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构成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云南的哈尼梯田)

什么是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则哈尼世遗是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现在要说的是,云南的哈尼梯田是一处美丽的景观,1300年来,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居民在哀牢山创造出垂直跨度超过1500米,梯级达3000级,近60万亩的耕作台地。
这种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人文景观,被称作文化景观遗产。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总面积82万亩,是红河南岸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等自然特点,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
历经1000多年,是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是宝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概况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
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
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这些景区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哈尼世遗的价值与评价哈尼的价值:复杂起伏的地形和暖湿多雨的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使云南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家园和多种野生生物的庇护所。
凤堰梯田村落文化景观及其价值探究

2020年第20期现代园艺1凤堰梯田基本概况凤堰梯田位于汉阴县漩涡镇凤凰山南麓浅山丘陵区,分布于黄龙、东河、堰坪、茨沟、中银村、漩涡镇区及群英村和联合村部分村组内,共分为3个片区:堰坪梯田、东河梯田、凤江梯田,连片面积约800hm2。
梯田的开发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湖南移民吴氏家族到此垦建,至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于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梯田的海拔在350~850m,大多数为坡度较缓的梯田,坡度较陡的多为山区自然林区域。
凤堰梯田遗址区内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水土流失现象较少,地质岩层、土壤及水质的含硒量明显较高,且易于植被吸收。
当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主要依附的河流为汉江,丰富的水资源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也具有很大影响。
2凤堰梯田村落文化景观构成分析2.1梯田生产景观2.1.1梯田布局结构。
凤堰梯田每块子梯田布局结构基本相似,由田埂、沟渠、堰塘及可供田间休息的田房等配套设施组成,主要利用茨沟、冷水沟、东沟河、黄龙沟等凤凰山自流灌溉。
再加上当地人开挖的沟渠与堰塘,接住从高山森林自上而下的水流与渗出的泉水,形成“田渠塘溪”体系。
2.1.2梯田生态系统。
凤堰梯田是集“水源林———村庄———梯田———汉江”为一体的立体循环稻作系统。
汉江充足的水源,在山地地形的影响下蒸发形成云雾,云雾上升的过程遇到凤凰山的峰顶阻挡,形成大量降水。
水源林下渗蓄水成为地表与地下径流,以山泉和溪流的形式,通过“田渠塘溪”体系逐级灌溉农田,给梯田农作物生产和村庄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发挥水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
2.1.3梯田景观特征。
从空间形态上分析,梯田具有“水源林———村庄———梯田———河流”纵向垂直分布,且河流渠系贯穿其中的地域性特征,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先民对陡峭的地形进行人工改造,使其形成阶梯式的纵性空间形态,具有丰富的平面型态类型,分别为单核型、多核型、无核平行型和无核交叉型。
梯田由于农耕生产活动和生物季相变化,梯田四季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可以让人们欣赏到四时不同的美景。
第七批农业文化遗产

第七批农业文化遗产【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第七批农业文化遗产的概述1.遗产数量和类型2.遗产所在地区三、第七批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1.农业文化传承2.农业技术创新3.乡村振兴四、具体农业文化遗产介绍1.甲骨文水稻栽培系统2.贵州梯田五、结论正文【引言】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旨在传承农业文化、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将介绍第七批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情况。
【第七批农业文化遗产的概述】2022 年,我国公布了第七批农业文化遗产,共包括 57 项农业文化遗产,涵盖了水稻栽培、梯田、畜牧、渔业等多个领域。
从地区分布来看,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江南等地区。
【第七批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第七批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和公布,对于传承农业文化、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富农业技术知识,可以为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后,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区的乡村,可通过遗产保护和利用,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具体农业文化遗产介绍】在第七批农业文化遗产中,甲骨文水稻栽培系统和贵州梯田具有代表性。
甲骨文水稻栽培系统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最早的水稻栽培遗址之一,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
这里的水稻栽培技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为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贵州梯田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这里的梯田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同时,贵州梯田也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总之,第七批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和公布,对于传承农业文化、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梯田相关知识点总结

