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康俊,南中国海的一叶孤舟

合集下载

美丽中国之海上夜色

美丽中国之海上夜色

美丽中国之海上夜色
军缘;葛炎
【期刊名称】《政工学刊》
【年(卷),期】2013()7
【摘要】夜深了,亚丁湾,风平浪静橙色的灯光,温暖着水兵睡梦中疯长的思念…… 有心跳的声音能感觉得到,在海平面的那边。

这是家乡十五的月亮吧!【总页数】1页(PI0002-I0002)
【关键词】夜色;海上;中国;海平面;家乡
【作者】军缘;葛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十三姨夜色中兀自美丽 [J], cici;凝凝
2.海上夜色 [J], 袁晨玮
3.推进海上搜救和溢油应急“五化”建设助力“海洋强国”“美丽中国” [J], 杨传堂
4.美丽的夜色 [J], 潘正军(图/文);王莉萍(图/文);
5.创意产业:夜色朦胧中的美丽女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生不息的长江壮歌——长篇报告文学《不废长江万古流》序言

生生不息的长江壮歌——长篇报告文学《不废长江万古流》序言

生生不息的长江壮歌——长篇报告文学《不废长江万古流》
序言
邱华栋
【期刊名称】《黄河.黄土.黄种人》
【年(卷),期】2024()9
【摘要】滔滔长江,浩荡东去,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脉,见证着中华儿女奋斗的步伐。

书写长江,无疑对任何写作者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万古奔流的长江是一条壮美的
巨川,她从雪山走来,出世界屋脊、跨峻岭险滩、纳百水千湖,浩浩荡荡向东海奔去,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连接起锦绣如画的神州大地,滋养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福祉期盼。

【总页数】3页(P6-8)
【作者】邱华栋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不废长江万古流——巢湖市市长宋国权访谈录
2.壮歌:对一代名舰艺术地“复制”与“复活”──读长篇报告文学《中山舰壮歌》
3.踏浪前行的英雄壮歌
——解读刘国强长篇报告文学《罗布泊新歌》4.沂蒙精神的一曲新的时代颂歌—
—评厉彦林长篇报告文学《沂蒙壮歌》5.一首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沂蒙精神的壮阔史诗——从作者的三重身份评长篇报告文学《沂蒙壮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预习检查:多音字注音
zài
满载
jiàng 降旗
qiāo 悄悄
zǎi 刊载
xiáng 降伏
qiǎo 悄然
研读课文
•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 导语:(1) 英国撤离香港
• 主体:(2-10) 具体叙述了英殖民者 的告别仪式
• 结尾:(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海上去
研读课文
新闻事实 •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 4:30 港督旗帜降落 •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 6:15 举行告别仪式 •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东方之珠—香港
目标检测
• 写一篇学校篮球比赛的新闻特写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凝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 0:00 中英交接仪式: 降米字旗 升五星红旗
背景材料
→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 插叙港督府
→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 插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 天降下了米字旗
→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 0:40 “不列颠尼亚”离港 →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 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 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 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产生的事件,但 现实与背景进行对照,使得现实的场景但有很大的 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 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突出事件的历史意义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六)试题及答案.pptx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六)试题及答案.pptx

〃当代台湾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台湾人三部曲》的作者是(BLeabharlann 。A.白先勇B钟肇政
C.陈映真
D.李昂
“浪涛腾跃成千古/太阳升火,/月亮沉珠/哪一波是捉月人?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 吊古"出自余光中的(B)。
A.《乡愁》
B.《大江东去》
C.《水仙操——吊屈原》
D.《白玉苦瓜》 “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写出了《回答》、《履历》、《结局或开始》、《雨夜 》、《宣告》、《古寺》、《一切》等著名的“朦胧诗"的诗人是(八)。 A.北岛 B.舒婷 C.顾城 D.斫 《创J业史》(第一部)的主人公是(B)。 A.李月辉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梁三老汉 《仓U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⑻。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C)。 A.《正红旗下》 B.《车站》 C.《绝对信号》 D.《野人》 莫言的成名作是(八)。 A.《透明的红萝卜》 B.《红高粱》 C.《白狗秋千架》 D.《檀香刑》 散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B)。 A杨朔 B刘白羽 C.秦牧
D.吴伯箫 受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的 作者是(八)。 A.阎连科 B.刘醒龙 C.周大新 D.关仁山 素有〃文坛顽童"之称的是《如果林秀雄》、《将军碑》的作者(d A七等生 B.王文兴 C.张大春 D.朱天文 台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怪才,被司马中原称为〃野鬼托生的文学怪胎〃的作家是(C)。 A.白先勇 B钟肇政
D.《不谈爰情》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AD)。 A.《白毛女》 B.《智取威虎山》 C.《沙家浜》 D.《红色娘子军》 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风景》 B.《祖父在父亲心中》 C.《手机》 D.《乌泥湖年谱》 高阳的历史小说主要有(AC)等。 A.《慈禧全传》 B.《绝代双骄》

