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免疫学

合集下载

狂犬病基础知识

狂犬病基础知识

狂犬病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病原体为狂犬病毒,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目前的实验和观察表明其只感染哺乳动物。

它会导致哺乳动物的急性脑炎和周围神经炎症,没有接受疫苗免疫的感染者,当神经症状出现后几乎必然死亡,通常的死亡原因都是由于中枢神经(脑-脊髓)被病毒破坏,最终死于植物神经受损导致的脏器衰竭。

但是只要及时的接种疫苗,一般都能诱发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消灭病毒。

狂犬病是最为恐怖的疾病之一,一旦发病,死亡率为100%。

哺乳动物中,灵长目、食肉目、翼手目等目的动物都可以成为病患,如人、猫、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还有马;而啮齿目动物(除海狸外)很少感染,如松鼠、花栗鼠、兔子等,但为了保险起见,被啮齿动物如鼠咬伤后还是应该注射狂犬病的疫苗。

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者的脑脊液、口水和体液中,绝大部份通过咬伤传播,很多时令染病的人或动物特别活跃,在没有激怒的情况下发起攻击,展现其他不寻常的行为。

狂犬病亦可以以麻痹方式出现,令患者显得沉默内向。

亦有未经确认的实例表明病毒可经气溶胶由黏膜或呼吸道传染,在探索有狂犬病蝙蝠的洞穴时被含有蝙蝠粪便的气溶胶感染。

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曾出现于器官移植,极少出于人咬人或接吻,2004年在美国一狂犬病病毒为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一端圆凸;一端平凹,形如子弹,直径65~80nm,长约130~240nm。

病毒易为日光、紫外线、甲醛、升汞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脂溶剂、50%~70%酒精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灭活。

病毒于-70℃或冻干后置0~4℃中可保持活力数年。

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于50%甘油内送验。

狂犬病毒含5种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双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质(M)等。

狂犬疫苗的作用原理

狂犬疫苗的作用原理

狂犬疫苗的作用原理狂犬疫苗是一种预防狂犬病的疫苗,其作用原理基于免疫学的原理。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疾病,它主要通过狂犬病病毒感染以及病毒的神经侵袭而导致疾病的发展。

病毒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动物的唾液中,通过受伤、咬伤等途径传播给其他动物或人类。

一旦感染,病毒会进入人体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导致严重的脑部炎症,最终导致死亡。

狂犬疫苗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引入狂犬病病毒的表面蛋白(g蛋白)或其合成的类似物来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从而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狂犬疫苗有两种主要类型:人用疫苗和动物用疫苗。

人用疫苗主要包括:传统狂犬疫苗和Vaccine et Cohn狂犬疫苗。

传统狂犬疫苗是通过培养活病毒,获得病毒液后,使用低温、弱酸和/或化学药物处理病毒液,使其失去致病性,但保留其免疫原性。

接种这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产生狂犬病的抗体,提供免疫保护。

Vaccine et Cohn狂犬疫苗则是使用无致病性的狂犬病病毒株,将其进行高度传代培养,以减少其毒力。

该疫苗通过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进而起到预防狂犬病的作用。

动物用疫苗则主要包括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活疫苗是指病毒株中的病毒被保留,病毒被活性化但毒力减弱。

接种此类疫苗后,病毒可以在机体内复制,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促使机体产生针对狂犬病病毒的抗体,提供免疫防护。

灭活疫苗是将狂犬病病毒经过特定的处理方法进行灭活,使其失去致病性,但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该疫苗通过多次接种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生成抗狂犬病病毒的抗体,起到预防狂犬病的作用。

接种狂犬疫苗时,疫苗中的狂犬病抗原会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如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这些细胞将启动免疫应答的连锁反应,产生特定的抗体来攻击和清除狂犬病病毒。

通过疫苗接种,机体会产生两种类型的记忆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介导,可以杀伤感染的病毒和病毒携带细胞,起到直接消灭狂犬病病毒的作用。