梯田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梯田的形成原因梯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形因素:梯田的形成与山地的地形起伏有关,山地坡地地势起伏,若直接耕种会出现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因此农民为了利用坡地种植作物,不得不利用土地形成梯田。
2. 水资源因素:山地常年丰富的降雨和地下水资源,为梯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使得梯田在干旱或少雨的环境下也能保持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3. 土壤保护因素:梯田有利于土壤的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使得土壤肥沃度得以保持和提高。
二、梯田的特点梯田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灌溉利用水资源:梯田通过水渠将山上的雨水输送到不同的梯田层田中,实现了山地农田的灌溉利用。
2. 减轻水土流失:梯田能够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的情况,通过水坎、水渠等措施,使得雨水集中灌溉,避免冲刷和侵蚀。
3. 土壤保肥:梯田利用水资源和地势,保持了土壤肥沃度和水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4. 美化山地风景:梯田造型各异,形成了美丽的山地景观,成为了国内外旅游的热门景点。
5. 生态环境:梯田有助于维护山地森林和山体的生态环境,对降雨量和地表水的保护有一定作用。
三、梯田的类型梯田的类型可以根据地形和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分为不同类型:1. 挖梯田:这是最为常见的梯田类型,通过开挖土地形成一级一级的梯田,主要用于稻谷、蔬菜的种植。
2. 台地梯田:在山顶和山腰的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段,人工建造的梯田,主要用于茶叶、水果等农作物的种植。
3. 半圆形梯田: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山坡上,人工挖掘形成的半圆形梯田,用于稻谷、麦子等农作物的种植。
4. 隐形梯田:在沙漠、干旱地区,人工开凿渠道,形成梯田用于种植农作物。
四、梯田的保护梯田在过去的发展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山地农业的发展和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梯田,保护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加大梯田的灌溉设施建设,确保水源充足并减少水资源浪费。
2. 抑制土壤侵蚀:通过加强梯田的水土流失控制措施,如修建护坡、植被恢复等,减少土壤侵蚀和侵蚀。
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介绍

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介绍1. 简介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国最著名的梯田景观之一。
这片梯田由13个村寨的农民们辛勤劳作而成,形成了壮丽独特的自然景观。
龙脊梯田以其陡峭的山坡、错落有致的梯田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2. 梯田特点桂林龙脊梯田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农业遗产之一。
其特点如下:2.1 建造技术龙脊梯田建造技术精湛,历经几百年不断完善。
农民们利用山地资源,通过巧妙设计和精确测量,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凿出了一级接一级、错落有致的梯田。
2.2 智慧灌溉系统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农民们创造出了独特的智慧灌溉系统。
他们修建了一系列水渠、水塘和水井,利用山上的天然水源,将水引入每一片梯田中,确保农作物得到充足的灌溉。
2.3 美丽景观龙脊梯田以其壮观而美丽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每到春夏之际,梯田中的稻田泛起绿波,宛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秋季时,稻谷成熟后,整个梯田变成了金黄色的海洋。
无论何时前往,都能欣赏到不同季节带来的独特景色。
3. 旅游活动3.1 徒步旅行在龙脊梯田景区中,你可以选择徒步穿行在不同的村寨之间。
沿着山脊上的小道前行,你会看到一片片连绵起伏的梯田景观。
这里还有许多传统村寨可以参观,感受当地居民朴实淳厚的生活。
3.2 摄影龙脊梯田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你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和时间段拍摄到壮丽的梯田景色,记录下这片土地上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3.3 品味当地美食龙脊梯田地区以其独特的农产品和美食而闻名。
你可以品尝到新鲜的山野蔬菜、绿色有机稻米以及各种当地特色小吃。
尝试一顿正宗的农家饭,会给你带来难忘的味觉体验。
4. 如何前往从桂林市区出发,乘坐公共汽车或包车前往龙脊梯田景区。
一路上你可以欣赏到桂林壮丽的山水风光。
整个行程大约需要2-3小时。
5. 游览提示5.1 注意安全龙脊梯田地势陡峭,行走时请注意安全,遵守导游或景区工作人员的规定和指引。
云和梯田:生态文化显魅力