《舰在亚丁湾》主题曲歌词

《舰在亚丁湾》主题曲歌词

《舰在亚丁湾》主题曲歌词
由胡可、黑子主演的海军军旅电视剧《舰在亚丁湾》正在热播,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中国海军》也和电视剧的`海军相呼应,由著名歌唱家吕继宏主演,《舰在亚丁湾》是以当代人民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为大背景,主题曲《中国海军》也唱出了许多海军将士保家卫国的心声。

大家想了解《中国海军》的歌词吗?接下来为您介绍一下《舰在亚丁湾》主题曲《中国海军》歌词。

舰在亚丁湾主题曲:中国海军
词:王持久
曲:刘可欣
演唱:吕继宏
中国海军待命在海防
每一个军港有利剑在弦上
中国海军备战在海洋
每一艘战舰像长剑劈波浪
大海的金戈铁马是如此气宇轩昂
蓝色的雄狮劲旅是如此威武雄壮
啊中国海军啊中国海军
要为祖国统一夺取第一枚勋章
啊中国海军啊中国海军
要为世界和平铸就永恒的辉煌
中国海军集结在海疆
战斗的呐喊有惊天的力量
中国海军驰骋在海上
滚烫的誓言像深海喷岩浆
人民的幸福安康有我们深情守望
祖国的繁荣富强有我们忠诚护航
啊中国海军啊中国海军
要为祖国统一夺取第一枚勋章
啊中国海军啊中国海军
要为世界和平铸就永恒的辉煌啊中国海军啊中国海军
啊中国海军啊中国海军
中国中国海军。

两岸关系的诗词

两岸关系的诗词

两岸关系的诗词
自清朝以来,两岸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

尽管两岸人民对彼此的深厚友谊历久弥坚,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差异和政治隔阂却依然存在。

在处理两岸关系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借鉴古人的智慧,以诗意的语言表达出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期盼。

“临江仙·台湾归来说与人”
两岸本同根,
台湾归来说与人。

黄海的浪涛,
把两岸的心连结起来。

高山上有公路,
江水中有舟楫。

台湾的风景,
祖国的心意。

本是一家人,
却因政治原因而分离。

同胞们在心中,
期盼和平统一的希冀。

让我们以诗为证,
表达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心意。

“长相思·盼台湾回归”
两岸长长,
两岸短短。

两岸聚散,
两岸相逢。

春夏秋冬,
循环不息。

只愿台湾,
回归祖国。

让我们以诗为证,
表达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心意。

“遗民泪”
遗民泪,
滴落在台湾。

祖国啊,
我能否回来看你。

让我们以诗为证,
表达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心意。

“两岸关系诗词”
两岸关系,
历史悠久。

祖国统一,
两岸心灵。

让我们以诗为证,
表达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心意。

《春天的故事》教学课件

《春天的故事》教学课件
1
春天的故事
你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吗?请说一说。
20世纪的后三十年对于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中 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采用“ 一国两制”的政策完成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的平 稳过渡,中国东方的巨龙在沉睡中苏醒了……
1979年的深圳,一切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首歌曲生动表现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请大 家仔细倾听歌曲的情绪和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繁荣的中国 也迎来了盼望已久的香港回归,中国的主权完整得 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让我们看看美丽的香港。
香港仿若是我们祖国失散多年的孩子,遥望着祖国 大陆,思念着祖国大陆。请欣赏一首香港音乐人创 作的歌曲,请听一听这首歌曲采用了什么唱法?
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月儿弯弯的海港,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让我们一同
放孩
;子
有的
的花
孩期
子不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孩春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子天
是开
梅放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歌词中“老人”指的是谁? “他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圈”指的是什么呢? “春天的故事”的“春天”又指什么呢?