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

前驱期(2-4d) :感冒样症状; 烦躁不安,“水风声光” 刺激 敏感;喉头紧缩感;局部伤口 有痒、痛、麻、蚁走等异样感 觉。
兴奋期(1-3d) :发烧、“水 风声光”害怕(恐惧面容),神 经高度兴奋状态(咽肌、呼吸肌 痉挛,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
麻痹期(6-18h) :昏迷, 呼吸、循环衰竭。
某院10年狂犬病资料
狂犬病毒
概述 • 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 • 嗜神经病毒 • 宿主范围广(猫、狗、野生动物) • 创伤、接触感染 • 所致疾病:狂犬病(恐水症)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1)形态 2)核酸 -ssRNA 3)衣壳 4)包膜(G蛋白)
2.病毒复制
1)病毒受体
2)胞浆内复制
3)内基小体
Ach
4)出芽释放
部 (7人)
上肢、躯干 (29人)
25d
102d
最短2d,最长12d,平均3.9d
下肢 (15人) 518d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根据动物咬伤史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诊断。
— 咬伤后,可疑动物进行隔离观察(7-10d); —对发病动物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对可疑患者的唾液、脑脊液微生物学检查。
3.病毒抗原和毒力变异 野毒株 固定毒株
4.抵抗力 1)对热、紫外线、日光、干燥的抵抗力弱; 2)酸、碱、脂溶剂、肥皂水可灭活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动物狂犬病 狂暴型(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麻痹型 2)人狂犬病
唾液带大量病毒
潜伏期(通常3-8周) 影响因素:1.咬伤部位
2.伤口深浅 3.年龄 4.入侵病毒的数量、毒力 5.宿主免疫力
病程
①神经外小量增殖期 ②侵入中枢神经期(5cm/d) ③向各器官扩散期

狂犬病疫苗及免疫预防相关知识

狂犬病疫苗及免疫预防相关知识

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
• 正在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的儿童可按照正常免疫程 序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狂犬病疫苗期间也可按 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其他疫苗,但优先接种狂犬 病疫苗。
• 接种狂犬病疫苗应当按时完成全程免疫,按照程 序正确接种对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的免疫力非常关 键,当某一针次出现延迟一天或者数天注射,其 后续针次接种时间按延迟后的原免疫程序间隔时 间相应顺延。
2004年IABS大会的观点: 肿瘤细胞的DNA可以在动物模型或人类引起肿瘤的发生,经多个研究小组的定量风险 评并基于各种不同的设定为依据,得出的结论为: 即使生物制品中存在细胞基质DNA 的肿瘤风险是非常低的。
(1ng=1000pg)
二、不同暴露状态下的免疫程序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 • 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 为三级。
接种的禁忌症问题
• 狂犬病病死率达100%,暴露后狂犬病
疫苗接种无禁忌症。
发生不良反应怎么办
• 接种后少数人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硬结等,一般 不需做特殊处理。极个别人的反应可能较重,应 当及时就诊。 • 发现接种者对正在使用的狂犬病疫苗有严重不良 反应时,可更换另一种狂犬病疫苗继续原有程序 ,可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同厂家生产的 疫苗所使用的细胞不同,在疫苗中的添加附料也 略有不同,对不同使用的个体也有差异)。
怀孕期妇女注射狂犬病疫苗对胎儿的影响
• 一、首先由于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不管任何情 况下都应该注射狂犬病疫苗。 • 二、依据目前的药物药理学和药物毒理学研究的 资料显示,在怀孕期接受药物会导致胎儿畸形、 致突变的药物大约有120多种,但在狂犬病疫苗中 所有成分均无这120多种药物。所以,使用狂犬病 疫苗一般不会造成对胎儿的影响。 • 三、国际权威医学杂志(Mayo Clin Proc) 2004年 载文显示:没有证据表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者 狂犬病疫苗会引起胎儿发育异常,因此怀孕期进 行狂犬病预防不是禁忌。

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研究进展摘要狂犬病作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病死率高,一旦发病,无药可医,成为危害公共卫生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简要介绍了狂犬病免疫学、综合防制、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有效降低狂犬病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狂犬病;免疫;防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s8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58-02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多发于春、夏等温暖季节,主要发生于亚洲、非洲、欧洲等,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1]。

狂犬病病毒可经伤口沿末梢神经直达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液而进入脑脊髓内,继而在机体神经细胞内繁殖,并形成细胞浆内包涵体,使人或畜发病。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因进入机体的病毒数量、毒力及咬伤部位而有所不同,一般为1~2个月,最短仅10 d,长者可逾1年[2]。

伴随着城市、农村养犬数量的不断增加,狂犬病的潜在威胁和疫情形势也随之变的严峻。

因此,如何预防、消灭狂犬病就成了现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流行现状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易感,狂犬病病毒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犬科和猫科等动物,野生动物可作为狂犬病病毒的储藏宿主。

