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的树》读后感
《悬崖边的树》读后感范文五篇

《悬崖边的树》读后感范文五篇《悬崖边的树》是现代诗曾卓创作的一首抒情现代诗。
此诗的是一篇看似平淡却十分清新、独特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悬崖边的树》读后感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悬崖边的树》读后感范文五篇(一)“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地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1970年,中国仍处于奇异的黑暗状态,诗人曾卓由于社会政治的缘故作为“胡风集团”成员正经受严重的身心和严峻的良心考验。
被压迫流放的日子,社会动乱和个人遭遇使诗人忧愤,沉重,也使诗人对自身的承担不得不做出反省和沉思。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生长在悬崖边的树在风中挣扎与坚持的具体场景。
这或许与他个人的经历与讳莫如深的痛苦不无关系。
这种隐匿难言、独具特色的个人痛苦在诗作中淋淋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从语言方面看,诗歌运用了种种语言结构和修辞技巧,构筑了不同于实用语言的审美语言。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诗人以陈述句的否定形式开头,“不知”其实是“知”,这种换喻性的使用,用否定代替肯定,使读者产生与诗人的共鸣,增添了诗作的张力。
如要改为“我知道”或“你知”那就失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奇异”一词比“奇怪”“奇特”的意义略胜一筹。
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当时的反右、使许多文人陷入苦难之中。
“奇异”也暗指了这场运动的不正常性。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换成我们所理解的白话就是“反右、这是一场不正常的运动”而作者当时内心的挣扎,加之社会的动乱环境,诗人是不可能把感情表现的很外露的,就诗歌的意蕴来说这样的语言也不符合文学创作的要求。
所以诗人选用了“奇异”来说明这场运动的歪曲性,也含有了讽刺意味。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在这句话中,诗人引出了全诗最大的意象“树”,说到意象诗人在整首诗中运用意象颇丰。
悬崖边的树读后感

悬崖边的树读后感悬崖边的树读后感1单从诗的表象上看,这是一株生长在悬崖边上的树,显得是那么的孤寂,但是却给我一种坚忍不拔、拔地而起、横空出世的浩荡与壮观之感,它自身带有一种险峻陡峭的悬崖边呼之欲倒的伟岸精神。
这本身就是一种撼地震天的自然奇观。
读完这首小诗后,它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棵既有自我又无自我的孤独且灵魂与精神高高屹立在悬崖边的树。
它就像一株灵树,驾驭回风,虽然早已看惯了世间的沉浮:“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未曾真正脱离畏途狰狞却又坚定不移的扎根于贫瘠险恶的悬崖边,将自己的弯曲的身体浇铸成铮铮铁骨,任凭崖深、土贫、风猛,也不曾动摇它的信念。
如全诗最后两句“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这是这棵树的选择,我觉得这是一种单从诗的表象上看,这是一株生长在悬崖边上的树,显得是那么的孤寂,但是却给我一种坚忍不拔、拔地而起、横空出世的浩荡与壮观之感,它自身带有一种险峻陡峭的悬崖边呼之欲倒的伟岸精神。
这本身就是一种撼地震天的自然奇观。
读完这首小诗后,它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棵既有自我又无自我的孤独且灵魂与精神高高屹立在悬崖边的树。
它就像一株灵树,驾驭回风,虽然早已看惯了世间的沉浮:“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未曾真正脱离畏途狰狞却又坚定不移的扎根于贫瘠险恶的悬崖边,将自己的弯曲的身体浇铸成铮铮铁骨,任凭崖深、土贫、风猛,也不曾动摇它的信念。
如全诗最后两句“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这是这棵树的选择,我觉得这是一种生命博大的超然物外灵魂的选择,是一种舒展自己的心情、抛开人世的失意、活出自己的高尚、表现自己至纯坦荡精神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不刻意主权完美却得到了完美,不刻意追求永恒却得到了永恒生命流程的选择,更是一种灵魂的净化与升华的选择。
从这棵树的命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命运的天空只是历史苍宇中的一个环节,一种过程,一点铺设而已。
悬崖边的树读后感

