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关系,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是从感觉、知觉中获得的知识,是通过感官和感性直觉来获取的知识。
比如看到红色的苹果,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红色和苹果的存在。
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直观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直观性是指感性认识是直接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的,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直接感知。
主观性是指感性认识往往受到主观情感、兴趣、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片面性则是指感性认识只能获得事物表面的某些特征,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更高级别的认识方式,是人类通过思考、推理、归纳、演绎等方式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可以将不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概括和反思,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补充和扩展,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要进行任何理性思考,都需要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理性认识可以从感性认识中提炼出规律性和本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而感性认识则可以为理性认识提供生动、具体的实例,让理性认识更加贴近实际。
因此,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深化和扩展,只有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知识知觉认知是认知的主要阶段,是主体对物体表面现象的反映。
它包括三种形式:感觉,感知和表示。
(1)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体特征和属性。
如果说苹果是甜的,那就是感知知识和知识全过程的开始。
(2)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
像一个甜甜而坚硬的红苹果。
知觉是高于感觉的一种反射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将各种感觉聚集在一起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形成对物体外部特征的整体理解。
感知比感觉高,但是它仍然反映了事物的外部联系。
(3)图像:是人脑对过去的感知和感知的再现和回忆。
我吃了一个红色,甜而硬的苹果。
外观是根据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是感觉和知觉的重组,高于感觉和知觉。
表示是感知知识的最高形式。
理性知识理性认知属于认知的高级形式和阶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整体和内部关系的认知。
它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1)概念: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整体,并包含同一事物的共同特征和一般特征。
概念是理性认知的最基本形式。
苹果,葡萄和桃子是水果。
(2)判断:判断和判断客观事物是否具有一定的属性。
如果葡萄是水果,则白菜不是水果。
(3)推理:这是一种思维形式,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已知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
如果水果中含有维生素,橙子就是水果,所以橙子中含有维生素。
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既不同又相互依存。
一方面,知觉知识是认知的主要阶段,知觉知识需要发展为理性知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知是基于知觉认知的认知的高级阶段。
(2)感知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知觉知识是认知活动的起点,而获得理性知识是认知的任务。
另一方面,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辩证统一是基于实践的。
(3)实现从知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飞跃的条件在实践中获得丰富实用的知觉资料是实现从知觉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的基础和前提。
使用抽象的综合思维方法来处理感性材料是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的正确方法。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篇一: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区别: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如客户在用理性来对自己利益进行权衡,可以判断客户处于理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就是一个问题:“你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当客户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他的提问进行正面回答,任何的模糊化和无法准确陈述产品利益,都无法赢得客户理性的信任,同时,对于销售人员的重大挑战就在于如何运用理性思考,进行有策略的对话规划,并用感性的方式感染客户,并将客户锁定在感性状态,这当中运用的沟通能力、建立关系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无一不是考验销售人员对他人的控制力,这些销售的核心技能可以总结为――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能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学习上课件

通过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实践基础,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是不断转化 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学习获得理性 认识,然后再将它们应用于实践中。
发展。
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 统一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感 知,通常是具体的、形象的、表
面的。
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能 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深 入的,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
在联系。
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转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中的相互促进
01
02
03
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过 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
通过感性认识,学习者可以积 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理性认
识提供基础和支撑。
通过理性认识,学习者可以深 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 导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应将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发挥各 自的优势,促进学习的深入和
理性认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 分析,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可以帮助 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为 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评估风险和机会,制定合理的战 略和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成 果。
通过推理、判断和归纳,理性认识有 助于我们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案和计划, 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doc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篇一: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区别: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如客户在用理性来对自己利益进行权衡,可以判断客户处于理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就是一个问题:“你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当客户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他的提问进行正面回答,任何的模糊化和无法准确陈述产品利益,都无法赢得客户理性的信任,同时,对于销售人员的重大挑战就在于如何运用理性思考,进行有策略的对话规划,并用感性的方式感染客户,并将客户锁定在感性状态,这当中运用的沟通能力、建立关系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无一不是考验销售人员对他人的控制力,这些销售的核心技能可以总结为――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能力。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门艺术,其美学价值体现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
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的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情感和直观的感受来理解音乐。
音乐是一种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和情绪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的各种组合,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感性认识强调的是对音乐的感受和情感回应,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会陷入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
当听到悲伤的音乐时,人们会感受到哀愁、伤感的情绪;而当听到欢快的音乐时,人们会感到喜悦、舒畅的心情。
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观的体验,它可以直接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引起人们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思考、分析和理性思维来认识音乐。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它也是一门需要理性思维来解析的艺术形式。
理性认识关注的是音乐的形式、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和理解,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音乐的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欣赏古典音乐时,人们可以通过对作曲家的创作技巧和音乐结构的解析,来理解音乐的美学价值。
理性认识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分析能力,通过对音乐的细节的分析和理解,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欣赏音乐的内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感性认识是人们欣赏音乐的基础,音乐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正是通过感性认识来达到的。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认识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可能性。
通过理性思维的方式,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音乐,发现其中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对音乐的审美水平。
在音乐教育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感性认识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近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和表达来培养,例如通过演奏、合唱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中。
而理性认识则需要通过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的学习来培养,例如教授学生音乐的基本概念、音乐的结构和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更全面的音乐审美能力。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不同的体验。
感性认识是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直观感受,而理性认识则是指对音乐的理性分析和思考。
