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狂犬病口服疫苗研究进展

狂犬病口服疫苗研究进展

口服 疫 苗 口服 免 疫 家 鼠, 抗 体 阳 转
率 达 8 % 以 上 。1 9 0 9 6年 郑 海 发 等 又 采用 C TN一1 经 Veo细胞 传 l , 株 r 5代
实 的 技 术 基 础 。Ditsh l 编 码 ezc od把
细 胞 凋 亡 蛋 白基 因 插 入 到 狂 犬 病 病
病毒感染植 物,用分 离的病毒粒子
免 疫 动 物 或 直 接 用病 毒 感 染 的 植 物 叶片 饲喂 动物 就可 起 到免疫 效果。 Yso ui v等 于 19 成 功 构 建 了带 b 97年
有 糖 蛋 白 B细 胞 表 位 和 核 蛋 白 T细 胞 抗 原 表 位 的 重 组 AI MV病 毒 。通
诱 导 T细 胞 免 疫 。反 向遗 传 操 作 系 统 方 法 是 新 近 发 明 的 方 法 ,应 用 该 方 法通 过 修 改 狂 犬 病 病 毒 糖 蛋 白 与 毒 力相 关的 位 点和蛋 白的膜外 区 ,
可 以 重组 出 更 安 全 、 更 有 效 的 减 毒
活疫 苗 。

狗 和 浣 熊 产 生 中 和 抗 体 ,具 有 很 好
的 保 护性 ,但 对 鼠等 啮 齿 动物 、猫 、 臭 鼬 具 有 致 病 性 。S AD— en株 疫 Br 苗 对 红 狐 有 很 好 的 保 护 作 用 ,但 对 啮 齿动 物 和狒 狒 具 有 一定 的 致病 性 。
狂 犬病 毒 的 反 向 遗 传 学 操 作 系

三 、转基 因植物 口服疫苗
表 达 狂犬病 病 毒抗 原蛋 白的植 物 可 能 成 为 人或 动 物疫 苗的 廉价 来 源 , 特 别 对 于 发 展 中 国 家 ,这 种 疫 苗 更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摘要概述了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合理应用疫苗及了解其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狂犬病;传统疫苗;细胞疫苗;新型疫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512.9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223-021 传统疫苗1885年巴斯德尝试用感染狂犬病毒固定毒的兔脊髓并于室温干燥,经此制备的疫苗试验后在1885年首次应用于人并获得了成功。

1908年fermi通过在室温下用1%酚处理组织改进了巴斯德的方法。

1911年semple 应用羊脑组织的匀浆物制备疫苗,提高了疫苗的易感性。

应用化学方法如酚、β-丙内脂制备了无毒性的semple 疫苗。

我国自1949年起,一直使用由山羊脑组织制备的semple 疫苗,直到1980年停止使用,由原代地鼠肾细胞和bhk细胞疫苗取代。

脑组织疫苗由于注射量大(每针2ml),接种次数多(14针以上),接种后易引起神经变态反应,抗体产生慢而且水平低等原因,who 狂犬病专家委员会在第七次报告(1984年)中支持限制和放弃生产脑组织疫苗,并极力提倡使用灭活的细胞培养疫苗。

2 细胞疫苗2.1 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1964年wiktor在wistar研究所首次描述hdcv,并进一步通过比较试验最终将来源于semple疫苗生产用pm狂犬病毒株适应到w1~38人二倍体细胞株(后来又适应到mrc 5细胞)。

