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升清 三、脾统血 四、脾合肌肉,主四肢 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 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
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 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 脏下垂,脱肛等症。
若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 崩漏,紫癜等。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补阴与补阳
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 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 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攻邪勿伤正,补虚不留邪,清热不伤阳,散寒不伤阴,补脾不碍胃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 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伤寒 论
温病 学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金贵 要略
外感
内伤
脏腑 经络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内伤易感外邪, 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
气血 津液

5
起源 与
发展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 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 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 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
中医内科 内伤杂病 的特点: 02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中医内科总论PPT课件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医内科总论PPT课件教学讲义ppt
21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与生理、病理结合来理解 强迫记忆
22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中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治疗原则及方法
方药
23
谢谢
24
第七章 脑血管疾病
一、脑梗死 1.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
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 闭塞
大脑中动脉闭塞多见,次 为大脑后、前动脉及小脑 动脉
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 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 脂者
梗死发生后4~6小时脑组 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 坏死
1~2周后脑水肿渐减轻, 坏死组织液化,出现吞噬 细胞
同时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 组织形成,约10周后成软 化灶
少数缺血性脑梗死发病 24~48小时后因再灌注而 出血
有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偏盲、失语,共济失调、 呛咳等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13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14
(三)充实(宋金元时期)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3
范围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以及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内伤
9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肺 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 病、老年病、肿瘤等。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为中医临 床基础。
10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 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加 之祖国医学发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 上有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同的 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分类作 了尝试,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 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

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
以病因命名:中风、中暑、虫证等; 以病机命名:郁证、痹证、厥证等; 以病理产物命名:痰饮等; 以病位命名的:胸痹、肝着、肾着、肺痿等; 以主证命名的:咳嗽、喘证、呕吐等; 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积聚、水肿等;
中医内科外感疾病的特点
1.病因多为六淫、戾气的外邪; 2.多具有季节性、传变性; 3.部分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完 素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具重要意义。
现代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3.现代中医内科学 。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至甜 ”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作 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疗瘿 病。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治疟疾 ;白头翁、苦参治疟疾;》《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药反映 了当时的成就。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大法;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及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 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 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14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通过推拿腰部肌肉、穴位等,缓解腰部肌肉紧张,减轻腰椎间盘 压力,缓解疼痛症状。
肩周炎
通过推拿肩部肌肉、穴位等,缓解肩部肌肉紧张,促进肩关节活 动功能恢复。
2024/3/27
26
推拿治疗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注意事项
推拿前需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推拿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推拿后需注意患者保暖和休息。
与其他传统医学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与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在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上具有相似 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共同推动传统医学事业的发展。
2024/3/27
7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2024/3/27
8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2024/3/27
注意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
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使用时 需注意用量和用法。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 群使用中药时需特别注意。
19
05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2024/3/27
20
针灸治疗原则及方法
针灸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针灸治疗方法
02
推拿前需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注意推
拿过程中的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推拿作用机制
03
通过刺激皮肤、肌肉、穴位等,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5
常见病症推拿治疗方案
颈椎病
通过推拿颈部肌肉、穴位等,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曲度 ,减轻颈椎病症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02
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系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03
8
经络学说
01
02
03
十二经脉循行及主治规 律
奇经八脉循行及功能特 点
经别、络脉、经筋、皮 部等内容
2024/3/27
9
病因病机理论
外感六淫、疠气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等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发病与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
2024/3/27
2024/3/27
25
06
针灸疗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
2024/3/27
26
针灸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简述
针灸基本概念
阐述针灸的定义、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内科中的 地位和作用。
经络腧穴理论
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及腧穴的分 类、定位方法。
刺灸方法
系统讲解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常用针灸操作技能。
24
经典名方解析及临床应用举例
1 2
经典名方介绍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 、银翘散等,介绍其组成、功效及主治病症。
名方解析
深入分析经典名方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及用药 规律,揭示其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
3
临床应用举例
结合具体病例,阐述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加减 变化,展示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10
治则治法
2024/3/27
01
预防与调护原则
02
治未病思想应用
03
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
04
八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举例
11
03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2024/3/27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720P)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720P)
中医内科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病 因病机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拥有多种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对于西医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副作用较小,对患者身体损伤较 小。
局限性讨论
缺乏客观化指标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主 要依赖于医生的个人经验和主观 判断,缺乏客观化、标准化的指
标。
起效较慢
相对于西医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起 效较慢,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调 理。
难以应对急症
中医内科学在应对急症和危重病方 面相对较弱,需要结合现代医学进 行救治。
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深入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探索其 科学内涵和规律,为临床实践提 供理论支持。
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 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提高中医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 素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 务。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720P)
目 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 常见中医内科疾病及其诊治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及手段 • 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体系及 内科疾病防治规律的临床医学学科。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注 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个体化治 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 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历史阶段的 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
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症 • 动、阳、虚 机 •肝阳上旋,阳亢化风 法 •平阳熄风潜阳 方 •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
症 • 动、热、甚 机 • 邪热亢盛,伤及营血,内陷心肝,煽动内风 法 • 清热凉肝熄风 方 • 羚角钩藤汤
➢ 四诊合参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 辨证就是辨病机 ➢ 不同疾病有各自的临床和病机特点
外感:六经、卫气 内伤:脏腑经络辨
营血、三焦辨证