五四狂飙突进的诗

五四狂飙突进的诗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文学革命。

当时,以新文化运动为先导,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反对封建守旧、专制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掀起了一场狂飙突进的诗歌创作热潮。

以下是一些五四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性诗歌作品:
1. 胡适的《蝴蝶》:
蝴蝶儿飞去寻花蕊,
我寻到梦魂深处,
在那儿吐出心里的真珠儿,
忘了我是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对自我的认知。

2.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和《炉中煤》:
让我们的血,
燃成红炭火一般晶亮的液流!
那木船游遍了多少险滩?
越过了几多急流?
我们终于在今天获得了自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独立的渴望。

3.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和对台湾回归的坚定信念。

4. 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孤寂、悠长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迷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康俊,南中国海的一叶孤舟
楚昆
黄康俊仿佛是一夜间浮出海面的。

记得十年前,《小说界》那篇《鬼海鬼鳐鱼贼》一出笼,便让中国文坛爆了个“新鲜”,立时引起鲁迅文学院和北京评论界的关注——专门召开研讨会,于是上下一片惊呼:“中国写海作家,北有邓刚,南有黄康俊!”
黄康俊这个“海佬”的出现,一开始就迫使文坛为之侧目。

他带着南方海的陌生、神秘、深邃、无垠,以独具一格的奇诡怪诞和放荡不羁,开拓了一方仅仅属于他个人的艺术之海。

那片久违的处女海,被他塑造的崩鼻三、何炳水、新加坡女人、阿潮、香港妹、蟹仙、蓝波仔、越等南蛮土著捣鼓成一道道世界奇特的风景线,赚得读者为之晕头转向酩酊大醉死去活来欲罢不能;甚至害得还没来得及与之相识的广东省作协主席陈国凯连夜追读其作品,“先读《两个太阳的海域》,洋洋万言,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一直读到深宵。

他笔下大海的神奇,大海的诡谲和美妙,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跟大自然较量的剽悍气势把我迷住了。

在广东作家中,写海写得如此多姿多彩者,如此惊心动魄者,在我印象中,黄康
俊是第一人。

”(陈国凯《读黄康俊小说》)
最早读他的中短篇小说集《海蚀崖》(作家出版社“新星丛书”),就被其咄咄逼人的才气和霸气所慑服——集子中的每篇都
称得是上乘之作(其中两篇被《小说选刊》选用,两篇分别被收入1988年和199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选》,有好几篇获得各类大奖),且每篇的写作手法各异,绝不类同,把
象征、隐喻、神话、魔幻、寓言、童话、幽默、反讽、变形等各种艺术色彩从中铺排得淋漓尽致、大胆狂放,使其作品万花筒般斑驳多姿、繁复深沉、神秘怪诞却引人入胜。

他将中国传统小说笔法和西方现代主义多种流派的手法糅合得
如此奇妙,如此娴熟,如此让人迷醉的地步,让你情不自禁骂娘:妈的居然可以这样写“海”,写渔民生活!黄康俊的艺
术个性太鲜明太独特太霸气了,这促使中国文学出版社一连组织多人翻译他的几部中短篇向英、法等国家介绍。

黄康俊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相当苛刻,他甚至夸下海口:要创出与世界海洋作家背道而驰的海类作品。

其实这家伙是极端谦恭温良而且没有半点狂妄自大的一个人,这与他做人没任何干系,关键是他的创作天分是狂放型的。

他绝不肯摹仿或迁就别的艺术大师,他竟然对世界公认的海明威、康德拉、阿斯塔耶夫等海洋文学师爷敬而远之,他说他写的每个字都必须是自己的风格,他就那么认死理。

他死心塌地选择属于自己耕耘的“网埠”(放网的海区),任凭月黑风高山长水远,
自甘堕落成一个郁郁寡欢的独行侠。

他不相信任何神仙皇帝,他是用纯天然的南海水去洗晒自己百分百的白盐,以雷州海佬飘风熬浪流血流汗的切肤之痛,去铸造心中认同的“诺亚方舟”,他甚至要和自己过不去,决然困囿在自我构筑的艺术孤岛上,即使充当一只孤魂野鬼。

这就是黄康俊海类作品的神秘所在!
这就是怪才黄康俊的魔力所在!
? 记得在1991年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上,黄康俊有篇题为《大海.渔夫.罗盘》的讲话,我想引用其中一小段对他
的艺术探求作点注脚:“我们知道,海洋在地球中占三分之二的位置,而海洋又是那么深奥莫测,既然大海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故乡,因而相信每一个人就是一方大海,有关人的一切也同样深奥莫测。

