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论语》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7上-《论语》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7上-《论语》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选读三:《论语·八佾》
总结词
阐述礼乐文化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详细描述
该篇主要讲述了礼乐文化对于道德修养的影响,强调了遵循礼制、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03
《论语》的解读与思考
如何理解《论语》中的“仁”
总结词
深入探讨《论语》中“仁”的内涵,理 解其作为儒家核心思想的含义和价值。
VS
详细描述
在《论语》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 涵盖了道德、人格和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同情, 以及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平和。通过深入解 读“仁”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 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 活和人际关系中。
如何正确看待《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
批判性继承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应以批判性思维看待《论 语》中的思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促 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 合,以开放的心态面对《 论语》等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应 对《论语》等文化经典进 行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 社会的需求。

《论语》在现代社会的争议与挑战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论语》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存在冲突,引发关 于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讨论。
文化保守主义与多元文化
《论语》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面临来自多元文化的挑战,如 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实现文化创新成为重要议题。
曲解与误读
《论语》在传播过程中可能被曲解或误读,导致一些人对儒家思想 产生负面印象。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 级上• 《论语》选读 • 《论语》的解读与思考 • 《论语》的实践与应用 • 《论语》的争议与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课件:12.《论语》十二章(共22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课件:12.《论语》十二章(共22张PPT)
《论(lú n)语》属语录体散 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 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 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 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 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之一,成为儒家 的重要经典。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适用的。 •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 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 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论儒家经典
•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 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 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 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 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 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 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 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 •

论儒家经典
• • •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 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 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 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

(5)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
理解和体会) 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快乐) 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
(6)文言虚词 人不堪其忧(这样的)
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代自己) 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方来。 朋 今义:朋友。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
子乎? 君子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古义:粗劣。例:饭疏食。 疏 今义:疏通、疏散。
(4)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知道,领悟) 七十而从心所欲(介词,随)
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 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 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
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 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 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 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 我们要珍惜时间。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论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论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论语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论语十则,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论语十则: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论语十则:成语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4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41张PPT)

不亦说(yuè) 乎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 罔(wǎng) 一箪(dān)食 笃(dǔ)志
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和节奏。
读准字音
读准— 读准节奏
粗懂词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达这则论语的哲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学问也是一样,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就要对学习产 生热爱之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冷水
胳膊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对,对于
理解正确的人生态度: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
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1)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3)其恕乎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时
通“悦” 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但 怨恨,恼恨 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理解
返回
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论语》简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简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简介一、《论语》的命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⑴“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⑵“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他的。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二、《论语》的篇章及作者《论语》是由20篇断片的篇章集合而成,每一篇章以开头两字为本章题目。

篇章之间的排列没有一定的道理,即便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从整体看来,这些篇章绝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因为在仅仅20篇章中,出现了多次重复的章节。

其中有字句完全重复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又重出现于《阳货篇》;又有基本重复的,如“君子不重”一章,同是讲君子之德,先见于《学而篇》,后《子罕篇》载“主忠信”以下十四个字,《颜渊篇》又载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这种现象的出现盖是因孔子对不同品性的提问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

至于最后的编定者,学者们多疑心是曾参的弟子编定的,具体理由可参考杨伯峻先生所撰《论语译注》之导言。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30.)三、内容阐释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主要阐释如下:1、《论语》论“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

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完美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完美版)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
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分析文义
吃饭
名词作动词
冷水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粗粮
弯着胳膊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正当手段
对于
顺承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不习乎?”
转折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而不忠乎?
转折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1、孔子,名,字,时期伟大的家、家。

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为。

2、解释加粗的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勿施于人3、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看待“学”与“习”的?4、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的人就可以称其为“君子”?5、“温故而知新”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6、你是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结合你日常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7、下面两则内容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写出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什么?9、第十则强调的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0、孔子认为“士”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11、结合你对《论语》十则内容的理解,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12、按原文默写。

(1)孔子论述个人修养的句子:,。

(2)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孔子认为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

(4)孔子所提倡的儒家待人接物处世之道的句子:,。

(5)孔子论述新旧知识联系的句子是:。

(6)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

(7)曾子认为“士”应当具有的品质和责任是:,。

13、出自第六则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常用义是什么?14、如何理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含义?15、你认为《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参考答案1、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家至圣2、复习通“悦”愉快指志同道合的人生气、发怒有道德修养的人反省出主意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迷惑有害教导、教育通“智”聪明选择刚强勇毅停止凋谢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施加3、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复习,才能获得知识,获得收获知识的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论语》十则南昌县莲塘七中刘斌华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用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背诵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从中找到修身养性的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
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
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
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
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二、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
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
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
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 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 u n)学而不思则罔(w d ng)思而不学则殆(d d i)不亦说(yu e 邑)乎
三省(x i ng)吾身传(chu a n)不习乎诲女(r u )知之乎不知为(w e i)不知是知(zh i )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
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 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四、练习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理解探究深层含义。

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
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三、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 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 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 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四、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

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
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
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六、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