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用于骨科手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用于骨科手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 1979年,《柳叶刀》首先报道硬膜外单次注射吗啡2 mg可以缓 解患者急性及慢性疼痛,并认为吗啡硬膜外注射后可以扩散至蛛 网膜下腔,并直接作用于脊髓背角胶质细胞的特异性阿片受体, 产生镇痛作用。
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镇痛的机制
▪ 目前,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镇痛机理的主流观点是阿片类药物作 用于脊髓背角胶质区的突触前及突触后阿片类受体,通过与G蛋 白结合,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引起钾离子通道的激活及降低电压 依赖型钙离子通道,最终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鞘内注射阿片 类药物用于骨 科手术后镇痛 的研究进展
副标题
前言
▪ 骨科手术涉及范围广、创伤大,常导致严重的术后疼痛,由此可 能导致术后运动恢复延迟、住院时间延长、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 事件,也可能扰乱自身免疫系统、影响睡眠质量和导致术后谵妄 等。
▪ 而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日益引起临床的关注,减轻患者疼 痛可以加速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由此临床对术后镇痛的完善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 由于药效持续时间长,吗啡鞘内注射有可能导致迟发性呼吸抑制。 研究显示,吗啡的呼吸抑制及嗜睡呈剂量相关性,2.5 mg比1 mg吗啡的抑制作用强且持续时间长,0.3~1 mg吗啡鞘内注射镇 痛效果明显,且呼吸抑制作用不明显。
适合鞘内注射的阿片类药物
▪ 目前认为,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的推荐剂量为0.075~0.15 mg, 硬膜外给药推荐剂量为2.5~3.75 mg。
▪ Kilckaya.75 mg联合鞘内注射,均可以有效缓解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疼痛, 而且芬太尼注射组镇痛时间更长。
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在不同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 Rathmell等发现吗啡0.2 mg鞘内注射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可以为 下肢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患者术后其他镇痛药物 剂量减少,对膝关节置换手术没有不良影响。

中药戒毒(阿片类)研究进展

中药戒毒(阿片类)研究进展

中药戒毒(阿片类)研究进展2009-11-6 段佳葳李德华李永光张文娟李德宇段佳玉中医药信息毒品滥用成瘾与流行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社会问题。

阿片类毒品毒瘾发作是最突出的病症。

采用美沙酮替代疗法和纳洛酮诱导戒毒仍有成瘾性。

近年中医药戒毒如东莨菪碱、延胡索、人参等的研究在药理与实验方面取得了进展,且其低毒安全、疗效好、无成瘾性。

中西药结合戒毒将对全球作出新的贡献。

1 概述全球吸毒情况毒品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流行成灾,又成为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0年代全球吸毒人数已达亿人,每年死于吸毒人数约10多万。

80年代以海洛因为主的阿片类毒品重在我国“偷渡登陆”,使我国再次面临“毒害”威胁。

1995年我国登记在册的海洛因成瘾者已达52万例。

为此研究阿片类药物戒毒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药理、毒理学吗啡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含量约10%,镇痛作用强。

直接毒性有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便秘等。

突出表现为耐受、相对特异的反映身体依赖的戒断症候群和十分严重的精神依赖症状。

按常规剂量和间隔使用,往往在2—3周之后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耐受现象;阿片类药物间存在交叉耐受性。

重复给予μ受体激动剂在导致耐受性的同时,一定会产生身体依赖。

此时停药就会产生一系列戒断症状,包括兴奋失眠、流泪渡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给药后上述症状立即消失。

阿片类药物进入人体后影响脑啡肽,对中枢神经系统兼有兴奋与抑制两种作用;对脑干呼吸中枢的麻痹可致呼吸衰竭、血压下降、休克;对延髓动眼神经核的刺激可引起瞳孔缩小,针尖样瞳孔是阿片类药物中毒的特殊表现。

吗啡中毒量成人为0.06g,致死量为0.25g;干阿片致死量为吗啡的10倍,其口服致死量为2—5g;可待因毒性为吗啡的1/4,中毒剂量为0.2g,致死量为0.8g。

