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合集下载

傣族的民族工艺品

傣族的民族工艺品

傣族的民族工艺品
傣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其民族工艺品涵盖了丰富多彩的种类,以下是其中几种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
1. 傣族纺织品:傣族纺织品具有鲜艳多彩、色泽鲜明的特点,生动表现了傣族人民的独特风情。

主要包括傣族服饰、细节用品和各种布料。

2. 傣族竹编:傣族竹编多以竹子编织而成,具有韧性、轻便、环保等特点。

用途广泛,主要包括各种筐、篓、箱、笼、扇等。

3. 傣族木雕:傣族木雕以其造型逼真、刀法精湛、寓意深刻而著称。

主要以木乃伊、云南松、黄杉木等材质为主。

4. 傣族银饰:傣族银饰精美绝伦,造型独特,富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既有传统的装饰品,又有现代的时尚珠宝。

5. 傣族陶器:傣族陶器色彩斑斓、造型优美,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主要包括傣族马蹄形餐具、茶具、花瓶等。

纳西族的传统工艺品(3篇)

纳西族的传统工艺品(3篇)

第1篇一、引言纳西族,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纳西族的传统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将介绍纳西族的传统工艺品,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二、纳西族传统工艺品的种类1. 纳西族银饰纳西族银饰是纳西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品之一。

银饰种类繁多,包括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银腰带等。

纳西族银饰的工艺独特,造型精美,色彩斑斓,富有民族特色。

2. 纳西族木雕纳西族木雕以雕刻精湛、造型古朴而著称。

木雕作品主要包括家具、屏风、佛像、香炉等。

纳西族木雕的雕刻技艺高超,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富有立体感。

3. 纳西族漆器纳西族漆器以天然大漆为原料,经过打磨、上漆、雕刻等工序制成。

漆器色泽鲜艳,质地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纳西族漆器主要包括漆盒、漆盘、漆碗等。

4. 纳西族刺绣纳西族刺绣以其独特的技艺、丰富的图案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而闻名。

纳西族刺绣主要分布在纳西族聚居的丽江、中甸、维西等地。

刺绣作品包括服饰、枕头、挂毯等。

5. 纳西族东巴文字画东巴文字是纳西族古老的文字,被誉为“东方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字画是纳西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以东巴文字为基础,结合绘画、雕刻等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东巴文字画主要包括东巴经卷、东巴画、东巴雕刻等。

三、纳西族传统工艺品的制作工艺1. 纳西族银饰制作工艺纳西族银饰制作工艺包括打制、錾刻、镶嵌等。

银饰制作过程中,工匠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将银片、银丝等材料打造成各种造型,再通过錾刻、镶嵌等工艺,使银饰更加精美。

2. 纳西族木雕制作工艺纳西族木雕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材、设计、雕刻、打磨等环节。

工匠们根据木料的质地和纹理,设计出富有特色的图案,再运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将图案雕刻在木料上。

3. 纳西族漆器制作工艺纳西族漆器制作工艺包括选材、打磨、上漆、雕刻等。

工匠们选用优质的大漆,经过多次打磨、上漆,使漆器色泽鲜艳、质地细腻。

云南鹤庆新华村银器工艺调研

云南鹤庆新华村银器工艺调研

云南鹤庆新华村银器工艺调研云南鹤庆县新华村银器工艺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制品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制品精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了解该村的银器工艺传承及其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调研。

一、传统工艺制作过程1.选材:银器选用的是质地纯净的银块,经过淬硬处理后,材质更加坚韧。

2. 打制模型:以牛角为材料,制作出需要的先锋模型。

3. 烤模:将制作完的模型放入焙烧炉中,烤干后取出备用。

4. 银板切割:将银块切割成船形的底板,并在底板上画出设计图案,以便进行下一步的银丝制作。

5. 银丝制作:将选用的银条放入铊池中,加热至熔化状态后,将其吐丝,拉制成不同粗细的银丝线,经过多次拉制和压制,银丝线变的更加细长、均匀。

6. 焊接:根据设计图案将银丝逐一铺设在银板上并定位,在有用的接缝处采用一定的焊接技巧,将银线与银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7. 敲打:银器基础形成之后,银匠就会在细微处施展锤法,调整造型和比例。

