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中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微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微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载体,能够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还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协调、建筑与地域历史的呼应以及建筑与地域人文的共生三个方面探讨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协调是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建筑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气候条件来进行设计。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防寒保温、防风防雪等因素,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和构造;而在炎热湿润的地区,建筑设计则应注重通风和遮阳,在结构和外观上考虑到适应高温和多雨的特点。
通过对地域环境的协调设计,不仅可以使建筑更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还能够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建筑与地域历史的呼应是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另一个要点。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记忆,可以通过建筑来进行传承和延续。
例如,在历史悠久的古城区,设计师可以借鉴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材料,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创建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建筑。
同时,在修建新建筑时,可以考虑保留和修复原有的文物和古迹,使新与旧交相辉映,既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丰富了当地的城市形象和旅游文化。
最后,建筑与地域人文的共生是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建筑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应该以人为中心设计。
地域文化应该融入到建筑中,为人们提供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和品质的生活环境。
例如,在农村地区,可以设计一种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农民宿舍,将当地的传统材料和手工艺品融入到建筑中,提供给来自城市的游客一种独特的农村体验。
在城市中,可以通过建筑的形式和功能来塑造特定的社区文化和社交氛围,如公共广场、文化中心等,为居民提供一个共享和交流的场所。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协调、建筑与地域历史的呼应以及建筑与地域人文的共生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而很多农村地区也开始重视乡村景观设计。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保持乡村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首先,地域文化可以通过建筑风格的选择来表达。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建筑特色,比如说中国南方的吊脚楼和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建筑风格来选择适合的建筑,这样可以使乡村景观更加和谐。
其次,当地风俗和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来表达。
可以在乡村的广场上设置当地人喜欢的传统活动,比如说舞狮和放鞭炮等等。
这些传统活动能够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乡村文化,也能够为当地居民打造更加活跃的乡村生活。
此外,当地的自然资源也可以用来表达地域文化。
比如说,在山区的乡村景区中,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来设计漂亮的山路和一些园林景观,这样可以更好地将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而在水乡地区的乡村,可以设置一些和水相关的景观,比如说河边的乌篷船和水滴石等等。
总之,地域文化是乡村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也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
因此,在乡村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选择适合当地文化的元素,从而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
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论文-设计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方式并不相同,受到地域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建筑物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点。
建筑物体现出的人文文化,主要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社会性质、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体现;自然环境则主要为区域气候条件、地质特征、经纬度、季节差异等方面。
在建设设计之初,必须深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的知识,在建筑设计中将二者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相互衬托得以体现。
若建筑设计仅体现自然环境特征,则缺少文化底蕴,建筑设计方案较为肤浅,不能被当地人民所接收,不能体现地域特征;而仅体现人文特征的建设设计,则会与周围环境形成较大差异,显得格格不入,无法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
因此,在建设设计中需将人文和自然特征相互均衡考虑,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建筑技术以及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人们将文化意识以不同的方式或者技术,比如采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材料或者是不同的形式赋予到建筑当中,让建筑表现出这个时代或者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建筑设计在一定的情况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又会反过来与自然环境进行磨合,最后达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完美整合,不但推进了建筑的人性化发展,而且还加快了当地社会的进步。
这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的社群文化变得相辅相成,进而让人们对建筑产生亲切感。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1、综合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进行建筑设计本文以锦里建筑为例,锦里地区具有古代三国文化背景,今有四川成都建筑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该地区文化发展和历史变更留下的印记。
在现代城市建筑中依然保留古代时期的客栈、商铺和院落等建筑,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古代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与周围自然景观相互衬托,共同体现出当地的区域特色。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微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微地域文化是指不同地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演化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特征和传统习俗。
建筑设计是将人类活动空间立体化的过程,而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建筑外观、内部布局和材料选用等方面,探讨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外观方面,地域文化常常通过建筑的形状和造型来表达。
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往往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北方寒冷的气候常常要求建筑具有较高的保温性能,这就导致了北方建筑多采用密封性较好的方形或矩形的结构形式。
而南方则多采用通风性好的庭院、回廊等形式。
不同地区的建筑造型也受到当地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屋顶翘角和飞檐凌空的设计,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飞禽走兽的喜爱,也是中国建筑传统及国人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建筑的内部布局方面,地域文化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地域之间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以及人们对空间的使用方式的不同理解,这些理解在建筑的内部布局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南方的传统建筑中常常布局有庭院和林荫道,这是因为南方气候炎热潮湿,人们需要在建筑内部创造一个凉爽、通风的空间。
