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及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

合集下载

颅底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颅底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 颅内外沟通性肿瘤 ;手术入路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3685 (2010) 1121244202
Surgical management of intra2 and extracranial communicating tumor CHEN J ia n , NI L a nch u n , SHI Wei , et al . Dep art ment of Neuros urgery , Affiliated Hosp it al , Na nt ong U niversity , Na nt ong 226001 , CHINA
者 (29/ 35) 以颅外症状和/ 或体征为首发或主要表 现 ,颅外症候包括 (眼征 :眼球突出 24 例 ,患侧视力 减退 14 例 ,完全失明 3 例 ,眼球活动受限 11 例 ;颌 面部隆起 5 例 ;颈部疼痛 3 例) 。颅内症状 (颅内高 压 、神经定位症状) 往往出现较晚 ,表现也较轻 。本 组中有头痛 12 例 ,呕吐 8 例 ,步态不稳 2 例 。本组 中有 25 例进行了头颅 C T 检查 ,能反映肿瘤的基本 情况 ,对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患者术前都进行了 头颅 MRI 检查 。
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同时累及颅内和颅外 ,后者
可累及眼眶 、鼻部 、颞下窝 、咽旁间隙及颈部等区域 ,
由于其位置深在 、解剖关系复杂 、又涉及多学科领
域 ,曾经被视为难治之症 ,乃至不治之症 。近 20 多
年来 ,由于显微解剖学 、现代影像学 、麻醉及显微神
经外科技术等学科的进步及发展 ,这类肿瘤已逐步
讨论 颅底从前到后由前颅窝底 、中颅窝底和后颅窝 底组成 ,颅内外结构相毗邻 ,有些部位的骨质极菲 薄 ,颅内外很多神经 、血管等通过许多孔洞相连续 , 构成了颅底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发生发展的解剖学 基础 。肿瘤的生长方式取决于肿瘤本身的性质 、原 发肿瘤的部位 、相应部位解剖结构及病程长短等因 素 ,根据肿瘤沟通的途径及肿瘤累及的范围并结合 文献[1] ,我们将颅底部的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分为单 纯沟通型与广泛累及型两大类 。单纯沟通型指肿瘤 通过单一解剖途径沟通于颅内外 ,颅外肿瘤局限在 一处 ,包括颅眶沟通型 、颅鼻沟通型 、颅颈沟通型 (中 颅窝 - 颞下窝沟通型 、中颅窝 - 颈部沟通型 、后颅窝 - 颈部沟通型) ,该型肿瘤性质多为良性 ,病程相对 较短 。其中颅眶沟通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类 型 ,本组 35 例中 ,颅眶沟通型有 23 例 ,占 651 7 %。 有研究者根据肿瘤的起源又将该型分为颅源型 、眶 源型 、转移性[1] 。另一大类的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是 广泛累及型 ,该型肿瘤病程较长 ,多倾向恶性生长 。 本组 2 例广泛累及型均系复发性恶性肿瘤 ,颅外部 分累及眼眶 、蝶窦 、筛窦 、上颌窦 、面部皮肤等多处 。 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手术 方式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C T 扫描及三维重建有助 于了解肿瘤与骨性结构的关系及颅骨骨质破坏情 况 。MRI 检查是颅底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最有 价值的检查方法 ,能清楚显示肿瘤大小 、性质及其与 周围重要血管 、神经的关系等 。不同性质的肿瘤 MRI 表现有明显的不同 , 检查时强调平扫结合增 强 ,检查范围要足够大以及水平位 + 矢状位 + 冠状 位多体位扫描 ;C T 、MRI 两者结合能反映肿瘤的基 本情况 ,对手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2] 。脑血管造影 检查能了解肿瘤血供 、有无大血管移位及受肿瘤侵 蚀情况 ,为手术提供有助信息 ,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

