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城市广场比较
中西方对于广场设计的差异1

罗马 广场
• • • •
广场中间竖立着面向旧市政厅的正义女神喷泉,女神手持象征公正的天平,雕像 是1611年竖立的,早期是砂石的 帝国大教堂 ,1887年换成了铜像,下面的喷泉曾经在加冕仪式时喷出红白葡萄酒供市民分享。 广场的东侧则有一排古色古香的半木造市民住宅。另有帝国大教堂(Kaiserdom), 罗马厅(Romer),还有圣尼古拉旧教堂(Nicolai Kirche)等。帝国大教堂建于1239年, 有着哥特式的华美外表。它不仅是法兰克福的精神中心,还曾是德国国王的加冕之 地。在1562年—1797年间,共有10位皇帝在此举行了加冕典礼。 法兰克福旧市政厅由三幢精美的人字形屋顶的建筑组成,正中一幢人们叫他雷 玛。雷玛的二层有一个皇帝大厅,在那里曾举行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加冕典礼的庆 宴。在没有特殊庆典的时候,该大厅供人们参观。厅内悬挂有神圣罗马帝国52名皇 帝的肖像画,这些肖像与真人一样大小,非常引人注目。与雷玛相对的一侧有一列 漂 法兰克福旧市政厅 亮的木结构楼房,这些是后来重建的。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法兰克福有许多 这样的漂亮建筑。如今的法兰克福到处洋溢着现代气息,但人们希望至少在旧街区 的中心,雷玛广场一带仍能保留一些昔日的风貌,于是二战后,那些漂亮的古老建 筑得以重建和保存。这其中以举行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选举、加冕典礼的大教堂 为首,还有旧市政厅、尼古拉教堂,以及正义女神像喷泉。夏天,这里成为“缅因 河之夏”的节日广场;冬天,在圣诞节前四周,又有圣诞购物市场在这里举办
罗马广场是法兰克福现代化市容中,仍然保留着 中古街道面貌的唯一广场;罗马广场旁有个罗马厅, 实际上就是旧的市政厅,其阶梯状的人字形屋顶,别 具特色。里面的皇帝殿(Kaisersaal)是许多罗马皇 帝进行加冕的地方。罗马广场西侧的三个山形墙的建 筑物,可以说是法兰克福的象征。1944年,该广场受 到英国空军的重建。猛烈空袭,基本被毁,
国内外城市广场异同

国内外城市广场异同摘要:现今中国的发展飞速,各地大量的广场的设计和建设层出不穷,好坏也参差不齐。
本文着重分析了国内广场的不同类型,并同外国城市广场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有缺点,总结中国广场在设计上的不足。
并且收集了一些非专业人员对广场设计的观点与意见,为今后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Abstract: nowadays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square all ove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merge in endlessly, good or bad also is uneve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he square, and compared with foreign city square, find out their respective has faults, summarizing Chinese square in design flaws. And collected some non-professional workers to square design point of view and opinio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sign.广场是由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进行集会,居民游览休憩,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
---------城市规划原理一绪论中国存在现今意义上的广场的时间并不长,广场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引入的。
在古代的中国,老百姓主要的公共活动中心大都是庙会,市集,街巷,市井......而且这些公共活动空间的尺度也同广场这类公共活动空间的尺度相差甚远。
在现今的中国,广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市民广场,建筑广场和纪念广场,商业广场及市民广场,生活广场,交通广场。
城市广场

2、城市广场的演变
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要素,广场受到 政治、商业、军事、文化传统和自然等 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广场有着不同的适应城市发展的 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各个 历史时期城市广场的分析,可以对其建 立起较全面的认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 经验。
a、寺庙广场
寺庙广场位于寺庙的前面,供宗教祭
祀及其它庆典活动使用。它总是以庙宇 的山门作为主体,配以照壁、牌坊、戏 台等围隔实体来界定空间。作为寺庙建 筑群的延伸和由市俗环境向宗教环境的 过渡,广场往往有明确的中轴线。平日 广场的气氛相当严肃,但是在庙会期间, 广场就成为商业贸易、娱乐活动的场所, 体现出多种功能及作用。
1.广场必须是位于城市之中,且不被建筑物所 占用的露天场所,以吸引、组织人们进行休憩、交 往、娱乐、集会等各种室外活动。为此,广场应有 较为集中的铺装场地面积。
2 广场必须有明确的边界范围和空间围合,较 好地协调周围建筑物、道路、绿化、水体的关系。
3.广场要配置一定的设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 量,成为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场所。
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政治权力的集
