,正确选项为A。 3.(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B)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化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和主干知识。现代化在不同领域表现不同。这里考生解题的关键是真正理解现代化的 第 1 页共2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