所以,探究这两种不同质的海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因着大海的神秘、深沉、博大,主张采用一种与之适应的手法来表达我所理解、感受的'海’,我把这海作为一种广义的海来看待,不满足一般海类作品上那种单一的、浅层意义上的仅仅是对海的赞美或诅咒的文字,执意写出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海’来......”
? 或许,这也算得上黄康俊叛逆精神世界的一份小小自
白吧?
?? 在就读鲁迅文学院和北师大研究生院开设的文
艺学研究生期间,黄康俊写了一部叫《蟹岛》的长篇,先后
在《花城》和《当代作家》刊出,再独立出书时更名为《热带岛》(我认为还是原来的篇名更佳),那是作者形成其独特个性的“海”味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新作,它恍若一艘顶风逆
流的轮渡,以大胆奇特的手法,把读者载送到南中国海中那座热带岛——雷州岛——贡品岛——蟹岛上,迫使我们用陌生的目光,去感受陌生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纠葛、人与大自然的感应对峙、宗教与信仰的水乳交融、生灵界与自然力的神秘莫测、行为角色与心灵世界的无所捉摸、父与子亲情的浓烈或冷漠、夫与妻情爱的忠贞与虚伪、男与女性爱的伟大或低贱、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和谐或脱轨、人性与人情的真善或伪恶......构成了一个个人生之谜或自然之谜,
而这众多之谜最终又卷进一场超自然力的大劫难之中,令人触目惊心,掩卷难忘......同时,在艺术创造上,更是以一位
技艺过人的出色水手般的行为,独出心裁,自由恣意在茫茫无垠的感觉海洋里:多角度叙述、时序颠倒、对位结构、象征隐喻、童话模式、夸张放大、魔幻意蕴等等以及黄康俊式回环往复张驰有度的叙述话语,从而构筑起一座个性独特的中国海洋文学孤岛——这个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带岛”,它只能唯黄康俊才有资格独占风流,君不见,诺大一个南中国海,就只有他黄康俊一个“鱼贼”!
毋庸讳言,时至今日,黄康俊仍然是南中国海的一叶孤舟,没有人与其作伴,没有人充当啦啦队,他在艺术沧海中依然
孑然独行。

我想他灵魂深处是极端痛苦的,他在艺术上执著的独身守望,注定他一生不可安宁。

但他为人十分淡泊,不喜欢出头露面,不事张扬,守得住寂寞,他只爱沉溺于“单个儿的热闹”,始终对艺术神祗投以朝圣般的虔诚和佛家心境的平和。

他竟然能在商海广东的混沌和喧嚣中觅得一份清静,绝不随波逐流。

他憎恶媚俗,鄙视商业炒作,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品格和风格。

“他不是为了某些外在的需求或评论而写作,而是为了内心的宁贴而写作”(雷达语)。

九十年代初当上专业作家的黄康俊,对艺术个性的追求和探索更是近乎“自残”,他对一篇万多字的《海牛》雕琢了大半年,才肯出手,他主张“好作品主义”,追求匠心独运的哲理性、诗意性、审美性和超越性多元共存的文学价值,没令自己“激动”的作品,必将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他宁肯少写一点,少发一点。

他没有急功近利的市侩,只听凭灵魂深处的悸动,“写”的目的淡化了,自然流露成不吐不快的原始冲动,这就
使得已经内向化的艺术创造进而转向纵深的心灵化,喷涌出来的当然是“呕心沥血”的精神舍利子了。

可不,小说在《中
国作家》发表后,跟着便被翻译了几个国家的文字介绍到海外,一时好评如潮。

之后,他构思了一部独特的由22个短
篇(5个中篇)连缀成的长篇《南中国海佬》,写的自然也是发生在他的“雷州岛”(注意,不是雷州半岛)的故事。

22个精彩的短篇独立成章却互有牵扯,故事中的人和事有起有承,
起承转合,恍如22种颜色各异、形状不一的玻璃碎片,共熔一炉,从而构成了一幅由单色与复色拼成的绚丽多彩的画屏。

小说以奇诡新颖的笔法,向我们演绎了一个个真实又荒诞、现代又古远的故事,那是一部对人类和历史新理解的作品,是一部包容深邃的哲学人生的诗篇。

文学生命的可爱和诱惑,让黄康俊一直沉迷于“在幸福天分的身体上挖掉一块肉”的炼狱中度日,至今他仍然执迷不悟地守卫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把文学生命作为自己的生命。

”黄康俊如是说。

(《岭南文报》1998年度10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