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解剖及颅底肿瘤手术

合集下载

颅骨解剖及CT三维重建

颅骨解剖及CT三维重建

(切牙孔、后鼻孔、卵圆孔、破裂孔、棘孔、颈动脉管、颈静脉窝、乳突)颌面部三维(3D )显示在创伤、切除肿瘤或校正先天畸形手术的术前计划中非常有 用。

(切牙孔、硬腭、后鼻孔、卵圆孔、破裂孔、棘孔、颈动脉管、乳突、颈静脉窝) 切牙北1―破根孔依孔斓方脉京 叨牙孔破裂孔旅外I*音颌面部CT,容积再现显示・ 对于检出颅底骨折的范围和性质,3D 容积重建非常有用。

・ 鼻腭神经是硬腭前部感觉神经,可通过切牙孔进行注射麻醉。

・ 三叉神经下颌支(V,)穿过卵圆孔支配咀嚼肌。

脑膜中动脉沟、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道)脑膜中动脉沟沿着侧颅骨最薄部分(翼点)的内缘走行,因此,该区域的骨折可导 致硬膜外血肿。

(筛板小孔、 蝶鞍内垂体窝、M机小礼------内垂体育中功,*构•MM4L娥R几内耳述(筛板小孔、蝶鞍内垂体窝、脑膜中动脉沟、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道)颅底CT,容积再现显示•脑膜中动脉是上颌动脉的一个分支,通过棘孔进入颅内。

・由于颅底小孔倾斜走行,影像学图像中对于小孔的显示往往不如解剖图中明显。

・颅底形态弯曲复杂,在单独的横截面图像中结构显示不完整,因此容积再现显示可能有助于显示肿瘤对于颅底骨的侵蚀。

图像的连续性滚动观察可以形成肿瘤累及骨骼的整体影像,但三维重建图像精确直观,更易理解。

(外耳道、茎突、须孔、茎突舌骨韧带、舌骨)在刑事诉讼中,发现舌骨骨折被认为是勒死的有力证据。

(外耳道、茎突、须孔、舌骨)颌面部CT,容积再现显示舌骨小角附着于茎突舌骨韧带,茎突舌骨韧带偶尔骨化。

茎突延长与韧带骨化(或没有骨化)可产生颈部或吞咽疼痛,称为Eagle综合征。

对于无牙的老年患者,下颌骨牙槽突骨质吸收,亥页神经出须孔处暴露,咀嚼时受压,造成咀嚼时疼痛。

颅底结构的影像解剖及病变分析ppt课件

颅底结构的影像解剖及病变分析ppt课件
临床表现单侧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眶后疼痛 和颅神经麻痹症状,激素治疗有效
MR表现为海绵窦增宽,T1、T2等或稍低信号, 增强明显强化
诊断前需排除肿瘤,特别是鼻咽癌侵犯海绵 窦
M,57岁,左额部疼痛 左眼外展受限
中颅窝骨源性病变——软 骨肉瘤
为缓慢生长的恶性软骨性肿瘤,源于软骨、 软骨化骨或脑膜原始间充质细胞
舌 下 神 经 鞘 瘤
脊索瘤(chordoma)
35%发生于颅底,50%发生于骶尾骨,15% 发生于椎体 以斜坡为中心的破坏性肿块,最常发生于蝶枕骨软骨联合处 MR T2WI不均匀高信号,T1WI信号多样, 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主要和垂体大腺瘤、软骨肉瘤、颅咽管瘤、 转移瘤鉴别
M,43岁
T1WI
嗅球
前颅底病变
脑膜源性:如脑膜瘤 骨源性:如骨肉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嗅神经来源:嗅神经母细胞瘤 其他:鼻腔、鼻窦、眼眶肿瘤等
M,42岁
M,54岁,头痛伴左侧眼球突出3月
手术病理:左侧颅鼻眶沟通低分化 鳞状细胞癌
筛骨及蝶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M,19岁
中颅底
前界是蝶骨大翼、小翼 后界是颞骨岩部 通行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 孔、破裂孔等
T1WI+C
小结
颅底区域病变,首先要注意与正常解剖结构 相鉴别
颅底某些区域的肿瘤有明显的区域性,只特 发于某些部位
部分颅底病变需结合CT诊断
颅神经病变
视N 动眼 N
滑车 N
三叉 N
展N 面听 N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 咽神经痛等是一组相应颅神 经过度兴奋,功能异常的疾 病。
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
颈静脉孔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