这一过程是银器雕琢的灵魂所在。

8. 再烤,抛磨:经过烤焙之后,鹤庆新华村的银器工艺需要进行精细抛磨的道理,以获得表面 smoother和光洁度。

9. 杂项加工:如果设计要求,某些小部件、小零件需要通过特殊的加工工艺予以落实。

这一步骤通常较少使用,但它也是工艺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0. 镀金:在银器的表面涂上一层金色的外表层,以保持其色泽鲜艳,永久不会退色。

二、现状分析在现代社会中,与许多传统工艺一样,银器制作工艺受到了现代机械生产力和流程的影响。

不过,鹤庆新华村的银器工艺得以保存和传承,一方面因为多年来家族继承,另一方面则在于村里成立了涉及本地村落和全区的银器合作组织。

他们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手工艺品展览会,展现他们的银器制造技艺,旨在将这项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同时,该组织还致力于探索性地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尤其是在珠宝首饰领域上,合理运用优秀的银器便于叠加、扭曲、复制等特性,开发出更为美观时尚的银饰产品。

三、未来展望尽管银器工艺这项传统手工艺品正在慢慢走向衰落,但仍有部分人希望它能得到传承,并有更充分的“利润支持”。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美丽背后的困惑[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发布日期:2012-08-26 | 浏览(4822)人次| 投稿| 收藏]策划:郑海王菁撰文:林巧王菁摄影:子涵王佳扬波光逵建水紫陶石林刺绣新华银器(加工)彝族刺绣周城扎染曾看过一句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

所以,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多年来,云南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道路上苦苦寻找突破口和别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虽有成效,但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与震撼还迟迟未见。

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好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让它们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使这些精湛的云南民族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荣耀,源自历史的承载当我们身边的文化渐渐走入遗产的行列,我们不得不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因为我们不能再失去。

说起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人都认同云南民族崇尚传统,民族认同感很强,集体无意识的传承使很多民间手工艺品,时至今日还保持着很多原¬始风貌,延续着千百年手工艺品制作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古老方式,顽强地保留着云南独有的地域性特征,“活化石”般地展示了一部手工艺的萌芽发展史。

至今,仍然有很多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师傅,孤独而荣耀地支撑着那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

绚丽多彩的石林刺绣“阿着底是个好地方,撒尼人勇敢又坚强;……¬火把节是撒尼人的节,火把节到人人忙;山茶花是撒尼人的花,火红的山茶世无双。

谁¬是摔跤场上得胜的人,绣朵茶花披在他身上。

”歌声从一棵很大的榕树后面透过来,围着树干绕了大半圈,才见阿诗玛一边唱着一边在一幅长绸上面绣花。

相信谁¬都不会忘记电影《阿诗玛》中的这个经¬典镜头,心灵手巧的阿诗玛正飞针走线,为摔跤场上的英雄绣着红茶花。

云南华宁陶的制作工艺与发展现状

云南华宁陶的制作工艺与发展现状

云南华宁陶的制作工艺与发展现状云南华宁陶,是中国南方的一种非遗文化,是云南省华宁县传承已久的地方特色手工艺品。

华宁陶以其绘画精美、造型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等特点,深受海内外收藏家和旅游者的喜爱。

华宁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胎、刻花、拉坯、刻花填料、素胎彩等环节。

制作过程较为繁琐,需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制作,一丝不苟。

以制胎为例,需要先选择适合制作陶器的泥土,加水拌匀,制成一个个球形胎,然后再放置在石灰水池中浸泡,等待上下胎贴合。

这样制作出的胎质地更加细腻、均匀、韧性、色泽也更加纯正。

制成的胎与花饰部分的刻花、填料、贴花都需要进行烧成釉炉来完成制作。

华宁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华宁县的细瓷产业已经十分发达,制出的瓷器在中国国内及海外市场上都有很高的声誉。

