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地质地貌野外实习 Microsoft Word 文档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地质地貌研究所。
实习时间,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
实习地点,某某省某某市。
实习内容:
在地质地貌研究所的一个月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多个地质地貌调研项目,深入了解了地质地貌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操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地质地貌调研,我参与了多个地质地貌调研项目,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岩石组成等方面的调研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集样品,我学习了地质地貌调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且深入了解了不同地质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2. 数据分析与处理,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地质地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了地质地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我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水平,为地质地貌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学术交流与讨论,在地质地貌研究所,我有机会参与了多次学术交流和讨论活动,与各地质地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拓宽了地质地貌研究的视野,了解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结语:
通过一个月的地质地貌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实践操作的技能和方法。
这次实习让我对地质地貌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的未来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地质地貌研究所的指导和支持,让我收获了一次难忘的实习经历。
实习报告地质地貌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实习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加深对地质地貌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任务主要包括:1. 观察和描述实习区域的地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等;2. 识别和描述实习区域的地层、岩性、构造和岩浆活动;3. 分析实习区域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4. 学习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实习概况实习地点:XX省XX市XX山脉实习时间:2021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单位:XX地质调查研究院实习人数:15人三、实习内容1. 实习区域概况实习区域位于XX省XX市XX山脉,该山脉东西走向,南北两侧分别分布有山地、丘陵和盆地。
山脉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之间,主峰海拔约2500米。
实习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是研究地质地貌的理想场所。
2. 地貌观察与描述实习期间,我们对实习区域的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主要地貌类型有:(1)山地:山脉起伏较大,山体陡峭,坡度一般在30°-45°之间。
山脊、山谷、陡坡等形态明显,部分山体有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丘陵:丘陵地形较为平缓,坡度一般在15°-30°之间。
丘陵地带植被覆盖较好,地形起伏明显。
(3)平原:平原地形平坦,海拔较低,主要分布在山脉两侧的盆地地带。
平原地带河流众多,水系发育。
(4)盆地:盆地地形较为封闭,海拔较低,主要分布在山脉两侧。
盆地地带土地肥沃,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3. 地层、岩性和构造实习期间,我们对实习区域的地层、岩性和构造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主要地层有:(1)沉积岩:主要为砂岩、页岩、泥岩等,分布广泛,厚度较大。
(2)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云母片岩等,主要分布在山区。
(3)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闪长岩等,主要分布在山区。
实习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有以下构造类型:(1)褶皱:山脉东西走向,褶皱发育,形成了一系列的背斜和向斜。
野外实训调查报告范文

一、报告题目某地区地质地貌野外实训调查报告二、实训目的1. 通过野外实训,加深对地质地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野外调查、观测、记录和分析能力。
3. 了解不同地质地貌类型的分布特征和成因。
三、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四、实训地点某地区山区五、实训内容1. 地质构造观测2. 地貌类型识别3. 地质年代和地层划分4. 地下水观测5. 地质灾害识别六、实训过程1. 地质构造观测在实训期间,我们对山区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观测。
首先,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包括褶皱、断层、节理等。
随后,我们在野外实地观察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如背斜、向斜、断层等。
