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

合集下载

法国二战后对外外交政策

法国二战后对外外交政策

雅克·希拉克 (Jacques Chirac)
• (1995年5月17日— 2007 年3月) • 希拉克曾于1978年和 1991年分别以巴黎市 长和法国前总理身份访华, 1997年5月和200 0年10月已两度以法国 总统身份访华。2004 年10月,希拉克对中国 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 “法国文化年”开幕活动。 2006年10月25日 至28日,希拉克对中国 进行国事访问。
尼古拉·萨科齐 (Nicolas Sarkozy)
• 萨科齐针对法国失业严重、民众 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提出了一系 列政策主张,其中包括:坚持推 行自由市场经济、增加就业、减 少企业税负,力主提高法国的竞 争力;主张改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社会福利和 劳工制度、改善治安状况、加强 对移民的控制,力主改革那些不 适应法国现实的法规。在对外关 系方面,萨科齐表示,要尽力维 护法国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要 以欧盟为依托,突出法国的作用。 萨科齐“务实”和“可行”的政 策主张,赢得法国多数选民的支 持 .萨科齐成为法国政坛独树一帜 的人物。
第一位访华法国总统
乔治·让·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1911~1974) 法国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 和国总理(1962~1968),总 统(1969~1974)。执政期间, 奉行戴高乐的法兰西民族独 立政策。对内沿用第五共和 国政治体制,大力发展经济。 对外继续奉行维护民族独立 政策。在个别重大问题上改 变戴高乐立场,如同意接纳 英国参加欧洲共同市场。 1973年9月访问中国。1974 年4月2日因白血病在巴黎去 世。有《难题》等著作出版。
欧洲地图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 戴高乐 • 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 日),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 动并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并担任第一任总统。戴高乐支持发 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 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 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 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 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 义”。

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作者:宋全成来源:《求是学刊》2008年第06期摘要:德国难民的回归、安置和海外迁移问题,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欧洲难民问题的核心与焦点。

德国难民问题是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直接产物。

德国难民问题的解决,既表现为实施主体具有政府间性和超政府间性的双重特征,又渗透着深刻的冷战国际背景。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难民问题作者简介:宋全成(1964-),男,山东青岛人,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所长,从事移民社会学、国际移民问题与社会融合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欧洲移民问题与欧洲一体化”,项目编号:03JD810003;德国DAAD研究项目“德国移民问题研究”,项目编号:DAAD 2007/423,ug中图分类号:K5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8)06-0120-07收稿日期:2008-07-2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种族主义政策和侵略行径给其他欧洲国家造成了数以千万计的难民。

人们对欧洲犹太移民及其他被纳粹德国视为劣等人种人的被屠杀铭刻在心,但对战后德国的难民问题,往往知之甚少。

如果说,在战后最初的一段时间里,除了德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的难民经过自发的回迁或者是政府有组织的回迁等方式。

逐步实现了难民回归家乡和祖国,从而解决了难民回归问题的话,那么,德国难民的回归、安置与海外迁移问题,则由于难民主体的复杂性、中央政府的缺位(整个德国为四大战胜国所占领,并随后演化为以苏联和以美国为首的两大对立的冷战阵营)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征。

实际上,在“二战”结束以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德国难民的回归、安置和海外迁移问题,构成了当时欧洲难民问题的核心与焦点。

很遗憾,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二战”后欧洲难民研究的视点多聚集于欧洲犹太难民,而忽视了对德国的难民问题的探索。