前中颅底沟通瘤鼻颅联合入路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前中颅底沟通瘤鼻颅联合入路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例 ) 备 修 复 颅 底 缺 损 。对 主 要 累及 中 颅 底 的 6例 病 人 采 用 眶 以
翼 点 或 额 颞 眶颧 人 路 , 人 仰 卧 位 , 病 头架 固定 头 高 1。向健 侧 旋 5,
转 4 。 发 际 内冠 状 或 大 半 冠 状 头 皮 切 口, 同 时 制 备 带 蒂 颞 肌 5, 并 筋 膜 瓣 备 用 。在 高 倍 显 微 镜 下 沿 肿 瘤 边 界 分 离 , 护 毗 邻 的血 保 管 、 经 及 垂 体 等 重 要 结 构 。 于 侵 犯 海 绵 窦 、 内 动 脉 等 重 要 神 对 颈 结 构 的肿 瘤 , 量 争 取 安 全 情 况 下 将 颅 内部 分 肿 瘤 游 离 或 全 切 尽
吴 惠文 . 跃飞 。 邓 洪丽 霞
W u H u we De u f i Ho xi i n, ng Y e e , ng Li a
( n Yi a e Su xin M mora i lHos t lofZho s a ni r iy。 a d g 51 1 O Chi ) pia ng h n U ve s t Gu ng on 0 2 na
手 术 疗 效 、 使 病 人 早 日康 复 的 关键 因素 。 促
关 键 词 : 中颅 底 沟 通 瘤 ; 颅 联 合 入 路 ; 发 症 ; 察 ; 前 鼻 并 观 护理
中 图分 类 号 : 7 . 4 R4 3 7
文 献 标 识 码 : C
do : O 3 6 /.sn 1 0 6 9 .O 2 2 . 2 i l . 9 9 jis. 0 9 4 3 2 1 . 9 06
护理研究 21 0 2年 1 o月 第 2 6卷 第 1 o期 中 旬 版 ( 第 4 9期 ) 总 0

经鼻蝶入路鞍区病灶切除术后应用人工脑膜重建颅底的方法研究

经鼻蝶入路鞍区病灶切除术后应用人工脑膜重建颅底的方法研究
常 表 现 , 少 了经 蝶 手 术并 发 症 , 出 现 新 的人 工 脑 膜 相 关 并 发 症 。 结 论 人 工 脑 膜 在 经 蝶 病 灶 切 除 手 术 中 应 用 安 全 , 减 未 能
够发挥有效 的作 用。 【 关键词 】 区病灶 ; 鞍 人工脑膜 ; 经蝶手 术 ; 颅底 重建 【 图分类号 】 6 1 中 R 5 【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0 5 0 1 2 1 1 - 8 0 2 9 - 6 6( 0 2) 9 4 - 3

短篇论著 ・
2 1 第卷 1 0 年O 2第9 1 月 2 期
经鼻蝶入路鞍 区病灶切 除术后应用 人工脑膜重建颅底 的方法研究
周 愚 杨伯 捷 孙 安 曹晓运 鲍伟 民 复旦大学附属华 山医院神经外科, 上海 2 0 2 00 3 【 摘要 】目的 探 讨经蝶病灶切 除手术 中应用人工脑膜 重建 颅底的应用方法 。 方法 回顾性 分析人T脑膜 在 3 2例经蝶鞍 区病灶术后颅 底重建 手术中的应用 , 对其 修补方法及效果 进行分析 。 结果 术后头颅 C T检查未见 与人工脑膜有关 的异
经蝶 鞍区病灶切 除术 由于手术 中要 切开鞍底硬膜 , 术后 患 者 的鞍底硬 膜破损 , 以往肿 瘤切 除后不 进行 鞍底硬膜 修 补 , 而
脊液瘘 , 且脑脊 液瘘 的部 位均在鞍 隔。
1 脑 膜 、 颅底 修 复 办法 及 材 料 . 5
直接用 明胶海绵填 充局部 。2 1 0 0年以来 , 笔者在鞍 区病灶 经蝶
手术 中应用人工脑膜 来修补鞍 底 , 分少量脑 脊液瘘 的患者结 部 合 医用胶 水进行修 补取得 了良好效果 , 现报 道如下。
患者 在全身 麻醉下 手术 , 灶切 除后无 脑脊 液瘘 的患者 , 病

