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凝集反应
实验1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1 细胞凝集反应(赵海泉主编基础生物学实验指导细胞生物学分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8.)一、实验目的与原理1.目的学习植物凝集素的提取方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2.原理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
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和识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1ectin)是一类含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少数例外),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二、实验用品1.材料土豆块茎,兔血。
2.试剂0.9 % NaCl溶液,PBS缓冲液(称取7.2 g NaCl、1.48 g Na2HPO4、0.43 g KH2PO4。
加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I,pH 7.2)。
3.器材离心机,显微镜,天平,注射器,6号针头,载玻片,容量瓶,滴管,离心管等。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一)提取凝集素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0 g,加100 ml PBS缓液,浸泡2 h,将浸出的粗提液过滤,即为可溶性土豆凝集素提取液。
(二)制备2%的红细胞悬液以无菌方法抽取兔静脉血液(加抗凝剂)2 mI。
加8 mL 0.9 % NaCl溶液,以2 000 r/min离心5 min,去掉上清液,再加0.9 % NaCl溶液至10 ml,反复洗涤5次。
最后按沉淀压积的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悬液。
(三)凝集反应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2%红细胞液各1滴,置载玻片上,充分混匀,静置20 min后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凝集现象。
四、注意事项1.若沉淀压积的红细胞暂时不用,应将其4℃保存。
下次使用前,先洗涤再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悬液。
2.以PBS液加2%血细胞液作对照实验。
五、作业与思考题1记录血细胞凝集情况。
2实验课程感想或感受。
细胞生物学实验

二、实验原理
植物原生质体是除去细胞壁后为原生质所包围的“裸露细胞”,是开展基础研究的理想材料。其中酶解法分离原生质体是一个常用的技术,其原理是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因而使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能降解细胞壁成分,除去细胞壁而使原生质体释放出来。
原生质体分离纯化或融合后,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应用合适的培养方法,能够再生细胞壁,并启动细胞持续分裂,直至形成细胞团,长成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再分化发育成苗。其中,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是原生质体培养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选取新鲜的嫩菠菜叶,洗净擦干后去除叶梗脉,称30g于150ml 0.35mol/L NaCl溶液中,装入组织捣碎机。
将匀浆用6层纱布过滤于500ml烧杯中。
利用组织捣碎机低速(5000r/min)匀桨3-5min。
将上清液在3000r/min下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沉淀即是叶绿体(混有部分细胞核)。
二、实验原理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性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
01
凝集素与糖分子结合有一定的专一性和结合价,并与细胞膜上受体的分布有关。
01
三、实验仪器
显微镜、粗天平、载玻片、滴 管、 离心管、离心机等.
用镊子撕去叶的下表皮,然后将叶放有酶液的培养皿或带盖三角瓶,每10ml酶液放2g叶片;
洋葱、小麦种子或黄豆幼根根尖
人口腔上皮细胞
五、实验内容与实施过程
1.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清洁载玻片放在37℃恒温水浴锅的金属板上 ↓ 滴2滴1/5000詹纳斯绿B染液 ↓ 用牙签口腔颊粘膜处稍用力刮取上皮细胞 ↓ 刮下的粘液状物放大载玻片的染液滴中 ↓ 染色10-l5min(注意不可使染液干燥,必要时可再加滴染液) ↓ 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一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一细胞凝集反应1.实验目的1.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1.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
1.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1.4掌握耳缘静脉兔子取血的方法。
2.实验原理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
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特能提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
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是他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
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膜结构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
凝集素引起的血细胞凝集,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完全不同;另外,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加入域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因此,Ponder(1983)提出应称“凝集素组织化学”而不能称为“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
凝集素使细胞凝集与血小板凝血的原理不同。
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迅速向血管破裂处大量聚集。
它们首先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使受损血管不同程度地紧闭,减少血流量。
然后血小板一旦与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便会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转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
粘性变形血小板在伤口大量堆积粘附形成血栓,堵住伤口,制止流血。
如果伤口很大那还要与纤维蛋白一起封堵。
