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合集下载

我国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问题及改革

我国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问题及改革
均市 盈率 水 平和 行业 平均 市盈 率水 平 ,给 出区间 限制 ,超过 上限 ,
对 于 无 需参 与网 下 申 购 的 初步 询 价 商 ,其 报 价 没 有 很 强 的约 有 关部 门应 该 对 IO公 司的 市盈 率 进行 灵活 的限 制 。参 照 当时 的平 P 提 高新股 的报 价 ,存在 一定 的道 德风 险 。而 对于 有意 向 申购该 股的 有 关部 门有 权利 进行 市盈 率调 查及修 正 ,对 于市盈 率过 高 的 ,有 权 机 构投 资者 ,则会 联合 起 来 ,尽 量压 低 初步询 价 ,然 后在 网下 申购 利终 止上 市要 求 。 过 程 中以询价 区 间的最 大值 报价 ,以实现 新股 低风 险 的较 高收 益 。
问题愈 演愈 烈 。 力权衡 机构 与散 户 的权利 。
二、我 国目前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1 股 申购存在 不公 新

2完善询 价制 度 . 切 实 发 挥 询价 制度 的积 极 作 用 ,进 一 步 完 善询 价 制 度 。证 监 务 ,使 得询 价结 构真 正能 按 照公 司 内在 价值 报价 。可 以将 初步询 价 和累计 询价 机构 统一 管理 和 要求 ,使 得他们 都参 与股 票 的配售 ,同 时要 求询价 机构 以其 报价 参 与和 中小投 资者 一起 的 申购阶段 ,从 而 3限 制发行 价格 .
新 股发行过 程 中机 构投 资者与 中小投 资 者的公 平 ,完善 询价 制度 ,限制发 行价格 ,对二级 市 场 中首 日上 市股 票 实行 涨跌 幅限 制 ,以 完善我
国的新股发 行 制度 。
[ 关键 词 ] 新 股 发行 制 度

问题
改 革 程 ,逐步 降低 网下 申购 的 比例 ,时机 成熟 时甚 至可 以取 消部分 网 下 降低 机 构 投 资 者 的 中签 率 ,提高 中小 投 资者 的 中签 率 。条 件 允许

浅谈我国股票发行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原创)

浅谈我国股票发行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原创)

浅谈我国股票发行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商学院09级金融一班苗新雨2009034013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发行价格不再进行窗口指导,完全交给市场去定价,但是发行定价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发行“三高”,即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

当前,上市公司“三高”现象以及机构在询价中“抢筹码抬高价”的现象引起市场较多关注。

而机构询价在发行价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新股发行价格之所以越发越高,发行市盈率甚至上百倍,询价机构的非理性报价无疑是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虽然管理层曾对网下询价程序进行了适当调整,其思路是加大中签的机构投资者的配售数量,以期它们在询价过程中真正负起责任,但种种数据表明,这种询价方法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定价偏高的倾向。

根据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股票发行“三高”的几个主要原因:一、券商垄断了发行定价权,询价制度变成走过场。

一位上海本地券商资产管理部人士李先生这样说:目前的新股发行询价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盲区。

虽然主承销商先让询价机构报价,但是询价区间是最终“根据询价对象和配售对象的报价情况综合判断”进行制定,但这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具体怎么定出来的没有明确的信息披露。

而网下的机构申购数量有限,一般按照最高的申购价格进行申购,这就无形中抬高发行价,一些有直投利益的承销商更愿意拉高发行价。

二、询价对象评估机制缺乏。

由于我国缺乏对询价对象信用状况的评估机制,难以约束对询价对象信用,一些询价机构即使非理性报价和漫天喊价,管理部门也似乎无可奈何。

尹中立认为,虽然管理层曾对网下询价程序进行了适当调整,其思路是加大中签的机构投资者的配售数量,以期它们在询价过程中真正负起责任。

但种种数据表明,这种询价方法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定价偏高的倾向。

三、怀疑一级市场存在操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透露:“过去,投资者都希望市场定价,反对政府对发行价的干预;如今,市场化定价,政府不管了,结果发行价一路狂飙,二级市场投资者赔了又希望政府出来干预。

论我国创业板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我国创业板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我国创业板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创业板市场作为中小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场所,能够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体系的构建。