颅底沟通性肿瘤术后颅底重建

颅底沟通性肿瘤术后颅底重建

本 身 的肿瘤 , 脊索瘤 、 软骨 瘤 、 如 骨 肉瘤 等 ; 外 软组 颅
0 引 言
织 来源 的肿 瘤 , 腺样 囊 性 癌 、 咽癌 、 状 细胞 癌 如 鼻 鳞
颅 底 内外 沟 通 性 肿 瘤 通 常 指 跨 越 颅 底 骨 性 结 构, 同时存 在 于颅 内 外 的肿 瘤 , 来 源 于 颅 内 的肿 可 瘤, 如神 经纤 维瘤 、 神经 鞘瘤 、 脑膜 瘤 等 ; 底骨 结构 颅
s ul b s umo s M e h ds: it o a e fs u lb s e o sr cin we e sud e Gae . e i r n - k l a et r. to Th ry.nec s so k l a e r c n t to r t id. l o p rc a i u a a s we e u e o n e o r n a a e d f cs a d t mp r lf p r s d f ra t r rc a i lb s ee t n e e o mus l a sf rt e mid e s ul b s e l i c e f p o h d l k l a e r - l s c iey. Re u t A1 t e 31 ai n s wi k l b s u r pe t l v s ls: l h p te t t s u l a e t mo s,u d r n e o sr ci n o h s l h n e we t rc n t t ft e ku l u o b s fwh m ,3 x e e c d n o lc t n aeo o 0 e p r n e o c mp iai s,bu id o F l a . Con l so Ga e - ei r n a i o t1 d e fCS e k c u i n: lo p rc a i l l p n e e o mu c e f psa e rla e mae l o h e o sr t ft e s u lb s . fa s a d tmp r s l a r eibl trasf rt e r c n t ci n o h k l a e l i u o Ke r S u lb s y wo ds: k l a e; Tu r Op r t n; Re o sr c in mo ; eai o cnt t u o

颅底手术原则

颅底手术原则

颅底手术原则
颅底手术是神经外科中一项高难度的手术,涉及到对位于颅底区域肿瘤、损伤或其他病变进行切除的操作。

颅底手术遵循以下原则:
1.早期诊断与治疗:一旦发现颅底肿瘤或疾病,应尽早进行手术干预,以防止肿瘤进一步增长导致脑组织受压、功能损害加重及生命危险。

2.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如肿瘤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是否侵袭周围重要结构)、全身状况和患者家庭的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3.显微外科技术应用:采用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精细操作,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并减少正常脑组织损伤。

4.出血控制:由于颅底血管丰富,术中需要有效控制出血,避免大量失血和对周围组织产生不利影响。

5.保护重要结构:颅底手术需特别注意保护周围的重要结构,如脑干、神经根、颅神经、主要血管等,确保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神经功能。

6.最佳手术入路选择:依据病变部位选择最适宜的手术路径,确保能充分暴露病变,并尽可能减少对正常解剖结构的干扰。

7.彻底切除肿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完全切除肿瘤,降低复发风险。

8.重建与修复:手术后可能需要对缺损的硬脑膜和颅底进行修复,以恢复生理密闭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9.术后管理与康复:重视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措施,包括预防感染、减轻水肿、监测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并及时进行物理治疗、语言训练等相关康复治疗。

通过这些原则,神经外科医生能够更有效地完成颅底手术,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前颅底肿瘤切除与重建

前颅底肿瘤切除与重建

前颅底肿瘤切除与重建
韩富;朱明;傅泉;龙新兵;隋立森;魏正怀;许建平;川上胜弘;河本圭司
【期刊名称】《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年(卷),期】2003(0)4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S7)
【作者】韩富;朱明;傅泉;龙新兵;隋立森;魏正怀;许建平;川上胜弘;河本圭司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日本关西医科大学脑神经外科;日本关西医科大学脑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扩大前颅底入路联合颅底重建治疗前颅底鼻窦沟通肿瘤 [J], 吴斌;孙才兴;夏亮;冯方
2.前颅底严重创伤及广泛肿瘤切除术后颅底重建16例疗效分析 [J], 陈腊;高峰
3.累及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 [J], 冯芝恩;Kyojin Kim;李博;秦力铮;李华;李建华;邢汝东;韩正学
4.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侵及前颅底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J],
宋朝;郭涛;汪银凤;孙敬武
5.经颅径路行前颅底肿瘤切除并双重组织瓣重建颅底一例 [J], 李正勇;岑瑛;杨开勇;李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侧颅底手术过程中脑及颅神经功能保护

