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的概念的概念

肝肾同源的概念的概念
肝肾同源是指从同一个供体中获取肝脏和肾脏进行移植手术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肝脏和肾脏的移植手术是分别从不同的供体中获取,然后分别进行移植手术。
而肝肾同源移植则是从同一个供体中获取肝脏和肾脏,然后一同进行移植手术。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供体和受体之间的不匹配程度,提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同时,肝肾同源移植还可以减少移植手术的次数,缩短受体的等待时间,提高手术效率,但该方法也面临着供体资源的限制和手术复杂度的挑战。
试论中医学“肝肾同源”的内涵

试论中医学“肝肾同源”的内涵试论中医学“肝肾同源”的内涵“肝肾同源”论是祖国医学体系中五脏相关理论之一。
它深刻地揭示了同属于下焦的肝肾两脏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在此理论指导下,在中医治疗学上形成了“肾病治肝”、“肝病治肾”、“肝肾同治”的理论体系。
1.“肝肾同源”理论内涵溯源1.1肝肾母子相生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进行归属,以五行即木、火、土、金、水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
肝性属“木”、肾性属“水”。
同时还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以“水能生木”的自然现象来取类比象,提出“肾(水)之精以养肝(木)”的中医理论,此即所谓肝肾“母子相生”。
在病机和发病学上,一旦肾阴精耗竭,可以引发“母病及子”、“子盗母气”之证。
“肾病及肝”表现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引起肝阴不足,阴不维阳,阳失制约,肝阳偏亢而生风,出现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体麻木、震颤,甚至猝然昏仆等症。
肝肾同源的理论古即有之,其重点在于水能涵木,治疗上倡导滋水以涵木,也即以肾病及肝为主。
而肝病及肾从理论和临床上论述较少,即古代医家“肝肾同源”理论的重点是侧重在研究“肾”的致病上的主导作用;重点研究肾病对肝的影响,而对“肝”之个性有所忽视。
这是因为,“肝肾同源”理论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命门学说”的影响。
“明代命门学说得以蓬勃发展,命门为一身之主宰地位的确立,遂使‘肝阳根于肾阳,肝阴必待肾阴’的观念进一步明确起来”[1]。
但这同时也为后世认识“肝之阴阳对肾之阴阳”的作用,形成了无形的禁锢。
我们认为,恰恰与此相对,肝肾同源论的重点及发展应在于肝病及肾这一点上,也即在发病学对肝的主导作用及对肾的影响(肾的从属、依从作用)应加以重视。
“肝病及肾”临床常表现为肝阳上亢,导致相火妄动,久则下劫肾阴,出现头晕、遗精等证,使阴液进一步亏虚,最终导致肾阴不足。
1.2肝肾精血互生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关系是“肝肾同源”(亦称“乙癸同源”)的基础。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内经》,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然有差异,但其起源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源于精血。
《灵枢‘经脉》中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肾生骨髓,髓生肝。
”可见,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之精的濡养。
中医认为,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水能生木,肝肾相关,故称肝肾同源,又称为乙癸同源。
肝肾同源主要体现在精血互化。
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是互相滋生的。
肾精充足肝血就可以得到滋养;肝血充盈,使血能化精,肾精才能充满。
也就是说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也赖于血的滋养。
所以又称“精血同源”。
我们一生当中损耗最大的是肝,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肝。
谁给肝供应营养?就靠肾。
所以要想肝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后天提供保障,就必须让肾功能正常,也就是让肾经的气血周流通畅。
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定律”,即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叫“短板理论”。
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同时也揭示出了肝肾之问的重要关系。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肝和肾就是两块弧形的木板,它们被箍成了一个木桶,木桶的盛水量当然就取决于肝、肾这两块木板的高低。
如果你单独加高肾这块木板,所盛之水就会因肝那块木板得不到加高而流走单一地加高肝这块木板,水同样会因肾那块木板得不到巩固而流走。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辛辛苦苦地补了一年又一年,徒增肠胃的负担而无所裨益,花钱劳神费力却收不到效果的原因所在。
因此,从“肝肾同源”的角度讲:只有肝肾同补才能让肝肾同时得到滋养,而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中医还认为,人老肾先衰,肾衰则累及肝。
因为肾水和肝木既是同源,又是母子关系,二者相生容养,充和脏腑。
也就是说,肝-肾之问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所以,肝肾的衰老过程就是人体脏腑衰老的开始,其具体过程为:肾衰——肝衰——心衰——脾衰——肺衰——肾衰……循环影响,衰极而终。
肝肾同源,肝肾气亏易难起,中医肝肾同调,保卫幸福