鞘内注射NMDA (N—甲基门冬氨酸)受体桔抗剂和NO(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与M受体拮抗剂一样均可抑制神经递质与NO生成系统在吗啡戒断反应中的作用。

阿片肽及阿片受体在心血管系统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阿片肽及阿片受体在心血管系统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p i ,即 吗啡 。吗 啡 具 有 强 大 的 镇 痛 作 用 ,随 着 对 吗 啡 作 he n
在多个转 录结合位点 ,克隆的 8 受体 具有天然受 体的特征 ,
对 甲啡 肽 和 亮 啡 肽 的 亲 和 力 大 于 强 啡 肽 , 与 8型 选 择 性 配
体亲和力很 高 ,与 K和 型选 择性 配体亲 和力 则很 低 ,同 时对纳洛酮 亲和力也很低 。克 隆的 8受体 能够介 导埃 托菲
1 阿片 及阿片 受体 的发现
阿片最早使用 的历 史 可追溯 到公元 前 30年 ,起 初 阿 0 片作为 安 慰剂 在 宗 教 仪 式 上 通 过 口服 或 注 射 方 式 使 用。 10 8 6年 ,Sr r r 取 了一种 阿片活性 成分并命 名为 M r et n 提 ue o-
2 阿片受体 的基 因克隆
阿片受体首次 成功 的克隆来 自放射性配体 结合筛选 分
析方法的使用 ,随后 通过 同源 c N D A探 针杂 交筛选 或 同源
引 物 P R方 法 获 得 。 C
性 配体 只有较低 的结合力 。克隆 的 受体介 导毛喉 毒素 刺
域可能是阿片受体 配体 结合 区 ,即不 同配体 选择 性的结 构 基础 ,该推测可通过直接点突变得到证实 。另外 ,3种 受体 的胞外氨基端 的天冬氨酸 N一 糖基 化的位点数 目不同 ,8和
K受体 中有 2个潜 在 的 N一糖 基 化位 点 ,而 受体 中有 5 个 ,这 意味着这些 受体 可能具 有不 同的表 观分子 量并 在糖 基化 的过程 中具有组织特异性 差异。C S一 O 7细胞 中表达 的 受体 与 型选择 性配体亲 和力很 高 ,而 与 8和 K型选择
蛋 白结 合 区域 ,因此这些 区域在 3种 阿片 受体 中的高度相

蛋氨酸脑啡肽—阿片受体激活免疫细胞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蛋氨酸脑啡肽—阿片受体激活免疫细胞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摘 要
蛋氨 酸脑啡肽( ME N K) 是人体 中的一种神经递质 , 其 阿 片 受 体 广 泛 存 在 于免 疫 细胞 表 面 。ME N K与
阿片受体相 结合 , 通过调节 c A M P . P K A信 号通路 、 c a 2 一 钙调蛋 白、 蛋 白激酶 c等 多种物质的表 达 , 参 与到免疫
8 6
微 生物 学杂 志 2 0 1 3 年6 月第 3 3 卷 第3 期 J O U R N A L O F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J u n . 2 0 1 3 V o 1 . 3 3 N o . 3
蛋 氨 酸脑 啡 肽一 阿 片 受体 激 活 免 疫 细胞 抗 肿瘤 活 性 的研 究进 展
o t h e r ma t e r i a l s,whi c h a r e c o nt r i bu t e d t o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ma t u r a t i o n o f i mmu no c y t e . Fu r t he r s t ud y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s ui t ab l e do s e o f M ENK g i v e s c o p e t o a nt i t u mo r e f f e c t b y a c t i v a t i n g T c e l l s ,NK c e l l s a nd LAK c e l l s .I n a d d i t i o n, a mp l i f i c a t i o n o f M ENK・ OGFr p a t hwa y d i r e c t l y d e p r e s s e s t h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n e o p l a s i a a nd t he a n g i o g e n e s i s .

