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型论治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分类、症状及常用中成药举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分类、症状及常用中成药举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属于异常子宫出血范畴,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并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通常分为无排卵性和排卵性两类,其中无排卵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及绝经过渡期妇女,排卵性功血多发生于育龄妇女。
一、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常见证型本病主要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子宫藏泄失常,而致经血非时妄行。
常见病因有脾虚、肾虚、血热、血瘀等,其机理可概括为虚、热、瘀。
虚者为肾气不固、脾气虚弱、气血虚弱,固摄失司,经血失约;热者,热扰冲任,迫血妄行;瘀者,因冲任瘀阻,血不归经而致。
无排卵性功血的常见证型有肾阴亏虚证、肾阳亏虚证、气不摄血证、血热内扰证、瘀滞胞宫证等。
排卵性功血的常见证型有气不摄血证、肾气亏虚证、血热内扰证、肝郁血热证、虚热内扰证及瘀滞胞宫证等。
二、辨证选择中成药(一)无排卵性功血无排卵性功血的治疗分为止血和复旧两部分,即出血期以止血为主,血止后以调整月经周期为主。
1.出血期(1)肾阴亏虚证【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时多时少,血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选药原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用药举例】左归丸、六味地黄丸(颗粒、胶囊、口服液、软胶囊)、知柏地黄丸(片)、大补阴丸、河车大造丸(胶囊)、二至丸、妇科止血灵。
(2)肾阳亏虚证【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或淋漓不断,或暴下不止,血色淡黯或淡红,质清稀,面色晦黯或面浮肢肿,目眶青黑,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弱。
【选药原则】温肾助阳,固冲调经。
【用药举例】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片)、肾宝合剂。
(3)气不摄血证【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或淋漓不断,或暴下不止,色淡红,质清稀,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动则气促,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舌质淡胖或边有齿印,舌苔薄润,脉芤或细无力。
【选药原则】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辨证论治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辨证论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辨证论治作者/许润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临床表现为无规律性的子宫出血和有规律的周期性子宫出血。
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探索出了此病的证治规律。
【病因】正常月经有赖于肾气-天癸-冲任轴系统的相互调节及制约,肾气控制天癸的功能。
如《内经》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肾气虚,天癸竭,冲任脉虚衰,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王冰在注解中说:“肾气全盛,冲任脉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说明女子的月经是按月来潮,经量是否正常与肾气-天癸-冲任轴系统的完整性有关。
任何内外界因素干扰了此系统的完整性,均可导致功血。
青春期功血是以肾气虚为主。
在月经初潮后的1〜2年中经常因肾气-天癸-冲任轴调节功能尚未健全,而出现无排卵月经。
表现为周期后延,经期长,经量多少不定或周期过频的不规则出血。
一旦肾气充盛,天癸、冲任发挥作用,正常月经周期即能建立。
生育年龄的功血,多数是有排卵的,因为肾气-天癸-冲任轴的相互调节功能业已建立,卵泡能成熟、排卵。
但由于肝郁气滞、肝郁肾虚或冲任功能失调导致血瘀内滞,造成黄体发育不全或黄体萎缩不全,而出现月经先期、月经过多。
此年龄中,无排卵性功血少见,但亦可见于无排卵的不孕患者,最典型的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持续性无排卵,虽然较多见的为闭经,但在病情发展过程的某个阶段可表现为功血。
更年期功血的主要原因是肾气虚衰、天癸竭止、冲任衰竭、不能排卵。
子宫内膜在长期雌激素刺激下,增生过长。
冲任轴系统功能失调造成功血的机理,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无排卵型1.肝肾调节功能失调:冲主月经,任主胞胎,而冲任又隶属于肝肾。
肾虚不能养肝或肝郁累及肾虚均可导致冲任调节功能失调而引起无排卵型功血。
更年期功血往往开始在肾气虚衰、天癸竭止、冲任功能完全衰退之前,因调节功能失调而引起无排卵型月经达数年之久。
妇科指导:中医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认为该病是由患者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致统摄无权;或先天不足,绝经气肾气渐虚,封藏失司,冲任不固发为功血。
