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超声测量的内脏脂肪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对代谢综合征的诊断预测价值
内脏脂肪的测定及临床应用进展

内脏脂肪的测定及临床应用进展徐艺文(综述);朱惠娟(审校)【摘要】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 is related with metabolic diseas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o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VAT is necessary.Among the methods of measurement,computed tomography (CT) is viewed as the golden standard.Bioelectrical impedanceanalysis(BIA),as a new technique,is accu-rate and moreaccessible.Measurement of VAT is applied in metabolic diseases,some tumors,assessment of weight loss and surgery.visceral fat area<100 cm2 can reduce the risk of metabolic diseas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while increased VAT seems to be associated with some tumors .Not only can its measurement monitor the effect of weight loss,but also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some operations.%内脏脂肪与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因此有必要进行准确的测量。
内脏脂肪的测量方法中,CT被视为金标准,而新兴的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准确性较好且易于推广。
DSCT心外膜脂肪不同方法定量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DSCT心外膜脂肪不同方法定量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祁荣兴;黄胜;王天乐;严松强;苏建兵【期刊名称】《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年(卷),期】2016(025)001【摘要】目的应用双源CT测量心外膜脂肪(EAT)体积和厚度,分别评价其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DSCTA检查的住院患者159例,所有患者均行钙化积分(CACS)扫描,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分成非MS组和MS组,在CACS图像上测量EAT体积和厚度,评价EAT体积、厚度与MS的相关性.结果男性MS组EAT体积为(148.77±46.89) cm3,明显高于非MS组[(103.09±32.12) cm3](P<0.001),而女性MS组EAT体积(123.66±39.01) cm3与非MS组EAT体积(104.62±43.21) c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男女MS组平均EAT厚度[(7.38±1.69) cm、(7.37±1.61) cm]与非MS组平均EAT厚度[(6.75±1.68) cm、(6.95±1.68) c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9、P=0.3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危险因素后,男性EAT体积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P=0.024),而女性EAT体积、男女性平均EAT厚度与MS的发生均无相关性(P=0.317、P=0.403、P=0.426).结论男性EAT体积与MS发生有关,可作为评估MS风险的一个非创伤性指标.【总页数】4页(P17-20)【作者】祁荣兴;黄胜;王天乐;严松强;苏建兵【作者单位】226001江苏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江苏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江苏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江苏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江苏南通,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血清脂肪细胞因子CTRP-9及心外膜脂肪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J], 王璟;杭涛;程训民;连榅林;王磊;李建华;王强;张启高;宫剑滨2.DSCT测量心外膜脂肪体积与代谢综合征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J], 祁荣兴;黄胜;王天乐;汤卫霞;苏建兵3.心外膜脂肪定量及脂肪因子水平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 [J], 陈玉香;吴晓秋;凌云;吴奇新;李星阳;黄斌4.心外膜脂肪定量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 [J], 刘玉珊5.MR定量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脂肪含量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J], 王玉丽;胡莹莹;王晔;陈佳良;谢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质蓄积指数和内脏脂肪指数对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研究

·4211··论著·脂质蓄积指数和内脏脂肪指数对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研究段绍杰1,刘尊敬2,陈佳良3,姚树坤4*【摘要】 背景 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是反映个体脂肪分布及内脏脂肪蓄积程度的重要指标,与肥胖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关系密切。
目的 探讨LAP 和VAI 与成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并评估LAP、VAI 对MS 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708例受试者,其中MS 患者249例(MS 组),非MS 患者459例(非MS 组),比较两组患者LAP、VAI 及相关生化指标。
根据LAP、VAI 四分位数将受试者进行分组(L1组、L2组、L3组、L4组各177例;V1组、V2组、V3组、V4组各177例),比较各组MS 及其组分发生率。
