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的树 教学设计
悬崖边的树 优秀教案

悬崖边的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诗意,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落实方式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3分钟)我们每次上下学都会看到路旁或繁荣茂盛,或秋叶满街等各种各样风姿的树,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在悬崖边上的树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见过吧?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悬崖峭壁上傲然耸立着一棵树,那是什么感觉?有谁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引导)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各自都描绘出了自己心中悬崖上的树,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描绘悬崖上的树的。
二、研读目标(2分钟)请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感受,教师适时引导与总结。
板书课题和作者白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老师解读。
学生回答他们了解的部分,教师补充,在幻灯片上予以展示。
白板展示字词音义,全班核对,朗读,加深记忆。
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先独立思考,之后小组交流讨论以下问题,请学生展示,其他组补充,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引起学生的思考,间接引入本课课题。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对作者的系统性认识,积累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归纳总结,搜集信息和积累材料的能力。
整体感知这首诗。
培养学生合三、自主学习(10分钟)(一)检查预习情况,包括作者、背景和字词。
(二)初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标题中给出的意象是什么?2.树的生长地点在哪里?3.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它具有怎样的品质?(三)再读课文1.学生听读配乐朗诵。
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
2.组织并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通读全文。
3.检查听读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朗读比赛。
要求学生读出孤独、寂寞、自信、乐观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20分钟)(一)三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二)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中“奇异的风”指的是什么风?2.风本来就没有形状,为什么诗中提到:“在树的弯曲的身体里,留下了风的形状”,如何理解这句话?3.作者是用什么写作手法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喧哗()寂寞()倔强()()飞翔()2.默写诗的第3节。
悬崖边的树-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

悬崖边的树-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了解中国新诗的表达主题和表达手法;•理解《悬崖边的树》的内涵和意义;•能够分析并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悬崖边的树》这首诗的意义和内涵;•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
三、教学难点•了解中国新诗的表达主题和表达手法;•能够分析并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课文阅读五、教学内容1. 《悬崖边的树》红黄绿三色光,散作千层石上,疑是风落林空,或雨迎岫来动。
当初认得几多,悬崖绝壁难描,坐看云起涌峰,眉间心上皆高。
2. 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韵律:平水韵、双声韵、上声韵•格式: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绝句、律诗六、教学步骤1. 导入放映一段《悬崖边的树》的录音或朗诵,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艺术美。
让学生自己品读这首诗,并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2. 阅读通过老师讲授和课本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式。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自己尝试解读《悬崖边的树》这首诗。
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讲解这首诗。
3. 分析让学生分析《悬崖边的树》这首诗的韵律与格式,理解这张诗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一起来分析。
可以在课后安排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评价•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笔记•作业八、教学总结本课主要讲授《悬崖边的树》这首中国新诗,目的是将中国新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与《悬崖边的树》这首诗骨骼相连,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新诗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本课采用讲授法、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悬崖边的树_教案教学设计

悬崖边的树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悬崖边的树》一、教材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认识散文的作用及其重要性;2.理解散文《悬崖边的树》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散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4.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读前预测、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绘画表达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3.能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赏析能力;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情感;3.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物,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教学内容:散文《悬崖边的树》;2.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2.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图片等;学生用品:笔、纸、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新课(10分钟)1.大声朗读散文《悬崖边的树》。
2.引导学生观察课前的一张图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张图片的感受和猜想。
Step 2:阅读教材(30分钟)1.分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读员,朗读散文并解析生词、短语。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意义:c.通过这篇散文,你有何感受和思考?Step 3:开展多样化的活动(2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b.对于生命和自然美的理解与表达。
2.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借助于课件上的图片和音频资源。
Step 4:绘画表达活动(3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散文中描述的悬崖边的树的特点;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用绘画工具在纸上表达自己对悬崖边的树的描绘;3.学生可以在绘画中表达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美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悬崖边的树教学设计 河大版

