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公开课用)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公开课教学讲课文档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形式 过程 范围 形式 主要以无机物形式
沿食物链(网)单向 流动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 间反复循环
全球(生物圈)
具全球性,反复循环
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能量流动的过程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2)温室效应的原因?
(3)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开发新能源 增大绿化面积
想一想
解决“温室效应”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们
可以做些什么来挽救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五页,共20页。
关注社会
破坏碳循 环的平衡
大气中 CO2含量
增加
温室效 应
第六页,共20页。
一、碳循环
第七页,共20页。
结合碳循环的过程请大家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 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2) 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3) 碳进入植物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 碳循环的形式: CO2 (5) 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网) (6) 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第十三页,共20页。
2、概念要点
(1)物质:组成生物体C、H、O、N、P、S等基本元
素。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
(2)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十八页,共20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

D 思考:
煤、石油等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A、B、C、D各代表什么生物?
初级消费者、生产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
2.碳分别以什么形式进入、离开生物群落?
气体CO2
6
大气中的CO2
④ ⑤
①②
③
⑥
C
A
B
⑦
D
煤、石油等
3.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③ ]_光__合___作用。 4.碳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主要依靠____呼__吸___作用。 5.限制我国西北地区③过程总量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水___。
7
大气中的CO2
④
①② ③
⑤
⑥
C
A
B
⑦
D
煤、石油等
6.⑦过程的加剧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
8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 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学燃料的燃烧。
14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 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①单向流动、不循环
①反复循环
特点 ②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低 ②具全球性(生物圈)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 分割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D ) A.生态系统范围内辐射的全部太阳能 B.照到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 C.消费者得到的全部化学能 D.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 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运动 是单向的、是不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 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 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
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训练案及答案(上课用)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物群落中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C.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D.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2.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3. 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含碳有机物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5.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D.C处在第三营养级6. 秸秆经过切割即可直接作为燃料投入锅炉燃烧进行生物发电。
国际能源机构的有关研究表明,秸秆是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平均含硫量只有3.8‰。
远低于煤1%的平均含硫量。
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A.生物发电产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有利于环境保护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可做到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产生的灰分还田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D.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7.如图表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有机物中的碳只有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C.A、B是存在于不同组织中的同一类化合物,但转化形式不同D.某种植食性动物体重若要增加l千克,则其消耗的植物至少为10千克8.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1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⑴⑴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⑴影响⑴措施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精品公开课

练习
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 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
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D )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B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练习
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 )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练习:
例1.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A、
B、C 、D各代表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何种成
分?
C
D
A
B
C为生产者 B为分解者 A为消费者 D无机环境
C
C
辨图要点:
D
D
A
BA
B
1、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
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 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 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把握概念:
1:概念中的物质是什么?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2:物质在什么和什么之间循环?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
单向的。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则指向无机环境 (传递),而生产者指向消费者和分解者 (传递) 。
3、消费者指向分解者(传递)。
1.下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简图,图中的甲、 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的何种组成成分?
乙为生产者,丙为分解者,甲为消费者
2.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 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转化和循环;3. 理解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促进物质循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过程;2.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质循环差异。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和环境交互作用下,物质(如有机物、无机物等)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过程。
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物种生存的重要因素。
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1)碳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动物食用植物,将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组织;- 动物和植物的死亡和排泄物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释放到环境中,形成二氧化碳;- 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2)氮循环:-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 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中的氮元素;- 动植物死亡后,腐解菌分解有机物,将氮元素释放到土壤中;- 氮固定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可吸收的氨氮;- 氮捕捉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
(3)水循环:- 水蒸气通过蒸发从地表进入大气层;- 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冷却凝结成云,并形成降水;- 降水落到地表,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经过地下水入渗再次回到水源。
3.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质循环差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物质循环的差异。
例如,在寒冷的极地环境中,植物生长缓慢,有机物分解速度较低,导致物质循环缓慢;而在热带雨林等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物丰富多样,物质循环较为活跃。
四、教学方法:1. 案例讲解法:通过讲解具体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案例,引发学生对物质循环的思考,加强学习效果。
2.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循环的过程,加深理解。
五、教学评价:1. 针对学生的讨论表达能力进行评价;2.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结果进行评价;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进行评价。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公开课用)课件

生态修复
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如土 壤修复、水体净化等,改 善受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资源回收利用
推动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 化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 的开采,促进物质循环的 可持续性。
物质循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减缓环境变化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物质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
等,可以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03
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
水循 环
总结词
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它涉及到水 从地表、大气、生物体等不同来源的吸收、蒸发、降水和径 流等过程。
详细描述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 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生物体之间的水交换。水循 环对于维持地球表面的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要点一
总结词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分析传统农业模式的弊端,如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浪费等; 介绍可持续农业的核心理念和实践,如有机农业、生态农 业、精准农业等;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技 术创新、政策支持、教育培训等。
城市环境治理的案例
总结词
城市环境改善与治理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公开课用)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物质循环的原理 • 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 • 物质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案例分析
01
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 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它是由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和它的非生物环境(包括水、土壤、 气候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0张)-PPT优秀课件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1、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
各代表( A )
大气中的CO2
丙
甲
乙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2、右图是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箭头表示碳的流 动方向。
*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A
B
(用字母表示)
CAD源自EDE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第3节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 O、N、P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 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 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范围指的是生物圈。 *所指物质主要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所指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 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10张PPT)
碳循环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和生 物体中,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同时碳又 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成生命体的基 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联。亿万 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 命的新陈代谢,往复循环、生生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哪个生态系统?
生物圈
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全球性
(二)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生态系统的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物群落
( CO2和碳酸盐)
CO2
呼光
微 生 物
吸合
作 用
作 用
的 分
摄食
解
(含碳有机物)
作
用
(有微生物存在)
华中科技大学附中 曹金凤
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 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 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把握概念:
1:概念中的物质是什么?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范围 联系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生物圈
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的渠道实现的。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除了碳循环你还能说出其他元素的循环吗?
例如 氮循环 硫循环
课堂练习:
识图作答: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 的方式。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动
图
分解者
解
呼吸
物 质 循 环 图 解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 和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两者是同时进行的, 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量流动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物质循环
主要以无机物形式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具有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
4、解决实际问题:
思考
(1)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会导致气温升高,加快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 上升,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 胁。
(2)应如何减缓温室效应?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大力植树造林③开发新能源
(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联系和区别)
呼吸
能
呼吸
呼吸呼吸量来自生产者流 (植物)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1、分析材料:
碳出入生物 群落的途径
碳进入生物群落: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出生物群落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
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
2、总结材料:
请同学们对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 间的循环过程进行小结(用画概念图的形式表示,箭头 上面标明以什么形式或通过哪些生命活动等)
①_光__合_ 作用 ④_呼__吸_ 作用
②_呼__吸_ 作用 ③微_生__物_分解作用 ⑤_燃__烧_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C_O_2
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
绿__色_植_物_ 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1
2
3、应用材料:
思考:
(1)从图中看来,什么条件下,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可 保持基本平衡(大气中CO 2 含量基本稳定)?
(2)哪些活动会打破这种平衡?平衡被打破后会导致 什么后果?
破坏碳循环的平衡
大气中CO 2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
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 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 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 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 有阻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 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 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 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 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