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1~20各数

认识11~20各数
认识11~20各数

认识11~20各数

仪征市实验小学潘媛媛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也为下学期100以内乃至更大数的认识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先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10根小棒可以看做10个一,1捆小棒可以看做1个十,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接着让孩子摆12根小棒,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最后借助摆小棒的活动数数、读数,初步学会认、读11~19各数,掌握“十几”所表示的含义和顺序。在此基础上完成“19添上1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解决“2个十是20”这个关键问题。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同时也使他们原有的认识得到了必要的提升。在“想想做做”题时,让孩子充分地抓、估、数、排、说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认数经验,发展数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认、读11~20各数。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在认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体会“十进制”。

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小棒20根、皮筋2根、铅笔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孩子们,今天很高兴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数学,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又爱动脑筋。所以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奖品(出示21朵小花),在这些小花后还藏着一些幸运数字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数字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自己或者这个班级。(0~10)这些数可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

1、学生操作: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学生操作活动后,进行师生交流:你是几个几个数的?

2、教师演示:下面请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边数、一边摆出10根小棒,师拿出一根,强调它是1个一。2个一、3个一……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呢?(板书:10个一)。

3、将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问:这是多少根小棒?强调: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一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要求学生指着自己的小棒与同桌说一说,并在教科书上填一填。

4、“十”在生活中应用可广泛了。如,一盒铅笔有10支,是1个十;1盒钢笔是10支,也是1个十……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出示PPT上的生活中是十的图片)

(二)认识11~20各数。

1、摆一摆、数一数,认识12。

提出要求:摆12根小棒,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摆法。学生摆小棒,师巡视。学生摆好后,全班交流是怎样摆的,再全班讨论哪种摆法比较简便?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

师指1捆带2根:1捆小棒就是1个十,和旁边的2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2根?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2?

2、摆一摆、说一说,进一步认识十几。

提出要求:先看11根小棒图,说说它是怎么摆的?再让学生照样子摆出来;13根小棒可直接去摆并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到19根小棒时让孩子不摆小棒,想想我要摆出19根,你能说一说应该怎么摆呢?并找学生上台演示。

(三)摆摆、说说,理解“2个十是20”

当小朋友们很快地摆出19根小棒后,提问:19根小棒再添1根是多少根?看看右边这些单根的小棒,你有什么发现?单根的又满了10根又可以怎样了?现在有两捆小棒,是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20是几个十?(板书:2个十是20)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填空。

(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数,还知道了10

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铅笔筐,提出要求:这个筐里有一些小棒,请你从小框里抓出一把,同学们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数抓出来的小棒有多少根?怎样能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

进一步要求:把一把小棒,根数要在11~20之间,你有把握做到吗?试一试。

2、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演示:出示草莓和雨伞图)。先估一估草莓大约有多少个?给你们4秒钟的时间,再数一数草莓有多少。

学生活动后进行师生交流,指导学生有序地画记号、数数,并与估计的结果比一比。

思考:这么多的草莓,数完以后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个了?(引导学生数一数、圈一圈)

完成雨伞图的估计与数数。

3、“想想做做第2题。(11~20的数序)

看到小朋友们这么地聪明,学得又这么地认真,老师也很开心,请刚才拿到小花的同学按座位顺序上台前来,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表示祝贺并向他们学习。将你们小花后面的数字朝向同学们,看到这么多的数字这样站队,你想说些什么呢?

请你们赶快帮我把这些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前面排放整齐。看看还行吗?师分别指着某两个数,问:这里该放哪个数?13和15的中间是多少?15和18的中间是哪两个数?18的后面呢?13离10近还是17近?

思考: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数越往右边越怎样?比10大的数有哪些?我们一起把这些数读一读。

4、想想做做第5题。(生活中的数)。

小朋友,你们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看看这几幅图,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认识上面的数吗?这些数各表示什么意思?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样的数?

