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教学大纲(DOC)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DOC)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DOC)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通过对流行病学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和发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诊断试验;了解疾病分布特点、病因概念及其推断、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和防制措施,药物不良反应。要求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更新医学观,促进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由关心个体病人到从群体角度关心病人转变,提高观察、理解和解决健康问题的层次。按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总教学时数20学时,讲授20学时。各章讲课时间分配可参考下表: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能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熟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初步掌握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分类,以及流行病学各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了解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流行病学概念和基本内涵,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重重观点。(二)重点讲解流行病学概念中几个重要的关键词,以及流行病学重要观点中的比较观点及概率论的观点。

(三)一般讲解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习题:

*1、流行病学的概念。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哪几类?

*3、简述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

4、结合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简述流行病学的用途。

5、流行病学研究中,要掌握哪些与伦理学相关的原则。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常用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用途以及注意事项;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二)熟悉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内容、方法及形成分布的原因;描述疾病分布的主要概念;移民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分析的原则。

(三)了解率和比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用途以及注意事项;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二)重点讲解疾病分布的定义,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三)一般讲解率和比的概念。

习题:

*1.何为疾病分布?

*2.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散发、爆发、流行的定义。

3.试述疾病地方性的三种类型。

*4.试述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

5.试述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

6.移民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应用

第三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病因定义,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二)熟悉必要病因和促成病因的定义,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偏倚及控制。(三)了解病因模型、病因分类、因果关联。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因果推断。

(二)重点讲解病因定义,促成病因和必要病因的定义,病因研究方法。(三)一般讲解病因模型、因果关联,偏倚及控制

习题:

1.何为病因?试述主要的病因模型?

2.简述病因分类?

*3.简述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

4.偏倚主要分几类?请简述之。

*5.试述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一、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描述性研究的概念,掌握现况调查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二)掌握现况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三)掌握生态学研究的概念机基本原理。

(四)熟悉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五)熟悉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熟悉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

(一)描述性研究、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及病例分析的概念;

(二)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目的、研究类型及调查方法及步骤。

(三)抽样调查估计样本大小的原则、公式;

(四)现况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防止。

(五)生态学研究的概念及原理,以及目的和方法,优缺点等。

习题:

1. 简述现况调查的目的。

*2. 简述现况调查的概念及特点。

3. 简述普查及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4. 问卷设计有哪些注意事项?

5. 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

第五章队列研究

一、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步骤;

(二)熟悉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

(三)熟悉队列研究的偏倚及控制和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

(一)队列研究、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人群归因危险度的概念;

(二)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队列研究的类型;

(三)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确定研究队列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决定样本大小的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分析方法;

(四)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限度、人群归因危险度计算方法;

(五)队列研究的基本步骤、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及防止方法,特别是失访偏倚及错分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习题:

*1. 队列研究的概念。

*2.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 怎样选择队列研究的研究人群?

4. 队列研究中存在哪些偏倚? 如何防止?

5.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

一、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类型、优点及局限性;

(二)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步骤及资料的分析方法;

(三)熟悉病例对照研究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二、教学内容

(一)病例对照研究、匹配与匹配过度的概念;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择病例和对照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三)病例对照研究决定样本大小的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分析方法;OR值及其可信区间的计算;

(四)病例对照研究常见的偏倚、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优缺点。

习题:

*1.病例对照研究有哪些优缺点?

2.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3.病例对照研究中,如何选择病例组和对照组?

4.病例对照研究中有哪些常见的偏倚?如何控制?

5.举例说明什么是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概念和基本特点、随机对照试验的4项基本原则、临床试验对照的设立方法、随机分组、盲法的应用;掌握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二)熟悉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类型、临床试验的概念、4期药物临床试验、影响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选择的因素;熟悉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临床试验的偏倚及控制;熟悉临床试验资料分析常用的指标,熟悉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的定义及设计类型。

(三)了解临床试验的用途和目的、样本含量的估计;了解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的评价指标。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基本类型,临床试验的概念、4期药物临床试验、影响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选择的因素、对照的设立方法、

随机分组、盲法的应用、质量控制。

(二)重点讲解临床疗效研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偏倚及控制、资料分析;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的设计类型。

(三)一般讲解临床试验的用途和目的、样本含量的估计、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的评价指标。

习题:

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分别是什么?

