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彩霞驻云岭_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产业开发研究
民族特色文化如何助力脱贫攻坚

云南拥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20多个世居少数民族在云岭大地上繁衍生息、和谐共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云南如何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助 力脱贫攻坚?大姚县彝绣绣娘刺绣传统文化成致富新帮手楚雄州大姚县彝族刺绣历史久远、内涵丰富,集工艺、民俗、实用于一体,世代传承,流行至今。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姚县把发展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彝族刺绣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以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们立足民族特色优势做文章,在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发展当地特色民族刺绣产业,让民族刺绣工艺品走出大山,以商品的形式走向全国各地及国外市场。
”大姚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大姚县共组建16个彝绣企业,其中彝绣龙头企业2家、彝绣微型企业3家、彝绣专业合作社2个,拥有州级彝绣专业示范村5 个、彝绣著名商标2个。
全县从事彝绣的妇女达9700多人,彝绣产业成为大部分农村妇女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些彝绣绣娘实现居家创业,一些则变身成为彝绣经纪人,彝绣成为她们致富的新帮手。
‘‘云南有不少乡村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要挖掘、开发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还是大有可为 的。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授昂自明表示,大姚县能够让传统彝绣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好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近年来,云南各地结合实际,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特色文化产品,通过整合“手艺人”资源、利用“手艺人”优势,加强与现代消费市场的连接。
“到腾冲一定要看一场皮影戏。
”这几乎成为游客到腾冲市固东镇旅游的必选项目。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腾冲皮影戏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是被誉为“云南四宝”之一的文化精粹。
为让皮影戏焕发新机,近年来,固东镇通过老艺人带新艺人、培训等方式,培养出一批皮影戏传承人,走出一条文旅结合的脱贫攻坚路子。
“现在游客来固东旅游,既能感受自然美景,又能体验人文气 息。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_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品为例

学 术 探 索 Acade m ic Exp loration
2011 年 4 月 A pr . , 201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品为例
樊泳湄 , 谭藯沁
( 1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文化与科技教研部 , 云南 昆明
件手工艺品 , 首先是下料、 化银、 制银片 ( 开片 )、 拉丝, 然后再注镆、 去铅、 清洗、 焊接、 雕刻、 打磨, 程序非常繁多。而 现在新华村的手工 作坊基本 上是使用半成品来进行加工 , 也就是说 , 传统的 生产加工的程序减少了 , 下料、 化 银、 制银片 ( 开 片 )、 拉丝这些工序基本上都可以取消了 , 根据生 产品种的需要, 生产者购买 银片、 银丝 回来就可 以直接进入到后面的程序了。除了工序的减少, 还带来工艺水平和产量的提高 , 比如拉丝 , 过去 是用木架做成的拉丝板来手工拉丝 , 2 个人一天 只能拉 1. 5 公斤银料, 拉起 来很费力, 而且拉出 来的丝还不一定圆润、 均匀。现在用绞银丝机取 代手工拉丝机, 一天就能拉 一吨银料, 拉出来的 银丝非常圆润、 均匀 , 用起来效果更好了 , 生产效 率也就提高了。 新精细设备的使用不仅是提高了效率, 也使 产品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如焊接 , 最早是在 地上挖一个坑, 在上面搭上 一个小火炉 , 助火的 风箱是羊皮做成的, 再用一 根管子把火接 出来, 在需要焊接处加热焊接。后来有了煤油灯后, 就 用吹火筒用嘴把火从煤油灯上吹到需 要焊接处 加热焊接。 这比 用地火 方便 一些 , 但 还是 很费 劲 , 吹火的力度很难把握 , 力气大了或 小了都不 行 , 时间的长短 也难以控制 , 是个技术活。现在 使用的是液化气、 鼓风机, 一打开开关火就来了, 只要放好焊药, 把握好火和 焊接点的位置、 时间 的长短就行了, 这样焊接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新设备、 新手段带来了好的生产效率 , 这在 錾刻图形的设计上表现更加明显。现在 , 新华村 白族传统金属工艺品很多是定单式的生产, 定单 方用现代的精细制图仪器和设备设计 样图后提 供给艺人制作, 这样就丰富 了艺人的创作 灵感, 丰富了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和手段 , 提高了錾刻 的效率。因为过去的艺人是看样做活 , 而现在是 把设计好了以后复印出来的图纸沾在 要錾刻的 做好镆、 灌好铅的器物上 , 按照图纸上 的花色图 案錾刻就好了, 不用刻一下 看一眼, 速 度就快多 了 , 而且批量生产的产品也标准化了。新华村传 统金属工艺品通过新技术、 新工具、 新 元素的灵 活应用 , 多样化、 多 元性已经淋漓尽致 地表现在 工艺品的造型、 装饰上, 风格不尽相同 , 能够满足 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文化、 不同的审美 标准和不 同欣赏习惯的人群的需求。 4 . 品种样式的增加 促进了手工艺 品的多元 化发展和创新 手工艺品的文化属性不是很外显 , 而它的商 品属性恰好很外显、 很直接。随着当代市场经济 49