显微手术切除颅底肿瘤178例

显微手术切除颅底肿瘤178例
2 结果
1 1 一般 资料 .
龄 8— 3岁 , 7 平均 4 3岁 。术前均作 C T或 M I R 检查 , 诊 断为嗅沟脑膜瘤 1 3例 , 海绵窦及鞍区脑膜瘤 1 6例 , 颅 咽管瘤 1 2例 , 蝶骨 嵴 内 13脑膜 瘤 2 / 1例 , 体 瘤 5 垂 8 例, 听神经瘤 3 例 , 1 岩斜 区脑 膜瘤 2 3例 , 颅后 窝胆脂
【 关键词 】 颅底肿 瘤 入路
显微 外科
颅底系颅 腔的一个特殊部 位 , 有很 多血管 和神经 穿行 。起源于颅 底部 的肿 瘤称 为颅底肿 瘤 , 其早期 临 床表 现多较 隐蔽 , 当肿 瘤体积增 大后 常使 颅底 的血管 和神经等结构受 累。颅底 肿瘤 由于位 置深 , 解剖关 系 复杂 , 显露困难 , 涉及 多学 科领域 , 因颅 底手 术显 露 常 牵拉脑组织 , 造成严重后果 , 长期以来 一直被 视为外科 手术难题 , 随着显微技术 、 影像 学 、 入技术 、 醉及 术 介 麻 中、 术后监 护水平 的提高 , 颅底肿 瘤的诊断及治 疗水 平 有长足的进步 ,9 4年 1 至 20 19 月 07年 1 , 月 我科应 用 显微手 术 治 疗 颅 底 肿 瘤 18例 , 果 良好 , 报 告 7 效 现
维普资讯
广东医学
20 7 第 2 卷第 7 07年 月 8 期

l 23 ・ 1
显 微 手 术切 除颅 底 肿 瘤 18例 7
官明 陈礼 刚 顾 应 江 官 禹
泸州 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泸州 6 6 0 )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 60 ) 400 ; 4 6 0分类 是根 据肿 瘤所 在 的 B
18例颅底肿瘤治疗效果 见表 1 7 。
表 1 18例 颅底肿瘤治疗效果 7 例

颅底解剖及颅神经走向

颅底解剖及颅神经走向

颅底肿瘤对颅神经的压迫症状
视神经
可能导致视力丧失 或减退。
听神经
可能导致听力丧失 或减退。
嗅神经
可能导致嗅觉丧失 或减退。
面神经
可能导致面肌麻痹、 口角歪斜。
三叉神经
可能导致面部疼痛、 感觉减退。
颅底肿瘤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
对于良性肿瘤和部分恶性 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 治疗方法。
放疗和化疗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 肿瘤或术后辅助治疗,放 疗和化疗是常用的治疗方 法。
卵圆孔、棘孔、破裂孔
均位于颞骨内面,是三叉神经分支穿过的通道。
面神经与茎乳孔的关系
要点一
面神经
起自脑干,穿过茎乳孔进入腮腺,支配面部表情肌的运动 。
要点二
茎乳孔
位于下颌角附近的一处骨孔,是面神经穿过的通道。
前庭蜗神经与内耳门的关系
前庭蜗神经
起自脑干,穿过内耳门进入内耳,支配平衡和听觉感受 器。
内耳门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信号通过颅神经从头部、面部和颈部的感受器传递到大脑的 感觉皮质进行处理。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信号通过颅神经从大脑的运动皮质传递到头、颈和面部的骨骼 肌,以控制肌肉的运动。
反射通路
当头部、面部或颈部受到刺激时,通过颅神经的快速反射回路,可 以迅速地做出反应,保护身体不受伤害。
03
颅神经走向与颅底孔裂的 关系
位于颞骨内面的一处骨孔,是前庭蜗神经穿过的通道。
04
颅底肿瘤与颅神经的压迫 症状
颅底肿瘤的分类与特点
01
02
03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边界清晰,不 会发生转移,常见的有脑 膜瘤、垂体瘤等。
恶性肿瘤
生长迅速,边界不清,容 易发生转移,常见的有胶 质瘤、黑色素瘤等。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xx年xx月xx日•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概述•头皮解剖基础知识•颅骨解剖基础知识•手术入路设计案例分析目•手术入路设计未来发展趋势录01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概述手术入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神经外科手术的高效、安全和精确,通过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使手术操作更加便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手术入路设计应遵循损伤最小化、视野清晰、操作方便、能够充分暴露病变等原则,同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因素。

