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_刘仲齐(1)
加工技术和育种技术对美国番茄生产的影响

了他 编写 的《 草本植物》 H ra ) 书 中依然认 为 ( ebl , 1 番 茄是 有毒 的 。这一 观点 在英 国及其 美 洲 的殖
民地 流 行 了 20多 年 。 随着 英 语 的 普 及 , 班 牙 0 西
语 “o t” 变 成 了英 语 “o a ” 并 于 1 7 年 开 t e演 ma tm t , o 71
摘
要: 简要介绍 了番茄驯化 和栽培发展 的历史 。对 美国罐头工业和株系育种在番茄生产 中发挥 的作用 、 遗传资源利用现状
和育种 技术的发展历 程 、 番茄及其 制品的消费现状等方面进行 了述评 , 分析了加工技术和新品种改 良技术对美 国番茄生产的
深远 影 响 。
关键词 : 番茄 ; 加工 技术 ; 育种技 术 ; 国 美
L in h a L U Z o g q I a — u , I h n — i J
fi nR sac e t g c l rl itenlg, i j 0 12 C ia a eerhC ne o A n ut aBoeh ooyTa i 30 9 , hn )  ̄i rf u nn
( cpr cn, 常 栽 培 的 属 于普 通 番 茄 种 ( . L oe i ) 通 y so L ecl tm) sue u 。番 茄 属 主要 分 布 于南 美 的 厄瓜 多 尔 n
美国农场工作制度的演变(3篇)

第1篇摘要:美国农场工作制度经历了从奴隶制到自由劳动、从家庭农场到工业化农场、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高科技化的漫长历程。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了美国农场工作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以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借鉴。
一、引言美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独立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发展迅速,农场工作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农场工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以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借鉴。
二、美国农场工作制度的演变历程1. 奴隶制阶段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农场工作制度以奴隶制为主。
当时,南方各州的种植园经济发达,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国,被迫从事农业劳动。
奴隶制度下,奴隶主拥有对奴隶的绝对控制权,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劳动条件恶劣,生活困苦。
2. 自由劳动阶段美国独立战争后,奴隶制度逐渐被废除。
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奴隶制度最终被废除。
随着自由劳动制度的确立,农场工作制度开始向自由劳动方向发展。
这一阶段,农场工人逐渐获得人身自由,劳动条件得到改善,但农场主的剥削仍然存在。
3. 家庭农场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农业进入家庭农场阶段。
这一时期,农场规模逐渐缩小,家庭农场成为主要的生产单位。
家庭农场阶段,农场主和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较大,但农场主对劳动力的控制力相对减弱。
4. 工业化农场阶段20世纪中叶,美国农业进入工业化农场阶段。
这一时期,农场规模不断扩大,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工业化农场阶段,农场主开始雇佣大量劳动力,形成了以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农场工作制度。
5. 农业高科技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美国农业进入高科技化阶段。
这一时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农业高科技化阶段,农场工作制度呈现出以下特点:(1)劳动力素质提高:农场工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如操作农业机械、使用农业技术等。
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_刘仲齐(1)

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_刘仲齐(1)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刘仲齐蒋建国美国的农业生产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机械化以后,其生产结构和组织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近50年,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开发新资源,美国的农业生产率平均每年以1.6%的速度递增,其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以前的各个时代。
进入90年代以来,一个农民生产的食品可以满足128个人的需要。
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以畜力为主的原始农业中,家庭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主体,虽然有多种农民组织试图规范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质量,但都未能成功。
农业实现机械化以后,经理负责制的大农场迅速崛起,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差别日趋减少,农场成为一个依靠市场信息和指导计划进行粮食生产的车间,其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都受到了严格的监控。
现代交通设施和通讯网络使农业和其他行业处在完全相同的竞争大环境中,其他任何一个行业的迅速发展都会给农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就迫使农场主不得不积极主动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保证自身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农场规模和数量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古老、最活跃的经营单位。
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前,美国有大大小小的农场630多万个,最小的农场规模只有1.2hm2,大多数属于家庭所有的自给自足型,生产方式简单。
1920年以后,农业机械逐步取代了畜力和人力,至40年代末,绝大部分农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引导和各种农民的帮助下,通过租赁、转让、合并等形式,许多专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逐渐发展起来,到1950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5万美元的大农场已逾10万家。
这类大农场在管理方式上采纳取了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与传统的家庭农场已截然不同。
在此后的40多年中,随着通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农场规模迅速扩大,到1995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4万美元的大农场已逾70万家,整个农场的数目下降到了206万家左右。
美国农业经济

