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四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状况

合集下载

河南省各地市人民生活水平

河南省各地市人民生活水平

河南省各地市人民生活水平
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人均产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都排在全省的第1位。

驻马店、商丘、周口是河南省人均产值最低的几个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的排名也相对较低。

河南省各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产值的比例与人均产值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人均产值越低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产值的比例相对较高。

三门峡、濮阳、开封等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产值的比例相对较低。

河南省各地市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关系与人均产值的相关性较差,也反映出各地市居民的收入差异相对较大。

郑州和洛阳是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两个地市,这两个地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排在前两位。

三门峡、开封、信阳、驻马店、周口等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

鹤壁、濮阳、安阳、商丘等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于全省水平,也说明这几个地市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异较大。

郑州、济源、焦作、许昌、鹤壁、漯河、安阳、新乡等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驻马店、商丘、周口等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于10,000元,是全省农村居民收入最低的几个地市。

济源、许昌、鹤壁、漯河、濮阳、安阳、新乡、平顶山等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这几个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特别是漯河与平顶山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与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于60%,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比较明显。

河南省各市经济排名及河南108县经济排名(是河南的一定要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啊)[资料]

河南省各市经济排名及河南108县经济排名(是河南的一定要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啊)[资料]

1.郑州作为省会,天时地利,其优势显而易见,当老大再正常不过了!不必多说!2.洛阳被评选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很厉害!不过空气质量在全国城市中竟然是后十名!!这也是因为其工业基础雄厚啊!不过,很多专家表示,从长远考虑,其发展前景不是太容乐观!3.焦作近些年发展很好的一座城市,以煤炭等重工业发展起来的城市!最近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城市干净整洁!与同样重工业出身的平顶山要好!河南第三城应该是她的!不过可能有很多兄弟城市不服气!全国综合竞争力79名!人均GDP68名!焦作的前景应该很好!在未来的中原城市圈中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4.安阳工业基础雄厚,地理位置优越,正在建设邯安机场,更给其增加优势!且位于石家庄郑州之间,利于发展!安阳与邯郸虽然是邻居,但是两座城市的竞争关系更为明显,南边东边不远的鹤壁,濮阳也对其有挑战!不过全国竞争力第82,河南第四说明她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人均GDP较低!应该是个拥挤的城市!5.平顶山工业基础与焦作安阳相当,但是其他方面不如焦作突出!交通也不是十分便利!能从一无所有发展到现在也不容易!在全国城市各种排名中,平顶山都不靠前,甚至比不上鹤壁,漯河,濮阳等规模小点的城市!6.漯河内陆特区,但是涂有虚名!和省内其他城市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近年发展迅速成为豫中南重要城市!名牌产品多!有利于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城市漂亮!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前途光明啊!7.鹤壁被河南人自己遗忘的城市,5年前在河南倒数城市,但现在发展迅速!河南100大企业,鹤壁与安阳,南阳一样拥有五个排在全省第六!全国城市竞争力109名!人均GDP全国第87,超过安阳,平顶山等城市!但是全市仅有100多万人口使她发不出太多声音,人气不足啊!不过鹤壁新区建设的很好!也是河南未来重点发展城市!8.新乡什么都不怎么突出,但是什么都怎么差!中上水平!、9.南阳文化城市,但是比较闭塞!人口太多!10.济源人口少,底子薄,但是发展快!什么都不错!后起之秀!人均值比较高!11.商丘交通发达,却不懂得利用!永城独立了(省管县),商丘……不过那么好的地理位置发展不起来没有理由啊!哈哈!12.濮阳角落里的城市!美丽的园林城市!缺乏工业基础!工业兴市,仍须努力!13.许昌北有郑州,南有漯河,许昌就显的失色了!14.开封没落的城市!河南最新百大企业,开封一个都没有!天啊!但是开封的名气大!优势很多,好好利用应该会有很好发展!15.三门峡工业较好!但是污染严重!水坝将要废弃!三门峡何去何从?16.信阳宁西铁路的建设会给信阳的发展加油,但是信阳的工业真的不怎么样!17.驻马店比周口交通位置好!要努力啊!18.周口总量都不错!但是人太多!几乎什么都在后面!河南108县经济排名:1 巩义市2 荥阳市3 新郑市4 新密市5 义马市6 登封市7 偃师市8 栾川县9 沁阳市10 新安县11 长葛市12 孟州市13 舞钢市14 新乡县15 渑池县16 禹州市17 中牟县18 博爱县19 林州市20 修武县21 灵宝市22 永城市23 伊川县24 武陟县25 安阳县26 温县27 淇县28 许昌县29 西峡县30 汝州市31 辉县市32 汤阴县33 镇平县34 鄢陵县35 襄城县36 濮阳县37 长垣县38 宝丰县39 孟津县40 桐柏县41 陕县42 项城市43 邓州市44 汝阳县45 新野县46 鹿邑县47 唐河县48 尉氏县49 罗山县50 宜阳县51 遂平县52 新县53 临颍县54 滑县55 卫辉市56 淅川县57 获嘉县58 西平县59 潢川县60 确山县61 洛宁县62 固始县63 沈丘县64 嵩县65 息县66 郏县67 光山县68 平舆县69 叶县70 浚县71 虞城县72 延津县73 商城县74 内乡县75 淮滨县76鲁山县77 郸城县78 泌阳县79 原阳县80 夏邑县81 民权县82 方城县83 西华县84 上蔡县85 南召县86 清丰县87 舞阳县88 范县89 南乐县90 扶沟县91 通许县92 开封县93 宁陵县94 卢氏县95 封丘县96 柘城县97 汝南县98 内黄县99 睢县 100 正阳县101 商水县102 太康县103 兰考县104 台前县105 杞县 106 淮阳县107 社旗县 108 新蔡县。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原因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原因