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计算不同LAP、VAI 受试者MS 的发生风险,并分别绘制不同性别LAP、VAI、腰围(WC)、体质指数(BMI)预测MS 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 LAP 和VAI 与成年人MS 发生率呈高强度正相关(Cramer 's V =0.585、0.577)。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各危险因素后,L3组、L4组MS 发生风险仍高于L1组,V3组、V4组MS 发生风险仍高于V1组(P<0.001)。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男性LAP、VAI 预测MS 发生风险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95%CI (0.795,0.867)〕、0.825〔95%CI (0.788,0.863)〕,临界值分别为52.03、1.99;女性LAP、VAI 预测MS 发生风险的AUC 分别为0.887〔95%CI (0.834,0.940)〕、0.886〔95%CI (0.827,0.945)〕,临界值分别为54.84、2.54。
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内脏脂肪面积评估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内脏脂肪面积评估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王涛涛(综述);俞力(审校)【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21)21【摘要】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
近年研究表明内脏脂肪面积与代谢综合征中多个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在诊断和预测代谢综合征上发挥重要作用,可有效弥补常规指标诊断内脏型肥胖上的不足,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在关联分析、风险切点和诊断手段上均取得一定成效。
生物电阻抗法已发展成为检测内脏脂肪面积的重要诊断手段,并在确定代谢综合征风险切点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Metabolic syndrome is a complex set of metabolicdisorders .The recent studies found that vis-ceral fat area is highly relatedto multiple risk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VF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which can effectively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anthropometric indicators in evaluating visceral obesity and exhibits available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Research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 in associative analysis,cut-off point and diagnosis in recent years.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in the diagnosis ofthe detec-tion of visceral fat area,and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determining the risk cut-off point of metabolic syndrome.【总页数】3页(P3953-3955)【作者】王涛涛(综述);俞力(审校)【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江苏镇江 2120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江苏镇江 212001;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江苏镇江21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2【相关文献】1.生物电阻抗法测量的内脏脂肪面积与性别年龄及代谢性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J], 杨帆;李康;杨颖;张岩;龚艳君;马为;蒋捷;霍勇2.腹内脂肪厚度与代谢综合征患者磁共振测量的内脏脂肪面积及其他指标的关系[J], 龚维坤;陈淑婷;童竑章;胡静艳;郭小芳;赖静波;陈贤3.内脏脂肪面积对体质指数正常内脏脂肪面积超标体检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风险的评估价值研究 [J], 王静;李虎;顾菲;毕艳;向美珍;丁洁;周卫红4.内脏脂肪面积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J], 曾洪利;黄鲁;王万淑5.基于生物电阻抗方法分析内脏脂肪面积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J], 钟燕桃;李媚笑;魏燕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超测量腹内脂肪厚度在代谢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We z o d c lC l g , i n 3 5 0 C i a n h u Me ia o l e Ru a 2 2 0, h n e
【 btat A s c】 r
0bet e oivsgtdtef s it o s gu rsn g p ( S oass bo i l b sya d jci T et a e i ly f i hao or y U )t sesad mn ei n v n i e h a bi u n a ao t
Y NGH n ,u X e— min C Lag —mio e a. eat eto n or ooy te 7 d H si l f l t o A o g £ u a ,爿 in a ,t 1Dp r n fE dci l , r opt f i e t m n g h a A ad i
r= 0 e a 07 , < . 1 .T esn iv y p c i t n n e —c re a a o m n V r4 m i i n s 08 ,fm e l r= 7 P 0 0 ) h e s ii .se ic ya d u d r u v r f e v 2 c MS d g oi t t fi e n a s
b c i r p rt g c a c r u v ( O ) h et u — f p it f F rcs o .Reut V f yr e e o ea n h r t i c re R C ,teb s c t of on o V f f e at f e v i aes ro MS s l F s r,WC a d B n MI
经超声测量的内脏脂肪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对代谢综合征的诊断预测价值

[ 摘
要] 目的 评 价内脏脂肪厚度 ( A ) I V T  ̄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 ( A ) E T 对代谢 综合征 ( s 的诊断 预测价值 。方法 M) 男 女 V T在 Ms 均高于非 Ms ( A 组 组 P<0 .
