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复习1

人因工程学复习1
人因工程学复习1

1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2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3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4研究内容:(1)研究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2)研究人机系统总体设计(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5)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

5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法(1)访谈法。(2)考察法(3)问卷法(二)观测法(三)实验法(四)心理测量法(五)心理测验法(六)图示模型法(七)计算机数值仿真法6心理测验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个体差异特理论为基础,将操作者个体在某种心理测验中的成绩与常模作比较,用以分析被试心理素质点。能力、智力和个性。

测验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必须建立常模。常模是某个标准化的样本在测验上的平均得分。二,测验必须具备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即准确而可靠地反映所测验的心理特性。7微气候是指生产、生活过程中现场所处的局部环境中的气候状况,包括下列4个最重要的参数: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风速)热辐射条件

8相对湿度:某气温、压力条件下空气的水汽压强与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饱和水汽压强的百分比。

9人体单位时间向外散发的热量,取决于人体外表面与周围环境的四种热交换方式,即辐射热交换、对流热交换、蒸发热交换和传导热交换。

人体的热平衡方程为

Qs =Qm -W ±Qc ±Qr -Qe ±Qk (3-3)

式中,Qs-人体的热积蓄或热债变化率(J/m2 ?h);Qm-人体的新陈代谢产热率(J/m2 ? h);W -人体为维持生理活动及肌肉活动所做的功(J/m2 ?h);Qc-为人体外表面与周围环境的对流换热率(J/m2 ? h);Qr-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的传导换热率(J/m2 ? h);Qk-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的辐射热传递率(J/m2 ? h);Qe-人体汗液蒸发和呼出水蒸气的蒸发热传递率(J/m2 ? h);“+”表示人体得热,“-”表示人体散热。

10所谓舒适温度是指某一温度范围而言。生理学上常用的规定是:人坐着休息,穿着薄衣服,无强迫热对流,未经热习服的人所感到的舒适温度。

11有效温度是指根据人体在微气候环境下,具有同等主诉温热感觉的最低气流速度和气温的等效温标。它是根据人的主诉温度感受所制订的经验性温度指标。

12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觉,除与上述环境条件有关外还与人体的作业种类、作业荷及着装等因素有关。

13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84kJ/(m2·h)的环境叫高温作业环境。高温作业环境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其特点为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二是高温、高湿作业,其特点为气温高、湿度大,如果通风不良就会形成湿热环境;三是夏季露天作业,如农民劳动、建筑等露天作业。

14热应激效应在高温作业环境条件下,人体通过呼吸、出汗及体表血管的扩张向外散热,当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产生热积累,呼吸和心跳加快,皮肤表面血管的血流量激烈增加,有时可达正常值7倍之多,以实现体温调节,这种现象称为热应激效应。

15高温作业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1)对消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2)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3)导致水分和盐分大量丧失(4)高温及噪声联合作用损伤人的听力

16人体在低于皮温的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使其辐射和对流散热达到最小程度。当外界温度进一步下降,肌肉会因寒冷而剧烈收缩抖动,以增加产热量维持体

温恒定的现象,称为冷应激效应。

17在低温作业环境下人体会经历低温适应初期和不能适应低温环境的两个阶段:

18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应从生产工艺和技术、保健措施、生产组织措施等方面加以改善。

(一)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1)合理设计生产工艺过程。(2)屏蔽热源(3)降低温度。

(4)增加气流速度(二)保健措施(1)合理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2)合理使用劳保用品(3)进行职工适应性检查(三)生产组织措施(1)减小作业速度或增加休息次数,以此来减少人体产热量(2)合理安排休息场所(3)职业适应。

19低温作业环境的改善(1)做好采暖和保暖工作(2)提高作业负荷(4)采用热辐射取暖。20光的度量:(1) 光通量:单位:流明(lm)(2) 发光强度:光源发出并包含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单位是:cd坎德拉(3)亮度:发光面在指定方向的发光强度与发光面在垂直于所取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比。(4)照度:被照面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增加或减少点光源的光强度、改变受照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调整光源与受照体之间的夹角,均是改善受照物体表面照度的有效途径。

21明适应:人由暗环境转入明亮的环境,刚开始人眼不能辨别物体,经过几十秒才能看清。

这一过程称为明适应。暗适应:人由明亮的环境转入暗环境时,视觉逐步适应黑暗环境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22视度:物体具有一定的亮度,才能在视网膜上成像,引起视觉感觉。这种视觉感觉的清楚程度称为视度。(1)适当的亮度(2)物体的尺寸(3)物体和背景的亮度对比

23照明方式1)一般照明:是指不考虑特殊的局部需要为照亮整个被照面积而设置的照明适用场所:于对光线投射方向没有特殊要求,工作点较密集或者作业时工作点不固定的场所。2)局部照明:是指增加某一指定地点的照度而设置的照明3)综合照明:是指由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共同构成的照明4)特殊照明:是指应用于特殊用途,有特殊效果的各种照明

24防止和控制出现眩光的措施主要有:(1)限制光源亮度。(2)合理分布光源。(3)光线转为散射(4)对于反射眩光,通过变换光源的位置或工作面的位置,使反射光不处于视线内(5)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亮度对比

25照明环境的综合评价:光环境指数综合评价法。

26颜色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

27无彩色指的是黑色、白色和深浅变化不同的灰色所组成的黑白系列中没有纯度的各种色彩。无彩色只有明度没有纯度

28有彩色(色彩)三要素:色调(Hue)、明度(Value) 、纯度(Chroma)。

29颜色对人心理的影响温度感轻重感硬度感胀缩感远近感情绪感

30色彩的远近感是指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配置时,某些色彩感觉比实际所处的距离显得近,而另一些色彩又感觉比实际所处的距离显得远,也就是前进或后退的距离感。这主要与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三要素有关