2.人均指标的差异。人均 GDP 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的 发展水平,本身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是提高居民 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 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这个指标增长的越快,表明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越快、消费能力越强。正因如此, 这个指标是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均衡性也很明显。 2009- 2011 年四大经济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依次 为 : 中 原 城 市 群 分 别 为 14451.37 元 、16043.67 元 和 18499.75 元;豫北经济区分别为 14058.07 元、13853.63 元 和 17723.01 元;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分别为 13483.50 元、 15054.65 元和 17175.35 元;黄淮经济区分别为 12109.83、 元 13476.50 元和 14698.62 元。其中,2009 年郑州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7117 元,为河南省最高;周口 11362 元,为河南省最低,郑州是周口的 1.5 倍。而到 2011 年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1612 元,为河南 省最高;信阳 10452 元,为河南省最低,郑州是信阳的 2.1 倍。由此可见,地区差异在逐渐拉大。如果一个地区城镇 居民可支配收入越低,那么该地区的消费市场就会越不 景气,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 持续增长的最终牵引力,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对我国 整体消费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收集河南各市的统计年鉴可知,中原城市群 2009 年 - 2011 年 的 人 均 GDP 分 别 为 :29349.67 元 、
[收稿日期] 2012- 11- 16 [作者简介] 田媛(1989- ),女,河南濮阳人,青海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民营经济。 - 78 -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一、引言二、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及表现1. 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2. 产业结构的差异3. 城乡差距4. 发展模式的差异5. 政策的实施与执行三、如何解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 调整产业结构2.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3.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 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四、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案例分析1. 河南省郑州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对比分析2. 河南省新乡市与南阳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比分析3. 河南省信阳市与商丘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比分析4. 河南省南昌县与开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比分析5. 河南省洛阳市与安阳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比分析五、结论一、引言河南省经济总量大,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我将从河南省的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城乡差距、发展模式和政策的实施与执行这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如何解决河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提出建议。

接着,我会根据实际的案例分析河南省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

二、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及表现1. 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河南位于华夏中部,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地理局限,其交通运输网络不发达。

大河南的河南省中部地区,自北向南横跨南北山地,地势起伏落差较大,水网密集,交通不便,影响了中部经济带的发展。

因此,河南省区域经济呈现出南北分化的现象。

2. 产业结构的差异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主要以轻工业、冶金工业、建筑材料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和化学工业为主。

由于各地地理环境和基础条件的不同,以及政策的不同支持度,它们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河南省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

3. 城乡差距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城乡差距比较大,大城市(如郑州市、开封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迅速,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占据了河南省总人口的70%以上,却只贡献了40%左右的GDP。

这种城乡差距的存在,也是导致河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四大地区+西部大开发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四大地区+西部大开发

◆ 推1动952城年市-20化01的年该进市程农,业促、轻进工区业域、经重工济业的比、工业化差异(见书本图1-16)
◆工业化进程: 中西部相对滞后 ◆工业产值: 东部地区最大 ◆工业结构(即原因)
东部地带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 已占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西部地区的劣势
缺:人才、技术、资金缺乏,
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落后
限制:位置(内陆)地势(高) 气候(干旱)生态(脆弱)
农业 畜牧业为主:四大牧区
工业
种植业: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河谷农业(藏南谷地) 绿洲农业(新疆沙漠边缘) 成都平原
以重工业为主 攀枝花、重庆的钢铁工业 以兰州为中心的冶金、石化工业 西安的飞机制造业 新疆的石油工业 柴达木盆地的钾盐生产
意义
(1)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 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3)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4)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一、四大地区差异(见书本图1-13)
东北:3省 东部:沿海各省(去掉头尾)+3个直辖市 西部:内新青西+陕甘宁+四川重庆+云贵+广西 中部:山西+河南+两湖+安徽+江西
1、产业结构差异(见书本图1-14)
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产业结构 工业结构
先进制造业、 高科技产业 和第三产业 相对发达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仍然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3、城市化差异(见书本表格)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及对策