彝绣产业 脱贫致富新渠道

彝绣产业脱贫致富新渠道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妇运》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妇联立足妇女工作实际和脱贫攻坚的需要,找准文化、扶贫与妇女工作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彝州女性的特点和特长,锁定彝绣产业发展这一重点,扎实开展"巾帼脱贫行动",通过举办系列活动,使楚雄彝族刺绣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5年来,全州5万余名绣女销售绣品300多万件,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彝绣成为妇女脱贫致富的新渠道。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关于发展牛羊产业促进彝区脱贫致富的思考 [J], 刘洪研
2.旅游扶贫视角下彝家新寨中的彝绣产业发展路径——以峨边彝族自治县为例 [J], 杨帅;宋秋
3.普玉珍的彝绣产业化实践及启示 [J], 马永飞
4.基于旅游扶贫视角的彝家新寨彝绣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J], 王丹
5.四川省纤检局赴凉山州调研彝绣产业发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普洱佤族织锦传统工艺分析

云南普洱佤族织锦传统工艺分析作者:贺圣达苏淼龙博安薇竹徐诺鲁佳亮来源:《丝绸》2023年第12期Traditional technology analysis of brocade of Pu’er Wa ethnic group in Yunnan摘要:佤族織锦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织锦之一,极具民族特色。
佤族织锦技艺主要靠手口相传,缺乏具体的文字资料。
随着佤族织锦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佤族织锦的任务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传承佤族织锦传统技艺和优秀文化,推动佤族织锦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云南普洱佤族织锦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该地区织锦使用腰机织造,有棉锦、麻锦和混合锦三类,所用染料主要来自动植物及矿物提取。
探究了佤族织锦常用染料的制备工艺,对佤族织锦所用织机及其织造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佤族织锦的主要纹样及含义,其各式纹样体现了佤族人民对生命的热爱、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寓意,是佤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本文可为佤族织锦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策略支撑。
关键词:佤族织锦;染料;织造工艺;织机;纹样;复制实验中图分类号:TS105.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17003(2023)120099起始页码07篇页数引用页码:121201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3.12.013(篇序)收稿日期:20230113;修回日期:2023110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2019YFC15213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CKG023)作者简介:贺圣达(199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丝绸设计与工程。
通信作者:苏淼,教授,*****************。
佤族织锦在佤语中被称为“待”,其纺织工艺自古就是佤族妇女从十三四岁孩童开始就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
佤族织锦在佤族人民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一般用来做服饰、挎包、被面、床单、毯子等,在祭祀和重大节日中也常用作装饰。
石林阿着底村彝族刺绣工艺调查报告

石林阿着底村彝族刺绣工艺调查报告
肖青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石林彝族在刺绣工艺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近年来石林阿着底村的刺绣工艺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成功发展道路.本文对该村彝族刺绣的历史、工艺、成品制作、技艺传承、产销模式等进行了调查.