肝肾同源,肝肾气亏易难起,中医肝肾同调,保卫幸福中医认为肝肾同源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肝属木,肾属水,肝的升发是由肾来协助的,正是由于肾水的滋养,肝木才能正常成长。
所以肝与肾是涵养与疏泄的关系。
在临床上如果有的病人肝脏功能不正常,那么他的肾十有八九也不是正常的。
所以,肝病与肾病在临床上一般是同时出现的。
肝血不足会影响到肾精的收藏,并且还会导致肾精的亏损。
因此我们要注意养肝,只有肝血充足了,人才能肾阳充盈,精力旺盛。
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血对于身体的重要性。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补血可以说是一生的功课,而肝主藏血,补血能够更好地养肝。
有的男性朋友在一定的时间里总是觉得头晕、耳鸣,视力也有些下降,并且老觉得累,还很怕冷,有时候还会失眠。
这很有可能就是肾阳不足的情况,并且还伴有肝血亏虚的现象,这是一种精血失调之证。
要知道,阳气不足就会导致头晕无力和怕冷,而耳鸣的现象更是肾虚的典型症状。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所以一旦肾阳不足的话,人体的肾精就无法蒸腾为肾气来滋润双耳,这就会出现耳鸣的现象。
而视力下降则和肝血的亏虚有关。
中医认为“肝主目”,只有在肝血充盈的情况下,人的双眼才能够得到滋养,进而更加明亮。
一旦肝血不足的话,眼睛就容易出现看不清楚东西的情况。
肝藏血,在肝血充足的情况下,人体的冲任二脉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肝血不足对于男人而言,就很可能会导致不起的症状。
所以说,肝肾同源,如果肝血不足,就会影响肾精,从而使肾阳亏虚。
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就要注意养好肝,补足肝血。
调理时就可以用五味子、柴胡、茵陈、板蓝根、猪胆粉、绿豆来进行调理。
比如说过于忧虑悲伤、精神过度紧张、或者不良习惯过多等。
在中医理论上难起多是由肾气不足、肾阳虚弱、阴虚火旺三种病症引起。
肾阳虚弱表现为不振,阴虚火旺表现冲动结束早,而肾气不足多是软弱无力。
这三种病症中,由肾气不足而导致的才是很常见的。
那么,中医又是怎么治疗肾气不足所导致的这种情况呢?对于肾气不足导致的情况,一般调理的时候就要从补气开始,而且这股气一定要能够下达于肾。
肝肾同源:肝血是肾脏的营养要素

肝肾同源:肝血是肾脏的营养要素
点击右上角立即关注,更多健康内容不再错过,不定期惊喜送给你。
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以肾为先天。
肝与肾,有着密切的联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封藏。
肝与肾是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和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
精与血都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而成,而精血两者之间又可相互资生、相互转化,中医称之为“精血同源”。
而肝藏血、肾藏精,所以又称为“肝肾同源”。
肾藏五脏六腑之精,所以也能化生血藏于肝中,以养肝。
那么反过来,肝血充足,则可以滋养肾精,是肾精盈满充足。
在病变上,肝血不足,可以牵连及肾,导致精血两亏,出现腰酸耳鸣、头晕目眩、男子精少、女子经闭等症。
所以我们在补肾养肾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其他脏的保养,尤其是养肝。
肝失疏泄时也可能会导致女子月经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精或排精不畅,进而都会影响到肾脏。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健康工具大全”(微信号:medrobot)。
为何中医常说“肝肾同源”?3个原因是道理,不妨了解