而陶器生产那时还没有出现,直到1949年以后,随着冶铁产业的兴起,人们逐渐从以往的传统职业转向了陶器生产。

华宁陶的制作技艺一代传一代,历经百余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云南地区独特的一项手工艺品。

华宁陶的多样化也是其制作工艺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华宁陶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元素,如地貌、民间传说、动物、植物、花卉、人物等,这为华宁陶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如今,华宁陶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造型和花纹上,还开始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创新华宁陶的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如立体打印技术、数字化设计工具等。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市场的变化,华宁陶面临着诸多挑战。

虽然传统手工艺品在社会上依然保持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但由于生产过程复杂,制作时间长,特别是当代消费者对流行化、便利化的商品需求上升,在市场竞争中,华宁陶面临的无形压力也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华宁陶的工艺传承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许多年轻工艺人才缺乏传统手工艺的技能和教育经历,这造成了传承断层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华宁陶需要有更广泛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一方面,政府应该注重对非遗文化保护的力度和宣传,加强相关教育和培训,注重传承工艺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构建。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及特征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及特征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种类
• 1、皮影 • 2、剪纸 • 3、年画 • 4、刺绣 • 5、玩具 • 6、雕塑
戏戏“东戏“各民皮 ””纸北”老地间影 )(窗称,虎对古, 等保皮“广影其老古 等山影老东”称的称 。等”耷、,谓一“ 地,影湖四不种影 俗云”南川一造戏 称南,称称,型” “称山““北戏, 靠“西影灯京曲是 子皮称戏影称艺中 术原 人 ” 。 ,
皮 影

剪纸
形很 村 料布 金 其 空 其 纸 人 的 具 有 创 花 剪 式广 是 。、 银 载 的 在 是 们 艺 有 的 作 或 纸 。的 历 剪皮 箔 体 感 视 一 统 术 别 用 时 剪 , 一 史 纸、 、 可 觉 觉 种 称 作 , 刻 , 画 又 种 悠 在革 树 以 和 上 镂 为 品 但 刀 有 。 叫 民 久 中等 皮 是 艺 给 空 剪 基 创 , 的 区 刻 间 、 国片 、 纸 术 人 艺 纸 本 作 虽 用 别 纸 艺 流 农状 树 张 享 以 术 。 相 出 然 剪 在 , 术传 材叶、受透,剪同来工刀18
• 在云南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民间美术是非常丰富的,许多
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民间美术,它涵盖了 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婚、丧、嫁、 娶、年节时令、宗教活动、礼乐仪式……这些工艺美术品 既是凝聚、团结本民族的文化物质体现,也寄托着他们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们很善于利用工艺美术的手段 美化自己的生活,用美术造型形象地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正如美国民族学家弗朗兹· 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一书中 的导言所说:“据我所知,世界上任何民族,不论其生活多么 艰难,都不会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于食宿上。
•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
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 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 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 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 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 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 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 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 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 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 精神。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的介绍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的介绍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的介绍
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艺术。

以下是云南民族民间艺术的介绍:
1. 云南歌舞:云南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歌舞表演,如彝族的花灯舞、赫哲族的马场舞、纳西族的三阳歌舞等。

这些歌舞多以民族特色的服饰、音乐和舞蹈动作为特点,展现了民族的风情和习俗。

2. 云南戏曲:云南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戏曲形式,如彝族的阿细跳、白族的镇和白戏、哈尼族的堆秧歌等。

这些戏曲以口头传承为主,融合了当地的历史、神话和传说,表达了民族的情感和价值观。

3. 云南手工艺品:云南的少数民族以其精湛的手工艺而闻名,如彝族的织布、苗族的银饰、纳西族的木雕等。

这些手工艺品多以当地的自然和文化为灵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

4. 云南壁画:云南的少数民族也有丰富的壁画艺术,如彝族的圣山壁画、傣族的寺庙壁画等。

这些壁画多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运用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绘画技法,展现了民族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云南的民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它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
一。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体验民族文化的机会,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云南传统手工艺品欣赏感受云南工艺的独特力