T vlaete ans cP eiievleo i ea dps hcns n #cr ̄ aioeT i ns i eP n Is oE a t h g ot rdc v a f s rl i eT ik e ad E aa u Di i t u Vc A o s dps hc e t a e t k sn h I
e c d b o d bo h mia d x sa d wa t t a da a a e es V a d E T b l a o a r p y l d t e ec p I n e a lo ic e c i e e se i e c r icp r m tr 、 n l n n s mad n A y ut s n ga h .A l a w r 砌 a r a 甜
对 20例符合入选标准 的健康 体检对象进 行腰 围、 1 空腹血生化 测定并用 超声测量 V T E T A 、 A 。根据 国际糖尿病联 盟 M S标准 , 为 M 分 S组和非 M s组 , S S 1 . 用 PS 0软件进行 比较分析 。结果 2
0 )而 E T在男性 Ms 高于非 M 1, A 组 s组( P<O0 ) 女性 则两组之 间无显 著差异 ; .5 , 无论 男女 、 和 E T均 和腰 围成正 A 相关 。经年龄 、 性别 、 围调整后 , A 腰 v T和收缩压 、 舒张压 、 油三酯 、 甘 载脂 蛋 白 B 空腹 胰岛素 、 岛素抵抗 指数成正相 、 胰 关, 和胰岛素敏感指数成负相关 ;A E T和空腹胰 岛素、 岛素抵抗 指数 成正相关 , 胰 和胰岛素敏感指数成负相关 。经超声 测量的 v T E T 断 Ms的 R C曲线下 面积分别 为男 性为 07 、 .3 女性 为 07 、 .3诊 断切点 值分 别为 男性为 A 、A 诊 O . 07 , 4 .9 06 , 4 .m 55m 女性为 2 .m 79m 35 m、 .3 m, 38 m、 .5 m。两种方法 R C曲线下面积 比较 , 论男女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O 无
代谢综合征患者内脏脂肪指数、脂肪肝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及其预测价值

·临床研究·代谢综合征患者内脏脂肪指数、脂肪肝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及其预测价值张红钢詹松标DOI :10.13558/ki.issn1672-3686.2021.004.013作者单位:311800浙江诸暨,诸暨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张红钢);诸暨市中医医院普内科(詹松标)[摘要]目的探究代谢综合征(MS )患者内脏脂肪指数(VAI )、脂肪肝指数(FLI )和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HOMA-IR )及其对MS 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MS 患者120例为MS 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正常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
所有研究对象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 )、血压、空腹血糖(FPG )、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谷氨酰转肽酶(GGT )、空腹胰岛素(INS )。
计算所有研究对象体重指数(BMI )、VAI 、FLI 以及HOMA-IR 。
分析VAI 、FLI 、HOMA-IR 与MS 患者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MS 的预测价值。
结果MS 组WC 、收缩压、舒张压、BMI 、FPG 、TC 、TG 、LDL-C 、GGT 、INS 均高于对照组,HDL-C 低于对照组(t 分别=3.22、8.87、3.80、3.74、4.25、5.00、11.63、5.48、8.41、4.66、-4.06,P 均<0.05)。
MS 组VAI 、FLI 、HOMA-IR 均高于对照组(t 分别=5.13、5.66、4.49,P 均<0.05)。
VAI 、FLI 与收缩压、舒张压、BMI 、FPG 、TG 均呈正相关,与HDL-C 均呈负相关(r 分别=0.25、0.28、0.33、0.65、0.85、-0.42;0.30、0.38、0.70、0.42、0.73、-0.68,P 均<0.05)。
HOMA-IR 与BMI 、FPG 、TG 均呈正相关,与HDL-C 呈负相关(r 分别=0.45、0.84、0.65、-0.53,P 均<0.05)。
基于超声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预测冠心病的价值

基于超声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预测冠心病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EAT)厚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预测价值,寻找CAD的无创诊断手段。
方法纳入134例疑诊为CAD病人,二维超声测量EAT厚度,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AD病人(CAD组)和非CAD病人(Non-CAD组)和的暴露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校正混杂因素的干扰,绘制EAT厚度预测CAD的ROC曲线。
结果(1)134例病人的EAT厚度为(5.55±1.72)mm,CAD组(n=56)与Non-CAD组(n=78)分别是(6.45±1.71)mm和(4.89±1.41)mm,t=5.781,P=0.000。
(2)Non-CAD组和CAD组的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CAD家族史、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AT厚度是CAD的独立关联因素,可作为大样本和高危人群筛查CAD的有效指标。
