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爱情的真理轨迹-《追问爱情》读后感(1)

合集下载

追问读后感5篇范文

追问读后感5篇范文

追问读后感5篇范文第一篇:<追问>读后感<追问>读后感《追问》一书是对贪腐份子直击心灵的叩问,深入挖掘书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历程,还原其精神裂变的路径,追问我们每位党员干部的内心薄弱点、阴暗面。

书中的人物大都是能力卓越、业绩斐然的领导干部,他们身处领导位置,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任由人性中的负面因子野蛮生长,被吹捧声、利益蒙蔽了双眼,放松了警惕,害人害己,最终等来了冰冷的铁窗泪。

长夏初芒,于夜深人静时翻阅这些纪实书目,透过那些平实而隽永的文字,体验一段段波澜起伏的人生,不禁对他们、对自己发出心灵的追问。

为什么能力超群、前途无量却要走上贪腐的不归之路?为什么家庭幸福、儿女双全却迷失在错误的多角关系中?为什么前期踌躇满志、务实肯干,人生后期却懒政怠政?究其根本,是政治信念不够坚定,眼界局限于个人名利得失,没有真正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

如《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居功自傲、腐化堕落,整天天上飞来飞去、地上球杆挥来挥去、“朋友”间眉来眼去,没扶正就不履行公职,故意与厅长对着干,有钱收就精神大振“勤政”办事。

如果他如愿当上了厅长,“朋友”的事还办不办,好处费还收不收,职务的“正副”是否就直接导致了人生的“正负”?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贪欲割断了权力之上悬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生结局只能一切归零。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他们的人生际遇提醒着我,初心不会自然保持新鲜,稍不注意就容易蒙尘腐烂。

党员干部要慎小防微,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初心才能臻于至真至纯。

诚如书中的一些警世之言,“千万不要做丢西瓜捡芝麻的蠢事”“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怎么能变通呢?”“利益一来,人头攒动;利益一去,曲尽人散;以利结盟,四面楚歌;平平淡淡,天长地久。

”值得我以及我们深刻铭记于心。

第二篇:追问读后感追问读后感(一)“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

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

纪实文学《追问》读后感:人生的-马拉松-

纪实文学《追问》读后感:人生的-马拉松-

纪实文学《追问》读后感:人生的"马拉松"导读:本文是关于纪实文学《追问》读后感:人生的"马拉松",希望能帮助到您!人生的"马拉松"———纪实文学《追问》读后感亢新芳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

在法律课堂上,教授特别推荐了《追问》这本书。

随即入手,本想闲暇翻翻,但再也没有放下,直到一气读完。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是一本反腐的纪实文学,更是一部现代的"罪与罚".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这是丁捷,一位纪委书记、作家,对主人公灵魂的追问。

书中多位曾经的领导干部,《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最后的华尔兹》里昔日的正部级高官,《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无法直立》中的市委副书记,《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科教授,《四害之内》理的交通厅副厅长,《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等等,曾经的他们大多都成功耀眼,而现在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有的甚至沦为阶下囚,他们人生的"马拉松"戛然而止、结局彻底归零。

作者在面对这些人采访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我们在读到这些忏悔的"劫后人语"时,他们的心路历程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叹息、压抑、抑郁甚至窒息的。

他们,曾经的"社会精英",直至被打垮时,才开始追问自己的内心。

他们,起初都兢兢业业,谨小慎微,然而在事业的上升期,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职场变形记".有人因为早期感情的缺失,在弥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人因为心里不平衡,病态的追求滥用权力,还有人乐于享受下属带来的政绩,而放任其肆意妄为……"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的越远,离魔鬼就越近。

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

"作者文中的这句话可谓阐释得非常到位。

《追问》读后感8篇

《追问》读后感8篇

《追问》读后感8篇【篇一】近日再读丁捷所著的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书里一共描写了八位腐败人物:《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最后的华尔兹》里的昔日的正部级高官,《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无法直立》中的市委副书记,《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科教授,《四海之内》里的交通厅副厅长,《风雅殇》里的文化厅副厅长。

这七男一女,起点不同,际遇各异,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他们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违纪或犯罪都是在走到人生巅峰或者一定高度之后,却在身居高位的某一个时刻放松了警惕,迷失了自己。

读完后感触颇多,一方面是很受警示,一方面很受教育,对于现实有指导性。

先说警示,纵观他们的心路历程,发人深省。

究其原因,这些人大多都是从自我放松党员要求开始,逐步走向违纪乱纪的。

所以,告诫我们党员干部,不要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所欲为、谋取私利,要做一名清正、廉洁、自律、有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不难看出,先是思想理念出了问题。

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将党的规矩意识根植于心,必须时刻保持思想上的警醒、道德上的纯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偏移、不迷失。