该疫苗于1974年首次获准生产,并于1978年开始商品化。

hdcv不含任何神经毒因子,并不含任何外源动物杂质,因而可以解释它在重复注射后较好的耐受。

采用nih法检测疫苗的稳定性证实,疫苗在4℃和37℃放置1个月后,无明显差异。

进一步将5批效价为4.3~5.6的疫苗4℃存放3.5年,所有批号滴度均大于2.5iu/剂。

早期调查发现,hdcv预防接种后1个月或3个月达到抗体峰值(10iu左右),随后便逐渐降低,但1~2年内滴度始终大于0.5iu,通过1~3年内加强免疫后,抗体滴度迅速增加10~15倍,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途径相近。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灭活疫苗的抗原蛋 白在体 内主要 以外源性方
式进行抗原提呈 , 被接种动物 以产生体 液免疫为 主。人用狂犬病疫苗多为灭活疫苗 , 欧美等发达 国
家对家养动物也使用灭活疫苗进行接种 。国外生 产狂犬病疫苗的毒株多为 P M株和 F r , 国 l y株 我 u 使用 C N和 a T G株 。其生产工艺从淡苗、 浓缩苗发 展到高度纯化的精制苗 , 不断提高其免疫原性 , 减 少副 反应 的发生 。
备成狂犬病弱毒疫苗 , 应用于人体治疗并获得 了成 功 。目前弱毒疫苗仅在少数发展 中国家用于人 J
体免疫 , 而更多用于欧美等国野生动物及发展 中国 家的家 养动 物 。弱毒 疫 苗所 使用 的毒 株 主 要为 S D衍生株 , S G A 如 A 1和 E A等 J R 。其 中欧洲应 用 S G 株接种野生动物 。我 国 目前生产 E A A1 J R 株活疫苗 , 最近又重新修订 了用 F r 株生产活疫 ly u 苗的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 , 于 已取得 G P认证 对 M 的企业可 申请该产品的批准文号 。 狂犬病弱毒疫苗在体 内的增殖过程与病原感 染机体 的过程相似 , 能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疫, 且产生的免疫反应较强 , 持续 时间较长, 我国 在 狂犬病防制工作 中曾起到一定 的积极 作用。但 由 于我国目前对活疫苗安全监测 与监管制度 尚不完
[ 摘 要] 接种狂犬病疫苗是 目前防治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措施。根据狂犬病 疫苗发展 的不同阶 段 , 巴斯德首次研制 的狂犬病神经组织疫苗到高度纯 化的细胞疫苗, 从 将狂犬病疫苗进行 了分
类, 并对各类狂犬病疫苗 的作用机理、 生产应用以及优缺点分别予 以了阐述。
[ 关键词 ] 狂犬病, 疫苗 , 进展

狂犬病疾病研究报告

狂犬病疾病研究报告

狂犬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恐水症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传染科病症体征:恶心,排便困难,低热,呼吸困难,头痛,食欲不振疾病介绍:狂犬病是怎么回事?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一般认为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到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病的动物经常变得非常野蛮,在唾液里的病毒从咬破的伤口进入下一个病人,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患狂犬病的人类患者多数会发病身亡,在1971年有1个痊愈的病例,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另有同名电影症状体征:狂犬病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狂犬病的症状介绍:狂犬病患者典型三恐(恐风、恐水、恐光)病症占60%,另40%为不典型症状。

潜伏期因为个体差异导致时间差异大。

大多数在3个月以内发病,超过半年者占4%~10%,超过1年以上者约1%,文献记载最长1例达19年。

平均20-90天。

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为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发病较早)、伤口深浅(深者发病早)、病毒入侵数量及毒株的毒力、受伤后是否进行了正规的扩创处理和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等。

其他如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发病。

由吸血蝙蝠啮咬而引起的狂犬病,绝大多数病例不出现兴奋期,也无咽肌痉挛和恐水现象,而以上行性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脑炎型)及麻痹型(静型)两型。

狂躁型狂犬病的病变主要在脑干、颈神经或更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型狂犬病的病变则局限于脊髓和延髓,因而造成临床症状的差异。

两者都可分为下列三期:1、前驱期两型的前驱期相似。

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嗜睡、食欲缺乏,少数有恶心、呕吐、头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适等;对痛、声、光、风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

狂犬病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致命机制揭示

狂犬病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致命机制揭示

狂犬病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致命机制揭示近年来,狂犬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致命传染病,给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和动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狂犬病病毒属于一种病原体,其主要通过感染动物或人类的神经系统,引发神经系统损伤,进而导致患者死亡。

本文将揭示狂犬病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致命机制,并探讨当前研究中涌现的治疗策略。

狂犬病病毒具有高度的神经侵袭性。

当病毒进入人或动物的体内后,它首先感染周围神经末梢,并利用突触传递机制慢慢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一旦狂犬病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它将定位到大脑和脊髓中的特定区域,如海马、脑干和小脑等。