31车间、工作场所色彩调节中的安全色的施色必须做到:(1)标识出直接的危险物;(2)标识出可用于应急措施的对象;(3)标识出安全救助设施;(4)标识出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或可能受害的对象;(5)标识出必须禁止操作或必须提醒注意的操作。

32车间、厂房色彩调节中的环境色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使环境色形成的反射光配合采光照明形成足够的明视性。(2)应像避免直接眩光一样,尽量避免施色涂层形成的高光对视觉的刺激。(3)应形成适合作业的中高明度的环境色背景。(4)应避免配色的对比度过强或过弱,保证适当的对比度。(5)应避免大面积纯度过高的环境色,以防视觉受到过度刺激而过早产生视觉疲劳。(6)应避免如视觉残像之类的虚幻形象出现,确保生产安全。33声压:声波在空气传播过程中,引起空气质点振动导致空气压强变化叫声压。

声压是表示声音强弱的物理量,用P表示,单位是帕(Pa)。

声压级通常用对数值来度量声压,称为声压级。单位:分贝

34环境中起干扰作用的声音,人们感到吵闹的声音或不需要的声音,称为噪声

一、噪声及其来源(1)工业噪声工业噪声主要包括空气动力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噪

声(2)交通噪声交通噪声主要指的是机动车辆、火车、飞机和船舶噪声。

(3)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声音强度很高又属于露天作业,因此污染也十分严

重(4)社会噪声社会噪声主要指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所引起的噪声

35噪声控制(1)声源控制降低机械噪声: (选择发声小的材料改变机械传动方式改进设备机械结构)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降低气流速度、涡流等(2)控制噪声的传播(3)操作者的听力保护

36振动的控制与防护(1)减少和消除振源。1)隔离振源2)改进生产工艺3)增加设备的阻尼4)采取不良影响5)采用钢丝弹簧类、橡胶类、软木类、毡板、空气弹簧和油压减振器等多种形式的减振器6)降低设备减振系统的共振频率。

(2)个体防护。使用防振手套(3)限制接触振动时间

37人体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力量、耐力和能力代谢。

38体力工作负荷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承受的体力工作量的大小。可以从生理变化、生化变化、主观感觉等三个方面测定人体工作负荷水平

39降低疲劳的途径(一)改善工作条件1.合理设计工作环境2.改进设备和工具3. 改进工作方法(1)采用合适的工作姿势(2)采用经济作业速度(3)选择最佳的作业方法(二)合理确定休息时间和休息方式(三)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制度1.休息日制度2.轮班制度40(一)基本姿势立姿指被测者挺胸直立,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肩部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手伸直,手掌朝向体侧,手指轻贴大腿侧面,膝部自然伸直,左、右足后跟并拢,前端分开,使两足大致呈45°夹角,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

坐姿指被测者挺胸坐在被调节到腓骨头高度的平面上,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左、右大腿大致平行,膝弯屈大致成直角,足平放在地面上,手轻放在大腿上。

(二)测量基准面人体测量的基准面是由三个互为垂直的轴来决定的。

1.矢状面通过铅垂轴和纵轴的平面及与其平行的所有平面都称为矢状面。

正中矢状面在矢状面中,把通过人体正中线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2.冠状面通过铅垂轴和横轴的平面及与其平行的所有平面都称为冠状面。冠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3.水平面与矢状面及冠状面同时垂直的所有平面都称为水平面。水平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4.眼耳平面由颅骨两侧的外耳门上缘点和左侧眶下缘点所组成的一个平面。又称法兰克福平面

41(一)人体测量数据的运用准则(1)最大最小准则:最大:门高;最小:操纵力(2)可调性准则:如汽车座椅(3)平均性准则:门拉手、锤子和刀具的手柄;肘部平放高度选用50百分位是合理的(4)使用最新人体数据准则(5)地域性准则(6)功能修正与最小心理空间相结合准则最小功能尺寸X min=Xα+Δf Xα为第a百分位人体尺寸数据,Δf 为功能修正量最佳功能尺寸X opm =Xα+Δf +ΔpΔp为心理修正量(7)姿势与身材相关联准则如坐姿和蹲姿的宽度要比立姿大。(8)合理选择百分位和适用度准则

42作业空间设计的有关概念1.作业空间人、机器设备、工装以及被加工物所占的空间称为作业空间。(1)近身作业空间:作业者为完成作业所及的空间范围.作业范围、作业活动空间、安全防护空间距离。(2)个体作业场所:包括相关设备所需的场地。(3)总体作业空间:多个相互联系的作业场所布置在一起构成总体作业空间

43视觉运动规律(1)眼睛沿水平方向运动比沿垂直方向运动快而且不易疲劳;一般先看到水平方向的物体,后看到垂直方向的物体。因此,很多仪表外形设计成横向长方形。

(2)视线的变化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运动。所以仪表刻度方向设计应遵循这一规律。(3)人眼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对垂直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要准确得多,因而水平式仪表的误读率(28%)比垂直式仪表的误读率(35%)低。(4)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人眼对左上限的观察最优,依次为右上限、左下限、而右下限最差。视区内仪表的布置应考虑这一点。(5)两眼的运动是协调的、同步的。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一只眼睛转动而另一只眼睛不动;在一般操作中,不可能一只眼睛视物而另一只眼睛不视物。因而通常都以双眼视野为设计依据。

