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

课程:分子免疫学题目: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姓名:朴佳芳学号:20162260122016年11月25日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摘要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一种古老的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严重脑脊髓炎的烈性人畜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
我国是狂犬病高发国家,每年的狂犬病病例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引起,其中作为代表种的RV是引起狂犬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于Rv的结构、基因功能等有了深入的认识,为狂犬病疫苗的研制和改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本文结合狂犬病和Rv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糖蛋白、细胞凋亡、感染与免疫、复制和转录等致病机理及Rv及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应答方面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毒致病性感染Abstract Rabies, also known as fear of water, for the rabies virus caused by a zoonotic acute infe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ore common in dogs, wolves, cats and other carnivores. Many people infected by the disease beast bit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unique manic, fear of fear, fear of the wind fear ofwater, salivation and pharyngeal muscle cramps, and finally paralyzed and endanger life as an ancient viol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 cause severe encephalomyelitis of violent human and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 Once the disease, the mortality rate is almost 100%.China is a high incidence of rabies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rabies cases each year after India,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Rabies is caused by a rabies virus, in which RV as a representative species is the main cause of rabi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methods, people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gene function of Rv, and accumulated rich data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rabies vaccin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rabies and Rv, and reviewed the pathogenesis of Rv and host cells, such as glycoprotein, apoptosi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nd the response to virus infection.Keywords: Rabies Rabies virus Pathogenic Infection目录摘要 (1)一、狂犬病病毒的介绍和分类 (4)二、狂犬病毒的特征和传染情况 (6)(一)传染源 (7)(二)传播途径 (7)(三)传播对象 (8)三、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 (9)(一)糖蛋白 (9)(二)细胞凋亡 (10)(三)感染与免疫病毒的复制 (11)(四)复制和转录 (12)参考文献 (8)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及其动物疫苗研究进展

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及其动物疫苗研究进展作者:李蕾陈明望陈飞郭锦钊郑嘉莹李天宇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2年第01期摘要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人畜共患病,该病感染范围广泛,人和各种温血哺乳动物均易感染。
如果临床上出现神经症状,几乎 100%死亡,而最为有效预防狂犬病方法首选接种狂犬病疫苗。
为了有效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本文将对当前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及其动物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等方面做一综述,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动物疫苗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称为狂犬病,以恐水、狂躁不安、怕风、神经性抽搐为主要临床特征。
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 5.9 万人死亡于狂犬病,其中 95%的病例来自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
我国也将该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1]。
研究表明中国狂犬病的传染源有可能来自野生动物,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已有 100 多人死于与野生动物相关的狂犬病,该病毒已传染给其他野生动物和家畜[2],这给我国实现“2030 年全球消除犬传染人狂犬病计划”带来具有的挑战。
因此,人类狂犬病的消除主要取决于对动物狂犬病的控制。
而了解动物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及其疫苗研究进展,对狂犬病的科学防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病原学特点及理化性质RABV 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粒子的外形呈彈状,直径约 75nm,外层有囊膜包裹的 RNA 病毒[3]。
RABV 主要由 5 种结构蛋白组成,包括镶嵌在内的基因组 RNA 核蛋白(N)、转录大蛋白(L)、基质蛋白(M)磷蛋白(P)以及糖蛋白(G)[4]。
RABV 对紫外线、光照、高温、干燥较为敏感,RABV 在高温中加热一段时间就会死亡。
该病毒还对肥皂水、强酸或弱酸、强碱、甲醛、去污剂、碘等试剂敏感[5-6]。
在低温环境下,5-6 周后,RABV 的毒性丧失,但 RABV 感染组织后,将其 -20℃保存于含有 50%甘油中,可存活数年且仍具有感染性。
狂犬病毒致病机理:基于灭活及减毒疫苗免疫的发现