*2.临床试验对照设立的方法有那些?

3.影响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4.随机对照试验盲法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作用?

5.随机对照试验常见的偏倚有那些,如何加以控制?

*6.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分别有哪些?

7.请例举临床试验资料分析常用的指标并说明其意义。

第八章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诊断试验界值确定的方法、 ROC曲线的定义及用途,诊断试验真实性、可靠性评价的指标。

(二)熟悉筛检和诊断试验的定义及两者的区别、金标准的概念、确定诊断试验的界值的原则;熟悉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办法。

(三)了解筛检试验的实施原则、筛检的目的和意义、诊断试验的指标、诊断试验收益的评价指标、真实性指标及患病率与预测值的关系、筛检和诊断试验的偏倚。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筛检和诊断试验的定义及两者的区别,诊断试验真实性、可靠性评价的指标、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办法。

(二)重点诊断试验界值确定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ROC曲线的定义及用途,诊

断试验收益的评价指标、真实性指标及患病率与预测值的关系。

(三)一般讲解筛检试验的实施原则、筛检的目的和意义、诊断试验的指标、筛检和诊断试验的偏倚。

习题:

1.熟悉筛检和诊断试验有什么区别?

*2.试述ROC曲线的定义及用途。

3.简述提高试验效率的办法。

*4.结合具体例子计算进行诊断试验真实性和可靠的评价(相关指标计算及结果意义)。

第十二章疾病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疾病监测定义,传染病监测流程和意义(插入第十章中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内容)。

(二)熟悉疾病监测的程序和方法,症状监测系统,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现代技术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三)了解疾病监测发展简史、目的和分类,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疾病监测定义,传染病监测流程和意义。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报告的规定、流程和注意事项(插入第十章中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内容)。

(三)一般讲解疾病监测的程序和方法,症状监测系统,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现代技术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习题:

*1.疾病监测的定义。

2.临床医师在疾病监测工作中的职责。

第十三章医院感染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医院感染定义及分类,制订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应依据的原则,标准预防的定义和预防措施。

(二)熟悉医院感染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医院感染的分类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监测的常用指标;医院感染发生时应采取的措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三)了解医院感染的特殊性、现状,流行类型、流行过程特征、促进医院感染发生的社会因素、管理的组织机构、监测。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制订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应依据的原则,标准预防的定义和预防措施。

(二)重点讲解医院感染定义及种类,医院感染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医院感染的分类诊断标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三)一般讲解医院感染的特殊性、现状,流行类型、流行过程特征、促进医院感染发生的社会因素,管理的组织机构、监测。

习题:

*1.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制定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原则。

*2.标准预防的定义和措施

3.针刺伤的预防原则。

4.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第九章疾病预后研究

自学

第十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自学

第十一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自学

第十四章循证医学及系统评价

自学

参考书目:

1.李立民主编.《流行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曾光主编.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4

3.谭红专主编.现代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赵忠堂主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林果为,沈福民主编.现代临床流行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6.王家良主编.临床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MacMahon B, Trichopoulos D. Epidemiology-Principles and Methods, Second edition.Boston, New York, Toronto and Lond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6

8.施侣元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谭红专主编,《现代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0.叶临湘主编,《现场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1. 王建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1.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D) A.年龄、性别和种族 B.职业、家庭和环境 C.国家、地区和城乡 D.时间、地区和人群 E.家庭、社会、国家 2.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三个条件:(C) A.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素养 B.年龄、性别、职业 C.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D.病情轻重、接触者的多少、疫源地是否经过消毒 E.以上均是 3.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C) 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4.现况调查主要分析指标是:(D) A.发病率 B.病死率 C.死亡率 D.患病率 E.罹患率 5.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主要意义取决于:(A) A.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 B.排菌时间的长短 C.活动范围的大小 D.携带病原体的多少 E.排菌量的大小 6.经空气传播的疾病的流行特征是:(E) A.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多见于冬春季 B.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C.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率呈周期性变化 D.儿童多发 E.以上都是 7.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最大区别是:(D) A.年龄不同 B.性别不同 C.目标人群不同 D.干预措施不同 E.观察指标不同 8.对头胎的孕妇进行随访观察,询问并记录她孕期的吸烟情况,而后研究分析吸烟史与新生