44坐姿是指身躯伸直或稍向前倾角为100~150,上腿平放,下腿一般垂直地面或稍向前倾斜着地,身体处于舒适状态的体位。坐姿作业具有以下特点:不易疲劳,持续工作时间长;身体稳定性好,操作精度高;手脚可以并用作业;脚蹬范围广,能正确操作。

45立姿通常是指人站立时上体前屈角小于300时所保持的姿势(1)立姿作业的优点

可活动的空间增大;需经常改变体位的作业,立位比频繁起坐消耗能量少;手的力量增大,即人体能输出较大的操作力;减少作业空间,在没有坐位余地的场所,以及显示器、控制器配置在墙壁上的情况,立姿更好。(2)立姿作业的缺点不易进行精确和细致的作业;不易转换操作;立姿时肌肉要做出更大的功来支持体重,容易引起疲劳;长期站立容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等

46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机系统的组成----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且能完成特定目标的一个整体系统人机系统基本模式由下列子系统组成:人的子系统、机器的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人机界面

47人机系统的类型1.按有无反馈控制分类(1)闭环人机系统(2)开环人机系统

2.按系统自动化程度分类(1)人工操作系统:(2)半自动化系统:(3)自动化系统:

3.按人机结合方式分类(1)人机串联(2)人机并联(3)人机串、并联混合

48人机界面:在人机系统中,存在着一个人与机相互作用的“面”,所有的人机信息交流都发生在这个面上,称为人机界面

49把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器作为人的三要素,把机械的显示器、机体、控制器作为机械的三要素

50人机界面设计主要是指显示器、控制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设计,应使人机界面符合人机信息交流的规律和特性。人机界面设计依据始终是系统中的人包括:显示器设计控制器设计控制-显示组合设计累计损伤疾病与工具的设计

51信号装置的作用:一是指示性的,即引起操作者的注意,如:警车和救护车的信号灯;二是显示工作状态,如飞机着陆的时候地面的信号灯。

52利用示警信号(声音)来传达信息。特点:可快速有效的传递简单和短促的信息,反应快、方向不受限制。分类:音响及报警装置和言语显示装置

53控制器是人用以将信息传递给机器,或运用人的力量来开动机器,使之执行控制功能,实现调整、改变机器运行状态的装置。

54如何选择百分位和适用度?1)凡间距类设计,一般取较高百分位数据,常取第95百分位的人体数据。2)凡净空高度类设计,一般取高百分位数据,常取第99百分位的人体数据。3)凡属于可及距离类设计,一般应使用低百分位数据,如涉及到伸手够物距离等。

4)座面高度类设计,一般应使用低百分位数据,常取第5百分位的人体数据。如果座面太高,会使大腿受压使人感到不舒服。5)隔断类设计,如果设计目的是为了保证隔断后面人的秘密性,应使用高百分位(第95或者更高)数据;如果设计目的是为了监视隔断后的情况,则应使用低百分位(第5或者更低百分位)数据。6)公共场所工作台面高度类设计,如果没有特别的作业要求,一般以肘部高度数据为依据,取第5百分位数据

人因工程学总复习题

考试题型: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二、计算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总复习题 一、人因工程学概述 (1)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和研究目的 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研究各种工作环境中人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的工作、生活中怎 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美国的人因工程学 命名多采用人因工程学。 人因工程学研究目的是: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学科。特别突出系统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原则。人因工程学在实现工业工程的效率、质量、 成本、安全和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人因工程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人因工程的发展过程基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萌芽阶段:19世纪,主要是泰勒等人创立的科学管理时期,主要以提高 生产效率、人员选拔培训作为主要研究容,人机关系中,主要是强调人适应机器。 2) 初始阶段(一战与二战期间):这一期间主要围绕如何提高效率。研究的容 包括人的疲劳研究,人员培训,选拔研究,心理学的研究等。对组织影响生产力 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3) 成长阶段(二战-60年代):研究人机界面如何有效匹配,对人机系统的研 究由人适应机器到机器设备如何适应人。 4) 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因工程研究三大趋向:①研究领域 不断扩大,向人机环境系统优化方向发展;②应用围越来越广;③在高技术领域 的特殊作用。 (3)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容 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研究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整体设计; 研究人机界面设计; 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 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 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 研究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 (4)人因工程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调查法:包括访谈法、考察法和问卷法。 观测法: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自然情境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在人力控制条件下系统改变一定变量因素,以引起研究对象相应变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题目:人因工程在交通信号灯中的设计与应用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14工业工程二班 姓名:汪长鑫王浩 学号: 1401040210 1401040222 时间: 14-15周 指导教师:吴海

摘要 现在交通安全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重要,交通信号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使得交通得以有效管制,对于疏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有明显效用。但是交通信号灯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本次课程设计研究旨在发现设计及安装不合理的状况 1.传统红绿灯(全屏灯)每个方向一组,共四组。这种红绿灯控制简 便但是缺点是只适合小型城市,由于没有各灯的停留时间,极易造成驾驶员误判从而导致交通拥堵。 2.箭头型红绿灯每个方向三组,共十二组。这种红绿灯应用广泛, 该模式下各方向车辆行人只需要按照相应指示箭头通行,缺点是绿灯时间较短,等待时间长,驾驶者容易心理焦躁。 3.红绿灯倒计时显示器与信号灯颜色不一致。容易出现闯红灯 4.部分红绿灯是单灯,通过变换颜色来控制交通,这种单一刺激的 情况下(即只有颜色)感知觉系统所需要的时间会较长 针对发现的问题及缺陷,运用人因工程学方面的知识进行重新考察和设计,提出部分建议,对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横道信号灯及信号灯灯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重新设计,力求重新设计的道路交通信号灯在交通安全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道路交通信号灯,不合理设计,误判,心理焦躁,闯红灯