蝙蝠、野鼠等野生啮齿类动物对狂犬病病毒都比较易感,这些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成为该病的潜在危险疫源。

2010年,全国报告发病数最多的5个省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广东省、湖北省和贵州省,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总发病数的67.86%。

而广西是中国狂犬病高发区[3],狂犬病已逐渐成为广西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我国南方地区犬类有1~3成的狂犬病隐性带毒,如此高的隐性带毒率是狂犬病传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 狂犬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狂犬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对控制狂犬病感染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受感染而发病,病死率几乎可达100%,高居各类传染病病死率之首,严重威胁着人畜的健康。

狂犬病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狂犬病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摘要】狂犬病的病死率极高。

狂犬病暴露后必须正确处理伤口,并及时采取规范地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程序,以减发病的几率和风险。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暴露免疫被动免疫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动物咬伤所致。

当人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及舔舐伤口或粘膜后,其唾液所含病毒经伤口或粘膜进入人体,一旦引起发病,病死率达100%[1]。

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时称为狂犬病暴露[2]。

被可疑动物咬伤后,立即正确地处理伤口,根据需要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和严格按照要求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则能大大减少发病的风险。

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能特异地中和狂犬病病毒,可立即起效,称之为被动免疫。

而狂犬病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病毒的保护性抗体,称为主动免疫[3]。

根据卫生部《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判定为ⅱ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判定为ⅲ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1狂犬病的主动免疫 1.1接种程序:一般咬伤者于0(注射当天)、3、7、14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

狂犬病疫苗不分体重和年龄,每针次均接种1个剂量。

1.2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2岁以下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内注射。

禁止臀部注射。

1.3主动免疫的注意事项 1.3.1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应当越早越好。

1.3.2如不能确定暴露的狂犬病宿主动物的健康状况,对已暴露数月而一直未接种狂犬病疫苗者也应当按照接种程序接种疫苗。

1.3.3正在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的儿童可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

接种狂犬病疫苗期间也可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其他疫苗,但优先接种狂犬病疫苗。

1.3.4接种狂犬病疫苗应当按时完成全程免疫,按照程序正确接种对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的免疫力非常关键,当某一针次出现延迟一天或者数天注射,其后续针次接种时间按延迟后的原免疫程序间隔时间相应顺延。

重庆狂犬抗体检测:狂犬病基础免疫

重庆狂犬抗体检测:狂犬病基础免疫

狂犬病基础免疫泓域健康(MacroAreas Health)通过创新型管理系统和医疗垂直领域管理平台服务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同时,不断加大“互联网+大数据”运营服务,持续完善包括“狂犬病中和抗体检测”、“HPV中和抗体检测”等疫苗接种后效果评价在内的多项病理诊断、医学检验、公卫筛查等专业服务,并在用户端给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健康服务和高质量的医疗健康产品。

一、狂犬病基础免疫所有持续、频繁暴露于狂犬病病毒危险环境下的个体均推荐进行暴露前预防性狂犬病疫苗接种,如接触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能涉及狂犬病病人管理的医护人员、狂犬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兽医、动物驯养师以及经常接触动物的农学院学生等。

此外,建议到高危地区旅游的游客、居住在狂犬病流行地区的儿童或到狂犬病高发地区旅游的儿童进行暴露前免疫。

免疫程序:第0天、第7天和第21天(或第28天)分别接种1剂,共接种3剂。

接种途径、部位和剂量:肌内注射。

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于上臂三角肌注射;2岁以下儿童于大腿前外侧肌注射。

禁止在臀部肌肉注射。

每剂0.5ml或1.0ml(具体参照产品规格或产品说明书)。

二、狂犬疫苗研发动态:企业积极研发狂犬病疫苗,辽宁成大两开花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和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是企业目前主要的研发方向。

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方面,广州瑞贝斯和亚泰生物进入I期临床试验,智飞生物的子公司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辽宁成大、卓谊生物和大连雅立峰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方面,目前来看,人二倍体细胞狂苗的发展潜力较大,符合消费升级趋势,而国内仅有成都康华一家生产。

正在研发的企业中,仅有辽宁成大一家,并且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三、中国狂犬病发病数量、死亡数量及发病率与死亡率得益于狂犬疫苗的推广,我国狂犬病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发病人数从2010年2048人下降至2020年的202人,截至2021年1-5月我国狂犬病发病人数为70人;死亡人数从2010年2014人下降至2020年188人,截至2021年1-5月我国狂犬病死亡人数为66人。

