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肿瘤CT诊断价值论文

合集下载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诊断视神经胶质瘤(又称视神经通路胶质瘤)是视神经最常见的原发肿瘤。

视神经胶质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可归类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占视神经原发肿瘤的50%,占眼眶肿瘤的1.5 ~ 4%。

随着受累眼睛视力的下降,肿瘤在生长时有时会产生额外的症状。

这种肿瘤的一种低级别形式,良性视神经胶质瘤,最常发生在儿童患者。

另一种形式,侵袭性胶质瘤,在成人中最常见;它经常是致命的,即使治疗。

许多视神经胶质瘤患儿也有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或在某些情况下,有混合性错构瘤病。

请看下面的图片。

图示:冠状位t1加权MRI显示一个大的眶内肿块(箭头)以视神经为中心。

图示:46岁男性轴向t2加权MRI显示丘脑外侧膝状核肿块,起因于患者已知视神经胶质瘤的连续延伸。

首选的检查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用来描述视神经胶质瘤在眼眶内的局部受累。

然而,磁共振成像(MRI)更好地显示病变颅内生长的程度。

虽然MRI可以发现视神经的细微病变,但CT扫描可以发现视神经管的轻微侵蚀或扩张。

此外,细小钙化可能有助于识别病变为脑膜瘤而不是胶质瘤,最好通过CT扫描来观察。

当诊断有问题时,通常可以通过CT扫描发现颅内肿块。

然而,MRI是诊断视神经胶质瘤的首选方法。

通过MRI可以有效地表征眶内病变及其颅内范围。

在评估眼眶时,钆增强t1加权图像脂肪饱和度可以确定侵袭性胶质瘤的范围。

在颅内,MRI能比CT更好地评估视神经、交叉、束、膝状体和视神经放射。

钆基造影剂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SF)或肾源性纤维化皮肤病(NFD)的发展有关。

该疾病发生在中度至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患者接受钆基造影剂增强MRI 或MRA扫描。

NSF/NFD是一种使人衰弱,有时是致命的疾病。

特征包括皮肤出现红色或深色斑块;皮肤灼烧、发痒、肿胀、硬化、紧致;眼白上有黄色斑点;关节僵硬,难以移动或伸直手臂、手、腿或脚;在髋骨或肋骨深处的疼痛;和肌肉无力。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和CT特征分析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和CT特征分析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和CT特征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和CT特征,以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参考。

在研究背景中介绍了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重要性和研究动机。

正文部分对该类型肿瘤的概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分别从MRI 和CT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MRI和CT联合分析的重要性。

对眼眶神经源性肿瘤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探讨。

结论部分总结了MRI和CT特征分析的重要性,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帮助,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眼眶神经源性肿瘤、MRI、CT、特征分析、鉴别诊断、结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进一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眼眶神经源性肿瘤是眼眶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占据眼眶肿瘤的约50%。

这类肿瘤主要来源于眶内神经组织,包括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等。

由于眼眶肿瘤的症状多样且病变位置较为隐蔽,传统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

采用MRI和CT等高分辨率影像学技术对眼眶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和CT特征分析在临床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解剖图像,明确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边界和内部结构,有助于确定病变的组织学类型。

而CT则能够更好地显示钙化和骨质破坏等特征,提供肿瘤的定位和侵犯范围。

通过MRI和CT联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眼眶神经源性肿瘤,并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和CT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和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眼眶神经源性肿瘤在MRI和CT影像中的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诊断依据。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眼眶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区分肿瘤的类型和性质,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CT与MRI在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临床价值对照

CT与MRI在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临床价值对照

CT与MRI在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临床价值对照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4月我院诊断为眼眶神经鞘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2例,分别给予CT平扫与MRI。

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别对比CT和MRI对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定位诊断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定性诊断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