或素体阳盛,外感邪热伤及冲任迫血妄行;或七情所伤致冲任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复感外邪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致成功血。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针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简便易行,安全效佳。
主穴取气海,隐白,三阴交。
对于发病急,出血量大,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夹有少量血块,小腹痛疼。
患者头晕面赤,口干欲饮,便秘尿赤,舌红或紫黯或有瘀斑,苔薄黄为主的血热、血瘀证。
采取“急则治其标”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法。
加取大椎、曲池、太冲、血海、大敦。
大椎穴梅花针重扣之出血后闪火法拔罐15分钟,曲池、太冲、血海毫针直刺施以捻转泻法,气海、三阴交毫针直刺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大敦三棱针点刺放血5、6滴,隐白穴施以火柴点灸法(将一根火柴花着后迅速按压于穴位上并马上离开,见穴位处有烫伤为度。
一疗程施术一次)。
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5次一疗程。
对于脾肾两虚所致的下血甚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而清。
伴有神疲气短,面色苍白;或形寒畏冷,腰膝酸冷,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或细无力为主的证。
采用“缓则治其本”的调理冲任,温补中焦,滋补肾气之法。
加取脾俞、足三里、关元、肾俞、神阙。
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毫针直刺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肾俞、脾俞闪火法拔罐15分钟,起罐后与神阙、隐白共施艾条温和灸各20分钟(以局部温热不灼痛为度)。
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5次一疗程。
一般施术在辰巳两个时辰(上午7时至11时)效果最佳。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峻紊乱的疑难急重病证,属祖国医学“崩漏”病范围。
病因病机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严峻紊乱,致冲任不固,子宫藏泻无度。
其在病程进展进程中往往显现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的虚实夹杂、寒热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
辨证时必需谨慎审阅,认真推敲,知常达变;施治时,塞流治标,复旧治本,澄源贯穿始终,充分运用中医因人治异的辨治特色。
在与时俱进的今天还迎借鉴现代诊断技术为我所用,指导辨证用药,疗效显著。
现将连年来临床辨治本病的体会归纳如下。
1塞流重在澄源塞流虽为患者治标之法,但必需以澄源为基础,审因论治,方可奏效。
据临床辨治体会将出血期分为三型:气虚型月经淋沥不尽或暴下不止,血色淡,质乔蟆,面色惨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益气摄血,多选用当归补血汤加味,重用生黄芪60~100g,当归10g,益气养血止血。
气虚重者加党参15~30g,补气固脱,出血时刻较长、有血快者,加三七3g活血止血,关于出血日久者,为防外邪入里化热,一样加生地以滋阴凉血。
血热型月经淋沥不尽或量多势急,初期血色鲜红、脸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便结、舌红少苔。
随着失血过量或淋沥日久可见气血亏虚的征象,如头晕乏力、面色惨白、舌淡等。
因热随血泻,出血一段时刻后,从症状上看已无明显热象,但从脉象上血热与气血亏虚有明显的不同:血热者脉细数有力或滑数有力,而气虚则脉细或细数按之无力,遇此情形迎细加推敲,去伪存真。
医治血热者,宜选用清滋之品,如丹皮、生地、白薇、炒黄芩、茅根之类,至于苦寒降泄之黄连、栀子等则宜慎用,以避免苦寒伤阴。
临床经常使用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用水牛角代替,用量30~50g,以清热凉血止血,生地10~20g养阴清热,芍药10g,丹皮10g两药既能凉血又挎螈淤,以达止血不留淤的目的。
常加茜草10g,乌贼骨30g,茜草活血化淤又可止血,乌贼骨收涩止血,又能消淤,二药合用能收能通,止血而不留淤。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方五首 更年期子宫内膜过厚型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方五首1.功血平【处方组成】黄芪、当归、生地、丹皮、红鸡冠花、益母草、旱莲草、地榆炭、川续断、牡蛎、菟丝子、仙鹤草、花蕊石、三七、阿胶各适量。
【治疗方法】制成口服液,每次服250ml,每毫升含生药0.9g。
漏证者250ml,每日1次;崩证者每次服250ml,每日2次,3个经期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益气补肾固冲,滋阴养血,收敛镇摄止崩。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运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76例,年龄12~53岁,平均35.15±8.96岁;病程10天~2年,平均0.5年;其中排卵性功血55例,无排卵性功血21例,漏证69例,崩证7例。
结果:痊愈63例(82.89%),好转9例(11.84%),无效4例(5.26%),总有效率为94.74%。
【经验体会】功血属中医崩漏范畴,本病成因不外虚、热、瘀。
虚者责之脾肾,热者肝郁化火或阴虚生热,瘀者多系瘀阻胞宫。
功血平口服液具有补虚清热、化瘀的功效,从处方组成来分析,方中以滋肾补肾,养血收敛止崩为主,其重点是补先天为根本,尤其以滋阴养血止崩为偏重。