阿片受体及阿片肽研究进展_

阿片受体及阿片肽研究进展_
动 G i蛋白进而抑制介导 - 肾上腺素受体信号的 G s蛋白而实现的 [ 25] 。实验研 究结果证明, 在慢性 缺氧后, 心肌对 - 肾上腺素受体的反应性下调, 在 慢性缺氧时, 心肌对 阿片受体的反应性也有下 调 [ 26] , 提示 阿片受体对 - 肾上腺素受体的负性 调节作用可能有所改变。在生理状态下, 阿片受 体可抑制 - 肾上腺素受体对心脏的正性作用, 而 在缺氧时这一作用几乎消失, 其重要的意义就在于 避免心脏收缩功能的进一步降低。同时也表明, 阿片受体对 - 肾上腺素受体和心脏功能的调节作 用具有弹性, 当 - 肾上腺素受体的信号或心脏功 能增强时, 阿片受体的负性调节作用 in J D rug D epend) 2009, 18 ( 5) : 375 - 379
的表达下降和受体的内吞[ 11 ]。受体的下调可能是机 体对长期应用吗啡的一种适应性调节, 但这种下调将 导致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所以, 在停 用吗啡或应用拮抗剂以后, 大鼠表现出一系列的戒断 症状。而受体的下调与基因表达的下降有关。 1. 4 阿片受体与循环休克
2 阿片受体 2. 1 阿片受体的发现
1992年, K iffer和 Evens 分别应 用放射性配体 结合筛选分析方法, 从 NG108215 细胞株中克隆了 小鼠脑的 阿片受体, 其由 372 个氨基酸组成, 相对 分子量 约为 40KD, 在氨 基端有 两个糖 基化 位点。 1993年, Eukuda等从大鼠 脑中克隆的 阿片受体 也由 372个氨基酸组成, 与小鼠 受体有 97% 的同 源性。 1994 年, K napp 等 [ 15] 克隆出的人的 阿片受 体, 同样由 372 个氨基酸组成, 与小鼠和大鼠的 受 体有 93% 的同源性。人的 受体 mRNA 主要分布 于皮质、嗅球、海马、基底神经节、杏仁核和下丘脑。 但不管克隆出的 阿片受体来源于何种种属, 它们 对 阿片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都表现出很高的亲和 力 [ 16] 。克隆的 受体与天然的 受体具有相同的 特征, 对甲啡肽和亮啡肽的亲和力大于强啡肽, 与 型选择性配体的亲和力很高, 对纳洛酮的亲和力很 低, 能够 介 导 埃托 啡 和 DPDPE ( T yr - D - Phe G ly- D- Phe) 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 并且这 种抑制可以被纳洛酮阻断 [ 17] 。 受 体的内源性配 体是脑啡肽, 有不太明显的镇痛作用, 参与了缺血预 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体内药理实验证明, 阿片

阿片受体对呼吸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阿片受体对呼吸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7 0 7 8 .
[ 2 O ]杨 [ 2 1 ]陆
涛, 盛欢欢 , 李
岩, 等.星点设计 一效应面法 优化穿心莲
[ 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 0 0 5 , 2 5 ( 3 ) : 2 7 8 — 2 8 1 .
[ 1 O ]陈新民, 李俊松 , 李文基 , 等.均匀设计的定量指纹图谱优选丹 黄 凝胶醇提工艺[ J ]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 0 1 1 , 1 7 ( 1 3 ) : 1 5—1 8 . [ 1 1 ]王秀文 , 王颖 莉 , 裴晓丽 , 等.均匀设计法优选党 参茯苓水溶性 多糖的微波提取工艺 [ J ] . 中国实验方剂 学杂志 , 2 0 1 2, 1 8( 4) :
[ 1 6]彭 晓霞 , 路莎莎 , 张振 巍.混合均 匀设计效 应面法 优选赤 芍 中 芍药苷 的提取 工艺[ J ] .中国药房 , 2 0 1 1 , 2 2 ( 1 1 ) : 9 9 4—9 9 6 . [ 1 7]刘艳杰 , 项荣武.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在药学试验设计 中的应用 [ J ]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 2 0 0 7 , 2 4 ( 6) : 4 5 5—4 5 7 . [ 1 8 ]邱 颖, 朱 玲, 孙 晓英.星点设计 一效应 面优化 法与 正交设 计 和均 匀设计 的比较及其在药 剂研 究 中的应 用 [ J ] .海峡药
( 1 6 ) :1 9 7 6—1 9 8 1 .
[ 2 2 ]王秋红 , 苏
阳, 吴
伦, 等 .星点设计 一效应面法优化 升麻提
取工艺 [ 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 0 1 2 , 1 8 ( 1 ) : 2 4—2 7 . 敏.均匀设计法优选柿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 J ] . 宇, 国大亮 , 等 .均匀设计优化京万 红超l 界萃取