中,广场的性质产生了改变。商业功能 转移到比较小的广场上,庆典和体育活 动改在圆形竞技场内进行,法律和经济 事物转移到大会堂内处理。皇帝们兴建 广场不再是为了集会和日常使用,而是 为了标榜自己的功绩,为自己树碑立传。 皇帝的雕像开始出现在广场中央的主要 位置上。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 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 由自由转为规整,由开敞转为封闭,建 筑形体设计也服从广场空间创造的需要, 以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空间艺术组群。
中外建筑艺术欣赏-城市意象

协和广场海神喷泉
圣彼得广场喷泉
广场喷泉池
• 广场喷泉是近现代广 场的亮点;增加广场 的吸引力,也成为市 民休闲,游玩的好去 处。 • 大型城市广场中的人 工动态喷泉,也多来 自自然的种种水态, 如瀑布、叠水、水帘 、溢流、溪流、壁泉 等。
罗马纳沃纳广场四河喷泉
例:罗马图拉真广场(视频)
• 图拉真广场建于公元107年 ,是为了纪念图拉真大帝远 征罗马尼亚获胜。 • 两所巨大的图书馆、两座宏 伟的大会堂、至今还耸立在 废墟上的图拉真胜利纪念柱 和一排排雕像构成了当时全 城最壮观的地区。 • 与图拉真广场属同一时代的 罗马建筑还有:图拉真市场 ,凯撒广场以及修缮后的维 纳斯神庙。
例:巴黎协和广场(视频)
• 协和广场位于巴黎市中心,塞 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的广 场,18世纪由国王路易十五下 令营建。 • 建造之初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 至高无上的皇权,取名“路易 十五广场”。 • 法国大革命时期,它被称为 “革命广场,1795年改称“协 和广场。 • 广场呈八角形,中央矗立着埃 及方尖碑,是由埃及总督赠送 给查理五世的。 • 广场的四周有8座雕像,象征着 法国的8大城市。
欧洲城市广场方尖碑
• 协和广场埃及方尖碑 梵蒂冈圣彼得广场方尖碑
方尖碑
1. 2. 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 念碑。 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 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 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 银合金包裹。 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 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 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从中王国时代 (约公元前 2133~前1786年)起,法老们 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 立方尖碑,通常成对的竖立在 神庙塔门前的两旁。 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 到西方国家。
中西方建筑比较

建筑空间布局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 米,“万神殿”高43.5 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 米。
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中西方城市的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形式的比较分析(一)中国的院落空间院落空间的代表是合院。
合院建筑以庭院为中心,所有房屋均面向庭院开敞,对外一般不开窗,形成内敞外闭的向心空间。
院落的围墙把外部空间又分为“内”和“外”两个层次,分别对应着私密(或半公共)和公共两种氛围。
建筑物和墙围合的“内部的外部空间(庭院) ”为人的存在划分了一个个“院”的空间。
它虽是一种简单的空间格局形式,却营建了一种秩序。
中西方城市广场比较剖析

二、城市广场的分类与特点
(1)公共活动广场。 一般是政治性广 场,有较大场地供群众集会、游行、 节日庆祝联欢等活动之用,通常设置 在有干道联通,便于交通集中和疏散 的市中心区,其规模和布局取决于城 市性质、集会游行人数、车流人流集 散情况以及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
解放后我国城市规划是在苏联专家指导 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苏式的烙 印。城市广场多为政治集会之用,一般 规模较大、缺乏装饰和植物配置,显得 空旷而单调。
城市广场作为西方城市的一种人本主义象征的 “广场文化”始终贯穿于西方城市建设艺术中。 我国的城市广场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文化思 想观念重大变革的产物。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日新 月异,人们交往与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的需求引 发人们对交往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广场 多功能的特性,满足了城市的各种需要,其多方 位的性质职能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要求,于是大 量的广场便“应时代而生”。它不仅是人们消遣、 休息之处,也是获取信息、融入社会的场所。它 承袭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传递着美的节奏。
卡比多广场,是一个市政广场,雄踞于罗马行政中心卡比多山上, 呈对称的梯形,前沿完全敞开,以大坡道登山,可俯瞰全城,气势 雄伟,是罗马城优雅,空间布局完美和谐,石雕生动、 逼真,被誉为“欧洲的客厅”。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 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广场南、北、 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
