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式语法相关理论

合集下载

哥尔德伯格关于构式语法理论

哥尔德伯格关于构式语法理论

哥尔德伯格关于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这一理论是在近几十年来提出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作为其理构式语法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成为比较完善的语言理论体系。

构式语法在国内语言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进一步发展,同时近年来的发展也受到了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

构式语法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构式语法的理论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构式语法是对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理论的反思结果,因此只有了解乔姆斯基的理论思想才能懂得构式与语法的理论主张。

例如深层形式和表层形式两者将语法看成是多体态的模式,并用在不同的语法框架之内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而以哥尔德伯格想为主导的构式语法则认为语法是单体态模式,不同的语法相构架代表着不同的语用表达和语义形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替换的;其次,构式语法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中的一郡分,从法的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由小的符号组成大的符号单位,单个的词和复杂的语法形式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符号,但词和语法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语法结构相对独立地存储于使用者的大脑之中。

《2024年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_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范文

《2024年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_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范文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_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篇一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_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一、引言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构式语法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构式语法理论强调词语句法与语义的多功能性,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的系统。

本文旨在解释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并对其在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构式语法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的语言学理论,它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式,即具有特定形式和意义的语法结构。

构式语法强调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相互依存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构成语言的基础。

在构式语法中,词项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构式紧密相连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的整体。

三、词语句法与语义的多功能性1. 词语句法的多功能性构式语法认为,词语句法具有多功能性。

在语言使用中,同一个词项可以在不同的构式中发挥不同的语法功能。

例如,动词“吃”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吃苹果”中的行为动词,“吃完”中的完成态动词等。

这种词项在不同构式中的语法功能的变化,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和灵活。

2. 语义的多功能性构式语法也强调语义的多功能性。

在语言使用中,同一个词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由其所在的构式所决定的。

例如,“快乐”这个词项在不同的语境和构式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如“他非常快乐地笑了”中的情感状态,“快乐的节日”中的节日氛围等。

这种词项在不同构式中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使得语言具有更加丰富的表达力。

四、构式语法的应用构式语法理论在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构式的形式和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用法。

其次,构式语法也为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构式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实现更加准确和高效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构式语法——精选推荐

构式语法——精选推荐

构式语法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年张娟摘要:综观国内⼗年构式语法研究,构式语法在引进中国后迅速成为国内汉语研究的⼀个热点领域,同时也是⼀个⾮常年轻的研究领域,仍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基于这种研究的阶段性特点,本⽂以#理论内涵’’’运⽤研究’’’应⽤研究$为线索,综述国内构式语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同时对由此引发的构式语法的研究对象"研究⽅法"研究热点和盲点以及理论建构等核⼼问题进⾏思考,以期促进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

构式语法⼀经引⼊国内便迅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也涌现出了⼤量的研究成果。

若从张伯江( 1999) 运⽤构式语法"对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进⾏由上⽽下的分析算起,构式语法研究在中国的历程只有⼗年多,还是⼀个⾮常年轻的研究领域!由这⼀阶段性的特点所决定,构式语法的理论内涵"研究范围"研究⽅法虽已有⼀定讨论,但还未形成⼀个很完善"系统性很强的理论!⽽构式语法的运⽤和应⽤研究,还处于探索或起步阶段,需要做更多实践性研究!基于此,本⽂以#理论内涵’’’运⽤研究’’’应⽤研究$为线索,综述国内构式语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旨在探讨⽬前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的理论研究现状"个案研究的热点与盲点"研究⽅法"理论建构等问题,以期促进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

构式的内涵Goldberg 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Goldberg⼜认为,构式是#形式和功能的配对!#从这个调整过程本⾝就能看到构式的语义/功能是有争议的,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严⾠松( 2006) 认为,构式语法中的意义/功能既是语义信息,也包含焦点"话题"语体风格等语⽤意义。