通过观测,我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并对山区地质构造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地貌类型识别地貌类型是地质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识别了山区的地貌类型,并了解了其形成原因。
3. 地质年代和地层划分地质年代和地层划分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石。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地质年代划分和地层系统。
通过对地层岩性的观察,我们掌握了地层划分的方法,并对山区的地层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4. 地下水观测地下水是地质地貌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地下水观测方法,如水质分析、地下水流量测定等。
通过对地下水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山区的地下水分布规律。
5. 地质灾害识别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和防治方法。
通过对山区地质灾害的实地调查,我们掌握了地质灾害识别的方法,并对山区的地质灾害风险有了全面的认识。
七、实训成果1. 完成了野外实训调查报告。
2. 拍摄了大量野外照片,记录了地质地貌现象。
3. 学会了野外调查、观测、记录和分析方法。
4. 加深了对地质地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实训总结本次野外实训,我们深入了解了地质地貌知识,掌握了野外调查、观测、记录和分析方法。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自然环境中,将所学的地质地貌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地貌现象相结合,提高对地质地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地质罗盘、地形图、放大镜等工具,提高野外工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1. 矿物与岩石:识别实习地区常见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2. 地层: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及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 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理解构造运动的概念。
4. 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等。
三、实习过程1. 准备阶段:在实习前,老师对实习地区进行了概述,讲解了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食物和水供应、仪器设备的使用等。
2.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预定的路线,边走边观察,遇到地质地貌现象及时记录,并在老师的讲解下进行分析。
3. 总结阶段:实习结束后,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地质地貌现象进行了总结,就其中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加深了对地质地貌知识的理解。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进行野外定位和测量,掌握了地质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使我对地质地貌现象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地质地貌知识的动力。
五、实习体会本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地貌现象相结合,使我对地质地貌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讨论,使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第一篇: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实习目的:在大学的两年里,我们学习了《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但如果要说非常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些知识,都只存在于书本中,书本多半是简单化了的,因此要谈某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只以书本只是来评判,那就成了纸上谈兵了,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所以学校组织了这次野外实习,这是我们专业必修课,是为了让我们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的掌握,运用上述课程。
实习时间地点:4月20日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4月25日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5月4日彭州市湔江关口 5月5日彭州市小鱼洞5月6日彭州市白鹿镇 5月7日彭州市五龙溶洞实习器材:罗盘、卷尺、皮尺、地质锤、放大镜、手持GPS、区域地形图、地质构造图、遥感影像图。
指导老师:白忠,宁龙梅,姜世忠实习人员: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3级2、3班全体同学。
实习要求:1.观察并叙述成都粘土的特征等,龙泉山和龙门山的地形地貌、岩层特点等以及分析小鱼洞的河谷地貌。
2.记录沿途所测量的有效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
利用数据画出一些突出的地貌。
3.简述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实习内容:一.2015年4月20日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路线:成龙校区南云门小山坡——地理园区、游泳池附近——东门车城大道 1.地质罗盘的使用仰角的测定:(1)使用瞄准器瞄准所测目标顶端。
(2)转动悬锥使管水准器气泡居中。
(3)读出竖直刻度盘读数,即仰角。