罗马的图拉真广场中心中矗立着高43米的图拉真纪念柱柱顶是图 拉真骑马铜像,用以炫耀皇权的威严。
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 中公共活动增加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 繁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城市广场。
罗马的圣彼得广场集中了各个时代的精华。巴洛克式风格,可容 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 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 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 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 来的巨大的圆柱(高25.5米,重320吨)。
中国与美国MALL 之差异分析

中国与美国MALL 之差异分析MALL ———大型购物中心, 作为崭新的商业业态概念在近几年得到了中国商业市场的极大关注,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涌现了许多大型的购物中心。
珠江三角洲新一代MALL ———广州正佳广场的建设便是很好的一例。
而美国的MALL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 已经趋于成熟, 我们想通过对中国与美国MALL 的差异的分析, 从中借鉴与学习, 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繁荣发展的MALL 。
MALL (中文译为大型购物中心) 是指在一个毗邻的建筑群中或一个大型的建筑物中, 由一个管理机构进行开发和管理, 把一系列的零售商店和服务机构组织在一起, 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站式消费中心。
Mall不仅规模巨大, 有2 - 5 个有特色的主力店, 集合了百货店、超市、大卖场、专卖店、大型专业店等各种零售业态, 而且有各式快餐店、小吃店和特色餐馆、电影院、儿童乐园、健身中心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
最早的MALL 是在美国出现的, 至今已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成熟, 我们想通过对中国与美国MALL 的差异的分析, 从中借鉴与学习, 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繁荣发展MALL 的道路。
一、中美MALL 差异分析(一) 发展模式不同大型购物中心大体上有两种: 一是城市中心型的购物中心。
这类购物中心都处在城市中心地带, 它面对的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客户市场, 发展商就不用花太多时间进行市场培育, 城市中心型的购物中心要受空间、交通条件、停车设施的限制, 而更多依赖公共交通条件; 土地价格高, 一般属高层建筑。
这是我国购物中心的一般模式, 如北京的国贸商城、广州正佳广场等; 二是郊区型的购物中心。
它通常位于城市边缘地带, 且往往处在数条高速公路交汇处, 交通便利。
它的特点是土地成本低, 从而决定其占地面积较大,停车场大, 低层建筑。
美国是MALL 的发源地, 1954 年, 美国第一个MALL 在底特律郊区开业, 名为北国购物中心, 当时美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涨阶段, 州际公路计划的实施使美国的高速公路形成网络化; 汽车工业的发展使私人轿车日益增加并得到普及; 城市中产阶层追求自然新鲜空气, 远离城市喧闹, 迁入郊区, 使市郊得以发展。
城市广场在中国——从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对比看中国城市广场的前景

目1 7
‘昔m上河目》月口
是州桥丈街与相国寺一带最为繁华.夜市兴旺、通宵达旦。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17)描绘了汴
城南正阳们外硌行的市则集中在以该行业为名的街巷
中,如巾帽胡同、罐儿胡同、豆瓣胡同、象牙胡同等・ 虽然亚洲城市中公众活动较少,也没有形成市民集 会或休闲的广场,但是传统亚洲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反 映了东方人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由中国的城市、
适度围台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 (4)遵从边界效应规律,将边缘作为设计重点,尽量提供阴角空间、袋状空间、中间空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生活的需求势必更加丰富多样。作为窨纳大量市民公共活动 的主要场所一一广场,其设计理念应强调更好的满足广大市民的休闲、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而非单一 的满足大型集会或礼仪括动公共场所。因此,我们既要吸取西方城市广场的成功经验・也应考虑东方传 统公共空间行为和需求的特点,更应该考察当前生活方式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新需求。
22)等。
现代城市广场是由西方古典广场逐步演变而来的,作为一种舶来品,广场设计和建设在我国尚处于 初级阶段。尽管近年来各地的广场建设如火如荼.但真正能够得到人们认可的广场井不多-甚至在很多 地方.我们看到的所谓广场就是犬面积的硬质铺地、不锈钢雕塑加上装饰性的草坪.广场似乎成了“宽 广”的“空场”,不仅仅是空间意义.广场的内涵也被严重的曲解了。城市中心广场的策划和设计有时 没有考虑到市民公众生括的实际需求.而是将广场作为形象工程、政绒工程-只保留下空洞的图案化的
览、商业活动场所。 18世纪中叶,法国城市广场的形式逐步由封闭向开故过渡。例如南锡广场群(HaceLouisXV,Nancy)、