原则手术入路设计的目的和原则步骤手术入路设计通常包括以下步骤: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病变定位、患者体位选择、消毒和铺巾、头皮切口设计、颅骨钻孔、硬脑膜切开、脑组织分离及病变切除等。

考虑因素在手术入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患者年龄、手术史、术者经验和技术水平等。

手术入路设计的步骤和考虑因素手术入路设计面临的挑战包括:损伤大血管和脑组织、止血困难、术后并发症多等。

解决方案针对这些挑战,术者需要在设计时尽可能选择最小损伤的入路,优化操作步骤,使用先进的手术技术和设备,提高止血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术者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在术中灵活调整手术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挑战手术入路设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VS02头皮解剖基础知识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其中含有丰富的毛囊和汗腺。

头皮解剖结构皮肤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薄膜,与皮肤相连,对头皮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

筋膜外层为坚硬的骨膜,内层为脑膜,对颅内起到保护作用。

颅骨血管头皮血管丰富,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供应头皮的血液循环。

神经头皮神经分布广泛,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对头皮起到感觉和支配作用。

头皮血管和神经分布头皮的生理功能与手术入路设计的关系头皮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在手术入路设计中需要避免损伤脑组织。

保护脑组织头皮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以提供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感觉。

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及其操作要点

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及其操作要点

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及其操作要点1. 引言经岩骨前部入路是一种常用于颅底手术的显微解剖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手术。

2. 解剖结构经岩骨前部入路主要涉及颅底的前中颅窝区域,需要了解以下重要解剖结构:2.1 颞骨颞骨是头骨的一部分,位于耳后和眼睛上方。

在经岩骨前部入路中,需要较大程度地暴露颞骨。

2.2 岩锥岩锥是颅底的一个重要结构,位于颞骨内侧。

在手术中,需要注意保护岩锥以避免损伤。

2.3 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是供应大脑血液的主要动脉之一。

在经岩骨前部入路中,需要小心操作以避免对颈内动脉造成损伤。

3. 操作步骤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手术步骤如下:3.1 体位与麻醉将患者放置在仰卧位,并进行全身麻醉。

确保患者的头部固定,以便进行手术操作。

3.2 切口与皮瓣设计根据手术需要,在头皮上设计一个适当的切口。

通过切口,将头皮剥离并保留一个合适大小的皮瓣,以便后续操作。

3.3 颞肌切开与颞筋膜剥离通过切开颞肌并剥离颞筋膜,暴露出颞骨。

3.4 颅骨钻孔与岩锥暴露使用颅骨钻进行钻孔,以暴露出岩锥。

在钻孔过程中,需要小心操作以避免对重要结构的损伤。

3.5 岩锥窗开放与颈内动脉保护通过开放岩锥窗,可以进一步暴露出颈内动脉。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小心保护颈内动脉以避免损伤。

3.6 颅底解剖与病变处理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对颅底进行进一步的解剖。

根据具体病变,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切除肿瘤、修复动脉瘤等。

3.7 术中监测与出血控制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术中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同时,对出血情况进行及时控制,以保持清晰的视野。