《悬崖边的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现代诗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悬崖边的树,在险恶环境中,所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启发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接触的第一个现代诗歌单元。
尽管他们从古代诗歌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经验,但现代诗歌的毕竟与古代诗歌有一定差异,它的一些特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此外,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导致对诗歌内容的意境及思想的把握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从现代诗的特点出发,通过以听、读、品、悟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其次,通过指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以后学习现代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悬崖边的树,在险恶环境中,所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启发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能力4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
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诗歌,跟据要求说出相关的内容。
看来李白、杜甫、白居易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很深远。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暂时告别李白、杜甫、白居易,告别古代诗词,走近曾卓,聆听一首现代诗歌——《悬崖边的树》,请同学们注意听准读音。
【讲授】朗读总动员师:主持人读的好听吗?你想不想在今后的语文课朗读中,也让老师和同学们给你点个赞?那好,只要你勇闯三关,就会得到这把金钥匙。
没准以后还会拿着这把金钥匙直接打开播音主持、记者的大门。
想不想拥有这个梦想。
闯关细则:(1)闯过第一关,拿到一把开启第二关大门的铜钥匙。
(2)闯过第二关,拿到一把开启第三关大门的银钥匙。
(3)闯过第三关拿到通向播音主持大门的金钥匙。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了解诗人现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探讨《悬崖边的树》在诗人的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1.2 作者介绍简介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意象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悬崖边的树》的核心主题。
探讨诗歌对社会、人生和个人情感的反映。
2.2 诗歌意象解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悬崖、树等。
探讨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诗歌结构与语言特色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章节、韵律、节奏等。
探讨结构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3.2 语言特色赏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诗歌表现力的贡献。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4.1 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变化。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考。
4.2 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韵律美、意象美等。
探讨诗歌对读者的审美启迪和审美享受。
第五章:诗歌的当代意义与启示5.1 当代意义分析《悬崖边的树》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探讨诗歌对当代读者的启示和教益。
5.2 启示总结诗歌给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教益。
强调诗歌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六章:诗歌分析与解读6.1 诗歌内容概述总结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事件。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情节和转折点。
6.2 深入解读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进行深入解读。
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七章:诗歌创作技巧与艺术特色7.1 创作技巧探讨诗人使用的创作技巧,如象征、暗示等。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7.2 艺术特色赏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之处。
讨论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诗歌的批评与评价8.1 文学批评介绍《悬崖边的树》在文学批评界的评价和解读。
分析不同批评家和学者的观点和评价。
8.2 读者评价探讨读者对《悬崖边的树》的接受和评价。
分析读者对诗歌的喜爱和认同的原因。
初中语文辅导九年级语文下册《悬崖边的树》教案

教师出示本课学 习目标,并从学 习方法上加以指 导。
多媒体课件播放 介绍作者及背景 所谓的“胡风事件”而被迫搁笔。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 等相关知识,并 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直到 1980 年诗人才获得解放, 要求学生识记要 整整做了 25 年的囚犯。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等。 点。 、 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诗人一生境遇坎坷,1955 年诗人因被卷入 (二)了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 1970 年,当时中国正是“文化大 革命”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 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 的信念与追求。 (三)朗读诗歌(听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1.给生字注音。 喧哗 xuān huá 倔强 jué jìang .. .. 2.注意句子的节奏。 3.感知本诗所描绘的内容。 (四)概括各节大意。 教师范读,并要 求学生给生字注 音,划分节奏
自主练习,回 答明确。
小结诗歌,并对 学生进行思想教 育。 布置练习题,个 别指导。
回顾感悟,受到 思想的启迪。 学生书面练习
作业设置 教 学 反 思 检查 签阅
1.课后朗读诗歌。2.完成《配套练习册》阅读题目。 等级评价 (A/B/C/D)
第 周,应备 评价:
课时 实备 时间:
课时,共
课时 签查(盖章) :
京翰教育北京家教辅导-开设全国中小学一对一课外辅导班 课 题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法 选择 课前 准备 教 学 时 数 悬岩边的树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词语,诵读诗歌,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 意义。 2、方法与过程:反复诵读,自主学习,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悬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难点:理解“象征”的写法。 学导式教学法、诵读法
悬崖边的树(精选3篇)

悬崖边的树(精选3篇)悬崖边的树篇1悬崖边的树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材分析: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革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本诗以树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的斗争为线索,表现了乐观豁达的心态。
整首诗分为三节,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树的形象。
悬崖边的树历尽艰辛,饱受风雨的吹掠,但它坚韧而倔强,艰难的站立,更可贵的是它坚定的信念与追求,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
教学策略:诵读法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代诗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体诗,今天我们学习当代诗人曾卓的一首现代诗《悬崖边的树》。
学生听介绍引出本课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投影打出)生读作者简介和作品写作背景。
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师范读(投影出示听读要求)1.给读不准的字注音。
2.注意老师范读时句子的节奏。
3.感知本诗所描绘的内容。
检查听读情况。
生读听读要求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美。
自读研讨(投影出示思考题)1.树植根于大地,除非是连根拔起,否则是不会被风吹走的。
然而在诗中,树却被风吹到了悬崖边,而且站在那里。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印证第一节诗中的哪个词?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你想到了什么?2.本诗写树其实是写人,第二节描绘了树的神态、处境,请你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树代表了哪一类人?3.结尾两句,作者以“倾跌进深谷”和“展翅飞翔”展望了树的两种可能的结局。
最新整理《悬崖边的树》教案(表格式)