在工作生活中,维护党的团结,遵循组织程序,服从组织决定,严于律己,战胜欲望、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章规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应不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打牢思想基础、积蓄精神力量,严守党规党纪、做好本职工作,勇敢接受各种困难、风险和诱惑的挑战,在考验中不断精心策划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成长。

再说学习,《追问》中的这八位人物,谈的都是自己的经历,从头至尾,能够看到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的历程,他们初期的奋斗、艰辛、苦涩,以及他们如何出人头地的经过。

看到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开拓经营,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们的气度。

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追问观后感精品

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追问观后感精品

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追问观后感精品对于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篇一《爱的》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教师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

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心得体会《教师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

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

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

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对于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篇二读《解忧杂货店》有感900字吕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东野圭吾先生以一种时空交流的奇思妙想,让笔下的敦也、翔太、幸平三个问题少年最终获得了救赎,期间穿插着不同时期杂货店遇到的各色烦恼,烦恼故事中透露着关于面临选择的挣扎。

《追问》故事读后感1010字

《追问》故事读后感1010字

《追问》故事读后感1010字看完了《追问》剩下的五个故事。

不得不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故事里的主人公,就能力来说,都不是平庸之辈,其中还有不少人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看着他们一步步堕落的过程,心里有一股郁结的感觉。

感觉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还真不好说。

余华说过,真正的作家写作时能让人看清自己真实得内心,是一种非常痛苦的过程。

而本书作者丁捷也写到,写这本书差点让他崩溃,因为搜集到的材料包含着大量人性的负面。

我可以想象作者的感觉,因为我就算阅读这本书,心情都受到影响,想要点上一支烟缓一下。

这些人堕落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是却合情合理,有的因为感情创伤,有的因为怀才不遇,有的因为沉浸爱好,有的因为追求浪漫,有的因为晋升失败,有的因为爱慕虚荣,有的只是顾及夫妻,有的沉浸权利。

先不谈爱慕虚荣的那位和沉浸权利的那位不谈。

另外六位,围绕着事件发生的,是社会关系,也就是兄弟,夫妻,朋友关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换位而处,就像《人民的名义》中的李达康一样,如果你的爱人追求物质,你难道就断绝夫妻关系吗?我国是非常注重人伦关系的社会,作为一个官员,难道要斩断人伦,断绝七情六欲,变得刀枪不入吗?先国后家这种事,要求的是官员用看不见摸不着“精神”对抗。

就算成圣的王阳明尚且处理不好家事,而官员只不过是普通人。

不由感叹,个人对抗环境真是太难了,或许,需要什么东西帮自己一把。

剩下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大学校长,一个是国有企业董事长,他们各自打造一个独裁组织,却以清廉勤劳的假象示人。

按他们的原话来说,做到这个位置,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根本没有人能管。

甚至掌握控制权,称为团队的独裁者之后,纪委这个职位的人,是自保都自顾不暇的。

分享一段大学校长的做事原则“对我没有名没有利的事不做,有名无利的事委托给别人做,有利无名的事亲自参与做,有名有利的事发动资源号召做”。

而国有企业董事长这个故事,令我感觉十分震撼,根据他的争夺权利的手段,堪称企业管理层的厚黑指南。

读《追问》有感

读《追问》有感

读《追问》有感“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

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

”——丁捷好不容易看完了《追问》,忍受着对这群堕落的党员干部的惋惜和无奈之情终于看完了。

他们都曾经辉煌过,吃过苦,受过累,曾都是单位的优秀干将,却没有抵挡住权利的诱惑,一步步堕落,最后沦为阶下囚。

余华说过,真正的作家写作时能让人看清自己真实得内心,是一种非常痛苦的过程,看着有时不禁想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也正是因为审视他们错误的选择,才更能让我懂得什么才是我应该追求的。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优秀干将直至面对判决,面对高墙,才翻然悔悟,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

他们当中有的因为经不住美色的诱惑,丢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被社会刁难、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阴暗面,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了信心;有的是临近退休,认为没有必要再那么坚守。

故事的曲折丝毫不亚于《人民的名义》里的桥段,在权利的漩涡里,人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受到魔鬼的低语。

那些魔鬼会像苍蝇一般,盯着你内心的裂痕,不断产卵、腐化。

很多时候,决定我们命运的原因,来自于内心隐藏的潜意识。

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自身正,提高自己驾驭权利的能力,在面对外界的诱因时,才能找到自身行为的准则。

驾驭权利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能自始至终保持新鲜,必须在党性修养和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提高,必须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不断坚定。