四、活动拓展。

要求学生拿出数学书,先数出10张,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

讨论: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11~20这些数,在我们的尺子上有,在我们的书上有,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有这些数。请小朋友们课后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聪明。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1个十

2个十是20

(一年级数学教案)11到20各数的认识

11到20各数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0到71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 2、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 3、初步掌握11—20以内数的顺序。 4、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 5、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6、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7、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装在小盆里,12根,每人一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机器猫]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猫:小朋友,你们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快儿学习,你们愿意吗? 猫: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 [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 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点评】小朋友每天都会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用数一数小叮当获得了几朵小红花,来创设“数到10朵再数下去就要用到比10大的数”这样一个情境,既贴近学生,又真实自然。 二、实践操做,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小棒,就在小盆里,数一数你有几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小盆里都是12根小棒) 学生汇报,指名2人把小棒拿到讲台上数一边。 师:再来看看小叮当有多少根小棒?[电脑出示12根小棒]我们也来帮它数一边。 学生数 猫:每次都要这样数,太麻烦了,我有一个摆小棒的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我有十几根小棒。 师:小朋友,小叮当到底想到了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他有十几根小棒呢,猜到的小朋友也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让自己和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有十几根小棒。 还没有猜到的也可以跟同座商量一下再摆。 学生活动,汇报两人展示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案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设计唐英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习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准备。而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读、书写、大小比较不存在任何困难,而对于以“十”为计数单位及11——20数的组成认识不多,但这个知识却是后续学习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个概念为起点,逐步学会掌握11——20数的组成,并能够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 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 作交流的意识,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直尺、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欢迎各位小朋友来到我们数字王国,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数字王国发生了什么故事吧!(播放视频—你认识他们吗?)

师:你认识他们吗?(认识)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和这些数字交个朋友吧!(板书:11~20个数的认识)请每位小朋友把我们的小助手(小棒)拿出来摆一摆,先摆出10根(电脑打开新授例题),再数出10根捆成一捆(电脑播放例题) (左边十根表示10个一,右边一捆表示1个十)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摆一摆,说一说:我们用数一数的方法,知道老师有11枝铅笔,可每次都这样数一数多麻烦呀!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我有11枝铅笔?请你用12 根小棒代替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 2、学习11的组成。 (1)操作反馈。把学生摆的情形展示出来,说说你觉得最好的是哪种摆法,为什么?这种方法是怎么摆的? (2)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3)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4)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11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2根? 板书: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还可以说)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 3、学习十几的数的组成。 (1)现在米老鼠来考考小朋友们的眼力,你能很快地看出他摆了多少根小棒吗?用卡片来表示。 演示课件:依次出示12、13、11、16根小棒,说一说:()个十和()个一是()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案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设计韩樱桃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在学习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准备。而学生对11——20 各数的认读、书写、大小比较不存在任何困难,而对于以“十”为计 数单位及11——20数的组成认识不多,但这个知识却是后续学习的 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 “十”这个概念为起点,逐步学会掌握11——20数的组成,并能够 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 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 作交流的意识,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直尺、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今天老师请了一位朋友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他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铅笔)谁来猜猜大约有多少枝呢?每人心里猜一个数。到底谁猜对了?怎么办呢?(让我们数一数)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摆一摆,说一说:我们用数一数的方法,知道老师有12枝铅笔,可每次都这样数一数多麻烦呀!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我有12枝铅笔?请你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 2、学习12的组成。 (1)操作反馈。把学生摆的情形展示出来,说说你觉得最好的是哪种摆法,为什么?这种方法是怎么摆的? (2)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3)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4)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2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2根?