PA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州 哈里斯堡 RI Rhode Island 罗得岛州 普罗维登斯 SC South Carolina 南卡罗莱那州 哥伦比亚 SD South Dakota 南达科他州 皮尔 TN Tennessee 田纳西州 纳什维尔 TX Texas 得克萨斯州 奥斯汀 UT Utah 犹他州 盐湖城 VT Vermont 佛蒙特州 蒙比利埃 VA Virginia 弗吉尼亚州 里士满 WA Washington 华盛顿州 奥林匹亚 WV West Virginia 西弗吉尼亚州 查尔斯顿 WI Wisconsin 威斯康星州 麦迪逊 WY Wyoming 怀俄明州 夏延
美 国 现 在 版 图
路易斯安娜
阿拉巴契亚山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美国农业经济 第一节 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简史
美 国 现 在 版 图
美国共有50个州: 美国各州的邮政缩写,英中文全称以及首府,按英文缩写排列: AL Alabama 亚拉巴马州 蒙哥马利 AK Alaska 阿拉斯加州 朱诺 AZ Arizona 亚利桑那州 凤凰城 AR Arkansas 阿肯色州 小石城 CA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亚州 沙加缅度 CO Colorado 科罗拉多州 丹佛 CT Connecticut 康涅狄格州 哈特福德 DE Delaware 特拉华州 多佛 FL Florida 佛罗里达州 塔拉哈西 GA Georgia 佐治亚州 亚特兰大 HI Hawaii 夏威夷州 檀香山 ID Idaho 爱达荷州 博伊西 IL Illinois 伊利诺州 斯普林菲尔德 IN Indiana 印地安那州 印地安那波利斯 IA Iowa 艾奥瓦州 得梅因 KS Kansas 堪萨斯州 托皮卡 KY Kentucky 肯塔基州 法兰克福 LA Lousiana 路易斯安那州 巴吞鲁日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

美国种业发展经验探析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其种业发展经验备受关注。
美国农业拥有发达的科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资源优势,这些都是美国种业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美国种业发展的历史、特点、体制以及经验等多个方面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种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美国种业发展的历史美国的种业发展可以追溯至17世纪的殖民地时期,当时的殖民者们带来了各种作物和动植物品种,逐渐在美洲大陆上进行了大规模引种试验。
随着美国国土的不断扩张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种业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体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种业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种业革命”。
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品种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美国种业还积极开展了品种改良和选育工作,为美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农业种业更是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农业生产国之一。
1. 科技创新驱动美国种业的发展禤受益于科技的不断创新,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在品种改良、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和研究工作。
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手段,使得美国农业种业在遗传改良、病虫害防治、生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美国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丰富的资源优势美国拥有广袤的耕地、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美国种业得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成为了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3. 先进的管理模式美国种业在管理模式上非常先进,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和创新活跃度很高。
美国政府也对农业提供了丰厚的扶持政策,使得农业生产者能够更好地保障其利益。
美国种业发展的体制包括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农业企业、农民组织和政府部门等多个方面。
美国农业部在种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该部门通过扶持农业科技研究、品种审定、种子生产和质量监督等多种途径,为美国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美国的农业

美国的农业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处于世界最发达之列。
美国农业之所以成功,有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素,但更与经历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构成的、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 %,合伙农场占10 %,公司农场占3%(1987年)。
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范围配置资源,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
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
从农场数量和土地规模来看,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48600多万公顷(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下同),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86.2公顷。
到1998年农场总数下降到219万个,拥有土地近38600万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176公顷。
农场数量下降了61 %,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
农场总数的下降增强了农户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使那些不适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重新定位,转换职业,进入城市,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以及向城市的转移。
现在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10年的32 %降到l.8%。
美国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
农业现代化即用先进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落后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
它大体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即用现代的耕作机械、水利灌溉设备等代替手工和耕畜动力、农具,尽量投入机器设备,节约劳动力;技术的现代化,通过采用化学的、生物的技术,改善与增加农作物品种,提高单产水平;管理的现代化,即把在工业部门中先发展而后成熟的管理办法、经验引入农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产业化经营。
美国农业资源结构的特征是人少地多,劳动力供给短缺,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因此,美国农业的技术革命是从机械技术开始的。
中国美国农业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中国美国农业产业结构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大国,其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历程、主要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等方面对中国美国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一、农业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农业在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农耕文明、农蓄结合、农业工业化等阶段,农村人口占据了其总人口的相当大比例。
而美国的农业发展则相对较晚,以农业革命为开端,通过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动,实现了农业的高效生产。
二、主要农产品中国的主要农产品包括粮食、棉麻、烟草、牲畜和副食品等。
粮食是中国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其中以稻谷、小麦、玉米为主要种植品种。
在畜牧业方面,猪肉、牛奶和禽蛋产量居世界前列。
而美国的主要农产品则以大豆、玉米、小麦和牛肉等为主。
美国是大豆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强。
三、农业技术中国的农业技术主要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虽然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美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在农业科技创新、农机化水平和农业信息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而美国的农业技术十分发达,农机装备、土壤肥料管理和农业生产智能化等方面具备较高水平。
四、产业结构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分散,农业生产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多从事自给自足的农村副业。
索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是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而美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较为现代化和标准化,大规模农业企业有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以工商业农场为主导。
农业劳动力相对稀缺,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
根据以上对中国美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可见,中国和美国在农业发展历程、主要农产品、农业技术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机装备的研发制造和优化土地利用等方面;而美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成功经验则在于大规模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引进运用。
总之,通过对中国美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两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美农业现状发展路径不同的成功之路