最新整理《悬崖边的树》教案(表格式)课题《悬崖边上的树》 ; ;课型 ; 新授 ; ; ; ; ;课时 ; ; 1 ; ;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曾卓的经历。
2、把握现代诗歌含蓄、凝炼、生动、形象的艺术特点。
3、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能够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学导航1、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
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境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
2、本课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曾卓,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
1955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25年,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
;2.本诗写树其实是写人,第二节描绘了树的神态、处境,请摘出相关的语句:写树的神态:;写树的处境:;3.根据诗的第二节,你分析一下,树代表哪一类人?;;4.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什么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悬崖边的树》教学设计
主备人李雪环
主备人单位赞皇二中
《悬崖边的树》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授课时间任课教师
课
题
悬崖边的树
教材分析
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包括三首现代诗歌、两首古代诗歌、一个“写作实践”和一个“拓展链接”,此外还安排了古代两首诗词诵读。
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诗歌单元。
《悬崖边的树》以树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的斗争为线索,表现了乐观豁达的心态。
整首诗分为三节,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树的形象。
悬崖边的树历尽艰辛,饱受风雨的吹掠,但它坚韧而倔强,艰难的站立,更可贵的是它坚定的信念与追求,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
学情分析
《悬崖边的树》是初一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
在此之前学生从没有接触过这类题材的文章,所以我认为学习本科最重要的是学生要乐于接受诗歌,然后才能够接受诗歌。
学生也只有从诗歌的激情中,才能去发现,去陶醉。
为了更好地达到学生们喜爱诗歌的目的,可以采用周杰伦的几首歌词。
学生对周杰伦的《菊花台》、《千里之外》等歌非常迷恋,而这些歌的歌词意象优美,意境深远,本身就是优秀的诗歌。
用这些歌词来导读,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更容易接受诗歌的知识。
现代诗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而青年学生正处在“诗的年龄”,他们最需要现代诗的滋养。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诗意,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
学
重
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学
难
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决
方法
朗读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什么)落实方式
(方法或手段)
设计意图
(为什么这样教)
一、激情导入(3分钟)
我们每次上下学都会看到路旁或繁荣茂盛,或秋叶满
街等各种各样风姿的树,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在悬崖边上的树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见过吧?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悬崖峭壁上傲然耸立着一棵树,那是什么感觉?有谁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引导)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各自都描绘出了自己心中悬崖上的树,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描绘悬崖上的树的。
二、研读目标(2分钟)
三、自主学习(10分钟)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作者、背景和字词。
2、初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标题中给出的意象是什么?
(2)树的生长地点在哪里?
(3)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它具有怎样的品质?
3、再读课文
(1)学生听读
请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感受,教
师适时引导与总结。
板书课题和作者
白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老师解读。
学生回答他们了解的部分,教师
补充,在课件上予以展示。
白板展示字词音义,全班核对,
朗读,加深记忆。
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考,
间接引入本课课题。
明确本课学习目
标。
培养学生对作者的
系统性认识,积累文学
常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
学习,归纳总结,搜集
信息和积累材料的能
力。
整体感知这首诗。
配乐朗诵。
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
(2)组织并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通读全文。
(3)检查听读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朗读比赛。
要求学生读出孤独、寂寞、自信、乐观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20分钟)
1、三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
2、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中“奇异的风”指的是什么风?
2.风本来就没有形状,为什么诗中提到:“在树的弯曲的身体里,留下了风的形状”,如何理解这句话?
3.作者是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树的品质的?
五、当堂检测(3分钟)
完成课件出示的检测题
六、课堂小结(2
先独立思考,之后小组交流讨论
以下问题,请学生展示,其他组补充,
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哗()寂寞()倔强()
()飞翔()
2、默写诗的第3节。
3、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
表现主题,()是作品的主体形象,
它承载了诗人的人生感受和思考。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
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
解。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
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分钟)
结语:人生的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我们会像这颗树一样走到悬崖边上,这就需要我们找准立脚石,站稳脚跟.同时在遇到困难时,要像这首歌里面唱的“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梦想在希望就在。
七、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小组总结本课重要内容,教师纠
正补充,并评选最优小组与课堂明
星。
悬崖边的树曾卓
象征、托物言志
树的生长环境———险恶
树的内心———渴望自由、和平
树的性格———无畏、顽强、执着、
自信。
树的形体———弯曲
树的追求———顽强意志、重新出
发。
评价学生本节课表
现,树立学生学习的信
心和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为
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