儿低出生体重的联系,这种研究类型是:(D) A.临床试验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E.现况研究 9.为探索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研究者选择了100例确诊为新生儿黄疸病例,同时选择了同期同医院确诊没有黄疸的新生儿100例。然后查询产妇的分娩记录,了解分娩及产后的各种暴露情况,这种研究是:(C) A.临床试验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E.现况研究 10.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新病例的优点是:(C) A.需要的样本较小 B.保密性问题较少 C.可以减小回忆偏倚 D.费用较低 E.便于发现病例 11.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D) A.疾病 B.病人 C.健康人 D.人群 E.亚临床型病人 12.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B) A.每10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C.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率 D.某病在所有死因中的比例 E.任何疾病的死亡结局 13.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C) 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14.对某地4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病例80人,因此得出:(B) A.某地某病发病率为20/10万 B.某地某病患病率为20/10万 C.某地某病罹患率为20/10万 D.某地某病续发率为20/10万 E.以上都不是

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染、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其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和诊断学有密切联系。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习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传染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消灭。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仍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而且,新发现的传染病随时都有可能进入我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需加强。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等基本概念 2.掌握、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血清学诊断要点。 3.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时数分配 四、考核要求 1.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侧重点,既有知识记忆的内容,也有综合分析和应用方面的内容。 2.试题内容比例:掌握占70%,熟悉占20%,了解占10%。 3.题型: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传染病发病机制。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机体免疫应答,常见的传染病症状、体征。 三、了解传染病的预防。 课程内容 一、感染与免疫 1.感染的概念:机会性感染;感染谱;各种形式感染情况。 2.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及变异) 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二、传染病发病机制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流行过程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2.影响因素 四、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源、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力)。 2.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再燃、复发、后遗症)。常见症状与体征(热型及意义、皮疹及意义)。临床类型。 五、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检查)。 六、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防治结合、综合治疗)。治疗方法(一般及支持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七、传染病的预防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群防群治。报告制度。管理传染源(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的处理、治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粪、水与饮食管理;消毒;杀虫)。提高人群免疫力(人工免疫、药物预防)。 考核知识点 一、感染的概念

流行病重点总结

第一章 流行病学概述(考试可能不考,但可帮助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内容) 1) 流行病学(epidermiology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 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㈠描述性研究→产生假设 包括 现况研究、筛检和生态学研究; ㈡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 包括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㈢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 包括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㈣理论性研究(数理法)→预测疾病 包括 数学模型。 3) 临床流行病学定义 是在临床医学领域内,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 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到群体特征的研究,以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进行严格的设计、衡量和评价的临床基础科学。 第二章 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 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掌握各自用途,了解定义) 一、 发病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 rate )k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新病例数一定期间某人群中某病,是人群新病例发 生频率的指标。②罹患率(attack rate )是短时间内(日、周、旬、月)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③患病率(prevalence )病程发病率同期的平均人口数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k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分时点和期间两种,时点患病率常用。通常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④感染率(infection rate )%100?=受检人数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其性质与患病率相似,应用甚为

广泛,是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三号黑体字)

二、学时分配表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流行病学概念; 2. 传统流行病学与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及特点; 3.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熟悉: 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了解: 1.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2.流行病学的展望; 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 1. 流行病学概念;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难点]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定义:定义的演变、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三 个阶段---学科形成前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疾病的分布特点;病因及影响流行因 素;诊断疗效判定,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流行病学的特征。 3.一般讲解: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发展。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4学时)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掌握病因的定义; 熟悉: 1.常见的病因模型 了解: 1.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重点] 1. 病因的定义。