3.8 切口缝合与伤口处理手术结束后,将切口缝合,并对伤口进行适当的处理。

确保伤口干净、无菌,并给予必要的包扎。

4. 注意事项在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手术中,需注意以下事项:•熟悉解剖结构:在进行手术之前,医生应充分了解相关解剖结构,并注意保护重要结构以避免损伤。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手术方法
02
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如肿瘤全切术、肿
瘤次全切术或肿瘤部分切除术等。
术后处理
03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颅内压变化等,
并给予抗感染、脱水、营养支持等治疗。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原则及思路
介绍了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包括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手术入路 的分类及适用范围、手术入路的设计步骤等。
前颅底
包括筛骨、额骨等。
中颅底
包括颞骨、岩骨等。
后颅底
包括枕骨、蝶骨等。
眼眶和颞区骨性结构
眼眶
包括上颌骨、颧骨、泪骨等。
颞区
包括顶骨、颞骨等。
04
手术入路设计
手术入路分类
根据颅骨和头皮入路
可分为颅骨入路和头皮入路。
根据手术入路部位
可分为前部入路、后部入路、外侧入路、内侧入路等。
根据手术入路方式
常见神经外科手术入路
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如经额入路、经翼点入路、经枕骨大孔入路、经 颅底入路等,包括适应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手术入路选择原则与技巧
从疾病的治疗需求出发,介绍了如何根据病变部位、性质、大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入 路,并总结了一些手术入路的技巧和经验。
未来研究方向
05
临床应用
幕上脑膜瘤
1 2 3
手术入路
幕上脑膜瘤可采用冠状切口和半球间纵切口两 种手术入路。
手术方法
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如 肿瘤全切术、肿瘤次全切术或肿瘤部分切除术 等。
术后处理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 颅内压变化等,并给予抗感染、脱水、营养支 持等治疗。

颅底结构的影像解剖及病变分析-+肖慧

颅底结构的影像解剖及病变分析-+肖慧

颈静脉孔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



多发生于颈静脉球外膜的球样小体 浸润性生长的分叶状实性肿块,血供丰富,内 含丰富的血管网和血窦 常以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为首发症状 颈静脉孔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常累及骨室, 可跨颅内外生长 MRI:盐-胡椒征为特征性表现

M,53岁
鼻咽癌侵犯右侧翼腭窝
翼腭窝炎性假瘤

常继发于邻近的眼眶、鼻窦等部位的炎性病变, 为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 CT:翼腭窝脂肪低密度被软组织影取代,边界 不清,周围骨质表现为增生或硬化
MRI:脂肪高信号被低或等信号取代,T2WI明显 低信号为典型表现,增强后明显强化


M
49 岁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



前界是颞骨岩部和枕骨斜坡 后界是枕骨和颞骨乳突部 包括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和颈静脉孔等重要 孔道
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



位于前外侧颞骨岩部与后内侧枕骨之间 颞骨岩部的颈静脉嵴将其分为前内方较小的神经 部和后外侧较大的血管部 神经部通过结构:舌咽神经及鼓室支(Jacobsen 神经)、岩下窦 血管部通过结构:迷走神经及听支(Arnold神 经)、副神经和颈内静脉
F,26Y. Left trigeminal neuralgia.
MRTA的局限性