这两种认识方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音乐审美过程中的丰富体验。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流动和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当人们聆听音乐时,他们往往会受到音乐的情感感染,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当人们听到悲伤的音乐时,他们会产生悲伤的情感,并且在心灵深处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悲伤情绪。
这种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情感化的体验,它能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音乐的美和力量,从而产生愉悦和满足感。
理性认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是一种有组织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律。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音乐的结构、旋律、和声、节奏等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
他们会思考音乐的构成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表达内容,从而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理性认识,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音乐作品的特点和美感,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欣赏水平。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在不同层面上相互作用。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先受到音乐的感染,产生情感共鸣,然后才会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
在听到一首美妙动人的乐曲时,人们可能会先被其旋律所吸引,产生愉悦和激动的情感,然后才会思考乐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而在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也会通过理性分析来加深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当人们透过理性批判性地思考音乐作品时,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音乐的内在美和情感内涵,从而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欣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受到个体心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文化修养而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可能会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因为他们在文化和情感经历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人的感官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事物各方面和外部关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具有意象性,其内容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在感性认识上,人脑不仅反映客观物体的个体属性,还将一个物体的各种属性联系起来,形成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还可以在记忆中对过去所感知到的形象进行重组、再现,从而能反映出没有被运用的东西感觉器官。
这是知觉知识的三种相互关联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体属性和方面的直接反映,是感性认识乃至整个认识的最初环节。
感知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在特征的全面反映。
例如,通过结合对颜色、香气、味道等方面的感知,就可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知。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是人脑在过去的知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上的客观事物的表征。
感性认识是认知发展的较低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阶段。
2.理性认识人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其内容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细胞。
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
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判断是对事物性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或关系的判明和断定。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已知的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比较主观;理性认识比较客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篇一: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区别: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如客户在用理性来对自己利益进行权衡,可以判断客户处于理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就是一个问题:“你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当客户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他的提问进行正面回答,任何的模糊化和无法准确陈述产品利益,都无法赢得客户理性的信任,同时,对于销售人员的重大挑战就在于如何运用理性思考,进行有策略的对话规划,并用感性的方式感染客户,并将客户锁定在感性状态,这当中运用的沟通能力、建立关系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无一不是考验销售人员对他人的控制力,这些销售的核心技能可以总结为――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能力。
其次,除了以上提问之外的问题,比如“我也经常购买类似的产品,你们和xx比性价比也不高啊?”、“你们公司成立多久时间了,我怎么没有听过?”、“你说你们的客户有xxx个,你怎么能知道呢?”,这些问题证明,客户处于感性状态,还未对销售人员产生信任,因为客户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你,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出于人的保护本能会防范你,对于你们见面的目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让他付钱。
客户提出这些问题的潜台词是“别骗我,别跟我绕圈子,我可不是好对付的。
”此时,客户处于感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就是:“你说的都是真的吗?我为什么要相信你?”。
在没有事前准备的面对面的沟通中,大部分人依靠经验来进行判断,潜在客户从感性状态接触销售人员,并在接触过程中凭借的是第一印象进行判断,而不是逻辑和分析,这种判断方式快速而简单。
客户通过提问刁难的问题,观察销售人员的反应,如果你能够镇定自若的进行回答,至少不心虚,他会对你代表和公司产生一定的信任。
这一阶段销售人员通过事前策划好的内容通过感性方式呈现,有效影响对方感受,加速决策过程。
在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客户的问题总结下来无非就是两大类,反应了客户处于不同的思考状态,理性或者感性,但是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销售的终极目标都是要将客户控制在感性状态,达成签约的目标,所以有效判断客户提问动机,用理性进行背后核心问题的准备,并用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终达成成交的目标。
【篇二: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小女子邂逅乾隆,很放不下这段恋情。
但是毅然决定离开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因为相处下去,一定是伤害。
乾隆的佳丽太多,她一个女子能分得多少?能拥有多久?患难时不顾生死救她的壮士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一个居高临下的皇帝。
所以他对乾隆说:“与其相互伤害,我倒愿意相互怀念!”... zhangbin963963 2014-10-23【篇三: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 2 )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它们各持一个方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
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条主义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相关信息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并没有结束认识,理性认识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
因为:其一,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第一次飞跃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其二,第一次飞跃并不能保证理性认识的正确性,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只能依靠实践的检验。
在第二次飞跃中,理性认识可以得到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
( 2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其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普遍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必须服从实践。
其二,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其三,理论应当被群众掌握。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使实践获得成功。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包括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是主导因素;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则包括两类:一类是情感、意志,包括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等,一类是认识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
在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共同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非理性因素应当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应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 2 )认识的不断反复认识之所以要不断反复,是因为:其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客观事物作为系统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客观事物存在着一个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和规律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
所有这些,使得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其二,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受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只有在不断打破限制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这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
其三,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的限制。
这些限制包括:人的实践范围、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生理素质。
所有这些,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
( 3 )认识的无限发展就整个认识过程而言,认识的反复具有无限性。
但是,这种无限性不是简单的圆圈式的循环,而是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
( 4 )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群众路线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党的群众路线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张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实践是千百万群众的实践。
党的群众路线则主张相信群众。
因此,二者具有一致性。
其次,“从群众中来”,实际上就是把群众的感性认识能动地升华成理性认识(表现为领导者的智慧),这其实就是第一次飞跃;“到群众中去”,实际上就是让理性认识被群众所掌握,化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其实就是第二次飞跃。
再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