为何中医常说“肝肾同源”?3个原因是道理,不妨了解肝肾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中医说肝肾同源,说明肝肾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中医肝肾同源的理论源于《内经》。
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就说到:“北方生寒,寒生水,而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这就揭示了肝肾之间确实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那么,在中医眼中,肝肾之间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功能和结构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它们的起源都是一样的,肝肾的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采用肝肾同治的治疗法则。
一、肝肾精血互生肾主要负责藏精,肝主要负责藏血,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精血之间相互滋生。
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需要依靠肾精的滋养,而肾精又需要依靠肝血源源不断的补充才能正常运转,因此,肝血和肾精是不断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
精和血都来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粮食,因此肝肾同源也就常被称为精血同源。
二、肝肾阴液互养肝在五行中属木,肾在五行中属水,水能生木,水为母,木为子,肝肾也属于一种母子相生关系。
肝主疏泄和藏血,肾阴可以涵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于上亢,而肝阴又可以帮助肾阴的再生。
在肝阴和肾阴之间,肾阴是非常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可以维持肝脏阴阳之间的平衡。
如果肾阴不足,肝失去滋养,就会引起肝阳上亢、肝阴不足的症状;反之,如果肝阳久亢,容易消耗过多的阴精,也会加重肾阴的虚损,导致人体出现出现头痛、眩晕、水肿、腰膝腿软或尿浑浊等症。
三、肝肾藏泄互用从肝肾的作用上来看,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相互为对方所用,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
肝气疏泄可以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以防止肝脏疏泄过度或疏泄不及。
因此,人体内肝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肝肾之间的病理影响也是相互的,主要体现在精血失调、阴阳失调和藏泄失调等方面。
在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时,常常采用肝肾同治的方法,这就是以肝肾同源的理论为依据的。
肝肾同源主要理论依据

肝肾同源主要理论依据
“肝肾同源”源于《内经》,“肝肾同源”就是指肾脏的构造和作用
尽管有差别,但发源是同样的,与生理学病理学息息相关,可选用“肾脏
同治”的医治规律。
在先天性,肾脏相互始于生殖之精;在后天性,肾脏
相互受肾所藏的后天性之综合性之精充养。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
肾脏中间的关联称作肝肾同源,别称乙癸同宗。
因肾脏中间,阴津相互之间滋润,精气相生相克,故名。
3、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存有着互相为用、互相
牵制、互相调整的关联。
肝之肃降与肾之闭藏是相反相成的。
肝火肃降可
使肾精闭藏而开闭张弛有度,肾精闭藏又可牵制肝之肃降太过,也可助其
肃降不如。
这类关联具体表现在女人经期生理学和小伙射精作用层面。
因而,肝与肾中间的病理学影响,关键反映于阴阳失调、精气失衡和
藏泄失司等层面。
临床医学上,肝或肾不够,或相火太旺,经常肾脏同治,或用滋水涵木,或清肝火护肾,或泻肾脏之火的方式,便是以肝肾同源基
础理论为根据的。
除此之外,肝肾同源又与肾脏之实虚补泻相关。
故有
“修真之木,无虚不能补,补肾壮阳即因此清肝火;北方地区之水,无实
不能泻,泻肝即因此泻肾”(《医宗必读|乙癸同宗论》)之说。
肾脏中间有什么紧密的联络呢?肝与肾的关联具体表现在精与血中间
互相滋长和互相转换的关联。
上边我们为大伙儿详尽的详细介绍了肾脏中
间的关联,如今大家都掌握了吧!。
乙癸同源——精选推荐