协和广场(Plar∞delaConcorde.图13),巴黎协和广场(图14)位于塞纳河北岸,长方形平面,长247 米、宽172米,中心是方尖碑和一对喷泉。广场东『临丢勒里花园、西接爱丽舍大道-两边都是宽阔的绿 地。19世纪初,丢勒里花园北边建了一条商业街,广场南面修建了一座桥.之后北端的教堂和桥南岸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城市广场的分类与特点
(1)公共活动广场。 一般是政治性广 场,有较大场地供群众集会、游行、 节日庆祝联欢等活动之用,通常设置 在有干道联通,便于交通集中和疏散 的市中心区,其规模和布局取决于城 市性质、集会游行人数、车流人流集之一的新奥尔 良意大利广场,其以后现代语汇进行城市广 场设计的经典案例多次被人论及。该广场位 于意大利人聚居区,设计者查尔斯.摩尔通过 一系列对历史符号的变形、移植和拼贴,所 形成的“杂乱疯狂的景象”唤醒了意大利移 民对故里的遥想。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出现, 交通速度的提高,引起城市广场在空间组织 和尺度概念上的改变,产生了像巴西利亚三 权广场这样一种新的空间布局形式。
巴西利亚城市的设计大师们,在规划设计这座现代化“飞机”型城市时, 将“三权广场”置于这架巨型“飞机”的驾驶舱位置,显示着国家主权 的至高无上及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权力所在。议会大厦、总统府、高等 法院三大建筑象征着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三足鼎立。以议会大厦 为轴心,左前侧为总统府,右前侧为最高法院审判法庭。三大建筑的设 计风格简朴大方,具有现代气息,线条明快流畅又不失庄重,更寓有鲜 明的民主、法治理念。议会大厦犹如一双耸立的筷子,左右各有一只巨 碗,寓民以食为天,国家权力以民为本之意。右边朝天的巨碗代表众议 院,向上反映人民的呼声,上通民意。左边一个朝地的碗代表参议院, 向民众下达国情。与开放型总统府相对应的是最高法院审判法庭,审判 法庭前有一尊端庄典雅的执法女人坐像,她蒙上双眼,双手紧握的宝剑 横搁于膝上,有“六亲不认”之说。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 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周围是政府的一 些建筑 。
1958年毛主席指示:改建天安门广场,要反映出我国历史悠久,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气魄要大,要使天安门广场成为 庄严宏伟,能容纳100万人集会的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周总理 强调:一定要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思想和时代精神, 并对广场的规划,建筑物的设计、模型,从指导思想到艺术构 思,都作了详细而明确的指示。邓小平指示:修建工程要贯彻 少而精,质量要好,艺术要精。1958年12月底,通过了综合设 计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天安门广场是一个庄严雄伟 的政治性广场;保留正阳门和箭楼,拆除中华门,其东西两侧 分列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其形制、体量和 高度,既取决于建筑物本身的需要,也要与广场的整体性,乃 至旧有的古建筑相协调;广场面积初步定为40公项(东西宽500 米,南北长850米),略呈长方形。
解放后我国城市规划是在苏联专家指导 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苏式的烙 印。城市广场多为政治集会之用,一般 规模较大、缺乏装饰和植物配置,显得 空旷而单调。
城市广场作为西方城市的一种人本主义象征的 “广场文化”始终贯穿于西方城市建设艺术中。 我国的城市广场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文化思 想观念重大变革的产物。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日新 月异,人们交往与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的需求引 发人们对交往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广场 多功能的特性,满足了城市的各种需要,其多方 位的性质职能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要求,于是大 量的广场便“应时代而生”。它不仅是人们消遣、 休息之处,也是获取信息、融入社会的场所。它 承袭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传递着美的节奏。
国内对现代城市广场的定义是:它是为 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 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采用步行交通 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 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具备公共 性、开放性和永久性三个特征。
国外专家对广场的认识是:广场是被有 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经过铺装, 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 与其相通,有清晰的广场边界,周围的 建筑与之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
罗马的图拉真广场中心中矗立着高43米的图拉真纪念柱柱顶是图 拉真骑马铜像,用以炫耀皇权的威严。
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 中公共活动增加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 繁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城市广场。