关键词: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超声检查;试验性评价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cardial fat thickness(EAT)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heart disease(CAD)predictive value,look for the noninvasive diagnosis methods of CAD. Methods in 134 cases of suspected dia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CAD,two-dimensional ultrasonic thickness measuring EAT,compare coronary angiography confirmed CAD patients group(CAD)and the CAD patients(Non - CAD group)and the exposure of the factors,multi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adjustment for confounding factors,draw the ROC curve EAT thickness predicting CAD. Results (1)of 134 patients EAT thickness(5.55 + 1.72)mm,CAD group(n = 56)and Non - CAD group(n = 78)were(6.45 + 1.71)mm and(4.89 + 1.41)mm,t =5.781,P = 0.000).(2)Non - CAD group and CAD group of age,body mass index (BMI),blood pressure,family history of CAD,blood total cholesterol(T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 - C)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EAT thickness is independent of CAD associated factors,canbe used as a large sample and high-risk population screening effective indicator of CAD. keywords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thickness;Ultrasonic examination;Experimental evaluation肥胖以及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CAD)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严重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超声测量的内脏脂肪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对代谢综合征的诊断预测价值[摘要]目的评价内脏脂肪厚度(V AT )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AT)对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预测价值。
方法对2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健康体检对象进行腰围、空腹血生化测定并用超声测量V AT、EAT。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MS 标准,分为MS组和非MS组,用SPSS1 2.0软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男女V AT 在MS组均高于非MS组(P<0.01),而EAT在男性MS组高于非MS组( P <0.05),女性则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无论男女V AT和EAT均和腰围成正相关。
经年龄、性别、腰围调整后,V AT和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成正相关,和胰岛素敏感指数成负相关;EAT和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成正相关, 和胰岛素敏感指数成负相关。
经超声测量的V AT、EAT 诊断M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男性为0.74、0.73,女性为0.79、0.63,诊断切点值分别为男性为43.5mm、5.53mm,女性为23.8mm、7.95mm。
两种方法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无论男女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由超声测量的V AT、EAT均可作为内脏型肥胖简便、可靠和实用的评价指标,和MS关系密切,可作为MS患者无创的协同诊断方法之一。
[关键词]超声检查;内脏脂肪厚度;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代谢综合征;ROC曲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肥胖、糖、脂肪代谢紊乱和高血压集为一体的代谢综合征(MS)发病率急剧升高,由MS导致的心血管损害也明显增多。
不同部位脂肪在参与机体的代谢作用有所差异,而内脏型肥胖在MS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1],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颁布的MS标准强调内脏型肥胖为MS诊断的前提。
CT和核磁共振(MRI)是目前公认的内脏脂肪测量的方法,但CT和MRI扫描耗时耗费,CT要暴露于射线之下,因此需要简单易行和实用的方法来评价内脏型肥胖。
国外的研究[1,2]证实经超声测量的内脏脂肪厚度(V AT)、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A T)和CT、MRI的测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价内脏型肥胖,但经超声测量的EAT和V AT和MS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通过超声检测V AT、EAT,利用ROC 曲线探讨其对MS的诊断预测价值。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为我院健康体检人群,排除妊娠、内分泌疾病如柯兴氏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和体检前3个月体重减轻大于/等于3公斤者。