而中国北方的传统建筑则往往采用封闭性较好的结构,更注重室内的温暖保温,这与北方严寒的气候条件有关。
不同地区的建筑内部装饰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建筑常常采用彩绘壁画和泥塑等装饰手法,这是因为西北地区有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和多元的民族文化。
在材料选用方面,地域文化也对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域特殊的天然资源常常成为建筑设计的原材料选择的依据。
在我国西南地区,木材具有丰富、质地坚韧等特点,因此木结构在西南地区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在沿海地区,石材丰富,因此石材常常成为建筑中的主要材料。
地域文化还通过对材料的加工和运用方式,表现了地域特色和独特技艺。
我国西南地区的木结构建筑中常常使用精湛的榫卯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还能够反映出当地木工的高超技艺。
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研究与启示

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研究与启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乡村建筑与地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探讨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并从中寻找启示,为中国乡村建筑与地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一、中国当代乡土建筑现状分析1.城市化进程对乡村建筑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地方的乡村建筑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由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许多乡村建筑面临着改造、破坏或拆迁的局面。
2.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建筑的融合中国当代乡土建筑的发展也受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建筑之间融合的影响。
在当代乡村建筑的设计中,有许多设计师试图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保留传统建筑的精华,同时也可以满足现代人们对舒适、安全、环保等需求。
3.乡土建筑受地域文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中国乡土建筑还受到了地域文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多样、气候多变的国家,不同地区的乡土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等也有所不同。
例如,南方多使用红砖和木材建造房屋,北方则多使用黄土和砖瓦建造房屋。
二、中国当代乡土建筑存在问题1.乡村建筑保护问题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乡村建筑被破坏或拆迁,传统建筑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乡村建筑保护问题已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2.乡村建筑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相较于城市建筑,乡村建筑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
在乡土建筑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缺乏相关政策和规划,导致乡村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传统的问题,失去文化价值和记忆。
3.乡村建筑设计缺乏创新性在当代乡土建筑设计中,过于强调传统建筑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而忽视现代建筑的技术和创新。
这种模式导致乡村建筑多是重复性和剽窃性的作品,缺乏特色和创新性。
三、中国当代乡土建筑发展方向1.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原则在乡土建筑保护和发展中,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原则,充分尊重乡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保护乡土建筑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价值,同时兼顾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写一篇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的论文

写一篇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的论文
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有着相互促进、制约和支持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系统,它反映了该地域的历史、思想、宗教以及其他社会因素。
而地域建筑是一个地域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体现了该地域的文化特征与艺术特征。
因此,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具有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地域建筑通常源于当地特有的文化,它们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如民间建筑。
例如,中国传统的园林,开元寺、大明宫和皇家宫殿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
其次,地域文化也能够影响地域建筑的设计和空间布局,以促进不同的功能和尺度的发展。
例如,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是以“密”、“幽”、“景”、“趣”为基本空间
结构的,以体现园林的独特风格。
此外,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也表现在材料、技术和工艺上。
比如,在汉族传统建筑中,一般使用木质结构,木构建筑特别适应严寒和潮湿的气候。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也经常使用彩绘、雕刻和木雕等装饰,这些工艺充分展示了当地地域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空间设计、材料选择、装饰工艺等方面都能发挥关键作用。
只有理解并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才能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美丽建筑。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你有没有注意到,走进不同地方的建筑,仿佛可以通过这些建筑感觉到那片土地的脉搏?就像我们去到某些城市,瞬间就能被它的风格和氛围吸引,那种感觉有时候让人忍不住想说:“这地方真是充满了故事!”建筑其实不仅仅是一些砖瓦木头叠在一起,它能说话,能讲故事。
而这种故事,正是地域文化赋予它的灵魂。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传统,不同的习俗,这些都深深地印在建筑的骨架里。
我们常说,“地理决定命运”,其实建筑的设计也跟地方的历史、气候、风俗、材料息息相关。
有些建筑一看就知道,它来自南方;有些则一眼看去就能感觉到北方的豪迈。
你能想象在炎热的南方,房子怎么可能是厚重的大墙和窄小的窗户呢?那样的设计早就被热得不行的南方人抛弃了。
反过来,北方的房子那种严谨、坚固,像是随时准备迎接严冬的样子,真的让你一看就知道,这地方冬天特别冷。
比如说,咱们南方的建筑,大部分都是讲究通透和自然的。
你看那些传统的江南水乡的小院,窗户大,门口小,院子里总会有一池水,四周花木扶疏。
甚至连那几块小小的青石板路,踏上去都能让你觉得步步生风。
就是那种“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感觉,几乎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透露着一种“我有故事”的味道。
再看看大街上的老房子,屋顶常常是灰瓦飞檐,像展翅的鸟儿一样,给人一种轻盈、灵动的感觉。
你能感受到那种水乡的文化,那种宁静、悠远的气息,仿佛整个小镇的历史都在这座建筑里流淌。
你站在房门前,想象着几百年前的书生在院子里读书,老婆婆在花坛里种花,这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咱们说到地域文化,北方的建筑绝对不能忽视。
北方建筑的粗犷和大气,可不是随便能模仿的。
要说最具代表性,莫过于北京的四合院了。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就特别有北方的气质,方方正正的院子,中间一个大院子,四周环绕着房屋,简直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这种设计不仅让人觉得气派,更有着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
你看那种红墙灰瓦,屋脊的脊兽,还有那一扇扇大门,走进去简直像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乡土文化论文(5篇)