董燕萍、梁君英( 2002) 对Kay(1990)句法不仅包括句法和语义信息,也包括词汇和语⽤信息$这⼀说法进⾏反驳,认为Goldberg说的语义功能是⼀种认知语义,是长时间认知积累的结果,不是纯语⽤义,不需要依赖语境来进⾏推理!张韧( 2006) 指出," Goldberg(1995)认为语⽤信息⼀旦规约性地与语⾔形式相连,就成了构式的⼀部分,不可能仅仅靠语⽤原则来预测其存在!,并持#基于使⽤$的语法观,认为⼀个语义结构是同其符号形式⼀道从语⾔使⽤领域进⼊语⾔认知系统的,语义和语⽤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规约化的程度不同,都可以容纳在认知语法的意义观之下!我们对Goldberg 这⼀观点的理解是,语义语⽤其实是⼀个连续统,其两端能看到明显的不同,但是⼤部分中间地段不必区分!规约性较强的,对语境依赖程度越低,就越容易被理解为构式的意义; 反之,完全需要依赖语境获得的,越不容易理解为构式的语义!研究热点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主要是⼀些个案研究以及研究⽅法的探讨!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类构式: ⼀类是特殊句式,如双及物构式("把$字句("被$字句"存在句"供⽤句和祈使句; 另⼀类是有标记构式,即以往认为被处于边缘地带的⼀些习语性结构,如#a是a 了!("爱 a 不a!("aFa的!("不a"不a&!,等等!"结语综观构式语法的理论研究"个案研究和⽅法论的探讨以及对应⽤研究的展望,我们认为,现在的构式语法只是提出了⼀种新的视⾓和想法,仍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研究者们已逐渐意识到,如果不进⼀步做细致的研究⼯作,不断向前推进,研究者对它的热情会慢慢冷却!这也正是本⽂对近⼗年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综述的⽬的,希望通过对这⼗年多研究成果的核⼼问题"研究热点"研究盲点"研究⽅法"理论建构以及未来发展态势的探讨,把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所⾯临的机遇和挑战具体清晰地呈现出来,给国内构式语法研究提供⼀点参考,从⽽促进国内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

构式语法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构式语法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构式语法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认为语法不是一系列规则的集合,而是一系列固定的构式(construction)的组合。

构式是一种固定搭配的语言形式,它是由词汇和语法结构组合而成的。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式语法理论可以被运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法。

以下是几种运用构式语法理论的方法:1. 强调固定搭配构式语法理论认为语法结构是由词汇和语法形式的固定组合而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强调固定搭配的重要性。

可以教授一些常用的动词短语,如"take care of"、"make up"等,并要求学生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使用这些固定搭配。

2. 理解句子结构构式语法理论认为句子结构是由不同的构式组合而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

可以教授一些常见的句型,如"Subject + Verb + Object"、"Subject + Verb + Adjective"等,并要求学生在句子理解和构建中运用这些句型。

4.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构式语法理论认为语法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语法结构的转换和创造,来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可以通过扩展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语言构式。

构式语法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法。

通过强调固定搭配、理解句子结构、运用篇章结构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构式语法之“构式”--从语言学史角度分析

构式语法之“构式”--从语言学史角度分析

构式语法之“构式”--从语言学史角度分析摘要: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包括语素、词、半固定和固定的习语以及抽象的句型,跨语言的多个层次。

但是对于这一界定,构式语法学派内部仍存在分歧。

本文在追溯构式概念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各学派之间的看法和观点,并且结合具体实例双宾构式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构式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对先前未能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构式语法;构式;双宾构式1.引言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从创立至今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它已经发展成一种比较系统的语言学分支,有自己一套分析语言现象的程序和手段,而且在国际语言学界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从2001年至今,国际构式语法研讨会已举办了4次,分别于2001年4月在美国加州的Berkeley, 2002年9月在芬兰的Helsinki,2004年7月在法国的Marseille和2006年9月在日本的Tokyo进行。

国外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Fillmore, kay, Goldberg, Croft, Fried, Boas and Sag等。

关于Goldberg(1995)对构式的定义,有国内学者翻译成: “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造,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结合体,而且其形式和意义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造的组成成分或其他业已存在的构造中推出来。

”但是国内学者也有批判这一定义的,石毓智(2007:109)认为这一定义既混同了两种性质很不一样的语言单位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没有带来任何实际的研究效用,而是徒增混乱。

本文将以语言学史的角度出发,追溯构式概念的发展历史,结合各学派的观点,并且结合实例初探双宾构式的特点,从而分析出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及不足之处。

1.构式概念的发展历程2.1 传统语法最早使用“构式”(construction)这一概念的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

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1.“构式”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理论背景内涵: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20世纪90年代由Charles J. Fillmore,Paul Kay 和Adele E.Goldberg 等人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

它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构式”的本义是“建筑”“构筑”,即把两个或多个部件组构到一起成为一个更大的单位,后来有了“构造”的意思。

目前,最为流行的是Goldberg的定义:“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meaning)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functions)。