本文拟就“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冷战时期法德外交政策比较

冷战时期法德外交政策比较
维普资讯
第 2 O卷 增 刊 20 0 2年 6月
太 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RN AI AN I S I UT DUC T ON O AL OF T YU N T T E OF E A I
Vo . 0增 刊 12
J n. 0 2 u 2 0
Hale Waihona Puke 常 任 理 事 国之 一 的 地 位 , 作 为 四 大 国 之 一 参 加 _对 德 的 占 领 和 管 制 。 国 至 少 在形 式 和 法 律 上 处 于 大 国 地 并 『 法
位 。但 这 样 的 “ 国 ”时 时 都 受 到 外来 的 歧 视 和 排 挤 。法 国 没 有 被 邀 请 参 加 制 定 战后 格 局 的 雅 尔 塔 和 波 茨 坦 大 会 议 , 们 感 到 欧 洲 成 了 超 级 大 国摆 布 的 对 象 。法 兰 西 第 四共 和 国 从 建 立 之 日起 , 被东 西 方 冲突 压 得 喘 不 人 就 过 起 来 ,同 时 还 背 着 殖 民 战 争 的 包 袱 。鉴 于 法 国 需 要 军 事 保 护 ,法 国 决 策 投 入 西 方 阵 营 ,接 受 美 国 的 霸 主 地 位 . 充 当 排 在 英 国 之 后 的小 伙 伴 。 第 四共 和 国 时 期 .尽 管 政 局 动 荡 .政 府 更 迭 频 繁 ,但 经 济 还 是 得 到 较 大 恢 复 和 发 展 , 且 法 国 已 开 始 着 并
法 国 和 德 国 历 来 是 欧 洲 重 要 大 国 ,历 史 上 在 欧 洲 在世 界 都 有 过 重 大 影 响 。二 战 后 ,法 国成 为 战 胜 国 ,德 国 则 为 战 败 国 。输 家 与 赢 家 之 间 界 限 分 明 ,但 若 远 离 战 场 看 一 下 双 方 的 苦 难 ,这 条 界 限 就 不 那 么 清 楚 了 。战 火 的 洗 劫 所 造 成 的 破 坏 和 荒 芜 使 两 国 的 力 量 枯 竭 了 , 国都 从 一 流 强 国 沦 落 为 二 流 甚 至 三 流 国 家 。 冷 战 的 两 在 格 局 下 , 国 显 示 出 坚 定 的 称 霸世 界 的 野 心 ,而 经 过 战 火 洗 礼 的 苏 联 也 变 得 无 比强 大 。在 夹 缝 中生 存 的 法 德 美 两 国 用 什 么 资 本 重 新 崛 起 了 呢 ? “ 个 越 是 弱 小 的 国 家 .其 外 交 活 动 的 弹 性 越 小 .而 因 为 其 弱 小 ,它 又 极 需 一 要 外 交 的 扶 持 ,好 的 外 交 政 策 可 以使 弱 小 的 国家 得 以 生 存 并 不 断 强 大 起 来 。 0 战 时 期 ,法 德 的各 界 政 府 均 ”冷 把 外 交 置 于 它 们 优 先 考 虑 的 中 心 地 位 ,采 取 一 系 列 外 交政 策 ,踏 上 复 兴 之 路 。

浅析二战后德法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动因

浅析二战后德法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动因

浅析二战后德法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动因作者:刘惟婧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欧洲一体化已经走过了六十七年的历程,欧洲国家通过不断地磨合并交出一定的国家主权,使欧洲联成一个整体,发出共同的声音,这个整体也更加成熟和完善,由最初的能源合作到更加深入的经济、政治、军事合作。

回顾一体化的启动,离不开德法两国的推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二战后欧洲的内外环境、德法自身的需要以及美国的推动。

同时,了解欧洲的一体化运动更易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关键词:战后国际关系德法和解美国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运动欧洲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最主要是因为各国之间广泛的共同利益以及思想文化的同一性,各国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深深植根于古罗马帝国的光荣和基督教的教义之中”。

①不论是从古典文明到基督教文明还是从中世纪到现代,欧洲都保持了思想文化的一体性,为一体化提供了文化基础,在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心理上都有更强的“联合”意识。

虽然欧洲人将欧洲看作是一个具有同源文化的地理集合,其本身也从来不缺少联合的基本条件,但是却缺少一个将各国联合起来的契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让整个欧洲开始意识到联合的重要性,更让德法两国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发展已经不能再有战前的国际影响力和发展前景。

因此战后的欧洲内外环境是德法和解并推进欧洲一体化重要的外部因素。

一.战后欧洲的内外环境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作为资本主义文明的发源地一直处于世界的中心。

特别是在第一次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的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尽管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脱颖而出,但欧洲依然位于世界舞台的中心。

“对战后欧洲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是它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改变了欧洲在世界政治舞台中的地位”。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美国和苏联两大巨头和反映美苏意志的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萨尔问题与法德和解