一年级上册数学《11到20各数的认识》

《11到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0到71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 2、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 3、初步掌握11—20以内数的顺序。 4、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 5、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6、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7、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装在小盆里,12根,每人一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机器猫]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猫:小朋友,你们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快儿学习,你们愿意吗? 猫: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 [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 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点评】小朋友每天都会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用数一数小叮当获得了几朵小红花,来创设“数到10朵再数下去就要用到比10大的数”这样一个情境,既贴近学生,又真实自然。 二、实践操做,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小棒,就在小盆里,数一数你有几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小盆里都是12根小棒) 学生汇报,指名2人把小棒拿到讲台上数一边。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人,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欢迎王老师给你们上课吗?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瞧,它是谁? (小恐龙)今天,小恐龙可开心啦,它要在森林里造一座自己的房子。它跑呀跑呀,来到一座小山坡上。哎,它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其中有11只蝴蝶,12朵小花,15个苹果……) 生:有蝴蝶、苹果树、小花……师:现在,请你轻轻地数数你喜欢的东西有多少。 师:你能用小棒把它们的数量表示出来吗?你准备摆什么东西的数量? [评析: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小恐龙,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数喜欢的东西,让学生初步感受十几的数。]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小组讨论,在展板上摆小棒,摆好后贴在黑板上。 师:(指其中一块)你们能看出他们摆的是什么东西的个数吗?小组代表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我们组摆的是小花。我们用了4种摆法:根6根地摆,2根2根地摆,3根3根地摆,还有把10根摆在一起,旁边再摆2根。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其他小组是怎么摆的?愿意上来向大家介绍吗?请其他小组上来介绍。 师:各小组想的都不错。那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让人看出是十几根呢? 生:左边摆10根,右边摆几根,就一眼看出是十几根了。 [评析:通过小组合作、摆小棒并向大家介绍,既强化了学生对十几的数的认识,又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 师:那么这10根小棒也要一根一根地数呀,如果这10根就在一起,我们拿起来不就更方便了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捆起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数出10根小棒,拿出小皮筋捆一捆。师:刚才我们把10根小棒捆在一起了,现在是几个十?生:一个十。(板书:10个一是一个十)

最新11-20各数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获得初步的数感. 3、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一.主题图引入 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熟悉的学具和水果卡片来和我们做游戏了。 这幅图中有什么?试着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个。 图中学具的数量有的超过了10了,是哪一种?它们各是多少个?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比10多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的数。(板书课 题:11~20各数的认识)

2.初步感知 老师:请你想一想,这些学具卡片放置散乱,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同桌互相讨论) 今天我们就通过数小棒来研究11~20各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11~20各数的数法和读法 (1)教学11 请你拿出小棒,数出10根,捆成一捆。 捆成一捆,10个“一”就变成了一个“十”。好,请将 这一捆小棒放在桌子上,看黑板,老师在一捆小棒旁,又 放了一根小棒,这时是多少呢? 老师: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读“十”,1 根小棒是1个“一”,合起来就是11,读作:十一。 刚刚我们已经数出11根小棒了,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 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1个十和2个一,是12,读作:十二 (2)老师指导学生在11的基础上1根1根的继续添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3个一是13,读作:十三。1个十 和4个一是14,读作:十四。…………. (3)教学20

认识11至20各数

《认识11-20各数》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0到71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 2、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 3、初步掌握11—20以内数的顺序。 4、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 5、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6、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7、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装在小盆里,12根,每人一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机器猫)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猫:小朋友,你们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快儿学习,你们愿意吗? 猫: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 (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 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 更大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二、实践操做,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小棒,就在小盆里,数一数你有几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小盆里都是12根小棒) 学生汇报,指名2人把小棒拿到讲台上数一边。 师:再来看看小叮当有多少根小棒?(电脑出示12根小棒)我们也来帮它数一边。 学生数 猫:每次都要这样数,太麻烦了,我有一个摆小棒的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我有十几根小棒。 师:小朋友,小叮当到底想到了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他有十几根小棒呢,猜到的小朋友也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让自己和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有十几根小棒。 还没有猜到的也可以跟同座商量一下再摆。 学生活动,汇报两人展示 师:你们看看谁的方法最好?小叮当和他想的一样吗? (电脑演示捆的过程)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看谁摆的最快。 学生活动 师:刚才我们把多少根小棒捆成一捆的? 师:10根小棒就是几个一根?一起来数一数。捆成一捆,就变成了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 学生齐读:10个一是1个十。