我国创业板于2009年设立,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创业板发行过程反映出种种问题。

创业板市盈率过高、利益寻租、保荐责任不明晰现象随处可见。

本文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创业板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板;发行制度;对策建议创业板市场被人们称为“二板市场”,是主板市场之外,专为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筹资渠道的资本市场。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启动。

然而,我国创业板市场虽然已经成立,却存在不少问题。

一、我国创业板发行存在的问题(一)企业上市估值过高新股估值定价本质上是对未来的估值,而不是对过去的估值,是对企业未来的业绩、价值的折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市场募集的情况下,新股估值定价的区间意味着企业能够募集到的资金的多少。

新股估值越高,能筹集到的资金也就越多,这往往会导致主承销商对企业过度包装,使实际估值远远高于企业本身的价值。

新股估值过高,使企业融得大量资金,然而,企业面对大量的资金并没有具体的项目可供投资,结果只能盲目投资。

(二)保荐制度实施缺陷保荐人的主要作用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信心保障,确信被保荐的上市公司符合有关要求。

保荐人在做尽职调查时,往往只是对企业的历史进行调查,证明企业的历史清白无瑕。

实际上,企业的历史只能作为参考,而投资者是对企业的未来和发展前景进行投资。

保荐人在做尽职调查进行信息披露时,往往避开对企业成长性的披露,刻意回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并未尽到保荐职责,发挥保荐作用。

另外,保荐人和承销商之间存在利益寻租,询价制度的实施得不到落实,极大的动摇了创业板市场的稳定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募集资金不按承诺使用问题严重按照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只能按照招股说明书中的承诺使用,不得挪用,但对于上市公司的“私房钱”,证监会则鞭长莫及。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率居然高达 10 9%。
各 国新股发行 溢价率对比
国 家
法 国
作用 , 这是新股发行定价走向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由于其本 但 身内在机 制的不完善 , 2 0 以来的新股发行 中暴露 了许 在 0 7年 多问题 , 要求新股发 行制度改革 的呼声不 断 , 在 2 0 这 0 7年底 的 中石油 (0 8 7 上市后达 到高潮 。 6 15 ) 新股发 行如何进 行市场 化定价 、在新股 的发售过程 中如何保 障中小投资者 的利益 已
19 9 2~2 0 07
1 01 4 .3
新股发行溢价率畸 高表 明我 国现行新 股发行制度存在一 定问题 , 不利于证券市场风险与收益 的平衡 。 询价对象和其他 机构投资者利用其 资金 优势 , 际上 已垄断 了新股发行份额 , 实 进而在二级市场炒 作 , 造成人 为的高溢价 , 这样又会进一步造 成资金在一级 市场 上囤积。
新 加 坡
18 2
17 ~19 93 92
3 3
三个 过程 : 一是初步询价确 定发 行价格 区问 , 承销商应 向不 丰 _ 少于 2 O家( 如发行达到或超过 4亿股 , 则不少 于 5) ) (家 基金 、 券商等询价对象提供投资价值报告 , 进行初 步询价 ; 二是 累计
投 标 询 价确 定 发 行 价 格 , 主承 销 商 应 向参 与 累计 投 标 询 价 的
2 新 股 发 行 制 度 过 度 向机 构 投 资 者 倾 斜 ,有 违 公 平 原 .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到 ,机构投 资者可同时参与 网下配售 与网上 申购 , 而社会公 众投 资者 只能参 与网_ 申购 。 卜 同时 网上 申购实行按资金配号抽签的办法 , 相同的中签率下 , 在 资金量

对我国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改革的探讨

对我国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改革的探讨

对我国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改革的探讨
我国目前的股票发行制度是审核制度,即新股发行需要经过证
监会的审核批准后方可上市交易。

然而,这种审核制度存在一些缺点,如审核时间长、信息不对称、容易发生市场炒作等问题,导致
了股市波动和投资者的不稳定情绪。

因此,我国正在考虑实行注册
制改革。

注册制是一种基于信息披露和投资者自主决策的股票发行制度,不需要事先经过监管机构的审核,而是让市场参与者自主判断并决
定是否投资。

它有以下优点:
1. 降低信息不对称:注册制要求公司必须充分披露信息,使投
资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公司的情况,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2. 缩短审核周期:注册制是一种自我监管机制,没有了审核环节,因此可以大大缩短发行周期,提高市场效率。

