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狂犬病治疗新进展

狂犬病治疗新进展

狂犬病治疗新进展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致命。

治疗狂犬病的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快速检测狂犬病病毒的方法,如PCR技术。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狂犬病治疗的主要方式。

传统的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大的改进,但是一些新型疫苗如人重组狂犬病疫苗等已经在研究中得到应用。

此外,一些新的免疫治疗方式也正在研究中,如单克隆抗体等。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狂犬病治疗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已经有一些初步的研究表明,利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瑞德西韦等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疫苗接种策略:狂犬病疫苗接种策略的改进也是研究的热点。

一些新型疫苗如3aP-VRV和ARV-1502等正在研究中,这些疫苗可以大大减少疫苗剂量,降低疫苗成本,提高疫苗接种率。

总之,治疗狂犬病的新进展包括早期诊断、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疫苗接种策略等方面。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疫苗接种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避免接触到疑似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如果出现狂犬病症状应及时就医。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摘要概述了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合理应用疫苗及了解其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狂犬病;传统疫苗;细胞疫苗;新型疫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512.9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223-021 传统疫苗1885年巴斯德尝试用感染狂犬病毒固定毒的兔脊髓并于室温干燥,经此制备的疫苗试验后在1885年首次应用于人并获得了成功。

1908年fermi通过在室温下用1%酚处理组织改进了巴斯德的方法。

1911年semple 应用羊脑组织的匀浆物制备疫苗,提高了疫苗的易感性。

应用化学方法如酚、β-丙内脂制备了无毒性的semple 疫苗。

我国自1949年起,一直使用由山羊脑组织制备的semple 疫苗,直到1980年停止使用,由原代地鼠肾细胞和bhk细胞疫苗取代。

脑组织疫苗由于注射量大(每针2ml),接种次数多(14针以上),接种后易引起神经变态反应,抗体产生慢而且水平低等原因,who 狂犬病专家委员会在第七次报告(1984年)中支持限制和放弃生产脑组织疫苗,并极力提倡使用灭活的细胞培养疫苗。

2 细胞疫苗2.1 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1964年wiktor在wistar研究所首次描述hdcv,并进一步通过比较试验最终将来源于semple疫苗生产用pm狂犬病毒株适应到w1~38人二倍体细胞株(后来又适应到mrc 5细胞)。

该疫苗于1974年首次获准生产,并于1978年开始商品化。

hdcv不含任何神经毒因子,并不含任何外源动物杂质,因而可以解释它在重复注射后较好的耐受。

采用nih法检测疫苗的稳定性证实,疫苗在4℃和37℃放置1个月后,无明显差异。

进一步将5批效价为4.3~5.6的疫苗4℃存放3.5年,所有批号滴度均大于2.5iu/剂。

早期调查发现,hdcv预防接种后1个月或3个月达到抗体峰值(10iu左右),随后便逐渐降低,但1~2年内滴度始终大于0.5iu,通过1~3年内加强免疫后,抗体滴度迅速增加10~15倍,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途径相近。

狂犬病暴露者疫苗接种免疫效果研究

狂犬病暴露者疫苗接种免疫效果研究

狂犬病暴露者疫苗接种免疫效果研究目的为探讨狂犬病暴露者疫苗接种免疫效果,为临床狂犬病预防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方法收集相关资料统计2016年针对306例狂犬疫苗接种者进行分析,其抗体阳性率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基础疾病患者疫苗接种的抗体阳性率。

结果306例患者中有300例检测出抗体阳性,抗体阳性率为98.04%,6例检测抗体为阴性,阴性率为1.96%。

通过对比分析5~18岁患者接种狂犬疫苗的阳性率与19~30岁患者、31~40岁患者、41~50岁患者、51~60岁患者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06例接种患者中有167例男性,男性接种狂犬疫苗阳性为160例,阳性率为95.80%,女性患者139例,接种狂犬疫苗阳性为135例,阳性率为97.12%。

患有糖尿病、结核病、肾病综合症的患者降低狂犬疫苗接种阳性率。

结论狂犬病暴露者疫苗接种免疫效果抗体阳性率与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患者应加强对犬类以及猫科动物的管理,及时加强疫苗预防,能够有效防止狂犬病的发作。

标签:狂犬病暴露者;疫苗接种;免疫效果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被猫、狗等动物咬伤后感染[1]。