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详细介绍: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年级上册第70到71页。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 主人,教师是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 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 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想和方法。 设计特色: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主动地 学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 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小猴子]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小猴子:小 朋友,你们好,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你们愿意吗?小猴子: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 了,不信你们数数。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猴子 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建立记数单位十地概念 师:今天,茄子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数学问题请小朋友们 解决,你们愿意吗?听一听,茄子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 问题是什么? 茄子老师:请小朋友们数出12根小棒,在桌子上排成一排。〔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电脑里的小朋友东东也摆了一些小棒,我们一起来帮他 数一数。 〔课件演示12根小棒,引导学生数一数〕 茄子老师:小朋友们真是心灵手巧,不仅自己能正确地数出

认识11到20各数教案

认识11到20各数教案

认识11到20各数 来复镇天凤小学赵群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个位、十位,知道数的组成。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数感,体会11到20各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知道11到20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形成初步的数感。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贴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11个数字宝宝,你们能大声地喊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课件,复习0到10各数。 2、出示课件练习数数。 3、(出示第56页单元主题图)师:观察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在小组内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随着学生汇报板书相关数字。揭示课题,刚才大家汇报的结果很多都用到了比1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到20各数。(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建立计数单位"十" 1、猜数游戏

同桌两人摆一摆15和17,并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课件出示结果评议,并抽生回答它们的组成。 教师:刚才我们用小棒摆出11、13、15和17,其实还可以在计数器上表示。教师拿出计数器,先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器上的数位,并向学生介绍从右边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教师提问:在计数器上怎样拨11呢?学生尝试拨一拨,教师巡视给予点评指导。 教师示范拨珠边讲解:在十位上拨一颗,表示一个十,在个位上拨一颗表示一个一。 教师提问:13应该怎么拨,谁来教教大家? 学生上台示范拨珠,教师追问:在个位上拨三颗,表示什么? 教师提问:19又应该怎么拨呢?学生动手拨一拨。 2、认识20 教师提问: 出示用小棒摆19的摆法,教师问:看一看这是多少?生答。 那么20又该怎么摆?(出示一捆零10根) 教师提问:老师用小棒这样摆20,你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发现,另外的10根小棒又可以捆成一捆,这样就变成2捆小棒。一捆是一个十,那么两捆就是两个十,就是20.(贴出两捆小棒图) 接着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从19到20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悟“满十进一”。 教师提醒学生:写20时,十位上有两颗珠子,所以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个位上添0占位。 3、写11到20各数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案讲解学习

《11到20各数的认 识》教案

11到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若干根、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片),学生准备自制数位筒、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 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知道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能在计数器上正确读数和表示数。 教学难点: 明确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含义和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学过的11到20数的认识 1、师:咱们之前学习了11到20十一个数字,现在做个游戏:“数字接龙”从0开始,咱看谁还能继续数下去?火车从**开始. 问:我们再重新开一列小火车,不是从0开始了,从6开始到19.我们看一下那一列小火车开的又快又好. 问:我们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知道的1~20之间的双数有哪些? 2、复习数的组成 指名回答 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感知到在不同数位上的数,虽然数字是一样的,但所代表的含义不一样.引入十位,个位的概念.

1、研究11。 师出示课件:11 问:怎么读?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我们请我们那的小棒小朋友来帮忙。 师操作摆11根小棒,一起来数一数到底是不是11根小棒,齐读。(边数边总结“一次数了一根,要数11次就是11根小棒”)问:谁有方法不需要一一的数下去就知道有11根小棒? 预设: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一个十,再数一根,合起来才是11根,数了两次就找到了11.师出示课件如下: 问:现在可以告诉我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 预设:左边的1表示一个10,右边的1只表示一个1. 问:这两个1的意思不一样,虽然都是1但是因为位置不同,所以他们表示的意思并不一样。 小结:数字的位置我们可以叫数位,怎么区别他们呢?我们给他们起了名字来帮助我们区别。我们规定:从右边数第一位叫个

