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功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功的理解发表者:黄继勇(访问人次:648)最近好多朋友问我,中国的气功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不是骗人的。
中国的气功只能用博大精深来形容,练气功就是练意志,意志不坚,只能半途而废。
我只跟朋友谈了一点静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基础是物质,意识不是唯心的,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这是气功的理论基础。
我们许多脏器都是自主运动的,不用我们的意识支配,如胃肠道的蠕动。
如果意识过于集中在其它方面,这种自主运动就不占主导。
比如,我们精神紧张了就会得溃疡病,生气了就吃不下饭。
我们经常会在忙碌的时候忘记去小便,等到空暇时才觉憋得慌。
再比如,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因为他注意力都集中到耳朵。
这就是注意力的作用。
静功,往往让大家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就是让大家注意力集中。
这个注意力是意识,意识是物质的,通俗一点讲,意识也可以收集起来,加工成药片。
我也是急性子,坐不牢,所以练静功往往不能坚持,如果你也是如此,倒不如干脆在需要气功时睡一觉,多少也能收效。
不过,我还是经常用气功给自己稍稍调节一下,比如治治打嗝。
我忙起来吃饭就特快,经常会噎着,开始打嗝,轻时慢慢少喝点水,就好了。
有时水喝了,感觉食物也下去了,可就是老打嗝,这时我用到的也许就是气功了,我会静静的闭上眼睛,把所有的意识都集中于我的胃肠道,然后你就能更清楚感觉到胃给你的信号。
什么也不想,胃肠道就少了许多信号的干扰,专心自己的自主运动,打嗝慢慢就好了。
如果你再想给胃一个有益的信号,如想他在向下推动食糜等,也许效果会更好。
因为这样治打嗝只需几分钟,所以我还是能坚持的,而且也蛮喜欢这种方法。
顺便插几句打嗝的治法,普通打嗝,可以深吸一口气憋住,然都点按内关、脾俞、胃俞、足三里。
用气功给别人治病,也是通过意识的作用,施功者要设法引导受功者的意识。
类似催眠。
中医的气,是物质的,不是唯心的,是唯物的,是科学的。
君子不器,善假于物也。
我们要学习的是驾驭气的方法。
中国气功有深厚的理论根基

中国气功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十分发达,其理论和方法独特而先进,虽属古代发明,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保健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前,在中国大地,气功修炼达到了空前未有的规模,对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集体和个人,节省了巨大的医疗费用开支。
近二三十年来,中医和气功迅速走向世界,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因为中医和气功有许多优越性。
这里我们只说气功。
它简便易行,不需设备,不用药物,只要有时间,即可进行修炼。
气功作为自我心身锻炼和自我治疗的手段,要比现代医学的物理疗法,手术疗法安全。
个别人由于方法不当,或身体素质特殊,练功有可能出偏,但所占比例极小。
气功疗法由于不使用药物,因而一般无副作用。
而药物治疗,或大或小总有毒副作用,于人身有害。
气功修炼既可健身预防疾病,同时也可发挥治疗作用,能够将预防和治疗很好地结合起来。
还有,气功修炼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所以气功的疗效不会仅仅针对某一种疾病。
在修炼过程中,患者的许多疾病,往往同时都被治愈。
正是因为气功有这么多优越性,气功自产生之后,历经五六千年而葆其青春,我们赞誉气功博大精深,一点也不为过。
中国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好的气功修炼方法呢?原因自然很多,我们要指出的是,这一伟大成果的出现,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原来,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重视时间延续,追求恒久长存,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热爱自然万物的伟大精神;因而在先秦提出了“全生”的观念。
“全生”包括关注生命和修养道德两个方面,所谓“于身无所亏,于义无所损。
”这一观念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气功养生的指导思想。
同时,养生也成为所有古代思想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翻开“经、史、子、集”,几乎可以随处看到有关养生的论述。
在诸子百家的著述和各种典籍中,对生命的深厚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中外闻名的《孙子兵法》,专门讨论战争的规律问题,然而也不例外。
气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气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气功与传统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气功萌芽要追溯到殷商时期,传说殷时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
”(《中国人名大辞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
”(《云笈七签》)说明殷时已有气功导引养生法的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
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卫生保健方法,导引、食气(服气)、吐纳、行气之术逐渐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传统文化是气功的动力源泉气功属中华传统养生体育项目,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一直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它的构成、内容以及练习方法,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中医思想、经络学说、道德伦理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底蕴深厚。
气功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千年,在当今世界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它是一种富有哲理,保健养生目的明确,锻炼与医道结合的运动。
气功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典哲学是气功的思想渊源。
我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与“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视“气”为人体的本根。
认为生命的盛衰,都是气的作用结果,人体气的运行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盛衰。