【总页数】8页(P66-73)
【作者】肖青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
【相关文献】
1.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传统刺绣图案的研究与应用 [J], 杨柳
2.石林彝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初探 [J], 严然;吴丹
3.石林小箐村刺绣工艺调查报告 [J], 李荣荣;毛颖
4.对云南民间刺绣工艺传承现状的思考——以彝族花腰刺绣工艺为例 [J], 彭瑶
5.乡村旅游地生态文化传统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效应——以云南石林县彝族阿着底村为例 [J], 周鸿;吕汇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宣威的传统手工艺品赏析

云南宣威的传统手工艺品赏析云南宣威,位于中国南方的云南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这里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背景。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赏析和关注。
本文将带您领略云南宣威的传统手工艺品之美。
一、宣威蜡染宣威蜡染是云南宣威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宣威的蜡染以其独特的纹样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
蜡染的制作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手工艺,主要分为设计、涂蜡、染色和去蜡等步骤。
在制作过程中,艺人们需要运用手中的蜡笔在白布上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并在染色前使用蜡涂抹在图案部分,以保持其原色。
染色完成后,再用热水煮去布料上的蜡,就能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蜡染艺术品了。
二、宣威竹编宣威竹编是宣威地区另一种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别致的设计而备受赞誉。
宣威的竹编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
竹编的材料主要是选用云南特产的高山竹子,经过采摘、晾晒、削皮、切割等一系列工序处理而成。
宣威竹编的工艺精湛,包括编织、注塑、贴饰等环节,制作出来的竹编作品线条流畅漂亮,造型别致独特。
三、宣威剪纸宣威剪纸是宣威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宣威剪纸以其精细而独特的剪贴纸技艺闻名于世,作品制作精美,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宣威的剪纸作品主要以动物、花卉、山水等题材为主,通过巧妙的剪纸技巧,艺人们能够将画面制作得栩栩如生,栩栩欲活。
同时,宣威剪纸作品的纹样造型丰富多样,色彩鲜艳,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宣威木雕宣威木雕是云南宣威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凭借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备受瞩目。
宣威的木雕作品主要采用当地的花梨木、紫檀木等高质量木材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加工工序,刻划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
这些木雕作品包括人物形象、山水风景、动物形象等,形态逼真传神,栩栩欲活。
五、宣威陶瓷宣威陶瓷是宣威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刺绣的现代价值与文创产品研发

云南少数民族刺绣的现代价值与文创产品研发作者:晏飞来源:《商业文化》2020年第11期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承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情感和文化。
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行业所重视的今天,云南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传承及文创产品的研发也成为了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少数民族刺绣被誉为指尖上的艺术,这是少数民族人民对于自己所认知的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云南,基本上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刺绣技艺和刺绣文化,如苗绣、彝绣等等,这些不同的刺绣技艺、文化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刺绣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刺绣现状及短板云南少数民族刺绣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绣法变化繁多、色彩搭配丰富,其刺绣技艺在民族服饰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对云南刺绣产业的不断保护和推动发展,开展了刺绣人员培训以及设计比赛和一些宣传活动,使得当地人的热情被带动起来,并利用电商使得刺绣产业的产值实现了稳步增长。
将云南传统刺绣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创作的产品,不仅走出了当地,而且走向了国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当前的刺绣发展也面临一些危机。
由于刺绣产品缺乏创意,产品没有走向高端化,进而产生的附加值比较低。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云南少数民族刺绣这个宝贵的遗产,当地一些行业组织了一些人员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使得更多的云南少数民族民众来从事刺绣生产,刺绣产业成为了当地妇女提升收入的一个重要行业。