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11-20各数,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且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能力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情感目标:3、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教育,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从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小棒、白纸、信封 板书预设: 11-20各数的认识 11121314151617181920 10个一是十 13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或者)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十三 2个十是二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十几

1、师:你们喜欢唱歌吗?(喜欢)你们会唱《数鸭子》吗?(会)我们一起唱。 小朋友们跟着音乐边拍手边唱《数鸭子》 课件:多媒体出示鸭子游泳的情景:游来13只 2、猜、数鸭子 师:门前大树下有数不清的鸭子,请你来猜一猜这个画面上有多少只鸭子呀?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生:13 3、写数字13,有序地写出11-20各数 师:13怎么写呢?(板书)你还知道哪些十几的数字。 (学生说一说,有序的板书,2位) 师:19后面是多少呢?(20)小朋友很棒,已经会数大一些的数了。 4、导入课题:1-10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这些数。(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联系情境,理解十几和20的含意 (一)数的组成 1、数小棒、摆小棒(同桌合作摆) 师:小朋友们如果我们用1根小棒代替一只鸭子,那么13只鸭子需要多少根小棒呢? 生:13 要求:从信封中数出13根小棒,把纸上的双面胶撕掉,把小棒摆在白纸上,谁能把小棒摆好之后一眼就看出来是13根,

11-20各数的认识

第1 课时 教学内容:73 至74 页例1、例2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 ~ 20各数的认识》的起始课,主题图提供了多种数量不等的学具,旨在让学生通过数出数量超过10 个的学具,得到11~20 的某个数据,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话题,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数数之后进行练习,培养数感提供了素材。在使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再数一数,进而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本节课的导入,也可以将主题图作为练习的一部分,在学习新知之后,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引导学生学会不重复、不遗漏地数数,从而积累数数的经验教学目标 1.认识11~20 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 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 1 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 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 到20 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掌握20 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感知十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

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 .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学习星”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8,17,11,20……)。 3.揭示课题。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二、利用小棒,经历学习过程。 1 .对比中初步感知数的组成。 (1)请学生数出11 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想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1 根2)出示各种摆法。(预设) ①连续并排摆出11 根。 ②10根小棒并排放在左边, 1 根小棒放在右边。 ③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左边, 1 根小棒放在右边。 (3)学生交流与评价(大家欣赏哪种摆法)。 2.利用学生资源,深入理解数的组成。

11到20各数认识练习题

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一 填空。 (1) 1个十和5个一组成( (2) 17是由( ) 个十和( (3)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4) 写出下面各数。 十三( ) 十七( (5) 一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是 (7) 16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 (8) 在 5, 0,8,12,17, 20,15,1,9,14 中,最大的数是( ), 最小的数是( ),从左边数20是第( )个数,20的右边有 ( )个数。 (9)( )个十和( )个一组成15。 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二 2、 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 ),个位上的数是( ),十位上的数是 ( )。 3、 7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个位上的数是( ),表示( ) 个(),十位上的数是( ),表示( )个( )。 4、 18里面有( )个一和( )个十。 5、 ( )个一是1个十。10个一就是( ) & 20里面有( )个十。20里面有( )个一。 7、 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 ),和他相邻的数是( )和 ( )。 8、 16的相邻数是( )和( )。 9、 13后面的第4个数是( )。 10、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写出比10大比20小的5个数 12、写出1-20中的单数: 13、写出1-20中的双数: 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三 )。2个十是( ) )个一组成的。 )位,第二位是( )。 )九( ) 二十( ) 1,个位上的数字是4,这个数是( )。