云南传统手工艺品欣赏感受云南工艺的独特力

云南传统手工艺品欣赏感受云南工艺的独特力云南传统手工艺品欣赏感受云南工艺的独特力量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地方。

这里有着众多美丽的山川景色以及独特而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品。

在云南旅行期间,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并感受到了云南工艺的独特力量。

以下是我亲身经历的云南传统手工艺品的欣赏感受。

1. 彝族刺绣:彩色丝线交织的艺术位于云南的彝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而闻名于世。

我参观了一个当地的刺绣作坊,刺绣师傅们手持绣花针,熟练地将五彩缤纷的丝线穿插在细密的织物上。

他们的技艺精湛,每一幅刺绣作品都生动地展现着云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被他们的耐心和细致所打动,传统技艺传承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

2. 傣族银饰:闪耀的民族风情傣族是云南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以其精美的银饰品而闻名。

我参观了一家傣族银饰作坊,看到了银匠们手持小锤小刀,将银块打造成各种精美的首饰。

他们巧妙地运用了纹饰和几何图案,使得每一件银饰都充满了傣族独特的风情。

在这片融合了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的银饰世界中,我感受到了傣族民族自豪感和对独特文化的传承。

3. 白族蜡染:艺术与自然的交融白族是云南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擅长使用天然染料制作独特的蜡染作品。

我参观了一家蜡染作坊,亲眼目睹了蜡染师傅们的巧手艺术。

他们用火烧熔蜡,将其滴在布料上,再用天然染料进行染色。

最后,他们撕去蜡块,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案呈现在眼前。

在这些蜡染作品中,我感受到了白族人民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他们将自然美嵌入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白族蜡染艺术。

4. 纳西族木雕: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纳西族是云南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以其精美的木雕工艺而闻名。

我参观了一个木雕工坊,看到了木雕师傅们手握锯子和刀具,将木头雕刻成精致的动物、人物或者自然景象。

他们追求至善至美,每一件木雕作品都展现了他们的巧思和耐心。

纳西族木雕作品的欣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与技艺的结合所带来的独特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美丽背后的困惑[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

布日期:2012-08-26 | 浏览(482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策划:郑海 王菁

撰文:林巧 王菁 摄影:子涵 王佳 扬波 光逵

建水紫陶 石林刺绣 新华银器(加工) 彝族刺绣

周城扎染 曾看过一句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多年来,云南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道路上苦苦寻找突破口和别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虽有成效,但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与震撼还迟迟未见。

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好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让它们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使这些精湛的云南民族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荣耀,源自历史的承载 当我们身边的文化渐渐走入遗产的行列,我们不得不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因为我们不能再失去。

说起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人都认同云南民族崇尚传统,民族认同感很强,集体无意识的传承使很多民间手工艺品,时至今日还保持着很多原¬始风貌,延续着千百年手工艺品制作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古老方式,顽强地保留着云南独有的地域性特征,“活化石”般地展示了一部手工艺的萌芽发展史。至今,仍然有很多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师傅,孤独而荣耀地支撑着那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

绚丽多彩的石林刺绣 “阿着底是个好地方,撒尼人勇敢又坚强;„„¬火把节是撒尼人的节,火把节到人人忙;山茶花是撒尼人的花,火红的山茶世无双。谁¬是摔跤场上得胜的人,绣朵茶花披在他身上。”歌声从一棵很大的榕树后面透过来,围着树干绕了大半圈,才见阿诗玛一边唱着一边在一幅长绸上面绣花。相信谁¬都不会忘记电影《阿诗玛》中的这个经¬典镜头,心灵手巧的阿诗玛正飞针走线,为摔跤场上的英雄绣着红茶花。