提高自身驾驭权利的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与自身的欲望斗争的过程。

然而我在了解了他们的经历后发现,他们腐败的原因,有一部分归诸于自身,却也有很大部分归诸于一把手的制度,权力太大,监督真空,一般人难以抵挡如此厉害的“权力效应”。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制,使得他们私欲膨胀,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所以说人生,并不是比谁获得更多权利利益的短跑冲刺,而更像是注重过程的马拉松。

需要你定好定好自己的目标,追问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对自己的行进方向,并且在比赛规则和环境下,战胜欲望,抵挡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行。

《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

《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

《追问》读后感《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追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追问》读后感篇1反腐败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我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群众拍手称快,国内外为之震撼。

坚信在我党领导下这场反腐行动必胜、民族复兴可期、国家必繁荣昌盛、人民必安居乐业。

《追问》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反腐败纪实小说。

作者以纪检人特有的视角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应该闪光却又昏暗的一段历程作为小说本身的主线,但作者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不把他们当作历史的罪人,而是把他们当做当下的"时代病人"这一视角,来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为广大读者提供这些所谓"精英"的内心读白和人生感悟。

同时也提醒我们党员、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党的宗旨,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一名干净、担当、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时代检验。

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病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党员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本身更像是一面镜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警示版,时刻提醒我们在党和人民提供的历史舞台上不要做错动作,更不要做错事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

《追问》感情浓烈、思考真切,就像现实备忘录一样。

腐败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

《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花八门。

《追问》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追问》是一本由美国作家约翰·伯克尔创作的小说,小说以一个年轻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她在一个充满谜团和阴谋的世界中追寻真相的故事。

小说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我对现实世界的一系列反思。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从未放弃对真相的追求。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他们也在追问着生活的意义和真相。

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挑战,我们都需要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坚定地追问,并且不放弃。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扣人心弦,让人无法释手。

作者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彩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谜团和阴谋的世界。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真相的珍贵和追问的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对各种疑问和困惑,而追问则是我们获得真相的关键。

另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追问方式和思考方式。

有些人追问的是生活的意义,有些人追问的是社会的现状,而有些人则追问的是人性的本质。

这让我意识到,追问并不是简单的提出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追问这个话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追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勇气。

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地追问,直到找到真相。

总的来说,读完《追问》这本小说,我对追问这个话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追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勇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坚定地追问,直到找到真相。

希望我们都能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地追问,直到找到真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爱情的真理轨迹-《追问爱情》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在英子的长篇随笔《追问爱情》出版之前,得以先睹为快。

读完作者为作品写的后记后,我立刻被吸引住了。

全稿阅毕,我的心情很不平静。

这部作品的内涵之深、范围之广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在阅读这部作品前,我是做梦也不会想到世上居然会有这样的一部作品,更不会想到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一个青年女子。

关于爱情,我和这世上许许多多人一样,经历了希望到破灭的过程,最后在心底只留下了几个疑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我们的希望为什么会破灭带着这些疑问,我翻阅了大量有关爱情的书籍,但没有一本书给我答案。

似乎人们都对此讳莫如深,除了对表面现象的描述和空洞的议论,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为,一筹莫展。

而流行影视剧中总把爱情神秘化,强调爱情是没有理由的,没有原因的,是莫名其妙的。

而所有这一切的疑问我都在《追问爱情》一书中找到了答案,虽然这些答案并不是具有最终的意义。

这是一部追寻爱情真理的书,我们不禁为作者深邃的思想、广博的视野所惊叹。

在对爱情进行理性思考和探索的领域里,本书的作者已经站到了一座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峰上。

显然,在这个领域,即使是以理性见长的男性也是望而生畏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最复杂、最深邃的道理和思想都被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轻而易举的表达了出来,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晦涩难懂。

而且书中充满了具体的有关爱情的事例、故事,还有许多美丽的诗歌,丰富的联想以及作者灵气十足的议论,读者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我们的爱情为什么会破灭作者在开篇中以两个具体的真实的爱情故事开始了思考爱情的旅程。

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两种爱情破灭的方式,有情人难成眷属和成了眷属的有情人不再有情。

作者看到“那故事中的人、事、物都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时空内,早已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所以失去自由是爱情破灭的根本原因。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和解放前,是没有选择对象的自由,而在现在人们有了选择对象的自由后又被自己的欲望所统治而没有选择真正爱情的自由。

所以作者说“人只有得到真理,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不懂爱情的真理,去编织爱情的童话,当然不会得到真正爱情的幸福。

作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贫乏的时代和世界,精神在物欲和肉欲的双重打击下奄奄一息,使人们看不到痛苦、爱情和死亡的本性。

爱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作者在最后这样写到:爱情的本质在于,我们最高的爱情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高于人的神圣永恒的生命,是“上帝”本身,它是一切爱的源泉,只有它才能保证人的爱情,体现爱情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这是本书中少有的比较难懂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没有无缘无故的
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爱情是需要理由和原因的,是需要媒介的。