结果:CT和MRI对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定位诊断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3.75%、87.5%、90.63%)、(100%、10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对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分别为(50%、46.88%、53.13%)、(84.38%、81.25%、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次研究认为MRI在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明显高于CT,CT与MRI在定位诊断眼眶神经鞘瘤时,基本无差异。

关键词:CT;MRI;眼眶神经鞘瘤;价值眼眶内分布有第III、IV、VI对颅神经和第V对颅神经的第一、二支,这些神经的轴突外被覆神经鞘细胞,因此好发眼眶神经鞘瘤。

核磁共振成像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力,且无辐射损害,对眼眶肌健、韧带和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显示效果佳,对眼眶神经鞘瘤有重要的作用。

而CT平扫对眼眶神经鞘瘤能提示较好的空间定位。

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近2011年1月~2014年4月我院诊断为眼眶神经鞘瘤的患者,探讨CT和MRI对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近2011年1月~2014年4月我院诊断为眼眶神经鞘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2例,分别给予CT平扫与MRI。

症状为眼球突出、运动障碍、复视。

眼眶神经鞘瘤患者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3.9±21.8)岁,男性19人,女性13人,病程2月~3年。

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价值分析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价值分析

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价值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诊断越来越精准。

目前,CT和MRI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本文将分析CT和MRI在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首先,CT在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T可以提供较高分辨率的影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分界面和邻近器官的解剖结构。

此外,CT还可以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从不同角度观察肿瘤,提高诊断准确率。

但是,CT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CT需要使用造影剂,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一定损伤,不适宜肾功能不良的患者。

其次,CT对软组织对比度不够敏感,对于一些软组织的肿瘤很难清晰显示。

此外,CT不能提供关于肿瘤的生物学信息。

因此,在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诊断中,CT往往需要与其他影像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用。

与CT相比,MRI在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诊断中有着更高的价值。

MRI能够提供更明显的软组织对比度,在显示软组织肿瘤方面有优势,能够显示肿瘤的组织结构、内部构成和纹理,同时还能够检查肿瘤的浸润范围、邻近组织器官的受累情况。

此外,MRI无需使用造影剂,对患者的身体无损伤,能够反映肿瘤的代谢状态,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肿瘤生物学信息。

但是,MRI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MRI的成像时间较长,患者需要在狭窄的空间中保持一定时间,不适宜产生幽闭恐惧的患者;其次,MRI的成本较高,不适宜无力负担高昂医疗费用的患者。

总的来说,CT和MRI在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诊断中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CT主要适用于确定肿瘤的形态和位置,MRI则适用于进一步确认肿瘤的生物学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临床经验选择适宜的影像学手段,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最终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CT、MRI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CT、MRI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406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 43(3)·临床研究·CT 、MRI 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刘波* 钱伟军△(开封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河南 开封 475000)摘要 目的:研究X 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 )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5例高度怀疑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行CT 与MRI 检查,观察患者病变形态、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等特征;最终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MRI 、CT 检查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67例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

CT 检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6.57%、75.00%、85.33%;MRI 检查分别为88.06%、87.50%、88.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CT 与MRI 检查均有效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临床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CT 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应用价值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是临床少见但恶性程度较高的疾病,以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为主,好发于儿童与婴幼儿,成年人较少见。

该类疾病恶化速度极快,病死率高[1]。

临床上可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继发性瘤体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原发性则以幕上脑实质多见[2],其中继发性较常见。

手术切除后病理活检可对肿瘤进行准确诊断,但如何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之一[3]。

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常用的方法,包括X 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 )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但目前有关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最佳手段仍存在争议[4]。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诊断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诊断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诊断[概述]视神经胶质瘤(optic nerve glioma)起源于视神经内神经胶质,属于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瘤细胞以星形细胞为多见。

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2—8岁,75%在10岁以下发病,90%在20岁以下发病,发生于成人的较少,其恶性程度较儿童为高,然而亦很少超过二级。