3. 鼓励科技创新:注册制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
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但是,注册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容易发生投机炒作、
信息失真等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控制。

总体来说,注册制改革需要在监管机制、信息披露、投资者教
育等多个方面进行改善和加强,力求达到市场运作更加健康有序、
投资者受到更好保护的目的。

关于中国新股发审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新股发审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新股发审制度改革的思考摘要:自2009年以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a 股市场无论在新股发行数量还是在募集资金额上都排名世界第一,为我国金融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作为一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ipo 的质量和效率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时我们发现a股发行中“三高”问题犹如顽疾,对投资者利益造成巨大侵害。

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2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要完善新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股票承销办法。

新股发审制度改革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新股发行制度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发行制度存在的弊端,并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股发行制度保荐制注册制核准制一、新股发行制度演变1、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种类股票发行制度主要有三种,即审批制、核准制和注册制,每一种发行监管制度都对应一定的市场发展状况。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股票发行制度也随之改变,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三者根据市场的成熟程度,发展方向应为从审批制到核准制,最后到注册制,过程也代表着发行制度的不断市场化过程。

审批制一般存在一过证券市场的发展初期,为了维护上市公司的稳定和平衡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采用行政和计划的办法分配股票发行的指标和额度,由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指标推荐企业发行股票的一种发行制度。

企业发行股票的规模等由计划确定,定价方式多受行政干预,市场化程度很差。

核准制则是介于注册制和审批制之间的中间形式。

它要求发行人在申请仅要充分公开企业的真实情况,而且必须符合有关法律和证券监管机构规定的必要条件,在审查内容方面,它在对发行人进行形式审查之外,还对发行人的财务状况、公司治理、发行数量及价格等方面进行实质检查。

相比于审批制,它取消了政府的指标和额度管理,并引进证券等专业中介机构作为承销商,更加专业的审查企业到股票发行的条件;同时证券监管机构对股票发行的合规性和适销性条件进行实质性审查,并有权否决股票发行的申请。

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列 问题 , 而有 利 于股市 长远 、 从 健康 的发 展 。这 是 管理 层推 行新 股 发行 市场 化 的本 意。 2 0 但 0 9年新 股发 行 推行并 沿用 至今 的 是一 种不完 全 的市 场化 定价 制度 。这种 不 完全 的市 场化 表 现为 : 价 的市场 化 与发行 审 核控 制 。一方 面 , 定 宽松 的询 价 制度 ,使发 行新 股 的定 价依 据不 再是 企业 自身 的质 量 和其 向市场 承诺 投资项 目的盈利 前 景 .而是 市场 可 以接 受 的价 格 。 一方 面 , 管部 门严格 掌 控着 新股 发行 的审 核 另 监
价值中枢为 3. 69 2元 , 次询 价 时降 至 2 . 二 3o 9元 , 最 终 其 但 发 行 价定 格 为 1 .1元 。八 菱科 技 的发 行 价格 与 首 次 的价 71
售 成功 率 而并不 关 心发行 公 司的合 理估 值 。 由于是按 由高 到低 的报价 排序 配售 股票 , 询价 阶段 就 高限报 价 的机 构 , 在
我 国 新 股 询 价 所 采 取 的 是 “ 兰 式 招 标 ” 式 . 与 询 价 的 荷 方 参
些 不 足 , 要 表现 在 : 主
( ) 一 新股 市场 化定 价 与严格 的发 行 审核 存在 矛 盾。市
场化 的 发行 定价体 制有 助 于新 股 的合理 定价 ,缩小 一 级和
二 级 市 场 的 价 差 ,减 少 过 多 的 流 动 资 金 冻 结 而 造 成 的 一 系
的低 风 险 。 与询 价 的机构如 果 在初 步询价 时 未 中标 , 参 将失
去 网下 配售 的机会 。 报价 没有很 强 的约 束和 管制 , 步 询 其 初 价 对象 为 了获得 主动 权而 以最 高询 价 区间报 价 ,使 得 询 价 机 构存 在虚 高报 价 的现象 。 累计投 标 询价 时 , 于此前 的初 由 步询 价 已把 价格 抬高 。询价 机构 在 累计投 标询 价 时会 进一 步 就高 报价 ,利 益 的驱使使 得 机构 投资 者为 了提 高 网下 配