共210例,年龄23~84(平均46.3±11.6)岁。
其中符合MS的65例,男4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9.9±11.3)岁;非MS组145例,男97例,女48例,平均年龄(44.6±11.5)岁。
MS的诊断按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颁布的新的全球性MS标准[3]。
1.2 方法:(1)对入选病例进行腰围、血压测量,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尿酸及胰岛素浓度。
计算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浓度×空腹胰岛素浓度)/22.5,胰岛素敏感指数=1/(空腹血糖浓度×空腹胰岛素浓度) 。
(2)超声测量:采用PHILIPS SONOS 5500多功能彩超诊断仪进行检测。
V AT的测定:探头位于脐上1cm,探头频率3.5MHz,从腹直肌内缘至大动脉前壁的距离[4];EAT 的测定:探头频率2~4MHz,受检查者取左侧卧位,胸骨旁长轴和短轴的二维和M超,记录≥ 10个心动周期,测量右室游离壁脂肪组织的厚度,取其平均值。
为排除性别、年龄和腰围对V AT、EAT与血压及各代谢指标间相关关系的影响,对年龄、性别和腰围进行调整,并分为调整前组和调整后组。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用SPSS 12.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自变量取自然对数正态化后进行分析,V AT、EAT和腰围、血压和各代谢指标的两两相关采用Pearson’s相关分析,排除性别、年龄和腰围的影响采用偏相关分析。
利用ROC曲线了解V AT、EAT 对MS的诊断价值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诊断切点值。
2 结果2.1 两组V AT、EAT的比较:男女MS组的V AT均显著高于非MS组(P<0.01 ),EAT在男性MS组大于非MS组(P<0.05),女性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见表1。
采用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男女V AT和EAT均和WC成正相关(男r=0.61,0.38,女r=0.60,0 .53,P<0.01)。
2.2 调整前和调整后V AT、EAT与血压和各代谢指标的相关关系:V AT、EAT 均和收缩压、舒张压、尿酸、空腹血糖、甘油三脂、空腹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抵抗指数成正相关(P<0 .05或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敏感指数成负相关(P<0.01);V AT还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成正相关(P<0.05或P<0.01)。
经性别、年龄、腰围调整后V AT和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脂、载脂蛋白B、空腹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抵抗指数成正相关,和胰岛素敏感指数成负相关(分别r=0.22,0.20,0.23,0.18,0.22 ,0.24,-0.24,P<0.05或P <0.01);EAT和空腹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抵抗指数成正相关,和胰岛素敏感指数成负相关(分别r=0.18,0.21,-0.21,P<0.05),见表2。
2.3 经超声测量的V AT、EAT对MS的诊断价值: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绘出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大于50%越多其诊断价值越大,并根据约登指数值的最大点作为诊断分界点(图1、图2)。
如图所示,经超声测量V AT 预测MS存在的ROC曲线下面积,男性是0.74,诊断敏感性66.67%,特异性71.13%,诊断切点值43.5mm;女性是0.79,诊断敏感性90%,特异性60.42%,诊断切点值23.8mm。
而EAT的ROC曲线下面积,男性是0.73,敏感性91.11%,特异性47.42%,诊断切点值是5.53mm;女性是0.63,敏感性50.0%,特异性76.6%,诊断最佳切点值7.95mm。
两种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均>50%,但男女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
3 讨论目前认为,即使脂肪总量相同的人群,其体内脂肪分布也不同,而内脏型肥胖比均匀性肥胖更能预测MS的发生。
在评价内脏性肥胖的几种方法中,最简单的是人体测量指标如体重指数、WC、腰臀比、腹壁高度或颈围,这些指标具有快速、简单和无创的优点,但由于不能直接定量腹内和皮下脂肪,因此具有相同WC或腰臀比的人群中,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的量却有可能不同。
上世纪九十年代始,CT和MRI成为定量内脏脂肪的最准确、可靠的测量方法,但CT和MRI扫描耗时耗费,CT还需暴露于射线之下,因此难于普及。
国外研究证实[4~6]超声能够用来定量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评价内脏型肥胖,而且和CT、MRI测量的内脏脂肪具有很好的相关性[1、2]。
本文结果显示经超声测量的V AT、EAT均和国际上确立的内脏型肥胖的人体测量指标WC有很好的相关性(男性r=0.61,0.38,女性r=0.60,0 .53,P<0.01)。
与WC和CT、MRI 的测量综合比较,经超声测量的VFT和EAT更具一定优越性。
从相关系数来看,V AT对内脏型肥胖的评估优于EAT,尤其对于男性。
有报告内脏脂肪组织已不仅是供能量储备的终末分化器官,还是一个具有多种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功能的内分泌器官[7];Gianluca等[8]发现,心外膜脂肪组织是一个远较机体其它脂库更具有代谢活性的器官,可高速率释放游离脂肪酸和产生大量生物活性分子,如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_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_1、白介素_1β、白介素_6、白介素_6 可溶受体、抵抗素,但其抗氧化能力明显减弱。