临床症状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人感染狂犬病的途径主要经过已经感染的狗或者猫抓伤或者咬伤引发的,也可以通过受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接触感染发生。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狩猎者、兽医、饲养动物者更易感,人受感染后并非全部发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以内,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等因素有关,一般被病犬咬伤而未作预防注射者约15%~20%发病,被病狼咬伤者约50%~60%发病,其发病因素与咬伤部位、创伤程度、伤口处理情况、衣着薄厚及注射疫苗与否有关[2]。

目前狂犬病的治疗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死亡率几乎100%。

主要的防治手段是及时的处置伤口,消毒包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及狂犬免疫球蛋白产生抗体。

单克隆抗体在狂犬病预防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概要

单克隆抗体在狂犬病预防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概要
Abst rac t:Humoral immunity is the natur al selection of antivira l response of human body,anti-rabies vi-rus(RVa ntibodies play a 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phylax is and treatment of r abies.Nowadays,besides tra-ditiona l polyclonal immunoglobulin,ther e are anti-RV monoclonal antibodies(mAband genetic engineer ing a ntibodies which ar e still being in hot r esearch.Anti-RV glycoprotein mAb ar e mainly used in the RV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nd trea tm ent,a pply ing the cocktail of several mAb against different epitopes of viral g lycopr otein w orks better than polyclonal immunoglobulin in the prophy laxis of r abies.S till,there ar e many barr iers for applying mAb in the treatm ent of r abies,for examples,blood br ain bar rier stops antibodies fr om enter ing the centr al ner vous system and mAb have little effect on rabies vir uses tha t par asite in the neuro-cytes.Here is to make a r eview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mAb in the pr ophylaxis a nd treatment of rabies.

2024年狂犬病防治情况小结

2024年狂犬病防治情况小结

2024年狂犬病防治情况小结
据202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狂犬病的防治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以下是对2024年狂犬病防治情况的小结:
1. 疫苗普及率提高:各国政府和组织在宣传和推广狂犬病疫苗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疫苗的普及率有所提高,许多家庭和个人能够接种到狂犬病疫苗。

这有助于降低人类感染狂犬病的风险。

2. 动物疫苗覆盖率提升:当地政府和动物保护组织加强了对犬类等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进行疫苗接种的工作。

以犬类为例,很多国家推行狂犬病疫苗普及计划,以提高疫苗覆盖率。

这减少了狂犬病病毒的传播,对控制病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采取预防措施:除了疫苗接种外,人们也更加重视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与患有狂犬病的动物接触。

公共场所和家庭饲养动物的人们更加注重清洁和卫生,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4. 全球合作加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也得到加强,共同努力推动狂犬病防治工作。

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助和经验交流,各国能够更好地应对狂犬病的挑战。

尽管在2024年狂犬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疫苗和预防措施的普及仍然存在困难。

此外,狂犬病病毒的变异和新的传播途径也需要继续研究和应对。

总体而言,2024年的狂犬病防治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持续的努力来最终消除这一全球性威胁。

第 1 页共 1 页。

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研究进展

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研究进展

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研究进展陈海滨;斯淑婷【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饲养宠物人数的不断增加,狂犬病暴露事件逐年增多.2018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指出长春长生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狂犬病疫苗质量问题备受社会舆论关注,国家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接种长春长生公司狂犬病疫苗续种补种方案.目前国内狂犬病暴露后预防还是以“五针法”接种疫苗为主,全程28 d,耗时长且费用较高,因此探索更高效、经济的免疫程序势在必行.本文就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期刊名称】《内科》【年(卷),期】2018(013)006【总页数】4页(P873-875,891)【关键词】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暴露后预防;免疫原性;综述【作者】陈海滨;斯淑婷【作者单位】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宁市530023;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宁市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1狂犬病是由拉萨病毒属的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是以咽肌痉挛、狂躁、恐水为主要特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狂犬病每年导致全球5.9万人死亡,中国每年死亡6000人以上,仅次于印度,位居全球第二[2]。

暴露后预防(PEP)是狂犬病暴露后唯一有效的预防手段。

狂犬病免疫程序分暴露前免疫和暴露后免疫,均可以通过皮内注射(ID)或肌内注射(IM)两种途径进行接种。

2018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了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3],对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进行了修订。