我国创业板股票发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创业板股票发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财 经 论 坛
我 国创业板 股票发行存在 的问题 及对策 分析
一蒲 斌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 摘 要 ] 业板 市场 作 为 q小企 业利 用证 券 市场进 行股 权 融资 的场 所 ,能 够 为风险投 资提 供 退 出渠道 ,优 化 资 源配 置 .有利 于我 国 创 - 多层 次 资本 市场结 构体 系的 构建 本 文从 我 国创业 板 市场 的现 状 出发 ,分 析 了我 国创业板 新 股发 行存 在一 些 问题 ,并在 此基 础上 提 出一些 政 策措 施 ,希 望能 以便 建立 一 个公 平 、有 序 、透 明、 高效 的创业板 市场 、
lO平 均市 盈 率是 5 倍 ,第 二批 则 是5 9 ,而第 三 批 更是 推 到 续沿 用 。 但 是 采 用 收益 法 评 估 无 形 资产 价 值 是 一 种 更 为科 学 的 方 P 2 71 倍
了5 .倍 。 其 中宝 德股 份 (0 0 3和鼎 汉 技术 ( 0 0 75 302) 301 1)的市 盈 法 ,考虑 到创 业板 上市 公 司的特 殊 性 ,应 当强制 要 求其在 采 用成 本 率 分 别达N 8 .7 和8 -2 。 而 目前A股两 市加 权平 均 市 盈率 大 法 的 同时 ,采 用收 益 法对 无形 资产价 值 进行 评估 ,并在 财务报 表 附 1 倍 6 22 倍 致 为2 倍 ,连创 业 板 市 盈 率平 均 数 的 一 半都 没 有 ,更 不 用讲 香 港 注 中加 以适 当披 露 。 2 股 市 不 到 1 倍 的新 股 市 盈 率 了 。截 止 2 1 年 4 9日止 ,我 国创 O 0 O 月2 3 严 格 信 息 披 露 制 度 。 只要 不 涉 及公 司机 密 如 知 识 产 权 保 业 板市 场 共 有7 家 企 业上 市 ,东 方财 富 ( 0 0 6)的市 盈率 为最 护 、商业 秘 密 ,都 可 以通 过计 算机 网络 及各 种软 件 系统等 多种媒 体 4 305 高 ,达 到 1 3 1 ,就 算 最低 市盈 率也 有 回天 胶业 ( 0 0 1) 4 78 倍 3 0 4 的 披 露 公 司 业 务 进展 情况 、业 务 计 划及 其执 行 结 果 以及 与此 有 关 的 4 0 。这 么高 的市 盈率 真 的就是 一个 市 场的选 择 n? 28 倍 B - 提供 较 主板 市场 宽松 的 上市 条件 ,为 中小型企 业 融 资提供 服 务 。在 敏 感 业 务 信 息 和 上 市公 司治 理 结 构信 息等 ;加 快 定 期报 告 披 露 的 了解企 业 的财 务状 况等 基 本情 况。 此外 ,我 们还 要 制定相 应 法律 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财会月刊(综合)2008. 9
基于以上思路,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建议: 1. 改变当前新股 发 行 单 一 按 资 金 额 申 购 的 模 式 ,实 行 按 账户分配或者恢复按股票市值配售的办法。 按账户分配使得 每个账户都有权利获得相同数量的新股, 这样做可以大大提 高中小投资者的中签率。而根据二级市场股票市值配售新股, 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恶炒新股、 大量资金囤积于一级市场的现 象,而且可以活跃二级市场、鼓励二级市场的投资发展。将两 者相结合,即按股票市值确定有效账户,再按照有效账户进行 新股分配的办法既可体现公平原则又具可操作性。 2. 提 高 网 上 发 行 份 额 ,限 制 或 取 消 网 下 配 售 制 度 。在 现 行新股发行制度下, 可以通过网下配售向机构投资者进行利 益输送,使得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享受不均等的待遇。可 以提高网上发行份额,提高网上中签率;同时规定机构投资 者只能在网下配售和网上申购间选其一,或者取消网下配售 制度。 3. 限制新股发行 市 盈 率 。对 新 股 发 行 市 盈 率 进 行 一 定 限 制,防止出现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的情形。 4. 新股上市后对 日 涨 跌 幅 作 出 进 一 步 限 制 。现 有 的 新 股 上市首日 900%的涨跌幅限制无疑太过宽泛,实际运作中尚未 有触及此限制的先例,失去了涨跌幅限制应有的作用。降低现 有的涨跌幅区间可以有效降低新股炒作空间, 避免给二级市 场带来巨大风险。 5. 在询价环节引 入 竞 争 机 制 ,让 更 多 的 市 场 主 体 参 与 市 场化定价。目前新股发行制度的询价环节只面向机构投资者, 而机构投资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方面有压低询价 区间、降低配售成本的动机,另一方面新股的无风险收益又会 促使机构投资者争购新股从而抬高新股发行价格。 机构投资 者这两种动机都会使现时的询价机制发生扭曲。因此,在加 强询价机构操守建设的同时,应该引入第三方询价,形成市 场化的竞价机制。