石林彝族自治县阿着底村是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她的动人故事仍在继续,她的刺绣手艺代代流传。这源于彝族撒尼人传统刺绣是其民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最主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点,至今基本还保留着撒尼人传统的图案、色彩及制作工艺。同时,撒尼人传统刺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

“我们石林撒尼女孩啊,会说就会唱,会走就会绣。”36岁的毕芳坐在自家的场院里,在一块大大的棉布上绣出图案工整、复杂精美的三弦花;这么大的作品,她一年要绣三五块。

针是寻常针,线是金色、银色或五彩斑斓的毛线、丝线,刺绣手法却颇不寻常,针在布面上跳动,就像小小的飞鱼潜入水面又跃出水底。毕芳说,这可是阿着底撒尼女孩的绝技——挑花刺绣,讲究细密扎实,灵动精准。阿着底8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这门绝技,它从数百年前就传承下来,女孩们从记事起就跟着外婆、妈妈、姑姑们绘图刺绣了;一张纸,一块布,一根针,想画¬什么画¬什么,想绣什么绣什么,看谁¬想出最精美的图案,看谁¬绣出最灿烂的杰作。2008年,它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都把我们石林撒尼女子称作阿诗玛,我们深感骄傲。挑花刺绣,应该是我们最像阿诗玛的地方了——做好刺绣,才是名副其实的阿诗玛,才能把这种骄傲世代延续下去。”毕芳说。

如今,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装扮了新一代“阿诗玛”、“阿黑”,石林旅游中的人文风情更加美丽动人。彝族撒尼人刺绣成为石林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商品,是几乎每一个到石林来的客人都要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传奇世界的鹤庆银器 盛夏的晨雾还没散去,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的白族村寨里却早已不再寂静,四处回响起小铁锤敲打金属的声音。

半个多世纪以前,为了生计,鹤庆新华村的“小炉匠”们挑起担子远走他乡,走村串寨,凭借技艺为人们加工银器,足迹遍及云南诸多村寨以及省外的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地。

而今,新华村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华石寨子银器这一著名银器手工艺品牌不仅闻名国内,还享誉国际。

在老人们的叙述里,我听到了新华银器的千年往事。银都水乡新华村原¬名石寨子,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石寨子匠人就开始从事金银铜¬等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据史料《白族心史》记载,皮罗阁火烧松明楼统一六诏时,慈善夫人以银钏辨夫,故事中的银钏就出自新华匠人之手。

新华石寨子银器的加工制作在明朝洪武年间得到了推进发展。据史志记载,洪武初年,有一中原¬汉族洪姓参将率军在石寨子屯戍,“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匠人们在传承祖辈手工艺的同时,不断吸收周边民族文化,使之融入银器的加工制作当中。

银都水乡新华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银器加工方式,纯手工打制出的产品精美绝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新华村匠人中也涌现出了寸发标、母炳林、董¬中豪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大师,新华村也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银都,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原¬始手工艺传承故园”。

目前,新华村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个小作坊,一家一个品种,互不重复。制作工匠以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为主,不论男女老少。在制作过程中只用简单的木墩、小手锤、小凿子等工具,凭着打制工匠熟练的技巧、精湛的工艺敲打出一件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民族用品。这里的银器,大多选用含量达99%以上的纯银,而且工艺相当精美。一个拇指指甲盖大小的银算盘,每一颗针头大的算盘珠子都能拨动。这里的手工艺品,大到近10米的铜¬像,小到毛豆大的银拖鞋,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走进位于新华村的云南银器博物馆,看着琳琅满目、令人回味无穷的工艺品,品味新华村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所走过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千余年来,新华村的民间艺人带着精湛的手工艺走四方,随着茶马古道将传统文化撒播到世界。新华艺人,也由过去的小炉匠变为今天的工艺大师。如今,他们依然用手中的小锤续写着银器世界的传奇。