一、填空 (1)16里面有()个十 )个一和(

(2)13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1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4)2和10合起来是()。 (5)17和19中间的数是()。 (6)18里面去掉()还剩10。 (7)10后面第7个数是()。 (8)10 加()得20。 (9)和15相邻的数是()和()。 (10)比20少1的数是()。 三、排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把数填上. 19, 4 , 11 , 18 , 20, 8 , 7 , 14, 15, 6 ?各数的认识练习四 1、1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8,这个数是()° 3、19的个位上是(,表示()个一,十位上是()表示1个 ( )。 4、()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5。 5、10个一是1个()。 6、20里面有()个十。 7、和18相邻的数是()和()。 8、被减数和减数都是10, 差是()° 9、两个加数都是7,和是()° 10、在12、& 15、17、11、19、10 这些数中: (1)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一共有()个数。 ⑵从左数,第4个数是();从右数,19在第()个 ⑶ 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同的是( )。 ⑷比15大,比19小的数是()。 (5)把这些数从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算一算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73至74页例1、例2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的起始课,主题图提供了多种数量不等的学具,旨在让学生通过数出数量超过10个的学具,得到11~20的某个数据,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话题,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数数之后进行练习,培养数感提供了素材。在使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再数一数,进而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本节课的导入,也可以将主题图作为练习的一部分,在学习新知之后,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引导学生学会不重复、不遗漏地数数,从而积累数数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感知十进制。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学习星”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8,17,11,20……)。 3.揭示课题。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二、利用小棒,经历学习过程。 1.对比中初步感知数的组成。 (1)请学生数出11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想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 (2)出示各种摆法。(预设)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案例背景分析: 11—20各数的认识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 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小学一年级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为突破重点难点,主要设计了数数、摆小棒和学习拍手歌三个环节。 教学目标: 使学生正确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读出11—20各数。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片段: 一、数数 1、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是多少根? 2、指名来数一数,和你猜测的一样吗?学生踊跃参加。 3、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将十根小棒捆成一捆。 5、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十),捆成一捆,一捆是一个(十)。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本环节中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捆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二、数的组成,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11-20各数的认识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生答,课件出示学生说的数)。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0-10这些数,那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些新朋友,是11-2 0各数。(出示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让生读一读。 二、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⑴摆小棒,学习数数。 ①数铅笔 今天老师来上课的时候带了许多铅笔,现在老师抓了一把,要请小朋友来猜一猜,我抓的这一把有几支?生猜。(用“多了”、“少了”“多一点点”、“差一点点就猜中了”等引导学生)检验是否正确。老师展示。(学生一根根数) ②发现问题 师:刚才我们一根一根地数,小朋友们感觉怎么样?(生说:很麻烦、很慢)。那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根。 ③生摆小棒 请小朋友们数12根小棒出来,你想怎么数就用小棒摆出来。 ④比较择优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摆过了,老师挑了几位小朋友的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讲解小朋友的摆法。(这位小朋友是2根2根摆的,2根,4根,……12根。这位小朋友是5根5根摆的,5根,10根,12根。那我们再来看第三位小朋友的摆法:这边一堆,这边2根。那这一堆到底是几根呢?数一数) 师:那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是我们不用数,眼睛一看就知道是12根的呢?生答。那我们把它扎成一捆。 (2)学习数的组成。(出示刚才的一捆) ①师:刚才我们说了这一捆是有10根的,我们说一根小棒表示一个一,那这一捆表示一个10根,就表示一个十。 ②要求学生说一说一捆的表示意思(板书:一个十)。

③让学生像刚才学习的好方法,捆一捆小棒,边捆边说一捆的表示意思。(要求把捆好的小棒放在桌面。) ④学习12的组成 师:那么这里有几个一?(指12外面的2根)所以我们看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的。也可以说:12的组成的另外说法。 A:请几个小朋友来读读; B:同桌说一说; ⑤学习其他数的组成 A:和老师一起摆一个数; B:学生动手摆个数。 交流:你摆的是几?你是怎么摆的?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 ⑥学习20的组成 老师也摆了个数,你们看这样2捆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看着2捆小棒说2 0的表示意思。得到结果(板书:20里面有2个十, 20里面有20个一。)得到拍手歌: 一个十,一个一,合起来是十一 一个十,二个一,合起来是十二 一个十,三个一,合起来是十三 一个十,四个一,合起来是十四 一个十,五个一,合起来是十五 一个十,六个一,合起来是十六 一个十,七个一,合起来是十七 一个十,八个一,合起来是十八 一个十,九个一,合起来是十九 两个十,合起来是二十 (3)学习数的顺序和大小(尺子图) 让学生顺着数数倒着数数,得出顺数是越来越大;倒数是越来越小。 提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 思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学习对象的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