中美农业现状发展路径不同的成功之路近年来,中美两国在农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两国的农业现状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探讨中美两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成功之路,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中美农业现状概述1. 美国农业现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其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堪称全球领先。
美国农业以大规模、高度机械化和科技化为特点,大部分农业企业都是大规模经营的农场。
美国农业产值稳定增长,农产品出口量居全球前列。
2. 中国农业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农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小、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其中以家庭农场和小农户为主体。
尽管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仍面临着资源短缺、产能低下等问题。
二、中美农业发展路径的不同1. 发展模式不同美国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
美国农业企业通常采取现代农业管理理念,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相比之下,中国农业以小农户和家庭农场为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 农业政策不同美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激励政策,包括农业补贴、贷款优惠等措施,鼓励农业企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为美国农业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与此不同,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集中在农民的土地保护和农业技术培训方面,相对缺乏对农业企业的扶持。
3. 资源配置不同美国的农业拥有丰富的土地、水资源和农业技术人才。
农业生产过程中,美国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相反,中国的农业面临土地有限、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三、中美农业成功之路的原因分析1. 科技创新的推动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美国在农业机械化、基因改良、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在农业科技上也不断加大投入,但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
2.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美国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逐渐将小农户转变为大规模商业农场,提高了农业产业集约化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刘仲齐 蒋建国
美国的农业生产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机械化以后,其生产结构和组织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近50年,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开发新资源,美国的农业生产率平均每年以1.6%的速度递增,其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以前的各个时代。
进入90年代以来,一个农民生产的食品可以满足128个人的需要。
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以畜力为主的原始农业中,家庭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主体,虽然有多种农民组织试图规范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质量,但都未能成功。
农业实现机械化以后,经理负责制的大农场迅速崛起,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差别日趋减少,农场成为一个依靠市场信息和指导计划进行粮食生产的车间,其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都受到了严格的监控。
现代交通设施和通讯网络使农业和其他行业处在完全相同的竞争大环境中,其他任何一个行业的迅速发展都会给农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就迫使农场主不得不积极主动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保证自身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农场规模和数量
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古老、最活跃的经营单位。
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前,美国有大大小小的农场630多万个,最小的农场规模只有1.2hm2,大多数属于家庭所有的自给自足型,生产方式简单。
1920年以后,农业机械逐步取代了畜力和人力,至40年代末,绝大部分农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引导和各种农民的帮助下,通过租赁、转让、合并等形式,许多专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逐渐发展起来,到1950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5万美元的大农场已逾10万家。
这类大农场在管理方式上采纳取了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与传统的家庭农场已截然不同。
在此后的40多年中,随着通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农场规模迅速扩大,到1995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4万美元的大农场已逾70万家,整个农场的数目下降到了206万家左右。
从土地面积来看,1950年,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约90hm2,1995年扩大到189hm2,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场,其平均土地面积达到了430hm2。
农场规模的增大,有效地提高了生产的计划性,同时也增加了农场的风险。
调查结果表明,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对大农场产生的不利影响远大于家庭农场。
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的资金周转率较低,前期投资和后期收益之间的距离既增加了贷款,利息,又加重了经营者的心理负担。
但对于大型的专业农场而言,转向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大,而且同样面临着严峻市场竞争。
所以大农场的管理者把减少农业风险的希望寄托在科学研究和横向联系上,试较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和充分利用新技术来保证价格的稳定性。