因此,本方所治患者病因应为肾虚,虚火扰乱胞宫所致,对止血、缩短经期、恢复月经周期有明显作用。
方中黄芪、当归、阿胶益气生血,使气旺血充;当归伍益母草、三七参养血活血、祛瘀生新,行而不聚;生地、丹皮、红鸡冠花凉血化瘀,使虚火得清,实火得泻,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旱莲草补肾阳而止血;佐牡蛎、地榆炭、仙鹤草可增其止血之功;川断、菟丝子合黄芪补脾肾、固冲任。
该方塞流澄源并举,固本清热并用。
另外方中生地、丹皮、旱莲草、阿胶、川续断、菟丝子、仙鹤草、当归等药补肾气,滋肾阴,又能养血以制血;配以花蕊石、牡蛎、地榆炭、红鸡冠花镇潜止崩,补敛相合,不仅能止如崩若漏之功血,还能除潮热汗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
益母草、三七可理血行血止血;用甘温之黄芪,一可补中益气升陷以摄血,又可补气以生血。
全方脾肾同补,尤以补先天为主;调节阴阳,而以滋阴为重;补敛相合,补为前提;标本兼顾,治本为根本。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的中医治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的中医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指不在月经行经期间,阴道不规则出血,又称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由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各种原因导致雌激素水平发生较大波动,而发生无排卵型子宫出血;或者青春期黄体不健或萎缩不全,导致有排卵型子宫出血。
临床表现为阴道突然暴崩出血,来势急,血量多,或者阴道淋漓下血不止,其势缓,血量少。
这两种情况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交替出现,且因果相关,导致疾病缠绵难愈,成为妇科难治之症。
临床上月经经期延长两周以上,也属功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崩漏”范畴。
大下不止谓之“崩”,点滴而出谓之“漏”。
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以肾虚失藏为主,肾气不足,封藏失司,冲任失固失其制约。
或肾阴亏损,阴虚失守,虚火妄动而出血。
其次是脾虚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精血失其制约。
再次是血热内炽,扰动血海,迫血妄行,冲任失约。
此外,瘀血阻于冲任,亦使血不归经而致崩漏。
总之,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病本在肾,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血非时而下,故常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中夹实,热多寒少,因果相干,其势反复,日久均可转化为气血亏虚,或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
所以在临床上如果出现了崩漏症状,不要怀侥幸心理,要抓紧时间到医院检查治疗,这样才能缩短疗程,不至于累及它脏而产生诸多不良后果。
对于崩漏的治疗,要灵活的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方法,或塞流与澄源同用,或澄源与复旧并举。
不宜拘泥于古人初、中、末步骤的划分。
塞流,既止血,虽然是“急则治其标”,但它是治疗崩漏的第一关。
叶天士有云:“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少一分上升之火。
”但止血并非一味固涩,需根据症情的寒热虚实,或温或清,或补或涩,并宜注意虚实之兼夹,寒热之错杂,而权衡治法方药。
(1)清而止之,用于崩漏的热证。
症见出血量多,血色鲜红。
崩漏的热症常与肝肾阴虚,相火偏亢,扰动血海有关。
治宜用清滋之品,如牡丹皮、生地、白薇、地榆、之类。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辩证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辩证疗法(中医称为“崩漏”)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
崩与漏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互相转化,故概称崩漏。
属妇科疑难急重病证。
西医所称的功能不良性子宮出血,简称功血,可分无排卵与有排卵两型。
其中.无排卵型功血,其临床表现与崩漏相同者,归本病论治。
(一)诊断要点1.崩漏的临床主证是阴道出血,其特点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以此为诊断依据。
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出血量多,势急症重如山之崩,或淋漓累月如屋之漏:或崩中漏下交替,也可崩闭交替,伴见经色、经质的异常。
2.妇科检查,排除因子宫肌瘤,妊娠期出血、产褥期出血以及炎症所引起的如崩似漏的妇科病证。
必要时借助B超或尿妊娠试验,以明确诊断。
3.实验室检查血分析,以了解贫血程度和排除可能存在的血液病。
必要时,还可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
4.可借助功血的诊断方法。
如子宫内膜活体检查多数为增生过长,基础体温呈单相型,内分泌测定为无排卵改多等,可以更明确诊断为崩漏。
(二)辨证分析崩漏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虚(肾虚、脾虚)热、瘀邪损伤冲任,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妄行。
由于崩漏失血耗气,病程日久,导致气血、阴阳俱虚。
又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血。
故本病的发生常互为因果,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实错杂。