(此文是一篇专业论文的全文翻译,本来是作内部参考用,但因很多网友关心这方面的问题,而在网上对相关问题常有过时或错误的观点流传,所以在此全文发布,供感兴趣的网友参考。
因主要是供本专业人员阅读的文献,对其他专业或一般读者,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不易理解,可先只看摘要。
我们以后争取能有时间作一些简化的解读。
)摘要虽然狂犬病疫苗的应用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是狂犬病疫苗通过免疫接种或天然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具体机制仍不太清楚。
本研究通过减少灭活和减毒活疫苗剂量,分别采用常规、提前或延迟的处治方案来比较所产生的不同保护效果。
分别对2月龄叙利亚地鼠、4周龄ICR小鼠或成年猕猴接种犬狂犬病毒(RV)变种。
在暴露后6小时、1、2、3、4、5、6和7天开始处治。
应用单剂或多剂灭活疫苗(HDCV)、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的减毒活疫苗或γ射线灭活的ERAG333疫苗进行肌肉接种。
对病毒在这些啮齿类动物模型中的传播动力学进行监测。
结果发现,RV在感染4天后播散到脊髓,6天到达脑部。
在暴露后迟至5-6天才接种ERAG333活疫苗的地鼠全部死亡。
而在6小时、1、2、3和4天分别接种一个剂量的ERAG333活疫苗的存活率分别是78%,44%,56%,22%和22%。
与此相似,在暴露后24小时接种灭活ERAG333疫苗,地鼠存活率是67%。
如果标准预防方案――埃森(Essen)方案推迟3-6天才执行,则所有的地鼠全部死亡,而暴露后1-2天即开始进行预防的地鼠的存活率分别是67%和33%。
猕猴在暴露后24小时接种一剂减毒的ERAG333疫苗即可获得保护力。
即使预防延迟,高度减毒(活的)和灭活的ERAG333疫苗也可诱导强有力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按照埃森方案,采用2-5剂商品疫苗和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进行预防,实验动物的存活率可达89-100%。
经缩减的疫苗接种程序仍可以提供有效的预防,接种疫苗的剂量总数不影响结果。
1. 引言狂犬病一旦发病就会致命,但是如果能够尽早采取适当的暴露后预防(PEP),完全可以避免疾病发生。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
狂犬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
它通常通过受感染的动物的咬伤或其他形式的接触传播。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唾液、尿液和神经组织。
另外,由于狂犬病病毒对细胞的亲和性很强,病毒能够迅速地侵入并繁殖于神经系统的细胞中,造成神经系统的炎症和毁损,导致病人出现神经系统兴奋状态和痉挛,并最终死亡。
狂犬病的防治研究
狂犬病虽然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但是我们有着相当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目前主要的狂犬病防治措施:
1、狂犬病疫苗接种
由于狂犬病是一种可以被预防的疾病,因此接种狂犬病疫苗是最常用的预防措施之一。
在接种疫苗之后,人体可快速生成针对狂犬病的抗体,从而在遭受病毒攻击时更有效地消灭病毒。
2、疫苗的开发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有了更加先进的狂犬病疫苗,例如重组DNA 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带状 DNA 疫苗等。
这些新型疫苗可以更好地抵御狂犬病病毒的侵袭。
3、动物的管控
动物是狂犬病的传染源,在人与动物的接触中,狂犬病病毒有很大的可能性侵入人体。
因此,建立完善的监控和管理体系,协助野生动物的防控和管理,特别是对流浪、野生动物的监管和收容都是很必要的措施。
4、卫生宣传
在狂犬病的传播和控制过程中,卫生教育也非常重要。
通过大力宣传信息科普展开预防狂犬病的知识,提高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很重要的方式之一。
总体而言,预防和控制狂犬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集多方力量协同开展,更需要灵活和有效的机制来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狂犬病毒的神经侵袭机制

狂犬病毒的神经侵袭机制狂犬病毒(Rabies virus)是一种具有强烈神经侵染性的病毒,主要通过动物的咬伤传播给人类。
一旦感染,狂犬病毒会在神经系统中迅速传播,引发严重的病理变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
本文将重点探讨狂犬病毒的神经侵袭机制。
1. 病毒进入神经系统狂犬病病毒通过动物的唾液传播给人类,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它首先会在伤口附近的肌肉组织中进行复制,并在局部淋巴结内扩增。
随着繁殖的增多,病毒通过周围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
2. 病毒的神经传播途径狂犬病毒的神经传播分为途经“非经典途径”与“碰撞途径”。
在非经典途径中,病毒通过神经突触、神经笼络与神经末梢,沿着周围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
在碰撞途径中,病毒通过高度负责动力的神经末梢直接进入周围神经组织,并逆行地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
3. 病毒与神经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后,它需要与神经细胞进行特定的相互作用,以便侵入神经细胞内部并进行复制。
研究表明,狂犬病病毒主要与神经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例如神经元细胞膜上的AchR(乙酰胆碱受体)和N-CAM(神经细胞粘附蛋白)。
这种结合促进了病毒的内吞作用,将病毒颗粒引入到细胞内。
4. 病毒的复制与扩散一旦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内,它会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复制,并产生大量的病毒颗粒。
狂犬病毒的复制通常在细胞核中进行,它通过使用细胞的RNA聚合酶产生负链RNA模板,然后将其转录成正链RNA,最终产生新的病毒。
复制完成后,病毒会在神经细胞内聚集成伪病毒颗粒,这些伪病毒颗粒通过神经传导扩散到周围的神经元。
由于狂犬病毒具有高度的神经导向性,它能够选择性地感染特定类型的神经元并扩散到不同的脑区。
在扩散的过程中,病毒会破坏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发神经炎症和神经组织的病理改变,导致病程进展。
5. 病毒的神经炎症反应狂犬病毒的侵袭引起了强烈的神经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炎症细胞的浸润和免疫细胞的激活。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它们通过产生炎症介质和抗体来对抗病毒感染。
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test,LAT)可检测町疑动物或患病动物脑和唾液中的 狂犬病病毒,常用于对动物的排查。(4)原位杂交法 (1SH)叮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和特异性RNA,其优点 是不仅叮以检测病毒基囚组RNA,还呵以检测mRNA 以确定病毒是否复制。(5)当待检样品腐烂时,不适 于组织学和FAT检测,或者仪能获得体液样本时,用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可以完成病毒全基 因组克隆和测序,而且该法还有助于狂犬病分子流行 病学的研究¨“。 2.狂犬病抗体的检测:由于狂犬病病毒抗体仅出 现于存活周以上患者的血清中,因此其检测对临床诊 治指导意义较小,仅对可疑患者的复存及疫苗接种后 抗体的监测有一定意义。常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ELISA)。 3.生物学诊断方法:(1)实验动物接种:1935年,
Webster LT等就建寺了乳鼠脑内接种试验(Suckling
MIT)并用作狂犬病的确诊和狂犬病疫苗免疫保护试 验。根据WT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人暴露后, 所有通过FAT检测阴性的腑样品必须通过MIT进一 步确诊。(2)细胞培养分离狂犬病毒:细胞培养方法
除上述狂躁型外,尚有以脊髓和延髓受损为主的
性脑炎多有早期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脊髓灰质炎
无恐水,无痉挛性抽搐等兴奋期症状。精神病患者对 人或动物多表现为“主动攻击”,而狂犬病多为“被动 攻击”。 治疗 日前对于狂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临床曾应用 多种抗病毒药物及免疫增强剂均未获得显著疗效,发 病后仍以对症综合治疗为主,其病死率达100%。 预防 预防是防止疾病流行和发病的最主要手段。 1.管理传染源:管理传染源町减少传染源数量。 捕杀野犬、管理和免疫家犬(大面积给犬注射兽用狂 犬病疫苗)以及对进口动物检疫等措施,可以达到消 灭或基本消灭狂犬病。病死动物应以焚毁或深埋处 理。家犬应拴养和关养,按规定进行登记、注册、免疫、 挂牌,加强犬定期疫苗接种,双月龄的幼犬可注射1 次,1月后再补注1次,以后每半年注射1次。
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