(1)岩层走向: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转动罗盘,是盘底水准器的气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走向。
(2)岩层倾向:将硬皮笔记本紧贴岩层表面,把罗盘放于笔记本上指向倾斜方向,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居中,读出指北针刻度即为倾向。
(3)岩层倾角:将罗盘直立,以长边靠于岩层真斜线,转动底部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出悬锥中间所指读数即倾角。
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3篇
![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54c6a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3.png)
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3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3篇地质地貌实习收获和心得体会,供大家品鉴。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地貌学野外实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地貌生成的基本过程和特征,并掌握一些地貌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习,加深对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习地点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地点为XXX地区,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地形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河流等地形特征。
三、实习内容1. 地貌地形调查:实习开始前,我们组织了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该地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进行观测和测量,包括山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河流的水位和流速等。
2. 地貌地形测量: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测量仪器进行地貌地形的测量。
我们使用了GPS定位仪测量了不同地形特征的坐标和海拔高度,并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一些峡谷的宽度和深度。
3. 地貌过程观测:为了了解地貌生成的过程和机制,我们观测了一些地貌过程,如风蚀、水蚀和冰蚀等。
我们对一些风沙地貌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研究了其形成和演化机制。
4. 地貌剖面分析:为了了解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我们进行了地貌剖面的分析。
我们选取了几条典型剖面进行观测和测量,并绘制了地貌剖面图。
通过对剖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不同地貌地形的垂直分布和变化特征。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我理解了地貌生成的基本过程和特征,并掌握了一些地貌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地貌地形的测量,并熟悉了地貌过程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我还通过对地貌剖面的分析,掌握了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今后的地貌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协调分工,共同完成实地调查和测量任务。
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野外地质地貌实习已成为地质类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一行人于2023年7月15日至7月21日,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我国某著名地质公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地质地貌实习。
二、实习目的1. 培养学生野外地质地貌观测、分析和研究能力;2. 熟悉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方法及工具;3. 深入了解实习区域地质地貌特征;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区域概况实习区域位于我国某著名地质公园,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景观。
2. 实习内容(1)地层学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考察了该区域的地层特征。
通过对不同地层岩性、构造及古生物化石的观察,掌握了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
(2)构造地质学实习实习期间,我们观察了该区域的断层、褶皱等构造现象,了解了构造运动对地质地貌的影响。
(3)地貌学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考察了该区域的河流地貌、湖泊地貌、冰川地貌等,掌握了地貌类型及成因。
(4)岩石学实习通过对实习区域各类岩石的观察和描述,我们学习了岩石的分类、成因及特征。
(5)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并进行了实际操作。
四、实习成果1. 完成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2. 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方法及工具;3. 深入了解实习区域地质地貌特征;4. 提高野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实习体会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野外实习,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认识到野外实践对于地质学研究的必要性。