悬崖边的树读后感《悬崖边的树》是一部由法国作家让-克里斯托夫·格拉尼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家庭、信仰和牺牲的感人故事。
小说以悬崖边的一棵树为起点,讲述了一对夫妻在世界各地经历的故事,以及他们与这棵树之间的情感纠葛。
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精湛的叙事技巧,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小说的主角是一对名叫托马斯和伊莎贝尔的夫妻,他们在悬崖边的树下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
在他们的人生中,这棵树成为了他们生活的见证者,也是他们情感的寄托。
托马斯和伊莎贝尔在小说中的遭遇,让人深刻领悟到了爱的伟大和牺牲的意义。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尤其是在托马斯因为一场意外而失去了自由和行动能力后,伊莎贝尔为了照顾他,不顾一切地付出和牺牲的情节,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小说通过这对夫妻的故事,深刻地展现了爱的伟大和牺牲的意义,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和家庭的温暖。
除了爱和牺牲,小说还深刻地探讨了信仰和希望的主题。
在托马斯失去行动能力后,他和伊莎贝尔都曾陷入绝望和痛苦之中。
然而,正是他们对彼此的信念和对未来的希望,让他们战胜了一切困难,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小说通过这一情节,深刻地表达了信仰和希望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悬崖边的树》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小说,它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通过主人公托马斯和伊莎贝尔的故事,小说展现了爱的伟大和牺牲的意义,让人深刻领悟到了爱的力量和家庭的温暖。
同时,小说也深刻地探讨了信仰和希望的主题,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更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人生启示录。
阅读完《悬崖边的树》,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悬崖边的树》读后感2篇

《悬崖边的树》读后感2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发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悬崖边的树读后感,欢迎大伙儿阅读。
悬崖边的树读后感1:单从诗的表象上看,这是一株生长在悬崖边上的树,显得是那么的孤寂,然而却给我一种坚忍不拔、拔地而起、横空出世的浩荡与壮观之感,它自身带有一种险峻陡峭的悬崖边呼之欲倒的伟岸精神。
这本身就是一种撼地震天的自然奇观。
读完这首小诗后,它给我的感受是:这是一棵既有自我又无自我的孤独且灵魂与精神高高屹立在悬崖边的树。
它就像一株灵树,驾驭回风,尽管早已看惯了世间的沉浮:“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唱歌/它孤独地站在那儿/显得寂寞而又倔强”,未曾真正脱离畏途狰狞却又坚决不移的扎根于贫瘠险恶的悬崖边,将自己的弯曲的躯体浇铸成铮铮铁骨,任凭崖深、土贫、风猛,也不曾动摇它的信念。
如全诗最后两句“它大概马上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行”。
这是这棵树的选择,我觉得这是一种单从诗的表象上看,这是一株生长在悬崖边上的树,显得是那么的孤寂,然而却给我一种坚忍不拔、拔地而起、横空出世的浩荡与壮观之感,它自身带有一种险峻陡峭的悬崖边呼之欲倒的伟岸精神。
这本身就是一种撼地震天的自然奇观。
读完这首小诗后,它给我的感受是:这是一棵既有自我又无自我的孤独且灵魂与精神高高屹立在悬崖边的树。
它就像一株灵树,驾驭回风,尽管早已看惯了世间的沉浮:“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唱歌/它孤独地站在那儿/显得寂寞而又倔强”,未曾真正脱离畏途狰狞却又坚决不移的扎根于贫瘠险恶的悬崖边,将自己的弯曲的躯体浇铸成铮铮铁骨,任凭崖深、土贫、风猛,也不曾动摇它的信念。
如全诗最后两句“它大概马上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行”。
这是这棵树的选择,我觉得这是一种生命博大的超然物外灵魂的选择,是一种舒展自己的心情、抛开人世的失意、活出自己的高尚、表现自己至纯坦荡精神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不刻意主权完美却得到了完美,不刻意追求永恒却得到了永恒生命流程的选择,更是一种灵魂的净化与升华的选择。
2022读《悬崖边的树》有感