本文就对当前国内外狂犬病疫苗的主要免疫程序及更新后WHO推荐的免疫程序综述如下。

1 当前的主要免疫程序1.1 暴露前免疫 WHO原推荐的暴露前免疫程序为第0、第7、第21及第28天肌内或皮内各接种1剂狂犬病疫苗。

暴露前免疫产生的狂犬病毒中和抗体(RVNA)可对暴露者提前进行保护,避免暴露后预防性治疗的延误,暴露后不必再接种免疫球蛋白(RIG)或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狂犬病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626・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8年7月第2l卷第7期chin J Biol孵cal8 Jllly 2∞8,V01.21 No.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圈书分类号磁173.9 R剪2.33
文章缩号l帅唪55帕(2嗍)07舶枷3
【综述】
狂犬病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明平刚
罗静
严家新
【摘要】减毒活疫苗是新一代狂犬病疫苗的发展方向,应用最近十余年发展起来的反向遗传学技术,有可能在不久的将 来,研制出高效、安全、廉价且使用方便的狂犬病减毒活疫苗。本文就反向遗传系统及4种类型的狂犬病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狂犬病;减毒活疫苗;反向遗传学
在周围神经的感染性降低。 第三类,在病毒基因组中插入额外的G基因。 为了增强减毒活疫苗毒株的免疫原性,Faber等[12】 曾尝试在基因组中插人额外的G基因,以增加G蛋 白在感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在该项研究中,Faber 等构建了1株含有2个相同G基因的重组狂犬病 病毒(sPBNGA—GA株)。2个G基因均包含了减毒相 关突变,即如前述在G蛋白的333位点的氨基酸残
“m8 iIlfection (3):75—80.
in
a1.PerBistenthigIl蛔ue肿i髓
J Med,2002.347(1):26.34.
[11]Anneni蚰sH,Han JY,Dun删ay TM,et a1.safety卸d iml眦no-
Institute of
最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砒ional
与在狂犬病病毒感染细胞中所产生的RNP复合物 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因此,用反义基因组RNP作
为模板,即可合成基因组RNA,随后从基因组RNP 中合成mRNA,并表达病毒蛋白。基因组RNP、其他

狂犬病的现状及预防研究进展

狂犬病的现状及预防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4l 4/ 0 6 2 0
青 海畜 牧兽 医杂志
C ieeQnhi ora o nm l n e f a c ne hns i a Junl f i a a dV t nu Si cs g A e i e
3 6卷 4期
Vo . 6. 1 3 No. 4
狂 犬 病 的现 状 及 预 防研 究 进 展
彭 毛
( 海 省畜牧 兽 医科 学 院 , 宁 ,106 青 西 80 1 )
中 图 分 类 号 :5 .9 88 2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3—75 (0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1 2 10 9 020 }40 4— 0
狂犬 病是 历史 悠久 的具 有 代表性 的人兽 共患 传染 病 , 古埃 及 时代 即 有 记 载 。世 界 上 没 有 狂 犬 病 发 生 在 的 国家很 少 , 目前 很多 地 区有狂 犬病 发 生 的报 道… , 防 制狂犬 病 的基 本对 策 与 其 它 传 染 病 相 同 , 要 充 分 了 需 解I 临床表 现 , 发病 机 理 , 行 病 学 等 资 料 , 狂 犬 病来 流 对 讲 流行病 学 就显得 更 加重 要 。 1 狂 犬病 的特 征 狂犬 病 是 由弹状 病毒 科 狂犬病 病 毒属 的嗜 神经 病 毒 引起 的人 与多 种 动物共 患 急性 、 致死 性传 染病 , 但 一 发 病几乎 是 10 0 %的死 亡 。狂犬 病 病 毒 的 侵入 门户 通 常 被 患病动 物 咬伤 的 伤 口, 后 病 毒沿 神 经 上 行 到 达 然 中枢神 经 即 出现症 状 , 伏 期 通 常 长 达 1 潜 ~3个 月 , 几 乎所有 的 哺乳 动物 都 感 染 , 毒 动 物 的 种类 因 地域 不 带 同而 不 同。 2 人 狂犬 病 的症状 人狂 犬病 的潜 伏期 一 般 1 ~3个月 , 达一 年 以上 长 的仅 占 6 %。I 临床上 可分 为潜 伏 期 、 驱 期 、 性 神 经 前 急 症状 期 、 昏睡 期 。潜 伏 期 除 咬伤 部 位 有 痛 感 外 没 有 其 他症 状 , 前驱 期 即病毒 到 达脊髓 时 , 大约 有半 数 患者 咬 伤部 位有 疼痛 , 觉 异常 等症 状 , 有 发热 、 感 也 头痛 、 肉 肌 痛、 倦怠 感 等症状 。在 2~1 0日的前 驱 期 后 , 患者 出现 行 动异 常 , 迷失 方 向 , 幻觉 并 时常 发生 痉挛 或麻 痹 等神 经症 状 。近 半数 患 者 咽 喉部 有 剧 痛 性 痉 挛 发 作 , 于 由 这 种症状 是 在 想 喝水 时 发 生 , 患 者拒 绝 饮 水 ( 水 但 恐 症 ) 以后 只要 看见 水 就会诱 发痉 挛 。急性 神 经症 状期 , 大约 持续 2~1 0日, 这期 间意识状 态 逐 渐恶 化 , 陷 入 而 昏 睡状态 或 突然死 亡 , 昏睡期约 持续 数小 时 到数 月 , 一 般 昏睡不 久 即停 止呼 吸而 死亡 。在 亚洲 和 非洲 每年 有 5 0 500人 死 于 狂 犬 病 , 部 分 受 害 者 是 孩 子 ,0 ~ 大 3% 5 %的狂犬 病例 报 告 是 l 0 5岁 以下 儿 童 。 国 内卫 生 部 报告 ,0 2 狂犬 病 发病 人数 11 1 , 20 年 9 人 死亡 119人 , 5 死亡 率 9 .l ;0 3年 狂 犬 病 发 病 人 数 20 7人 , 7 3 % 20 3 死 亡 18 人 , 死率 9 .【 ;0 4年 1 0月 因狂犬 病 90 病 7 2 % 20 】 ~1 死 亡 220余 人 , 三 年 内狂 犬 病 死 亡 人 数 持 续 上 0 J近 升 , 死率 , 亡人 数均 居 人类各 种疫 病 之首 , 病 死 目前 , 狂 犬 病 疫 区 由南 向北 扩 展 , 对我 国南方地 区犬类 抽检 , 据 狂犬 病 隐性带 毒 率 为 1 % ~3 % 。近 年来 , 典 型 0 0 呈 狂犬 病 临床症 状 的 发病 动物较 少 见 , 多呈 隐性带 毒 , 经 检测 发现 ; 类 隐 性 带 毒 率 1% ~3 % , 南 高 北 低 犬 0 0 呈 的趋 势 。人类 狂犬 病 的发 病 症 状 也 出 现 新 的 变 化 , ] 在 泰 国 目前 约 2 %的病人 不 出现 典 型 的 “ 水 、 光 、 0 恐 怕 狂暴” 的症状 , 国狂 犬病 人 也 出 现类 似 情 况 , 往 被 我 往 误 诊 为脑 炎等 疾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摘要狂犬病作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病死率高,一旦发病,无药可医,成为危害公共卫生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简要介绍了狂犬病免疫学、综合防制、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有效降低狂犬病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狂犬病;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8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58-02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多发于春、夏等温暖季节,主要发生于亚洲、非洲、欧洲等,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1]。