因此,“气”被视为气功养生延年的理论基点。
2.天人和一的观点。
“天人和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气功是人体运动,要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练功实践中要心静体松,顺其自然,动静结合,遵循自然规律。
气功注重按四季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此达到练功最佳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知行合一”是气功的认识基础,是气功不断升华的动力。
探析中华养生气功的哲学思想

探析中华养生气功的哲学思想作者:束长平来源:《体育风尚》2020年第09期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物质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的发展,气功也成为大部分人锻炼身体的方法。
气功养生是指在中医的养生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方法配合呼吸和意念来调节人体身心健康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可以祛病益寿;哲学思想是对于世界观和方法理论的统一,二者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却密切相连。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将哲学思想和理念融入、体现在气功养生当中。
关键词:养生;中国气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气功至今也已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气功是一项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
直到现在,气功因融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医学养生背景能作为一种中华文化发展至今,自然得到重视与发展,一些学说和思想体现在中华养生气功的发展过程中。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就包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中“天”和“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天”表示“道”“法则”“真理”,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在人体这个“小宇宙”中,有种人体自身呼吸运化生命的感觉。
“天人合一”表示与自己的先天本性结合在一起,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这种思想在儒家、道家都有不同的说明阐述[1]。
人和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是儒家学说的观念,天是自然,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合一则是道家学说的观念,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
总而言之,在中华养生学的发展历程当中,“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以唯物的形式体现了出来。
二、养生思想随着现代文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都想从养生学中吸取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来延长寿命,所以养生学这门特别的科学文化,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我们知道气功养生。
养生,是一门学问,它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防治疾病。
中医气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什么

中医气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什么中医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内涵。
它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理论基础上,还渗透在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养生理念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从理论基础来看,中医气功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基本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并且可以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特性进行分类和归纳。
在中医气功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被视为人体健康的关键。
通过气功的修炼,调整体内的阴阳气血,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气功中的呼吸调节,吸气为阳,呼气为阴,通过有规律的呼吸练习,实现阴阳的平衡。
五行学说则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气功修炼中注重对五脏之气的调养,以达到整体的健康。
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对中医气功的影响深远。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中医气功的修炼方法也遵循着这一原则,不强求、不刻意,让身心在自然的状态中得到调养和修复。
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与气功中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通过修炼可以与天地自然相通的理念相契合。
同时,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的修炼境界,也为气功修炼者提供了心灵追求的方向。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中医气功中也有所体现。
气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修炼气功,培养人的自律、专注和耐心,进而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修身的过程,有助于实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在气功修炼中表现为适度、平衡,不过度追求,保持身心的稳定。