Abstract Now the traffic safety of our daily lif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raffic lights in touch with our daily life more and more closely. The emergence of the traffic lights, make traffic is effectively controlled, for facilitating traffic flow, improve road traffic capacity to reduce traffic accidents have obvious effect. But there are also several problems with traffic lights, the course design of study aims to find the status of the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is unreasonable 1. The traditional traffic light lamp (full screen) each direction a group, a total of four groups. The traffic light control is simple but the downside is only suitable for small city, because there is no residence time of each lamp driver misjudgment caused by extremely easily lead to traffic jams. 2. The arrow lights three groups in each direction, twelve groups. Under this model is widely used at the traffic lights, the direction of traffic just need to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arrow, the disadvantage is that green time is shorter, waiting time is long, the driver easy psychological anxiety. 3. The traffic lights countdown display and light color is not consistent. It's easy to have a red light 4. Part of the traffic light is light, through the change color to control

人因工程学期末考试简答题复习题目及答案

人因工程学期末考试简答题复习题目及答案 1. 造成人为失误的原因可分成哪大类?而降低人为失误的方法有那三大项? 2. 如何从管理控制上减少工作时骨骼肌肉之伤害? 3. 什么是反应时间?如何控制刺激信号以缩短反应时间? 4. 生活中常见的水表显示装置的形式如下图所示。试分析其是否符合显示装置 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原则。 5. 某小型零件装配在线坐姿工作的工作台为一类似于办公桌的矩形工作台,工 作台的一侧为输送待装件的输送带。工作台上有多种零件及工具沿工作台长度方 向一字摆开。试分析此工作场地布置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6. 人在操作计算机时易产生眼睛干涩、身体疲劳等现象,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为 了舒适而高效的工作,请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一些建议。 7. 人因工程学主要研究的是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简述这三者的含义。 8. 人因工程学研究的目标有哪些? 9. 一般情况下,人耳对多少Hz频率范围内的声音较敏感? 10. 如何进行工作房间的色彩调节? 11. 眩光的危害及控制措施?12. 作业位置与视距的关系? 13. 建立人机系统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14. 开环人机系统的特征是什么?15. 什么叫系统评价?16. 人机系统设计的步骤? 17. 简述工作场所通风的重要性及换气的方法? 18. 描述你所熟悉的一个车间或办公场所的色彩环境,说明其特点和不足之处。 19. 请提出如何才能克服体力劳动中单调感的方法,并举出具体的应用例子。 20. 试比较感觉与知觉。 21.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22. 确定作业姿势的因素有哪些? 23. 哪些情况下适合采用立位操作? 24. 立位工作有哪些缺点? 25. 哪些情况下适合采用坐姿操作? 26. 坐姿操作有哪些缺点? 27. 简述噪声的控制方法。 28. 照明条件与作业效率有何关系?是否照度值越高﹐作业效率越高? 29. 照度与事故有何关系? 30. 简述系统的功能。 31. 功能分配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32. 信号显示有何特点? 33. 信号装置有什么作用? 34. 使用荧光屏显示信息有何优点? 35. 简述目标的视见度与呈现时间之间的关系。 36. 控制器为何要进行编码?常见的控制器编码方式有哪些? 37. 何谓控制–显示相合性? 38. 简述事故的特性。 39. 事故控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对策是什么? 40. 何谓系统安全分析? 41. 简述系统安全分析的基本内容。 42.对人体有影响的振动因素有哪些? 43.请简述噪声控制方法 44.简述控制与显示系统的设计原则。 45.简述提高机器设备可靠性的方法。 46简述适应域与百分位的关系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书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学生宿舍公共洗漱室的 人机学研究与设计小组: 成员姓名: 班级学号: 完成时间: 成绩: (学校) (系别)

目录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1) 课程设计说明书 (2) 前言 (3) 一、选题的目的 (3) 二、选题的意义 (3) 三、设计程序 (3) 第一部分评析准备 (4) 一、实地调研考察 (4) 1.1、洗漱室实际情况及调查表 (4) 1.2、问卷结果整理 (8) 1.3、问卷结果分析 (16) 第二部分人机评价及改进准备 (17) 一、洗漱室的整体布局评价 (17) 2.1.1、门的宽度 (18) 2.1.2、门的位置 (18) 2.1.3.人均使用面积 (19) 二、水龙头的使用及其与水管材料评价 (19) 2.2.1 水龙头的清洁及损坏 (20)

2.2.2 水龙头的使用空间 (20) 三、水龙头的水流的评价 (20) 四、洗漱室水槽的评价 (21) 2.4.1、水池太浅 (22) 2.4.2、水槽的高度 (23) 五、晾衣绳的高度评价 (24) 六、洗漱室的灯光评价 (25) 七、地板湿滑积水评价 (28) 2.7.1 地板湿滑 (28) 2.7.2、地面积水 (28) 第三部分改进设计 (32) 一、洗漱室的空间布局的设计改进 (32) 二、洗漱室水槽的设计改进 (33) 三、洗漱室的排水系统 (35) 第四部分设计评价 (38) 总结 (39) 参考文献 (40) 附录 (41)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学生宿舍公共洗漱室的人机学研究与设计》 二、设计任务 通过调研考察,分析现有学生宿舍洗漱室的人机关系是否合理,并结合所学《人因工程学》原理,对其进行调整设计,使得公共洗漱室能够得到更好地使用。