心脏内阿片受体和阿片肽对心脏作用的研究进展

心脏内阿片受体和阿片肽对心脏作用的研究进展
脏组织 中也 同样存 在 I、 、 种阿 片受 X 8 K三 E P对 心血管 活动 的调节 除中枢机 制外 O
综上 所述 ,生 理和病 理 的变化 对心 还可能存 在外 周机制 。例如 , 缺血等应激 于 目前还 不 能对大 分子 阿片物 质做 精确 体 ,可产生 负性肌 力作 用 和诱发 心律失
的 。此外 , 在非 神经组织 ( 脾脏 、 心脏 、 、 发 生 .认 为 阿片肽 的功 能改 变可 能是 高 系统 调节肽 。近 年来研究 发 现心脏 及血 肺
胃、 输精 管 、 肝脏 等 ) 中均证 实 了强 啡 肽 血 压 的病 因之 一 .对原发 性 高血压 病 因 管 壁 均有 E P及 其 受 体 的 分 布 .提示 O 的存在 。其 中对 动物心脏 的研究 发现 , 心 学 机制提 出了新的疑 问。
高血压 动物痛 觉减 退 和血压 正常 者 压 能够可 逆性地 减少 阿片 物质 与相应 受
走 神经背 侧核 、海 马神经 元和 孤束 神经 痛觉 减 退合 并 高 血压 家 族史 的发 现 , 使 体结合 [, 8 但这些作用 的机制还不 明确。 ]
核等 。因此 , 这些重要 调控 中枢 的作 用机 人 们将阿 片肽与高血压 联系起来 [。 提示 22 内源性 阿片肽 ( O ) . E P 和阿 片受体 的 制 可能是 由阿 片肽与其 受体 结合 所 产生 了阿片 肽功 能 的改 变可 能早 于高 血压 的 心血 管调 节功能 E P是 重要 的心血 管 O
含量较 心房更 高 , 其他研 究表 明 , 脏 2 阿片 受体 和心脏 但 心
所 产生 的前 脑 啡肽 存 在物 种 间 的差 异 。 21 阿片 受体在 心脏 、血 管 的分 布 以 自身合 成和释 放阿 片肽 ,并与 心脏 阿片 .

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用于骨科手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全文)

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用于骨科手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全文)

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用于骨科手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全文)骨科手术涉及范围广、创伤大,常导致严重的术后疼痛,由此可能导致术后运动恢复延迟、住院时间延长、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也可能扰乱自身免疫系统、影响睡眠质量和导致术后谵妄等。

而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日益引起临床的关注,减轻患者疼痛可以加速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由此临床对术后镇痛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骨科手术常用的镇痛方法包括:静注阿片类药物镇痛、硬膜外局麻药镇痛、外周神经阻滞及伤口局麻药浸润镇痛等。

对于脊柱手术等,除了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外,通过静脉给予阿片类药物是主要的镇痛手段,但是静脉途径给药存在用药剂量大、镇痛效果不足以及术后剧烈恶心呕吐的缺点。

1979年,Wang等首先发现人体鞘内注射吗啡(intrathecal morphine,ITM)可以缓解急性的剧烈疼痛,从此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开始用于各类手术的围术期镇痛。

鞘内注射局麻药也可以作为术后镇痛的选择,但是存在药效持续时间短、下肢运动阻滞时间长以及术后尿潴留、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等缺点。

与局麻药比较,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起效早、消退迟,是更理想的鞘内注射药物。

1.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镇痛的机制阿片类药物镇痛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的镇痛机制仍存在一定争议。

1979年,《柳叶刀》首先报道硬膜外单次注射吗啡2mg可以缓解患者急性及慢性疼痛,并认为吗啡硬膜外注射后可以扩散至蛛网膜下腔,并直接作用于脊髓背角胶质细胞的特异性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

