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反应实验-精
实验一 凝集反应

1.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2.抗“O”试验
【原理】在受检血清标本中,加入溶血素“O”致敏的 胶乳试剂反应,如标本中含有高单位抗体,可出现清晰 而均匀的凝集颗粒。
试剂:ASO胶乳试剂、待检血清、双凹玻片、滴管、 生理盐水。
2.抗“O”试验
方法: (1)在右侧中加生理盐水1滴,在玻片左侧内加待检血清 1滴, (2)加溶血素“O”致敏胶乳1滴,混匀,再连续缓慢摇 动3min。观察结果。 结果:
实验室规则
一、爱护公物,节约使用实验材料。 二、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必要的文具应玻片等器材,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四、实验完毕,应清理桌面,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 五、值日生负责整理清洁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六、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内任何物品带出室外。
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NS+伤寒杆菌
诊断血清+伤寒杆菌
轻摇玻片1-2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对照侧——均匀混浊状;
试验侧——乳白色凝集块(阳性); ——均匀混浊,不出现凝集(阴性);
对照侧、试验侧均出现凝集,为自凝。
2.试管法凝集试验
【原理】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的待检血清混合,静 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抗原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 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特异、敏感、快速、简便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
根据抗原物的性质、出现结果的现象、参 加反应的成分不同,可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reaction)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体特 异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的结构互补性。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直接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反应。
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直接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反应在玻片上进行的直接凝集反应,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数分钟之内便可观察结果,快速、简便。
常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也用于ABO血型的测定。
【实验材料】( 1)抗原:受检菌液或受检者的血细胞盐水悬液。
( 2)抗体:用于细菌鉴定的1:20稀释诊断血清。
血型检测的A及B诊断血清。
( 3)生理盐水、玻片、吸管、接种环。
【实验方法】( 1)于洁净玻片的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阴性对照。
( 2)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液或血细胞悬液分别涂于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
( 3)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玻片上抗原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状或絮状凝集物,其周围液体澄清,为阳性反应。
阴性反应和生理盐水对照均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
【注意事项】细菌鉴定时,特别是肠道菌种的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
血型测定时,室温需保持在 20oC左右,若低于10oC,易出现冷凝集现象而造成假阳性的错误诊断。
(二)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定量的颗粒性抗原悬液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在试管中进行的凝集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对血清中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
此法目前仍常用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诊断,例如,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肥达氏( Widal test)反应,诊断斑疹伤寒的外—裴氏反应(weil-felix test)。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凝集反应的过程和结果,了解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凝集反应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
凝集反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凝集物质的现象。
凝集反应的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使得溶液中的颗粒物质凝聚成大颗粒,从而导致溶液浑浊或沉淀。
凝集反应是免疫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也是许多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基础。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抗原溶液、抗体溶液、生理盐水、试管、移液器、离心管等。
2. 实验方法:(1)取一定量的抗原溶液和抗体溶液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2)将试管摇匀,使抗原和抗体充分混合;(3)观察试管中是否出现凝集物质,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在抗原与抗体混合后,部分试管中出现了凝集物质,而另一部分试管中则未出现凝集物质。
这说明凝集反应的产生是由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所致。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了溶液中颗粒物质的凝聚,从而产生了凝集反应。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凝集反应的原理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现象,它在许多免疫学检测方法中起着关键作用。