山东大学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I)

人因工程学试卷 一、填空题(10分) 1、美国的人因工程学命名多采用()。 2、静态作业的特征是(),却很容易疲劳。 3、一般认为,短时间大强度体力劳动所引起的局部肌肉疲劳是()所致。 4、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也包含着大量的()和环境因素等。 5、视觉疲劳可以通过()、反应时间与眨眼次数等方法间接测定。 6、我国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是基于作业者的()提出来的。 7、彩色系列可以根据色调、饱和度和()来辨别。 8、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采用 ()浓度表示法。 9、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10、视觉的明暗适应特征,要求工作场所的照度(),避免频繁的适应。 二、判断题(10分) 1、工效学研究应注意测试方法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测试结果能一致的反映所评价的内容。() 2、个体或小组测试法是一种借助器械进行实际测量的方法。() 3、劳动强度不同,单位时间内人体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因此作业均可用能量消耗划分劳动强度。() 4、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加时,将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5、视力不仅受注视物体亮度的影响,还与周围亮度有关,当周围亮度与中心亮度相同时,由于缺少良好的对比度,视力最差。() 6、某一瞬间亮度的主观感觉不如正常值的主观亮度感觉强,所以指示灯光常用短暂的强光刺激达到醒目的目的()。 7、不用视觉的情况下,对垂直布置的控制器的操作准确性优于水平布置的。() 8、意识层次模型将大脑意识水平分为5个层次,第0层次表明无意识或神智丧失,注意力为零;第1层次为意识水平低下,注意迟钝。因此,层次越高,意识水平越高,注意范围越广泛()。 9、大强度作业时,氧需超过氧上限,这种作业不能持久。但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课 后 习 题 集 解 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 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发 世纪初期)萌芽时期(20 1940—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1910 展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着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

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首先在军事领域开始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 究与应用,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本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工业等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此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学会。为了加强国际间交流,1960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该组织为推动各国的人因工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以后,人因工程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有三大基本趋向。 (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扩大到:人与工程设施、人与生产制造、人与技术工艺、人与方法标准、人与生活服务、人与组织管理等要素

人因工程学课后郭伏习题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 课后习题集解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 ,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课题:我校二楼食堂全触屏多功能售票机人因工程课程设计学院:长春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100110班 姓名:常幸福(20100357)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一、设计题目及其说明 (3) 二、调研与分析 (3) 三、方案构思、多方案的对比与抉择 (4) 四、设计说明 (5) ㈠、整体外形图(具体尺寸图参见附录) (6) ㈡、人机界面设计流程图 (6) 1、购票功能 (6) 2、充值功能 (8) 3、缴费功能 (9) 4、建行ATM取款机功能 (10) ㈢、设计说明 (10) 1、对多动能售票机整体外形的设计说明 (10) 2、人机显示界面的设计 (11) ⑴、字符形状和大小设计 (11) ⑵、显示屏亮度 (12) ⑶、文字信息 (12) ⑷、色彩功能分析 (13) 五、设计小结 (14) 六、参考文献 (15) 七、为下一届学弟学妹留的作业 (15)

一、设计题目及其说明 食堂全触屏多功能售票机 针对我校饮食中心二楼的人因工程分析与改善,根据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食堂存在诸多问题,二楼饮食中心每天前去吃饭的人相对其它楼层较多,尤其在开学初和每周一的时候总是有大量的学生在排队等候饭卡充值或者打印小票,看到此景会联想到科研楼取款机前也具有类似的情形,根据此种状况我们设计了食堂全触屏多功能售票机。它集合了打印小票、饭卡充值、电话缴费和ATM取款机的功能。 二、调研与分析 我校饮食中心二楼进过假期的维修改善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经过一学期的使用和调试,仍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发现二楼食堂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诸如: 1、餐桌的高度设计就不是很合理,有的人必须的大幅度弯腰才能 吃到放在餐桌上饭; 2、餐桌的大小也不太合理,如果俩人互相坐对面只能放下餐盘, 其他的饮料或者碗碟就没有地方可放; 3、有的座椅也不符合人的臀部体型,有时坐着还容易向下倾斜滑 下; 4、餐桌椅的颜色太单一,没有给人留下美感,从而影响到食欲; 5、餐窗口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由于冬天天气冷会产生雾气,导致学 生看不清窗口里面摆放的是什么饭菜;

人因工程学总复习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二、计算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人因工程学 (HUMAN FACTORS) 总复习题 一、人因工程学概述 (1)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和研究目的 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研究各种工作环境中人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的工作、生活中怎 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美国的人因工程学 命名多采用人因工程学。 人因工程学研究目的是: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学科。特别突出系统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原则。人因工程学在实现工业工程的效率、质量、 成本、安全和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人因工程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人因工程的发展过程基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萌芽阶段:19世纪,主要是泰勒等人创立的科学管理时期,主要以提高 生产效率、人员选拔培训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人机关系中,主要是强调人适应机 器。 2) 初始阶段(一战与二战期间):这一期间主要围绕如何提高效率。研究的内 容包括人的疲劳研究,人员培训,选拔研究,心理学的研究等。对组织影响生产 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3) 成长阶段(二战-60年代):研究人机界面如何有效匹配,对人机系统的 研究由人适应机器到机器设备如何适应人。 4) 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因工程研究三大趋向:①研究领域 不断扩大,向人机环境系统优化方向发展;②应用范围越来越广;③在高技术领