血小板凝血是一个生理反应,要注意与凝集素使细胞凝集相区分。
3.实验用品3.1材料家兔3.2试剂 PBS缓冲液土豆凝集素4.实验步骤4.1取土豆去皮块茎2克,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4小时,浸出的粗体液中即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凝集反应的过程和结果,了解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凝集反应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
凝集反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凝集物质的现象。
凝集反应的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使得溶液中的颗粒物质凝聚成大颗粒,从而导致溶液浑浊或沉淀。
凝集反应是免疫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也是许多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基础。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抗原溶液、抗体溶液、生理盐水、试管、移液器、离心管等。
2. 实验方法:(1)取一定量的抗原溶液和抗体溶液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2)将试管摇匀,使抗原和抗体充分混合;(3)观察试管中是否出现凝集物质,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在抗原与抗体混合后,部分试管中出现了凝集物质,而另一部分试管中则未出现凝集物质。
这说明凝集反应的产生是由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所致。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了溶液中颗粒物质的凝聚,从而产生了凝集反应。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凝集反应的原理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现象,它在许多免疫学检测方法中起着关键作用。
掌握凝集反应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对于进一步开展免疫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实验材料的保存和使用方法,避免污染和损坏;2.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实验结果的偏差;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实验器具,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七、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免疫学实验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王五,赵六. 免疫学实验指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以上就是本次凝集反应实验的实验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概述:本实验对凝集反应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测量和数据分析,对凝集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和化学现象,通过深入研究其规律,有助于我们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理解。
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溶液浓度和温度对凝集反应的影响;2. 探索凝集反应的机理,并分析实验数据确定趋势。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反应皿;2. 铁离子溶液;3. 溴离子溶液;4. 过滤纸;5. 热水浴。
实验步骤:1. 使用取样棒在反应皿中加入适量的铁离子溶液;2. 向其中滴加一定量的溴离子溶液,记录颜色变化和观察是否发生凝集;3. 将实验装置置于热水浴中,调整水温后重复步骤2;4. 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溴离子溶液,重复步骤2;5. 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1. 浓度变化实验:随着溴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加,凝集反应发生速度加快,并且凝结颗粒数量增多;2. 温度变化实验:加热反应体系后,凝集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凝结颗粒更大。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凝集反应的速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2. 温度对凝集反应的影响较大,加热可以提高反应速度;3. 凝集反应的机理可能与颗粒间的相互吸引力和碰撞速度有关。
结论:凝集反应是一种涉及颗粒间相互作用和吸附现象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本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测量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了浓度和温度对凝集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溶液浓度和加热反应能够加快凝集反应的速度。
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展望:本实验只是对凝集反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如pH值、溶液表面张力等。
同时,可以使用不同颗粒和溶液组合进行进一步的实验,以深入了解凝聚力和粘附性的机制。
此外,将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和验证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总结: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和化学现象,通过深入研究其机理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理解。
实验一 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

西南民族大学
转化
NaCl
亲水胶体
疏水胶体
可见反应
西南民族大学
抗原抗体反特点
特异性 比例性 可逆性 敏感性
西南民族大学
特异性示意图
西南民族大学
比例性示意图
抗体过量 比例合适 抗原过量
抗 体 沉 淀 的 量
抗原
量
西南民族大学
抗原抗体反应比例性的机制,可用网 格学说加以说明。因为天然抗原大多 是多价的,抗体至少为两价,当抗原 与抗体在等价带结合时,相互交叉连 接成具有立体结构的网格状复合体, 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当抗原或抗 体过剩时,由于过剩方的结合价得不 到饱和,只能形成小网格复合物。 但是,当抗原或抗体为单价,不管抗 原与抗体的量比关系是否合适,均不 能出现可见反应现象。
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
西南民族大学
抗原抗体反应