掌握凝集反应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对于进一步开展免疫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实验材料的保存和使用方法,避免污染和损坏;2.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实验结果的偏差;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实验器具,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七、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免疫学实验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王五,赵六. 免疫学实验指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以上就是本次凝集反应实验的实验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概述:本实验对凝集反应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测量和数据分析,对凝集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和化学现象,通过深入研究其规律,有助于我们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理解。
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溶液浓度和温度对凝集反应的影响;2. 探索凝集反应的机理,并分析实验数据确定趋势。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反应皿;2. 铁离子溶液;3. 溴离子溶液;4. 过滤纸;5. 热水浴。
实验步骤:1. 使用取样棒在反应皿中加入适量的铁离子溶液;2. 向其中滴加一定量的溴离子溶液,记录颜色变化和观察是否发生凝集;3. 将实验装置置于热水浴中,调整水温后重复步骤2;4. 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溴离子溶液,重复步骤2;5. 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1. 浓度变化实验:随着溴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加,凝集反应发生速度加快,并且凝结颗粒数量增多;2. 温度变化实验:加热反应体系后,凝集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凝结颗粒更大。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凝集反应的速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2. 温度对凝集反应的影响较大,加热可以提高反应速度;3. 凝集反应的机理可能与颗粒间的相互吸引力和碰撞速度有关。
结论:凝集反应是一种涉及颗粒间相互作用和吸附现象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本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测量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了浓度和温度对凝集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溶液浓度和加热反应能够加快凝集反应的速度。
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展望:本实验只是对凝集反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如pH值、溶液表面张力等。
同时,可以使用不同颗粒和溶液组合进行进一步的实验,以深入了解凝聚力和粘附性的机制。
此外,将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和验证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总结: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和化学现象,通过深入研究其机理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理解。
实验2凝集反应-ELISA双抗原夹心法

取上清用于ELISA实验
5. 取红细胞悬液用于ABO血型鉴定 6. 取已加有抗A血清与抗B血清载玻 片1张,分别加入待测抗原各1滴, 并用牙签混匀。 7. 置室温5 分钟左右观察结果。
4
ABO血型鉴定的判断
抗A型标准血清 抗B型标准血清 抗A型标准血清 抗B型标准血清
A
B
型
型
示意图
抗A型标准血清 抗B型标准血清 抗A型标准血清 抗B型标准血清
O
AB
型
型
注意事项
➢用牙签研磨时,注意防止将抗A血清带到抗 B血清中,反之亦然。
➢如果凝集现象不太明显时,可用显微镜观察。
6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检测 ——双抗原夹心ELISA法
实验内容
1、ABO血型鉴定--玻片凝集反应(1份/1人)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ELISA法(1份/1人)
1
(一)玻片凝集反应
已知抗血清与未知颗粒性抗原置于 清洁玻片上,在一定的条件下,若两者 相对应,则会发生凝集。本方法主要用 于抗原的定性分析,如菌种鉴定、ABO 血型鉴定等。
2
ABO血型系统
(反应板已用纯化HBsAg包被 ) 每孔加入酶标记抗原1滴,37℃孵育30min
手工洗板,弃液拍干,重复5次 每孔加入显色剂A液、B液各1滴,置37℃孵育15分钟
每孔加入终止液1滴,混匀 目测法:与阳性和阴性对照比较,观察颜色深浅判断结果
8
9
测定原理
采用纯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包被反应板,加入待检标本,当标本中存在抗HBs时,该抗体与包被HBsAg结合,再加入辣根 过氧化物酶标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 HBsAg –HRP),最后形成HBsAg-抗HBs-酶 标记抗原复合物,加入底物产生显色反应。
生物技术实验—凝集反应

刘平
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1.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基本类型及其 临床意义。 2.掌握玻片凝集实验、间接凝集实验的 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概述】 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 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 块,称为凝集反应。
+பைடு நூலகம்
抗原 特异性抗体
电解质
特异 结合
抗原抗体复合物
凝集反应是一种定性的检测方法,也 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由于凝集反应方法 简便,目前在临床检验中仍被广泛应用。
ABO血型的划分
红细胞表面Ag A型 B型 AB型 O型 A B A、B —、— 血清中Ab 抗B 抗A —、— 抗A、抗B