课程:分子免疫学题目: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姓名:朴佳芳学号: ********** 2016年 11月25日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摘要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一种古老的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严重脑脊髓炎的烈性人畜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
我国是狂犬病高发国家,每年的狂犬病病例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引起,其中作为代表种的RV是引起狂犬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于Rv的结构、基因功能等有了深入的认识,为狂犬病疫苗的研制和改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本文结合狂犬病和Rv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糖蛋白、细胞凋亡、感染与免疫、复制和转录等致病机理及Rv及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应答方面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毒致病性感染Abstract Rabies, also known as fear of water, for the rabies virus caused by a zoonotic acute infe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ore common in dogs, wolves, cats and other carnivores. Many people infected by the disease beast bit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unique manic, fear of fear, fear of the wind fear of water, salivation and pharyngeal muscle cramps, and finally paralyzed and endanger life as an ancient viol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 cause severe encephalomyelitis of violent human and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 Once the disease, the mortality rate is almost 100%.China is a high incidence of rabies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rabies cases each year after India,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Rabies is caused by a rabies virus, in which RV as a representative species is the main cause of rabi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methods, people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gene function of Rv, and accumulated rich data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rabies vaccin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rabies and Rv, and reviewed the pathogenesis of Rv and host cells, such as glycoprotein, apoptosi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nd the response to virus infection.Keywords: Rabies Rabies virus Pathogenic Infection目录摘要 (1)一、狂犬病病毒的介绍和分类 (3)二、狂犬病毒的特征和传染情况 (4)(一)传染源 (5)(二)传播途径 (5)(三)传播对象 (5)三、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 (6)(一)糖蛋白 (6)(二)细胞凋亡 (7)(三)感染与免疫病毒的复制 (7)(四)复制和转录 (8)参考文献 (8)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狂犬病毒研究进展摘要:狂犬病病毒(RV)是一种能引起人和动物高度致死性疾病的嗜神经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
本文主要对狂犬病毒的结构、传染途径、繁殖过程、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毒正文: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virus,RV)引起的,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临床表现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RV的分子结构、基因分型、临床诊断、新型RV的发现、演变进化,以及病毒的毒力及其致病性等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本文就近年来RV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狂犬病毒的结构(1)、病毒的基因组结构:RV为单股不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1928--11932个核昔酸组成,由3’端至5’端依次排列着N、P、M、G和L 5个RV的结构基因,其长度分别为1424、991、805、1675、6475个核昔酸,分别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or 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转录酶大蛋白(L)。
(2)、病毒的蛋白质结构:完整的RV粒子由病毒核衣壳及包膜两部分构成,核衣壳由RNA与核蛋白(N)、磷蛋白(Por NS)和转录酶大蛋白(L)3种蛋白构成,而包膜由糖蛋白(G)和基质蛋白(M)构成。
①核蛋白(N)全长450个氨基酸,是构成成熟病毒粒子核衣壳螺旋对称结构的主要成分。
②磷蛋白(Por NS)含有292个氨基酸,它与转录酶大蛋白结合,构成完整的病毒RNA聚合酶复合体。
磷蛋白还与核蛋白相互作用,实现对病毒的转录、复制的多功能调节。
③转录酶大蛋白(L)是RV中最大的结构蛋白,全长2142个氨基酸,在RV的转录与复制中起催化作用。
④糖蛋白(G)是一种跨膜蛋白,构成病毒表面的突起,是Rv与细胞受体结合的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