这些区域是狂犬病病毒复制和病毒颗粒的聚集地,也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关键。

研究表明,狂犬病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对于神经系统损伤至关重要。

病毒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而进入细胞内。

一旦进入细胞内,狂犬病病毒会释放其基因组RNA,通过利用细胞内的机制开始病毒的复制过程。

在繁殖过程中,狂犬病病毒产生大量的病毒颗粒,并聚集在感染的细胞中。

研究还发现,狂犬病病毒产生的病毒蛋白质在神经系统损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狂犬病病毒编码了数个蛋白质,其中的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蛋白)是其最主要的表面蛋白质。

G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

另外,病毒还编码有神经毒素蛋白(N蛋白),这种蛋白质具有毒性,能够破坏或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这些病毒蛋白质对神经系统的破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了直接的细胞病理学变化外,狂犬病还可以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进一步的神经系统损伤。

当狂犬病病毒感染细胞后,宿主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炎症反应,包括炎症细胞的浸润、炎症介质的释放等。

这些炎症反应会进一步损伤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导致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退化。

此外,研究还发现,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异常激活可能加重神经损伤,形成了恶性循环。

然而,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一些关键的突破,试图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

一种新的狂犬病疫苗在早期进行了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鼓舞人心的结果。

狂犬病毒致病机理:基于灭活及减毒疫苗免疫的发现

狂犬病毒致病机理:基于灭活及减毒疫苗免疫的发现

(此文是一篇专业论文的全文翻译,本来是作内部参考用,但因很多网友关心这方面的问题,而在网上对相关问题常有过时或错误的观点流传,所以在此全文发布,供感兴趣的网友参考。

因主要是供本专业人员阅读的文献,对其他专业或一般读者,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不易理解,可先只看摘要。

我们以后争取能有时间作一些简化的解读。

)摘要虽然狂犬病疫苗的应用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是狂犬病疫苗通过免疫接种或天然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具体机制仍不太清楚。

本研究通过减少灭活和减毒活疫苗剂量,分别采用常规、提前或延迟的处治方案来比较所产生的不同保护效果。

分别对2月龄叙利亚地鼠、4周龄ICR小鼠或成年猕猴接种犬狂犬病毒(RV)变种。

在暴露后6小时、1、2、3、4、5、6和7天开始处治。

应用单剂或多剂灭活疫苗(HDCV)、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的减毒活疫苗或γ射线灭活的ERAG333疫苗进行肌肉接种。

对病毒在这些啮齿类动物模型中的传播动力学进行监测。

结果发现,RV在感染4天后播散到脊髓,6天到达脑部。

在暴露后迟至5-6天才接种ERAG333活疫苗的地鼠全部死亡。

而在6小时、1、2、3和4天分别接种一个剂量的ERAG333活疫苗的存活率分别是78%,44%,56%,22%和22%。

与此相似,在暴露后24小时接种灭活ERAG333疫苗,地鼠存活率是67%。

如果标准预防方案――埃森(Essen)方案推迟3-6天才执行,则所有的地鼠全部死亡,而暴露后1-2天即开始进行预防的地鼠的存活率分别是67%和33%。

猕猴在暴露后24小时接种一剂减毒的ERAG333疫苗即可获得保护力。

即使预防延迟,高度减毒(活的)和灭活的ERAG333疫苗也可诱导强有力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按照埃森方案,采用2-5剂商品疫苗和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进行预防,实验动物的存活率可达89-100%。