本病多为单侧性,发展缓慢,很多年可以没变化,但是视神经胶质瘤也可以突然增大并沿着视神经累及颅内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有的可发生恶性变。

有报道一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视神经胶质瘤自行消失。

视神经胶质瘤的不恒定给决定治疗方案带来了很多矛盾。

视神经胶质瘤一般不引起血行和淋巴道的转移。

临床上,肿瘤可发生于眶内或颅内,但是,多起自视神经孔附近,然后向眶内和颅内发展,有文献统计,48%仅发生于眶内视神经,24%发生于眶内和颅内视神经,10%发生于颅内视神经,12%发生于颅内视神经和视交叉,5%发生于视交叉。

约10%—15%的视神经胶质瘤同时有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病的视神经胶质瘤常发生于双侧视神经,而且可向后累及视交叉、视束和周围结构。

恶性视神经胶质瘤是少见的视路肿瘤,有别于儿童良性视神经胶质瘤,常发生于成人,发病年龄22—79岁,发病高峰在40-50岁。

[病理表现]视神经胶质瘤色较灰红,视神经变粗呈纺锤形、梨形或圆柱形,如果胶质瘤同时累及眶内、视神经管内视神经和颅内视神经、视交叉,肿瘤呈哑铃形。

切除的视神经胶质瘤的中段横切面常显示白色的神经增粗,周围有不同厚度的蛛网膜组织包绕,外面覆盖着紧张的完整硬膜;近肿瘤的神经变细端神经略有增粗。

有些视神经胶质瘤伴有神经周围组织增厚,这是由于脑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星形细胞混合增殖引起,称为“蛛网膜增生”。

视神经胶质瘤的增大不仅是肿瘤神经胶质增殖所致,也可以是粘液产物,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脑膜增生及扩张的血管内充血的结果。

[临床表现]肿瘤位于眶内者,可有视力下降、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多发生于眼球突出之前,这是视神经胶质瘤区别于其他肌锥内肿瘤的一个特点。

CT和MRI对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CT和MRI对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况和相邻组织关 系,T可作为常规检 查。临床应结合 两者 , 高诊断的准确率。 C 提
【 关键词】 眼眶肿瘤 影像学 诊断学
眼眶及眼球结 构和眶外 的许 多结构密 切相关 , 医 生必须根据影像 学特征 , 临床所见 , 结合 全面准确地作 出诊 断。术前 主要依靠超声 、T和 MR 等检查来作定 c I
a 值 P值
1 29 0. 7 0 01 . 5
4 . 4 2 4 l . 2 5 5 6 2 4 . 51 1 5 2 . 4 0. 0 5 9 0 0 2 . 8 0 0 0. 3 . 0 0 0 4
维普资讯
广东医学
9 9 +4 2一+6 3 9 219 1 0 2



1 1 4 0
+3 2一+5 1 6 4 2
1 5
0 1
2 l
O 6 6.+5 神经纤维瘤 2 1 +3 _ 2
性、 定位诊断。超声 回顾性 比较的意义不大 ; 本文研究
瘤 9例 , 来源于眶骨 的脑膜 瘤 5例 , 1例可见外直肌受
累, 眶颅交通有 2例 。神 经鞘瘤 1 4例均 呈等 密度 ,0 1 较均匀 , 4例不均 匀 , 1 位 于眼球前 方外 , 除 例 其余 均 位于眼球后 方 , 例 骨质受 累。神 经纤维 瘤 弥漫性 的 I 有l , 6例 孤立型 的有 4 , 例 眶颅交通有 1 。 例
11 一般资料 .
误诊为视神经肿瘤 ; 统计学表明 4种疾病 c T定位诊断
准确或表现为边缘 锐利或钙化 的差异有显 著性。4 种
1 月至 20 6月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 7 例 , 中男 3 05年 7 其 7 例, 4 女 0例。 12 仪器及检 查 方 法 c . T使 用 S esAtC i n r T扫 描 m 仪, 常规平扫 , 病例增强 , 部分 行横断面和冠状面 扫描 , 扫描条件是 10k 20m / 0 A, 2 V, A 30m 层厚 5ln 必要 0 l, n