(34)--狂犬病病毒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34)--狂犬病病毒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典型的临床表现 : 分3期
前驱期 兴奋期 麻痹期
相当短暂 ,持续6 -8个h。 1) 肌肉停止痉挛
2) 由安静进入昏迷 3) 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麻痹型(不典型狂犬病 ) 脊髓 、延髓受损 , 无恐水及兴奋期表现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根据动物咬伤史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诊断狂犬病。
但对于发病早期或咬伤不明确的可疑患者 , 需及时 进行微生物学检查辅助确诊。
2) 患者可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 配区有异样感。
典型的临床表现 : 分3期
前驱期 兴奋期 麻痹期
持续1-3天 。表现为 1) 高度兴奋 , 突出为极度的恐怖表情,
恐水 , 怕风(中恐水为本病的特征表现) 。 2) 交感神经亢进的表现 如流延 、 大汗 等。
3) 多清楚神志 ,可有精神症状如幻觉等。
狂犬病病毒
一 、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外形似子弹状,有包膜。 病毒核衣壳由衣壳呈螺旋对称排列 ,其内包裹单股负链RNA
2. 培养特性 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 ,可在细
胞浆中形成一个或多个 、圆形或椭圆形 、嗜酸性包涵体, 称内基小体 ,可以辅助狂犬病的诊断。
3. 抵抗力
( 1)狂犬病病毒对热、紫外线、 日光、干燥的抵抗力弱。

℃ 0 - 60分钟
100℃2 分钟
失去活力 。
(2) 酸 、碱 、脂溶剂 、肥皂水 、去垢剂等能灭活病毒。
( 3) 耐低温 ,-70℃或冻干后4 ℃可保存多年。
二 、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1.传染源 主要是病犬,其次是猫 、牛 、 猪和野兽 , 吸血蝙蝠,
人传人病例少。 2.传播途径
咬伤传播 接触传播
组织内小量增殖期 侵入中枢神经期 向各器官扩散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2月,WHO最新发布了《疫苗接种的免疫学基础丛书,第17分册:狂犬病(The Immunological Basis for Immunization Series,Module 17: Rabies)》,现将其中的《第2章:狂犬病的免疫学》全文翻译如下:2.1 临床疾病的预防狂犬病与其他传染病相比最独特之处,就是在暴露于病毒之后,如能及时实施暴露后预防(PEP),仍能防止临床疾病的出现,即使病人以前未接种过疫苗。

WHO推荐的PEP包含三部分内容:(a)对伤口进行清洁、冲洗、消毒等处理;(b)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给药途径,在28至90天的期间内接种疫苗;(c)所有三级(严重)暴露病人应在接种第一针疫苗的同时或之后一周内注射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RIG)。

暴露于狂犬病毒的后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暴露位置及严重程度,进入伤口的病毒量及其型别(基因型或生物型),以及接种是否及时、是否严格遵照WHO关于PEP的建议。

病人的先天免疫(基础免疫系统产生的非特异抗病作用)和适应性免疫(高度特异,系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都参与发挥保护作用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除了对伤口的一些物理和化学处理措施以外,PEP主要的免疫学目的是中和并清除暴露时侵入病人体内的狂犬病毒。

为达此目的,需要以最快速度增加狂犬病毒中和抗体(RVNA)的数量。

因此,一个关键问题是,保护性免疫反应应当能确保尽快产生直接针对狂犬病毒G 蛋白的RVNA。

RVNA水平几乎总是能在初次接种后的7至14天之间达到足以被检测到的浓度(适应性或主动免疫)。

不过,由于人狂犬病无例外地是致命的,疫苗接种方案中尽早接种免疫球蛋白(RIG)(被动免疫)的目的是提供补充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于严重和/或多处受伤的病人。

2.2 狂犬病疫苗自从30年前开始开发以来,细胞培养和基于鸡(鸭)胚的狂犬病疫苗(CCV)已证明对于预防人狂犬病高度有效,包括用于暴露前预防性接种(PrEP)和与RIG联合用于PEP。

CCV的投产是一项重大进展,特别是其质量明显优于在一个世纪以前用受感染动物脑组织制造的第一种粗制的神经组织疫苗(NTV)。

应当指出,所有NTV都是变态反应原,WHO 已建议用CCV替换NTV。

几种不同的细胞已用于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包括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源自鸡胚和鸭胚的原代细胞系和VERO传代细胞系。