二战后萨尔问题与法德和解

收稿日期:2008-02-20作者简介:蔡 倩(1983-),女,湖北荆门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二战后萨尔问题与法德和解蔡 倩(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37)摘要:萨尔问题是在法国全面肢解德国的政策失败后凸显出来的,是二战后法德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牵扯到法德和解的各个环节。

法国在大的国际局势的变动下,不断改变自己对德政策的立场,直到最终放弃萨尔,实现与德和解。

关键词:萨尔问题;法国;德国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8)04-0024-06萨尔,位于法德边境,紧邻法国的阿尔萨斯 洛林地区,欧洲第二大原煤出口地。

自1381年开始,萨尔地区成为德意志的领地,只是在几次短暂的时期属于法国,即1681年 1697年;1792年 1815年。

1919年法国获得了萨尔煤矿的控制权,其领土则为国际联盟所管理,直到1935年通过萨尔地区全民公决交还给德国。

二战后,法国因为亡国之痛,且在过去70多年间三次遭到德国的入侵,而强烈要求肢解德国。

在实现肢解德国政策的过程中,萨尔问题由法国对德政策的一部分逐渐突现成为对德政策的关键。

法国明确提出,要使萨尔地区永远脱离德国,并通过加强与它的经济联系而使萨尔逐步并入法国。

因此,二战后初期,萨尔问题成为法德关系中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两国的外交活动几乎事事牵扯到萨尔。

本文试图从法国对德和解政策由被动转为主动入手,阐述法德和解及萨尔问题的解决。

而这种被动转变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两极格局中产生的。

一、萨尔问题的由来及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德国打垮并占领,这对于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法国而言是奇耻大辱。

所以,二战结束后,如何处置德国成为法国的头等大事。

正如 世界报 著名记者安德烈 方丹于1952年12月在 舟 月刊9(法文本)中写道: 人们甚至可以说,法国对德政策就是它的对外政策 除了对德政策,法国别无其他政策。

[1]从1944年戴高乐临时政府至第四共和国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承袭了一战的传统,即摧毁、肢解德国,把德国变成一个分裂的,非中央集权的国家,让它永远不能东山再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影响与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影响与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影响与挑战二战后,德国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艰难的重建过程,同时也面临着世界各国对于其历史罪行的控诉和压力。

在这些挑战和影响中,德国通过努力逐步重塑了自身,并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就德国在战后的影响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

一、战后德国的分裂与重建战后,德国经历了一段分裂与重建的历史。

1945年至1949年的战后时期,德国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英、美、苏、法。

此时,德国面临着废墟、饥饿和贫困的局面。

1955年,德国和盟国签订了有关联邦德国的条约,使西德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随后,苏联也授权成立了东德。

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德国东西兼备,经历了极其漫长和贫瘠的重建阶段。

1961年的柏林墙的建立,加深了德国的分裂,也成了国际社会对德国问题的代名词。

柏林墙的拆除,更是成为了德国重建背景下的一大奇迹。

二、德国历史罪行的控诉和应对除了重建问题外,德国还面临着被国际社会法律和道德的两方面控诉。

尤其是对于德国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罪行,各国对德国的审判和谴责一直持续着。

德国难以逃避其历史,必须面对自己的罪行,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重建和民族的复兴。

德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赔偿,官方的道歉,博物馆的建设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与以色列的和解,德国政府以及德国人民在二战罪行上的态度更为谨慎、审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德国在欧洲联盟中的角色德国作为欧洲大国之一,在欧洲联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对意大利、西班牙等经济较弱国家进行援助,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德国在欧盟的角色还体现在对南欧债务问题的解决方案上。

德国反对欧盟的随意救助方案,认为其降低了经济竞争力,助长了财政浪费,而倾向于使用稳妥的贷款方案。

德国在欧盟中表现出的这种立场被称为“黄波恩原则”。

同时,德国也面临着来自欧盟的一些挑战,如欧洲对德国财政超支的指责,德国工业转型的压力等等。

这些挑战,也让德国在欧盟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

四、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德国作为G7成员国之一,对于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论法德关系及对中日关系启示

论法德关系及对中日关系启示

法德百年恩怨关键字:德国,法国,世界大战,国家利益,启示,和解摘要:法德矛盾兴起于法国大革命,发展于普法战争,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矛盾达到顶峰。