【实验材料】 1.ABO血型鉴定试剂盒 内含抗A 分型试剂和抗B分型试剂各1支。 2.一次性采血针1枚、洁净玻片2 块、75%酒精、灭菌棉签。
【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1块,并标记(如图)
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 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或分型,也 可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实验原理】 人类ABO血型抗原主要有A和B两种,根 据红细胞表面这两种抗原的有无可把血型分 为四种。据此,将抗A和抗B抗体分别与待测 红细胞混合,抗A或(和)抗B抗体与红细胞 表面上的相应抗原结合而引起红细胞凝集, 据其凝集情况便可判定出受试者的血型。
凝集反应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 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 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 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
常用的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玻片凝集试验——ABO血型鉴定
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一般用 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受检颗粒抗 原,如菌液或红细胞抗原各加一滴在玻 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 凝集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为阳性。
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报告1. 背景1.1 免疫学凝集反应免疫学凝集反应是一种常用于检测抗原和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在凝集反应中,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可见的混合凝集物,通过观察凝集物的形态和强度,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原或抗体。
1.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免疫学凝集反应检测某种特定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析实验结果,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支持。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材料•血清样本:包含目标抗原的血清样本。
•抗体试剂:特异性抗体,用于与目标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Buffer液:用于稀释血清样本和抗体试剂。
•凝集板:用于装载反应液。
2.2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所需材料准备齐全,并清洗凝集板。
2.取一块凝集板,标注样本位置。
3.向每个凝集板孔中加入等体积的buffer液,作为空白对照。
4.序号为1-10的凝集板孔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血清样本,每个孔加入相等体积的样本。
5.在每个凝集板孔中加入相等体积的抗体试剂,使其与血清样本充分混合。
6.轻轻摇动凝集板,使反应液均匀混合。
7.置于适宜的环境温度,反应一定时间(根据抗原和抗体的特点和供应商建议进行)。
8.观察凝集板孔底部是否出现可见凝集反应,并记录凝集反应的强度和形态。
9.对凝集反应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 结果与分析3.1 凝集反应观察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在血清样本和抗体试剂反应后,部分凝集板孔底部出现明显的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形态呈现为小颗粒状凝聚体。
3.2 结果分析根据凝集反应的形态和强度,可以初步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目标抗原。
凝集反应的强度越强,说明样本中抗原的浓度越高;凝集反应的形态越明显,说明样本中存在的抗原与抗体结合能力越强。
对于凝集反应未出现或凝集反应较弱的样本,可能是由于抗原浓度过低或抗体试剂的工作效能不佳导致的。
因此,可以针对这些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稀释或更换抗体试剂。
3.3 结论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初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血清样本和抗体试剂的反应中,部分样本中存在目标抗原。
实验三细胞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 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 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介质存在的适宜条件 下,即可发生凝集,称为间接凝集反应。用做载体 的微球可用天然的微粒性物质,如人(O型)和动 物(绵羊、家兔等)的红细胞、活性炭颗粒或硅酸 铝颗粒等;也可用人工合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制成, 如聚苯乙烯胶乳微球等。由于载体颗粒增大了可溶 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当颗粒上的抗原与微量抗体结 合后,就足以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敏感性比直接 凝集反应高得多。
② 用1.5ml的离心管取血液1ml,2000rpm 离心5min,用移液器轻轻吸取上清去除; 加入1ml生理盐水清洗红细胞,2000rpm离 心5min,重复洗2—3次(注:从离心机内 拿出离心管时切勿震荡,不要倾倒离心管 倒上清,以免红细胞流出。清洗红细胞时 用移液器缓缓抽打,防止红细胞破裂)。
③ 在小试剂瓶中加入9.8ml生理盐水,用移 液器吸取200μl血红细胞加入小试剂瓶中, 混匀,即是2%的红细胞悬液,贴上标签备 用(注:吸取红细胞加入试剂瓶时可吸取 生理盐水清洗几次吸头,使得红细胞全部 在悬液中)。
凝集反应现象 用移液器吸取红细胞悬液,在三片载玻片 上各滴一滴,其中一片加一滴土豆凝集素, 一片再加一滴PBS缓冲液,充分混匀,另 外一片只有红细胞悬液做空白对照,盖上 盖玻片,待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凝 集现象(注:红细胞悬液放置一段时间会 发生沉降,取用之前应当轻轻摇匀)。
鸡 血 红 细 胞 非 哺 乳 类
( )
凝血
图2 左图为红细胞未发生凝集,右图为加入土豆凝集 素红细胞发生凝集 如图左所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红细胞是分散的;加 入土豆凝集素后红细胞就发生凝集,由于许多的红 细胞凝集,重叠一起使得颜色变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