势 。按 照 落 实 科 学 发展 观 的要 求 , 实现 区域 经 济之 间协 调 发 展 是 当前 及 今 后 一 个 时 期 的 重要 任 务 ,关 系到 全 面 建 设 小康 社 会 、 实现
中原 崛 起 的 大局 。
关键 词 : 区域 经 济
不 均衡
对 策

2 .人 均 水 平 差 距 明 显
改 革பைடு நூலகம்开放 以来 ,河 南 省 以大 城 市 为 中心 、发 展 水 平相 近地 区
的经济联 系和合作加强 ,逐渐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按区域 经 济 地理 位 置 划分 ,大 致 可 以分 为 中原 城 市群 、豫 北 经 济 区 、豫
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 。 四 大 经 济 区 经 济 发 展 状 况 的 比较 近 年来 各 省 辖 市经 济呈 现 普 遍 快 速增 长 的 良好 格 局 。但 区域
中原城 市 群人 均 指 标 均高 于 其 他经 济 区 。2 0 0 5年 中原 城市 群 人均 G P 111 ,是 全省 平均 水平 的 1 4 。豫 北 地 区 、 西 D 为 56 元 I倍 3 豫 豫西 南 地 区 略低 于 全省 平 均水 平 ,但基 本 处 于 同一 水平 。2 0 年 05 两个 经济 区 的人均 G P 别为 197 和 17 4 ,分别 为全 省平 D 分 01元 03 元 均水 平 的 9.% 和 9 .%。黄 淮地 区远 低 于全省 平 均水平 。 20 年 6 2 46 05 人均 G P 68 元 ,为全 省平 均水 平 的 5 . D 为 15 4 %,比 20 5 00年下 降 了 6 . 8个百 分 点 。 19 中原城 市 群人 均 G P分 别 是豫 北地 区 、黄 淮地 区的 1 9 0年 D 、 2 、2o 倍 ,2 0 年 中原城 市 群则 是豫 北 地 区 、黄淮 地 区的 1 9 3 . 3 05 . 、 3 2 5 。黄 淮 地 区与 中原 城 市 群之 间 的 差距 在 明显 扩 大 ,1 9 . 倍 4 9 0年 黄淮 地 区人均 G P比中 原城 市群 低 7 6 ,到 20 年 则 比 中原 城 D 4元 05 市群 低 87 元 。 96 3 产 业 结 构 差 距较 大 ,工 业 化 实现 程 度 存 在 差 异 . 中原 城 市 群 的产 业结 构 优 于 全 省平 均水 平 。 2 0 年 三 大产 业 05 增加 值在 生 产 总值 中 的 比例为 l .:5 .:3 .,第 一 产业 比重 低 1 6 63 21 于全 省 5 个 百分 点 ,第二 、三产 业 比重分 别 高出 全省 3 . 9 . 2 个 7和 . 2 百分 点。豫 北经 济 区第 二产 业 比重较 高 ,第 三产业 比重较低 。20 05 年三 大产 业 增加 值 在生 产 总值 中的 比例 为 1.:5 .:2 .,第 二 63 97 40 产 比重 高 出全 省 71 .个百 分点 ,第 三 产 比重低 于 全省 59 .个百 分 点 。 豫 西 、豫 西 南 经 济 区 第 一 产 业 比重 较 高 ,第 三 产 业 所 占 比重 较 低 。2 0 年三 大 产业 增加 值在 生产 总值 中 的 比例 为 2 .:5 .:2. 05 23 2 7 5 0 ,第 一产 比重 高 出全 省 48 .个百 分点 ,第三 产 比重低 于 全省 49 .个 百 分 点 。黄 淮 经济 区产 业结 构 相 对滞 后 。2 0 三大 产 业增 加 值 0 5年 在 生 产总 值 中的 比例 为 3 .:3 .:2 .,第 一产 比重 高 出全 省 1. 32 91 7 7 5 7 百分 点 ,第二 、三产业 比重分 别低 于全 省 1.和 2 个百 分 点。 个 35 . 2