[难点] 1. 常见的病因模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生态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模型。 2.重点讲解:病因模型 3.一般讲解:因果联系方式、寻找病因的条目指南:1宿主因素;2 环境因素;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第二节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https://www.360docs.net/doc/717316950.html,l准则。 熟悉: 1.假设演绎法。 了解: 1.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重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717316950.html,l准则 [难点] 1.假设演绎法 1.假设演绎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2.重点讲解:Mill准则。 3.一般讲解:假设演绎法;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第三节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因果关联。 熟悉: 1.统计学关联 [重点] 1.因果关联。 [难点] 1.统计学关联与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因果关联:间接因果关联;直接因果关联。 2.重点讲解: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3.一般讲解:统计学关联。 第四节因果关联判断标准

流行病学笔记521

流行病学(Epiol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简述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其任务与用途 研究范围: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任务分为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和提供措施。 用途: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疾病预防。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多病因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病案报告、横断面调查、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试验性研究(现场试验、临床试验、社区试验)、理论性研究。 生态学研究:比较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他们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了解某疾病或健康状态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有无异同点,从而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的线索。 预调查:为评价开展大规模研究设计的可行性,预先在一小范围内用所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试验的一种调查研究。 率、比、构成比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率(rate)比(ratio) 构成比(proportion) 测量一个时间范围内某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强度比较两个独立事件大小 的指标(A/B) 说明某特定事件在总事件数中 所占的比重(A/A+B) 有时间单位无时间单位无时间单位 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不能从单次观察中获得横断面观察结果,一次观 察既可获得 横断面观察结果,一次观察既可 获得 不同地区或人群的构成比能相互比较吗? 构成比不能说明某件事件的频率,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构成比不能当率使用,构成比不能相互比较。 给出数据,计算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 1)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年、季、月),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或强度。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2)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新发病例的频率。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3)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特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观察人口数*K。 4)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 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5)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与死亡率不同,病死率并非真正的率,只是一个比值。病死率=一定时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 的某病病例数*100%。 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CI):指某一固定人群在一时期内某病新发生例数 与观察开始时总人数之比。观察时间越长,则病例发生越多,所以CI表示发病率的累积影响。适用于样本量大,人口稳定,比较整齐的资料。N年某病累积发病率=n年内的新发病例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k。 发病密度的概念和什么情况下使用。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ID):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时,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此时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人时,是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时间单位可以用年、月、日等,最常用的是年。发病密度=某人群观察期内的发病例数/观察期内的观察对象人时数*K. 某病的患病率增高:病程延长、寿命延长、新病例增加、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 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患病率减低:病程缩短、病死率增高、新病例减少、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治愈率提高。 患病率的意义和用途是什么? 患病率对于病程短的疾病价值不大,而对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状况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区人群对某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可依据患病率来合理的的规划卫生设施、人力物力及卫生资源,研究疾病流行因素及监测慢性病的控制效果等。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主要区别及联系 ,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或强度。发 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特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观察人口数*K。 2)发病率与患病率的主要区别: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而不管这些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时期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是一种静态指标;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出现,为动态指标。患病率反映人群对疾病的负担程度,一次调查既可获得,不能反映出影响疾病因素的波动,多用于慢性病。发病率需要至少两次调查才能获得,描述影响疾病因素的波动 3)发病率与患病率的联系: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期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存在下述关系: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感染率、续发率。

2019年流行病学考试题(附答案)

2019年流行病学考试题(附答案)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是A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理论法 D.方法学研究 E.以上都不是 2.流行病学研究中大量采用的是C A.实验室方法 B.临床诊治方法 C.现场调查与现场实验观察研究方法 D.临床诊治与统计学方法 E.统计学方法 3.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E A.每10万人的粗死亡率 B.该病的死亡专率 C.某疾病的死亡结果 D.该病死亡在各种死亡中的比例 E.该病患者的死亡百分比 4.死亡率是指A A.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B.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C.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患病人口数之比D.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发病人口数之比E.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期末人口数之比5.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A A.患病率 B.罹患率