目前,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镇痛机理的主流观点是阿片类药物作用于脊髓背角胶质区的突触前及突触后阿片类受体,通过与G蛋白结合,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引起钾离子通道的激活及降低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最终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2.适合鞘内注射的阿片类药物几乎所有的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都可以产生镇痛作用,但是其药代动力学存在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彭章龙罂粟用于减轻疼痛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1803年由罂粟生物碱分离物质出的晶体,被证实是天然阿片的镇痛活性成份,称为吗啡。

吗啡的立体化学结构是其与机休特异部位相互作用产生镇痛所必须。

通过吗啡、酮唑辛和SKF-10047等一组激动药所产不同药理活性,确定了三种阿片类药物综合征,分别命名为μ, κ和σ原型,由此导致了μ, κ和σ三种阿片受体的发现。

后来发现与SKF-10047相关的σ型综合征不能被普通阿片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所阻断,因此σ型受体不再被认为是阿片受体家族的成员。

δ型受体是由kosterlitz小组在研究内源性阿片肽和内啡肽的效应时发现的。

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研究,对μ、κ和δ型受体的认识已较清楚,其基因编码已被克隆,这3种受体称为“经典型阿片受体”。

最近cDNA 编码一种称之为“孤立阿片”受体,经签定与经典阿片受体有高度同源性,它的结构基团是阿片受体,因此称其为阿片样受体(opioid receptor-like,ORL1)。

有药理学迹象表明每种阿片受体存在亚型,以及其他新型、较少了解的阿片受体ε、λ、ι和ζ。

本文着重介绍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一.经典阿片受体三种经典μ、κ和δ阿片受体被确认后,发现在脑内分布广泛但不均匀。

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有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胶质区。

这些复杂的受体可以被不同的激动剂激活,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

例如主要分布于脑干的μ受体被吗啡激活后,可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只产生镇痛作用而不抑制呼吸。

然而不同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对不同阿片配体结合能力存在差异。

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这些五肽对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但三者均可与一种以上的阿片受体结合。

其中脑啡肽对δ型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被认为是其内源性配体。

强啡肽对κ 型受体选择性较强,是其内源性配体。

μ型受体的内源性配体直到1997年才被发现,称为内啡肽或内源性吗啡(endomorphine)。

内源性吗啡在中枢神经系统与μ-阿片受体呈镜像分布,对μ受体的结合力比对δ和κ受体的结合力高100倍。

最近人们克隆出三种典型的阿片类受体μ、δ和κ,并确定了其核苷酸序列。

阿片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大类,该类受体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一个细胞外氨基端区域,七个跨膜域以及一个细胞内羧基端尾区(如图-1所示)。

图1 阿片受体基本结构示意图克隆得到的阿片类受体有高度内源性,65%的氨基酸序列是相似的。

最大的不同在于细胞外环、氨基端和羧基端区域。

阿片受体的配体是二价的,一部分调节信号的传导,另一部分决定受体的选择性。

它们分别称为信号区和结合区。

信号的传导与跨膜域有关,而细胞外环的作用与配体从结合部位分离有关。

μ受体和δ受体的第一个细胞外环只有7个氨基酸不同,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108位点的一个氨基酸差异。