全面分析病情
➢ 四诊合参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 辨证就是辨病机 ➢ 不同疾病有各自的临床和病机特点
弄清辨病和辨证的关系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外感六淫 病证特点
季节性
兼挟性
可变性
风为春令,四季皆有;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开泄; 风为阳邪,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 •风、寒、表、肺 机 •风寒束表,肺卫不宣 法 •疏风散寒 方 •荆防达表汤
症 •里、寒、缓 机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法 •助阳破阴,温里散寒 方 •四逆汤
暑为夏令; 暑性开泄,伤津耗气; 暑易挟湿; 易伤心神。
中暑 暑热 暑湿
症 •暑、湿、昏、急 机 •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法 •清暑生津 方 •人参白虎汤
症 •暑、热、虚 机 •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法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
火为夏令; 火性炎上,易伤津液; 易扰心神,易伤血络;
火热炽盛
症 •热、干、血、神 机 •火毒壅盛,充斥三焦 法 •泻火解毒 方 •黄连解毒汤
内生五邪,暑不内生;
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 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的类似风、 寒、燥、温、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风胜则动。
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
起于远古
➢ 甲骨文
发于先秦
➢ 五十二病方 ➢ 治百病方
统于内经 验于仲景 承于隋唐 分于金元 成于明清
起于远古 发于先秦 统于内经 验于仲景 承于隋唐
➢ 诸病源候论 ➢ 千金方
分于金元 成于明清
起于远古 发于先秦 统于内经 验于仲景 承于隋唐 分于金元
《内经》
➢ 按病机、病位、症状、时令等分类;
《伤寒杂病论》
➢ 外感热病、杂病
《诸病源候论》
➢ 病因、病位、症状
《三因方》
➢ 病因
《本书》
➢ 五脏 ➢ 气血津液 ➢ 肢体经络
病因
➢ 中风、中暑、虫证
病机
➢ 郁证、痹证、厥证
病理产物
➢ 痰饮、瘀证
病位
➢ 胸痹、肝着、肾着、肺痿、肺胀
主症
➢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耳鸣
体征
➢ 黄疸、积聚、水肿、臌胀
注意中医自 不要与西医
身的特点
疾病混淆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气血病证辨治概要 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辨证原则 治疗原则
全面分析病情
症 • 皮、湿、浊 机 • 湿毒郁表,浸淫肌肤 法 • 化湿解毒 方 • 二妙丸、麻黄连迢赤小豆汤
燥为秋令; 燥易伤肺; 易伤津液;
温燥 凉燥
症 •表、燥、热 机 •燥邪袭肺,肺津受伤 法 •辛凉清润 方 •桑杏汤
症 •表、燥、寒 机 •凉燥束表,肺气不利 法 •宣肺达表,化痰润燥 方 •杏苏散
孙洁
导言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 气血病证辨治概要 ➢ 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定义 沿革 特点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研究人体内脏 疾病,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 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 床学科。
➢ 金元四大家
成于明清
➢ 第一部分以“内科”命名的专著:薛已《内科 摘要》;
➢ 王纶《明医杂著》“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元素,杂病用丹溪”;
➢ 《景岳全书》首次系述论述多个内科疾病; ➢ 清代大量的类书、全书; ➢ 温病学说的出现与发展
温热论与《临证指南医案》; 湿热条辨与温病条辨;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 同病异治; ➢ 异病同治。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症 •风、热、表、肺 机 •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法 •疏风散热 方 •桑菊饮、银翘散
症 •风、急、动、经 机 •风邪入络,络脉痹阻 法 • 袪风通络 方 •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
寒为冬令; 寒性收引,其性凝滞;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伤表 中寒
症 •表、寒、痛、引 机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法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方 •麻黄汤
症 •暑、湿、虚 机 •暑邪夹湿,郁于肌表 法 •解暑化湿 方 •藿香正气散
湿主长夏;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粘滞重浊,为病缠绵难去; 易伤脾阳。
湿困卫表 湿滞经络 湿毒浸淫
症 •表、湿、重、浊 机 •湿邪困表,卫气被郁 法 •芳香化湿 方 •藿朴夏苓汤
症 •经、重、肿 机 •湿邪袭络,留着关节 法 •袪暑通络 方 •薏苡仁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