螺旋CT及MRI在外伤性视神经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螺旋CT及MRI在外伤性视神经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2 0 1 7年 2月第 1 5 卷 第 4期
・I l 缶 床研究 ・ l 5 3
螺旋c T 及M R I 在 外伤性视神经病 中的诊 断价值分析
李 辉 ( 江 苏省 沛县 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沛县 2 2 1 6 0 0 )
【 摘 要】 目的 分析 螺旋 C T及 MR j 在 外 伤性视 神 经病 的 诊断价 值 。方法 资料选 取我 院 2 0 1 1 年 8月至 2 0 1 5年 8月收 治的 6 0 例 外伤 性视 神
>O . 0 5 ) 。结 论 三 维重 建 C T技 术可 清 晰显 示 ,MR I 扫描 能够 准确判 断视 神 经实 际损 伤情 况 ,且 具评 估视神 经 减压作 用 ,而螺旋 C T三 维
重 建 能够 清 晰显 示 出视 神 经 管的 骨折 情 况 ,二者 结合 使 用 ,可为 临床制 订 有效 的诊 疗方 案 ,具有 重要 的 临床 意 义 。
上升 趋势…。MR I 扫描能够评 估视神 经具体 损伤情 况 ,螺旋 三维重建
C T 技术 能够评估视神 经管骨折情况 ,目前 关于二 者单独应用于外伤性
用 ,计量 资料 采用啦 验 ,p A P <O . 0 5 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 2结 果
两组 患者性 别 、年龄 、体质 量等一般 情况 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 意义
究 中有5 例病程 长达 1 年多 的足底筋膜炎 患者 ,经过 E l 服非甾体类 消炎
9 7 . 5 0 %,无效 l 足 ,对照组4 0 足 ,治疗前V A S 评分 ( 6 . 2 6 土1 . 2 5 ) ,治疗 3 N后V A S 评分 ( 2 . 8 5 ± 0 . 7 5 ),无效5 足 ,有 效率8 7 . 5 0 %,治疗后两组 V A S 评分 、治疗 总有效率 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 P <O . 0 5 ),整个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神经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视神经肿瘤的ct表现。

方法:对经证实的12例视神经肿瘤患者行检查。

结果:脑膜瘤6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梭形肿块,不规则眶内肿块,ct为软组织密度,肿瘤钙化3例,肿瘤内轨道征3例,均有明显强化视神经胶质瘤5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梭形肿块ct为软组织密度,视神经转移瘤1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侵入视神经。

结论:ct检查不仅可以推测视神经肿瘤的性质,还可以明确肿瘤侵及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法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视神经疾病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2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综合检查证实,年龄5~65岁,其中男4例,女8例,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呈进行性加重,视物模糊不清,突眼,眼痛,白瞳症等。

12例中视神经脑膜瘤6例,视神经胶质瘤5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直接侵犯视神经1例。

检查方法:ct检查12例,其中碘对剂增强检查6例,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扫描机,常规行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层厚5mm,间距5mm,增强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根据体重注射对比剂50~100ml,然后行ct检查。

结果
12例均表现为视神经增粗或视神经肿块:①视神经脑膜瘤6例均行ct检查,其中增强检查3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2例,梭形
肿块3例,不规则眶内肿块1例,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钙化3例,累及管内段,颅内段及海绵窦,增强检查肿瘤均有明显强化,肿瘤内可见轨道征3例。

②视神经胶质瘤5例均ct检查,其中增强检查2例,2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2例表现为梭形肿块,1例表现不规则肿块,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增强检查明显强化。

③视神经转移瘤1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侵及视神经,肿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累及管内段、视神经、视交叉,同时可见眼球密度增高,伴不规则钙化斑。