由于用Vero细胞和鸡(鸭)胚原代细胞系生产的狂犬病疫苗扩大了CCV的安全应用范围,将CCV推广到了全世界。

CCV 还使疫苗扩展用于PrEP成为可能,从而可保护经常性暴露于狂犬病毒的人群。

在过去的20年里发表了大量证明CCV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数据。

PEP治疗程序中,使用5剂肌肉注射(IM)CCV的费用往往超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病人的支付能力。

因此,在预算短缺的地区,PEP方案中CCV的使用往往无法兑现,WHO建议采用皮内(ID)途径注射CCV,仍可达到规定的效力和免疫学标准。

正在进行中的研究特别将目标定在开发新的廉价而有效的狂犬病疫苗,从而能最终降低全球范围内狂犬病预防的成本。

2.3 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早期的实验曾试图鉴别免疫系统的哪些部分与针对狂犬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有关,这些实验已经证明,灭活的狂犬病疫苗可以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

后续的对小鼠的细胞介导免疫作用的实验证实,仅有细胞毒性T细胞并不能防止狂犬病,因为去除CD8+T细胞并不影响接种过疫苗的动物的抗病能力及存活率。

研究显示,狂犬病灭活疫苗能采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MHCII)机制,同时刺激B细胞及CD4+T细胞,并通过引发一系列免疫应答来提供保护作用;这些免疫应答包括激活淋巴细胞、CD4+抗体分泌型浆细胞以及产生中和抗体,中和抗体可迁移至神经系统实质。

CD4+T细胞的激活最终将导致能识别并清除狂犬病毒的RVNA的产生,因此,CD4+T细胞在保护暴露于狂犬病毒的病人避免发病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近期对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免疫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17名健康人和五名罹患B和T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症的病人。

在所有健康人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初次接种疫苗一周之后,免疫球蛋白IgM水平明显上升,两周之后,IgG(IgG1和IgG3)和IgA也明显上升。

在同一项研究中,在一次疫苗加强接种之后,IgG水平的增长(加强接种后一周检测)较之初次系列接种后明显加快。

总之,IgG1是狂犬病疫苗初次以及加强接种之后血清中IgG的主要亚型。

另外五名患联合免疫缺陷症的病人在经同样程序接种后,他们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出现多项异常。

将有毒力的狂犬病毒接种到模型动物,病毒可能在接种部位(通常在肌肉组织)复制,也可能不经复制而直接进入分布在伤口附近的外周神经。

狂犬病毒一旦进入神经元,则它有潜在的可能被中和,虽然早期研究认为这种可能性较低。

到目前为止,狂犬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由于在病毒暴露发生几天甚至几个月后才进行PEP也会有效,说明RVNA 有时也可能将狂犬病毒从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清除。

狂犬病疫苗接种后,在受试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的抗体除了针对G蛋白的抗体之外,还有针对其他蛋白(特别是N蛋白)的抗体。

已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针对N蛋白的抗体不能中和狂犬病毒,因此,这些专门“抗N”的抗体在保护性体液免疫的发展中不大可能起重要作用。

目前,病毒的非中和抗体在疾病免疫保护中的作用还不完全明了。

目前并没有确定对人狂犬病具有保护作用的特定的RVNA水平,虽然WHO建议将抗体水平0.5 IU/mL作为疫苗接种后具有足够免疫应答的证据。

2.4 被动免疫的作用由于RVNA在以中和方式杀灭狂犬病毒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立即在被疯动物咬伤的伤口周围注射RIG将提升针对狂犬病的保护水平。

RIG中所含的RVNA的特定标靶就是狂犬病毒,应将RIG接种到暴露损伤发生的解剖学部位。

1954年在伊朗的一项现场研究中收集的有说服力的临床证据证明,对严重暴露于疯动物的病人接种抗狂犬病血清(加疫苗)可降低患狂犬病的风险。

在该项早期研究中,实验者对29名被同一只疯狼严重咬伤的病人进行了抗狂犬病血清和/或疫苗的注射。

29名病人中,对其中17名头部被严重咬伤的病人的处理如下:五名病人接种两剂抗狂犬病血清加疫苗(五人全部存活),七名病人接种一剂抗狂犬病血清加疫苗(一名病人随后死于狂犬病),五名病人仅接种疫苗(三名病人随后死于狂犬病)。