读《悬崖边的树》有感假期读书是李校长不变的作业,于是早已锁定目标就读林清玄的散文集《尽心,便是完美》。
林清玄的散文清丽悠远,有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有蕴含的哲理,更有豁然的禅意。
可能是职业的关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悬崖边的树》。
文章写林清玄初中时成绩不好,过得迷迷糊糊,考上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高中,遇到了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人——王雨苍老师。
王老师信任他,鼓励他,确认他是沧海遗珠。
于是在以后的人生中,林清玄的作家梦一直未被动摇。
最后林清玄在文中写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王老师寻找的沧海遗珠,但我知道好老师正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坠落的学生。
”是的,王老师确实撑得起这样至高的评价。
这让我回想起自己的求学路上,也是何其幸运,遇到一个个可亲可敬的老师。
1-3年级时我的班主任是亚老师,她忽视我打满补丁的衣服(家乡一句老话:新阿大,旧老二,破阿三。
我在家排第三),忽视我手指不够去数脚趾的笨拙样,总是夸我坐姿端正,听讲认真,是个好孩子。
在她的鼓励下,我在三年级终于挂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之后,我遇到了可敬可亲的顾老师,她为了培优,晚上让我们去她家学习。
我不会忘记补完课她送我回家,漆黑的弄口,手电筒的光如此明亮,更重要的是手中的温暖,那是我亲爱的顾老师的手传递给我的。
五年级遇到了李老师,李老师对我的信任简直让我吃惊,因为她让我担任学习委员。
在众多的佼佼者中,我心虚且惶恐,这也激发了我内在的力量。
我的成绩就如李老师期望的那样,跃至第一。
此后一直保持到初三,处于无可撼动的地位。
然后我也成为了蔚斗的老师。
我的可亲可敬的老师们,你们一定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你们给予我的温暖与力量在延续。
我也会忽视学生的笨拙,努力寻找他们的光。
我也让孩子来我家学习,然后一一送回。
(特别是每次语数联赛前,记得那时和严雪霞校长搭班,她也是这样。
)我也根据每个孩子特点委以重任,让他们各领风骚。
感谢我生命中的这几位老师,她们是我人生路上的共渡人。
六年级读《峭壁上的树》有感读后感

六年级读《峭壁上的树》有感读后感
《峭壁上的树》是一本让人深受触动的书。
这本书讲述了一棵顽强的树在陡峭的悬崖上生长的故事。
虽然环境极为恶劣,但树却毫不退缩,始终在峭壁上坚守着。
它不断地顶着大风和暴雨,寻找着温暖和阳光。
在风雨的洗礼下,树不断的成长,不断地伸展枝杈,为大自然增添了一抹生机。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和不屈不挠。
就像书中的那棵树一样,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内心的坚持和追求可以让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本书还给了我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树虽然在艰难的环境中生活,但它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它没有放弃,没有抱怨,而是积极面对,并且用自己的存在为大自然增添了一份美丽和希望。
这让我明白,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世界贡献一份爱和美。
通过阅读《峭壁上的树》,我还学到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这本书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就像树一样,它不断地在峭壁上生长,是因为它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总之,《峭壁上的树》是一本让人感动和思考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会将这些教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用坚强和勇敢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美好和希望。
书香诗意,崖边守护——读林清玄散文《悬崖边的树》有感

书香诗意,崖边守护——读林清玄散文《悬崖边的树》有感覃琼玲(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中心学校)一、读林清玄,发现最美的心境林清玄的文章,灵动,空远!字里行间传递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心灵的慰藉。
林清玄是个地地道道的佛教徒,字里行间传递的是许多引导人性向善的佛学理念,读后很受启发。
个人觉得无论什么人,首先都得有信仰,但这种信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不仅仅指某种宗教信仰。
这种信仰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追求,一种渴望。
只有心中有信仰,才会成为一个有感情、有温度的人!透过林老师的文章,我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波澜不惊和对人生最冷静的剖析。
现如今,这社会太浮躁,我们缺少的就是林老师心灵深处的那份宁静。
有时候浮躁得连安静地坐下来看一本书,甚至读一篇小文章的耐心都没有。
这也是我之前的状态,自从进入津小这个大家庭之后,在“书香校园”的积极倡导下,我重拾书本,回归本真。
虽然目前还没有勇气读“大部头”,但也总算是开始走进文字,品味书香雅韵了。
二、《悬崖边的树》和“沧海遗珠”最近,我拜读了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不忧昨日,不期明日》这本散文集。
文章短小精悍,但是细细品来,回味无穷,感触颇多。
前两日,我刚读完一篇散文《悬崖边的树》。
他在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的恩师王雨苍,文中他是这样介绍他的恩师的:“王老师是个70多岁的老头,早年毕业于北大,因为在省中退休,转到私校来教。
他从事教育工作快50年,他之所以退而不休,转到私立学校来教书。
不只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寻找沧海遗珠!”少年时代的林清玄,于他的恩师王老师来说,似乎就是那“沧海遗珠”。
同时,在他写作的道路上,也是这位老师深深地影响了他。
如果不是王老师在他耳边常常提醒他说:“林清玄,你不要自暴自弃呀!”也许,中国文坛上就会少一位这么著名的作家,而多一个问题学生、问题少年。
作为老师,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
工作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寻找“遗珠”的过程。
而我们的学生,就像那遗落在沧茫人海中的“珍珠”。
悬崖上的树读后感