2. 团队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增强了团队意识。
3. 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前提。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遵守实习纪律,确保实习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泉地质地貌实习指导书2013年5月7日一、实习区概况平泉位于承德市东部,地处河北、内蒙、辽宁三省交接处,属河北省东北部燕山脉末端,位于滦河水系瀑河流域盆地区。
区域面积约200平方千米。
平泉山川形式和走向受地质构造和地表出露岩石物理性质的控制,古老的变质岩地区地貌低矮平缓。
海拔600-700米,形成了县城西部的低山地貌,山顶开阔,斜坡平缓;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地貌斜坡中等,海拔700-800米,形成了贯穿本区中部的NNE走向的垄岩地貌;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岩分布区,山峰直立,斜坡陡峭,海拔都在850以上,形成了本区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中山地貌,并有许多单面山。
本区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7.3°C,气候干燥,平均年降水量为540毫米,且集中在8-9月份。
但由于本区褶皱、断裂发育,使得地下水资源丰富,并且水质较好。
瀑河是本区主要河流,河谷平均海拔550米,河谷平均坡高度5.5米/千米。
流水切割强烈,两岸支流、冲沟发育。
主流河谷中有沙子和砾石冲积物,并保存有河漫滩的二级阶地,属壮年期地貌。
实习区以平泉县城为中心,有丹(东)-(北)京、锦(州)-承(德)两条铁路和京—冀,辽—冀省际公路穿过,交通方便。
在县城还建有平泉地质实习接待中心,专门接待各大院校地质实习。
二、实习路线和主要观测点根据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等的出露和交通情况,本区可选择以下主要实习路线。
<一>王杖子路线王杖子路线位于平原县城西南6千米的王杖子村附近山坡上。
起点在王杖子村南1千米公路西侧的陡砾下,沿公路向西北方向,止于王杖子村南公路边。
1、实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元古界以下地层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的基本岩性和岩石组合;掌握沉积岩石的形成,结构和性质,层理特征及层面现象,观察分析中型背斜构造和小型断层构造。
2、主要观测内容:沉积岩地层层序观察路线可见上元古界底部长城群地层,由老到新分别为:①常州沟组:该组岩石的上部出露于本区西南王杖子一带的公路边的背斜轴部,以石英砂岩为主。
靠近顶部的石英砾岩中斜层理、交错层理,波痕和泥裂等现象发育。
背斜轴部出露的石英砂岩层,由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砾岩和灰紫色的含砾石石英砾岩组成,二者互层,间夹有细砾岩和粉沙质薄层;向上细砾岩夹层消失,粉沙岩夹层增多。
产状3040∠350。
②串岭沟组:底部为暗紫色铁质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页岩组成,间夹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产状3000∠500。
和常州沟组为整合过渡关系。
铁质石英砂岩,暗紫色,薄层状,中细粒,石英含量70—80%,磨圆度和分选性中等,铁质和泥质胶结,其中铁质含量10%。
暗紫色铁质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页岩互层,干裂痕发育;薄层粉砂岩中铁质含量较高,答15—20%。
灰白色石英砂岩,中厚层状,向上层厚迅速变小。
本组地层主体为紫色页岩,厚度为150米。
由于抗风化能力弱,已为小南沟溪流冲刷成低洼地带,并为冲击砂和砾石所覆盖,仅在小南沟北坡有紫色页岩出露。
③团山子组:该组岩石位于王杖子附近,整合于串岭沟组之上,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为一层角砾状白云岩夹紫色粉砂质页岩。
主体为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的白云质灰岩。
④大洪峪组:该组岩石位于王杖子附近,整合于团山子组之上,以中薄层灰白色石英砾岩为主,中粒、质纯、硅质胶结,产状2970∠380。
由于岩石质地坚硬而耐风化,在王杖子村南北形成了海拔700米以上的NE走向的陡崖和单面山,并沿瀑河西岸连续分布,直达平泉县城西郊西坝村,全长约5千米,地势十分险要。
沉积岩基本特征观察首先观察沉积岩的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主要决定于构成岩石矿物的颜色,混入杂质的颜色,以及沉积环境和成岩以后的变化,王杖子路线见到的灰白色石英砂岩是继承了石英矿物的颜色,紫色石英砾岩是混入含铁杂质的结果。
其次,观察沉积岩的成分,沉积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先成的各种岩石碎屑及溶解物质,即来源于最原生的火成岩。
因此,沉积岩的化学成分总体上和火成岩相似。
但在野外考察时主要观察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每种沉积岩一般由1-3种主要矿物组成,最多不超过5-6种,如石英,长石、白云母,高岭石和铝土矿等。
它们是各种砾岩,页岩和泥岩的主要矿物成分。
此外,还有方解石,白云石等,是构成石灰岩和白云岩的主要矿物成分。
再次,观察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
如碎屑结构就是碎屑物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一种结构。
按碎屑物大小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砾岩,砂岩和粉砂岩等。
后两种在王杖子路线广泛分布,由极细小的碎屑和粘土矿物组成的比较均一致密的结构称泥质结构:如页岩等;而由化学成因形成,一般呈结晶颗粒的为化学结构。
本路线大量出现的主要是白云质灰岩,它是白云岩和石灰岩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岩石。
最后,观察沉积岩的构造。
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岩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及排列方式。
本路线可见如下几种类型:层理构造,即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直方向上形成的成层更替现象。