云和梯田:生态文化显魅力1. 引言1.1 云和梯田:生态文化显魅力云和梯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境内,是中国南方一处著名的梯田景观。
这里山高水长,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云和梯田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的完美融合,展现出其独特的生态文化魅力。
云和梯田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几千年的耕作和修筑,如今的梯田已然成为一幅宏大的田园画卷。
站在梯田间眺望,绿色的稻田层层叠叠,如同一幅农耕文明的画卷,令人感叹于农民的智慧和勤劳。
云和梯田的生态保护工作也备受重视,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水源、防治水土流失,让梯田保持原生态的风貌,为后代留住了可贵的自然遗产。
云和梯田的文化传承更是源远流长,农耕文化、道家文化、延续至今的传统技艺等都融入了这片土地,让人感受到了千年文明的底蕴与魅力。
2. 正文2.1 云和梯田的历史渊源云和梯田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宋代,当时是因为地形险要、气候湿润,当地农民开始将山坡耕种,并修筑梯田以利排水灌溉,逐渐形成了如今蜿蜒起伏的梯田景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梯田不仅成为了农民们生存的依靠,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一部分。
在明清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和梯田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当地经济的支柱之一。
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水利系统被不断完善,使得梯田得以保持着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持了生态平衡。
近现代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云和梯田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不少农民转而从事非农业产业。
由于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努力,通过推广生态旅游等方式,云和梯田得以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云和梯田的历史渊源丰厚而悠久,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生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云和梯田将继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体验。
2.2 云和梯田的梯田景观云和梯田的梯田景观是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人文环境共同塑造的。
流传千年的梯田文化

汉翻文彳y /程宁宁由P箱:37656027@q q.c o m梯田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的一个奇迹。
我国的梯田以修筑历史 悠久、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而闻名于世。
梯田是我们祖先在农耕实践中创 造出来的山地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作物产量,能 直接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
千百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在丘陵和山区修建了各种 梯田,这对于改善既有的农耕条件,增加粮食产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由此派生出了不同地域的农耕梯田文化。
我国梯田的悠久历史和相伴而生的 灿烂梯田文化对于当今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梯田的形成与发展梯田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 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 施。
梯田的出现,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 个显著进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梯 田的国家之一,早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 雏形梯田。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是梯田 的雏形期。
这一时期以便于耕作和保水 保肥、增加产量的小面积区田形成为标 志,并且已经开始修筑山地池塘,以收 集径流进行灌溉。
西汉时,我国南方丘 陵山区的农民,基于种稻和保持水土的 需要,开始将山麓及沟谷中较低缓的坡 地修成水平梯田。
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是梯田的形 成期。
这一时期已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 梯田。
梯田已经不是零星分布的局部小 块,而是沿坡面修筑成阶阶相连的成片 梯田。
这一时期继承和发展了修建山坡 池塘、拦截雨水、灌溉梯田的传统。
南 宋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开始出现高山梯 田。
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是梯田 建设与治山治水的结合期。
这一时期梯田 推广的范围越来越广。
修筑梯田不仅仅是 为了获得粮食,而且也和治山治水结合起 来,进一步发挥了梯田的作用。
我国已在 梯田的基础上形成了引洪漫淤和保水、保 土、肥田的梯田技术和理论。
洗择千卑的#田忒化60农村百事通汉翻文圯/2021.04二、典型梯田文化我国梯田分布于全国各地,从南到 北、从东到西,只要是山区就有农耕梯 田,其中以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 地区分布最为集中。
龙胜梯田的介绍