经缩减的疫苗接种程序仍可以提供有效的预防,接种疫苗的剂量总数不影响结果。

1. 引言狂犬病一旦发病就会致命,但是如果能够尽早采取适当的暴露后预防(PEP),完全可以避免疾病发生。

猪伪狂犬病免疫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免疫研究进展
养猪 S N R D C I N( WIEP O U TO 6 )
2 1 00
I c ;
本 栏 目由辉 瑞 国 际贸 易 ( 海 ) 限 公 司 协 办 上 有
T 18 08研 究 进 展
王科 文 , 福相 , 国军 , 向荣 赵 王 夏 [ 辉瑞国际贸易 ( 上海) 限公 司, 有 上海 20 4 】 00 1
平均 阳 性率 约 为 4 %,0周 龄猪 总体 阳性 率 约为 平与感染后减少病毒早期复制相关性较差 ( rn 9 2 Mat 和 i r e ,9 7Ma i i 1 8 : i m n等 19) 1 co 2 %。 6 虽然研 究人 员的调 查结果 因为采样地 区、 猪群 Wad Y18 ; rh l等 , 9 8K m a ,9 2 。 i 0 细胞介 导免疫 (MI C ) 规模 、 生产 阶段 以及猪群本 身的动态变化而有差异 , R 0 等 ( 0 ) 0i 2 4 进一步研究发现 , 和抗体反应在保护 P V早期感染 中相当重要 ,攻毒 R 但是毫无疑问, 伪狂 犬病在 我国猪群 中普遍存在 , 并 后 排毒量和抗 体 ( 血清和 局部)水平 无 明显相 关 , 且许多猪群的免疫保护不尽如人意。 R L 众所 周知 , 控制 和净 化伪 狂犬 病 , 有效 的免疫 P V特 异性淋 巴细胞 增殖 ( 反应 的迅速发 展和 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本文从猪 的个体 保护、群 体 病毒繁殖位置 的 T淋 巴细胞快速流入与 临床疾病的 保护、减少潜伏感染 以及免疫程 序等方 面综述猪伪 狂犬病免疫研究的进展 。 1 个体保护 猪只 发生伪狂犬病感 染所需 的病 毒量和猪龄 、 毒株毒力 以及免疫状态有关 。 免 疫 会提 高 发 生伪 狂 犬病 病 毒 感 染 的 阈值 。 Wim n (9 1 报道 了感染 哺乳仔 猪 、 t an 19 ) t 青年猪 和 成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第 一次 分离 出狂犬 病病 毒 ( a i i sR , 研 蛋 白或质粒免 疫 动 物 , R be vr , V)并 s u 多数 产 生 了抗 狂 犬 病病 毒抗
制 出狂犬 病疫 苗 。随 着 RV 血清 型变 异 , 目前 人用 和动物用 狂犬病疫 苗毒株 已不 能提 供针 对所 有种类 应 用价值 [ 。 5 ]
针 对所有种类 R 的有 效保护 , 了对 狂 犬病及 其研 究进展有 一个 全面 的认 识 , V 为 该文主要对 R 病原 以及 狂 V
犬病 疫苗等方 面的研 究进展进 行 了综述 。
关键词 : 犬病 病毒 ; 狂 复制 ; 苗 疫
中图 分 类号 :8 2 69 6 ¥ 5 . 5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53 (0 7 1—080 1 0—0 82 0 )20 6—5
V与 细胞受 体 相 结 合 的 部位 , 又是 有效 的保 护 的急性接 触性传 染 病 , 是危 害 人 及 家 畜 的 主要 传 染 是 R
病 之一 , 引起急 性 脑脊 髓 炎 , 旦 有 症状 出现 , 乎 性抗 原 , 一 几 能诱 导 产 生 中和 抗 体 并刺 激 细胞 免 疫 。核 10 致 死[ 。病毒 主要存 在 于感染 动 物 的唾液 里 , 0 1 ]
液分泌过 多 、 肉抽搐 、 肌 痉挛 、 恐水 , 并有 咬伤 和咀嚼
狂犬病 病毒是 一种 弹状 的有 蛋 白质 囊膜 包裹 的 R NA弹状病 毒 。狂犬 病 病 毒 属 目前 包 含 7种 血清
型, 都具有相 似 的基 因组 结 构 。狂 犬病 病毒 以及类 倾 向 , 最后 是 昏迷和瘫痪 阶段 , 因突然 心力或 呼吸 会
蛋 白 [ 蛋 白 ( u l rti , ) 磷 蛋 白 ( h s 核 n ee p oe NP 、 o n p o — 判 断 。新鲜 组织 上 获得 单 一 检 测 阴性 结 果 , 不能 排 除感 染 的可 能性 , 必须 同时进 行 乳 鼠脑 内接种 试 验 MP 、 面糖蛋 白( lcp oe , P 和转 录酶 蛋 白 )表 gy o rti G )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狂犬病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研究进展*金宏丽1,2,王化磊2,齐瑛琳1,2,赵平森2,3,赵丽丽1,2,梁萌1,2,杨松涛2**,夏咸柱2**(1.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22;3.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21)摘要 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引起严重的脑炎,病死率几乎为100%。