侧颅底手术过程中脑及颅神经功能保护

侧颅底手术过程中脑及颅神经功能保护高志强【摘要】手术是绝大部分侧颅底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因侧颅底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脑及重要血管神经,手术容易致死或致残,限制了该部位手术的实施.脑、后组颅神经、面神经、听力功能是该部位手术保护的重点,恰当处理功能保留和切除病变的关系、良好的外科操作技能以及合理使用介入、导航等新的辅助技术是侧颅底手术中实现器官功能保护的关键.【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08)006【总页数】4页(P342-345)【关键词】侧颅底外科;脑;颅神经;颈内动脉;脑脊液【作者】高志强【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2侧颅底作为曾经的“手术禁区”,近年来正在被逐步攻克。

基于解剖学、生理学及器械设备的快速发展,侧颅底外科已逐渐超越彻底切除肿瘤、挽救生命的基本要求,开始更加关注减少出血、保全颅神经功能,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 6]。

维护生命是医学的基本目的,对于脑功能的保护是制定侧颅底手术方案时需考虑的首要问题。

侧颅底外科手术多在脑膜外进行,与脑功能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脑脊液漏、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颅内静脉窦的处理。

脑脊液漏的处理由于侧颅底肿瘤常与脑膜黏连,术中损伤或因需切除部分脑膜会导致脑脊液漏,不恰当的处理会引起颅内感染,严重时致残或致命。

由于侧颅底手术环境复杂,病变范围内大部颅底骨质被去除,采用游离脂肪等组织充填,自身愈合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在术后相当长时间内较弱,故侧颅底手术发生的脑脊液漏较其他开颅手术有较多不同,手术过程中一旦发生脑脊液漏或预计可能发生脑脊液漏,即应高度重视。

脑脊液漏的处理主要包括两方面:(1)术中如何尽量避免硬脑膜缺损;(2)术中发生硬脑膜缺损后如何修复。

硬脑膜为双层膜,外层为骨膜层,内层为较外层厚而坚韧的脑膜层。

硬脑膜是大脑的重要保护屏障,具有顽强的生物阻隔能力,一些良性肿瘤,甚至破坏大部分颅底骨质时仍旧不能完全穿透硬脑膜,肿瘤与硬脑膜之间存在间隙。

颅底影像检查法技术指南

颅底影像检查法技术指南

颅底影像检查法技术指南【导读】颅底解剖结构精细、复杂,颅底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单凭临床表现难以准确判断,包括X线检查、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检查法在颅底病变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常规X线检查头颅各种平片可显示颅骨的轮廓和骨破坏、缺损程度,为颅底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常用体位包括正位、侧位和颅底位,也可以根据病度部位选择其他投照位置,如汤氏位、视神经孔位、斯氏位等。

头颅摄片必须两侧对比良好,曝光适度。

正位:显示头颅大小和形状,额部、额窦、蝶骨翼、眼眶、鼻腔、筛窦、岩骨及内耳道等。

侧位:显示颅骨厚度、密度、颅缝、钙化斑和蝶鞍等。

颅底位:显示下颌骨、岩骨、蝶骨、斜坡、颈静脉孔、圆孔、棘孔和枕骨大孔等。

二、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扫描分为普通扫描、增强扫描、脑池和脑室造影检查等。

颅底病变的CT扫描多用轴位和冠状位。

轴位检查时,患者仰卧,以听眦线或眶耳线为基线,为使每层图像两侧对称,听眦线应在同一平面。

扫描时向头侧作平行连续扫描,层厚多为2~5mm,范围包括前、中、后颅凹(图7-4-1)。

冠状位扫描时,患者平卧或仰卧,头后伸呈颈顶位或顶须位,层面与听眦线垂直,多用l~1.5πιm薄层扫描,对于显示前颅底、鞍区与中颅凹的病变有独到好处,有助于了解病变与骨质的关系和向上扩张的情况。

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原发病灶多在眼、耳、鼻、咽等器官,为了了解原发病灶向颅底侵犯的情况,常用冠状位扫描,可以清楚显示筛板、嗅沟,蝶鞍、海绵窦、视交叉等。

当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间X线的吸收没有或仅有少许差别时,可用注射造影剂的方法,作造影增强扫描。