中医气功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理念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重视养生,认为养生是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气功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过调整身心状态,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气功科学原理范文

气功科学原理范文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健身技术,它通过调整呼吸、恢复和平衡体内能量,达到改善身体健康和静心修身的效果。
尽管气功受到了一些争议,科学研究已经开始证实了气功的一些效果。
本文将介绍气功的科学原理,以及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
首先,气功的核心原理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的概念。
在中国哲学中,气被认为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并通过气流的运动来影响人体健康。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来引导和平衡体内的气流,从而调节身体的功能和能量。
这种调节包括内部器官的功能、体液的循环和免疫系统的活动等。
其次,气功的练习主要通过调整呼吸来实现。
深而平稳的呼吸被认为可以增加氧气摄入,提高肺活量,并增强新陈代谢。
此外,调整呼吸还可以刺激自主神经系统,使其进入放松状态,从而降低压力和焦虑水平。
第三,气功练习还可以通过调整姿势来实现身体的放松和平衡。
姿势调整包括身体的伸展、轻柔的动作和静态保持。
这些练习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改善静态平衡,并减少关节和肌肉的疼痛。
除了上述原理,科学研究也证实了气功的一些效果。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气功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进行了8周的气功锻炼,并发现其心脏功能得到了改善,包括改善心脏的泵血能力和降低心率。
另外一项研究也发现,气功对血压有调节作用,可以降低高血压和改善血管功能。
此外,气功还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研究表明,气功练习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增加抗体产生和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这些改善有助于防止疾病和促进康复。
此外,气功还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虽然具体的机制还不明确,但一些研究发现,气功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并提高心理健康的感受。
这可能与气功练习的放松效果和对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关气功的研究结果是积极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些效果是基于信念效应或偏见产生的,而不是真正的科学根据。
此外,由于气功的定义存在一些模糊性,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也有待进一步的确认。
古代气功养生术的文化审视

仙学网-养生撷粹-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的文化审视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与我联系首页仙学入门仙学人物内丹经典外丹经典养生撷粹道家文化佛学经典资料下载现在位置:首页 - 养生撷粹 - 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的文化审视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的文化审视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犹如“深山大泽,龙蛇藏焉”,蕴涵了无数珍奇瑰宝,其中就有一种至今仍令人惊叹不已的养生之道——气功。
“气功”一词虽然古已有之,如晋代许逊的《净明宗教录》中就有《气功阐微》的篇目。
但是,正式将气功作为一个统一的名称,则是现代的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刘贵珍同志在《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对“气功”两字作了全面解释,从此,“气功”一词流行开来,并成为各种炼气养生功法的总称。
在古代,气功流派众多,各派对气功的称谓也不尽相同,道家称之为“吐纳”、“内丹”,佛家称之为“静坐”、“止观”,儒家称之为“养气”、“修身”,医家称之为“导引”、“按跷”……总之,不论是吐纳导引,还是静坐养气,都没有超出气功的范围。
这种通过身心调炼,达到养生目的的气功术,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绵延了数千年,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编从传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学术思潮等方面,对气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一些分析。
思想观念方面,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对生死气化的哲学思想、羽化长生的神仙思想、清净无为的政治思想以及正心诚意的伦理思想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思维方式方面,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与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以及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术思潮方面,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与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和宋明理学思潮等,也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
对此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传统文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因此,中国古代气功不仅是一种养生之道,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先哲认为,一切都必须以修身养性为基础,以安身立命为本根。
浅论中华养生气功的哲学思想

五 、精气神学说是气功思想 的主线
精气神学说气功对精气神 的认识与 中医基本一致 , 并认 为这 三者对于人体而言最为宝贵 , 故将其称为人 体的 “ 三宝 ” 。 如《 性 命圭 旨》谓 : “ 精、 气 、神 ,三般原是一根生 ……以其流行 , 谓 之气 ;以其凝聚 ,谓 之精 ;以其妙用 ,谓之神。”精 气神是气功 锻炼 的对象 ,养生气功锻炼 的目的,或者说养生气功健身作用 的 基本原理 ,就在 于通 过锻炼 ,增强人体精气神功 能。这些 观点 与
自然之 天的合一 。 二 、养生思想是气 功思想 的主 要宗旨 养 生法则是养生气功理论 的根基 , 养生学历史悠久 、博大精