域的特殊作用。 (3)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研究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整体设计; 研究人机界面设计; 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 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 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 研究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 (4)人因工程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调查法:包括访谈法、考察法和问卷法。 观测法: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自然情境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在人力控制条件下系统改变一定变量因素,以引起研究对象相应变化来做出因果推论和变化预测的一种方法。 感觉评价法;是运用人的主观感受对系统特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心理测验法:以心理学中个体差异理论为基础,对被试个体在某种心理测验中的成绩与常模进行比较,用以分析被试心理素质的一种方法。 图示模型法。是采用图形对系统进行描述,直观地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描述系统本质的一种方法。 (5)绘图说明人机系统简化模型。 人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人和机器两个系统构成、且能完成特定目标的一个整个系统。 二、人体测量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萌芽时期(20世纪初期) 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1910 —1940年)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1940 — 1960年)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1960年以后)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 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 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 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 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 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 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 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 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首先在军事领域开始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本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工业等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此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学会。为了加强国际间交流,1960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该组织为推动各国的人因工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重庆理工大学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专业:工业工程班级111040802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时间:2014616 —62014620 课程设计任务书 班级111040802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 二、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1)公交车扶手高度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______ (2)公交车扶手紧缺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______ (3)公交车扶手抓握不舒适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 三、课程设计相关附件(如:表格、图纸、软件等) (1)公交车扶手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公交车扶手的问题的调查问卷________________ (3)应用软件:auto CAD2007、WPS、VISIO _____________ 四、课程设计主要参考资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焱,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城市公交车设计方法研究

(3)______________ 五、任务发出日期:2014616完成日期:2014620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目录 1.引言 (3) 2. 研究背景 (3) 3. 公交车扶手的问题 (4) 3.1问题一:扶手高高在上,乘客无可奈何 (4) 3.2问题二: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 (5) 3.3问题三: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 (6) 4.分析与改善 (7) 4.1针对扶手高度问题 (9) 4.1.1扶手高度数据分析 (9) 4.1.2改善方案 (11) 4.2针对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问题 (12) 4.3针对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问题 (13) 5. 改进方案的综合评价分析 (16) 6. ........................................................................ 设计体会16 参考文献 (17) 公交车扶手改善的设计

人因工程学总结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掩蔽效应:不同的声音传到人耳时,只能听到最强的声音,而较弱的声音就听不到了,即弱声被掩盖了。这种一个声音被其它声音的干扰而听觉发生困难,只有提高该声音的强度才能产生听觉,这种现象称为声音的掩蔽。被掩蔽声音的听阈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2. 人机界面:人与机之间存在一个互相作用的“面”,所有人机交流的信息都发生在这个作用面上,通常称为人机界面。 3. 大小编码:以相同形状而不同大小来区别控制器的功能和用途,这种形式的编码应用范围较小,通常在同一系统中只能设计大、中、小三种规格。 4. 局部照明:是指增加某一指定地点的照度而设置的照明。 5. 强度效应:是指光的刺激强度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引起视感觉的特性。因此,可见光不仅可以用波长来表示,也可以用强度来表示。光的强度可用照射在某平面上的光通量,即照度来表示,其单位是勒克司 1.作业空间:人体在作业时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如进出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进行短暂的放松与休息等),人体自由活动所需要的范围。 2. 视野:指人眼能观察到的范围,一般以角度表示。视野按眼球的工作状态可分为:静视野、注视野和动视野三类。 3. 局部照明:为满足某些部位(通常限定在很小范围,如工作台面)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照明。 4. 反应时指从刺激呈现,到人开始作出外部反应的时间间隔,也称为反应潜伏期。 5. 感觉阈值外界刺激都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感受到,这一强度下的刺激量值称为该种感觉的感觉阈值。 1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2、人机结合面:就是人和机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或互相影响的领域(或称“界面”)。 3、人机功能分配: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称为人机的功能分配。(或“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称为人机的功能分配。”) 4、反应时间:人从接收外界刺激到作出反应的时间,叫做反应时间。它由知觉时间(ta)和动作时间(tg)两部分构成,即 T=ta+tg 。(或反应时间是指人从机械或外界获得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分析发出指令到运动器官开始执行动作所需的时间。)

《人因工程》试题及答案

工程学院《人因工程》课程期中考试试卷2013—2014 学年第2学期 考试时间:100分钟任课教师: 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面不属于人因工程学主要研究方法的是( D )。P17 A 调查法 B 实验法 C 测量法 D 工作分析 2、人眼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对垂直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要( A )。P46 A.准确 B不准确 C 一样 3、误读率最小的仪表表面和刻度的配色哪对最佳( C )。 A 黑和白 B 白和黑 C 墨绿和白 D 深蓝和白 4、选择下列哪种形式的仪表误读率最低( D )。P204 A 圆形 B 水平直线形 C 竖直弧形 D 开窗式 5、人体长期处于低温条件下,会产生以下生理反应( D )。 A 神经兴奋性提高 B 人体机能增强 C 代谢率提高 D 神经传导能力减弱 6、以下哪种表盘的设计最合理( B ) A B C D 7、模拟显示大都是靠指针指示。指针设计的人机学问题,主要从下列几方面考虑,但其中( A )不属于重点考虑范围。