讨论
视神经与其他颅神经不同,由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纤维汇集而成,组织学上视神经与脑实质中的白质或脊髓中的白质相似,视经纤维有髓鞘存在,但没有schwann神经膜,伤后不能再生,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神经胶质,纤维星形细胞为主,因此视神经不会发生神经鞘瘤,视神经可分4段,即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及颅内段,正常时球内段影像学检查不能显示,余各段可通过检查进行观察。

视神经周围包绕3层鞘膜,与3层脑膜相连,外层为硬脑膜,中层为蛛网膜,内层为软脑膜,其鞘膜上富有感觉神经。

3层脑膜之间存在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均与颅内同名腔隙相通,前端至眼球处,两腔变为盲管,恰好相当于巩膜筛板处。

视神经微血管床在解剖学上类似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因此具有血脑屏障性能,增强扫描时视神经无强化改变。

原发视神经肿瘤中,文献报道以胶质瘤最多,其次是脑膜瘤,
视神经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的任何细胞,为良性肿瘤,但少数可恶变。

良性者生长缓慢,恶变后发展迅速。

多发生于中年,以女性居多,年龄越小,其恶性程度越高。

本病可原发于眶内,肿瘤可向前穿过筛板而进入眼球内,向后可进入视神经管内、视交叉甚至颅内,肿瘤也可穿破硬脑膜而侵入眶内脂肪间隙。

视神经脑膜瘤为淡红色,有包膜,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晚期肿瘤常充满眶内并可侵犯眶内组织而呈浸润性生长。

视神经脑膜瘤的组织学特征与颅内脑膜瘤类似,主要分为4种类型:上皮型、砂粒体型、纤维细胞型和脉管型。

恶性脑膜瘤主要为肉瘤型脑膜瘤,发展迅速,短期内可侵犯眶内组织和眶骨。

肿瘤一般呈渐进性生长,眼球逐渐向正前方突出,视力下降发生于眼球突出之后,有的病例即使有较长时间的明显的眼球突出,但仍保留较好的视力。

起源于视神经管的脑膜瘤常先有视野向心性缩小,源于眶尖的脑膜瘤常产生眶尖综合征,原发于颅内的脑膜瘤生长缓慢,在肿瘤较大时方产生明显的头痛症状。

一般表现为沿视神经生长的管形肿块,部分呈梭形,极少部分呈偏心性生长,视神经在肿瘤的一侧边缘俨如眶内肿瘤压迫视神经。

脑膜瘤的密度与眼外肌等密度,部分肿瘤内有钙化(30%),钙化可为圆形、斑片状或线形,少数钙化的形状较具特征性,在冠状面上显示为包绕视神经的环形钙化,在横断面显示为视神经周围的两条平行的线形高密度影,有助于诊断。

增强后脑膜瘤明显强化,强化一般较均匀,而包绕于肿瘤内的视神经不强化而呈低密度影,在横断面上表现为“双轨征”,在冠状面上表现为“袖管征”,此征象为脑膜瘤的
特征性表现但不是特异性征象,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转移瘤也可有此征象。

视神经脑膜瘤可导致眶骨的骨质改变,多数为增生但少数也可为破坏性改变。

发生于视神经管内的脑膜瘤常表现为视神经管扩大,视神经管可发生骨质改变即增生或破坏。

视交叉脑膜瘤表现为视交叉增粗。

视神经肿瘤的表现中,重点分析以下征象,肿瘤钙化是脑膜瘤的特征性表现,轨道征对诊断脑膜瘤有帮助,但不是特异性征象。

眶尖空间狭小,视神经及第3、4、5、6对颅神经由此经过,故视神经肿瘤的诊断应观察眶尖有无扩大,眶尖脂肪是否存在,以推测肿瘤与神经血管及眼外肌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宋国祥.眼眶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杨景存.视神经病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