一名六岁病人受到特别严重的头部深度损伤,其头骨已经破碎,在六天内接种了六剂抗血清加疫苗,结果存活。

其他病人被咬伤部位为躯干和腿,他们接种的或者是单独的疫苗,或者是抗血清加疫苗。

这些病人全部存活。

RIG应浸润式注射到病人被疯动物咬伤的伤口内或周围,以中和那些有可能在咬伤时侵入并存在于组织中的狂犬病毒。

人源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HRIG)的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0IU,马源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ERIG)的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40IU。

被动免疫是PEP 的组成部分,遗憾的是,由于RIG价格昂贵,供应不足,并不是所有本该进行RIG注射的病人都能得到这种能够挽救生命的产品。

虽然单独接种疫苗能够挽救大部分病人,但某些病人仍需要立即接受被动免疫才能够生还。

头部、手部等神经密集分布的部位被咬伤,以及伤口较深或较多的病人最易被感染,最需要注射RIG。

关于PEP方案中RIG注射的特别建议,欲知详情,请访问http://www.who.int/rabies/human/en/index.Html。

2.5 主动免疫的接种途径第一种CCV最初是经肌肉注射,它被认为可替代容易引发过敏反应的神经组织疫苗(NTV),NTV通常仅能引发较低或中度的免疫反应。

然而,由于CCV的成本高于NTV,而且犬狂犬病地方性流行的国家需要接受PEP方案的病人人数众多,这两个因素导致最初CCV的推广受到限制。

为改变这种状况,研究者努力减少CCV的成本同时不降低其有效性,他们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检测过皮内(ID)注射的有效性,所用疫苗剂量仅为PEP中经肌肉注射(IM)所需疫苗的一部分(60%-80%)。

过去20年中发表的若干临床试验结果肯定了狂犬病PEP方案中皮内注射途径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该途径在目前已经有效地应用在包括印度、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在内的亚洲国家。

由于皮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免疫器官,在抗原到达皮层时疫苗的效力能够得到提升,所以皮内注射具有诱导免疫反应的能力。

此外,抗原接种到皮层以后可以促进其直接接触大量抗原提呈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这些细胞在皮内的数量高于在肌肉内的数量。

2.6 不同群体的免疫反应感染狂犬病毒后迅速接受WHO推荐的PEP方案后极少发生死亡,这证明CCV是世界上免疫原性最强的疫苗之一。

狂犬病疫苗几乎在所有人群中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但CD4+细胞计数极低的人群可能例外。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选择了人免疫缺陷症病毒(HIV)感染的成年人群进行CCV的免疫反应调查,在CD4+细胞计数低于400的有症状的HIV感染病人中,在接受了PEP方案,即于0、3、7、14和30天肌肉注射5剂疫苗后,只有57%的病人产生了高于0.5 IU/mL的RVNA。

另一项研究中,10名CD4+细胞计数在25-472之间的HIV 感染成年病人接受了一项多点皮内接种PEP方案,他们于0、3和7天各皮内接种了四剂CCV,28和90天各皮内接种两剂CCV(“4-4-4-0-2-2”)。

该项研究报告指出,十名受试者的免疫反应均低于预期;其中两名病人的RVNA滴度在第14天还没有超过0.5IU/mL;一名病人在第30天还没有超过0.5IU/mL。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对13名HIV感染、CD4+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的儿童采用三剂肌肉注射CCV的PrEP方案,然后检测其免疫反应,并与九名未感染儿童的免疫反应进行对比。

在该项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CD4+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15%的儿童的RVNA滴度明显偏低,13名HIV感染儿童中的四名未产生可以检测到的RVNA。

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对进行过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感染受试者进行CCV疫苗接种,并检测免疫反应,结果显示,在这些HIV感染时间较长的病人血清中的IgG和IgM滴度比正常值偏低。

然而,该项研究也显示,这些接受过HAART的病人中的63%在疫苗初次接种五年后仍有可检测到的抗体滴度。

另一项研究评估了免疫抑制病人中一种更加有效的接种程序。

受试者包括两组HIV阳性病人,一组的CD4+细胞计数低于200,另一组的高于200。

每名受试者接受一种改良的八位点复合皮内接种PEP方案,该方案包括于0、3、7、14和30天时各八点皮内注射CC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