对脑肿瘤、脑脓肿、脑外伤等的诊断常作增强扫描。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动态螺旋CT,可快速连续扫描成像,多平面成像和三维重建,配合血管造影技术,能更直观、立体、清晰地反映颅底解剖结构,在颅底疾病的诊疗上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3匕京口腔医学2019年第27卷第1期Beijing Journal of Stomatology February2019,Vol.27,No.1累及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冯芝恩Kyojin Kim李博秦力铮李华李建华邢汝东韩正学【摘要】目的累及前颅底肿瘤术后颅内外沟通缺损的修复重建极具挑战,本研究探讨前颅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皮瓣选择、术后短期结果。

方法2009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团队完成的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患者16例纳入本研究。

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接受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其中背阔肌皮瓣6例,带蒂颛肌筋膜瓣4例,腓骨肌皮瓣3例,前臂皮瓣及股前外肌皮瓣各1例,手术成功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是关乎治疗成败、防止发生致命并发症的关键。

颅底缺损范围、颌面软硬组织缺损程度、既往手术及放疗史、皮瓣容积和显微血管条件等均是影响修复重建选择的局部因素。

【关键词】前颅底;颅内外沟通缺损;修复重建;肿瘤;游离皮瓣【中图号】R7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73X(2019)01403245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anial base after resection of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tumor FENG Zhi-en,Kim Kyojin,LI Bo,QIN Li-zheng,LI Hua,LI Jian-hua,XING Ru-dong,HAN Zheng-xue.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Head and Neck Oncology,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Stomatology,Beijing10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after resection of anterior skull base tumor.Methods Clinical data of16patients who received reconstruction of combined intra-extracranial defects involving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with flap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Results Fifteen of16cases underwent reconstruction with pedicle or free flaps among which6cases were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4cases were pedicle temporalis fascial flap,3 cases were fibula myocutaneous flap,one case was forearm flap,one case was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the only one patient was without flap(maxillary swing approach after tumor resection and reset).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of flaps was100%, and the donor and receient sites were primarily closed,with a low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The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mbined intra-extracranial defects is the key to success of the treat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fatal complications.The size of the defective areas in skull base,the extent of soft and hard tissue defects in the maxillofacial region,the history of previous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flap volume plus microvascular conditions were all lo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Key words]Anterior skull base;Combined intra-extracranial defects;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Tumor;Free flap口腔颌面头颈部或颅内肿瘤造成的颅内外沟通需要口腔颌面外科与神经外科等多学科联合手术,但术后颅底屏障破坏、以及颅颌面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极具挑战,修复失败或选择不当可能造成严重脑脊液漏、颅内积气、脑组织膨出、甚至颅内感染等并发症,进而威胁生命⑴。

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病变累及前颅底的肿瘤术后修复重建专题报道较少,且多以临床个案为主,因各研究间采用颅底缺损分类不同,造成修复重建设计难以横向对比和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0957);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XMLX201819,XMLX201505);2017年东城区优秀人才项目作者单位: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通讯作者:韩正学,E-mail:hanfl989@,电话:010-********缺乏系统阐述。

本研究选择本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团队完成的累及前颅底肿瘤术后的颅内外沟通缺损修复重建16例,均按照矢状位缺损分类设计方案,以典型病例分类报道我院前颅底缺损修复重建设计的选择和术后效果。

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2009年8月~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团队完成的,累及前颅底肿瘤术后的颅内外沟通缺损患者纳入本项回顾性研究。

入选标准:①肿瘤主要累及前颅底,进展达中颅底者,要求颅内外沟通部分主要位于前颅底;②患者接受住院手术治疗;③术前或术后前颅底骨质伴硬脑膜缺损。

符合入选标准患者16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19~67岁,中位年龄43北京口腔医学2019年第27卷第1期Beijing Journal of Stomatology February2019 ,Vol.27,No.1•33•岁;原发肿瘤1例,复发肿瘤15例;8例肿瘤累及前颅底及部分中颅底;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9例; 15例患者曾接受根治性手术,其中9例患者曾接受放疗(1例接受放疗及粒子植入后复发)(表1)。

2.颅底缺损分类根据孙坚等⑵修订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缺损分类,按颅内颅底层面分类为:la类(前颅底中央缺损)、1b类(前颅底侧方缺损)、1c类(前颅底前外侧缺损)和2类(中颅底缺损);并结合矢状位缺损以硬脑膜(dura,D)、颅底骨(skull base,SB)、面部组织(facial tissue,F)为界简化分型。