三叉神经根及面听神经邻近的小血管袢环绕神 经走行,MRTA成像时可造成假阳性 少数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静脉压 迫所致,MRTA成像对静脉通常不显示,可以出现 假阴性 MRTA 在判断是否有神经血管接触关系上存在 着一定的主观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静脉球体瘤的影像学表现
谢谢!
前颅窝(anterior cranial fossa)
• 由额骨的眶板、蝶骨体前部、蝶骨小翼-鸡冠、筛孔
中颅窝(middle cranial fossa)
• 由蝶骨骨体、蝶骨大翼及颞骨岩部构成。
中颅窝
后颅窝(posterior cranial fossa)
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在全身有广泛分
布,组织学上与颈动脉体一致,它们在
血管活性中起神经调节和监督的作用
• 颞骨的副神经节在组织学染色上无铬盐 的亲和性,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没有确 切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非嗜铬性副神 经节。
• 多数颞骨副神经节位于颈静脉窝的前外 侧区和中耳内,因此起源于副神经节的 肿瘤也主要发生于这两个部位,起源于 中耳内者称鼓室球体瘤,起源于颈静脉 窝者称颈静脉球体瘤。
颅底解剖与颅底手术
郑大一附院鼻咽喉头颈外科 娄卫华
什么是颅底外科学?
• 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 • 与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颌面 外科、创伤与修复外科密切相关 • 颅底解剖结构复杂,该区域手术难度高, 风险大
颅底外面观
•颅 底 外 面 观
颅底内面观
颅底区域的划分
• 颅底内侧面:前颅窝、中颅窝、后颅窝 • 颅底外侧面:前颅底、中颅底、后颅底、 侧颅底
• 颈静脉球体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范围 以及血管化程度密切相关。肿瘤通常生 长缓慢,从出现最初症状到最后确诊可 达十余年。
• 鼓室球体瘤起源于鼓岬表面,肿瘤沿抵 抗力低的方向生长,首先充满中耳腔并 包绕听骨链,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和搏 动性耳鸣。肿瘤早期可见鼓膜完整,但 呈深红色或蓝色,逐渐向外隆起。
中颅底区域
中颅底区域解剖结构
中颅底区域解剖结构
侧颅底
• 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做一延长线,向内 交角于鼻咽顶部,向外分别至于颧骨和 乳突后缘,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即为 侧颅底区域。
•侧 颅 底 区 域
侧颅底区域的主要结构和骨性标志
• 蝶骨翼突 • 颞下窝 • 翼腭窝
蝶骨翼突
蝶骨翼突
颞下窝
• • • • • • 上界:蝶骨大翼及颞窝 外界:下颌骨升支和髁突 前界:上颌窦后外侧壁 内界:翼突外侧板 下界:与咽旁间隙相邻 后界:蝶下颌韧带
颞下窝的骨性结构
颞下窝
颞下窝的动脉-外面观
颞下窝的动脉-内面观
颞下窝的静脉
颞下窝的神经
颞下窝的蝶下颌韧带
翼腭窝
• 上颌骨与翼突之间的狭窄骨性腔隙。前 界是上颌骨,后界为翼突及蝶骨大翼的 前面,顶为蝶骨体,内侧界为腭骨垂直 部,向下移行于翼腭管。
经硬腭进路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上颌骨掀翻进路中颅底肿瘤手术
鼻咽癌放疗后复发
上颌骨掀翻进路中颅底手术
侧颅底肿瘤
面神经鞘膜瘤
舌下神经鞘膜瘤
颈静脉球体瘤和鼓室体瘤
• 颞骨的血管球体主要沿舌咽神经的鼓室
支(Jacobson神经)和迷走神经耳支
(Arnold神经)分布。血管球体是神经
• 由枕骨和颞骨岩部构成。容纳脑部的脑 干和小脑。
后颅窝
颅底骨骼
前、中、后颅窝呈阶梯形
前、中、后颅窝呈阶梯形
颅底结构正面观
颅底结构侧面观
• 与前颅窝对应的颅外区域即为前颅 底
蝶窦、筛窦、额窦在前颅窝的投影
前颅底与鼻腔、鼻窦的位置关系
嗅神经贯穿前颅底与鼻腔
• 中颅窝对应的颅外区域大部分属于侧颅 底区域,所谓的中颅底区域就是蝶窦区 域。
翼腭窝外侧面观
翼腭窝的形状
翼腭窝与周围结构的交通
翼腭窝与周围结构的交通
轴位CT所示翼腭窝
轴位CT所示翼腭窝
冠位CT所示翼腭窝
侧颅底区的肌肉-颞肌
侧颅底区的肌肉-翼外肌和翼内肌
侧颅底区的神经-上颌神经
侧颅底区的神经-舌咽神经
侧颅底区的神经-迷走神经
侧颅底区的神经-副神经
侧颅底区的神经-舌下神经
侧颅底区域的动脉
侧颅底区域的静脉
鼻内窥镜下前中颅底肿瘤手术
鼻内窥镜下前颅底肿瘤切除
左侧筛窦肿瘤,未侵及筛顶和眶板
局限在鼻腔不伴有颅内侵犯的筛窦肿瘤
侵及额窦和蝶窦的筛窦肿瘤 不伴有颅内侵犯
前颅底嗅沟脑膜瘤
颅咽管瘤
切除的肿瘤
鼻侧切开前中颅底肿瘤切除术
腺样囊性癌
嗅神经母细胞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