A.材质 B.宽度 C.长度 D.形状 8、作业人员观测仪表盘是,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移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人眼观察效果优劣依次为( A ) A 左上限右上限左下限右下限 B 右上限左上限右下限左下限 C 左下限右下限左上限右上限 D 左上限左下限右上限右下限 9、人体测量的主要统计指标( C )。 A.平均值、标准差、百分比 B.平均值、标准差、百分比变换系数 C.平均值、标准差、百分位数 D.样本值、公差、百分位数 10、必须适应或允许身体某些部分通过的空间尺寸(像通道、出入口、防触及危险部位的安全距离等),应以第( D )百分位的值作为适用的人体尺寸。 A.5 B.50 C.80 D.99 11、常用的控制器分布在较远区域、需要手足有较大运动幅度的作业,宜采用( A )作业。 A 立姿 B 坐-立姿 C 坐姿 D 卧姿 12、站姿作业工作台高度应以( B )尺寸为依据设计。 A 站姿眼高 B 站姿肘高 C 站姿肩高 D 站姿腰高 13、在作业环境中的光源,( C )是最理想的。 A.白炽灯 B.荧光灯 C.自然光 D.霓虹灯 14、如果呈现的刺激只有一个,被试只在刺激出现时做出特定的反应,这时获得的反应时间称为( C )。 A.复杂反应时 B.选择反应时 C.简单反应时 D.刺激反应时 15、长排放置的多人座椅,中间不加分隔,即使落座者旁边有空位人们通常也不愿意坐上去,如果加上扶手,就可以提高座椅利用率。这体现了作业空间设计中的( A )理论。 A.个人心理空间 B.捷径反应 C.躲避行为 D.立姿作业 16、计算机操作人员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遭受更多的( C )损伤。 A.背部 B.手部 C.颈部和腕部 D.肩部 17、刻度盘指针式显示属于( C )。 A.屏幕式显示 B.直接显示 C.模拟显示 D.数字显示 18、操纵控制器的类型很多,按操纵控制器的身体部位不同划分,可分为( D ) P212 A. 手动控制器和声动控制器 B.调整控制器和转换控制器 C.开关控制器和转换控制器 D.手动控制器和脚动控制器 19、下列( B )不符合人机功能合理分配的原则。 A.笨重的、快速的、持久的由机器来做 B.快速的、持久的、可靠性高的由人来做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理工大学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专业:工业工程班级111040802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时间:2014.6.16—62014.6.20 课程设计任务书 班级111040802 姓名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二、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1)公交车扶手高度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2)公交车扶手紧缺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3)公交车扶手抓握不舒适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三、课程设计相关附件(如:表格、图纸、软件等)(1)公交车扶手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2)关于公交车扶手的问题的调查问卷 (3)应用软件:auto CAD2007、WPS、VISIO 四、课程设计主要参考资料 (1)郭伏,省三《人因工程学》 (2)焱,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城市公交车设计法研究(3)《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统计

五、任务发出日期:2014.6.16 完成日期:2014.6.20 指导教师签字: 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目录 1. 引言 (3) 2. 研究背景 (3) 3. 公交车扶手的问题 (4) 3.1 问题一:扶手高高在上,乘客无可奈 (4) 3.2 问题二: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 (5) 3.3 问题三: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 (6) 4.分析与改善 (7) 4.1针对扶手高度问题 (9) 4.1.1扶手高度数据分析 (9) 4.1.2改善案 (11) 4.2 针对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问题 (12) 4.3 针对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问题 (13) 5. 改进案的综合评价分析 (16) 6. 设计体会 (16) 参考文献 (17)

人因工程学试卷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试卷 一、判断题(10分,每题1分) 1、各感觉器官对其感受信号变化的感觉,不仅取决于信号变化的绝对量,还取决于信号变化的相对增量()。 2、静态作业的能量消耗不会超过氧上限,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量迅速降到安静状态时的耗氧水平()。 3、色彩之间的区别主要以色调对比为主()。 4、RMR和劳动强度指数Ⅰ主要反应体力劳动强度()。 5、气流速度对人体散热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所以,当气流速度增加时,将会显著增加人体的散热量()。 6、综合温标WBGT能评价环境微气候条件,但有效温度是最简单和最适当的方法 ()。 7、提高照度值可以提高识别速度和立体感觉,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因此,增加照度值与作业效率的增长相关() 8、耳塞和耳罩可以降低人耳对噪声的感觉,而有利于听清楚对方的谈话内容()。 9、一般照明方式适用于工作地较分散或作业时工作地不固定的场所()。 10、打开收音机开关,选择所需节目这一过程是人机对应连接()。 二、填空题(15分,每题1分) 1、静态作业的特征是(),却很容易疲劳。 2、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量程为()。 3、用能量消耗划分劳动强度,只适用于以()为主的作业。 4、以能量消耗的相对指标评价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

5、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6、疲劳不仅是生理反应,而且也包含着大量的()和环境因素等。 7、视觉疲劳可以通过(),反应时间与眨眼次数等方法间接测定。 8、意识第Ⅱ层次是正常意识的()。 9、不考虑特殊局部需要,为照亮整个假定工作面而设置的照明,称为()。 10、把频率与强度的对应关系所表示的图形成为()。 11、我国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是基于作业者的()提出来的。 12、彩色系列可以根据色调、饱和度和()来辨别。 13、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采用 ()浓度表示法。 14、狭义的人机系统是指()。 15、视觉显示装置按显示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和指针显示两大类。 三、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人因工程学 2.色彩调节 3.人机系统 4.人为失误 5.人体测量 四、简答题(25分,每题5分) 1.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人因工程学_期末复习