理论背景:(1)上个世纪60 年代Fillmore 的格语法( Case Grammar,Fillmore 1968,Dirven and Radden 1987) 演变来的;(2)1970 年代后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eorge Lake (1977) 建立的生成语义学或格式塔语法( Gestalt Grammar)。

2.“构式”的核心思想、类型、主要支派及研究重点核心思想:研究语言的形式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

构式意义既是语义信息,也包含焦点、话题、语体风格等语用意义,并且所有这些与构式的关系都是约定俗成的,是构式本身所具有的表达功能。

构式是一种对语言的全息解释(图示2—1):图2-1类型:(1)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语素、词、复合词及全固定的习语(2)图示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s):及物、不及物、双及物、“把”字句、“被”字句等抽象句型。

主要支派:(1)Goldberg,A.E.& Lakoff,G..(2)Fillmore,C.J.& Kay,P.(3)Croft,W. &Talor,J.R. (4)Langacker,R.W.研究重点:词汇语义(lexical semantics)、标记性构式(marked structions)、题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3.国内的主要代表学者(部分学者观点、论文的罗列)张伯江1999:探讨了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是最早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来研究汉语现象的,具有开创性的价值,构式研究由此引进国内。

关于构式语法相关理论

关于构式语法相关理论

关于构式语法相关理论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Adele E.Goldberg,她的代表作是《构式: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题元结构》。

构式语法与框架语义学以及语用学联系密切,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石,也正是构式语法基于语义研究这样的特点,在我国语言研究领域颇受欢迎。

汉语相对而言是一种意合语言,很多句子不能够单单从形式上得到合理的解释,构式语法的引入,为我们理解汉语、研究汉语带来了新的思路。

当前,我国涉及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领域,有过介绍并研究的主要有张伯江、沈家煊、陆俭明、李临定、马庆株、石毓智、严辰松、牛保义、王寅等,其中讨论内容主要涉及长期稳定的句式或结构,如“把”字句、存在句、双宾句、被动句、部分短语结构等。

Goldberg认为,“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Fi,Si>,而其形式Fi也好,意义Si也好,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不能全然从C的组成成分或先前已有的其他构式所推知。

”构式作为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既包括语素和词,也包括半固定以及固定的习语、熟语,还有抽象的句型等等,可以说构式可以覆盖语言的所有层级。

于是,我们可以概括构式语法包含的基本思想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构式有两部分组成,一为形式,一为意义。

既然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那么汉语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式等均可纳入构式语法的研究范围。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主要研究的是理想化的语言,意图将规则的语言运用数理逻辑形成公理化形式演算系统以便实现最简,证实经济原则的存在。

而现实中的语言,则不完全或一定不存在理想化的语言,这也对研究不规则的语言提出了迫切要求。

构式语法的出现与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规则语言的解释及分析问题。

因为构式语法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语言,如规则的不规则的,简短的复杂的、标记的无标记的、抽象的具体的等。

这也是构式语法能够发挥其不同于其他语言理论作用的一个突出特点,简单说就是可以“作用于生僻语言现象”。

构式语法Li汇总

构式语法Li汇总

Development
20世纪70到80年代,Langacher
创建认知语法 1988年,Fillmore 提出了Construction Grammar Kay & O’Connor(1988), Fillmore & Kay(1993), Kay & Fillmore(1999) 等也对其进行了论述 1995年,Goldberg 出版专著Constructions: A Const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较为系统的论述了构式语法 2001年,Croft 出版了Radical Constuction Grammar, 提出激进构式语法,将构式语法推向 一个新的阶段
Construction Grammar 构式语法
产生背景
直接理论来源: 费尔默( C.J.Fillmore )于 60 年代末提出 的格语法(Case Grammar)和后来的框 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 拉克夫( Geroge Lakoff )的格式塔语法 (Gestalt Grammar,即生成语义学) 兰盖克( Ronald ngacker )的认知 语法(Cognitive Grammar)以及中心语 驱动短语结构语法(HPSG)。
语素、词、复合词及固定的短语叫做实 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 , 这些构式 在词汇 上是固 定 ( lex ic ally fixed)的,即其组成分子不可替代,而 半开放结构以下的构式都称为图式构式 (schematic constructions) (Fillmore, Kay & O'Connor 198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构式语法相关理论
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Adele E.Goldberg,她的代表作是《构式: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题元结构》。