C.发病率 D.病死率 E.家庭续发率 6.某病的发病率是指A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 B.任何疾病的发病构成 C.某种原因导致某病的发病率 D.某种感染引起的病例数 E.每10万人口中所有疾病的发生率 7.罹患率是指 D A.一年内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B.观察期间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C.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8.某地有20万人口,1970年全死因死亡2 000例,同年有结核病患者6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200人;该年有120人死于结核病,其中100例为男性,该地1970年结核病的病死率为 C A.6% B.2% C.20% D.17% E.所给资料不能计算 9.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变化形式 A A.流行 B.爆发(短期波动) C.周期性 D.季节性 E.长期变异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数:1.5 学时数:30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

者实施整体护理;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的基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辨认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流行病学试题(1)及答案

全科医生培训流行病学试题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E、流行病学已深入临床医学的研究中 2、队列研究属于哪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A、描述流行病学 B、分析流行病学 C、实验流行病学 D、理论流行病学 E、以上均不对 3、下列哪一种指标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4、表示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宜用下列哪种指标: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5、某县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试判 断其流行强度: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E、以上均不对 6、下列哪一种传染病一般呈严格的季节性: A、虫媒传染病 B、寄生虫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肠道传染病 E、血液传染病 7、下列哪种因素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A、新生儿增加 B、获得性免疫力自然减退 C、易感人口迁入 D、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E、以上均不对 8、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 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 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 D、地区、季节、职业分布 E、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9、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子应为: A. 麻疹易感儿数 B. 麻疹患儿数 C. 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 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E、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阴性人数 (10~12题请参照下列资料) 某社区年均人口为9万,年内共死亡150人,其中60岁以上死亡100人;在全部死亡者中,因肿瘤死亡人数为50人,该社区年内共出生100人。 A、0.560/00 B、1.660/00 C、0.330/00 D、1.110/00 E、33.33% 10、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为: 11、该社区人口出生率为: 12、该社区肿瘤死亡率为: 13、不属于预防性消毒的方法是: A、饮水加氯消毒 B、食具煮沸消毒 C、痢疾患者每次所排粪便消毒 D、生活用水消毒 E、常规空气消毒 14、我国卫生部规定儿童应接种的四种生物制品是: A、卡介苗、甲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B、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C、卡介苗、百白破、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D、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流行病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201071 【课程修习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分数】3分 【适用专业】健康管理专业 【开课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秋 【学时数】总学时(课内理论、实验学时;课外学时)48(33/15;82)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201068)、临床医学概论II(200038) 1.课程介绍: (1)中文介绍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出发,以卫生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近年来,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多个领域,在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常用的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学会开展疾病和健康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为卫生政策和卫生规划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2)英文介绍 Epidemiology is a science which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ease and health situation in population, and also research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ng diseases and promoting health. Recently, epidemi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each medical discipline and become a basic subject in modern medicine for its viewpoint of emphasizing field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strict logical thinking. Th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epidemiology,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medical research, exploring etiology and promoting health.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 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B A. 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 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 D A.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 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外毒素 C. 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 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C? A. 灭螺 B. 普治 C. 灭螺和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4.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A A. 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 B. 氯喹0.3g,每周1次 C. 哌喹0.6g,2~4周1次 D. 甲氟喹0.25g,每周1次 E. 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 5.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 A A. 内毒素 B. 肠毒素 C. 神经毒素 D. 细胞毒素 E. 侵袭作用6.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 B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症状明显期 D. 恢复期 E. 以上都不是7.菌痢的病原体属于: A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C.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D. 弧菌属 E. 弯曲菌属8.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 C A. 显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C. 潜伏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受感染的动物9.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D A.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 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 迟发型变态反应 D.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接触性溶解细胞作用及水解酶使组织破坏 E. 继发感染10.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A A. 血涂片 B. 血培养 C. 骨髓培养 D. 骨髓涂片 E.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城镇和农村要求于发现霍乱后多少时间内上报:B A. 3小时和6小时 B. 6小时和12小时 C. 12小时和24小时 D. 24小时和48小时 E. 48小时和72小时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霍乱属于何种传染病:A A. 强制管理传染病 B. 严格管理传染病 C. 监测管理传染病