人因工程学期末复习 1. 造成人为失误的原因可分成哪大类?而降低人为失误的方法有那三大项?答:造成人为失误的原因可分成﹕任务复杂度、环境因素、个人因素三大类。 降低人为失误的方法有﹕选用适当人选、教育训练、设计。 2. 如何从管理控制上减少工作时骨骼肌肉之伤害? 答:工作轮调、工作扩大、人员筛选、教育训练、工程/休息安排 3. 什么是反应时间?如何控制刺激信号以缩短反应时间? 答: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潜伏期,它是指刺激和反应的时间间距,由反应知觉时 间和动作时间两部分组成。随着刺激性质和反应内容的复杂化,反应时间也将随之增加。其反应时间有显著的差异,选择反应时间长于简单反应时间。人对各种不同性质刺激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种性质的刺激,其刺激强度和刺激方式的不同,中等强度刺激信号的反应时间小于阈限强度的刺激信号。刺激信号与背景的对比程度也是影响反应时间的一种因素,信号愈清晰愈易辨认,则反应时间愈短;反之,反应时间延长。当刺激信号持续时间不同时,反应时间随刺激信号的增加而减少。刺激信号的数目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最为明显,即反应时间随刺激信号数的增加而明显延长。 4. 生活中常见的水表显示装置的形式如下图所示。试分析其是否符合显示装置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原则。 答﹕这两个表盘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正确的读数。此设计主要违反了两个很重要的显示装置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原则:(1)如果仪表是由几个表盘组成的,则每个刻度盘内数字的增加方向应该完全一致;(2)刻度盘的读数应顺时针 5. 某小型零件装配在线坐姿工作的工作台为一类似于办公桌的矩形工作台,工作台的一侧为输送待装件的输送带。工作台上有多种零件及工具沿工作台长度方向一字摆开。试分析此工作场地布置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答﹕此工作场地不足之处是:(1) 工作台上零件及工具较多,一字摆开在工作台上,看起来整齐、清爽,实际上不方便作业,有些零件、工具可能摆在舒适作业范围之外;(2) 待装件输送带位于作业者侧面,需经常转身,增加能量消耗而容易疲劳,且不易准确观察,影响作业速度。改进建议:(1) 将零件与工具沿弧线设置在最舒适作业范围之内。(2) 工作台面向输送带,减少转身,便于观察和拿取零件。(3) 为了使作业者能方便的拿取前方的零件,工作台设计成凹进去一块,两肘部伸出可以取放零件,而且还可以使肘部得到支撑。 6. 人在操作计算机时易产生眼睛干涩、身体疲劳等现象,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为了舒适而高效的工作,请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一些建议。 答﹕长时间地观看显示器屏幕可能会导致眼睛疲劳,长时间地操作计算机可能导致身体疲劳,不正确的坐姿、较差的照明环境、使用尺寸不合理的计算机桌及坐椅、长时间久坐而不活动、计算机设备位置摆放不合适、狭窄的作业空间等因素都是造成身体疲劳甚至损伤的重要原因。为了舒适而又高效地工作,在安装和使用计算机时,可遵循以下人机工程学原则:(1) 将显示器和键盘放置在正前方。专用的工作台有助于将键盘摆放在正确的位置。(2) 将显示器放置在可以舒适观看的距离处。(3) 坐在显示器的正前方时,确保显示器屏幕与您的视线等高或略低。(4) 调整显示器的倾斜度、对比度和亮度设置以及照明环境(例如吊灯、台灯以及附近窗户的窗帘或百叶窗),以尽可能减少显示器屏幕的反光和闪烁。(5) 坐在可以对下背部提供良好支撑的椅子上。(6) 在使用键盘或鼠标时,使前臂保持水平,手腕处于自然舒适的位置。(7) 使用键盘或鼠标时,留出枕放手的空间。(8) 使上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9) 坐直,双脚放在地板上,大腿保持水平。(10) 坐在椅子上时,确保腿的重量落在双脚上,而不是座位的前缘。如果有必要,调整椅子的高度或使用脚垫,以保持正确的坐姿。(11) 经常改变工作方式。合理安排您的工作,尽量避免长时间打字。停止打字时,多做一些需要双手并用的活动。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doc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人因工程学 题目:火车硬座车厢方面的人机学研究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 11-1 姓名:吴霞、赵航 学号: 2011022410、2011022422 指导教师姓名:耿雷祝荣欣鞠金艳 设计起止日期: 2013年12月16日—2013年12月27日

目录 一、设计题目及说明-------------------------------------------2 (一)题目------------------------------------------------1 (二)说明------------------------------------------------1 二、现状调研-------------------------------------------------2 (一)现状调查--------------------------------------------3 (二)调查问卷--------------------------------------------5三、调研结果分析--------------------------------------------11 (一)结果显示-------------------------------------------11 (二)结果分析-------------------------------------------12 四、改善方案------------------------------------------------14 (一)座椅改善-------------------------------------------14 1.1改善背景---------------------------------------14 1.2改善原理---------------------------------------14 1.3人的坐姿状态-----------------------------------15 1.4坐姿受力---------------------------------------16 1.5人体尺寸数据获得-------------------------------17 1.6具体尺寸设计-----------------------------------18 (二)热水供应系统设计-----------------------------------20 (三)茶几的改进-----------------------------------------21 (四)火车照明设计---------------------------------------21 (五)车厢内色彩设计-------------------------------------23 (六)行李架的改进---------------------------------------24 (七)车厢中小推车的改进---------------------------------24 (八)卫生间的改进---------------------------------------24 (九)火车车厢中的温度改进-------------------------------25 9.1影响分析---------------------------------------25 9.2具体改进措施-----------------------------------25 (十)车厢内部空气质量的改进-----------------------------26 五、结论----------------------------------------------------27 六、参考文献------------------------------------------------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