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教学内容的分析: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

11到20各数的认识专项练习题

11到20各数的认识专项练习题(二) 一、填空 (1)1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13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1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4)2和10合起来是()。 (5)17和19中间的数是()。 (6)18里面去掉()还剩10。 (7)10后面第7个数是()。 (8)10加()得20。 (9)和15相邻的数是()和()。(10)比20少1的数是()。 三、算一算

1、按顺序填数。 2、 1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8,这个数是( )。 4、 19的个位上是(),表示()个一,十位上是()表示1个()。 5、()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5。 6、 10个一是1个()。 7、 20里面有()个十。 8、和18相邻的数是( )和( )。 9、被减数和减数都是10,差是()。 10、两个加数都是7,和是()。 11、在12、8、15、17、11、19、10这些数中: (1)其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一共有( )个数。

(2)从左数,第4个数是( );从右数,19在第 ( )个。 (3)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同的是( )。 (4)比15大,比19小的数是( )。 (5)把这些数从大到小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5=13 ()+8=12 ()+4=11 ()- 3 = 10 6+()=17 ()-4=5 2+()=9 7-()=5 10-()=7 ()+7= 5+6 13-1=7+() ()+6= 9 + 5 18 - 8 = 5 +() 8+()=10+4 19 - 4 = 9 +()

1120各数认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1-20各数认识专项练习 1、一个数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5,这个数写作(),读作()。 2、一个数个位上是7,十位上是1,这个数写作(),读作()。 3、一个数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4、一个数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4,这个数是() 5、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数是(),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 6、9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12里面有()个一和()个十; 7、20里面有()个一。或者说20里有()个十 8、比10小1的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最大的一位数是() 9、12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10、9后面的一个数是(),前面一个数是()。 11、○1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9,和是()。 ○216-4=(),被减数是(),减数是(),差是()。 11-20各数认识专项练习 1、一个数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1,这个数写作(),读作()。 2、一个数个位上是7,十位上是1,这个数写作(),读作()。 3、一个数个位上是2,十位上是3,这个数是()。 4、一个数十位上是4,个位上是2,这个数是() 5、7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6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 6、1个一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20里面有()个一和()个十; 7、10里面有()个一。或者说10里有()个十 8、比20小1的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最大的一位数是() 9、18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10、16后面的一个数是(),前面一个数是()。 11、○1一个加数是8,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 ○220-5=(),被减数是(),减数是(),差是()。

11到20 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数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 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教材73页情景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中都有什么?数量是多少?请学生试着数一数。老师板书名称及数量。 (2)请学生用小棒代替图中的物体数一数小棒。 (3)学生观察数字,发现了什么?(这些数字比前面我们学过的

数字都大,都比十大。)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再次出示教材73页情景图 师:看这些物体,乱七八糟的摆放着,我们用了数一数的方法知道有11张水果图片,有15个正方体,有20根小棒,有18颗小珠子,可是每次都这样数一数多麻烦呀!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这些物体有多少个呢?请你用11根小棒代替水果图在桌子上摆一摆。 2、学习12的组成及读法。 (1)操作反馈: 把学生摆的情形展示出来,说说你觉得最好的是哪种摆法,为什么?这种方法是怎么摆的? (2)课件演示:数出10根→捆成一捆。 (3)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组成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组成1个十) (4)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1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1根小棒了。谁来说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5)老师演示小棒摆11和15,,小朋友们用小棒摆一摆20和1 8,说一说他们里面有几个是和几个一并总结读法。 11 1个十和1个一读作:十一 15 1个十和5个一读作:十五 18 1个十和8个一读作:十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