风情浓郁的周城扎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族聚居的云南大理洱海地区是云南纺织文化的摇篮之一,这里世代流传着一块白布通过绞扎、浸染等步骤,蜕变成具有浓郁风情的扎染布的美妙过程。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扎花布、印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东汉时期,白族先民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之法。《新唐书•南蛮列传》记载,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正是扎染而成。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士坤介绍:“扎染的主要染料来自板蓝根。那时的周城村,家里、地里,漫山遍野种着板蓝根,真叫壮观。”

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扎染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

制作时,根据作者喜欢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一定襞褶的小纹,再行浸入染缸里浸染。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构图严谨,布局丰满,多为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

周城生产的扎染布与其他扎染布在图案上有很大的区别,一般的扎染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案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周城扎染的图案则取材于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梅花、鸟虫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百兽等。蓝底白花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形象生动。在色彩上,周城扎染比一般的扎染更加绚丽多彩,丰富多样,越洗越明晰、鲜艳。

一时间,周城成了扎染的代名词。周城村因为所用染料是自产的土靛,成本低,固色好,加上活路精细,脱颖而出成为远近闻名的织染村,后来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现在,扎染布不仅远销全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地方,并被各方游客带回各自的家乡。而大理一带的白族妇女仍喜欢戴一方自己染的扎染布,一到赶街的日子,蓝蓝的、花花的一大片,晃得像开满野花的原¬野。

巧夺天工的剑川木雕 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狮河村,空气中弥漫的木材气味和此起彼伏的锯木声无不显示这里与“木雕之乡”剑川的血缘关系。 狮河村是剑川县涌现出来的木雕木器“专业村”的典型代表。全村600多户人家,就有400多户从事木雕的生产和加工。农忙时节,村里的人下田耕作,农闲时,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就会响起叮叮当当的斧凿声。在狮河任意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院门,眼睛所能触及的地方都是木头:堆叠成山的木料,被切割成各种形状的初坯,以及雕上花鸟的格子门。从村里的小卖部到音像店,随处可见正在雕刻的身影。人们在这里干的都是些手艺活,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家”。那些雕刻在门窗椽垣上的龙凤花鸟渗透出手工艺者对于木雕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唯一性,而正是这种唯一也使得这些村落更为简单和直接。

相信但凡到过狮河村的人们,都无不为剑川木匠的高超技艺和精巧构思所折服,剑川的木雕凭借其独特造型和浓郁民族特色扬名于外。

剑川白族传统木雕久负盛名,在滇西北一带乃至更广泛的区域,举凡公园庙宇、宾馆酒店、农家院落,都可以看到剑川木雕登堂入室,为其增辉生色。那些风格独特的门窗家具,常以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精巧细微的雕工而让人赞叹不已。

自公元十世纪起,剑川木雕便在吸收了多民族的雕刻技艺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开始将其发扬光大,四海闻名。剑川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装饰,以浮雕为多,发展至今,涌现出很多艺术价值很高的木雕工艺品,尤其是硬木雕花镶嵌大理石家具,造型以龙、凤、狮、孔雀、梅花等传统图案为主,用优质硬木精心雕琢,制成桌、椅、茶几等,再镶嵌上苍山特产的彩花大理石,造型古朴大方,典雅温馨,畅销海内外。

更重要的是,剑川白族的能工巧匠们把雕刻技法与中国绘画¬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讲究刀法和层次的同时还注重构图的章法,白族木雕工匠们在虚与实之间总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组合。

“狮河紧邻剑湖,在沿河公路没有修通前,这里的老百姓到县城要撑船渡湖,过去的年代里,剑湖水经¬常泛滥,使得这个村子的农民在庄稼地里很难获得幸福的生活。”在村里的木雕师傅张金葵看来,木雕改变了狮河村的命运。

随着木雕产业的发展,给狮河村村民的日子带来了“一日十年”的变化。木雕大市场吸引着更多身怀木雕技艺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行当中,家庭式作坊开始星罗棋布地出现在狮河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