• 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称为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 (antigen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reaction)。
西南民族大学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抗原决定簇 抗体分子 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 抗原决定簇 超变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分子表面的 超变区 特异的可逆的弱结合力。这些弱结合力只能 在极短距离内才能发生效应。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西南民族大学
抗 待测抗原 已知抗体 原 抗 体 分 散
无结合
NS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西南民族大学
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Coombs试验
• 原理 机体受某些抗原刺激后产生“不完全抗体”, 机体受某些抗原刺激后产生“不完全抗体” 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 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 但能封闭抗原决定簇, 但能封闭抗原决定簇,使其不能再与完全抗体 结合。 结合。
医学免疫学实验

【实验方法】
1. 标记。取洁净载玻片1块,如下图标记。
A B
2. 采血。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 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收入小 试管,用吸管各取适量分别加在载玻片的两端。
A B
3. 加抗体。将抗A、B试剂分别加1滴与玻片上两 侧的血液混匀。
A
抗A
B
抗B
4. 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 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细沙样; 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
【讨论】
实验二、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 —— 血型鉴定
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一般用已知抗体作 为诊断血清,与受检颗粒抗原,如菌液或红细胞抗 原各加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 观察凝集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为阳性。此法简便, 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 或分型,也可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医学免疫学实验(一) ——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1. 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基本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2. 掌握玻片凝集实验、间接凝集实验的实验方法和 结果分析。
【实验内容】
1. 直接凝集反应(试管法)— 溶血素效价的测定 2.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 — 血型鉴定
3. 间接凝集反应 — RF因子的乳胶凝集实验(示教)
NS (ml)
溶血素 (ml)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弃去
—
0.2
稀释度
1%SRBC(ml)
1:100
0.2
1:200
0.2
实验一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

将待测抗原或抗体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再与载体颗粒结合, 形成可见的凝集块。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在间接凝集反应的基础上,加入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抑制了抗原抗 体结合,从而抑制了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结合
温度和pH值影响
抗原和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形成较大的 复合物,导致颗粒性改变。
03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定义
01
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 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 现可见的凝集现象。
02
凝集反应是一种免疫学检测方法 ,常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以及进行抗原抗体的定性或定 量分析。
凝集反应的类型
直接凝集反应
将待测抗原或抗体直接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可见的凝集 块。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高度特异性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 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免疫原和
抗体的分子结构所决定的。
可逆性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当环 境发生变化时,如温度、pH值、 离子浓度等,抗原和抗体可以解离。
动力学特征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符合动力学特征, 包括速率常数、平衡常数等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用于描述抗原和抗体 的相互作用。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专一地与相应抗原结合 ,因此可用于各种抗原的定性或定量检测、抗体的筛选和鉴 定,细胞表面标志的分析,肿瘤的诊断、鉴别和预后判断等 。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沉淀现象。沉淀反应可根据是否需要通 电等物理手段来加速其进程,分为单向沉淀和双向沉淀。
对照组
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后,试管 中未出现凝集颗粒,液体呈透明 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载 体颗粒(如红细胞、聚苯乙烯乳胶颗粒等)表面,使之 成为致敏颗粒,然后再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作用, 并在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出现凝集的现象。
1.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将待测抗原与特异性抗体先行混合并作用一段时间, 再加入相应致敏载体悬液,若待测抗原与抗体对应,即 发生中和,不再与致敏载体发生凝集,出现凝集抑制现 象被抑制。
彻底混匀
④
52℃, 1h
2.试管法凝集试验
结果:
先观察对照管,应无凝集现象。 “++++” —细菌全部凝集,液体清澈,管底形成大片凝集物。 “+++” —细菌大部分凝集,液体澄清,管底明显凝集物。 “++” —细菌部分凝集,液体半澄清,管底有明显凝集物 “+” —少量细菌凝集,液体较混浊,管底少量凝集物。 “-” —液体混浊,细菌无凝集。与对照管相同。
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NS+伤寒杆菌
诊断血清+伤寒杆菌
轻摇玻片1-2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对照侧——均匀混浊状;
试验侧——乳白色凝集块(阳性); ——均匀混浊,不出现凝集(阴性);
对照侧、试验侧均出现凝集,为自凝。
2.试管法凝集试验
【原理】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的待检血清混合,静 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抗原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 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实验方法
② 待测血清 ①NS(ml)
1
0.5ml 00.5.5ml
23
4
0.5 0.5 0.5 00.5.5ml 00.5.5ml 00.5.5ml
5
0.5 00.5.5ml
弃掉 0.5
6
0.5
③ 灭活的伤 寒H菌液
5滴
5滴 5滴
5滴
5滴
5滴
抗体稀释度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对照管
右江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要求
一、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 二、实验前做好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三、示教的实验要仔细观察,联系有关理论积极思考。 四、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原理,得出可能的结 论。若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合时,要加以分析讨论,以逐 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实验课后,须按时按要求递交实验报告。 六、防止发生各种事故。
实验室规则
一、爱护公物,节约使用实验材料。 二、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必要的文具应放在抽屉 里,个人物品如书包、衣物等一律不得带入实验室。 三、用过的滴管、玻片等器材,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四、实验完毕,应清理桌面,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 五、值日生负责整理清洁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六、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内任何物品带出室外。
材料:诊断伤寒H菌液 、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1:20稀 释、
小试管、试管架、吸管等。
2.试管法凝集试验
方法: (1)取洁净试管6支列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 (2)每管内加入0.5mL生理盐水。 (3)吸取待检血清0.5mL加入第1管,连续倍比稀释 到第5管。从第5管吸出0.5ml弃去。第6管为对照管。 这样从第1管至第5管的血清稀释度为1:40,1:80,1 :160,1:320,1:640,1;1280. (4)每管加入诊断菌液5滴,摇匀。 (5)置37 ℃24h或52℃约1h后,观察结果。
特异、敏感、快速、简便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
根据抗原物的性质、出现结果的现象、参 加反应的成分不同,可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reaction)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体特 异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方法: (1)在玻片左侧内加待检血清1滴,在右侧中加生理盐 水1滴。 (2)两端各滴加溶血素“O”1滴,轻轻摇动1min。 (3)加溶血素“O”致敏胶乳1滴,混匀,再连续缓慢摇 动3min。观察结果。 结果:
阴性对照孔应呈均匀乳状,不凝集。 左侧在3min内有清晰凝集者为(+),不出现清晰 凝集者为(—) ,阴性者ASO≤250IU/ml。
包括: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 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
1.玻片法凝集反应 定性,常用于病原菌的鉴定及分型、
人类ABO血型鉴定等。
2.试管法凝集试验 定量,如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肥达试
验等。
1.伤寒杆菌的血清学鉴定
材料:伤寒杆菌培养物,沙门菌属多价诊断血清,NS、
的结构互补性。
概述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1.原理 2.特点
• 高度特异性 • 表面可逆性结合 • 可见性反应需一定条件
AgAb比例、温度、电解质、pH值、时间
抗原抗体比例对反应现象的影响
抗原抗体反应优势:
①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②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可定性、定量、定位 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又称为——血清学试验
1.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2.抗“O”试验
【原理】在受检血清标本中,加入适量的溶血素“O”, 如标本中含有高单位抗体,中和后则有多余的抗体存在, 经与溶血素“O”致敏的胶乳试剂反应,可出现清晰而均 匀的凝集 清、双凹玻片、滴管、生理盐水。
2.抗“O”试验
实验预期结果
上清
沉淀
清亮
大的凝集块
轻度混浊
大多凝集管底
中等混浊
小、部分凝集块
混浊
很小的凝集颗粒
与对照相同
无凝集现象
凝集程度 ++++ +++ ++ + -
管底沉淀 凝集程度
效价
最高稀释比例
待测血清的滴度
2.试管法凝集试验
效价(滴度)的判定: 产生明显凝集反应(++)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血清 中所测抗体的效价。 • 效价愈高,表示血清中所含该抗体愈多。 • 如血清的最低稀释度仍无凝集,或血清效价低于1:80 ,则为阴性,应报“<1:80”; • 如果血清的最高稀释度1:1280仍呈“++”或更强凝集, 则血清效价应报“>1:1280”。
目录
概述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 二、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实验报告内容
1.实验题目 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 4.实验材料 5.实验方法 6.实验结果 7.分析、讨论(占30分)
实验目的
熟悉抗“O”试验原理、结果观察及临床应用 。
概述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1.原理
抗原决定基(表位)与抗体的CDR之间
待检血清1滴
溶血素“O”1滴
生理盐水1滴
溶血素“O”致敏胶乳1滴
玻片法凝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