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让更多 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新股发行中来,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新 股发行制度,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保护投资者公平权益的目的, 也才能真正让国人共同分享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马锐 张慧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 400067)
【摘要】 本文在分析证券市场发行新股存在的发行溢价率畸高、制度设计偏向机构投资者和影响金融系统稳定等问题 的基础上,指出要实现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必须在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参与主体、新股上市交易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以保 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典型的案例是 2007 年 11 月 5 日中石油的上市, 其上市 首 日 开 盘 价 高 达 48.6元 ,其 后 在 短 短 两 个 月 内 股 价 跌 去 40% 之 多,让无数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3. 吸引大量资金囤 积 于 一 级 市 场 ,不 利 于 金 融 体 系 与 经 济运行的稳定。 新股的无风险收益使得大量资金囤积于一级 市 场 , 自 2007 年 以 来 新 股 发 行 冻 结 资 金 的 记 录 便 不 断 被 刷 新。由于新股发行在时间安排上并无固定节奏,大量资金在银 行等信贷系统、股票市场间无序流动,必会加大金融市场的不 稳定。央行的数据显示,大盘新股发行之时,短期回购利率明 显上升。中信证券的一份报告指出:随着新股申购冻结资金规 模不断创下新高,货币市场的供求体系已经逐渐受到影响。如 果资金规模继续增加,而相关措施没有跟上,将不可避免地影 响到我国货币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动性状况。 上万亿元的资金 聚集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而无法进入到正常的生产与流通领 域,显然不利于金融与经济体系运行的稳定。
【关键词】 新股发行制度 新股发行溢价率 机构投资者 中小投资者
我 国 现 行 的 新 股 发 行 制 度 是 在 2006 年“ 新 老 划 断 ”后 开 始实施的,其主要特点是引入了机构投资者的询价机制,实行 网下配售和网上申购的发行方式, 同时在部分大盘股中引进 战略投资者配售。 这一制度设计的原意是对新股发行实行市 场化定价,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价值发现功能。自实施以来,该 制度对承接大盘股的回归、 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起到了重要 作用,这是新股发行定价走向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但由于其本 身内在机制的不完善,在 2007 年以来的新股发行中暴露了许 多 问 题 ,要 求 新 股 发 行 制 度 改 革 的 呼 声 不 断 ,这 在 2007 年 底 的 中 石 油( 601857) 上 市 后 达 到 高 潮 。新 股 发 行 如 何 进 行 市 场 化定价、 在新股的发售过程中如何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已 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当前新股发行制度的特点,指出 新股发行溢价率畸高、 制度设计偏向机构投资者和影响金融 系统稳定是当前新股发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网 上申购模式、 询价环节以及新股交易制度等方面给出了相应 的政策建议。
三、改进建议 一个成熟资本市场的监管原则是, 尽量保护中小投资者 的利益, 因为强势集团本身就有能力维护自己和占有别人的 利益。在英国、美国及我国香港等成熟的资本市场,新股发行
首先考虑的是保证中小散户的申购( 如香港是每个散户分 1 000 股) 。针对 现 行 新 股 发 行 制 度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改 革 的 思 路 主 要 是:一是改变现行新股发行的申购办法;二是对新股发行价格 作出限制。
大小为配售原则, 机构投资者可以同时参与网下配售和网上 申购。由此带来以下问题:
1. 新股溢价现象突出。我国新股发行溢价率高达140.13%, 远远高于国际水平( 如下表所示) ,而 2007 年的新股发行溢价 率居然高达 190%。
国家