当前云南少数民族刺绣产业的发展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同其他的一些文创产业相比还远远不够,要将民族刺绣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才能建立起具有高度创意的文创产业,才能推动其产业的发展。
同时,云南少数民族刺绣要适应社会的改变,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融入其中,才能够生产出既具有民族特点又饱含文化内涵,同时兼具了时代感以及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这样才能够提升云南少数民族刺绣产业的影响力。
同时,需要对从事刺绣的相关人员进行技能的培训,才能够推动云南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2024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文字版,含答案)

2024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全卷四个大题,共26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
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
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云南的靓(liàng)丽名片。
巧夺天工....的剑川木雕、闻名遐迩的鹤庆银器、流传久远的腾冲皮影戏、跻身国际时装展的楚雄彝族刺绣……它们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融入云岭儿女______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皆有传习声...,非遗繁花缀(zhuì)云南。
近年来,云南不断发掘出一批又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盟县的佤族织锦______古法技艺,一经一纬循环往复,色彩以黑、红为主,黄、绿、白、蓝、粉、棕相间(jiān),像极了挂在佤山苍穹(qióng)下的彩虹。
佤族织锦融入了绿水青山、彩霞云霓等元素,以丰富的色彩和纹样形成独竖一帜....的风格。
贡山独龙族妇女手工编织而成的独龙毯“约多”,以连续的直线条纹拼接而成,同样色彩绚丽。
编织毯子的独龙族妇女也被称为“织彩虹的人”。
芒市德昂族的酸茶,运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味。
德昂酸茶分饮用茶和食用茶,食用茶是德昂餐桌上一道______的美食……不论现在还是未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在世界舞台上______。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靓(liàng)B. 缀(zhuì)C. 间(jiān)D. 穹(qióng)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巧夺天工B. 传习C. 独竖一帜D. 绚丽3. 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血液承载不可或缺大放异彩B. 血脉承载不可多得精彩纷呈C. 血液传承不可或缺精彩纷呈D. 血脉传承不可多得大放异彩4.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 芒市德昂族的酸茶,运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具有与众不同的风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就彩霞驻云岭———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产业开发研究● 张之纯 自古以来,云南各民族人民在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通过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创造了品类繁多的手工艺。
这些民族民间手工艺,不仅是各族群众谋生的手段,分。
今天,在把云南建成民族文化大省的伟大工程中,继承和开发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类繁多,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实用类手工艺、欣赏类手工艺,宗教祭祀类手工艺。
按产品分类,可分为陶瓷手工艺、金属加工手工艺(包括铜、锡、铁、金银等金属冶炼加工)、纺织印染手工艺(包括麻、棉、丝、毛)、挑花刺绣、服饰缝制手工艺、金银首饰加工手工艺、皮革和毛皮加工手工艺、竹藤棕草编织手工艺、木器制作、雕刻及建筑装饰手工艺、大理石加工及各民族石雕手工艺、骨角、象牙、果壳雕刻及根雕手工艺、民族民间乐器制作手工艺等等。
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同时力求美观,把功能和审美要求完美地结合起来,如陶器、木器、竹藤编织、服饰绣制,皆是民族群众的生活用品,同时又都作了艺术加工,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大多数手工艺品皆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如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铜锡资源、竹木藤草资源、棉麻毛资源、大理石资源,进行艺术加工,使天然资源为人们生活服务;民族民间手工艺,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副业为主。
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主。
这就使各种手工艺及其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人因艺而异的独特风格。
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手工艺品的造型、款式和图案,往往是表达了各族劳动人民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反映了各族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念、信仰崇拜和风俗习惯。