作 为儒 家的师祖 , 也是杰 出的养生大师 ,他对养生的真知灼见为 气 功养生 学奠定 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孔子一生倡 导 “ 仁者爱人”、 “ 己所不 欲 ,勿施 于人 ”的仁爱精神 ,用儒家仁 、义 、礼 、智 、 信 、孝 、悌 的伦 理道德来加强人性修养 ,培养豁 达乐 观 、积极 进 取 的生活态度 ,达到博大宽容、中和平正的人格境界 ,最终实现 “ 仁者 寿”的养生 目标。以为道德是否高 尚,是决定健康与疾 病
柱 。道家 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 ,顺应 自然 的文化 ,儒家的修性养德
的思想 ,佛家的哲学 ,均体现在气 功的功法 和理念之 中。
一
“ 天人合一”思想是 气功思想的基础 “ 天人 合一”思 想可以溯 源于商代 的占 卜 。《 礼记 ・ 表记 》
、
只是教人 收心养心 ,其 旨深矣 。”如易筋经 ,此套功法据传 由达 摩所 创 ,故动作 中的 “ 韦驮献杵 ”等名词及其操作带有明显的佛 学色彩 , 说明其法于僧人的寺院生活逐渐被纳入 了我 国传统的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功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气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孕育、成长、发展、衍化,从古代的简单文字记载到现代不断涌现的煌煌巨著,丰富了气功这种文化形态的构建,展现了气功的本体特征和运动规律,并与其他的文化形态,如哲学、文学、美学等进行着不断的交流与渗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在气功文化形态中都有集中的反映。
在古代,气功流派众,各派对气功的称谓也不尽相同,道家称之为“吐纳”、“内丹”,佛家称之为“静坐”、“止观”,儒家称之为“养气”、“修身”,医家称之为“导引”、“按跷”……总之,不论是吐纳导引,还是静坐养气,都没有超出气功的范围。
种通过身心调炼,达到养生目的的气功术,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绵延了数千年,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传统文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因此,中国古代气功不仅是一种养生之道,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先哲认为,一切都必须以修身养性为基础,以安身立命为本根。
而古代气功正是这样一门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功夫与学问,所以,我们必须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它。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之间,一气贯之。
物之成毁,人之生死,都是气化聚散而致。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一种以气为中介,融宇宙论和养生论于一体的生死气化的哲学思想便在先秦道家学派中产生了。
在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本观念的古代中国,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在艺术表现中最典型的是整体艺术观,健身气功的发展、衍化,便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尤其表现为整体意境和对比统一。
气功的动作练习,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势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动作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出来的功力和技巧。
气功的演练,从精神、节奏、风格中表现为一种整体的意境,气韵生动、气质贯一,贯穿着平和恬淡的气概。
如八段锦,左右对称,上下相合,动作布局中正大方,不依不偏,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如六字诀,外圆内方,含蓄内敛,外示安逸,内蕴雄浑,展现了华夏民族不卑不亢、谦虚踏实的风骨。
如五禽戏,内和五行,外和三才,仿生自然,和谐统一,表现出中国人温柔敦厚的心理特征和“视自然万物为一体”的价值观念。
气功的每个动作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并且经过了现代科学的严格检验,都具有良好的健身功效,既可以单独练习,又可以成套练习。
练习时,要注意写意和写实的结合,动作表现要有“内在美”,以意境求胜。
这种“内在美”是通过精神、气韵、劲力展示出来的,是一个自始至终贯穿着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最终目的是为了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以构成意境。
古代道家的闪烁其辞,扑朔迷离的思想学说中,蕴含了一种新奇的政治观--治国必先治身,隐藏了一种独特的南面术--正民贵在好静。
这种身国相关、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与气功养生理论有深刻的渊源关系。
清心静神、自然无为是气功修炼的基本原则。
古人认为,心神在人的生命中居于主导地位,心宁神静则气充体键。
气功养生的关键就在虚静,丹书《性命圭旨》曰:“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
”理身是治国的基础,养气是为政的前提。
内以炼养长生,外以治国安民的思想,在历代帝王的治国政策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清静无为的气功养生理论,曾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政治方面,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想。
这种“身国相关”的思想观念,根源于传统的“贵身”“重生”意识,脱胎于古老的气功炼养之术。
气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路程,表现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
气功不仅在技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以和为贵思想,其技术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伦理道德,它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与西方主张的与自然作斗争,
征服自然有一种互补意义。
气功的内倾性表现了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练习气功要靠亲身实践去体验和感悟,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追求最理想的境界到没有穷尽。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来深究气功、探讨气功、用气功于科学、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