龙胜梯田的介绍
龙胜梯田,也被称为龙脊梯田,是一处壮美的人造景观,位于广西龙胜县的龙脊山上。
这个景区距离龙胜县城约22公里,距离桂林市80公里,地处东经109°32'~110°14'北纬25°35'~26°17'之间。
此外,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
这个景区包括了平安北壮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两个主要部分,二者各具特色,既有大刀阔斧的砍削,又有丝丝入扣的精雕细啄;既显得气势磅礴,又含着清秀的艺术情调。
其中,金坑大寨景区的梯田景观最为壮观,梯田最密集。
不仅如此,龙胜龙脊梯田还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是以壮、瑶文化和壮美景观为特色的南方山地梯田生态系统。
这里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了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构成
一、景观
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主要表现在梯田的审美,具有艺术价值,从梯田的色彩形象变幻中体现出意境美,展示出梯田农业的艺术美,给人情绪和心理上的感染美,这种农业景观以大工程展示出来的审美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与农业生产文化紧密联系,展示出生产实践与艺术结合的美,让游客感知、体验、融入到这种审美的价值中,例如,哈尼梯田大规模的秀美风光千变万化,所体现的艺术美。
为了适应崎岖不平、耕地稀少的艰困环境,将一块块的石头沿着山坡筑成挡土墙,修建成可耕种的田地。
视野开阔,梯田色彩柔,层次分明,层层叠叠的梯田,丰富的板块和线条,地形崎岖的丘陵地区,坡度太大的山坡建梯田。
江岭婺源梯田最有名的10万亩油菜花海和梯田,景观优美,气势磅礴;瑞士拉沃葡萄园梯田主要种植葡萄,是瑞士最著名的葡萄产地和葡萄酿造基地。
梯田美景是摄影师们挖掘出来的。
因独特的景观,摄影师扮演了伯乐的角色,成为第一批游客,在他们的镜头下,梯田变得如此炫美。
随着这些作品向外流传,梯田的知名度也开始一步步扩大。
摄影胜地名声的确立,使许多普通游客被吸引前去寻访、体验,梯田景观越来越推动现代旅游农业的发展。
二、生态
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山地自然环境、梯田文化生产特点、原始生态村落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农业与生态的人性化设计工程,梯田利用山地丘陵地形特色,环境优美、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景色怡人,周围生态环境适合休闲、养生。
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生态角度规划设计梯田,站在科学的视角上满足梯田建设功能需求,通过大自然地形特征,有效蓄水,利用简单的梯形形体,设计出符合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结合蓄水、保土功能,融入到梯田生态设计中。
梯田这一生态建筑凸显出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发展,与当地人文生活共同形成了建筑群,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
在梯田农业发展中应用科学知识,展现出对对大自然地理位置选择、设计梯田,科学使用的大自然,并与之形成自然生态学,有效利用水利工程学。
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构成所表现的重要价值集合人类生存发展
与多样化生物相融合的特性,服务于多功能领域,与人类社会构成和谐共处的环境价值,从而服务于更多的物种,包括对人类有效利用地理环境得到利益,梯田种植方式有利于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妨害病虫害、确保生态系统稳定等,这种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在于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生态资源优势促进生态系统持续性发展。
梯田意味着农业人为设计与生态系统相协调,遵循生命的规律,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梯田生态构成正在当地农民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努力形成的吗,重点放在与当地地形、水利等生态系统的
“结合”上,预示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协作精神,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挖掘梯田生态的优势。
在多元化的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构成体系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梯田形成文化遗产这一身份奠定基础,并发挥着强大的传承示范作用,这种综合价值体现出传统梯田农业的可持续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典范。
具备农业生产的独特方式,解决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制约问题,从梯田的地形、地貌、气候、降水等方面明确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要素包括梯田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作为农业文化景观带来的旅游效益,形成农业文化遗产所具备的价值;历史要素包括民族传承的文化、语言、习俗、宗教、礼仪、形成的梯田山地文化景观等;技术要素包括在梯田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和生产能力;心理要素包括对梯田所处的环境的心理感应;政治要素包括对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当地形成的资源配置和交通服务。
梯田的文化景观是其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结合森林地貌、梯田生态建筑利用,是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构成体,以独特的方式延伸农业生产价值,是一种人与环境不可再生的资源价值。
三、文化
存在主观性价值属性,也包括农业文化客观存在的价值,不同梯田的环境条件影响着价值的呈现,综合性的价值构成是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
包括在耕地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与古村落多样化的民族信仰、风土人情等意识形态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是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展示的农业生产活动,并与之相关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历史变迁、农业思想活动的历史变化以及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农业文化特征,进而展示出一个地域性民族群体的农业历史文化。
梯田历史价值在于其本身所反映的历史,同样以梯田的物质形态证实了这一历史存在的价值,并在相关保护基础上传承了这一历史文化价值。
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技价值极大地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对自然科学文化的认知,也是农民科技发明创造价值的体现。
文化价值在于梯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包括农业耕作文化、厨艺烹调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习俗文化、区域建筑文化等;社会价值在于梯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凝聚的民族发展探索精神,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发挥了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