罗马的圣彼得广场集中了各个时代的精华。巴洛克式风格,可容 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 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 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 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 来的巨大的圆柱(高25.5米,重320吨)。
17~18世纪法国巴黎的协和广场、南 锡广场等是当时的代表作。
协和广场始建于1755年,由皇家建筑师雅克· 昂日· 卡布里耶设计 建造,工程历经二十年,于1775年完工。卡布里耶首先为协和广 场设计了一个长360米,宽210米,总面积84000平方米的八角形 广场的雏形。为了得到一个远景透视效果,他将协和广场设计成 一个开放式的广场:人们在此可远眺杜乐丽花园的千叶起舞,可 俯视塞纳河的波光荡漾。
(2)集散广场
集散广场是城市中主要人流和车流集 散点前面的广场,一般是城市的重要 交通枢纽。如飞机场、火车站,轮船码 头等交通枢纽站前广场,体育场馆、影 剧院、饭店宾馆等公共建筑前广场和 大型工厂,机关,公园门前广场等。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就是极佳的范例。2010年,集 “轨、路、空”三位一体的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总体 建成。作为世界级超大型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综合了 航空、高铁、轨交、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占地面 积26平方公里,日客流集散量达110万—140万,其恢 宏的气势、现代的设计、简约的风格、创新的功能集聚,
回顾西方传统城市广场的发展历程可以 看出,不同发展阶段总体上是一种相互 传承、吸收的递进式模式。总体上西方 传统城市广场表现的是一种雄伟的英雄 主义,讲究构图和视觉美感的审美取向。
19世纪后期,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人口和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使城市广 场的性质、功能发生新的变化。
不少老的广场成了交通广场,如巴黎的星形广场(戴高乐广场)和 协和广场。(戴高乐广场:法国巴黎市中心主要广场之一,凯旋 门的所在地。位于塞纳河以北,是十二条主要道路的交汇点,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向东南延伸通向协和广场的香榭丽舍大街。左面 有巴黎的象征--埃菲尔铁塔)
卡比多广场,是一个市政广场,雄踞于罗马行政中心卡比多山上, 呈对称的梯形,前沿完全敞开,以大坡道登山,可俯瞰全城,气势 雄伟,是罗马城的象征。
威尼斯城的圣马可广场风格优雅,空间布局完美和谐,石雕生动、 逼真,被誉为“欧洲的客厅”。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 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广场南、北、 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
整个意大利广场的处理既古又新,既真又假,既传统又前卫,既 认真又玩世不恭,既严肃又嬉闹,既俗又雅,有强烈的象征性、 叙事性、浪漫性。建成后,意裔居民常在这里举行庆典仪式和聚 会,它同时也是一处休憩场所,受到群众的欢迎。
石块组成的意大利地图模型,希腊和罗马的古典五柱式并置在一 起的柱廊,象征阿尔卑斯山的台阶,隐喻为“地中海”的广场中 央水池,以及“地中海”中心的“西西里岛”,喷泉的水在层层 叠叠的广场地面上倾泻奔流着,发出汩汩的响声,廊柱底下有时 也 有水流喷射而出,形成一个个流动的水柱。似乎这一切还热闹 不够,到了晚上,这些建筑又亮起了蓝色或橙色的霓虹灯,同时 喷泉停止了喷射,所有的水全部汇入象征“第勒尼安海”的水池。
中西方 城市广场对比
汉语“广场”指面积很大的场地,又指 大建筑前的宽阔空地,也指人多的场合。 在西方人眼里“城市广场”被视为城市 的客厅。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诞生 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起,城市广场 就一直是人们进行交流、观赏娱乐,休 憩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西方城市广场发展简史
古希腊城市广场,如普南城的中心广场, 是市民进行宗教、商业、政治活动的场 所。 古罗马建造的城市中心广场通常集中了 大量宗教性和纪念性的建筑物。
二、中国城市广场的出现与 发展
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格局中并没有与欧洲 相对应的“城市广场”。在中国传统城 市格局中具有交往、娱乐、游憩功能的 城市公共空间通常不是块状的集中模式, 而是一种融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于一体 的流动的、线形的街市模式。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首先是作为 一种概念出现在中国近代一些殖民地城 市或城市租界的规划图中。以后国民政 府开展的都市计划,使城市广场由概念 走向实践,但由于当时社会及经济条件 制约,并未能形成有规模和影响的城市 广场。
成为上海西南区域重要的新景观。
峨眉山黃灣游客集散中心廣場
(3)交通广场
欧· 艾纳尔受19世纪艺术形式的影响首创 “环岛式交通枢纽”的道路交叉口的概念。 时至今日由此产生的环岛式交通广场已在 世界各地广泛存在。
长春市人民广场有六条道路相交,中心岛直径220米。
哈尔滨这座城市深受欧洲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在建城之初至今, 先后建起了二三十座环岛广场。不同的是,欧洲国家的环岛广场 不仅具备交通功能,而且具有休闲娱乐、人文景观的功能。而哈 尔滨的环岛广场被浓缩了,主要用来疏导交通。随着城市的不断 发展,车流量日益增大,昔日原本为满足交通功能而设立的环岛 广场,如今又恰恰因为满足不了交通需求,渐渐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