狂犬病病毒可经伤口沿末梢神经直达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液而进入脑脊髓内,继而在机体神经细胞内繁殖,并形成细胞浆内包涵体,使人或畜发病。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因进入机体的病毒数量、毒力及咬伤部位而有所不同,一般为1~2个月,最短仅10 d,长者可逾1年[2]。

伴随着城市、农村养犬数量的不断增加,狂犬病的潜在威胁和疫情形势也随之变的严峻。

因此,如何预防、消灭狂犬病就成了现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流行现状
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易感,狂犬病病毒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犬科和猫科等动物,野生动物可作为狂犬病病毒的储藏宿主。

蝙蝠、野鼠等野生啮齿类动物对狂犬病病毒都比较易感,这些
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成为该病的潜在危险疫源。

2010年,全国报告发病数最多的5个省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广东省、湖北省和贵州省,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总发病数的67.86%。

而广西是中国狂犬病高发区[3],狂犬病已逐渐成为广西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我国南方地区犬类有1~3成的狂犬病隐性带毒,如此高的隐性带毒率是狂犬病传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 狂犬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狂犬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对控制狂犬病感染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受感染而发病,病死率几乎可达100%,高居各类传染病病死率之首,严重威胁着人畜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狂犬病的危害,科研人员不断对狂犬病的免疫机制、致病机理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攻关,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1 细胞免疫
尽管狂犬病病毒的所有结构蛋白均表现出抗原性,但是并非所有的蛋白都起相同的作用。

研究表明,纯化了的g蛋白(糖蛋白)诱导产生的抗原能够保护狂犬病病毒对脑的脑内攻击,是唯一能够持续诱导产生病毒中和抗体的狂犬病病毒抗原,是制备疫苗的重要成分。

过去人们认为,只有糖蛋白才是提供抗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

但是近些年来的研究证明,狂犬病毒诱导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和核蛋白。

最近研究表明,狂犬病毒内部的rnp(核糖核蛋白)或np(核蛋
白)在诱生保护性免疫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4]。