其图案纹饰、色彩配置,皆有民族文化背景,如彝族尚黑,以黑为尊贵;白族尚白,以白为纯洁高尚。
傣族爱用大象、孔雀图案,象征吉祥;苗族妇女服装上的三道横线,代表了该民族历史迁徙路线;彝族刺绣多为虎纹、火纹、马樱花纹,白族挑花则多为花鸟虫鱼,都反映了各族的性格、审美取向和信仰追求。
各民族民间手工艺风格,一般都呈现出简炼、粗犷、纯朴、自然的特点,图案装饰性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富有民间性、平民风格,而无宫廷味和贵族味。
在历史上,民族民间手工艺在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民族民间手工艺对振兴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民族民间手工艺担负着生产民族特需用品的重任。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特需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如农牧工具、民族刀具、背箩、斗笠、蓑衣、餐饮器具等,仍有相当一部分是群众自制自用,或就地取材,就地生产销售,供应市场;第二,我省少数民族的服饰,自古以来就主要靠自纺自缝用以自穿。
在当前,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服饰仍然要由民族民间手工艺纺织、印染、挑绣、缝制,民族民间手工艺在绣制民族传统服饰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民族民间手工艺是我省当前旅游工艺品的主要生产阵地之一,为我省旅游购物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第四,民族民间手工艺是装饰美化・83・文化长廊 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各民族群众善于运用传统的手工艺来装饰住房,制作家具,装饰生活用具,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五,民族民间手工艺是我省农村最重要的家庭事业,是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是组织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特别显著的如木雕、石雕、挑花刺绣、扎染蜡染、竹木藤草的编织制作、金属制品加工等,具有普遍性、群众性、投入少、收效快等特点;第六,民族民间手工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民族民间手工艺,是我省城乡广开就业门路、安排劳动者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第七,民族民间手工艺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节庆娱乐活动,生产各种民族乐器、民间玩具和节日喜庆用品,活跃了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民族民间手工艺还为各民族群众的宗教、祭祀活动,生产多种传统的祭祀用品,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特殊的需要;第八,我省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一些精品,已批量生产,成为我省传统的出口产品,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换取外汇。
省委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
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建设过程中,继承和开发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加大开发力度,推动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民族民间手工艺的特点,借鉴其它省市发展民族民间手工艺的经验,云南在开发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工作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认真贯彻保护、发展和提高的方针。
国务院1997年5月20日颁发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确定对传统工艺美术要实行保护、发展和提高的方针。
所谓传统工艺美术,也就是具有悠久历史、精湛技艺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
应该积极贯彻国务院《条例》中确定的各项措施,首先要对全省民族民间手工艺进行全面调查,对名艺名品列出名单,对其工艺进行系统总结,形成较科学、较为规范的工艺规程。
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扶持生产发展,使民族民间手工艺不至断艺断档,并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
二、把发展民族民间手工艺与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剑川县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成功经验,该县在城乡大力发展传统的木雕工艺,全县城乡木雕从业人员已达7000多人,1995年木雕业社会总产值达4000多万,成为有名的木雕之乡。
鹤庆县新华村,大力开发以铜制品为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全村有756户人家从事手工艺,生产品种上千种,1996年手工艺加工收入1301万元,占该村经济总收入的6514%,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一个州级小康示范村。
文山州广南县小广南村民族民间绣品别具一格,他们绣制的背带、鞋子、绣球、背包及壮锦,除自己用和赠送亲友外,已批量生产,走向市场,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项目,1996年就有319幅壮锦远销韩国。
类似的典型还很多。