法国 以色列 加拿大 奥地利 荷兰 德国 英国 美国 意大利 新西兰 新加坡 墨西哥 印度 泰国 巴西 中国
( 2) 机构投资者有做高上市价格的动力,并将风险转嫁给 二级市场。在现行体制下,由于机构投资者垄断了新股发行的 绝大部分份额,进而有着在二级市场上炒作新股的利益动机, 从而给二级市场带来巨大风险。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显示, 2007 年首日涨幅大于 300%的新 股 在 3 个 月 后 涨 幅 绝 大 多 数 小于首日,如下图所示。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远望谷广电运通北斗
通道 星索
特铝 三常
份 股
部 西
料 业 子 承白 编 材 矿 电 支钛 经
州 邦 圆核 达 ) 上 市 后 10日 涨 跌 幅 (%)
上 市 后5日 涨 跌 幅 (%) 上 市 后3个 月 涨 跌 幅 (%)
2007 年部分新股上市后 3 个月内涨跌幅统计图
一、我国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 根据 2006 年底实施的《 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 , 我国现阶段的新股发行实行累计投标询价的定价方式, 需经 三个过程:一是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主承销商应向不 少于 20 家( 如发行达到或超过 4 亿股,则不少于 50 家) 基金、 券商等询价对象提供投资价值报告,进行初步询价;二是累计 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 主承销商应向参与累计投标询价的 询 价 对 象 配 售 不 超 过 发 行 总 量 20%( 如 发 行 达 到 或 超 过 4 亿 股,配售比例上限为 50%) 的股票;三是累计投标询价完成后, 其余股票以相同价格按照发行公告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向社会 公众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公开发行。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到, 机构投资者可同时参与网下配售 与网上申购,而社会公众投资者只能参与网上申购。同时网上 申购实行按资金配号抽签的办法,在相同的中签率下,资金量 越大中签数越多。 二、现行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 以资金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午言.新股发行应体现公平.人民日报,2008-01-21 2. 王 进.香 港 新 股 发 行 方 式 对 内 地 的 借 鉴.广 东 金 融 学 院 学 报 ,2006;5 3. 丛 亚 平.改 革 我 国 新 股 发 行 机 制 迫 在 眉 睫.董 事 会 , 2007;12 4. 桂 浩 明.现 行 新 股 发 行 制 度 的 缺 陷.中 国 经 济 时 报 , 2007-10-31
各国新股发行溢价率对比
发行样 本数量
197 28 258 67 72 170 2 133 13 308 75 149 128 37 98 32 62 1 595
时间段
1983 ~ 1992 1993 ~ 1994 1971 ~ 1992 1964 ~ 1996 1982 ~ 1991 1978 ~ 1992 1959 ~ 1990 1960 ~ 1996 1985 ~ 1991 1979 ~ 1991 1973 ~ 1992 1987 ~ 1990 1992 ~ 1993 1988 ~ 1989 1979 ~ 1990 1992 ~ 2007
2. 新 股 发 行 制 度 过 度 向 机 构 投 资 者 倾 斜 , 有 违 公 平 原 则。现行新股发行制度明显偏向于机构投资者,主要表现在:
( 1) 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存在着明显的机会不均等 。
2008. 9 财会月刊(综合)·03·□
首先,机构投资者既可以参与网下配售,又可以在网上进行申 购,而中小投资者只能在网上申购新股。其次,网上实行按资 金申购, 机构投资者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实际已形成了对 新股发行份额的垄断。从结果看,机构投资者分享了新股发行 的绝大部分无风险收益,而资金量在几万、十几万元的中小投 资者,其中签率微乎其微。
上市首日平均 收益率( %)
4.2 4.5 5.4 6.5 7.2 10.9 12 15.8 27.1 31.4 33 33 35.3 58.1 78.5 140.13
新股发行溢价率畸高表明我国现行新股发行制度存在一 定问题,不利于证券市场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询价对象和其他 机构投资者利用其资金优势,实际上已垄断了新股发行份额, 进而在二级市场炒作,造成人为的高溢价,这样又会进一步造 成资金在一级市场上囤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