⼄癸同源“⼄癸同源”是中医术语,即“肝肾同源”。
古⼈根据五⾏学说把脏腑和天⼲相配合,认为肝属⼄⽊,肾属癸⽔,故称为⼄癸同源。
⼄癸同源在⽣理上,肝肾的⽣理功能都以精⾎为物质基础。
肝藏⾎,肾藏精,两者关系密切。
⽽肝⾎、肾精都由⽔⾕精微化⽣,故肝⾎、肾精同源于⽔⾕精微。
并且,肝⾎的化⽣,有赖于肾中精⽓的⽓化;肾精的充盛,也有赖于肝中⾎液的滋养。
精⾎互⽣,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故“肝肾同源”的实质为“精⾎同源”。
因此有“⼄癸同源、肝肾同治”、“补肾即所以补肝、泻肝即所以泻肾”之说。
⼄癸同源古⼈所谓“⼀滴精、⼗滴⾎”,并不是说⼀滴精液跟⼗滴⾎的化学成分或营养是等价的,⽽是指合成⼀滴精跟合成⼗滴⾎所消耗的元⽓和能量是等同的。
因此古⼈提出节欲戒⾊,固精保元,才能有“精⽓神”。
同时,中医有⼀个理论叫做“虚则亢”,就是⼀个⼈真正虚弱了之后,他才会亢奋。
就像⼀盏油灯,在油快要没有的时候,⽕苗是最旺的。
⼀个⼈真正充实的时候他是不亢奋的,永远是稳定的。
所以,古⼈云“精满不思欲”。
就是⼀个⼈真正的精⼒充沛,肾⽓、肾精很充⾜的时候,他的欲望是很低的。
反过来,精虚的话,欲望就重,纵欲(意淫、⼿淫、邪淫……)⽆度则伤精,进⽽导致神疲乏⼒、百病滋⽣、寿命减短。
另外,中医认为肝和胆、肾和膀胱是互为表⾥的脏腑,这也是成语“肝胆相照”的由来。
将五⾏学说与阴阳、⽅位、天⼲、地⽀、脏腑相配,如下表:阴阳五⾏天⼲地⽀⽅位脏腑⼀览表五⾏⽊⽕⼟⾦⽔⽅位东南中西北阴阳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天⼲甲⼄丙丁戊⼰庚⾟壬癸天⼲甲⼄丙丁戊⼰庚⾟壬癸地⽀寅卯午巳⾠、戌丑、未申⾣⼦亥脏肝⼼脾肺肾腑胆⼩肠胃⼤肠膀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肾同源”是阐述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之一,又称“乙癸同源”。
由子肝与肾在五行、天干、方位等配属上,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
因肝与胆相表里,胆为腑与天干相配属甲;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腑与天干相配属壬。
所以肝脏属“乙木”、肾脏属“癸水”,习惯又称“乙癸同源”。
“肝肾同源”,主要是阐述肝与肾二脏关系之密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肝肾二脏之阴可相互滋养,“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都化源于水谷精微。
且精与血在生理活动中还可互生,即肾精可化生肝血,肝血亦可化生为肾精。
所以称“肝肾同源”。
二、肝和肾均内藏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
临床上肝或肾之阴虚而致相火妄动,常是二者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采用补肝兼养肾之法,便是以此立论的。
也可以说肝肾两脏在临床上无论虚证还是实证,其补泻原则皆是二者兼顾的。
正如《医宗必读》所说:“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另外也有人认为肝与肾两脏,同居于下焦,在生理上自然关系密外也做为解释“肝肾同源”的理由之一。
由于肝肾两脏生理关系极为密切,当然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
生理上,肝血须依赖于肾精滋养,肝才能有藏血、和疏泄功能活动;反之,也只有肝血充盛,使血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肾才能有藏精,主生殖发育等功能活动。
所以病理上,当一脏亏损时,另一脏也必然导致不足。
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又由于肝肾同居下焦。
肝血与肾精互生,二者之阳皆属相火,同源于命门,所以肝阴、肝阳,肾阴、肾阳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若因某种原因引起一方不足,就可以导致另一方的偏亢;反之一方的偏亢还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
如肾阴不足,肝失濡养,可导致肝阳偏亢,见眩晕、头痛头胀,急躁易怒等,习惯称“水不涵木”。
若肝火太盛,阳气有余,亦可伤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见头晕耳鸣,腰膝疲软,盗汗等证。
由于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就决定了在临床治疗肝病与肾病必当二者兼顾,即肝血虚,补养肝血亦当填补肾精;肾精不足,补益肾精亦当滋养肝血。
又如肝阳上亢往往是阴不足而致,故平肝潜阳,亦当滋补肾阴。
只有二者兼顾才能使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