豫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豫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豫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豫北地区是指中国河南省北部地区,包括洛阳、焦作、平顶山等城市。

作为河南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挑战。

本文将对豫北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情况豫北地区具有较为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洛阳作为豫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河南省的经济、科技和交通中心,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焦作和平顶山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城市,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开发是其经济支柱。

其他城市如安阳、鹤壁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发展。

2. 产业结构调整豫北地区正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传统的重工业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但也在逐步实施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转型的措施。

同时,新兴产业如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也在发展壮大,为豫北地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3. 城市发展差异豫北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差异化特点。

洛阳是河南省的重点发展城市,具有较高的区域影响力和发展水平。

焦作和平顶山虽然有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支撑,但仍面临产业单一、环境污染等问题。

其他城市如安阳、鹤壁等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亟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未来发展趋势1. 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力度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豫北地区需要加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力度。

重点推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加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2. 加强环保治理豫北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推进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加快城市发展豫北地区的城市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缩小与洛阳的差距。

同时,通过促进人口流动、提升城市服务能力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到豫北地区,推动城市的发展。

郑州8大经济强区,经开第3,中原第5,高新第8

郑州8大经济强区,经开第3,中原第5,高新第8

郑州8大经济强区,经开第3,中原第5,高新第81,金水区,GDP总量为1041.74亿元。

金水是郑州市的中心城区,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区之一。

辖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其景点有河南博物院、紫荆山公园、郑州海洋馆等。

2,航空港实验区,GDP总量为622.55亿元。

郑州航空港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等于一体的综合枢纽,力争成为郑州经济发展的新板块和中原经济区的龙头,其景点有园博园等。

3,经开区,GDP总量为548.5亿元。

经开区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和国际陆港、郑欧班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省、市重点开放平台,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其景点有时空走廊等。

4,二七区,GDP总量为513.52亿元。

二七区是郑州市的中心城区,交通便利、通讯快捷。

京广、陇海两条铁路大动脉在境内交汇,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

二七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景点有二七纪念塔、德化街、樱桃沟等。

5,中原区,GDP总量为353.43亿元。

中原区是郑州市的中心城区,也是郑州市的主要工业区,磨料磨具、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电线电缆等行业在省内举足轻重。

其景点有碧沙岗、西流湖、常庄桃园、常庄水库等。

6,郑东新区,GDP总量为326.09亿元。

郑东新区是郑州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城市新区,由中央商务区、龙湖区域、白沙园区、综合交通枢纽区、龙子湖高校园区、沿黄河都市观光区等六大功能区组成,其景点有千禧广场,如意湖等。

7,管城区,GDP总量为313.67亿元。

管城区是郑州市的中心城区,位于郑州市老城区东南部,京广铁路东西、陇海铁路南北的交汇地带。

其景点有商城遗址、中原福塔、世纪欢乐园、金鹭鸵鸟园、国香茶城、青龙山百寿园等。

8,高新区,GDP总量为248.24亿元。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是河南省、郑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也是国家科技部部署创新体系首批4个重要战略支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四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状况根据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综合特征综合衡量,考虑到地理上的连片、经济社会发展的类似,产力布局和区域分工的要求,河南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可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域。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发展,四大经济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幅度的提高,曾经困扰全省的贫困问题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了解决,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但由于各经济区自然禀赋、发展基础、区位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致使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并且这种地区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1.中原城市群经济区发展基本状况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个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

它含50个县(市)、31个市辖区;区域土地面积为5.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06年末总人口为395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2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8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各市相互之间距离较近,距离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在100公里以内,区域内工业基础较为发达,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具有雄厚的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人力资源状况良好,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量偏少。

2006年底,区域内15-64岁的人口为2887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73.09%,占全省该年龄段人口的41.30%。

2006年该地区的高校数为64所,在校大学生数为781859人,分别占全省高校数和全省在校大学生数的76.19%和80.26%。

2006年底,区域内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矿石、铝矿和金矿的储量分别为15.65亿吨、9.21亿吨、2.45亿吨、265.34万吨和7.82吨,分别占全省储量的72.3%、89.2%、73.8%、90.1%和35.2%。

2006年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为182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的25.8%,人均水资源总量仅为468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人均量的65.5%。

中原城市群在全省经济中处龙头地位,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

2006年GDP 为12495.97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6.95%,比2000年提高了4.25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35.85%、60.17%和62.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的63.47%、64.90%和68.59%。

人均指标明显较高。

2006年人均GDP为1806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5倍;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人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7倍、1.19倍和1.04倍。

产业结构优于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

200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为10.3:56.85:32.82,第一产比重低于全省6.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高于全省3.05和3.02个百分点。