期间拿破仑占领普鲁士使其变为法国的附庸国而后在普法战争中德普鲁士俘虏了拿破仑的侄子法皇拿破仑三世。

两国因此结下世纪宿怨,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两国互为敌对国捉对厮杀死伤无数。

但令世人吃惊的是二战后两国竟然捐弃前嫌为统一欧洲而携手共进。

期间两国关系的分和让人唏嘘不已。

正文:一拿破仑时期的普法关系法国的君主专制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顶峰,其国力也超过欧洲其它国家成为大强国。

路易十四也开始了他的称霸欧洲大陆的道路。

但是法国连年的东征西讨导致国库空虚,政府债台高柱。

法国也在路易十四过世后走下坡路,这和中国各朝胜极必衰的现象一致。

法国政府欠下的一屁股债重是要还的,税收增加是短期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税收的增加又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法国历史学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认为,这个重税、他对贵族的削权以及没有政治权力的市民阶层对政策的不满是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原因。

法国爆发大革命后欧洲各国极为惊恐,于是组成同盟军入侵法国企图绞杀法国大革命。

当时普鲁士与奥地利,俄国等欧洲封建国家于1793年入侵法国,但被法国新崛起的年轻将领拿破仑打败。

而后拿破仑称帝并且多次挫败反法同盟的进攻,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亲自挥军东进占领了慕尼黑。

10月17号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

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又在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奥地利帝国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

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联邦,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但是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继续德意志诸邦当中的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各邦国也开始反对拿破仑的侵略战争。

而当拿破仑在1812年侵俄失败后普鲁士与俄,英,奥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并在莱比锡战胜法国(莱比锡战役又称民族会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表现
续表
(1)消极:①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②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阻 评 碍了经济4 全球化 的进程。③军事上,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2)积极:①两大集团势均 价 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如航天技术等。③推动了一些地区性合作
A
方法技巧:图表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试题类型 图片类 曲线图 饼状图 柱状图 表格图
解题技巧 里里外外看注解 边边角角看拐点 阴晴圆缺看大小 上下左右看趋势 纵横驰骋看变化
对点训练
2. [2020年山东卷]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 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 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 D )
A. 同苏联关系缓和
B. 与西欧竞争加剧
C. 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 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由于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陷入侵越战争泥潭而耗费 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同时由于西欧与日本的竞争,美国经济陷入困境,国家实力相对衰弱,从而出现了材料 中的现象,D项正确;1969年正处于苏攻美守时期,美苏关系并未缓和,A项错误;与西欧竞争加剧、陷入侵 越战争泥潭只是美国调整《出口管制法》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B、C两项错误。
两极格局瓦解 2020年全国Ⅲ卷,35(七十七国集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 和多极化趋势 益)
的加强 (5年3考) 2017年全国Ⅰ卷,35(二十国集团的演变——世界格局的变化)
基础导学
焦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6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V ol.22N o.6 JOURNA L OF X UCH ANG UNI VERSITY N o.6,2003[收稿日期]2002-12-16[作者简介]王国范(1958-),男,河南镇平人,许昌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从事世界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

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王国范(许昌学院历史系,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二战后初期,法国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并保障自身的长久安全,一度坚持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但1947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法国开始逐步实行与德和解政策,使欧洲共同体逐步得以建立。

法国对德政策的这一根本变化,既与美苏冷战的背景有关,也是法德两国政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键词]法国对德政策;肢解德国;冷战;法德和解[中图分类号]K 56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3)06-0111-03 法国和德国都是实力强大的西欧国家,两国为称雄欧洲大陆,从1870年至1940年的70年间曾三次大规模交战,巴黎曾两度被德国占领,使法国蒙受了莫大的耻辱,因此,长期以来,法国一直把德国看作是自己的主要威胁。

如何消除这一威胁以保证自身安全和在欧洲的优势地位,这是法国在二战结束之后着力追求的目标,但从1947年开始,法国便从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逐步转变为与德国和解和合作的政策。

本文就拟法国对德政策的转变原因试作论述。

一二战后初期,法国在对德政策上基本与一战后初期一样———极力追求肢解和削弱德国的目标,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以期保障法国的长久安全并使法国重新成为欧陆强国。