崩漏的主证是出血,故辨证时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舌脉及证候,辨其虚、实、寒、热。
崩漏虚证,虚中挟实证、热证多,实证和寒证较少。
然而,即使是热,亦是虚热,非实热可比。
崩与漏亦不相同,久崩多虚,久漏多瘀。
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辨证的重要参考。
①如青春期崩漏,多肾虚或血热;②育龄期崩漏,多肝郁或血热,更年期崩崩漏,则多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
③生育期及更年期崩漏,又多挟血瘀。
崩漏的治疗,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撑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星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一般多采用补气摄血或同阳救逆逆。
中医常用奇方妙法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常用奇方妙法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摘要】功能性子宫出血分为出血期,血止期,辨证治疗,出血期以止血为主,澄源塞流,血止期以调整月经周期,澄源复旧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崩漏的范畴,是妇科常见的一中疑难重症,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简称功血。
【关键词】奇方妙法;功能性子宫出血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212-02中医认为本病是因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为主要病因病机,素体虚弱,肾气不固,正气不足,使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及瘀血内滞,新血不得归经,是引发功血的内因。
在此基础上,易感受外邪的侵袭,致使经血非时而下,血热妄行,气不摄血,气滞血瘀,而成崩漏证。
治疗分两期进行:1 出血期止血为主,澄源塞流,出血期辩证求因,分三型论治:1.1 血热型患者多见出血量多,色鲜红或深红,或有胶黏小块,或时多时少,兼有心烦易怒,脉弦滑或数,治宜清热凉血为主,方用止漏汤加减,处方:冬桑叶30克,白芍药30克,生黄芪30克,田三七8克,全方有清热平肝,益气止血之功,本方可酌加黄芩10克,生地黄20克,以加强清肝热清血热而止血的作用,本方证之头晕甚,并见舌质嫩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加当归10克,阿胶10克。
本方证之见便溏、舌质淡、苔白、脉虚,为中气虚加党参15克,土草白术15克。
本方证之见腹痛者加玄胡索10克,乌药10克。
用本方治疗崩漏78例患者15-30岁,30例,30-49岁,48例,已婚65例,未婚13例,病例在一年以内者46例,病例在一年以上者32例。
治疗结果:1-4天出血停止者为显效49例,占63%,治疗5-8天,出血停止者,为有效19例,占24%,治疗9天以上仍未见血止者为无效10例,占12%,总有效率为88%。
妇科虽多血症,但不可一概而论,若都用收敛、滞涩之药以止血,非但血不止,反而遭秧害,故善治血者,当寻其所因而治之,方为大法,若如虚者培其本,实者导其源。
1.2 血瘀型症见下血时多时少,夹有血块,块下痛减,如血块大多,为血热夹瘀,血块灰而无光,多属寒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分型论治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更年期功血一般认为是由肝脾肾不足,冲任不固,虚、热、瘀兼夹导致,临床所见病情复杂。
“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肾虚是根本。
治疗更年期功血,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出血期要塞流,同时结合临床症状辨证施治。
“塞流”、“澄源”、“复旧”为治疗功血的三大法则。
(1)肝肾阴虚:此类患者月经初为淋漓不尽,继则突然大下,血色鲜红无臭,无腹胀腹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耳鸣,健忘,舌红无苔,脉细数。
方用左归丸合二至丸合固冲汤加减。
(2)脾肾阳虚:此类患者淋漓不断,经色少,夹有血块,或仅白带中有少量血,形寒肢冷,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腰酸腿软,面色白或酶暗,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泻或五更泄泻,或面浮肢肿,舌质淡胖大或有瘀癍,苔白滑,脉沉弱。
方用固本止崩汤合右归丸合四乌贼骨一茜草丸加减。
(3)肝郁肾虚:此类患者月经淋漓不断,时多时少,血色紫暗,或突然大下如崩,小腹胀满拒按,胁胀,常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肠鸣失气,腰膝酸软,脉弦数。
方用平肝开郁止血汤合四乌贼骨一茜草丸加减。
(4)脾肾气阴两虚:此类患者月经淋漓不绝,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口干咽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腰酸耳鸣,尿少便结,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无力。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麦味地黄汤合四乌贼骨一茜草丸加减。
(5)心肾不交:此类患者月经淋漓不尽,失眠多梦,阵发性心悸,心烦,口干津少,两颧潮红,头晕耳鸣,腰酸遗精,便结尿黄,舌鲜红少苔,脉细数。
方用交泰丸合柏子养心丸合四乌贼骨一茜草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