δ受体中该位点的缬氨酸被门冬酰胺替换后,即可与μ受体配体DAMGO以高亲和力结合。

受体的结合隐穴由多个跨膜域和细胞外环的多氨基酸立体结构形成。

拮抗剂与受体结合后,不产生激活受体所需的构像改变。

但单个氨基酸的改变(如TM4区亮氨酸取代丝氨酸)可使桔抗剂与受体作用后产生激动剂的作用。

二.经典阿片受体亚型1.μ-受体亚型Pasternak等采用放射性配体研究,以[3H]-标记-μ、δ和κ受体配体,显示双向结合的特性。

根据其研究结果将μ受体分为μ1和μ2两个亚型,每种放射性配体μ1受体具有相同的高亲和力,而不同的放射性配体则分别对μ、δ和κ受体有不同的亲和力。

纳洛刹腙(Naloxazone)和纳洛肼(naloxonazine)可取消每种放射性配体与μ1受体的结合。

此外,在活体研究中发现纳洛刹腙可选择性地阻断吗啡诱发的抗伤害作用,而不能阻断吗啡诱发的呼吸抑制和吗啡依赖作用。

有研究提示可能存在一种不同于μ1和μ2的新型μ受体。

与这种新型μ受体结合的激动剂是吗啡结构环中的位置被置换的吗啡类似物,如吗啡-6β-葡萄糖醛酸苷、海洛因和6-乙酰吗啡,而吗啡本身并不与该受体相互作用。

在鼠的抗伤害试验中,吗啡与吗啡-6β-葡萄糖醛酸苷、海洛因和6-乙酰吗啡均有较强的抗伤害性作用,而与吗啡之间并没有交叉耐受性。

这些激动剂并不是通过δ-或κ-受体产生抗伤害性作用,因此它们的抗伤害性作用不能被选择性δ或κ-受体阻断剂所阻断。

有报道3-甲氧纳曲酮可拮抗吗啡-6β-葡萄糖醛酸苷、海洛因和6-乙酰吗啡产生的抗伤害作用,而不影响产生的抗伤害作用。

最近有研究显示,内源性吗啡-1基因外显子1被破坏,吗啡-6β-葡萄糖醛酸苷和海洛因仍可能产抗伤害作用,而吗啡则不能产生抗伤害作用。

同一研究者在另一内源性吗啡-1基因外显子2被破坏的鼠,所有三种激动剂均不能产生抗伤害作用。

因此得出结论,吗啡-6β-葡萄糖醛酸苷和海洛因在外显子1 MOR-1变异鼠的抗伤害性作用是通过MOR-1基因转录替代物受体介导,这种受体不同于μ1和μ2的新型μ-受体。

2.δ-受体亚型目前为止,被克隆δ- 受体基因只有DOR-1基因。

然而,根据在体和离体的药理学实验,δ-受体的两个亚型(δ1/δ2和δcx/δncx)有相互重叠。

根据在体的药理学实验时,δ受体配体的不同将δ-受体分为两个亚型,即δ1和δ2受体。

在啮齿类在体实验中,DPDPE的脊髓上的抗伤害性作用可被7-苯亚甲基纳曲酮 (BNTX)或DALCE 选择性拮抗。

然而,δ啡肽Ⅱ和脑啡肽的抗伤害作用可被naltriben或naltrindole 所逆转。

给鼠反复注射DPDPE或δ啡肽Ⅱ产生的对抗伤害效应的耐受,而对不同配体所引起的耐受之间没有交叉。

在体的实验显示δ1和δ2-受体诱发的抗伤害效应可被不同类型的钾离子通道阻滞剂所拮抗22。

实际上,DPDPE可能不仅是一个选择性的δ1受体激动剂,也可能是δ2-受体的部分激动剂。

δ-受体还存在另外亚型,即δcx和 δncx受体。

δcx受体是一种复合有μ-受体(可能还有κ-受体)的δ受体亚型。

而δncx受体并不与另一种阿片受体相联系。

亚抗伤害剂量的δcx受体激动剂(如低剂量DPDPE ),可以增强μ-受体介导的镇痛作用。

另一方面,高剂量DPDPE可以作为δncx-受体激动剂,本身可诱发镇痛作用,这一作用可被DALCE逆转。

后来通过放射性配体研究证实δncx受体又有δ(ncx-1) 和δ(ncx-2). 亚型之分。

最近研究提示δ(ncx-1)受体和δcx-受体实际分别与以前的分类δ1-受体和δ2-受体同义。

3.κ-受体亚型采用[3H]-乙基氯代环唑星(EKC)研究豚鼠脊髓κ-受体,首次确认了κ1和κ2-受体亚型的存在,并逐渐被接受。

进一步研究显示还有κ3-受体亚型的存在,κ3-受体亚型介导丙烯吗啡的抗伤害效应。

选择性κ受体激动剂U-50,488和其同源物(U-69,593,PD 117302, CI 977, ICI 197067)在研究中的应用,使得κ受体的分型更加精确。