由于对德国的疑虑和恐惧,希望借德国战败之机通过处置德国使其永远无力进攻法国,这是二战后初期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和法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因此二战后初期的几年间,从戴高乐为首的临时政府到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初期的历届政府都坚持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

二战结束前后,戴高乐就在不同场合提出了法国关于处置德国的方案:首先,法国认为,莱茵兰是德国入侵法国的必然通道,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后,法国以自身安全为由曾极力要求以莱茵河为界,把莱茵河西岸的土地割让给法国,并在其东岸地区建立一个法国保护下的莱茵共和国。

那时由于英美的坚决反对而使法国的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二战结束后法国为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坚持主张把莱茵兰从德国分离出来,分别由法、比、荷、英等国占领,以此掐断德国入侵法国的通道。

其次,法国认为,从19世纪后期以来自身的安全所以屡受德国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德国在重工业方面比法国占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对整个德国工业来说意义极为重大”,[1](P28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它的煤铁产量占德国总量的80%,铁路收入占70%。

[2](P332)因此,法国认为,“鲁尔工业区远远不只是一个工业区,它是德国力量的象征,也是让法国丧失勇气的根源”。

[3](P45)于是法国为了削弱德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永远无力向外发动战争,极力主张鲁尔区在政治上脱离德国,对其实行国际共管,并力求使其在对法国有利的条件下与洛林重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构成法国强大的煤炭和钢铁工业基地。

再次,由于萨尔也是德国的重要工业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曾取得在萨尔煤矿的15年开采权,从而使得萨尔区与法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二战后法国以补偿自己的战争损失为由,主张萨尔在经济上与法国合并,在政治上要自成一州并与法国保持特殊关系。

最后,法国认为,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易于把欧洲推入战争深渊,因此法国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集权政府。

显而易见,二战后初期法国的对德政策与一战后初期如出一辙,由于法国在二战后实力严重衰落,国际影响力也极其有限,其处置方案无论如何是得不到苏、美、英三大国支持的。

战后盟国对德国的处置虽然也是分割德国,但不是按照法国的意图而是按照苏、美、英三大国的利益进行的,致使法国除了在萨尔取得了一定利益外,其它处置德国的设想基本都化为泡影。

对此,戴高乐早有预感,他明确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决不会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完全实现,因为我考虑到,由于我国受到削弱,我的政策对外缺乏威信。

”[4](P49)1946年戴高乐下野后,尽管其继任者依然坚持削弱和肢解德国的政策,但为时不久,这种对德政策便开始发生变化。

二从1947年开始,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需要,加紧推行全面扶植西德的政策。

法国面对美国的引诱和压力,在对德政策上节节后退,逐步软化其对德的强硬立场,以至于容忍西德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重新崛起,并最终实现了与・111・德国的和解。

在政治上,法国迅速放弃了肢解德国的要求,同意将法占区与英美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联邦德国。

1947年3月,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之初,法国还坚持肢解德国的立场,然而就在会议开始后的第三天即3月12日,杜鲁门主义出笼,从此美苏开始了全面的冷战对峙,在会议上美苏尖锐对立,美国坚持德国经济统一的立场,而苏联则坚持德国政治统一的原则。

美英为了拉拢法国对抗苏联,在向法国施压的同时,面对法国对萨尔问题的立场,又同意接受法国的意见。

早在1946年9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就说道:“美国认为,美国不能拒绝法国对萨尔区的要求。

法国在七十年中曾三次遭到德国的入侵。

萨尔区的经济同法国的经济长期以来都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1](P105)基于这种认识,加上对抗苏联的需要, 1947年4月10日,美国发表声明说:“美国支持法国的要求,在政治上把萨尔地区从德国分离出去,并通过关税并入法国的经济、财政体系内。

”[5](P465)莫斯科外长会议后,法国的对德政策开始向美英靠拢。

在1947年底的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上,法国不仅只字不提肢解德国的要求,相反法国外长皮杜尔私下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表示:法国准备与美英讨论西方三个占领区的合并问题。

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西德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法国也放弃了分离莱茵兰的要求,充分表明这时法国最终放弃了自战争结束以来一直追求的对德强硬政策。