因为np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和rnp相同似,且np的抗原性比g蛋白的抗原性稳定。

狂犬病毒rnp或g蛋白注射动物(如小鼠、犬和猴等)可诱生抗脑外途径致死性攻击的免疫保护力,诱生大量特异性th 细胞,在诱生抗狂犬病免疫保护上起决定性作用。

因为特异性中和抗体只能在感染初期即病毒未进入肌细胞及神经通路时发挥作用。

2.2 体液免疫
狂犬病病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的病毒裂解颗粒或狂犬病病毒蛋
白被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和递呈的抗原,可间接刺激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

g蛋白是镶嵌于狂犬病病毒双层脂质包膜上的刺突,长约10 nm,是狂犬病病毒唯一暴露在表面的、糖基化的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

n蛋白、p蛋白、l蛋白位于狂犬病病毒内部,紧密包裹病毒rna,构成病毒的衣壳,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病毒的核衣壳抗体,这种抗体是非中和抗体,不具有抵御狂犬病病毒攻击的保护作用。

n蛋白抗体在体外具有抑制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功能[5]。

3 狂犬病综合防制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的死亡率极高,但就目前来看,犬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犬是狂犬病的传播宿主,也是狂犬病病毒的储藏宿主,预防人类狂犬病的根本所在就是有效控制犬的狂犬病。

近年来,狂犬病疫苗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3.1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犬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对犬狂犬病的控制,包括对家养犬和宠物犬进行免疫接种、消灭野犬和捕杀可疑病犬和病猫是预防人狂犬病最有效的措施,世界上很多控制和消灭了狂犬病的国家已证实了这点。

普及防治狂犬病知识,提高狂犬病防疫意识,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3.2 咬伤后防止发病的措施
人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应立即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发病,其中包括及时而妥善地处理伤口、个人免疫接种以及对咬人动物的处理。

3.3 免疫接种
对家养犬进行登记,并给予预防接种是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最根本措施。

在消灭家犬狂犬病的基础上,目前防制重点转移至对野生动物的免疫。

而对于咬伤前的预防性免疫,免疫接种对象仅限于受高度感染威胁的人员,因为目前的疫苗还有一定的副作用,不推荐采用大规模集体免疫接种的办法。

4 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
4.1 弱毒疫苗
1885年,巴斯德首次用兔脑脊髓制备成狂犬病弱毒疫苗[6]。

狂犬病弱毒疫苗在我国狂犬病的防制工作中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弱毒疫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据相关报道,动物在接种弱毒疫苗后可在其口腔中检出残毒。

4.2 灭活疫苗
狂犬病疫苗株先在体外用细胞进行繁殖培养,灭活后与佐剂按一定的比例制备成兽用狂犬病灭活疫苗。

近年来,灭活疫苗的研制取得很大的进步。

灭活苗从神经组织灭活苗、鸭胚疫苗到细胞疫苗,逐步克服了各种不足,使狂犬病灭活疫苗的效力变得更稳定。

鉴于弱毒疫苗存在的安全隐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用狂犬病灭活疫苗代替弱毒疫苗,最终消灭人和动物狂犬病。

4.3 基因工程疫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狂犬病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科研人员基本研究清楚了狂犬病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基因工程疫苗成为当前开发研制经济、安全、有效的新型热门疫苗。

目前,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主要围绕糖蛋白和核蛋白展开,主要有重组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疫苗等。

我国第一株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天坛株痘苗病毒已研制成功,但痘苗重组病毒接种人类后,可长期抑制再次免疫接种,因此狂犬病重组痘苗载体疫苗的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

5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切断狂犬病的传染途径、消灭一切可能的病原,对犬科和猫科动物全面免疫,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提高人对狂犬病的认识,做到群防群控。

人一旦被猫犬类动物咬伤或抓伤,马上对伤口进行处理,12 h内进行疫苗注射,减少发病几率。

控制好犬类动物的养殖数量,减少隐性带毒的病毒宿主;对鼠类常年进行
灭控,减少带毒传染。

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疫意识,还需研制出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经济的疫苗。

6 参考文献
[1] 盛圆贤,赵德明.狂犬病流行态势及其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科学,2009,39(9):835-838.
[2] 梁秀梅,于潜.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j].生物学通报,1994,29(6):23.
[3] 陆立权,郭建刚,刘棋,等.外观健康家犬携带狂犬病病毒状况调查[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1):88-89.
[4]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85-90.
[5] 葛宪民.狂犬病的防治与监测[m].1版.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9-50.
[6] 俞立新.人和动物狂犬病防制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8,14(4):56-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