悬崖上的树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悬崖上的树读后感(一)《悬崖边的树》中有:“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颗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岩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的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第一次看到这首诗就行喜欢,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吧。
我好像是个被时代遗弃的孩子,孤独、寂寞而又倔强地想要坚持走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即便是与大众背道而驰。
有时也会动摇,也会徘徊,也想放弃,也想随波逐流,既无奈、无助又忧伤,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我好像只是生活这出戏中的一个观众,坐在最后一排最靠的边的最不起眼的那个位子上的那个挂着淡淡微笑支手拖颊的观众。
聚精会神地观看,随着剧情节奏的起伏跌宕,时尔欢笑、时尔哭泣、时尔忧郁、时尔幸福、时尔喜悦、时尔感伤……仿佛自己就是戏中人儿一样同悲同喜,同甘苦共患难。
高兴时就像喝了蜜一样甜,悲伤时心就像灌了铝一样沉重、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好像随时都会窒息而亡。
静静地、渐渐地,我不知道那是我,还是别人,就像“庄周小梦迷蝴蝶”那般,不知道是蝴蝶梦见了自己,还是自己就是蝴蝶。
等我神游太虚回来,才发现一出戏早已演完,空旷寂寥的院场唯独留下我,望着那垂下的黑黑的幕布,原来一切都是假的。
在宁静祥和的氛围里突然觉得刚刚逝去的一幕幕是那么陌生,明明还触手可及的东西却变得那么遥远,陆陆续续的又有人进来了,第二场戏又要开始了。
走出演院,就那么静静地站着,看着熙熙攘攘,忙碌奔走的人们,一个一个又一个从我身边走过,而我就像一抹游魂,他们好像都看不见我。
我静静地走,慢慢的游,就这样正大光明地欣赏他们忙碌的背影,奔走的脚步,想笑笑不出来,想哭却欲哭无泪。
原来生活那么可笑,生活原来也是那么可悲。
走呀,走呀,一直走,一直走,走到路的尽头,走到天涯海角,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回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悬崖边的树》读后感
最喜欢《悬崖边的树》中的诗句:“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颗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岩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的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
第一次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吧。
我好像是个被时代遗弃的孩子,孤独、寂寞而又倔强地想要坚持走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即便是与大众背道而驰。
有时也会动摇,也会徘徊,也想放弃,也想随波逐流,既无奈、无助又忧伤。
我仿佛是生活这出戏中的一个观众,坐在最后一排最靠的边的最不起眼的那个位子上的那个挂着淡淡微笑支手拖颊的观众。
聚精会神地观看,随着剧情节奏的起伏跌宕,时尔欢笑、时尔哭泣、时尔喜悦、时尔感伤……仿佛自己就是戏中人儿一样同悲同喜。
曾卓十七岁开始写诗,抗战时期是活跃在诗坛上的“七月派”诗人之一。
解放前出版了诗集《门》和长诗《母亲》,真实地记录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知识青年追求光明的艰辛历程。
他1955年因“胡风事件”的株连被-迫搁笔,在新时期终于又恢复政治生命,重新拿起诗笔为新时代歌唱。
1981年出版的诗集《悬崖边的树》就以其能真挚地展露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世界而产生巨大影响。
读这些毫不矫情的诗章,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战士被集体抛弃
后的孤独、痛苦,以及重新获得接纳后的喜悦与激动。
使我们能想见到在他的情感世界与哲思领域中激起的点滴浪花。
感情真挚,形象鲜明是曾卓诗的主要特点。
其代表作《悬崖边的树》就借一棵“即将倾跌进深谷的树”来托物寄兴,塑造了一位遭狂风袭击,临近悬崖而顽强生活着的不屈的战士形象。
这棵悬崖边的树尽管被“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的身体也弯曲成了“风的形状”,孤寂而痛苦,但它却仍像是“要展翅飞翔”……很显然,这棵树是无数冤屈的革命者形象的象征。
曾经有过的荒诞岁月和咄咄怪事在诗人心灵上留下了太深重的印记,于是诗人便以浓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融于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唱出了这首辛酸而又深沉的歌。
诗歌其实是诗人心灵的再现,是诗人魂魄的显像,从这个角度来说,《悬崖边的树》也表明了诗人曾卓正直而不屈的风骨,他守住了自己作为思者、诗人的操守,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操守对诗人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守护好心灵的净土诗人才能创作出高洁的诗歌。
然而有好多诗人失去或畸形了这种操守,把放浪形骸或游戏缪斯当作了一种时髦,至使圣洁的诗歌创作日益世俗与肤浅。
正因如此,重提老诗人们的风骨与人格显得更为必要。