流行病学 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23011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126 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54 学分:6.5 适用对象: 预防医学本科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 开课单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涉及内容主要为科研方法和技术如何应用,现代流行病学已经超越了以传染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流行病学,而是更多考虑到各种病的分布和非流行因素。因此其不仅是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导课程,而且也是现代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在预防医学各学科中,凡涉及专业问题的调查设计、资料的获取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及其解释,都要以流行病学方法为基础;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人群现场工作,也需要流行病学的知识和技能。流行病学主要有三个任务:首先是疾病流行或分布的现象,这是第一阶段的任务,可简称为“揭示现象”。其次是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与原因,即从现象入手分析出原因,可简称为“找出原因”。再次为合理利用前两个任务的结果,导出预防或处置的策略或措施,可简称为“提供措施”。通过流行病学的授课,教会学生常用研究方法如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研究等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我国,流行病学已成为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口腔医学、妇幼保健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 流行病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 1.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特点。 2.疾病分布定义、疾病时间分布表现形式、疾病呈现地方性的依据、移民流行病学定义。 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的定义及应用。散发、爆发、流行定义及判定方法。 3.现况研究的定义、种类。普查的目的及优缺点。抽样调查的随机抽样方法、抽样调查中 影响抽样大小的因素。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4.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原理、目的、类型,队列研究累积发病率及发病密度的计算,人 年的计算,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特异危险度百分比,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的定义及其意义,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5.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基本原理、目的、特点。暴露的定义,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 不匹配不分层资料的分析,配对资料的分析,病例对照研究中对照选择的原则、影响样

流行病学期末试题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课程类别:必修[√]选修[ ] 使用班级: 考试方式:开卷[]闭卷[√]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姓名:流行病学参考答案 班级: 考试时间:2007 年 5 月30 日 学号: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C) A、时间分布、年龄分布和职业分布 B、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 C、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 D、短期波动、长期趋势和周期性 E、职业分布、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 2.为了调查广州市初中生近视情况,将全市中学按照学校等级(省重点、市重点和普通学校)分成好、中、差三层,每层抽出若干学校。将抽到的学校按年级分成三层,每个年级抽取若干班,对抽到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和检查。这种抽样方法称为:(E) A、系统抽样 B、整群抽样 C、分层抽样 D、单纯随机抽样 E、多级抽样 3.队列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C) A、混杂偏倚 B、信息偏倚 C、失访偏倚 D、选择偏倚 E、入院率偏倚4.反映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A) A、散发、流行和爆发 B、季节性、散发和周期性 C、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和周期性 D、长期趋势、流行和爆发 E、散发、爆发和长期趋势 5.1940年4月,某地80人出席了在教堂举行的晚餐,第二天有46人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体温正常,被诊断为胃肠炎。这个事件可以称为:(E) A、epidemic B、sporadic C、rapid fluctuation D、secular trend E、outbreak 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是指:(C) A、病因、宿主、环境 B、传染源、宿主、环境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机制 E、生物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7.某个(些)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称为:(C) A、信息偏倚 B、失访偏倚 C、混杂偏倚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流行病学Ⅰ(Epidemiology Ⅰ) 课程号:504082030 课程属性:必修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实践)学时16学时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各专业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预防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本课程利用的教材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全书共28章,其中涉及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10章内容为本课程要求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意义、研究范围和工作任务;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病因研究、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以及预防效果评价等工作,并能结合实际,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出建议。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死亡与生存频率;疾病负担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疾病的分布:横断面分析,出生

队列分析*;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趋势的定义;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与特点、描述性研究的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研究类型与用途;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概述、生态学研究的类型、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效应的估计*;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优点与局限性。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类型:匹配、匹配过头、衍生的研究类型*;一般实施步骤: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确定样本量;研究因素的选定与测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功效;常见偏倚与控制;优点与局限性、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 概述:定义、基本特点、主要类型、主要用途;临床试验:概念和目的、分期、特点、设计和实施;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概念、主要目的、设计类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效果的指标;优缺点、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筛检 概述:筛检的概念、目的与应用、筛检的类型、实施原则、伦理学问题;筛检试验的评价:筛检试验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