我们普通人以为爱情的意义是寻找到一个自己爱且爱自己的异性,并把爱情的全部价值寄托在他的身上,这是错误的。

爱情的最高对象不是你寻找的那个人,而是人类的一种追求自由和真正幸福的永恒精神。

这种精神是人类一切真爱的源泉,是人间一切真、善、美的源泉,作者称之为“上帝”。

我们因为都爱它并以它为媒介而相爱!为什么要爱它因为我们只有与它联系在一起,心中才会得到真正的爱,才会有爱奉献给自己的爱人!
以前的青年人常常为求索人生的意义不得而苦恼,而作者却从爱情中轻易的发现人生的真谛:爱情已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了,自由为什么还在两者之上因为自由就是终极的真理,或者说是终极真理的表现形式,是包涵所有小真理的大真理;是真理的基础和源头,是真理之真理。

而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是一切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是生命的荣耀和彰显。

真正的自由是真的自由,是善的自由,是美的自由。

生命正因为有了这样自由才变的可贵和重要得到真正的自由,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的。

在这里,我想就作者上面的话进一步展开来谈。

生命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生命只有一次。

生命最大的悲哀和不自由就是它不愿死而又不得不死。

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打击、挫折、悲伤和痛苦,但是所有这一切的痛苦都比不上生命的无价值、无意义、无目的的痛苦。

生命只有一次,在我们出生之前没有我们,在我们死亡后不再有我们。

如果这唯一的生命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在它死
亡后就会永远被埋没在历史的灰尘之下,好像它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一样。

这才是生命最大、最深的痛苦,而任何其他的痛苦和它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了,其实这也就是痛苦的本质。

我们要战胜这种最大的痛苦,要拥有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让自己不死。

肉体的死亡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精神不死,灵魂不死;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生命和一种人类的永恒精神结合起来,才能通过人类文化这一特殊的载体让自己的精神永存后世。

在这部作品中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天才,而且展现了作者超越常人的热情。

这是一部燃烧着作者全部青春热情的作品,充满了无限的光明、热量和理想,是人类追求爱情道路上的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作者在第一篇中论述积极和消极的悲剧中这样写到:罗密欧和朱丽叶,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的悲剧是积极的。

他们为了爱情的美付出生命的真。

一次美的毁灭可以唤醒千千万万的灵魂,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白生的意义、爱的价值以及自由的可贵。

这才是可歌可泣,叫人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有价值的悲剧。

我们从中可以感受
到的又岂止是人性的尊严、生命的威仪、真理的力量??人类的历史正是由许许多多壮丽辉煌、为爱情、为真理而不畏强暴、不惜牺牲的悲剧写成的,它们在通往光明的道路上竖起了一座座庄严的纪念碑。

除了艾米莉•勃朗特,我从未在其他任何一个女性身上发现能和本书作者生命中所具有的非凡热情和健全的理性相媲美的。

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热烈、充沛的感情和深邃思想的完美结合。

如果拿艾氏和作者对比,就会发现作者已经在爱情思想的深度
和广度上对艾米莉有所超越,而且作者对于人类及爱情的前途不像
艾氏那么悲观。

我无法估量这本书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和作用。

多少年来,在追求爱情真理的历程中,我像一叶在黑暗大海上航行的孤舟,看不到一线光明,也不知何处是岸,几乎失去了希望。

只有在这部作品中,我才像一个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故乡,终于找到了归宿。

我将终身与它相伴相随。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几乎涉及了与爱情有关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和人生,爱情和婚姻,爱情和家庭,爱情和文学,爱情和性,爱情和金钱,爱情的中外历史发展等等,充分体现了作者无比广阔的视野。

在这些领域中,作者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探索和思考,整个作品中无处不闪现作者天才般的思想火花。

试举一列,在谈到爱情和家的关系中,作者这样写到:从本质上说,只有将生命、爱情、自由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个真
正的存在意义
上的家,一个属于灵魂的永恒的家。

最后谈一点本书的不足,由于它的随笔性质,缺乏严密的逻辑和体系,有些枝节上的观点存在偏颇之处,少量观点是值得商酌的。

比如,作者在最后一章中说尼米关于超人的思想被希特勒发展成了种族歧视理论,引发了数百万犹太人被害的灾难。

这是需要提出疑问的。

在我看来,希特勒实际上是歪曲和利用了尼采的哲学思想,绝不是对尼采的继承和发展。

尼采的思想是和犹太人的灾难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毫无疑问,这些细枝末节的不足如白玉之微瑕,
是不会影响整个作品的价值的。

叔本华在《论女人》一文中断言:女性对艺术和真理没有真正的热爱,所以是低等的人。

我想,如果他能读到英子的这部作品,就会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