应该承认,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手工艺,只要因地制宜,认真发掘,积极开发,就可以使民族民间手工艺宝库焕发光彩,为本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把开发民族民间手工艺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
云南要建成为旅游大省,大力开发旅游工艺品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省政府已就此作出了规划。
近年来,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地州,在制订本地州经济发展规划时也都把开发旅游工艺品列入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的产品目录与目标。
最近省旅游局在大理州鹤庆县召开现场会,把鹤庆县新华村确定为省级民族旅游村,这是我省以民族工艺品为特色的第一个民族旅游村。
只要领导重视,认真组织,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四、抓住调整所有制结构的机遇,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战略措施相结合,推动民族民间手工艺加快发展。
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基本上是一家一户,个体独立手工生产,如鹤庆县新华村就是“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还有大理市城乡大理石工艺品加工、大理草帽编织、各民族民间刺绣、竹藤棕草编织、剑川木雕、路南石雕、腾冲玉石加工等,基本都是个体私营。
这是当前民族民间手工艺最适合的生产组织形式。
据考察,即使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仍然存在大量的以个体手工操作为特点的手工艺生产方式。
说明这种生产方式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
中共云南省委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已于去年作出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应该抓住机遇,充分运用政策,创造好的环境,推动民族民间手工艺加快发展。
在这方面,丽江县、腾冲县等最近已经作出决定,把放手发展民族民间手工艺作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环节,值得各地借鉴。
五、以手工劳动、家庭作坊为主,同时要推进技术革新,有条件的要建立专业工厂。
在民族工艺品中,有些是必须手工操作的,但有些工序适合机械操作,可以因材施艺,因品制宜。
如大理石解料和磨面、木制品加工、金属制品的铸造焊接等,通过引进专业机械,革新工艺,可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在以家庭作坊为主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专业工厂,如石林、文山等地建立了缝绣厂、民族服装加工厂,大理的扎染、剑川的木雕也建立了若干个专业工厂,发挥了规模经济效益,扩大了生产批量,适应了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六、把民族民间手工艺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和现代艺术结合,与・93・ 文化长廊现代工业设计、装饰设计结合,提高民族民间工艺品的档次和文化艺术品位。
近几年剑川木雕企业与画家结合,创作了《西游记》连环画和张胜温画卷等巨型木雕。
建水紫陶与书画家结合,用断简残帖装饰美陶,显示出极高的文化品位。
昆明蒋雨田工作室和憨夯陶艺研究所两家生产的红土陶工艺品,既保持了土陶工艺原始、神秘、古朴的特点,显示出“返朴归真”的意境,又运用现代派的艺术构思,结合采用重彩画艺术,使红土陶制品蕴藏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神韵,已成为云南旅游产品中高品位的工艺品,受到了青睐。
大理扎染、昆明蜡染的许多图案设计,也都呈现出云南地方民族特色与现代艺术流派相结合的新的艺术效果。
实践证明这是提高民族民间手工艺的欣赏价值的重要途径。
七、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结合。
包括采用新材料,推广新技术,创作新题材,开发新品种、新款式,不断推陈出新。
当前特别要注重开发旅游纪念品、陈设工艺品、礼品、奖品,并尽可能使产品系列化。
还要不断研究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开发具有新功能的工艺品,扩大手工艺的服务领域。
如用于商品包装装潢提高商品附加值的工艺品,用于室内装饰,提高室内装饰文化档次的工艺品。
八、大力培养技术人才,提高手工艺的开发能力。
人才培养方法采取家庭世代承传、艺师带徒与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等方法相结合,对于具有特种手工艺的艺匠、技师,由各级政府倡导扶持,配备专人跟师学艺,千万不要使名师名技人去技绝。
九、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引导和服务,可以采取成立行业协会等形式,为手工艺专业户、专业工厂提供市场信息,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开辟销售渠道,推动民间手工艺产品更快更多地走向市场,以销促产,推动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节日快乐・基诺族的“特毛且”● 董菊英 隆冬时节的基诺山,欢快的牛皮鼓声和红火的歌谣掀出朵朵热浪,那是基诺族人在过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特毛且”。
“特毛且”,基诺语,汉译意为“打铁节”,这是一个尊重手工业匠人的劳动节日,且与祈祷农业丰收有关。
按照基诺族的历法,一年有13个月,1月为岁始,13月为岁终,两个月交接时过年。
每年农历十二月期间,各寨特定的寨父、寨母即依据气候节令选择具体日期过年,他们敲起被族人认为神器的牛皮大鼓,宣布“打铁节”开始,这时,全寨的人便集中到寨父、寨母家,等候寨父、寨母安排和分配过年时的准备工作。
同时,各家各户要凑钱买一头水牛,准备举行剽牛仪式,并且由寨父、寨母决定剽牛人(一般请外寨的人)。
准备工作安排完后,节前寨子里每户人家要出一人持弓箭,背上火药枪,到山上捉两只黄嘴鼠,献给寨父、寨母,意为儿女孝敬寨父、寨母的节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