硬脑膜缺损分为直接缝合(Dr)和移植修补(Dg)型;颅底骨缺损分为不需骨修复(SBnr)和需骨修复(SBr)型;面部组织分为局限性缺损(F1)和广泛缺损(Fe)型。

3.切口设计本组患者切口设计主要考虑肿瘤充分显露和切除,因15例为手术后复发病例,故优先选择原切口为基础设计。

对于la类缺损采用:双侧冠状切口(4例)、双侧Weber切口(1例)和冠-面联合切口(1例);对于lb.lc或合并2类缺损采用:半冠状切口(4例);Weber-Ferguson切口(3例);下唇-颌下联合Weber-Ferguson切口(1例);颌下-颌后切口(1例);下唇口角前-颌下-颈部入路(1例)。

4.修复重建选择本组患者修复重建根据矢状位缺损分型设计。

硬脑膜缺损修复:Dr型缺损:将硬脑膜直接缝合;Dg型缺损采用大腿阔筋膜、颛肌筋膜或人工硬脑膜修复。

部分病例硬脑膜缺损与游离组织瓣或带蒂组织瓣的肌膜缝合,外加组织胶封闭。

颅底骨缺损修复:对于SBnr型缺损,颅底骨缺损不修复;对于SBr型缺损,因硬脑膜暴露面积大、死腔形成,选用游离或带蒂肌皮瓣充填缺损,部分患者用钛网+组织瓣修复。

面部组织缺损修复:对于F1型缺损采用带蒂颖肌筋膜瓣、前臂皮瓣或上颌骨外旋复位修复;对于Fe型缺损,选用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腓骨肌皮瓣等修复颌面软硬组织缺损。

有放疗史患者首选游离皮瓣修复。

5.治疗方法当需要颌面外科处理手术入路时,由口腔颌面表1研究入选患者病例资料编号性别年龄治疗时间病理结果发病情况手术入路手术方案1男422014.1脑膜瘤左前中颅底复发口角前-颌下切口颖肌筋膜瓣2女332015.1脑膜瘤左前中颅底复发原切口-半冠状切口人工硬脑膜+颖肌筋膜瓣3男612012.11脑膜瘤左前中颅底复发原切口-半冠状切口颍肌筋膜瓣4女642015.11脑膜瘤右前中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颌下-颌后切口背阔肌皮瓣5男422012.11脑膜瘤右前中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原切口-半冠状切口背阔肌皮瓣6女442014.10脑膜瘤右侧前颅底复发Weber-Ferguson切口外旋上颌骨复位7女602015.9脑膜瘤右前中颅底复发Weber-Ferguson切口外旋上颌骨复位+前臂皮瓣8女392017.7脊索瘤左侧前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Weber-Ferguson切口阔筋膜+股前外皮瓣9男672013.9脑膜瘤3级前颅底正中复发原切口-全冠状切口背阔肌皮瓣10男342015.12嗅母细胞瘤前颅底正中术后放疗后复发原切口-双侧Weber切口人工硬脑膜+腓骨肌皮瓣11女192009.8嗅母细胞瘤左前颅底■颌面部术后放疗后畸形原切口-冠面联合入路3D打印钛网+人工硬脑膜+腓骨肌皮瓣12男552012.11脑膜瘤4级右前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原切口-半冠状切口背阔肌13男422011.1粘液瘤筛窦-前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原切口-全冠状切口背阔肌14女262018.1腺样囊性癌筛窦-前颅底术后放疗+粒子植入后复发原切口-全冠状切口人工硬脑膜+腓骨肌皮瓣15女522018.1骨巨细胞瘤前中颅底原发全冠状切口颍肌筋膜瓣16男592017.7鳞状细胞癌前中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下唇-颌下联合Weber-Ferguson切口背阔肌• 34 •3匕京 口 腔医学 2019 年第 27 卷第 1 期 Beijing Journal of Stomatology February 2019, Vol. 27, No. 1外科医生暴露颅底并切除颅外病变,制备受区血管, 然后由神经外科医生处理颅内病变;当不需要颌面外科处理手术入路时,为了保证手术的I 类切口清洁,则先由神经外科医师手术处理颅内病变,然后由 颌面外科医师处理颅外病变,并制受区备血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