暴露前预防免疫和及时的暴露后免疫可有效阻止脑炎的发生,一旦出现狂犬病临床症状后,几乎所有的治疗方法均无效。

病毒感染机体后,激发机体产生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而在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前,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不足可能是免疫保护失败的原因之一。

本文综述了机体对狂犬病病毒感染与疫苗免疫产生的免疫反应。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免疫反应;免疫抑制;综述中图分类号 R3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5234(2011)08 0614 04[J our nal of Pathogen B iology.2011A ug;6(8):614-617.]The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irus infectionJIN H ong li1,2,WANG H ua lei2,QI Ying lin1,2,ZH AO Ping sen2,3,ZH AO Li li1,2,LIANG Meng1,2,YAN G Song tao2,XIA Xian zhu2 (1.College of A nimal Science and Veter inar y Medicine,J ilin Univ er sity,Changchun130062,China;2.I nstitute of M ilitar y Veter inar y M edicine,A cademy of M ilitar y M ed ical Sciences;3.I nstitute of L abo rator y A nimal Science,Chinese A cademy of M edical Sciences&Pek ing Union M ed ical Colleg e)Abstract Rabies vir us causes encephalit is in humans w ith a fata lity rate of almost100%.Encephalitis can be effect ively prev ented by pre ex po sur e vaccinatio n and pr ompt post ex po sur e vaccinatio n.H ow ever,almost all metho ds of treat ment are ineffect ive once the clinical sy mpto ms of rabies develop.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are trigg ered oncethe body is infected with the pathog en.An inadequat 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trigg ered by the v irus,part icularly befo re the virus enters the CNS,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fo r failed immunopro tection in humans.T his paper rev iews the immune r esponse to r abies infectio n and vaccinat ion.Key words Rabies virus;immune r espo nse;immunosuppr essio n;rev iew狂犬病病毒(rabies v ir us,RA BV)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为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 NA病毒。

RA BV的基因组大小为12kb,可编码5种结构蛋白[1],依次为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RN A依赖的RN A聚合酶(L)。

RA BV具有高度嗜神经性,侵入感染部位的外周神经,逆轴突传输至背根神经节,此时此处可检测到病毒粒子。

病毒传播速度较快,通过足垫接种病毒感染小鼠,立即截肢或切断坐骨神经后,可阻断病毒传播,而感染数天后再用此方法将不能阻止病毒的传播。

人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为数月甚至数年,其原因可能为病毒可在伤口附近的肌肉组织内持续的静止存在或以低量复制。

一旦病毒由外周神经轴突转运至脊髓,即以极快的速度上行至脑,此过程一般仅需数小时。

病毒侵入脑内后,即进行大量增殖并迅速扩散至全脑。

目前,一旦出现狂犬病临床症状,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病人会在数天或数星期后死亡[2]。

1 RABV感染的免疫反应1.1 抗病毒作用的免疫反应 病毒侵入机体后,会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过程,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

宿主的先天性免疫是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干扰素(inter fero n,IF N)、炎症反应的产生,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等;获得性免疫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狂犬病暴露后不一定能发病,可能因为病毒没有成功引起感染,或虽引起感染但却被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控制在早期阶段。

以上两种情况可研究的病例极少。

此外,免疫反应抵抗病毒感染机制中,RA BV中和抗体(vir us neutra lizing ant ibody,V NA)起重要作用,而大多数病人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几天才能检测到抗体[3]或一直检测不到抗体[4]。

2004年,美国一女孩在感染蝙蝠RA BV后存活[5],在其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诱导昏迷及抗病毒药物,此治疗方法被称为M ilwaukee法,然而仅有2例病人采用此法获得成功,大多数病例均以失败告终[6,9]。

此小女孩在入院时即在其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检测到了VN A,因此狂犬病病人CSF内的中和抗体可能是有利于病人存活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R ABV实验室致弱毒株能激活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尤其是IF N / 信号通路[10]。