它是沉积岩和其它类岩石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分为水平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
在本路线中广泛见于常州沟组和大红峪组的石英砂岩中,它们是在广阔的浅海或滨海条件下形成的;层面结构是在沉积岩层面上保留的自然作用的痕迹,如波痕、泥裂(或干裂)等。
我们沿王杖子背斜东南翼上山,在常州组石英砂岩中几乎到处可见风化破碎的带和有波痕和泥裂的粉砂岩块。
是在滨海相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结核构造,是沉积岩中的异性包裹物,本路线中常见于团山子组中部的硅岩辉岩中。
中型背斜构造和小型断层构造王杖子中型背斜,位于路线起点的公路边,其轴部为常州沟组石英砂岩地层,冀部为串岭沟组和团山子组地层。
背斜东南部被一条地区性NE向逆断层切断,产状变陡。
为了了解两翼的产状变化,在这里可使用罗盘测量产状。
小型断裂构造,沿路线观察,可见岩层剖面上触目皆是节理构造,其特点是岩石裂隙两侧的岩层并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在背斜转折部位,因受张力作用,节理特别集中,并于岩层垂直。
研究节理的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对找矿、找地下水及各种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
沿路线剖面可看到小型断层构造。
特别是在王杖子村附近由团山子组白云质灰岩组成的山坡上一个小型断层形态明显,一目了然。
有的沿断层流水溶蚀成六七十厘米宽、三四米深的小溶洞。
沉积岩岩性和构造和地貌的关系地貌是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相同的风化侵蚀条件下,不同岩石性质和构造会形成不同的地貌。
在王杖子路线注意观察和分析地貌和沉积岩岩性和构造的关系。
<二>吕家营路线吕家营路线位于王杖子至吕家营之间,起于王杖子村北755高地东段最低处,沿西北方向经哈叭气至吕家营沟口。
1、实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了解沿线地层的变化;掌握岩性及其变化规律;观察分析小哈叭气断层,掌握分析断层性质的方法。
2、主要观察内容;沿线地层及岩性观察高于庄组:为含猛碎屑岩,由于含锰细沙岩,含锰页岩组成的互层带。
磨园中等,分选性差;上部为灰色质页岩、泥质灰岩和钙质白云岩互层。
泥质灰岩和钙质白云岩互层;杨庄组:主要由青灰色石英砾岩组成,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菱镁矿胶结,滴浓盐酸微微起泡,出露部分铁质氧化,岩石表面呈褐红色;雾灵山组:由砂质白云岩夹钙质砂岩组成。
底部白云岩具角砾状构造,向上消失。
砂岩胶结物以钙质、白云质为主。
小哈吧气断层在平泉县城西小哈巴气沟,高于庄组沟两侧的相应部分都有清晰的露头刨面,并有保存完好的小型褶皱形态。
通过观察分支可知是由NNE走向逆断层牵引形成的。
断裂北侧分布为太古界迁西群上平房组变质岩系(Arsh);南侧分布着高于庄下段地层。
不同时代的地层接触,充分说明了断层的存在。
断层宽20余米,由片里化岩石、压碎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及断层泥组成。
主要断层面产状走向NE70度,倾角72度,倾向NW。
断层面无论在走向上,还是在倾向下均呈舒缓坡状。
其两侧次一级构造发育,由节理、小断层及牵引小褶曲在主断层面上组成“入”字形构造。
<三>双洞南山路线观测路线位于平泉县城东南8千米的双洞南山上。
1、实习目的要求:了解萤石矿特点及矿山开发情况;观察石灰岩溶洞的自然景观;认识铁锰矿的层位及特点。
2、主要观测内容:双洞南山萤石矿双洞南山海拔937米,远看此山,因人工开采萤石矿和天然溶洞,已是千疮百孔,故又名窟窿山。
双洞南山位于双洞背斜核部,岩石有硅砾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
双洞萤石矿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由从岩浆中分逸出来的含氟汽水溶液顺构造通道贯入围岩,并和白云质灰岩中的碳酸钙反应发生交代作用,形成萤石(CaF2).矿体受次级小褶曲和断裂构造控制,呈透镜状、似层状、脉状及巢状。
这里的萤石有白色、灰色和紫色几种,多呈粒状集合体,溶洞中还可见立方体形状的萤石晶体,玻璃光泽,硬度小于小刀,性脆。
伴生矿物有方解石、重晶石等。
萤石受热或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萤石因此而得名。
萤石是炼优质钢的助溶剂,化学上是制氢氟酸的原料。
无色透明结晶完好者,可用做制造光学仪器的棱镜和透镜。
我们可向采矿工人了解这里的萤石品位及开采利用情况。
石灰岩溶洞自然景观在平泉的石灰岩地区分布有许多小型天然溶洞。
我们观察的是在双洞山南破上的一个天然溶洞。
溶洞的形状呈不规则状,面积约50平方米左右,洞高2米左右。
洞顶参差不齐,到处悬挂着圆锥状、乳头状的黄白色石钟乳。
有的已被破坏,仅在洞顶留下一些断面。
洞底有许多大小石笋正在生长,有锥状、塔状等。
有的已经和洞顶的石钟乳连在一起,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石柱。
溶洞是由含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溶蚀造成的。
由裂隙或空隙向下渗透的碳酸钙水溶液渗透到洞顶时,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水滴滴下,一部分钙质残留在洞顶,并逐渐生长形成石钟乳。
石笋是由洞顶滴下的碳酸钙溶液沉淀堆积形成的。
石笋和石钟乳的横断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石钟乳有中央通道,石笋没有中央通道。
据了解,一九五八年以前,南山有许多溶洞,里面有石钟乳、石花、石蘑菇等,非常好看。
后来由于开矿,人工破坏,一些溶洞倒塌埋没了。
但在四通八达的采矿坑道中还有许多可供观赏的石灰岩溶洞自然景观。
外生沉积型铁锰矿床位于双洞南山的东南山梁上。
铁锰矿体为锰砂质含铁页岩,夹在白云质灰岩中,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的海浸过程中形成的。
矿体呈透镜状、条带状;矿石呈致密块状。
通过采样分析,平均品位符合工业最低指标,但规模较小,所以不利于开采<四>北台子路线北台子路线位于平泉县城西南约4千米的北台子村周围。
起点在北台子西南山脚下,向北穿越花岗岩体,东行经村东山沟止于村东南山坡下。
1、实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掌握火成岩和变质岩的岩石特征,认识了解火成岩的侵入接触关系,观察分析不同岩石形成的地貌特点。
2、主要观测内容:火成岩的岩性特征北台子花岗岩:岩体出露于北台子村西北,出露面积约0.24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