据调查,1950年以来,各种农民组织提供的科研经费一直高于美国农业部提供的研究经费。
产业和科研紧密结合笔相互依赖,使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以上。
二、农场类型
根据农产品的销售量在农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美国的农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场,称之为商业农场;另一类是非商业农场,包括半工半农型、别墅型、观赏型和其他各种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农场。
在机械化、专业化的进程中,变化最大的是商业农场,在追求高额利润的过程,商业农场的市场内容和市场规模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生产周期相对稳定、产后加工业发达的畜牧业一直在美国农场中占多数,并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 1995年从事各种畜牧业为主的农场占美国农场总数的33.1%,在中小型农场中,这类农场占的比例更高。
由于市场的需求量的限制,粮棉型农场的市场规模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随着农场土地面积的增加,这类农场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以生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为主的农场,其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农场,其平均土地面积为430hm2,比总体平均值241hm2。
非商业农场的农产品外销量仅占农产品销
20
售量的2.5%,但其数量众多,并呈日益增加趋势,其中大部分为半工半农型农场。
早期农民外出作工主要是为了挣钱交税和购置农业生产资料,外出做工一度成为保证农场生存的主要办法。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交通、信息系统的发展,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从事非农工作。
1934年,外出打工100天以上的农民11%,1987年增加到43.8%,1995年增加70%。
这些农民经营的农场大都入不敷出,主要靠非农收入给予补偿。
由于非商业农场的产量对美国的农业市场无足轻重,所以政府对其放任自流。
但对于青年农民,则通过设立基金项目的办法鼓励他们选择非农职业,以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和改善小型农场的经济状况。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两极分化严重 农业生产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农场分化成两个社会群体,一个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商业农场,它们和各种农民协会、农场组织、私人企业、政府机构等形成一个统一的生产营销网络和技术改造体系。
强烈的革新意识、雄厚的资本构成、驾轻就熟的管理经验使他们的产品在成本和质量上都极具竞争力,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的核心。
据调查,3%的大农场,其产值相当于78%的小农场的总和。
所以,农业政策、农业法规都是以代表大农场的既得利益为出发点,致使利用农业资源生产的财富大幅度地向大农场倾斜。
另一类是以家庭成员的劳动为主,依靠外出打工以维持生计的非商业农场。
贫乏的资本、微小的规模和落后的教育,不但使他们的农产品失去了在其他行业寻求发展的机会。
政府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和新的农业技术成果对于这类农场来说也都是杯水车薪。
2.投资巨大,结构调整艰难 商业农场成为目前美国投资强度最大的企业,人均投资强度高达50万美元以上,而排在第2位的石油业,人均投资强度为32万美元。
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外,农场还需预付日益上涨的维持费用,如购置种子、苗木、饲料、化肥等。
巨大的投资周转资金不仅增加了风险,而且给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向了带来了困难。
价格和产量一直是困扰农场经济效益的两个基本点。
现代科技技术虽然已把非人为因素对农业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但仍无法完全摆脱灾难性气候如飓风、冰雹、干旱等的威胁。
品种的单一化和大规模种植给某些无法化学方法控制的病害提供了大流行的机会。
上述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使某个区域的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如果产量的下降没有涉及到品质的劣优,尚可通过提高价格来减少经济损失。
但不利的气候因素往往是既降低了产量又降低了品质,致使前期投资化为泡影。
和减产相比,增产引起的农产品剩和价格下跌更是一个令美国政府和企业头痛的问题。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采取耕地计划休闲和农产品价格补贴的办法来宏观控制农业生产总量,以保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
但由于受国际大市场的影响,价格的波动仍未能避免。
生产规模越大,专业倾程度越高,农场效益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就越大。
调查结果表明,当价格下跌15%,集约化专业农场的利润下降26%,而家庭农场的利润只下降16%。
在价格持平的情况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对农场的经济效益构成很大的威胁。
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增长普遍低于通货膨胀率,所以许多农场的利润呈下降趋势。
据调查,农产品销售额在5万美元以上的农场中,21%的农场入不敷出;销售额低于5万美元的农场中,则70%呈亏损状态。
多数农场通过利用非农收入补偿农业亏损的办法来维持农场的运行。
由于农业市场处于食品链的起点位置上,对其他行业的深远影响和自身庞大的资本构成,使得农场结构调整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状态。
3.国际市场激烈,经营风险巨大 农产品过剩和国内市场有限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因此,大农场都把获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市场上。
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小麦、玉米、大豆的出口量分别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9%、74%和53%左右,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世界贸易份额也都在1/3以上。
所以国际市场的价格和需求量直接影响着专业农场的经济效益。
这种强烈的依赖性为专业农场埋下了巨大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了它的脆弱性。
尽管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刺激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但美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能否随之提高,不仅仅不取决于产品价格和质量。
其他发达地区农产品的过剩和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加速发展及食品自给水平的提高都将成为美国农业产出的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