2.豫北经济区发展基本状况该区域包括安阳、鹤壁、濮阳3个省辖市,含12个县(市),8个市辖区。

区域土地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3%,2006年末总人口为104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86人,在四个经济区中属于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

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北部与山西省、河北省和山东省相邻,工农业基础较好,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该区域人力资源富足,矿产资源较少,水资源相对缺乏。

2006年底,区域内15-64岁的人口为768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73.7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7个百分点,占全省该年龄段人口的10.99%。

2006年该地区的高校数为4所,在校大学生数为45630人,分别占全省高校数和在校大学生数的4.77%和4.68%,区域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和石油,2006年底,煤炭储量为21.87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0.28%。

2006年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为32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5%,人均水资源量为292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人均量的39.87%。

水资源比较匮乏。

豫北经济区在全省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比重相对稳定。

2006年GDP为1323.91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0.6%,2000年和2004年该地区GDP在全省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0.7%和10.5%。

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9.8%、11.98%和8.53%,非农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的9.39%、9.46%和7.32%。

豫北地区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人均GDP为12753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95.8%;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8.7%;农民人均纯收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07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97.1%。

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工业化水平为全省最高。

200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为15.2∶60.85∶23.98,一产比重低于全省1.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高于全省7.0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于全省5.82个百分点。

3.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发展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个省辖市,含16个县(市),3个市辖区。

区域土地面积为3.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3%,2006年末总人口为130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2人,在四个经济区中属人口密度最低的区域。

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山西省、陕西省和湖北省相邻。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人力资源富足,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均较为丰富。

2006年底,区域内15一64岁的人口为952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73.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占全省该年龄段人口的13.62%。

2006年该地区的高校数为5所,在校大学生数为42163人,分别占全省高校数和在校大学生数的5.95%和4.73%。

2006年底区域内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矿石、钥矿和金矿的储量分别为11.58亿吨、2.72亿吨、6.24亿吨、14.35万吨和17.26吨,分别占全省储量的4.83%、5.24%、22.30%、6.4%和60.88%。

2006年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为129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的20.25%,人均水资源总量为1039立方米,是全省人均量的1.51倍,是四个经济区域中水资源最好丰富的地区。

豫西豫西南地区在全省经济中所占比重略高于豫北地区。

2006年GDP为1615.20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4.11%,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16.23%、13.01%和10.96%,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的8.53%、9.14%和8.10%。

豫西豫西南地区2006年人均GDP为1243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和93.4%;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4.4%;农民人均纯收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4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91.2%。

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

200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为20.59∶54.16∶25.25,第一产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与全省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三产比重低于全省4.55个百分点。

2.3.4黄淮经济区发展基本状况该区域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4个省辖市,含33个县(市)、6个市辖区。

区域土地面积为5.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1%,2006年末该区域总人口为353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5.9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52人,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农业资源优势突出,与北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相邻。

人力资源状况良好,人才资源状况较差,矿产资源缺乏,水资源较为充沛。

2006年底,区域内15-64岁的人口为2424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68.67%,比全省平均水平略低,2006年该区域内的高校数为11所,在校大学生数100484人,分别占全省高校数和在校大学生数的13.09%和10.32%。

2006年底区域内煤炭、铁矿石、钥矿和金矿的储量分别为26.52亿吨、0.15亿吨、5.37万吨和0.053吨,分别占全省储量的12.16%、1.59%、1.89%和0.29%。

2006年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为359亿立方米,将近占全省水资源的一半,人均水资源总量为1019立方米,是全省人均量的1.41倍,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在全省经济中所占比重在四分之一左右,第一产业比重较高,财政一般预算收人比重较低。

2006年GDP为2488.99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9.92%,比2000年下降3.08个百分点,与2004年相比也略有下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38.11%,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14.7%和19.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的10.08%、17.33%和15.99%,财政一般预算收人占全省的比重比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低9.84个百分点。

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6年人均GDP为7070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3.1%,比2000年下降了10.3个百分点,比2004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

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8.1%、87.0%和79.5%,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17.8、8.1和5.0个百分点。

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4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

黄淮经济区产业结构落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为31.39∶40.10∶28.51,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省15.0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省12.7和1.29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的自然察赋、经济基础和人均水平都存在不小差距。

相对来讲,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的人力资源相对更为富足、水量较充沛,五种主要矿产资源大都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豫西豫西南地区,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偏少;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及占全省的比重在全省经济中处龙头地位,其后依次为黄淮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豫北地区;中原城市群经济比较发达,相对来讲第一产业比重较低,黄淮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第一产业比重就比较高;中原城市群人均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豫北和豫西豫西南地区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黄淮地区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