κ1和κ2受体亚型又进一步分为κ1a、κ1b和κ2a、κ2b。

由于缺乏特异性的κ-受体亚型的拮抗剂,还没有确切功能性药理学的证据κ-受体各亚型的存在。

然而有报道在鼠用U-50,488类似物异硫氰酸盐预处理后,能长时间阻断U-69,593的抗伤害效应,而不影响布马佐辛的抗伤害作用。

用非选择性拮抗剂夸达佐辛预处理,则可选择性地阻断马佐辛的抗伤害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都有力地支持κ-受体分为κ1和κ2两个亚型。

三.阿片样受体(ORL1)阿片受体被克隆后不久,学者们又分离出一种具有G-蛋白-耦联受体典型结构的蛋白,这种蛋白与经典阿片受体的结构具有同源性,被接受为阿片受体家族的成员,称为阿片样受体(ORL1)。

但ORL1与经典阿片受体没有相应的药理学同源性,甚至对μ-, κ- 和δ-受体有高度均一亲和力的非选择性配体,对ORL1受体也只有很低的亲和力。

由于这个原因,开始没有发现ORL1的内源性配体,故称其为“孤立阿片受体”。

“孤立阿片受体”并没有孤立很长时间,不久确认新发现的70肽菌素为其内源性配体,并被命名为伤害感受素(nociceptin),其序列的起始端和结束端氨基酸分别为苯丙氨酸(F)和谷氨酰胺(Q),又称之为FQ孤啡肽。

FQ孤啡肽引起的细胞反应与经型阿片受体激活反应相似。

动物的伤害感受素则产生一系列与其他阿片类不同的生物效应。

鞘内注射伤害感受素可产生镇痛作用,但脑室内给药则引起痛觉过敏并拮抗阿片类镇痛作用。

伤害感受素刺激摄食、诱发焦虑,并参与记忆和中枢信息加工。

虽然有些研究结果提示有ORL1亚型的存在,但现在就作出此结论还未时尚早。

最可靠的受体药理学定义需根据受体拮抗剂亲和力的差异,而对于ORL1受体缺乏有用的拮抗剂。

尽管有伤害感受素N-末端十三肽的合成类似物可以作为选择性拮抗剂,当增加用量时又倾向于产生激动作用。

同时也没有理由说这个肽对外周的ORL1受体具有抗作用。

四.其他阿片受体除了μ-, δ-, κ- 和ORL1-受体外,推测还有几种其他阿片受体,如ε-, λ-, ι-和ζ受体。

ε-受体,对β-内啡肽具有特异性。

兔回肠有ι-受体,对脑啡肽有高度亲和力但又不同与δ-受体。

在新鲜鼠膜碎片有一种很不稳λ结合位点,对4,5-环氧左马南有高度亲和力。

对ε-, λ-, ι-和ζ-受体特性了解的很少。

只有得到进一步的实验证据,尤其是它们特异性cDNAs得到分离,这些阿片受体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五.外周阿片受体阿片受体长期以来被认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

近十多年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外也存在阿片受体,这些受体统称为外周阿片受体。

解剖学、分子学和电生理学研究显示三种经典阿片受体(μ,δ,κ)在感觉神经元、背根神经节细胞和初级传入神经元末均有分布。

在Meissner小体内的传入纤维和无髓鞘感觉神经的末梢可找到阿片受体,但在交感节后神经元上无分布。

外周阿片受体介导的镇痛作用对动物和人的炎性疼痛尤其显著。

外周感觉神经的阿片受体受炎症的精密调控。

位于炎性组织范围内的免疫细胞表达这些受体的内源性配体称为阿片肽,局部刺激以及释放剂能使阿片肽释放引起局部镇痛,免疫系统受抑制可阻断这种作用。

因此认为内源性阿片肽由免疫细胞分泌,它们与感觉神经上的阿片受体结合,通过抑制这些神经的兴奋性和(或)炎症前神经肽的释放而产生镇痛作用。

在受伤组织局部给予小剂量经典阿片受体激动剂,并不能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但可通过外周阿片受体介导而产生镇痛效果。

当阿片受体激动剂结合一个具有高度极性亲水性的取代基后,可限制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洛哌丁胺是一种止泻药,对克隆的人μ阿片受体有高度亲和性和选择性,是μ受体激动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