RA BV实验室致弱毒株***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11CB504706);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No.201103032)。

通讯作者 杨松涛,E mail:Yst610223@yah 夏咸柱,E mail:xia_xzh@ 作者简介 金宏丽(1987-),女,黑龙江七台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与新型疫苗研究。

E mail:jin8616771@感染后,若干I FN介导的信号通路和细胞转录活化过程中所参与的基因均发生上调,主要包括干扰素信号通路基因(Stat1, 2, 3和Jak 2)和干扰素调节因子(IRF 1, 2, 7)。

此外,IFN / 诱导蛋白可能在抗病毒过程(如mRN A翻译抑制、RN A降解、RN A编辑和细胞毒性T细胞)中发挥作用[10]。

除IFN / 通路外,RA BV实验室致弱毒株可同时刺激其他先天性免疫分子的表达,如细胞因子[11]、趋化因子[12]、T L Rs[13]和补体成分等。

先天性免疫分子表达的增多,可进一步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细胞浸润。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分别由T、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RA BV实验室致弱株感染基因敲除小鼠实验表明,T、B 细胞基因敲除小鼠或B细胞基因敲除小鼠对病毒的敏感性增加,而CD8+T细胞基因敲除小鼠对病毒不敏感[14]。

此外,B 细胞敲除但有功能性CD4+T和CD8+T细胞的JH D小鼠,在感染RA BV实验室致弱毒株(CV S F3)后,尽管不能完全清除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 vous system,CN S)中的病毒,但其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因此,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控制RA BV感染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可从CN S清除病毒的正常小鼠CNS中存在B细胞(CD19)和 轻链mRN A s[15],并可检测到抗体,从CN S分离的B细胞经体外培养后能产生RA BV特异性抗体。

因此,CN S中的特异性抗体可能是由渗入的B淋巴细胞产生,而不是外周循环抗体渗入[16]。

1.2 增强病毒致病性的免疫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的清除主要依赖于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损坏,因此必然会伴随出现一些病理变化。

与出现脑炎症状的小鼠不同,瘫痪小鼠机体内常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中和抗体[17],有时感染可被清除,表明这种损伤与能清除感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然而,抗病毒免疫反应一定程度上可对机体产生负面作用,包括单核细胞家族产生的自由基和CD8+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此外,RA BV的N蛋白有超抗原作用,可活化T淋巴细胞,并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无关抗原的免疫反应[18],这不仅可加重炎症反应,还可诱导自身免疫脑脊髓炎的产生。

因此,如果免疫反应产生的不恰当(如V N A水平低或CD8+T淋巴细胞介导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反应),或在感染广泛传播后才产生,免疫反应介导的CN S组织损伤会十分严重,此时是免疫反应而不是病毒本身引起机体死亡。

若干R ABV毒株可在体外多种细胞中复制[19],免疫细胞可被RA BV感染的证据表明,这些细胞可将病毒从神经支配弱的区域运输至神经支配强的区域,如转移至淋巴结,进而有利于RA BV向CN S的传播。

由此看来,病毒本身是免疫病理损伤的促进者,并因毒株特性不同而不同[20]。

不充足免疫动物通常比未免疫动物死的更快的 早死 现象同样支持了免疫应答可增加致病性的观点[21]。

R ABV感染后,免疫缺陷小鼠比正常小鼠存活时间长,表明免疫应答可加速RA BV感染动物的死亡。

此外,感染R ABV的免疫缺陷小鼠注射免疫血清后,同样加速其发病与死亡,表明抗病毒免疫血清可增加病毒致病性。

因此,免疫效应物产生情况,病毒在CN S内浸润、复制和传播情况,以及抗病毒免疫反应活化所需时间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免疫介导的CNS损伤程度。

因此不难理解RA BV感染动物存活后,常伴有严重的神经损伤后遗症,这主要是因清除CN S中的病毒所致。

2 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疫苗在狂犬病暴露前免疫或暴露后紧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Pasteur首次在1885年研制出神经组织疫苗并应用于狂犬病的暴露后治疗,但此类疫苗中含有大量的髓磷脂碱性蛋白,在一些病例中可引起致命性脑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