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能增加肝糖异生,促进基础状态胰岛素分泌并使肝脏清除胰岛素的能力下降,最终造成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9],而高胰岛素血症又是众多代谢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基础。
本文显示,V AT、EAT和MS的血压及多项代谢异常指标关系密切,在性别、年龄、腰围调整后,V AT 、EAT和空腹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显著相关,表明V AT、EAT可较好地反映机体的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状态,并可能参与MS的发生发展。
有报告经CT测得内脏脂肪面积大于130cm2和心血管事件高风险性相关[10],提示V AT、EAT 还可用于评估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可能是一个新的危险因子。
由V AT、EAT和MS关系的ROC曲线显示,无论男女ROC曲线下面积均>50%,比较无显著差异,并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示V AT、EAT可作为MS无创协同诊断方法之一,其诊断MS的切点值男性为43.5mm、5.53mm,女性为23.8mm、7.95mm。
总之,超声测量的V AT、EAT均可作为评价内脏型肥胖简便、可靠和实用的评价指标,还可用于评估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两指标和MS关系密切,可作为MS患者无创的协同诊断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1]Gianluca Iacobellis, Maria Cristina Ribaudo, Fillippo Assael, et al .Echoca rdiographic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is related to anthropometric and clinical paramete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A new indicator of cardiovascular risk[J]. T 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03,88(11): 5163-5168.[2]Fernando F, Ribeiro_Filho, Alessandra IV, et al. Methods of estimation of v isceral fat: Advantages of ultrasonography[J]. Obesity Research,2003,11:1488 -1494.[3]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The IDF consensus wordwide definition o f the metabolic syndrome[M]. Berlin, 2005,14.[4]Stolk RP, Meijer R, Mail WP,et al.Ultrasound measurements of intraabdomina l fat estimate the metabolic syndrome better than do measurements of waist circu mference[J]. Am J Clin Nutr,2003,77:857-60.[5]Ribeiro_Filho FF, Faria AN, Kohlmann O Jr,et al.Ultrasonography for the ev alution of visceral fa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 Hypertension,2001,38:71 3-717.[6]Suzuki R, Watanabe S, Hirai Y, et al. Abdominal wall fat index,estimated by ultrasonography,for assessment of the atio of visceral fat to subcutaneous fat in the abdomen[J]. Am J Med,1993,95:309-314.[7]Trayhurn p, Beattie JH. Physiological role of adipose tissue: white adipose tissue as an endocrine and secretory organ[J]. Proc Nutr Soc, 2001,60:329-339 .[8]Gianluca Iacobellis, Domenico Corradi, Arya M Sharma. Epicardial adipos e tissue: anatomic, biomolecular and clinic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heart[J].Nature clinical practice,2005,2(10):536-543.[9]Lam TK,Carpentier A, Lewis GF, et al. Mechanisms of the free fatty acid_ind uced increase in hepatic glucose production[J].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3, 284:863-873.[10]Després, JP, Lamarche, B. (1993) Effects of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on adiposity and body fat distribu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 ascular disease[J]. Nutr Res Rev,1993,6:13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