构式语法与框架语义学以及语用学联系密切,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石,也正是构式语法基于语义研究这样的特点,在我国语言研究领域颇受欢迎。

汉语相对而言是一种意合语言,很多句子不能够单单从形式上得到合理的解释,构式语法的引入,为我们理解汉语、研究汉语带来了新的思路。

当前,我国涉及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领域,有过介绍并研究的主要有张伯江、沈家煊、陆俭明、李临定、马庆株、石毓智、严辰松、牛保义、王寅等,其中讨论内容主要涉及长期稳定的句式或结构,如“把”字句、存在句、双宾句、被动句、部分短语结构等。

Goldberg认为,“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Fi,Si>,而其形式Fi也好,意义Si也好,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不能全然从C的组成成分或先前已有的其他构式所推知。

”构式作为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既包括语素和词,也包括半固定以及固定的习语、熟语,还有抽象的句型等等,可以说构式可以覆盖语言的所有层级。

于是,我们可以概括构式语法包含的基本思想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构式有两部分组成,一为形式,一为意义。

既然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那么汉语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式等均可纳入构式语法的研究范围。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主要研究的是理想化的语言,意图将规则的语言运用数理逻辑形成公理化形式演算系统以便实现最简,证实经济原则的存在。

而现实中的语言,则不完全或一定不存在理想化的语言,这也对研究不规则的语言提出了迫切要求。

构式语法的出现与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规则语言的解释及分析问题。

因为构式语法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语言,如规则的不规则的,简短的复杂的、标记的无标记的、抽象的具体的等。

这也是构式语法能够发挥其不同于其他语言理论作用的一个突出特点,简单说就是可以“作用于生僻语言现象”。

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构式语法认为构式义的表达不是其各组成部分的叠加义,而是超越各部分本有意义的新义。

也就是说构式义作为整体,并非部
分意义之和。

例如“有人缘”,就是说某人人缘好,如果只是从各组成部分分析,我们应该理解为某人+拥有+跟人相处的关系。

再如,前面我们曾说过,构式语法与语用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意义入手分析更易理解,如在一家餐厅客人恶狠狠地对服务员说:“我的汤里怎么有苍蝇”?该句子就并不是真正询问苍蝇出现的原因,而是在餐厅这样的情境中对该店的指责与抱怨。

所以这里的构式意义,就是与语用意义结合的结果。

总之,构式语法理论作为近年新兴的语言理论,发展比较迅速,较快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与理论,并被实践应用于语言的解释与研究。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去解释先前研究遗留问题,并且可以采取该研究去探索一些新语言现象的构式规律、意义浮现等问题。

构式语法学家认为,“构式不仅是个结构形式的问题,它本身就有其特定的意义,它与词汇义一样,都反映了人类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对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语言中的构式和语式就是人们对这种体验的把握、概括和语法化的结果。

他们作为相对稳定的构式储存于人们的心智之中,以各种表现形式存在于语法体系之中,成为人们表现真实世界、反映体验和认知结果的基本框架”
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的重点在于分析“题元结构”,它主要涉及事件参与者的角色。

另外,Goldberg还谈到“凡是动作,就要涉及有关参与者和实际场景……"
关于构式,我们不能单一地考察构式自身,那样只能获得有限的句法信息。

“特定的构式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体现了说话者对特定语境的识解,因而是构式解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
何为主观性?何为主观化?Lyons(1977)对主观性与主观化做出了解释。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含有说话人“自我”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构式语法的先驱之一Langacker,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待“主观化”,他主要关心的不是语言中的主观性成分形成的历史过程,而是从认知出发来观察日常语言的使用,看说话人如何出于表达的需要,从一定的视角来“识解"(construe)一个客观场景。

Langacker定义的“主观性”还包括说话人对情景的“心理扫描”(mental scanning)。

而把“主观化"定义为将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从客观轴调整到主观轴。

特定构式具有的特定话语功能作为构式的重要语用信息,是构式解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一个构式的产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单一个方面的原因所能左右的,作为语言的一个零星部分,它同样有着语言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随着语言“兄弟姐妹”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何兆熊(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

”语用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语境不同,同一个话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转引自张伯江、方梅1996)。

“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

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

吴为善、夏芳芳(2011)指出,构式作为一个整体表达式,表达的是构式义,体现的是说话人对情景的识解,具有典型的语境适切度。

因此我们考察一个构式,不但要要解析构式语块,揭示构式义,更要说明其语境适切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