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1.1乡土文化的定义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始终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肯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颜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
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制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阅历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学问、技术学问、医学学问、民间文学与艺术学问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学问等。
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制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宝和乡土精神财宝的总和。
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
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进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
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亮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
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才智结晶和精神寄予,是区分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分散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喜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忱、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乡土建筑中的地域文化
摘要:传统资源怎样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存在,既需要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契合。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
“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乡土建筑地域文化
1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文化是根,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如此。
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为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
为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
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能本着节俭节约的原则,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等软文化要求,与
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就要体现出文化背景设计构思感受体验这一过程,使人们在建筑中亦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
2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
2.1 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
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 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学。
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
2.2 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
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除了表现在物质层面外,还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
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类机体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差别。
其次,各个在民族或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一定地方界限的社会生活联系与规则。
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联系交往中也沉淀下了各个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并反映在地域性的建设文化上。
再次,由于礼制的不同,各个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礼制文化与礼制建筑。
宗教信仰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建筑。
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建筑文化与建筑活动也必然会产生差异,最终
形成地域性的建筑文化。
地域概念依据现代地理学理论必须是一个得到历史认同的概念,并且和政区划分相关。
就中国的现实而言,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全球化下更显突出。
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必须以区域经济和文化为基础。
根据我国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全国被划分为七个经济区域,这些地区亦是相应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重点。
而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的家庭习惯、村规民俗对宅区、村镇建设的影响就非常典型。
综上所述,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质基因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仪
式化行为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
建筑中不同的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种文化意义。
当意义、空间与活动系统相互一致时,彼此之间就加强;当建筑变得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时,就有归属感。
3 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当代转换
3.1 形式的当代借用
将乡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呈现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式的形式语言。
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的距离,表现出创造性。
3.2 与技术上的运用与拓展
吸收乡土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
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循环利用与可持
续发展。
同时继承乡土建筑多年积淀,业已形成的一套建筑手段与技术,对原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做相应的修改,目的的为整个建筑的过程和最终效果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要求服务。
3.3 旧有生存经验与当前生活方式的关联
人类的意识形态与接受尺度源自于生存经验的积累,而生存经验又来自生活经历,所接受的教育,生活习惯等的传承叠加。
这注定了一定地域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传统与习性的亲切感,也就是一种血脉中的“趋向传统意识”,即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容易感召受众的生存经验,达到接受角度的共鸣。
而在当前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回忆,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
3.4 文化保护意识与当代文化建立意义上的共存
要做到传统向当代的转换,前提是传统建筑环境的留存。
传统的消亡使当代的建筑无从谈起。
因而必须有完善的政策保障,使各处有代表性的乡土建筑不为现代建筑环境所遮蔽和破坏,保留文化资源的原貌。
最终形成的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乡土建筑与作为当代标识的当代建筑的合理共存。
参考文献:
[1]张工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吴良镛. 江南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a ]. 吴良镛. 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 c ]. 北京:中国建工业出版社, 1996.
[3]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4]张晓冬,朱晓炜.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j].山西建筑,2007,33(11):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