同年9月,法国又同意将其占领区与美英占领区正式合并。

在美英法的协调和促成下,1949年5月,联邦德国正式建立。

在萨尔问题上,法国在美英支持下得到了一定利益。

1947年11月8日,萨尔议会通过宪法宣布萨尔在政治上脱离德国,与法国结成货币、关税同盟,其防务和外交由法国负责。

美英在“1947年12月的外长会议上对于把萨尔的经济并入法国这一点表示认可”。

[1](P3352336)然而面对西德政府强烈要求收回萨尔的态度,法国在萨尔问题上开始后退, 1948年10月,法国外长舒曼向阿登纳暗示:“法国认为把萨尔归还德国是在可能范围之内的事。

不过,就法国来说,问题在于保证它的经济利益。

”[1](P336)后经两国长期谈判,终于在1954年10月23日达成协议,法国放弃了对萨尔的防务和外交管辖权,但萨尔在经济货币方面依然属于法国—萨尔经济货币联盟。

到1956年6月,法国又同意自1957年1月1日起萨尔在政治上重归德国,并将从1959年9月7日起解散法国一萨尔经济货币联盟。

在鲁尔问题上,法国不仅“放弃了使鲁尔从政治上脱离德国的计划,并且未能使鲁尔的工业实行国际化,仅仅建立了一个对鲁尔进行管制的机构”。

[6](P67)1948年12月18日,美、英、法、比、荷、卢六国达成协议,宣布设立“鲁尔问题国际管制局”。

然而,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后,该管制局因失去作用而宣告解散。

在军事上,法国态度的变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美苏冷战开始后,美国执意要求重新武装德国,杜鲁门认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

有了德国,就有一个纵深的防御,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来自东方的侵略。

”[7](P3002301)美国关于重新武装德国的政策提出后,法国曾表示坚决反对,但在美国的强硬态度面前,法国为了不使德国单独武装,于1950年10月提出了具有折衷性质的“普利文计划”(即建立欧洲军计划。

它规定德国不得拥有国家的军队,而且应将其部队以尽可能小的战斗单位并入“欧洲军”)。

同年12月,在美国的压力下,法国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改:同意西德重新武装可与建立欧洲军同时进行;西德可以向北约提供一定数量的部队。

1950年5月27日,法、意、比、荷、卢和西德等六国经谈判正式签订了《欧洲防务集团条约》。

条约签订后,法国担心在没有英国参加的情况下法国难以控制重新武装起来的西德,因此法国议会未予批准。

然而,在美国决心武装西德的情况下,法国不得不再作让步,1954年10月3日和23日,美、加、英、法、意、比、荷、卢、西德等九国外长先后在伦敦和巴黎签署了《伦敦—巴黎协定》,决定停止对西德的占领制度,恢复西德的全部主权;允许西德重新武装并加入北约,但西德保证不以武力实现德国统一和改变疆界现状;英国保证对欧洲大陆的防务进行长期合作。

同年12月30日,法国议会以微弱多数勉强通过了该协定从而使西德得以重新武装,法德两国在政治军事上的矛盾也得以缓和。

三法国的对德政策所以从1947年开始逐步发生变化,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它是美苏冷战开始后欧洲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结果。

1947年美苏冷战爆发后,美英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德政策:从限制西德转为大力全面扶植西德,以此在欧洲与苏联对抗。

早在1946年9月,美国国务卿贝格纳斯在斯图加特就明确指出:美国的对德政策已经发生变化,惩罚性的占领时期已告结束,“在东西方之间为争夺实力而进行的军事斗争中,使德国成为一个伙伴或卒子,这既不符合德国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世界和平的利益”。

[8](P43)由于德国“处在生活理想完全对立的两大集团之间”,是美苏对峙的前哨,“它的命运在任何情况下对欧洲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P98)因此,尽管“从军事观点来看,我们德国人是完全没有防御的”,[1](P396)但是西德所具有的军事和工业潜力却使西方国家不可轻视,曾有人夸张地说:“谁占有西德及其钢铁生产,谁就可能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

[1](P401)西德在增强对付“共产主义入侵”的力量方面所具有的这种潜在作用使美国决心要“找到一条适当的途径,使德国有可能在西欧防务中占有席位”。

[1](P431)为了在西欧建立一个对付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盟,美国在坚持大力推行扶德政策的同时,也通过对法国的软硬兼施,促使其在对德政策上向自己靠拢,使法德早日实现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